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一德育论文

大一德育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一德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一德育论文

大一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方面,大学生礼仪教育地位尴尬。一是选修课身份客观上导致学生对其不够重视。目前,礼仪课程在高校一般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还没有列为一门基础必修课。二是教材缺乏统一性。国家教育部对于高校选修课教材没有统一规定,也没有形成较为系统、权威、定型的教材体系。在某种程度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余,而统一认识、统一规范不足,教材内容千差万别,教材质量鱼龙混杂。三是编者的随意性。编者往往根据个人对大学生礼仪的理解、体会、想法编书立著,在教材指导原则、章节布局、案例选择等方面缺乏规范性。换言之,编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取向、理想信念觉悟、政治立场,将会直接影响到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判断。另一方面,礼仪教育的“不给力”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高等院校大学生存在着许多礼仪缺失的现象,如屡禁不止的课桌文学、教室墙面文化、厕所文化,低级下流的口头禅,不尊重他人,无视校规校纪的行为,等等。可以说,当代大学生中已经出现了一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素质的令人担忧的现象,将直接影响到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礼仪教育为切入点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质量的路径

(一)把礼仪教育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在保持既有的理想信念、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等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专门增加礼仪观章节。对于新增礼仪观章节的主要内容,除了要充分吸收近年来各高校中使用效果较好的大学生礼仪教材中的合理内容,如礼仪起源、礼仪知识、实用礼仪等外,还有两点尤为重要。一是要继承中华文化的礼仪精髓。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应着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那些科学的、合理的、对当下仍有积极意义的礼仪观,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自信,增强对“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等礼仪思想的认知认同。必须强调指出,对待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既要“取其精华”,还要扬弃腐朽的、落后的封建主义文化部分。概言之,要做到去粗取精、古为今用。二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提出了具体要求。纲要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党的十提出要加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礼仪观而言,要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并以之规范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

(二)建设大学生礼仪教育高素质师资队伍

一是提高大学生礼仪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性。客观而言,由于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大学生礼仪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现象,很多礼仪课教师都是兼任,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教师队伍总体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广大大学生礼仪教育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二是改进和创新大学生礼仪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独立而富有个性,单纯的道德说教很容易让学生排斥,这就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可以尝试将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跟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开展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将礼仪知识内化到学生自己的思想深处,外化到社会实践之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放低教师身段,基于充分信任和平等的基础开展师生之间的探讨式教学模式,使之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三是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代沟相对较小,更能理解、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和大学生沟通交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今后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应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搭建老中青结合、科学配合的礼仪教育师资队伍,营造可持续的育人氛围。

(三)组织各类礼仪教育的实践活动

一是创造高校礼仪应用环境。礼仪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礼仪理论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应用到学习生活中。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给学生创造检验自己礼仪素养的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礼仪的魅力。如举办大学生形象大赛,通过展现大学生风采,给同学们树立一个榜样;举办宿舍文化艺术节,从生活细节做起,树立爱生活、爱形象的良好习惯等。学校还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到一些接待或学术交流会当中,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检查约束自己的行为;充分利用节日气氛,让学生展示文明之礼。二是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礼仪教育让学生在课堂里、在校园内学习礼仪知识,还必须为学生提供校园外的社会实训机会,让学生在社会这一更广阔的生存空间里感受礼仪的魅力。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受教育者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方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和讲解,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应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礼仪教育课实践教学活动,应该帮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这样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特别是利用好寒暑假,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礼仪修养。

(四)强化制度建设,建设明法守礼的校园生态

大一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对外方面

1.做大做强我们自己的“利益共同体”。世界上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崛起中的新兴国家,与中国发展状况更接近,与中国面临的网络治理问题更相似,彼此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在网络治理的博弈中,中国完全是站在绝大多数国家的立场上,可以与一家独大的美国更从容更主动地博弈。

2.对美国的盟友同样可以争取合作。美国的盟友不一定是我们的对手。很多根本性分歧完全是由美国霸权思维和自己单方面利益决定的,因此,很多美国的盟友与美国都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比如欧洲和美国在互联网治理方面存在着非常多的冲突,中国应该在不同层面,制定相应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努力扩大自己的支持面。

3.关注美国政企各界相互制衡的关系。美国在互联网治理方面,政府与企业和社会层面,也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取向和价值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利益,未来甚至是超过美国市场的第一大市场,中国与很多美国企业有着更深入的利益共同点。美国政府对于网络价值观的政治化和军事化,比如,“棱镜计划”,事实上使美国企业自身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中国网络治理主张在不少层面完全可以与美国企业、美国学术界和智库界达成更多的共识与理解。

4.加强研究和借鉴。网络空间治理是全新的课题,也非常复杂,任何国家的实践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除了加强对美国治理模式的跟踪研究和深度剖析之外,更要加强对欧洲、其他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治理模式的研究。比如,欧洲网络治理,在价值主张、制度构建和具体实践中,有非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内容。尤其是欧洲在互联网技术与标准方面也受制于美国,也是“棱镜计划”受害者,处境与中国相同。当然,更多新兴国家的治理创新和成功经验,都值得研究和学习。中美博弈如果仅仅是一对一的博弈,很可能形成双输的囚徒困境。而多元力量的引入,将使中美网络治理的博弈更加良性和具有建设性。

5.坚持扩大完善网络治理领域全方位交流。应该自信、有底气地积极主动拓宽和加强中美在政府层面、学术层面、产业层面、智库层面和社会层面等的交流与合作。中美之间在网络治理的沟通方面要大力建设“高速公路”,形成“宽带交流”。

(一)对内方面

对内方面更是当务之急,是提升治理能力以及国际能力的基础:

1.明确历史使命,做好顶层设计,做到战略清晰。对于未来10-20年要有清晰、理性的战略判断,对内要形成各部委、各阶层相对一致的共识。在国家战略高度,进一步推敲相关主张和建议,避免部门利益的局限和干扰。无论是基于国家利益还是全球利益,无论为了“中国梦”还是世界发展,我们都应该明晰与美国有竞争有博弈的同时,归根到底双方要成为命运共同体,构建更坚实的利益共同体。

2.基于发展的需要,坚持积极防御型战略的原则,与美国的博弈有理有节。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我们无论在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还是实力和能力方面,都远远处于美国的下风。但是,时间在我们一边,尤其是网络空间方面的综合实力,都处于快速上升的通道之中,所以我们坚守积极防御型战略。秉持开放、创新、合作、多元等理念,无论在道义上,还是国际合作上,都应该有底气,有自信,以有利于营造中国继续良性发展为基本前提。

3.进一步发挥中央网信办的统筹与协调机制能力。在网络空间博弈中,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美国政府各个部门、各级官员,以及智库和媒体,对国家的网络治理主张都相当一致,形成了强大的合力。相比之下,我们的治理主张,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尤其各个部委,相互之间缺乏一致性。在一些重要的博弈点上,国内学界、媒体和社会自身分化严重,意见不一。内部形成共识,理念进一步凝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4.中美网络空间博弈将是长期任务,在具体博弈中,我们应该避免偏激,避免激进,避免不必要的惹是生非。尤其不拘泥于一些遣词造句的表面争执,而应富有智慧,注重实质,注重利益权衡。比如在数据主权、网络主权等全球都还缺乏定论,而美国固执己见的情况下,不一味强攻,更多放下字面较劲,注重脚踏实地。在ICANN管理权移交等事宜上,应该积极进取,多获得实质性权力是关键。

大一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1.1实践经历大学生在学校的实践经历是指除课程内容外从事的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大学期间所从事的实践经历与其今后的创业意愿及表现息息相关。Van和Clouse在1990年做的实证分析显示有多元经历的学生创业意愿更高,因其更能处理好复杂的情况。黄勇(2009)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比例不是太高。只有28%的学生参与过创业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涵盖了课外科技作品创作、挑战杯大赛、创业设计大赛、教师科研项目等。刘群,孟永(2012)认为有兼职工作或实习经历的学生较没有兼职工作实习经历的学生创业意愿更高。

1.2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成功创业者具备的特殊的人力资本。美国国家创业教育相关研究成果表明,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应具备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指挥能力和控制能力这几项能力。国外学者Bhandari(2006)认为领导力、创新性、果断决策力、自我挑战能力对创业意愿存在显著影响。我国学者熊彤(2011)认为大学生创业群体所具备的创业能力包括市场识别能力、创新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社交沟通能力等五个方面。祝敏丹(2012)认为创业意愿与创新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市场管理能力与创业意愿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1.3个体特质个性特征是指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点。Marry&MacMillan(1988)研究认为将创业者所具备的个体特征主要有成就事业的欲望、内控人格、风险承担能力、识别和利用机会的能力、模糊性承受能力、处理问题的风格、个人价值观选择等。Grant(1995)经过实证分析发现前瞻性人格与创业意愿有关。钱永红(2007)认为,创业者应具备承担风险的能力,时间、经历和财力等方面具有风险承担能力的人其创业行为成功率更高。杨德彬等(2011)认为自信和人格魅力是大学生创业必备的特质,自信的人也敢于面对别人在观点上的挑战,拥有个人魅力的人更易受到别人的推崇[24]。

2创业意愿的环境影响因素

大学生创业意愿和行为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以及来自外在环境的支持或帮助服务等综合性因素统称为创业环境(R.Devi&S.Daniel,1994)。国外的学者在创业环境方面的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模型:五维度模型和九方面模型。五维度模型认为创业环境主要包括政府政策和工作程序、社会经济条件、创业和管理技能、对创业资金支持和对创业的非资金支持。九方面模型是由GEM(全球创业观察)研究提出,主要包括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设施、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实体基础设施的可靠性、文化及社会规范等九个方面。我国学者熊彤(2011)认为大学生创业环境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体。他认为大学生创业环境包括创业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其中硬件环境包括政府的社会、政府、高校、家庭等的政策、资金支持;软件环境包括融资信贷、人脉关系和社会服务等。在创业环境的研究中,国内学者在政策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支持三方面较为集中,下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1)政策环境。创业政策指国家各级机构对大学生创业制定的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旨在培育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齐昕,刘家树2011)。杨德彬(2011)认为政府的创业政策是指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包括贷款、税收、工商注册、人事等多个方面。刘群(2012)认为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政府扶持措施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上,大学生们认为重要性由强到弱依次排序是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扶持、政策支持、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服务、健全的社会保障和税收优惠。总体而言,由于大学生缺乏创业相关的资金、经验、项目等资源,政府政策是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强有力的支持。

(2)学校环境。高校作为大学生现阶段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在传播知识、塑造价值观和引导行为取向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的形成息息相关(叶榆枫2012)。王华锋、郑珠、牛晋泽(2010)认为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开设课程、开办讲座、开展培训以及举办竞赛四个方面。通过系统的创业课程学习,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创业知识体系。邀请成功人士进行创业类讲座能够调动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培训能够让大学生亲身体验掌握创业过程的注意事项。创业竞赛能让大学生理论性的掌握创业的整体过程。刘群,孟永(2012)调查显示参加过创业讲座或培训的大学生创业意愿较高,并且其创业意愿的高低程度与其参加创业讲座或培训的次数成正比。李琼(2012)研究表明如果学院让有创业经验的老师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会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3)家庭环境。大学生自身没有资金、人脉、经验等资源,其家庭支持作用显得非常重要。不少学者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有显著关系。李琼(2012)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与其父母职业、家庭收入、家庭支持程度等相关。研究认为父母均是企业家或自我雇佣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最强。杨德彬(2011)认为父母的价值观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选择产生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创业决定持支持鼓励的态度,那他们在对创业就意愿方面会更积极;反之,父母对孩子创业决定持反对态度,其孩子的创业意愿不高。何忠伟,郭君平(2010)认为家庭经济情况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十分明显。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经济情况的好差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呈正相关关系。

3结语

大一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文化因素

一、引言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不断增多,社会对各类翻译人才的需求大增,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随之凸显出来。各种门类涉外企业公司都要求大学毕业生能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用英语翻译各类资料。然而中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之现状,确有急需提高之处。许多高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基本围绕四六级英语水平测试里的五道翻译题展开,即只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句子结构,常用的词及短语。这种以四六级考试为指向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主要内容就表现为针对精读文章的重要词句进行英译汉和汉译英的练习。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所谓的“翻译”并不能引导学生获得翻译能力。相反,会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到乏味,无法获得英语原文带来的文化美感。原传道先生对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培养目标曾做出定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传译信息的能力,包括分析传译具体的语言内容和非语言内容,获得语言表达运用的能力”(2004)。这种传译能力的获得往往要求我们在外语教学中,“根据语言的本质特征和外语教学的特点,遵循五个原则:交际原则,文化原则,系统原则,认知原则,情感原则。”(陈淑萍,2004)

其中,文化是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也可能是最难的问题之一。文化和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为文化常常为一语言群体所特有,在另一语言群体中常常是空缺或差异。这造成了翻译的困难。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因此翻译是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翻译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要以文化主线来引导翻译教学的全过程,而不是以翻译技巧或语言的层面为主线。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引导学生逐步发现本国文化与目标语文化之间的异同,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1、价值观差异

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是集体合作精神。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起源于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比如英语中父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共同使用一个称谓cousin,而汉语中同样的亲族关系可表现为“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

2、宗教差异

不同同样会产生文化上的差异。 中国人信仰儒教,承认天和天命,但这种天和天命只是一种抽象的力量,没有主宰的神。它可以是老天爷,也可以是观音菩萨。 基督教则不同,它只承认一个上帝,认为上帝是世间万事万物,同时也是人类的创造者和主宰。 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人必须绝对地服从上帝。这种的差别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反映得淋漓尽致。汉语中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天命不可违”, “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语言表达。英语则对应的有 Heaven is above all.(上帝高于一切),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 天 助), 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同时,这种上的差异也带来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的英语民族侧重逻辑分析思维,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侧重整体与重形象思维。在英语句子中,其中一个现象就是连接词的使用非常丰富。比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英文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其中 “If”从句的使用让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表明了西方人擅长的逻辑思维。

3、习俗差异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各个方面的差异,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天气和季节在农业里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最初为农业丰收庆祝而创立的那些传统节日都和季节有关。像“春节” 与一些农业活动,如种植、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清明”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因此,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说圣诞节,复活节。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西方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另外,英汉词汇中有关颜色、动植物、吉庆语与忌讳语方面也有诸多文化差异,能够凸显出形象色彩的不同。比如结婚时,中国的红色代表喜庆,而西方喜用白色表示圣洁。再看“pine”( 松)与“crane)(鹤),在汉语里比喻“长寿”。“松”又可喻“坚忍不拔”的精神,它们在英文中却没有文化意义。忌讳语方面,中国忌讳数字“4”,因为谐音“死”,所以医院住院部里常常没有四楼。而西方社会习俗中,数字“13”是需要回避的。这来源于“最后的晚餐”中第13个人“犹大”的背叛。

三、文化关联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建议

1、培养文化对比意识。翻译理论家谭载喜曾说:“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谭载喜,1999)。由此可见,翻译过程一定会受到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制约。所以大学翻译教学要强调对学生的文化导入,注重学生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的培养,让学生意识到文化背景知识的获取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注意研究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上的反映,熟悉英语形成和变化所依赖的地理环境,了解中西方在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2、拓展背景阅读。大学英语教材在设计上往往偏重于英语读写能力的培养,忽略文化背景知识的深入介绍。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学生普遍缺乏跨文化知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小而窄,尤其不太重视课外英语材料的阅读,只注重课内内容以及强化听说能力,造成词汇量难有质的突破。由于知识面狭窄,学生普遍缺少文化修养,而翻译的难点正在于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多数学生只能翻译词句,却难以正确翻译出英语原文中大量涉及到英语文化、历史、宗教等背景知识的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大自己的目的语语言文化知识,有意识地接触经典英美文学作品和报章杂志,多看英美国家原版电影,拓展学生的背景文化知识。

3、重视母语文化

教师在引导学生熟悉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不能忽略母语文化的重要性。“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信息的转换与编码时,译者只有具备了双语言能力和双文化能力才有可能翻译出高质量的作品。任何外语文化的学习,都不能不以自身的母语文化为基础,脱离了母语文化的外语学习,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戴淑云,2010)。在英语交际时,往往存在英美文化中心论,欧洲白人文化中心论及主流文化中心论的误区。重视母语文化,提高学生的中文水平,避免文字句式的欧化倾向,有助于中西文化间的平等互动。

结论

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大势所趋。当今的语言研究已经从单纯的对文字的研究深入到对文化的研究。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该顺应形式体现这种变化,帮助学生意识到语言翻译是文化活动,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交流,对不同语言的理解不能脱离地域文化和时代背景。

参考文献:

[1]原传道.大学英语翻译之我见[J] 教育与职业2004(20)

[2]陈淑萍.翻译教学的原则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J],河南社会科学. 2004(5)

[3]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大一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医文化教育

一、中医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培养一名真正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医术精湛、医德优秀的医学人才,是高等中医院校工作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与其他医学类院校不同之处在于,高等中医院校还秉承我国传统的中医文化精神,是中医院校大学生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工作对象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开展中医文化教育是高等中医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从专业教育和行业特色角度的分析

中医学专业不同于其它专业,其产生根源和学习过程与中医文化密不可分。中医文化也就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1]对中医院校大学生来说,中医文化对中医院校大学生来说,是伴随着他们学习和今后工作的精神基础。中医文化蕴涵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影响了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医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基础。中医学的和谐观体现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各个环节中。[2]中医文化中蕴含着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动静结合的恒动观有助于培养中医院校大学生的辩证思维,也将影响中医院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二)从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分析,中医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从对人的教育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医道不仅仅是治病之道,它关涉到每个人的精神内涵和人格确立,关涉到我们对宇宙万物整体的认识。于是,一个独特的,不同与其他医学的一种新型医学就是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下产生了。

2.中医文化倡导“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是中医医德观的体现。对此,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名利思想“此医人之膏育也”,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张仲景的医德[3]观完全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形成以“仁”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乃仁术”的命题,充分体现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

可见,中医文化的内涵与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

二、当前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从目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对待中医学和中医文化的态度看,有的学生不热爱中医专业,不相信中医、学习不认真、缺乏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更不愿意去了解和学习中医文化,有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中医药事业,而已经走上中医业岗位的人员,他们的中医文化知识和底蕴不能让人满意,这样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从业人员。形成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给中医文化教育带来了挑战

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渗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给中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挑战,也给高等中医院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现代中医大学生,进大学前接受的主要是以现代科技文化为主的教育,再加上他们从小就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一旦接触到精气、阴阳五行这些传统理论,自然就会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发生冲突,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困惑、理解上的偏离,甚至对所学专业失去信心。

2.此外,近代以来一直没有消除的中医废存之争给中医文化带来了危机。近代百年曾有过三次关于中医废存的论争。在中医文化发展过程中,近代以来的中医废存之争给中医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危机和困境,同时,也给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医文化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

(二)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模式中中医文化教育的淡化

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的偏差也是导致中医文化教育淡化的主要原因。面对强势西医的冲击,现代高等中医教育应该遵循继承与创新并举的原则,在坚持中医传统理念、保留中医精髓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以培养具备传统医学知识和技能的高等中医人才为目标。然而,目前高等中医教育强调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即“两条腿走路”,这种教育模式使得高等中医教育正在丧失中医特色。同时,因有限的教育时间变得更加有限,也就决定了学校的目标定位和质量标准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中医文化教育的淡化。

1.中西医课程同时开设的教育模式,冲淡了中医传统理念的确立和中医特色思维方式的养成。由于就业压力和中医创新发展的需要,现代中医院校普遍开设西医课程,中西医课程开设比例普遍达到了6:4,有的甚至达到了5:5。[4]这种教育模式也造成了中医思维模式养成的滞后性。

2.传统人文课程开设不足。从中医院校目前开设的课程结构来看,人文素质类除必须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某些院校也探索性的以选修课形式开设了一些医学人文课程,诸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但作为中医学文化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国古代哲学史》等课程则普遍没有开设,或者也仅仅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中医学术研究“西医”化。近年来中医学术研究严重偏离中医传统,走上了西医化的研究道路,中医科研在中医现代化的光环下,被“异化”为采用西医的实验方法对中医的印证性研究,却放弃了经典著作的研读,忽视了中医临床能力的培养。

三、建议与对策

面对中医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的危机与挑战,高等中医院校工作者不仅要从意识和理论上重视中医文化教育工作,也应在实践中加强中医文化教育工作:

(一)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对中医院校大学生进行中医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中医文化教育,提高中医文化育人效果课程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要加大传统文化课程比重,形成对中医大学生进行多学科的中医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将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医文化教育相结合,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中医文化相关知识教育课及在其它学科中渗透中医文化思想。

(二)在校园文化活动突出中医文化主线

大力发展中医文化,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必须构筑浓厚的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学习中医文化相关社团建设,定期组织中医文化等传统文化讲座;在校报、网站等媒体开设专栏;开展征文比赛等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中医文化的精髓,在继承祖国医学的同时,也得到品性的培养和锻炼;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侧重进行医学人文与中医文化教育。

(三)在科研活动中重视中医文化研究

中医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突出中医文化研究的地位与作用。中医院校应注意培育中医文化科研队伍;在各类各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申报中,加大中医文化相关课题的申报力度;撰写和发表高质量的中医文化研究论文;培育和建设中医文化研究与教育基地;指导大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医文化。

(四)在中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传播中医文化

鼓励中医院校大学生走出校园宣扬中医文化,引导中医院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在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中融入中医文化内容。

进一步发掘中医文化,结合时代特征,对中医文化进行扬弃,找出时代背景下中医文化的合理内核,将中医文化与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培养工作有机联系起来,进一步探讨中医文化与中医大学生的教育工作的联系,探索将中医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内化到中医院校大学生培养工作中的手段、方式,对中医院校大学生开展中医文化教育,培养具有中医文化精神的中医药从业人员,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3]曲黎敏.中医与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15.

[2]夏露,刘忠华,洪青.中医文化模式中的和谐思想初探[J].光明中医,2007,2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