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干部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中最为特殊的一份力量,既是学生工作的管理者还是学校行政性事务的执行者等等。日常事务繁琐、凌乱,往往使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无法面面俱到、细致深入,此时,一支得力、高效的学生干部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辅导员除了扮演好领航者、组织者、实施者的同时,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一批精锐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干部队伍,形成一套完整的培养方案。
一、运用教学技巧,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契机,加强学生干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
面对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状,高职院校的学生干部作为普通学生中佼佼者,代表着学校管理的形象和教育的质量,更应在这场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辅导员在对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过程中,要及时认清社会发展的需求,掌握各类政策信息,让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在学生干部们的思想意识中扎根生长。
1、以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为导入,奠定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平时的接触中,笔者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干部都不知道职业生涯规划有多大的用途,如何去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明确指出大一下半学期必须给学生们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这门课程,辅导员便可利用教学的手段,合理设计好这门课程,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将纯粹的理论知识点贯穿在大量的事实案例中,最后通过考核巩固各类理论知识点。
2、以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契机,加强学生干部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实力。
学生干部平时工作比较忙,很难真正掌握知识点。此时必须采取一种方式,让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在学生干部心中根深蒂固,那就是职业生涯规划大赛。2011年10月我组派选手参加省教育厅举办“花桥国际商务城”杯第六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在准备期,辅导员给予理论指导外,更多是让学生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一位学生干部荣获省校系统内第一名的成绩,这便是最好的标榜。此外,系部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旨在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技巧,巩固学生干部们的设计技巧。
二、运用实践杠杆,以学生管理工作为平台,引导学生干部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拥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还不够,必须经过实践的验证。美国施恩教授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幻想、探索阶段,查看工作世界阶段,基础培训阶段,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职业中期,职业中期危险阶段,职业后期,衰退和离职阶段以及退休等9个阶段。根据这一理论,学生干部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准备期、试探期,因此学生干部首先要取得大学生涯的成功。
1、通过自我认知的培训,增强实现学生干部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知己”。很多学生起初并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对学生干部这个概念认识不清,这导致同学们盲目的竞选学生干部岗位,只要当上学生干部,任何部门都行,逐步产生一种不正之风。
因此辅导员在选拔学生干部时须严格把关。选拔前期多宣传;面试考核多评审;试岗锻炼多培训,辅导员老师主要通过组织各类内部座谈会、民主生活会、辩论赛等活动来帮助学生干部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分析、自我批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我认识。
2、以基本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学生干部的职业目标为考核标准,加强其自我主动实践的培养。
学生干部平时的工作中需要说、写、做等基本能力,而不是按部就班的去执行辅导员老师的指令,这使得他们严重缺乏创新意识、组织协调、团体合作、判断决策等高端就业才能。
辅导员在学生干部培训的过程中,将此作为重点来阐述,可专门设置一个环节,让所有学生干部结合自我认知、社会就业行情的了解,明确自己的学习、工作目标。每位学生干部必须针对自己的目标制定详细的学习、工作计划,保存在辅导员老师处,在学年结束时,这将成为每位学生干部的考核标准。如此,一改往常学生干部被动的去做工作为自我主动要求提高,改“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以职业教育为导向,加强学生干部职业竞争意识。
高职学生相比本科生竞争优势本来就该是职业技能突出。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干部除了拥有较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应注意职业竞争意识的培养。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应灌输企业职业竞争机制,提前让学生干部进入职业竞争的角色中。
1、建立企业管理式的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公司实行的是重奖重罚、重视绩效的工作理念,提倡的是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要求。因此,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将创新、节约、高质高效作为奖励项目;鼓励学生干部发散思维,创新型的学生活动,辅导员只给予方向上的把握;在组织活动中,鼓励学生干部自己进行预算控制,最大限度上实现节约这一理念等等。这些都能增强学生干部的生存意识和危机意识。
2、参考企业式监督考核机制,有效保障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成果。
建立了企业式的激励机制,还需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作为保障。在对学生干部的日常考核监督中,辅导员可设置工作态度、工作效率、领导才能、创新才能等考核细项,明确“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原则,并制定相应的考核结果,如“优秀、良好、称职、不称职等档次。考核结果将与学生干部的是否留用、职务晋升、评奖评优、推优入党等直接挂钩,这能够鞭策学生干部个人调整不良心态、积极主动工作、实现自我完善。
总之,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学生干部,必须围绕职业教育这一中心,建设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学生干部队伍。实践证明,优秀的学生干部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学生干部培养机制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辅导员还需要在日后的工作中保持头脑清醒、思路开阔、不断创新和探索。(作者单位: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许文兴.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0.
关键词:团体;职业生涯辅导;初中生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曹志祥认为大学生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应该工作做在前面,如果初、高中课程涉及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我们各部门的压力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大。
国内首位将职业规划指导引入到中学课堂的北京人大附中专职职业规划师、北京前方导航教育公司首席专家吴志兰女士认为:“一种观念的转变,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倘若在初中阶段就引导孩子对兴趣、气质、能力等方面进行初步了解,进一步认知和探索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和该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储备,解决大学毕业后的择业和就业问题就会容易很多。
在我国,孩子们一般是在十二、三岁开始上初中,到十四、五岁初中毕业。处于自我独立意识增强心理断乳期的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链条中极为关键的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满足他们对职业世界探索需求,引导他们认清自我,培养对待学习和工作的主动意识,掌握搜集整合筛选评估所获得资料的方法,了解社会市场对职业需求变化,对外在环境与工作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为初中毕业后马上就业或者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好积极的准备,必将成为初中阶段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要务。
目前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是被忽略的。很多包括一些教师也认为读出好成绩是头等大事,选择职业是大学毕业之后的事情,过早地涉猎职业的事情耽误孩子学习,在中小学就关注职业方面的教育未免早了点。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制定一个完整的法规和系统要求满足中小学生早期职业认知的需求,更不要提及指导学生进行未来职业规划的具体标准。近些年一些南方沿海地区在普通中学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但大多数学校仍都处在初步探索阶段。
职业成熟度是个人职业发展状况与其职业发展阶段需相互对应,处在探索阶段的初中生职业成熟度将会包括职业决策知识和职业决策态度两个方面。职业成熟度是一个动态的与“心理成熟度”和“个人准备程度”密切相关的概念。职业生涯辅导是建立在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自身的特点优势、兴趣、潜能进行探索,积极主动地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对未来人生及其职业有清晰的认识,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规划更好地安排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1.研究对象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金河学校初中三年级学生。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职业成熟度分数低于平均分一个标准差,身体健康,有进行职业生涯决策愿望者;(2)能主动和他人交流、愿意将一些感受同他人分享者;(3)能够按时参加每次团体活动。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有:(1)性格内向不愿同其他成员分享交流者;(2)不能保证足够时间参与者;(3)不愿意尊从活动安排者。经过面谈筛选初三男女各12名学生参加,将入选学生按班级分层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人。
2.研究干预阶段
2.1确定团体辅导时间、地点和道具
每周二和周四下午最后两节课,持续4周共8次辅导活动。地点选在金河学校五楼多媒体教室,后备场地为三楼小会议室。彩笔、学生胸卡、白纸、影音设备等。
2.2优化干预方案
干预人员系研究者本人,对教育学、团体心理学领域有广泛的涉猎,具有中学教师资格证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有一定咨询工作经验,能够准确掌握实验伦理原则。干预主题在初步了解初中生职业成熟度况状和与参加实验的同学们的建立良好信任关系基础上确定,确定研究目标通过八个主题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活动,自编团体辅导方案——我们从这里起航!
2.3干预实施过程
本研究干预具体实施分为四个阶段:评估期、介绍期、活动期、评价期。评估期:研究者真诚与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参与实验学生的讲述,告之团体辅导活动的时间安排和地点,签订团体知情同意书。介绍期:将团体辅导的性质、活动方式、次数、结束时间告之学生,介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问题,与学生保持顺畅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认可与配合,此期在干预第一周完成。活动期:领导者营造一种愉悦、轻松的气氛,使得团体活动有效运作,调动所有成员积极参与。评价期:使用《初中生职业成熟度》对对照组、实验组实验后测;通过与干预前调查数据比较来探讨团体方案对提升职业成熟度的效果,同时为促使活动目标实现,在整个活动进行过程中进行及时反馈,干预结束后收集成员自我总结,干预结束两个月后进行追踪测试评估探讨团体辅导干预持续效果。
3.研究评价阶段
3.1实验组成员团体辅导效果的评估分析
3.1.1实验组前测、后测差异比较
对实验组各个维度的前测值和后测值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在处理后独立性、职业世界知识、职业决策态度与处理前有显著差异,职业成熟总分、自信心、职业自我知识、职业决策知识指标与前测相比差异极显著。
3.1.2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试差值比较
实验组职业世界知识和职业决策知识以及自信心变化值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主动性、独立性、稳定性、职业自我知识和成熟度总分的变化值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功利性和决策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于提高初中生职业成熟度效果较为明显。
3.1.3讨论
实验组职业世界知识和职业决策知识和自信心变化值与控制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主动性、独立性、稳定性、职业自我知识和成熟度总分的变化值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本次团体辅导的重点为接受悦纳自我、增强自信、激发对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其中穿插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讲授和讨论,成员对自己未来发展产生积极期待,初步制定职业生涯定向;另一方面,团体辅导活动中的信任温暖的氛围让成员敞开心扉大胆探讨解决问题办法,还有快乐热身运动和情境模仿促使学生全情投入活动中,活动感悟颇多,并能将活动中所学所悟运用到实际学习生活之中。而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功利性和决策态度”两个维度上前后测却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原因是功利性和决策态度受现实社会影响长期形成的,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而我们只提供8周团体辅导,想在短时间内仅仅通过团体辅导途径来改变其决策态度和功利性,是非常有难度的。
3.2.实验组团体辅导活动中期评估结果与分析
团体成员对自我的表现都比较满意,遵守团体的契约状况良好。但仍有14.15%的报告未能注意自己对团体指导者的反应,29.67%的成员可能会标定自己和他人,51.78%的成员会询问别人的问题和给予他们忠告。这些表现和他们的年龄特征分不开,因此会自然地带入团体中。在第五次会面是通过和成员探讨这些行为表现,在后续的活动中有较大改善。
3.3实验组团体辅导活动结束效果评估分析
通过《团体咨询效果评估表》中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回答,我们可以看到职业成熟度有较大的提高。83.27%成员表示对职业生涯选择更有信心,他们明确了到清晰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80%成员初步形成了暂定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其实初中生的兴趣、能力、价值观、人格等各个方面都还未定型,团体辅导真正能帮助他们的是激发职业生涯意识,拓宽职业世界的视野,培养进行职业生涯抉择的能力,而形成真正的职业选择只是次要的,目前也只是暂时的或者大方面的选择,不可能具体细化,通过团体职业生涯辅导所有成员对自己的未来生涯发展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更合理的抉择。
3.4实验组追踪性评估结果与分析
对照组并没一直处在自然学习状态中,在取得对照组后测数据后,为对照组和未参加团体辅导的同学们提供了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指导,所以在团体职业生涯辅导干预研究结束两个月后,只对实验组被试采用问卷调查进行了追踪性评估。将实验组后测数据与追踪数据进行T检验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团体职业生涯辅导产生了长期效果,效果得到了维持。
3.5小结
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存在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初中生能否升到上一级学校学习是老师和家长最密切关注的,他们多数认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太早,职业选择和初中生距离还很遥远。职业价值观、职业自信心、职业兴趣等内部因素也是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却是关系到学生职业抉择、未来规划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专业职业指导人员的关注。而职业生涯团体辅导不仅仅只针对初中学生,可应用到不同年级学生,重视学生早期职业观念的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形式,职业生涯辅导再早也不为晚。
真诚和谐的团体氛围有助于成员共同分享和思考,都处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的成员们,希望对自我有更深度的了解同时也想借助外界的力量解决自己在职业规划中的困惑,使自己更加成熟。
活动形式多样,各种咨询理论综合应用,职业生涯团体是各种咨询理论综合应用的结果,比如接受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理念的指导,营造真诚、和谐、信任、不评判的团体氛围;职业生涯团体活动形式多样,有活泼的热身活动、个人思考、团体分享、集体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的活动可以有效弥补单纯课程讲授所带来的被动和疲乏感,让成员感到新奇,提升和维持成员参与团体的热情和动机,达到良好的指导效果。
4.提高初中生职业成熟度的策略
4.1自我探索与自我提高
一方面可以在学校的指导下做一些自我探索性的测验,对自己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职业价值观等有所认识,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发现和发展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比如让学生在一些校内部门团委、阅览室、接待室等实习,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自己组织校园艺术节、演讲比赛、读书汇报会等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促进职业生涯教育在中学校园内的深入开展。
4.2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多渠道开展职业生涯教育
初中阶段,以探索和计划为主,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与任务,促使他们对自我进行了解,以及对职业世界的认知和提高职业决策能力需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特色发展课程,以班级或者小组为单位组织体验活动,培养学生悦纳自我的意识,增强自信心。学校可以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如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推荐职业生涯方面书籍杂志或者电视节目引导学生掌握职业发展趋势,了解未来想从事职业的相关技能要求,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等实际情况和社会现实环境因素相结合,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掘地方资源,邀请社会人士参与职业生涯教育。对职业生涯问题进行交流,还可以向孩子们介绍他们自己从事的职业,回答学生关心的职业问题,加深学生对各种职业的了解和对职业生涯设计意义的认识。学校有必要针对性地了解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开展集体心理辅导,及时提供职业生涯咨询,同时加强抗挫折的教育,培养积极健康的求职心态。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是初中生职业成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学校开展以学生为本位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不只是专业职业生涯辅导人员努力而是全体教职员工参与进来,为促进学生职业成熟做出更大的贡献。
4.3家校合作,调动家长参与积极性
家长本身也可以在工作之余关注一些社会上的职业信息,有机会带着孩子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孩子职业世界的认识范围。学校组织学生进入实际职业场所比如工厂、企业、机关、社区等进行考察,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了解各种工作的特质以及工作者角色,试探自己是否喜欢未来想从事的工作中工作者的状态。实践参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和生活,提高对工作世界的认识,增强就业、创业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吴志兰.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1-290.
[2]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70.
[3]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79.
摘要:以斯蒂芬·罗宾斯综合激励模型为理论基础,从个人目标、个人努力、个人绩效和组织奖励四个维度着手,对辽宁部分高职教师采取抽样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统计分析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预防措施:提升教师的工作学习能力;建立教师个人绩效考核机制;制定客观公正的组织奖励机制。
关键词 :综合激励模型;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
作者简介:张国静,女,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规划与科研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61-03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因此,有针对性地解决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迫在眉睫。
一、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因素调研分析
以斯蒂芬·罗宾斯综合激励模型相关理论为基础,笔者对辽宁省内的三所高职院校的300位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曾经感到过职业倦怠的教师243人,占总数的81%;其中有57人没有产生过职业倦怠,占总数的19%。笔者又针对243位产生过职业倦怠的教师基本情况做了进一步分析和调查统计,以期找到影响职业倦怠的关键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缓解乃至消除职业倦怠现象。
(一)个人努力得不到有效激励
据调查结果显示,个人努力和职业倦怠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因为工作压力大、培训学习机会少两个问题上,选择符合和基本符合的教师占比达90%以上。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各界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教师气质好、举止好、学问好;工作没有时间的限制,一旦学生有事,随叫随到。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教师面对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只能努力的学习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不断的为自己充电,在竞争中求生存。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是教师的普遍工作状态。大部分教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成绩得到社会、学校乃至家长的肯定,但付出往往与待遇不成正比例关系,时常受到冷落与埋怨,这导致教师的信心递减,教书育人的激情逐渐消退。
(二)个人绩效缺乏公平公正的认定
数据分析显示个人绩效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最密切的是教师觉得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90%的职业倦怠教师都认同了该选项。
以往的考核标准强调工作的量化,把一切工作看成是可以用数字计算出来的价值,并没有考虑到教师这一岗位的特殊性,教师作为育人的职业,他们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更要培养学生的德育,俗话说“学会做事之前要先学会做人”,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影响学生一生的精神财富[1],而这一点,在学校现有的评价体系当中根本无法体现,正是由于学校缺乏一套新的绩效考核标准,使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加剧,不利于教师个人生涯的发展。
(三)组织奖励难以满足个人需要
教学奖励不够公平公正选项选择符合和基本符合的教师占到了100%,因此,组织奖励的公平公正与职业倦怠存在着正相关。大部分教师表示愿意提升自己,希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自身的教育方法,希望有机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制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课本。教师十分珍惜学校提供的学习与进修机会,但许多学校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缩短了教师培训与进修的机会,大大削弱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学校奖励的公开公正与公平措施不明显,使教师的心理产生疑虑,造成教师的生理、精神上的需求与组织的奖励措施等方面形成矛盾,教师对教学工作由期待变成倦怠,这也是导致学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个人目标设置模糊不清
个人目标与职业倦怠的关系集中反映在教师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迷茫没有方向以及缺少工作动力和激情等方面,如图1所示。
调查显示,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对学校的整个发展规划目标不是很清晰,不了解学校的发展道路,教师多数只是在执行领导下达的任务,至于任务是为了实现何种目标,实现学校规划的哪个阶段,大多数教师并不了解,正是这种不对称的状态,严重阻碍了个人目标的制定与实现。[2]此外,教师对个人目标制定的重要性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重复的教学工作,对自己的学术道路并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认为制定目标也不会达成,还不如不制定。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每天面对枯燥的工作,上班的心情低沉抑郁,工作应付了事。因此,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能很好的恰接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激励对策
(一)提升教师的工作学习能力
1.提高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是制定职业目标的基础,教师要先结合自身的条件与实际情况,对自己的一生职业做一个规划,也就是说职业规划的最后结果就是自己设定的最终奋斗目标。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教师认为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没有方向感、缺少工作动力与激情与产生职业倦怠有很大的关系,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对应对职业倦怠问题有重要的价值。
2.提供教师学习进修的机会。学校是教师进行二次提升的场所,调查显示,许多教师授课以来,经常会感到所教授的知识越来越匮乏,知识储备难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专业性需要,十分渴望再次学习,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空缺与不足。面对这种情况,职业院校应在注重招生率、就业率的同时,要加大力度给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帮助教师自我提升,给教师提供充足的时间填补知识空白,完善教师自身知识体系,通过远程教学或企业走访等手段,提高教师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
(二)建立教师个人绩效考核机制
1.加大绩效管理力度。学校要从领导到老师充分普及绩效管理的知识,了解绩效管理的作用,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绩效考核的重要性,才能发动全校教师的集体力量。针对不同的岗位状况,通过领导走访,教师自我总结等方式,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的绩效考核系统,要想制定一个好的绩效考核标准需要首先更新自身的绩效管理观念,这是成功的绩效考核要走的第一步。
2.完善绩效考核标准。学校要注重对每个教师岗位进行详尽的分析,确定其职责范围,为绩效考核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此外,要明确考核的主体,对各类人员的考核不能仅仅依据领导的一两句话,要引入学校各类岗位人员,全方位的评价学校领导、教师的岗位胜任情况。对考核的指标也要注重多元化,实现赏罚分别的绩效考核制度,严谨裙带关系,保障学校风气的纯洁性,让教师的绩效考核公开、公正、透明。
3.制定明确的考核目标。在考核的过程中,要明确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效率等方方面面。制定结果反馈系统,将考核结果及时传达给教师,公开全校教师绩效考核成绩,对考核成绩高的教师作出鼓励和奖励,对考核成绩低的教师要帮助找到其自身的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才达到了绩效考核的目的。
(三)制定客观公正的组织奖励机制
1.促进奖励形式多样化。激励奖励作为心理学中的正强化,形式要多样化。学校要制定奖励细则,使教师获得奖励科学化。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教师的心理需求,根据不同教师的心里需求,对教师实施各种奖励方式。如果教师生活窘迫,这样教师就迫切需要得到经济上的奖励;如果教师生活条件不错,这样的教师则更注重的是心理上的需求,如自我满足感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多样化的奖励措施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依据他们的心理需求提供奖励手段,使奖励达到了最大化的激励作用,提高教师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更加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2.精神奖励要宣传到位。自我实现作为心理学中人类的最高需求,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学校在完善物质奖励措施的基础上,要提高精神奖励的权威性。目前,学校的精神激励在社会的权威性不高,不能达到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求,精神激励作为满足教师高级的心理需求,要做到积极宣传,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手段,使教师真正获得教学的正能量,实现教师的自我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达到有效的激励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说,精神激励如果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其效果要远大于物质奖励的成效,学校不能忽视精神奖励的重要性,利用各种媒介提高精神奖励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激发教师的内在驱动力,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四)通过努力提高职业生涯目标引导
1.引导树立正确的个人目标。目标分为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教师要结合自身情况,从实际出发,将最终目标逐一分解,将大目标细化,甚至做到每一天的目标是什么,需要达到什么样的一个教学效果,这样也就将目标变得可操作化,方便教师每天检查修改调整自己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做任何工作也就做到了不盲目不慌乱,任何事做到有条不紊有章可循[3],一方面,很好的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不被烦躁的外界环境所干扰;另一方面,遇到困难可以冷静思考,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做到五日三省吾身。
2.积极关注教师主导需要。学校活动的策划开始于分析参与学校活动教师的需求。确定一个大家都愿意参与的活动主题,有助于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因为这能让参与者在最初阶段就体会到他所参与和投入的是一个可能使现状改善的活动,对自己的发展也是有益的。参与活动的每位教师都是有感情,有时甚至有些非理性的个人,对他们需求的分析没有特定的工具或指标,有相当的困难。但厘清、识别不同教师的不同需要,直接关乎到活动能否聚集一批教师的自觉参与,关乎活动开展之后能否持续,等等。在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基础上,笔者发现学校的任何一次活动,任何一个决定都必须关注每个教师的主导需要,由于个体不同,教师的主导需要也不同,提供给教师主导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事半功倍的提高教师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强晓华,王守恒.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消解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0(13):56-59.
[2]李柯,叶美芬.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及分析[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69-7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
一、关于 “辅导员技能”的思考
“辅导员技能”是相对比较时髦的一个概念,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习惯使用“辅导员能力”这一概念。现在之所以慢慢开始用“辅导员技能”这一概念,是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方向的呼应,那就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辅导员需要具备教师、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会计师、急救师、法律顾问、管理学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领导者等所有这些职业人的技能,也意味着辅导员必须是全能型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哪些是辅导员这项职业应有的职责和应该具备的核心技能,这样也才更能够突显出哪些技能确实是辅导员特有的,不是其他职业可以替代的,也就是要说明“辅导员工作的技术含量是很高的,是有特殊技能要求的,不是谁都能够做得来的”。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发展的困惑
(一)辅导员工作能否成为终身职业。在人才的质量上,辅导员和各专业教师一样都属于高素质人才。但在发展方向上,辅导员越老越“空”,不断被年轻力壮的辅导员所取代,科研上也可能因为事务性工作较多而无暇顾及。因此,辅导员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上,很少将这份工作看成终身职业,存在“过客”现象和“过客”心理。
(二)辅导员的发展追求是“专才”还是“通才”。辅导员在学生时代所积累的德育知识单薄,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自己所学的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甚至很多辅导员在大学时代没有系统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也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因此,他们思政教育工作的技巧和方法还不是很成熟,而辅导员工作确实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
对高校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是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目前高校开展辅导员专业培训还是比较少,岗前培训几乎没有,由学生直接转为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与实践训练。
(三)辅导员工作中如何突显职业技能?
1、辅导员承担大部分的学生管理工作,从思想教育、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到日常管理等,凡是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由辅导员去管。有的高校规定辅导员每天必须和若干名学生谈话,写工作日记,24小时开机等,如果遇突发事件,必须第一时间赶到处理。辅导员长期处于繁多而具体的工作中,无暇自我学习和提高,理论水平低,形成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与辅导员职责泛化的矛盾。
2、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意味着辅导员能够通过不断的业务钻研、理论研究成为具有特殊技能的专家。但目前对辅导员技能研究的并不多,也不够深入,对辅导员技能的分层分类也很不明确,例如哪些是辅导员的核心技能、辅助技能等没有确切的说法。所以,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发展中,从岗位要求、人才培养和高校发展着手,试探辅导员职业技能分类及职业标准的设立,并在专业化和职业化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培训、考核,是促进高校辅导员发展的新课题。
三、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
(一)工作分类突显职业技能。辅导员技能肯定要通过特定的工作内容体现出来,至于哪些工作最能够集中体现出辅导员的核心技能,需要我们通过实践去不断检验和总结。从基础知识、写作能力、自我总结与计划、主题班会、学生紧急事件应对与处理、谈心谈话等具体工作着手,通过各种琐碎知识的积累、相关理论政策的把握、运用网络新载体学习和突显职业技能。
(二)辅导员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考核。高校辅导员涉及的学科专业有很多,有教育类、法学类、思想政治类、心理学类、管理类等等。对高校辅导员进行素质重构,其中辅导员的培训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立足辅导员工作实际,通过理论学习、观摩学习、实践锻炼等形式全面培养和锻炼辅导员职业技能。让辅导员在工作期间都有机会接受半脱产或脱产或不脱产的思想政治培训,可以坚持业余培训、岗前培训、骨干培训和周末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
举办辅导员职业能力训练是结合辅导员队伍多重身份实际情况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思政工作队伍能力的新举措。系统制订形式多样而有实效的培养计划,将辅导员培养与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一样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例如,每年对辅导员进行工作轮训,召开学生思想工作研讨会,编辑出版学生工作论文集,举办“辅导员沙龙”活动,在网络上开设辅导员社区等。
辅导员职业技能的考核,坚持公开与开放、反馈与提升、定期化与制度化、可靠性与正确性、可行性与实用性的原则。辅导员工作业绩的考核与工作行为的考核,主要根据辅导员工作特点,将辅导员工作规程中辅导员工作岗位职责进行分解,按照基础工作、重点工作、创新工作等方面考核。基础工作是辅导员的基本功,也是考核的重点,通过各种量化指标,根据内容的权重,赋予不同的分值。重点工作,是指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重点加强和推进的工作。每个学期学院工作重点不同,学生工作必须围绕着学院的工作重点展开。创新工作,是指具有开拓性的工作。通过创新工作考核鼓励辅导员不断进取,在提高工作水平的同时提高自身能力。
小结:辅导员工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把它规划成自己的职业、事业、学问、生活,用自己的兴趣和责任区经营它。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一、大一新生适应情况调查
1.学习方法的适应。在调查的314名同学中,有200人,即63.69%的同学认为大学老师的授课方法和自己安排学习的时间、内容、方法难以适应。专业课老师授课方法难以适应,主要表现在有的课程稍微讲得快,就跟不上步骤,听得云里雾里,这点理工科学院的学生表现更为突出和明显;其次,任课老师并非把书中的内容全部讲解,会留下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而这点让很多同学不知道如何着手;最后,由于大学学习的教学信息量大,注重学生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授课过程中不像高中和初中那样生动有趣,长时间的听课会产生疲软、困倦,难以注意力保持集中。即使知道上课过程很重要,但很难坚持认真听讲到最后。在调查中,85%的同学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和问题。
在安排学习时间方面,存在着矛盾。一方面,当课程较多的时候,抱怨没有时间来掌握课堂上的知识,没有琢磨、体会、学习的时间,调查显示,52%的同学存在这样的现象;另一方面,“学生自己拥有大把的时间却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安排,怎样去提高学习效率,时间花费很多,成绩却不理想”,[1]在调查中,63%的同学存在这样现象。
2.人际交往的适应。进入大学来到新的环境,周围同学五湖四海的都有,有不同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各自的兴趣、性格也存在差异。最为重要的是,不同的地方都会有不同的道德评判标准、礼仪规范和文化观念。如果彼此之间不能互相尊重,同学在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摩擦,人际关系很难确定。据调查,有127人,占40.45%的同学存在这种现象。同时,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乡求学,远离父母、朋友的孤独感和目前尚没有找到新的知己,会加剧人际交往的障碍。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造成了一部分同学不被理解而受到排斥,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长期发展会造成自闭封锁,引发心理疾病。
3.生活的适应。生活的适应包括气候环境的适应和饮食习惯的适应。据调查,仅有15个同学,即4.78%的新生表现为对气候环境的不适应,15%的同学表现为对饮食习惯的不适应,2%的同学表现对当地社会风俗文化的不适应。因为是四川省的院校,所招川内学生占总人数的60%,所以对于大一新生整体来说,表现在生活不适应的情况较低。气候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北方来的同学,因为北方气候干燥,而四川则气候湿润,尤其在秋季,下雨较多,一些同学反映衣服较难晾干。对于饮食习惯的不适应,反应相对较多,主要是因为川菜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外地新生对辣的不适应较多。
4.自我管理的适应。所谓的自我管理包括自我费用的管理、自我时间的安排和自我心理调式。对于自我费用的管理女生情况要好于男生,17%的女生对自己的生活费安排较难掌控,而24%的男生不知道怎样去安排自己的生活费。在自我时间安排上,尤其是参加学校社团和加入班委的同学,不知道如何协调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在自我心理调适方面,“具体指我们所感觉到的对于新环境的适应感,以及由此而生的相应情绪、情感、观念或行为。”[2]当遇到问题,自我调节和处理的能力较差。调查显示,有209位,即66.56%的同学在遇到心理问题时,选择向朋友倾诉,而消极的自我默默承受,占24.53%。由此可见,朋友的倾听和建议依然是大一新生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主要路径,而积极的自我解决所占比例极低。
二、新生适应问题引发的心理情绪
新生对大学生活不适应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具体而言,反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大学新生的自卑主要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上。在大学之前,由于地区局限性,竞争只是局部竞争,而大学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聚集了更多优秀的人。一方面,一些同学习惯了以往的优秀,在大学中遇见众多优秀人才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曾经所谓的优秀还是和别人有差距,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对自我认识的偏差,或者是过高的评价理想中自我,对现实中对自我失望、缺乏信心,或者是过高评价现实中的自我,从而时常觉得做事情受到挫折,产生自卑。现实中的自己和理想中自己不能得到完美的结合,始终不能以平视的眼光看待目前自己的这种状况。
2.孤独感。孤独是当个人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对自己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3]调查显示,出现孤独感的占总人数的90%,而且在大学四年中,大一所占比例最大。有学者对大学新生孤独感产生的本质原因做了相关研究,总体来说,影响最大的为上述提到的大学新生适应现象中的人际交往,除此之外,疲劳也会带来相应的孤独感。本研究注重人际交往所带来的孤独。新生第一次远离家乡父母,面临新情况新环境,很多同学短时期内出现了精神断奶。不仅很多生活自理问题需要自己解决,心理产生的孤独感也需要自我调节和适应。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新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3.失落心理。“造成大学新生强烈的失落心理的原因是什么呢?关键是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现实状况与他们理想或心目中的大学形成巨大的反差所致。”[4]在大学以前,家长和高中的老师把大学描绘成天堂的乐园,那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当来到大学的时候,很多同学发现结果并不是这样: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存在更多需要学习的知识,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甚至大学也不是自己所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学风不正、专业不理想现象存在,现实和理想发生碰撞,失落心理难免产生。
4.迷茫。新生产生迷茫主要包括职业规划的迷茫、自我认识的迷茫和专业理想的迷茫。调查显示,92%的同学对自己职业规划迷茫、61%的同学对自我认识迷茫、73%对自己专业理想迷茫。
大一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最不清楚,一般的新老生交流会和一般性职业生涯的讲座,并没有对大一新生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自我认识的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欢怎样的职业和怎样的职业适合自己。专业理想的迷茫突出表现在不了解专业前景的方向和对本专业所从事的行业领域理解不深刻。一位男生在日记中写道:我总感觉大学生活怎么会这样茫然?我不知道现在该要做什么和以后要做什么?各科成绩跌至谷底,让我手足无措?我的世界为什么会突然变成这样?
三、缓解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对策
1.引导学生树立切合实际的理想和目标。无论是不知道怎样安排大量的时间,还是学习很容易产生的疲劳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切实可行的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在新的环境下,要找好自己的定位,最重要的是确立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对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开始筹划自己的人生目标,是找工作,考研,还是出国。计划完后,就要有目标地进行专项能力的培养。考研的同学要加强英语、高数和专业课的学习;找工作的同学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需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高自己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对于出国的同学,英语和专业课的成绩仍然是重点,提高专业积点,提升英语水平,关注留学动态,做积极准备。这些都需要新生自己把握和安排。
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方法的探讨,主要从学习效果、学习时间安排、学习方法着手。据了解,有的同学也是每天早晨七点起来到图书馆或者自习室,但是去了就睡觉,就是因为在图书馆睡觉的心理愧疚感会降低,常此以来,每天也是忙忙碌碌,但学习效果并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提醒同学们在学习中,不要只以学习时间作为评判学习的重要标志,要注重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时间的安排主要存在于担任班委或者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新生较难处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对此,可以多向自己的导师、学长和老师请教,合理安排社团工作和班级工作,在保证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规划安排好社团工作。学习方面,由于大学知识量较大,老师授课速度普遍较之高中快,需要新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的巩固。
同时,善于把握课程知识体系,先从宏观着手,再从微观把握。根据自身的知识基础和专业课程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