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清明节的由来故事

清明节的由来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清明节的由来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清明节的由来故事

清明节的由来故事范文第1篇

清明是我国的一个春天的节气,而清明的时间是比较久的,在民间当中也有一些传说故事,那么2022年清明的由来故事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2022清明由来故事介绍,欢迎大家来阅读。

2022年清明的由来故事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2022年清明的节气意义清明是进行春祭,扫墓祭祀、缅怀祖先,踏青郊游的肃穆节日,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还能让人到自然中去,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的生机。清明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养生的注意事项是哪些注意“病从口入”

多变的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此时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等的多发季节,因而要认真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以及尽量少出入公共场所,尤为注意“病从口入”。

忌食“发物”

此节气亦是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之时,如关节炎、哮喘等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发的食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可适当吃些凉性食物,因此“寒食节”也有一定的养生道理。

心情舒畅、动中有静

同时这个节气又是高血压的易发期,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如太极拳等锻炼方式;避免参加带有竞赛性的活动,以免情绪激动;避免做负重性活动,以免引起屏气,而引起血压升高。

换衣不宜过早

清明节的由来故事范文第2篇

二、具体活动安排

1、 活动时间:__年 4 月 11 日

2、 活动对象:我班全体同学

3、 活动形式:利用 PPT,口头讲述,全体互动等多种形式,组织全班同学 回忆以往过清明节的情形,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充分向学生介绍清明节的由 来,习俗,体育活动,美味及各名族清明节特色等。

4、活动要求:在举行班会活动之前要求学生上网查找关于清明节文化等情况。

5、活动程序: (1)学习委主持----由现实引入主题 (2)通过介子推的故事(配 PPT 视频)介绍清明节的由来 (3)谈论缅怀先人,观看视频,勾起同学们对以往清明节活动的回忆。 (4)讲述清明节的活动,文化习俗,同学们积极发言,讨论家乡的特色等。 清明节除了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 育活动。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 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 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5)强调清明节放假安全

清明节的由来故事范文第3篇

一、搜集整理――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了让学生响应我的这番创意,心甘情愿地往我这良苦用心挖好的“陷阱”里钻,我为《和经典一起过节》活动的推出精心设计了一番开场白,演说词如下:

同学们,我们中国是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就连我们的传统节日都是内涵丰富、饱含文化底蕴的。清明节祭扫亡灵,寄托哀思,表达对故去亲人、英雄的怀念;端午节赛龙舟,系香袋,为屈原投粽江中;中秋节吃月饼,赏明月,或团圆或思亲;重阳节插茱萸,赏,传承敬老美德;春节除夕守夜,贴春联,人人长一岁……一个节日就是一朵璀璨的文化之花,多少文人墨客真情流露,吟诗作词,留下了他们的千古佳句,来寄托他们对这些节日的赞颂、热爱、留恋、感慨。同学们,想和他们一样过那些有文化底蕴、有品位、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吗?(学生:想)那就让我们一起加入到《和经典一起过节》的活动中来吧!

一番热情洋溢的动员之后,为了能够争夺到“文人”的雅号(为活动而设立的奖励称号,优胜者颁发“文人证书”),学生便通过各种方式,纷纷投入到即将来临的清明节的准备工作中去了,搜集有关清明节的诗词歌赋、传说由来。第二天便交来了满意的答卷,进行了一番整理,收获还真不小:

1.清明节由来与传说

关键词:始于周代 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重要节气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寒食禁火扫墓 春秋战国时代 重耳介子推 割肉救主

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2.千古佳句

《清明》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临江仙》宋 辛弃疾

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南歌子》宋 苏轼

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夜来微雨洗郊垌,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寒食》唐 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途中寒食》唐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苏堤清明即事》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即事》唐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我将整理好的资料打印成册,人手一份,取名为《清明诗词赋》。发下后不久我就发现,教室里,走廊上,甚至是操场上,都会有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感受的身影……

二、竞赛机制――谁家新燕啄春泥

要想把这些名言佳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当然离不开背诵了。可如果简单地布置背诵任务,那就会显得单调乏味,降低学习的积极性了。为此,我宣布:清明节当日,我们班将要举行一个小小的“清明诗词擂台赛”,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必答、抢答、接龙、填空等多种形式,评选出优胜小组和个人。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个个积极准备,摩拳擦掌,准备一决高下。

清明节当日,学生们精心布置了比赛会场,标题“清明诗词擂台赛”异常醒目。比赛过程中,不管是大家熟知的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还是鲜为人知的宋朝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不管是把清明景色写得惟妙惟肖的辛弃疾的《临江仙》,还是明代诗人高启写过的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悲痛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学生都能熟练地当堂背诵,真是让人刮目相看。一番激烈的角逐之后,评选出了五位“清明诗词文人”。看着他们因激动而涨红的小脸,我也不由得沾沾自喜起来:引进竞赛机制,相信一定会“小舟撑出绿荫来”的,个个心甘情愿地进行积累啦!

三、编排剧本――听取“娃”声一片

有学生向我提议:清明节关于寒食的传说情节生动,感人肺腑,介子推忠心事主、胸怀天下的品质值得传诵。我们何不借清明节这个机会,来个课本剧,演一演这个故事,诵一诵介子推的绝笔血诗,以此来纪念他呢?这番话正中我下怀。学生一番准备之后,剧本便新鲜出炉了。以下便是其中的一份:

一代忠良介子推

旁白: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走的臣子大多离他而去,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仆人:不好了,不好了,主公饿晕了!

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忍着剧痛)快去送给主公吃吧!

仆人:(眼含热泪)大人,您真是忠心耿耿啊!

介子推摇头摆手,无语。

旁白: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全班齐读)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旁白: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节的由来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节日 德育 活动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的确,我国传统节日宛如一幅历史文化长卷,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还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团团圆圆的中秋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有着一份独特的价值。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但是从小到大,许多孩子只有知道春节吃团圆饭,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却不知道节日本身的意义。我觉得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一系列活动,把原本枯燥德育说教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定能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首先我觉得我们对传统节日有一些误解,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不知道传统节日的内涵,因此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非常重要,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重现屈原的故事: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从他上下求索、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中体味他那痛苦执着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一个心情比较沉重的日子”、“怀念与悲伤的日子”,认为清明节就是“祭扫先祖墓地的日子”、“许多烈士为国家牺牲,要纪念他们”。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我觉得挖掘清明节的德育内涵。如果把清明仅看成扫墓的节日,是一种偏见。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为此,我觉得学校可以开展以下一系列德育实践活动:

郊外踏青,开展拔河、踢毽子、荡秋千、打羽毛球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2.追寻清明文化,搜集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清明节习俗;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背诵一首以上有关清明的诗。3.跟随家人祭祖、扫墓,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经历等,先人有什么值得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继承。中国古代比较注重家族传承,现在就缺失了;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4.阅读先进人物或事迹,撰写的读后感。

正因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清明节的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还有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味;不仅要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还要弘扬珍爱生命、呵护自然、维护环保成果的精神,光大我国民俗文化的魅力。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孩子们过了一个文化内涵深厚的清明节,与传统节日文化亲密接触,既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能力,心灵也受到了一次洗礼。

中秋节也不仅仅是吃月饼,可引导学生举办一次和中秋有关的赛诗会,背诵一些名篇,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或者兄弟间的手足之情。学生在朗诵这些诗词的时候不知不觉之中,受到了熏陶,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同学们也可以,在佳节来临之际,却不忘那些不能团员的人们。比如可以邀请留守儿童一起过中秋节。还可以去关心那些需要关心的人们,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带着月饼、水果等食品来到福利院,去看望智障儿童。让他们和智障儿童手拉手小伙伴一起表演节目,一起做游戏,一起品尝月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我们也可以为他人带来快乐,从小培养一颗爱心,对于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肯定是大有好处的。

清明节的由来故事范文第5篇

一、体验式德育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体验式德育课程的引领

德育课程承载了时代赋予的德育内容和德育价值,应该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起着积极的引领和指向作用。但是,由于体验式德育课程内容的缺失,导致学生在学习时落入传统的说教式德育模式中,难以拥有真正感受和体验的机会。例如,我国传统节日众多,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具有重大的德育价值和德育功能。通过参与传统节日活动,学生不仅能融入节日的氛围,还能从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相一致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进而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方式。然而,德育课程中关于传统节日教育方面的内容残缺不全,散见于思品教材和语文教材之中,难成体系。有统计显示,以小学为例,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共计154小节内容中,关于传统节日教育的内容仅有2小节;人教版12册语文教材349篇课文中,仅有2篇课文与传统节日有关,涉及的节日也只有春节、重阳节和中秋节。

(二)体验情境的创设不符合体验式德育的要求

体验式德育的突出特征就是强调“体验”二字,就是要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悟,进而接受德育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引起认识与行动发生静悄悄的改变。因此,体验情境的创设是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的前提,是体验式德育至关重要的环节和过程。但是,很多时候情境的创设却不符合体验式德育的基本要求。例如,在传统节日体验教育中,教师仅仅让学生把教室装扮出节日氛围,讨论讨论春节的来历习俗。出于安全等种种顾虑,并没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此外,随着社会商业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社会大环境中创设而成的节日情境,不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来设计,而是形成了商业化的情境,凸显了商业的意图和功能。因此,在浓厚的商业氛围中,传统节日逐渐演变成了消费节、旅游节、休闲节,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就是购物、消费等。德育缺乏适宜的氛围和情境,学生又怎能从中体验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德育活动的形式化

丰富多样的活动是体验式德育的重要途径。德育活动并不等于体验式德育。各种形式的活动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如果忽略了活动中学生真实发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没有获得相应的、积极的心理上的感受和体悟,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各种德育活动,最后对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的影响和改变都是微乎其微。例如,在清明节组织的德育体验活动――祭扫墓的活动中,教师关注了活动的准备、安全教育等等,却缺乏对学生进行活动目的的充分介绍和说明,学生在扫墓过程中没能激发起对革命先烈的敬仰、缅怀、感恩等情感,具有极高德育价值的清明扫墓活动就沦为简单的清洁扫除活动。只有学生明确活动目的,用心感知和体验,才会真正内化道德认知,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体验式德育实践中主要问题的破解之策

(一)重视体验式德育课程的开发,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引领和指向作用

为什么学生参与了传统节日活动却难以达到体验式德育的目的,这是因为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认识不清。例如,清明节为什么又叫寒食节、为什么清明节要扫墓祭祖、为什么端午节家家户户要挂艾草……由于大多数小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与厚重的文化底蕴只是一知半解,这就直接影响了小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体验。因此,首先要确立道德认知,挖掘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编写有关传统节日教育的校本课程,构建系列化的传统节日教育内容、设置相应的课程学习目标,提出适当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了解各个传统节日的缘由、与节日有关的习俗,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丰富而有价值的德育要素。如,端午节来临之际,让学生了解吃粽子的由来、感受屈原身上的爱国精神等,形成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德育过程的仪式化或活动化,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

体验式德育的内容是通过仪式或活动来呈现和被学生内化的。我国的传统节日总是有着不同的仪式或活动,如清明扫墓、端午节划龙舟、中秋赏月等等,这些节日仪式或节日活动潜在的德育功能非常强大,其德育影响力是一般的说教式德育难以望其项背的。因此,在传统节日期间,学校可以因地制宜,举行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教育仪式或节日实践活动。如,清明节组织学生祭扫墓、参观烈士陵园,重阳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看望慰问孤寡老人等,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避免传统节日教育沦为抽象、空洞的说教和简单的知识传授,实现体验式德育的预期目的。

(三)创设多样化的体验情境,实现体验方式的多元化

学校德育针对的是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学生年龄、心理和个人经历的独特性,他们对单调的、教条式的德育内容容易产生厌倦,失去兴趣。如果体验式德育只采用单一的体验方式,会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产生疲倦感。因此,创设的体验情境应该多样化,体验方式应该是多样性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产生兴趣,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从而获得良好的育德效果。例如,传统节日中的清明节,不仅可以通过祭扫墓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和体验,还可以通过听老讲故事、放风筝、踏青等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情境中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体验清明节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德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