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采集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TP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352-01
1.前言
网络信息资源极为丰富,概述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网络资源以存储方式数字化、传播方式网络化、形态结构虚拟化的方式在网上表现出来。二是内容多样性;网络资源包罗万象,具有大数量、多类型、非规范、跨时空、内容良莠不齐、质量高低不等的特点。三是资源分布无序性;网络资源的构成和分布杂乱无章,缺乏统一的结构和组织。四是资源开放性;网上资源是开放的、相关联的,用户只要将计算机连接在网络上,就可以任意浏览并下载这些网络资源。五是动态性;网上资源跨地区分布,高速传播,更新淘汰周期短、变化快、不稳定,呈高度动态性和很强的时效性。六是互动性;在网上可以形成广泛的论坛氛围,专家可以就某一专题开设电子论坛,在网上直接交流讨论、反馈用户信息,具有很强的互动功能。七是增值性;网上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用户在网上利用各种手段查找所需的信息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信息被反复利用,不但不会导致网上信息资源损耗,反而可使信息增值。
2.网络信息采集简述
2.1 采集方式
在现在的互联网世界里,我们接触最多的网络信息是以Web页面形式存在的。另外,电子邮件、FTP、BBS、电子论坛、新闻组也是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常见渠道。平常,我们通常利用一些客户端软件手工链接到信息源去获取信息。例如,在win7平台上用户即可运用ie、谷歌、搜狗、有道、360等各类浏览器上网浏览所需的网页内容;运用搜狐邮箱、QQ邮箱、Outlook等收发邮件;运用迅雷等软件下载软件、电影、歌曲等。上述客户端或软件为用户上网或下载提供了方便,但均需通过手工输入链接以获取到所需的信息,但是当今网络信息爆炸,大量的信息汇聚在一起,单纯依靠手工输入的方式无形中增加了搜索的工作量和难度,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基于上述情况,信息采集与推送技术应运而生,为用户浏览信息和接收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
2.2 采集技术
在网络信息时代,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信息采集,尤其是在创建新站点的过程中信息采集是最常用的方式。运用采集软件或采集器即可从特定的采集对象中自动获取到所需的信息,以填充到新站点之中。网络搜索引擎也是通过一个叫做WebCrawler的机器人程序负责网络信息的采集工作的。WebCrawler是一种能够利用Web文档内的超链接递归地访问新文档的程序,它以一个或一组URL为浏览起点,对相应的WWW文档进行访问。当一个文档上传到服务器之后即有可能被搜索引擎抓取以创建文档索引,该文档中蕴含的超链接则会被WebCrawler再次抓取且再次创建新的文档索引,如此循环。一方面,为WebCrawler的抓取工作提供了海量的资源;另一方,丰富了网民的网络世界,实现了信息的快速流通。这种信息采集方式集合了定题收集与定向收集以及跟踪收集等方式,具有采集灵活与方便的特性。
2.3 推送技g
网络公司根据自身的需求运用相应的网络技术并设定一定的标准,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世界中采集所需的信息,经过加工处理之后再传递给用户。在该模式下,用户没有主动获取信息之权而且被动的接受网络公司提供的信息,但却节省了自身搜集信息的时间与成本。
3.网络信息采集技术类型
3.1 网络信息挖掘技术
网络信息挖掘技术是指在主题样本的基础上,得到数据间的内在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在网络中挖掘与用户需求一致的信息的技术。它是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整合了全文检索、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神经网络等技术。网络信息挖掘根据用户提供的主题,提取主题特征信息,根据主题特征自动在网络中挖掘信息,然后对挖掘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导入信息库,以备过滤之用。
3.2 网络信息抽取技术
网络信息抽取技术是指从网络自然语言文本中抽取更符合采集主题的信息,并形成结构化数据输出的技术。它是在机器学习、模式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网络信息抽取步骤主要分为命名实体识别、句法分析、篇章分析与理解以及知识获取。①命名实体识别。命名实体是文本中的基本信息元素,是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命名实体是现实世界中的具体或抽象实体,例如通常由唯一标识符(专有名称)表示的人员,组织,公司,地点等,例如姓名,组织名称,公司名称,地名等。②句法分析。它是计算机通过语法分析来理解自然语言的基础,例如完整的分析树或一组分析树片段。③篇章分析与理解。一般来说,用户的兴趣通常在文本的不同位置传播,文本中隐藏着很多。为了从文本中准确提取相关信息,信息提取系统必须能够识别文本和文本之间的常见现象。如果文本的来源更广泛,许多文本可能会描述相同的实体,并且不同文本之间将存在语义歧义。如果同一个词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词意味着一个意思。为了避免重复信息,冲突,信息提取系统需要识别和处理能力参考现象。④知识获取。作为一种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网络信息抽取技术需要知识库的支撑。知识库主要包括:词典、抽取模式库、篇章分析和推理规则库等。
4.网络信息采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4.1 网络信息内容的选择
由于当今网络站点数以万计而且每日处于增长之中,信息每日俱增,大量内容相似乃至重复的内容充斥其中,对于用普通用户而言难以控制信息的重叠,只能被动的接受。尤其是在我国网络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大环境下,加之搜索引擎在创建之初缺乏信息,并未对信息进行分类和筛选而是全盘接收,由此直接导致了网络信息的泛滥与内容低质化。当用户搜索过程中,搜索引擎呈现出来的是多样化且相关性不强的内容,增加了用户选择的时间和成本,不利于网络环境建设与信息采集。为此,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必须要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合理选择内容,针对性进行采集。
4.2 网络信息的采集策略
综合上述分析,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可制定以下几点采集控制措施:其一,根据需求合理控制信息采集的深度,以节省资源和提升效率。针对网页链接层次较深的站点,全站采集不仅难度较大而且极耗时间,因此结合信息内容确定网页深度,达到一定的深度即可无需再进行采集;其二,根据采集信息的内容,剔除无关紧要或无需采集的链接。一个站点包含了大量链接,其中可能存在诸多重复链接与死链等,对于这样的链接在采集过程中应加以规避,避免占用采集资源;其三,限制搜索跳转。作为专业搜索引擎,要采集的信息资源通常集中在几个固定的初始网站内,这样就不希望网站采集器跳转到其它的网站;其四,根据采集需求,剔除无需采集的文件类型。任何一个网站均含有诸多文件类型,视频、动画、图片等而且图片又可以分为.bmp,.jpg,.gif诸多格式。因此,在采集过程中可根据需求设定采集条件,剔除掉无需采集的文件类型,避免其占用有限的采集资源,提升采集效率。
5.结束语
对于网络信息我们要加强采集利用,通过合理的采集手段保证信息的采集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岩,王宇.网络信息抽取技术研究[J].信息技术快报,2016(6):15-23.
[2] 刘柏嵩.信息过滤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6,(6):23-26.
宋宪军,河南省新郑市枣树研究所,邮编451150;唐付霞,王晓丽,新郑市枣苗科学研究所;高中华,刘新勇,新郑市观音寺镇农业办公室。
收稿日期:2014-12-15
在培育枣树苗木时,为了保证苗木品种的纯正,应在生长健壮、丰产、稳产和品质优良的母树上采集接穗。大量育苗时,应建立专门的采穗圃。以下,笔者着重介绍枣树接穗的采集方法、蜡封技术,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1接穗采集
接穗要从生长健壮、枝条充实的母株上采集,尽量不要用从幼龄树上采集的枝条作接穗。从母株上采集接穗时,徒长枝、背上枝不宜作接穗,宜选用外围1~2年斜生延长枝,枝龄太大的3~4年生枝不宜采集;1~2年生延长枝的上部和下部各1/3处不宜作接穗,宜选用中部1/3处主芽饱满的部分作接穗,主芽较瘪或瘦弱的不宜作接穗;受枣虱子、天牛危害的枝以及有枣疯病的树都不能采集接穗。
芽接多用1年生枣头一次枝上的主芽作接穗。枝接的接穗可选用1~2年生的发育枝或3~4年生的二次枝,但最好是组织充实、芽体饱满的1~2年生发育枝的中上部。接穗粗度一般在0.5cm以上,无病虫害。最好在枣树发芽前15~20天采,采后要蜡封,以防止接穗失水干枯。也可结合冬季修剪或早春修剪采集接穗,每50条捆成1捆,二次枝不必剪掉,以免接条失水。采集后沙藏在5℃左右的冷库或土窑内。
接穗的截取长度以10~15cm为宜,不宜过短或过长。截取后一般1个芽剪为1段,长度5~7cm,节间特别短的2个芽1段。芽体上部一般留1.5~2cm,随剪随蘸蜡随嫁接。
2接穗蜡封
用蜡封接穗嫁接能极大地提高嫁接成活率,同时还能达到省工高效的目的,但在生产应用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注意。
2.1蜡封接穗的优势从嫁接到砧木接穗愈合,一般需要半个月时间,在这半个月内,接穗不仅得不到砧木的水分和养分供应,还要消耗原来储存的养分来促进愈伤组织形成,很容易抽干而妨碍嫁接成活。为了保证接口和接穗不抽干,上世纪90年代底前多用堆土法,即每接1棵树就堆1个湿润的土堆,把嫁接部位全部埋起来,接穗萌芽后再将土堆扒开。对于高接换种树来说,由于无法将土堆到高接部位,需要用黄泥、树叶等保湿,天气干旱或下雨时都会影响树体成活。
后来,生产上采用了塑料薄膜包扎后再套塑料袋的方法,此法可以保湿且方便省事,但塑料袋内的高温、高湿环境常会造成接穗芽萌发,影响接口愈合,形成假活现象,打开袋口后接穗往往萎蔫死亡。
蜡封接穗则是用石蜡将接穗封闭起来,使接穗表面均匀分布一层石蜡。接穗被蜡封后,水分蒸发量大大减少,但愈伤组织形成不受影响,接穗芽仍能正常萌发生长。蜡封接穗嫁接适用于所有的林木和果树,嫁接方法与不蜡封接穗一样,接后用塑料条将伤口包扎严并捆紧即可,且裸穗嫁接不会有假活现象。如果砧木和接穗富有生命力,即使只用普通的嫁接技术,成活率也可达到99%以上。
2.2蜡封接穗的方法将市场上销售的全精炼63号颗粒状工业石蜡放入铁锅等容器内,然后加热至熔化。把接穗枝条剪成嫁接时所需长度,顶端留饱满芽。当石蜡温度达到100~130℃时,拿着接穗将其1/2放在熔化的石蜡中蘸一下后立即拿出,然后再将另外的1/2也蘸上石蜡后立即取出,这样可使整个接穗覆盖一层薄而亮的石蜡。
蜡封的工具和方法与处理接穗的数量有关。如果接穗数量少,可用小铁锅熔蜡,然后逐根蘸蜡;如果数量较多,可用大铁锅熔蜡,一次处理3~5根接穗;如果有大量接穗,可用直径1.2~1.5m的铁锅熔蜡,将1~2kg接穗放在漏勺里,然后在熔化的石蜡中一过即可,这样3个人1天可蜡封接穗2000kg以上。
2.3蜡封接穗的储藏接穗蜡封后表面温度很高,要立即把接穗散开使温度下降,而不能堆放在一起,以免因表面温度不能及时下降而灼伤接穗。蜡封的接穗可立即用于嫁接,但蜡封接穗往往数量大,一时难以嫁接完。对未能及时进行嫁接的接穗,应存放到低温、高湿的地窖内,随接随取。有很多人认为,蜡封后的接穗不会消耗水分,放在家中就可以,这是不对的。因为在室温下,接穗还进行着生命活动,蜡封后仍会蒸发少量水分,故而应将蜡封好的接穗装入塑料袋内,放在冷凉处保存,最好放在冷藏室内,环境温度0~5℃为宜。塑料袋要扎通气孔,以备嫁接。
2.4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采集的接穗应及时蜡封,以免因时间长而失水,降低接穗质量。
2)不能用蜂蜡替代石蜡。有人认为蜂蜡熔点低,加热后容易熔化,不会伤害接穗,尤其一些养蜂的果农习惯用蜂蜡替代石蜡。经实践,蜂蜡在强烈的阳光下很容易熔化,并且能渗透到接穗芽中,会把开始萌发的接穗芽杀死,造成嫁接失败,因此不能用蜂蜡代替石蜡。
3)石蜡一定要充分熔化,这样可以防止蜡膜过厚而脱落失水。
4)接穗上的刺必须剪掉,以免蜡封好后刺脱落,造成蜡膜缺口而失水。
5)冬季储藏的接穗,到底是先蜡封后储藏,还是先储藏,等到春季嫁接前再蜡封?经过比较发现,以后者为好,原因是蜡封过的接穗储藏一个冬季,接穗上有些石蜡层会产生裂缝而影响嫁接成活率。
针对统计分析监测数据采集技术要求的研究,从标准制定的目标、研究内容、重点考虑因素等几个方面阐述数据采集技术要求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
统计分析;数据采集;采集技术要求
根据《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交通运输部提出“十二五”期间重点推动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四项重大工程建设,即安全应急、出行信息服务、市场信用、经济运行分析四项重大工程。其中重大工程是以行业统计、监测等业务数据为基础,以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决策分析为目标,采用“部省联动”的建设模式。部级工程重点解决交通运输部与部直属单位、省、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传输与业务协同,省级工程在重点解决省内信息传输与业务协同的同时,期望进一步增强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以实现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输市场运行状态和发展态势等的综合分析,使行业决策支持、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1数据采集技术要求的目标和意义
数据标准规范在信息化工程建设中发挥着协调、支撑、保障和引领的重要作用。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引入一系列标准规范,既有利于保障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及其运维的规范化,又能够提高系统内部信息的集成与共享以及与其它系统的信息共享,进而提升了系统的效能和资源利用水平。建立数据采集技术要求的目标是为省级工程建设提供一套完整的指导性、推荐性标准规范,使统计分析监测数据的建立、维护以及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交换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实施,从标准规范上确保系统的顺利实施和长效运行。数据采集技术要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数据采集及标准规范是省级工程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核心和基础。规范化的数据采集技术是实现统一管理、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前提。只有运用标准化工作的原理,严格参照及遵循国家、行业、地方等相关规范和标准,在充分了解省级统计报表报送及分析监测的数据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省级统计业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数据采集技术要求,才能满足省级工程的系统设计与开发、数据的生产、管理及服务的要求。
2数据采集技术要求的研究
2.1研究思路
省级工程作为推动省级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进程的重大工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部、省、市、县四级信息传输与业务协同。因此,在采集技术要求研究过程中应遵行业务为先、应用为本、互联为重的思路来开展研究工作。
2.1.1业务为先信息化系统作为提升行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信息化系统建设如果脱离开具体的业务需求,不能和业务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那么其将成为无根之水,无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采集技术要求研究过程中,要始终紧紧抓住业务这根主线,以业务需求为先导开展研究工作。
2.1.2应用为本省级工程的重要目标是整合数据资源,促进部省两级、省内各业务局之间的统计报送和投资计划管理工作。工程建设成败的一个重要考核标准是能否有效地提升省内统计监测分析工作的效率,那么,在采集技术要求研究过程中,要以省级工程的实施应用目标为着眼点,确保省级工程按照标准建设后能够切实提升相关工作的效率。
2.1.3互联为重省级工程重点解决的是部与省之间、省厅与直属单位、各行业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传输与业务协同问题,其中业务协同虽然表现为业务机制和业务流程的信息化,但实质上还是数据信息的流转传输。所以省级工程与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互通互联是采集技术要求研究的重点。
2.2主要内容
根据省级工程的功能定位,结合统计分析监测数据采集技术要求的研究思路,其研究内容应包括数据分类、数据元素标准化和数据交换传输标准化三个方面。
2.2.1数据分类省级工程所涉及的统计分析监测数据信息按照用途可以分为统计信息、动态监测信息和统计共享信息三大类,其中统计信息又分为执行报表制度产生的报表信息和填写统计报表时用于参考的数据信息两大类。这三大类数据从采集频率来看,可以分为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快报等多种形式,从采集方式来看,又有人工填报和系统交换共享等方式,通过对这些数据的采集内容、采集来源、采集频率等进行系统的梳理分类,可以更加清晰地掌握数据的特征,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2数据元素标准化进行数据元素的标准化研究,其目的是确保数据描述的一致性与准确性,在用于指导省级工程数据库表的编制的同时,大大加强数据信息在系统间及环境间的实用性和共享性。在进行数据标准化方法研究时,应该基于省厅统计分析和报表报送管理业务特点,以完成省级工程的功能为出发点,综合考虑类报表的数据采集内容、频度等多种因素,选择合适的数据标准化方法,并对数据的内容、格式等进行定义。
2.2.3数据交换传输标准化省级工程所涉及统计分析监测数据的获取方式可分为人工录入和系统交互两种方式,其中系统交互指的是省级系统通过与其他系统平台通过接口进行交互来获取数据。而数据交换传输标准就是为了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而建立的一套通用的数据文件的格式规范,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可靠和有效,并提高数据交换的速度。在选择数据交换传输方式时,应该考虑以下因素:1)传输的方式要简单,这对系统双方都有好处。2)保证数据在交换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3)考虑数据量的大小,来决定合适的交换传输方式(例如:一次调用请求的数据量,请求调用的频率)。4)考虑重复数据的处理,特别是在其它系统将数据推入、批量导入、在线填报等。5)目前已有业务系统所采用的数据交换传输方式。
3结论
【关键词】电能,计量,采集
1 背景
电能计量在电力部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社会的生产还是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电能,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电能的需求量也不断地得到增强。而电能计量装置是实现电能交易的工具,在电力市场中扮演着秤杆的角色。在电力事业中,电力生产、电力销售、电网运行等很多环节都与电能的计量密切相关。电能计量装置一直以来面临着技术、经济等方面的约束,如果对电能的计量不准确,将影响到电网的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电力公司的经济指标和电力用户的切身利益。
电能计量装置系统在操作过程中需要监测电能表的运行状况和精度、电路的接线问题、CT 和 PT 二次回路的负荷,可将监测到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利用远程和本地的接口技术,根据测试和记录的数据分析本地和远程的电能计量装置的误差和准确度。企业的员工和领导层更方便地完成相关的业务工作,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方便电能计量的整体管理和监督,使电企业的实时监测电力计量装置的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
2 提高抄表成功率的措施
2.1 提高电能计量远程采集技术可靠性
电能计量远程采集的可靠性既指管理系统的软、硬件质量可靠,又指通过集中和远传管理系统进行的各种抄读和设置准确可靠。这一点是整个系统的命脉。一个管理系统,如果它采用的集中和远程管理链路和机制不是在其他有高可靠性要求的场合长期使用并得到认可,那么对这个系统的可靠性就要进行论证并严格测试。
2.2 保证电能计量远程采集技术安全性
电能计量远程采集的安全性主要是指数据读、写、存储的安全性和对电能表进行相关设置的安全性。要保证安全,通信介质的不开放性、访问权限的排它性及操作应答都至关重要。
2.3 电能计量远程采集技术具有可维护性
集中和远传管理系统的可维护性也很重要。系统出现问题就要“翻箱式”排错的方法不可取,这样不仅空耗人力、物力,也会影响集中和远程管理系统的推广。要提高整个系统的可维护性,减少网络层次最为可行。变原先“小规模集中一中继一大规模集中一远传”的多层次模式为“大规模集中一远传”的单层次模式。这样维护集中和远程管理系统就象维护计算机一样简单,无须专业人士维护,排错简单、更换容易。
2.4 电能计量远程采集技术结构尽可能简化
电能计量远程采集系统的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一定要简单、明晰。因为它面对的是量大面广的用户,稍有差错就引起连锁反应的系统绝不可取。同时用户数据也一定要精简、实时、一致,数据结构要与省电力公司电量管理系统相适应。
3 电能计量远程采集技术通信方式的合理选择
(1)通信方式的选择是设计自动抄表系统的首要任务,它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性能。具体确定通信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系统面对的对象、用户的分布、用户的数量、地理条件、期望达到的目标及系统的扩展升级和与其他网络的兼容等。因此,上述的各种通信方式不应该是孤立的,而且任何一种通信方式在不同的系统中的应用效果也不尽相同。
(2)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及成本要求,通信子系统的构成有多种方案。按照通信介质的不同,通信子系统主要有光纤传输、无线传输、电话线传输和低压电力线载波传输等4种。
(3)光纤通信具有频带宽、传输速率高、传输距离远及抗干扰性强等特点,适合上层通信网的要求。其电力线载波直接利用配电网络,免去了租用线路或占用频段等问题,降低了抄表成本,有利于运营管理,故在10kV及以上和关口电能表自动抄表系统中使用。
(4)无线通信适用于用户分散且范围广的场合,在某个频点上以散射通信方式进行无线通信。其优点是传输频带较宽,通信容量较大,通信距离远,主要用于35kV变电站及用户侧计量点的电能采集。
4 电能计量远程采集系统组成与原理
电能计量装置远程校验系统是针对传统的电能计量管理方式的诸多不足而提出的。与传统电能装置及其计量方式相比,该系统在电能计量的硬件装置方面增添了实时监测和故障判断的设计目标,在电能计量的管理方法方面引入了先进的数据分析和自动校验算法。同时,系统的监测范围也进一步得到完善,不再局限于电能表本身,还包括了各类互感器及其二次回路。总体来说,电能计量装置远程校验系统是集状态监测、数据分析和事故处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远程智能监测系统,主要由以下三大部分组成。
(1)本地设备监测。该部分首先应实现对现场本地设备中各电能计量相关信号的各种采集、分析和存储工作。同时,该部分还需要支持远程通讯方式,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和修改,具备遥控遥调功能。
(2)远程主站管理。该部分是整个系统的远程控制管理中心,用以实现现场数据的远程监测和处理。同时,该模块也是系统内用以实现各类辅助功能的其他数据管理系统的数据源。
(3)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可支持目前电信领域常用的各类通讯方式,如广域网、局域网、公共电话网络和本地串行通信网络等。
电能计量远程采集系统,是一套集信号、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库管理、现场实时检验、监测报警、通信于一体的远程检测系统。电能计量装置采集监测与远程校准系统的总体框架,整个系统包括现场监测与校验装置、通信网络和主站服务器等组成。它具有电能表误差现场校验、电压互感器TV二次回路状态监测和二次回路压降采集测量、电流互感器TA和电压互感器TV的二次回路负荷/导纳的采集实时测量、TA和TV的误差采集测量和故障报警等功能,监测的对象包含了电能表、TA及其二次回路、TV及其二次回路,并可由通信接口经过电话拨号方式实现远程控制和数据传输等功能。每个具有关口计量点的发电厂或变电站只需要配备一台现场监测与校验装置就可实现对所有的计量装置进行采集监测与远程校准,主站经过通信网络采集现场装置的数据,同时经过网页浏览器采集没有实现采集监测与远程校准而由人工输入的数据,这些数据和信息都集中到服务器的数据库中,经过统计和分析可得到多种不同数据报表和曲线趋势图。用户只要通过联网的PC和网页浏览器即可实现查询、统计、修改和删除等操作,从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和掌握关口电能计量装置的数据信息。
关键词:SMT;制造执行系统;数据采集;上料防错
1前言
近年来,在外部需求(已交货产品发生质量事故而面临大批召回)和内部需求(提高企业服务能力、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等)的双重驱动下,大部分企业通过对SMT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加以进一步的改善,并引入新型企业级的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与市场竞争力。然而,这样并不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为:企业生产过程中对于信息的采集存在费事、滞后、易出错等情况,MES在监控、反馈及动态调度管理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有些学者[3-4]提出,MES中引入射频识别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术[5],利用多种通讯手段、分层设计理念,这样能够对制品进行较好的跟踪、对产品质量进行较好的追溯、对车间现场产生的实时数据进行较好的采集、对车间的生产方案进行合理安排、对企业设备与工作人员进行较好的实时监控、对工艺反馈进行较好的校正。然而,该技术并没有广泛的在SMT行业中得到应用。因此,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文章利用RFID技术,将RFID标签赋予在SMT生产对象[6-7]上,对生产线数据采集方式进行了研究,应用到MES上,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2SMT工艺分析
SMT生产线主要工艺流程为:PCB上板锡膏印刷元器件贴装回流焊检测PCB下板维修。虽然工序不多,但由于贴装过程中存在大量外观相似元器件且大量重复操作特性,因此,从线边库拣料、工位上料、锡膏供给、贴片物料比对、回焊等工序是PCB装配易出错的环节。然而,PCB板组装行业特性决定了若其中一环节发生问题,会导致全部制品报废。因此,企业需使用需对关键生产参数进行实时地、灵敏地监控,并对出错位置进行准确定位,提供准确的报警提示信息,及自动回控调整部分重要参数。关于SMT生产线设备,其主要组成的自动化设备包括:丝印机、贴片机、回流炉等,对于这些设备的控制主要运用工控机。然而,在数据接口与格式上,设商厂商存在极大的不同;同时,由于各个设备之间无网络连接,这就使得设备信息无法自动反馈,需借助人工才能够对设备信息进行收集,进而使得无法迅速的对整个生产线的作品情况进行反应,使得数据分析与处理无法实现统一。而人工采集工作效率低,准确性也无法得到保障。因此,企业采用的MES系统必须具备以下功能:可以实时显示车间每条生产线生产的进度、物料、在制品、产成品的型号、数量信息、设备状态信息,并实时监控产品质量的变化趋势,实时显示车间的各种KPI(KeyPerformenceIndicators)统计性能标准;同时,可依据不同装配产品动态配置可视化信息;需要MES系统能够对SMT车间原材料上线、生产、搬运、下线的整个过程的关键信息进行实时跟踪,为准确的故障产品的召回和追溯提供基础。
3生产线数据采集研究
3.1SMT生产线数据采集参数
SMT生产过程中需要采集的参数有:①人员信息采集。人员信息采集对象为:车间管理者、设备操作者以及质量检验者等;企业通过实行责任到人的管理理念,从而使产品质量追溯得以实现;②物料数据。相关工作人员在对每一种关键物料进行入库时,会得到一个唯一编号,该编号关联到产品生产过程和生产信息,方便今后在产品质量追溯时进行查询;③设备质量检测数据。现阶段大多数的贴片机、回流焊炉、AOI测试机等SMT设备都具备设备自检功能,能够将检测数据保存于检测设备中,因此只需写入设备接口程序就能将数据传输到MES系统中提取使用;④生产过程状态数据。其指过程监控的核心数据,主要包括:工位实时状态信息、设备实时状态信息、在制品实时状态信息等,以上本次数据采集研究的要点。在PCB上板时,应对PCB的投入数、PCB的条码、刮刀情况等信息进行写下来;开展锡膏印刷时,应对锡膏的信息、钢网的信息等加以记录;在元器件贴片过程中,应对物料的追溯信息、料枪等信息加以关注;开展回流焊时,应对炉温与贴片机传送速度等信息加以记录;开展炉后检测工作时,应对各项检测数据(如:SMT线产出、不良数量等)加以记录。
3.2RFID技术与智能对象采集
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是1990年期间出现自动识别技术,这项技术的优势有:不需接触即可大批量的对信息读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工作效率比较高等。相较于条码技术,RFID技术的读取距离更长、数据存储量更大,并可以适应各种恶劣环境。如果对所有的制造对象(如:物料、容器、设备等)运用RFID标签进行部署,能够将生产对象变为可跟踪及追溯的智能对象。将固定式或移动式RFID读写器应用到在生产线布置管控点,能够对这些智能对象进行实时监测。若将RFID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无缝集成,标签携带大量数据传递给MES系统,实现了产品与生产信息的关联,也就能够准确、完整、实时了解物料消耗、机器状态、订单进度以及生产状况等。
3.3丝印机数据采集
丝印指在PCB板上进行焊膏、固化胶的涂布。如:借助DEK全自动丝印机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相关数据主要包括:循环时间、刮印的速度与压力、印刷的方向与方式、生产的机种和数量等。DEK丝印机通过连接了工控机及MachineController,能够有效的控制相关设备。在工控机上使用相应的控制监视软件,如:MachineController可以有效的相应设备进行控制,使具体的设备控制得以实现,借助NextMoveCard完成通讯工作。DEK丝印机具有符合开放标准GEM/SECSII的主机通信功能,可便于对全部的生产线的丝印数据进行集成。利用SEMI相关协议对通讯驱动程序加以编写,从而有效的对驱动端及设备之间数据应答进行采集。
3.4贴片机数据采集
贴片指在PCB板上贴装元器件的过程,其是SMT生产线重要工艺。贴片机具有控制参数比较复杂、精度要求比较高的特点。其中采集内容有:程序、供料器、吸嘴、实装、生产等信息;主要参数包括:抛料、有生产、贴装的数量及停机与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取料数。分析吸嘴、时间段、料架等条件,若吸附、贴装的效率低于相关标准,或造成某一机种的产量降低,会及时提示报警。(1)利用设备监控软件接口采集。运用DOS操作系统的相关贴片设备,借助离线软件、贴片机的COM口完成通讯,从而对离线软件产生的相关文件中取得有关数据加以直接的采集驱动。此外,在设备上进行串口通讯程序的安装,从而在DOS条件下与采集服务器中串口程序实现通讯,把过程数据传输到采集服务器,这样就能够较好的对相关数据进行存储、监控。(2)利用设备自定义通讯协议采集。多数贴片机是一种控制系统,其将主机板作为核心的,结构为:板卡。将P8000控制箱运用到Panasert贴片机,其中组成的控制模块包括:MMC、HMI。同时,主机通讯中的25针RS232串口是由Panasert贴片机所提供,适用于制造信息系统的组网。主机和设备之间的双向应答通讯、通讯指令是由HostCommunication协议所提供,主要包括:长度段、数据段等,和校验方式是其中的主要运用方式。
3.5回流炉数据采集
回流焊工艺指通过对组件板进行加温,对焊膏进行熔化,进而实现PCB板焊盘与器件之间电气连接。回流焊工艺的采集数据有:各区炉温与带速。同时,以时间作为横轴,绘制炉温的变化图,这样一来,能够在炉温超过一定高度时,及时发出警报。回流炉数据的采集,则可以通过相应的设备控制系统,然后将采集应答程序安装到回流炉控制电脑上,将远程采集服务器上的采集驱动应答进行连接,从而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
3.6采集驱动开发
采集驱动开发进行组建时,可选用多个厂家的设备,从而实现对相关设备的优化配置。然而,目前我国市场上SMT设备的类型比较多,且型号不一;不同的SMT生产设备和型号,其数据的接口也不尽相同。因此,采集数据的方式和手段也不同,具体采集的方式有以下几种:通过设备控制系统的接口进行采集、设备自行定义下的通讯协议进行采集、行业之间通用的协议采集以及采集板卡。
4贴装过程物料防错分析
在PCB生产过程中,产品多品种变批量,所用到的元件、元器等数目较为巨大,且辅助的种类、工具也比较繁复,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让物料的上料、配送以及换料等也变得复杂;而仅仅依靠人工去辨别杂乱、复杂的物料难度较大,且还会导致工作效率过低,造成线边仓物料堆积,甚至在上料和拣料环节发生错误。因此,对于SMT生产线,应建立合理、科学的物料放错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就RFID采集生产过程中的实施数据,通过MES系统进行备料及看板,并从拣料和工位上料两个环节实现这一过程。在拣料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利用MES数据库从而对SMT生产线物料的总需求加以自动获取,再开展拣料工作。在拣料时,对物料标签加以扫描,从而对物料是否符合生产标准及要求,若判断为符合,就继续拣料,直到完成所有工作量为止;如果判断为不符合,需要再一次拣料。在工位上料过程中,在贴装线的物料到达车间后,应对元器件进行正确的分配,使其进入对应的贴装工位线边仓。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对物料标签进行扫描,根据工位备料看板,将物料进行合适分配。若上料符合相关规定及要求,备料看板会提示继续上料;若上料不符合相关规定及要求,看板会提示错误且立即报警。备料看板可以显示设备运行中的备料任务、完成情况、物料信息,并可以显示下一阶段的备料料号及料站信息,对当前备料任务的执行进度进行提示。
5结束语
文章在分析SMT工艺基础上,研究SMT生产线的数据采集模式,对贴装过程物料的防错流程进行分析。但由于时间因素的限制,本课题对采集数据的挖掘、统计分析、决策分析等研究尚显粗浅,下一步将对电子产品通用制造执行系统的敏捷化、智能化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志新,金寿松.制造执行系统MES及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蔡长岚.面向表面贴装的制造执行系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3]刘卫宁,黄文雷,孙棣华,等.基于射频识别的离散制造业制造执行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10):1886-1890.
[4]胡国金,刘跃华.基于RFID技术的MES在离散型制造业应用成效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39(1):34-36+40.
[5]张映锋,黄国全,江平宇,等.基于RFID技术的无线制造车间智能看板管理系统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07,29(4):16-19+43.
[6]张映锋,赵曦滨,孙树栋,等.一种基于物联技术的制造执行系统实现方法与关键技术[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2,18(12):2634-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