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媒体营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海啸的全球化浪潮,让这个冬天格外地寒冷。面对危机的冲击,风投不再像往日般出手阔绰,企业的身上也开始少了一些浮躁,变得更理性和务实:每做一笔投入都要慎重思量,每花一分钱都要三思而行。面对价格不菲的广告价格,许多企业都收紧了自己的钱包,缩减开支和控制成本,以求安稳过冬。
身为国内最大的富媒体网络营销解决方案提供商―互动通的CEO郑斌,不仅在为自己寻找过冬的棉衣,也希望成为企业网络广告的暖阳。根据多年广告经验的判断,他认为:“所谓危机就是危险加机遇。在这场经济危机中,企业在互联网广告方面确有缩减,但这也刺激了企业对于广告的投放回报率的看重,他们关心每一笔投入带来的真正价值,因此更倾向选择低成本、高效率的投放渠道。”
广告的作用,其实就是帮助企业在有限的消费金额中,通过广告划分出更多的占有率。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更需要企业把钱用在刀刃上。相对于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广告来说,互联网似乎有一种天生的广告魔力:实时、互动地实现点对点的宣传。这种传播特点使得互联网的推广不仅停留在广告印象或是点击上,而是渗透到品牌内涵、文化等全方位的展示。
营销变革
从最初门户网站的Banner广告到搜索引擎营销,从论坛营销到博客传播,网络营销的花样总是不断翻新。在新营销时代,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希望在表现平台和形式上有所创新,让用户参与其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融合了音、视频和网页脚本等丰富元素的“富媒体”变得越来越热。
传统的广告创意,主要在画面精美的构思和主题表现上做文章,用户扮演了旁观者的被动角色,而在富媒体所呈现出的互动营销中,用户是参与者、分享者。举个例子,互动通曾为耐克打造过一款街头篮球系列的富媒体广告。在浏览者的鼠标触动网页广告通栏和画中画的瞬间,原本看似没有联系的两个广告位连接起来,并占据整个网页的大部分空间,一个简单的网络游戏立即呈现。浏览者的鼠标控制着篮球,虽然没有绚丽的画面,震撼的音效,或是耀眼的明星,但整个广告的主角就是用户自己,相信任何一个浏览者都不会错过点击的机会。
可以说,互动通成熟完善的富媒体技术,真正体现了网络广告的“双向互动”:既帮助耐克提高了曝光率与点击率,同时也吸引了受众亲身参与,加强了用户与品牌的互动。正如郑斌所言:“有时候广告与游戏的临界点是模糊的,这样的广告不会像传统广告那样令人生厌,相反,它是一种主动式的体验和分享,通过消费者与品牌间的互动,巧妙地体现出客户的品牌内涵。”
作为国内互联网富媒体领域第一品牌的互动通,经过6年的业务积累,已获得国内外广告主青睐,其中85%以上来自世界500强企业。数据显示,近年互动通业务量始终呈80%的速度增长,并占据着中国70%的富媒体市场份额。郑斌自信地说:“在未来的网络营销中,富媒体将唱主角。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只要是互联网技术能够达到的地方,富媒体都能表现出来。”
从字面上理解,富媒体广告似乎是一个“花钱”的广告,但事实上,这样的形式更具广告价值。Double Click的调查数据显示:富媒体广告的平均点击率是其他广告的5倍,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富媒体广告的现实功效,利用富媒体制作优秀的广告吸引、教育、娱乐在线受众,促进产品销售。从相关受众调查来看,85%以上的网民也认为富媒体广告创意及表现手法已大大超越了传统广告形式。
多元布局
2002年底,新浪网上一则摩托罗拉赞助电影《英雄》的片花,标志着中国第一则富媒体网络广告诞生。在它的背后,其实是互动通iCast所做的技术支撑。作为互动通第一品牌的iCast,目前已与各大门户网站及数百万家垂直网站建立了合作关系,覆盖了中国80%以上的网民。同时,iCast专业的广告管理系统和第三方监测后台,都确保了广告投放的一系列数据追踪,以期达到最有效的广告投放。
在郑斌看来,互动通之所以能够一直引领着中国富媒体的潮流,最重要的还是技术。“技术是基础,它可以带来颠覆性的革命,互动通把很大一部分的盈利投入到了技术创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运作,互动通已经形成了一系列互联网商业广告解决方案,如iStreaming、iFocus、iMocha等。用郑斌的话说,就是“用富媒体把数字媒体的广告贯穿起来,让广告变得更有创意和冲击力。”
iStreaming是互动通自主开发并投入商用的流媒体广告解决方案,它依托于成熟的富媒体技术,运用视频直播插播类广告、视频组合创意广告、视频浮层广告等多样形式,突破了视频框的限制,大大增强了视频广告的冲击力。目前在QQLive、SinaTV、Sina播客、Sina视频新闻都有它的身影。重要的是,其独有产品技术系统及完善的统计体系保证了广告投放的效果分析以及后续服务。
iFocus是利用网页关键词提取技术,自动投放与网站内容相匹配的解决方案。特别的是,它并非简单的一、二个关键字的匹配,而是在全面理解网页内容后,精准地针对网页内容特点自动投放最合适的广告内容。当网页本身内容由于更新而发生变化时,广告也将根据内容的变更而发生变化。这种方案可以说是以最小的投资风险获取最大的广告效果,适合各种规模的广告主。
首先,报纸能否打造出读者认可的品牌,将是决定其能否争取到读者更多注意力的关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在对2000年12月原新闻出版署评出的100家第二届全国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的研究中发现,1999年广告额增幅最大的前两家报纸依次是《北京青年报》、《华西都市报》,增幅依次为15%和11.5%。研究分析指出:两家报纸的良好发展态势不能不部分归因于各自的品牌效应,说明随着读者的日渐成熟,对品牌的追求已上升到一个重要地位。
其次,如何能够让读者在众多选择中发现亮点,献出自己宝贵的注意力资源呢?据传媒专家指出:传播领域中的价格战是传播产品的大众化进程中一个必经阶段。但他们同样又指出,通过价格战获取竞争优势的做法尽管在今天还有某种战术意义,但是从发展的战略趋势上看,“支出———收益”也会越来越呈现效益递减的趋势,未来的传播竞争将是超越价格的更高层次的竞争。
再次,为报社内部组织注入一种新的结构的潜质。在现存管理体制下,报纸各种营销传播活动往往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如编辑部负责报纸编排、发行部负责销售、广告部负责广告经营,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并不充分,可能会向读者传达互不协调的信息,影响读者的选择又耗费了资源。报社面临着结构调整的压力,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设立一个营销策划机构来强化营销统筹工作是迟早的问题。
最后,建立完善、详实的资料库。这里强调整合报社各部门彼此游离的信息资料,包括读者群基本构成情况、各类市场调查结果以及报纸发行和广告收入的数据等。资料库的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能量积聚的过程,经过科学整理与分类的信息,可以为报纸及时调整营销传播或开展新一轮传播提供准确依据。
电视:实行三步营销
电视的整体营销策略如何运用?下面以安徽卫视的经验为例,作一具体阐述。1998年安徽卫视广告创收1.48亿,在省级卫视中排第11位;1999年为1.88亿,排名第9位;2000年为2.85亿,排名第7位;2001年到8月已超过2.1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那么,一个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省级台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这主要取决于他们把整合营销的方式运用到电视频道的运作之中,实行了三步营销:观众营销,从观众的需求出发制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1)让更多的观众都能看到节目。美兰德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安徽卫视是2000年上星台中受众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省级卫视,是省会城市落地入网最多的卫视台。至2001年底,安徽卫视还将在全国80%的三星级以上宾馆落地入网,同时加大全国中心城市的覆盖力度,以点代面,求得全面发展。
(2)让观众看喜欢看的节目。一是对观众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在购买电视剧或创办新栏目时,定期或不定期地请观众评议,根据评议的结果再加上专家的意见,决定是否购买或创办该节目。二是科学使用数据。通过对权威数据的分析,了解每个时间段的观众群结构,收视习惯和收视偏好以及竞争环境的变化。三是研究观众对频道的满意度。为了更好地了解观众对自身节目满意程度的实际情况,2000年斥资请央视调查咨询公司每季度做一次观众满意度调查,从中找出差距,有针对性改进节目。
(3)强势的营销推广。安徽卫视一直十分重视电视节目的推广宣传,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沟通,1997年5月率先成立负责节目推广和业务促进的专业部门——企划部,专门负责黄金档电视剧的推广宣传。客户营销,与客户进行充分地沟通交流,使客户在安徽卫视的广告投放达到最佳的广告效果。
(1)以客户需求为己任。通过调查了解到广告商运用不同级别电视媒体的动机、广告商对电视媒体提供服务的需求、选择电视台考虑因素和对电视台的评价、广告商心目中理想电视台的标准等重要资讯,为客户营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购买大量专业数据,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手段。只要对自己和客户有帮助的数据,安徽卫视就积极购买,不惜巨资。同时,给新进入市场的大客户制定开发市场的策略,帮助大客户推荐安徽地区经销商等,大大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
品牌营销,通过品牌企划来整合内部资源,塑造自己的频道特色。
充分利用“会议营销”的方式,如经常召开节目推广会、客户联谊会、经销商联谊会和客户互动交流等。2000年底,安徽卫视在上海、广州、哈尔滨、北京、合肥等地召开了声势浩大的“让我们一起飞翔———安徽卫视全国媒介推广及2001年广告征订会”,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后来被业界称为“安徽卫视现象”。
网站:鼓励相互融合
据报道,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几分钟,美国著名搜索引擎google正常运转的硬盘突然疯狂起来,工作灯不断闪烁,1分钟之前,对关键词“cnn”的搜索请求每分钟不到10次,短短几分钟内升到每分钟6200次。统计数据显示,当日最热闹的十个搜索关键词仍然指向媒体网站。从美国一些网站的日均惟一访问者人数来看,恐怖事件发生一周之内,cnn网站的日均访问者数量达到460万人次,增加了225%;国家广播公司网站达到420万人次,增加了167%;全国广播公司网站为130万人次,增加320%。英国bbc新闻网站为53万人次,增加140%。
“9·11”事件在凸显网络媒体地位、考验媒体网站能力的同时,也为媒体网站扩大知名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一般的商业网站相比,在品牌方面,传统媒体的网站具有较高的起点。一些在传统领域里知名度高的品牌,在网络世界里,也容易受到信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媒体在网络世界的受众与在物理世界的受众,可能并不完全一致。而它的固有品牌,是在物理世界创造的,未必能以相同的水平“逻辑延伸”到网络世界。对于传统媒体网站来说,品牌并不是它的绝对优势。品牌营造,也是一个全新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媒体网站的品牌建设,不能单靠新闻一种产品打天下,它需要一种全面的营销策略,需要寻找一条走融合的道路。
这是花旗在中国市场的第一次社交媒体营销活动,对于这次活动,花旗内部的定位是“小规模的试点”,因此比起一般营销活动的宣传目的来,它肩负的更重要任务是“学习”。
“这是一次试验,我们要从中了解消费者的网络行为习惯。”一年前从马来西亚市场调任花旗中国零售银行电子银行总监的林家盛在接受《成功营销》专访时告诉记者。
2010年,花旗银行进驻Facebook,开启了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社交媒体营销的尝试,迄今为止,在花旗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各地市场中,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平台已经较为成熟地融入了花旗消费者接触渠道的整体架构中。
这个转变风潮,今年终于来到了花旗中国。
用数字接触消费者
因为所提供服务在安全性和私密性的高要求,银行曾被认为是最不适合拥抱社交媒体的行业之一。然而越来越急迫的现实是,消费者正在发生媒体迁移,而且随着年龄段的下降,这一趋势越发明显。
“现在40岁以上的人清早起来,可能打开一份报纸来了解当天最新资讯,但是20~40岁之间的人,他们的第一件事可能是上网”,林家盛指出,如果不在同一个媒体空间和这一批人一起成长,银行的消费者将会出现断层。
“因此现在不论是本土银行还是外资银行,在这方面都非常积极,大家都希望在新的领域中分得一块蛋糕。”
然而真正开始在中国市场涉足社交媒体,即使对于在国外有着较多社交媒体经验的花旗来讲,也非轻易之事。他们首先要面对的,是中国市场在互联网环境和用户使用习惯上的特殊性。
林家盛曾在花旗马来西亚有过五年的电子银行业务经验,来到中国一年之后,中国的一些上网习惯让他印象深刻,比如他发现在国内一家知名的网购网上,每次点击一个链接后会有新窗口打开,而这在全球其他地方都是网站体验的大禁忌,“(在其他市场)你绝对不应该引导人们离开他现在所在的页面”。
但是思索过后,他发现了这种做法的意义和优点:如果点开链接之后你对内容不感兴趣,你可以立刻关闭窗口回到原来的页面,但是在其他国家,你需要点击返回,等待页面重新载入,这种等待降低了用户体验――反而是全球市场的惯例可能需要改变。
林家盛认为,花旗中国所面临的数字环境,使其很难直接复制其他市场经验,因为中国数字媒体平台的发展情况甚至领先于其他市场,“相比中国能够从其他市场获得的,中国能给其他市场提供的经验可能更多。”
因此,在中国市场发掘社交媒体的营销力量,花旗需要尽可能利用全球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很有计划地“摸石头过河”。
数字世界中的体验
花旗开始布局自己的第一次社交媒体活动。
首先是平台的选择。鉴于花旗在全球其他市场已有的社交媒体经验,林家盛团队希望在国内找到的是和Facebook类似度最高,因而能最大化运用这些经验的平台,“在和人人网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是我们所能找到的最接近的平台。另一方面,人人网上的用户和我们目标用户的重合度也比较高。”
其次是选择活动内容即主题,花旗依据的原则是“共同兴趣点”,先从人人网处得到用户兴趣话题的指数图表,再结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划定“出国旅行”作为活动主题。“我们都知道,要发起对话,从共同兴趣点切入是最容易的。”
最后是营销活动的执行环节。“在社交媒体中,我们不是建立品牌,而是与用户建立关系”,而建立关系的核心,就是“将传统渠道中银行最为重视的客户体验体现到数字渠道中来”。
“这分为三个层面”,林家盛介绍道,“第一个层面是要搭建友好的界面,用好的设计来吸引用户关注;第二个层面是设计用户的互动过程,用户点击广告后进入什么界面,按钮、颜色、指示语言的设计应该清晰、一目了然;第三层面是当用户完成行为后,他们是否得到了满意的反馈。”
对于整个流程,林家盛进行非常严格的控制,“我们给人人网提了很多挑战,比如使用什么颜色、什么样的按钮,活动上线之后我们进行全天24小时监控,记录用户对各个流程的反应,并随时优化。”
虽然执行布局得非常完备,但由于是第一次,林家盛对活动的效果没有太高期待,然而活动上线后的效果让他比较意外。
研究“软数据”
2011年9月22日,花旗此次的“环球旅行家梦想”活动正式上线,为了充分利用人人网平台的社交特质,活动的主思路被设计为“自己的环球旅行梦想,并呼吁好友支持”。
整个活动包括社会化广告、人人官网、社会网络传播三大板块的推广,用户的体验流程是:先通过人人网平台上的广告或者官方置顶新鲜事了解到这次活动,并点击进入活动官网,然后在上面提交自己的旅行风格和旅行计划,邀请好友支持,最后活动信息随着用户在平台上的网状结构进行涟漪式传播,最终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
活动的整体时间为六周,但仅仅两周后,参与人数比活动整体的预期目标高了110%,截止到9月2日,总曝光用户数为300万。
“我们原本希望通过第一次的活动较好的了解人人网平台用户的行为习惯,但是最后我们惊讶地看到曝光量达到了300万,这是超过我们期待的。”林家盛评价道。
从一般的衡量标准来看,这次小规模的营销是一次很成功的投入。然而这次试水还有另一个重要任务,花旗希望超越对用户的了解只停留在“硬数据”层面的现状,达到“软数据”层面。
所谓“硬数据”,是指常规的用户人口特征,包括居住地、年龄、职业等,而“软数据”则偏重用户的行为习惯。林家盛认为,后者对用户的消费决定有着更直接和持久的影响。
“硬数据会不断变化,而且其对用户的决策影响不大,而软数据可以提供更好的精准营销基础。比如一个用户选择了美国为旅行梦想地,那么我们在以后的对话中可以更多地和他谈论和美国相关联的产品和服务。”
关键词:全媒体 传统媒体 《华西都市报》 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中国第一份都市报的《华西都市报》,创刊16年来,不仅引领全国报业改革,在大江南北刮起一股都市报旋风,自身也迅猛发展:2010年,发行量跻身全球报业发行44强,中国都市报综合实力5强,广告刊量突破10亿元。但随着网络媒体的勃兴,和所有传统媒体一样,《华西都市报》也面临着如何在新形势下创新和转型的问题。
全媒体的概念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是媒体走向融合后的产物。它是指“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在《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一文中,清晰地提出了“全媒体化”的概念。她指出,全媒体化“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单一报道仍然可以是单媒体、台、单落点的。但是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大的报道系统。从总体上看,报道便不再是单落点、单形态、台的,而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分。”
在国外,以促进媒体融合为目的的全媒体试验方兴未艾。在国内,主要有在主报专设滚动新闻部进行多媒体拓展的,如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等;有通过搭建数字技术平台进行媒体融合生产的,如成都传媒集团;也有主要通过流程再造、虚拟组织的运作进行全媒体拓展的,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在这场媒体盛会背后,我们能看到传播技术、传播观念乃至传播体制的改变,传媒的竞争已经开始由多媒体时代逐渐进入全媒体时代。如何在全媒体时代打造媒体专属的“杀手锏”,是媒体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其次,传统平面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是否开通了互联网和手机版的报或杂志,而在于如何通过新的技术平台和新的传播方式去满足更多受众的需求,最终实现报纸向跨地区、跨媒体的发展目标;进行多媒体的整合营销,提升媒体的品牌影响力。
一、全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在目前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态势中,传统的报业何去何从?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报业》一组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报纸的广告增长为21.9%。个人认为,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媒体的报纸,有着自身的存在逻辑和演变路径,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西方发展国家,网络普及了,不少强势的传统媒体仍保持与新媒体共存共荣的局面。现代报业发源地的欧洲和网络媒体最早的美国,传统媒体起起伏伏,其实所谓复苏,就是报纸存在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在起作用。这就告诉我们,只通过创新,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有自己生存发展空间。
另外,就是报业发达的日本提前进入“冬天”,也要辨证地看,在日本,收入的57.5%来自发行,但其支出就占了56.7%。另有其工资性支出就占了总收入的24.9%。这和我国国情也有很大的不同。
我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经济发展空间很大。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样会推动报业发展。灾后重建的四川2009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今后几年,也将维持较快发展的态势。因此,报纸的市场空间远未饱和,还有相当的发展潜力。
所以说,与其坐等新兴媒体的崛起,不如适时与新兴媒体共舞。创新自强,合纵连横,携手共同走进繁荣。
二、全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借船出海”
传统报业还有生存空间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果不能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传媒必将走向没落也是不争的事实。单一媒体的生存将越来越艰难,整合报纸的经验、关系、数据库、品牌、信息资源优势。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站、手机报十分必要。这就意味着必须打造一条基于报纸的全媒体新闻生产链。报网一体化发展,是确保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各尽所能、相互助力,盘活新闻存量,激发增量资源,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形成更强大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第一,沿用报纸品牌建网站。现实条件下,网站没有必要创造全新的网络品牌,而是将传统报纸媒体增值,有意识地延伸报纸品牌,通过网络来推广和强化它的自有品牌。
第二,打造“全天候”记者。网站内容保持报纸的“内容优势”,记者既为网站提供原创文字新闻,也提供视频新闻,尤其是突发性新闻报道。
第三,抢占手机平台。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终端,而是一个巨大的网络。手机报在手机的呈现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应该基于手机创建一个立体化、互动式的手机网络平台。在内容上,抓住报纸的原创能力,上午版、下午版、即时版,不断滚动。《沈阳晚报》给每个记者配备了带编采系统的IPHOE4,实现了在手机上的移动办公。
第四,“I+N模式”进一步深化。谋求为广告客户提供更为科学、合理、便捷、完善的服务。进行超时空、立体化、全覆盖的宣传,以求提高宣传声势,把影响、效果发挥到极致。这样做不但减少了广告客户的搜寻成本,而且也增加了报纸吸纳广告的渠道和空间。目前1+N模式已具有雏形,但其中的N对华西的读者和客户的吸引力还不够强。合作媒体本身的品牌优势才是我们最后的追求。
三、全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的营销策略
媒体产业经济的空前繁荣,竞争的日趋加剧,越来越多的媒体单位开始引入营销概念,打起了营销之战。笔者试就现代传媒有关营销策略,作浅要的分析。
经典营销理论一般把市场营销组合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销售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四位一体的统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4P’s”策略。
“4P’S”的第一要素是产品策略。全媒体竞争的格局下,报纸的“内容为王”是竞争的首要策略。对于传媒企业来说,其经营的目的是及时提供最新鲜的新闻信息产品,以满足不同读者和观众、听众(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新闻产品不同是一般的物质和文化产品。新闻媒体所期望的,正是充分发挥新闻产品的复合消费性,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它们的边际贡献率,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而要做到这一点,媒体单位就不能不在新闻产品的营销上下功夫。新闻传媒要想取得“新闻卖点”,就应该发掘自己的比较优势,努力提高新闻产品的目标性、精致性和特色性。
目标性就是目标读者的细分。一张综合性的报纸,它所报
道的范围涉及经济、文化、政治、科技、教育、卫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读者或观、听众为各个阶层、各种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这就需要进行读者市场的细分。学会在读者细分中有的放矢,发掘出一个个潜在的“卖点”来。精致性就是将报纸版面或广播电视频段精耕细作,把它们办成一个个的“精品屋”,让读者和观、听众一经“进入”,一旦接触,便流连忘返,爱不释手,激发强烈的“购买欲”。特色性就是用和别人同样的新闻素材或题材,制作出比别人更优更好和别出心裁、别具一格的新闻产品来。
对华西都市报而言,作为经营主战场的专刊的创新刻不容缓。笔者认为,报纸的专刊必须成为“大财经”的资讯平台。报纸是很有创新的一种产业,其中专刊的产品形态,内容、经营都可以创新。
形态的创新:改瘦报以及3D报、加强头版的导读版等;
内容的创新:评论和调查性报道的加大比重;
经营的创新:内容为王、渠道为王,服务为王。
综观国内报纸,目前专刊最大的问题就是新闻的缺失。尤其是很多人认为报纸是“在广告中找新闻”。笔者认为,专刊应该统一包装成“大财经”报道,提供深度的财经资讯,增加必读性。着力抓好“两度”:即新闻的温度,从大众的普通情感做文章,引起共鸣;新闻的黏度,让读者有离不开的感觉。上好“三把锁”:即,锁定观点的针对性,入脑;锁定感动的共同性,带来感染力,人心。锁定表达的新颖性,从形式上贴近,入眼。
其次是品牌策略。而新闻产品的品牌,则包括报头、台标、刊头、版面、栏目以及各种装饰、包装、服务意识等等。对于一家传媒企业来说,谁能够在广大读者或观、听众面前树立起自己的叫得响的品牌,拥有一批过得硬的名牌版面,名牌专栏和名牌记者、名牌撰稿人、名牌主持人等,那么,该传媒无疑会在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这一点,不少媒体做得非常不错,成就了一批广为人知,声名远播的金字品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媒体在经营上已有一定实力,向中央媒体叫板,像湖南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广州日报、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等等。这中间除了部分体制上的原因外,与这些地方媒体拥有一大批“叫座”栏目、节目和名牌记者、主持人不无相当大的关系。
华西都市报品牌营销还有巨大空间,品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品牌影响力包含两方面,一是社会影响力、一是市场的营销影响力。在社会影响力方面,华西尽管先后夺得了全球日报发行44强,中国报业s强等,但仍有较大潜力。
就市场营销影响力而言,第一个是精准的发行量,第二是客户认定的广告有效回报率。华西都市报在中心城市的中心地区发行还有一定的空白,特别是报纸的零售,如果空白得以弥补,报纸在中心城市的影响力还将更强大,经营业绩将更好。
“4P’s”的第二个要素是价格策略。价格是消费者为某种产品和服务所支付的代价。传媒业是以提供新闻信息传播等为主的服务行业,它的价格具有某种单向性和不确定性。
一般情况下,报刊的发行价格,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核发报纸或刊物登记证时一并核准的,具有法定的单向性和恒定性,非经管理部门批准不能够随便提价或降价。新闻产品的最终销售价格,应该是报刊单价加上该报刊期广告量与期总成本之比的边际成本。因为广告刊登的多少,真正的主导权并不掌握在传媒手中。所以,新闻产品的最终销售价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为传媒广告的定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媒体可以根据市场的淡旺季情况和不同版面、频段的阅读率、收视(听)率,采取随行就市的灵活价格策略,比如低价策略、尾数策略、特价策略、差别价格策略、折扣与让价策略等等。
事件:果味啤酒MIX上市
近期,三得利推出了果味啤酒MIX,伴随新产品的上市,三得利牵手富媒体数字营销第一品牌互动通,打造了全新的360度富媒体广告传播形式,一场名为“跟着快乐「混”的主题活动全面展开。此次广告投放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网络或线下传播,而是充分利用门户网站、主题minisite、手机平台,加上即刻互动体验的广告创意表现,打造了跨时空、跨媒体、高曝光、精准集中的全方位互动360度营销方案,实现了互联网和手机近万的注册量,掀起了全国购买果味啤酒的热潮。
360度整合营销――iCast大视觉、高曝光
借助门户网站浏览量优势,迅速推广新产品上市活动。此次营销方案中,首选门户网站新浪作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首页、体育、女人等频道,直达年轻受众群体,利用互动通旗下的iCast视窗形式,在创意上根据三得利果味啤酒的三种口味,制作了蜜桃版、柠檬版、葡萄版三段广告短片。活动共实现1125万次的视频展示,曝光量可谓极大。
360度整合营销二――iFocus精准“垂钓”
利用垂直网站,精准匹配,定位年轻受众,广告直达目标群体。考虑到三得利目标群体以求新求变的年轻人居多,对娱乐、社区类话题关注度均较高,互动通为三得利量身定制了iFocus内容精准匹配广告解决方案,将投放媒体组合定义为:新闻综合、娱乐时尚和IT等8大类,选定了中华网、凤凰网等20个主流垂直网站,以三得利果味啤酒可爱的卡通形象为广告创意,通过绚丽多彩的视频外框吸引年轻人,并针对目标人群的网络习性,通过关键词匹配文章内容页,追踪受众,高效匹配,精准锁定。活动共实现586万次广告展示,产生了13万多的点击数。
360度整合营销三――iMocha移动定向
广告传播铺设到年轻的手机视频受众,增加了营销的深度和广度。目前,手机网络媒体已拥有一大批年轻受众,此次互动通充分利用这一新的网络广告投放平台,选择手机大头、掌媒、美通等4大客户端广告联播,利用iMocha手机平台视频形式,基于手机用户的的内容、地域、用户偏好等进行定向,使广告投放更有效、更精准。
360度整合营销四――网站minisite即刻互动,创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