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陶艺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们知道,材料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物质基础,更是艺术家思想及意志的代言者。从艺术的角度来讲,现代陶艺中的可塑性具有极强的表现形式。从生态、环保和发展的视角来看,陶瓷材料具有原材料资源丰富和具有环保的特性。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环境保护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陶瓷本身具有的无毒害、无污染等优势,在人们的现代及未来的城市建设、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内外很多著名的公园、展览馆等公共环境中,大量地采用陶瓷作为重要的建筑材料。例如,德国有一所小学花园的公共艺术作品就是由全校师生历时两年从各处捡来废弃的碎瓷片然后拼贴在地面和花园的墙上。
目前,在公共艺术作品中大量被采用的物质材料还有木材与石材。陶瓷材料与木材和石材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陶艺作品经过千度高温的煅烧后成型,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耐氧化等优点。在自然环境下,因为不怕风雨侵蚀,所以比木制的艺术品保存的时间更为长久。陶艺作品的质地与石材相比,质地较轻且易于搬运。故而,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墙体、柱面等建筑结构和样式中。陶瓷材料真可谓:取之于自然,还之于自然之中。但是,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高级的瓷土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经过火的煅烧后成为陶瓷,本身具有不可降解的特性。所以,也是不能让我们恣意挥霍的。所幸很多有识之士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开发研究了环保型陶瓷,将陶瓷制作与科学结合产生的“利废艺术”复合型陶瓷为现代陶艺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冯均利等人撰写的《利用铁矿废渣制备陶质砖》一文中提道:“在陶质砖中使用废渣的研究应运而生,经过技术人员的改进,这些廉价的原料为陶质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这项技术的成功,为大规模利用废料生产绿色产品、消除环境与废物污染指明了方向。利用废渣改良后作为陶瓷材料,不仅拓宽了陶瓷的功能,更加将公共艺术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新媒介、新技术的运用将会给陶瓷艺术表达带来更加广阔的可能性,所形成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会极大地丰富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艺术形式。
二、现代陶艺拓展了公共艺术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环境陶艺
在国外,艺术家在三维打印技术出来不久,就把目光投向了这项可以给陶艺创作带来巨变的新技术,利用传统的陶艺创作思想再加上新材料带来的创意,就能打造出绝美的陶瓷艺术品。英国著名陶艺家迈克尔•伊顿(MichaelEden)是最早利用数字技术来制作陶瓷艺术品的先驱之一。迈克尔•伊顿早在英国的皇家艺术学院攻读硕士时,他就探索传统陶艺经验与三维数字化技术结合进行创作,《TheWedgwoodn''''tTureen》是第一件使用无需烧制的陶瓷材料直接三维打印的陶瓷艺术品。尽管当时从事陶艺工作的一些艺术家对这种制陶方式有所保留。但迈克尔认为,如果这些三维打印出来的陶瓷具备所有传统陶瓷所具备的特性,那么没有理由认为三维打印陶瓷材料制成品不是“陶瓷”。可以说迈克尔在《TheWedgwoodn''''tTureen》项目中对于特殊陶瓷材料和三维打印技术的运用和对三维打印陶瓷技术的诠释,是陶瓷在数字化时代的一种革命。西班牙高产设计师伯纳特•屈尼(BernatCuni)借助陶瓷打印技术,完成他的“每天一个咖啡杯”(OneCoffeeCupaDay)计划。“每天一个咖啡杯”计划历时30天,每天屈尼都会制作出一种稀奇古怪的咖啡杯。每个杯子从构思、设计、成型到制成所花费的时间都控制在24小时之内。屈尼说:“这些咖啡杯是创造力的成果,是对数字制造的证明,它实现了一件在以前难以置信的事:在24小时内,将产品从概念设计变成消费者手中的实物”。可以看到,原本只是模型的咖啡杯很快就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实物,充分体现出了三维打印技术的多样性和立即性。随着陶艺家们对新科技的不断探索和研究,许多陶艺创作从传统的纯手工陶艺转变为三维电子打印陶艺,陶艺家们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三维数字化技术成为了他们的创作工具。
2三维打印在陶艺中的作用
三维打印融入到陶艺家的艺术创作中能带来很高的效率。屈尼的咖啡杯实验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随着三维打印技术的发展,三维打印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利用泥巴进行塑造成型、晾干、开模、倒坯、烧制等手工操作。如西英格兰大学最近开发的开发出了一种改进型3D打印陶瓷技术,可以使用三维模型,成功进行打印、上釉并在1200℃温度下对其进行烧制,陶瓷对象可迅速完成上釉和装饰。能够满足那些想要创造既耐用又美观产品的设计师和艺术家的需要。三维打印技术可以使陶艺家突破传统制造技术和材料的限制,做到设计空间无限和材料无限组合,使陶艺家的创意得到更好的发挥。传统制造技术制造的陶艺产品形状有限,制造形状的能力受制于所使用的工具,如镂空的实现就非常困难,三维打印可以突破这些局限,可以制作陶艺家心中的任何形状。同时,三维打印有能力将不同原材料融合在一起,以前无法混合的原料混合后将形成新的材料,这些材料色调种类繁多,形成独特的创意和美感。科学技术能带给人很多理性的思考,三维打印技术是高科技的结晶。当陶艺家使用三维打印技术进行陶艺创作式能带来更多的理性思考,可以很好地弥补艺术家纯粹感性思维的不足。
3结语
(一)数码技术多角度运用
数码技术从陶瓷艺术品的设计加工和运用多个角度,[3]对陶瓷工艺品进行科学详尽的规划设计和科技含量较高的加工生产,数码技术从设计方案、艺术品外观、艺术品绘色等多方面,进行科学论证和数据计算,采用信息化手段,将正在设计和生产的陶瓷工艺品与其他相似的陶瓷工艺品,进行对比研究,高科技数码技术可以为陶瓷工艺品的设计加工人员,迅速采集大量信息资源,快速整合大量资料图纸,并以合理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制定出明确清晰的设计加工方案,在数码技术对陶瓷工艺品领域信息资源的总结基础上,凭借陶瓷加工设计专业技术人员的传统工艺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对陶瓷工艺品进行整合加工。也可以对陶瓷艺术家的理论研究,提供详实的资料和科学的理论依据。可以采取3D打印技术对陶瓷制品进行制作,3D打印技术具有喷色和挤压等多方面技术优势,对陶瓷制品的颜色绘制和外观形状构建具有重要作用,3D打印技术可以是陶瓷的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对陶瓷工艺制品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3D打印技术在陶瓷领域的运用,可以更好地为陶瓷领域的技术研发和艺术创作提供宝贵的发展经验。
(二)为陶瓷艺术创新交流提供平台
数码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陶瓷工艺品加工制作和陶瓷艺术设计理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数码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欣赏空间,也为陶瓷艺术领域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性支持,同时,创造了巨大了艺术交流借鉴的空间,为许多陶瓷艺术品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交流机会。
(三)高科技数码手段提高陶瓷加工过程技术含量
数码技术可以在虚拟调价下制造出陶瓷艺术作品效果图,可以使传统陶瓷设计与加工工作,图片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以高科技手段带动传统陶瓷工艺品创作思维的革新。新型数码技术,可以使静态的陶瓷工艺品呈现出动态的效果,这对于艺术家审视工艺作品的艺术理念,完善陶瓷工艺品艺术加工手段提供了可能。采用高强度技术手段,对陶瓷工艺品进行外观的改造与加工,将数码技术所具备的视频,图像等条件充分发挥,为陶瓷艺术品加工人员提供新型创作平台。利用数码技术,对艺术品加工提供改造的机会,工艺品加工环节中的任意部分,都要用数码技术加以更改,以数码技术的视频图像优势,为陶瓷工艺品加工提供更正机会,不断地拉近陶瓷工艺品与设计规划方案的距离。
二、结束语
关键词:彩绘陶器;制作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026-02
我国陶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其中在烧成的陶器上绘制各种颜色的纹样、图案,是陶器装饰的一个重要门类,称为彩绘陶。彩绘陶器的数量相对较少,新石器时代末期和青铜时代早期在部分地区比较流行,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等时期都有生产,主要用作随葬的明器。
从彩绘层的构成来看,彩绘陶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①使用矿物颜料直接在胎体上绘制图案;②陶器表面施陶衣,再在陶衣上用颜料绘制图案;③在陶质胎体上用单色颜料层打底,然后绘彩;④胎体上涂刷生漆底层,然后于生漆底层上施彩绘。
彩绘陶器一直是文物研究和文物保护的重要对象,无论是对文物本身所包含各类信息的挖掘,还是开展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分析检测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陶胎的分析
(一)制作工艺研究
从陶器器型特征、外表装饰风格以及制作时遗留的工艺特征进行类比、排队,并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时代早晚,是古代陶器类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器物制作工艺研究时,器物是手制、泥条盘筑、泥片敷贴还是模制而成,或是利用轮制法制作,除一般寻找器物外表遗留的工艺特征外,有时需要对陶片的剖面进行显微观察。如轮制陶的一些外观特征,很容易与泥条盘筑后的轮修陶混为一体,而从陶片中的一些较粗的石英、长石颗粒的分布形态,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就能判断并区别轮制陶器与轮修陶器。
古代制陶一般就地取土,制成的陶器大多带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因此根据陶片的微观形态学观察分析,还能判断陶器的大致产地。
(二)化学成分分析
陶胎的主要成分粘土是由地壳表层的岩石风化分解而成,其主要成份是硅和铝的氧化物(SiO2、Al2O3),此外还有铁、钾、镁、钠、钙、钛的氧化物。
原子吸收、等离子光谱、中子活化以及X荧光分析广泛地应用在古代陶器的主量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分析方面。近年来由于对一些较珍贵样品无损测试的需要,X荧光分析方法日渐受到重视,并已采用粒子激发X荧光研究古陶器成分。
陶器成分分析的数据一方面可用来判明制陶原料,另一方面,考虑到古代人类迁徙和器物交换的存在,可利用陶器成分中某些微量元素作为特征元素(或称指纹元素),借助数学分类统计方法以及人工神经网络进行甄别,以确定当时先民的活动范围,进而分析其社会行为。
二、彩绘颜料分析
(一)微观观察分析
在实验室中,通常会使用体视显微镜、透射偏光显微镜和反射偏光显微镜对彩绘陶器的彩绘层进行显微观察分析,再结合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对彩绘的层次结构和颜料成分进行研究,进而揭示彩绘工艺方面的信息。
(二)化学成分分析
由于年代久远以及日益严重的污染和人为因素的破坏等,作为彩绘陶器最主要部分的颜料,常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甚至有的彩绘颜料残留的含量很少,这为考古鉴定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古代彩绘所用颜料大多为天然矿物颜料,它们具有一定的晶体结构。所以目前一般采用X射线衍射方法确定颜料中的显色物相,特别是当颜料中含有有机粘合剂,无需进行分离,便可直接进行分析。有时为了进一步对显色物相中的主次量元素得出较确切的比较结果,也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进行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方法对于晶体颜料易于判断,但对微晶或非晶态颜料,有时需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红外光谱确定显色成分。
近年来,利用拉曼光谱分析研究古颜料,国内外的报导已屡见不鲜。由于拉曼光谱是以光子为探针,可进行原位的无损检测,同时它对样品的结构和成分极为敏感,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特征拉曼谱,因而成为一种十分有力的无损检测手段。特别是配有显微装置的拉曼光谱系统,可对微区作原位无损检测,特别适用于微量样品,为其他现代分析手段所不及。
三、漆层及胶结物成分分析
彩绘胶结物多为动植物胶配制而成,起着增加基体与颜料各层间的附着力及颜料颗粒间的内聚力的重要作用。彩绘陶器在长期保存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光、温度、水和污染物等)的影响,颜料层中的胶结物多已老化或流失,从而导致陶胎与颜料、彩绘各层及颜料层内部颗粒之间失去粘接力,使整个彩绘变得非常脆弱。在彩绘文物的加固中,胶结物质的鉴定成为重要的前期工作。对彩绘胶结物质的分析鉴定可以帮助文物保护修复人员了解病害机理,筛选适当的加固材料,即与古代颜料胶结物物化性质类似、相容,尽量地维持文物的“原状”;也可以针对特定彩绘胶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文物的保存过程中设计适当的保存条件,以尽量减缓胶结物的老化。
(一)色谱分析法
每种天然胶结材料都含有大量蛋白质,并且各种蛋白质的种类不同及氨基酸含量不同,基于这一原理可用色谱法进行分析鉴定。色谱法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分离手段,其分离原理是基于样品中的组分在两相间分配上的差异。
色谱法虽然可以将复杂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分离开,但其定性能力较差。随着质谱、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等定性分析手段的发展,目前主要采用在线的联用技术,即将色谱法与其它定性或结构分析手段直接联机,来解决色谱定性困难的问题。在胶结物分析方面常见的有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将具有高分离性能的色谱和能够精确鉴定有机化合物的质谱技术结合起来出现的一种常见的联用分析技术,适用于复杂有机物的分析。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和色谱―质谱一样,不同的是将分析样品的检测器换成红外光谱,将经色谱分离后的纯样品用于红外光谱分析。
(二)氨基酸分析
胶结物质均具有生物特性即含有蛋白质,故也可以采用氨基酸分析法。这种方法基于动植物胶的水溶性,是指用水解法切断组成蛋白质氨基酸残基的缩氨酸键,用液相色谱法确定游离氨基酸组成比的一种简洁而快速的方法。进行氨基酸分析特别需要高纯度样品,极力消除杂游离酸,采用液相色谱可制得精制样品。
四、结语
对彩绘陶器的胎体、彩绘层和胶结物采用适当的分析步骤及分析手段可以对彩绘陶器的原始性、真实性的认识和价值以及负载诸多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并为以后保护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基础。仪器联用技术可以获得各种手段单独使用时所不具备的某些功能,因而联用分析技术正成为当前分析方法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李乃胜、杨益民、何驽、毛振伟.陶寺遗址陶器彩绘颜料的光谱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Vol.28(4):946~948.
[2]郑利平、王丽琴、李库、党.汉阳陵彩绘陶俑颜料成分分析及其病因探讨[J].考古与文物,2000(3):80~84.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在西方现代陶艺的影响下产生的,因此,它也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点。现代主义崇尚科学与理性,张扬了人作为世界主宰的“主体性”价值和意义,在承认现代主义对于推动文明进步和创造舒适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现代主义在不懈的创新激情支配下,在不断地向自然攫取的过程中,使自己陷入重重的自然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自然与生态问题越来越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当下中国的城市环境建设正进行着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有些城市在几年之间就面目全非让人来不及适应,过去树立的不锈钢雕塑等街头景观慢慢地在消失,换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树木、草地。人们在拥挤的城市空间中,更渴望贴近自然。自然意识在现代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强烈了。环境陶艺的创作者多数从事现代陶艺创作,在他们艺术创作中都有较明显的现代主义表现色彩。过于注重个人风格的表现,过于强调作品形式趣味,忽视了作品与环境的联系,甚至形成较强烈的视觉反差,就不能起到美化环境的目的。比如,景德镇就是一个较典型的城市。景德镇历史文化悠久,彰显其文化个性的陶瓷成为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材料和手段。这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这里陶瓷绝不仅仅是一种材料,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化的历史符号。将陶艺这种艺术语言引入到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形成景德镇特殊的城市面貌和独特城市文化个性方面是极为有利的。这本是件好事,但当你发现街头巷尾到处是景观陶艺,或者在破烂不堪的一堆建筑物前放置一组环境陶艺,甚至连交通工具红绿灯柱都用青花来装饰时,你会觉得这些景观并没有让你感到视觉的愉悦和神情的安宁。这大概就是城市建设决策者和环境艺术设计者自然意识淡薄的综合表现。
事实上,作为构成人类精神寄托和文化审美的环境陶艺,是城市文化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户外大型陶艺及其景观陶艺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对城市生态自然环境的适应与爱护,尽量避免对生态和土地的任意占用、改变和破坏。只有人们能从城市长远的、健康的生态理念出发,在陶艺的形态及其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进行变革的思考,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交融和共生的陶艺形态。
近些年,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就是提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是为人而设立的,人为了美好生活而聚集在城市,但长期的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城市生活忽视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如今,以人为本的问题已提到了当代城市文化发展的中心地位,这是当代城市文化的最广大受众为主体的城市建设的自觉。在这个时代主题的要求下,增强自然意识对当下环境陶艺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自然观对环境陶艺创作的启示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自然观来源于老庄的道家思想。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章二十五》),并不是说“道”之上还有“自然”,而是说“道”之法是“自然”,就在于“自然”。这样,“自然”就作为道的根本法则,根本性质确定下来了。庄子对天道的种种追问,如“天其运乎?地其处乎?”“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都在于揭示“道法自然”的宗旨。以境界为美,以体验为审美,以自然为美的极致,这是道家的美学体系,其实也就是中国古代的美学体系。显然,道家不仅是奠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基础,而且也确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体系。道家美学的自然观的最基本含义是反对雕琢造作,提倡化工成物。这层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一切有见识、有贡献的理论家和艺术家无不以“自然”为美。传统美学思想构筑了中国古典园林和环境的审美理念,它体现出来的亲近自然,以自然中的山石花木抚藉心灵的审美思想是值得传承的。现在,城市建设越来越强调生态性,城市规划留有大片绿化用地、景观用地、自然生态区等,这既给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创造了更大的舞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环境陶艺艺术应该从传统美学思想中得到启示,因地制宜,顺物自然,使艺术作品更好地融入到环境和空间中。
中国古代造园法则中有“相地”“因借”的概念,造园必先相地,只有“相地合宜”才能“构园得体”,这种观点对环境陶艺创作是有启发意义的。环境陶艺要与环境充分地结合,只有在对环境有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够提出环境陶艺的规划和设想。“因借”是指造园要因地制宜,依所在的地理、地形、地貌、地势而设计园林。“相地”和“因借”的法则都体现了顺应自然,融入自然的审美理念。这一审美法则对于当下环境陶艺创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当前的环境陶艺创作与环境的分离是有些严重的,如某些城市街头景观陶艺就是一件较失败的环境陶艺。首先,在设计时没有从“相地”角度去考虑,它周边都是建筑物,是一个比较拥挤的空间,在这里进行景观设计时应该考虑使景观小而简洁一些,艺术语言也尽可能单纯些。然而这件景观陶艺却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使这一环境显得更加拥挤。再者,由陶艺墙组成的景观陶艺是几位作者合作创作的,每位作者都极力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而使整件作品显得非常零乱。可以想象,在一个交通拥挤的街头放置这样一组景观陶艺会给市民带来怎样的视觉感受。相反,在该城市另一大道上的一些景观陶艺就显得很得体,在连绵的山林和宽大的马路当中放置了几件具有典型景德镇文化特色的景观陶艺,这既使整个环境显得格外幽雅,又提升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
传统造园的思想体现了不为物累、任其意遣,散淡、自如、疏放,以意觅景、凭心游园、意有所得、悠然忘归的审美境界,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古人曾经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有诗意的理想家园。
结语
20世纪以来,工业文明的发展日益加深了人类对于自身孤独处境的感受,迷惘的现代人从心理萌发出关心自己的生存处境,寻找真正的自我、返璞归真的愿望。如何寻到失落的家园。传统美学思想的自然观为我们找寻理想家园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现代环境陶艺作为时代、社会、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赋予城市环境空间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质量。加强环境陶艺的自然意识,为大众构建一个美好的城市生态空间,使人的精神与自然和谐,引导人去追求一种美的人生境界,获得一种诗意的都市栖居,才能真正实现公共环境陶艺对人的终级关怀。
参考文献:
[1]孙振华主编.公共艺术在中国.中国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