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电影工作思路

微电影工作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电影工作思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电影工作思路

微电影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影视产业是当代最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大众文化产业,是杭州市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和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为了掌握了解我市影视产业的发展现状,促进影视产业进一步发展,最近,我们到杭州市影视家协会、西湖影像促进会、星光院线和华策影视、南广影视等单位进行了调研。

 

杭州影视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发展我市影视产业十分重视,采取了积极举措,取得了显著成绩。据统计,2012年杭州影视企业共制作电视剧41部1480集,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三,位列北京、上海之后。2012年共有5部杭产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占其全年播出量的四分之一强。其发展成就主要表现在:

 

涌现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杭产电影《岁岁清明》、电视剧《东方》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2012年分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大奖;电视剧《国家命运》、《焦裕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2》等六部作品先后登陆央视(包括一套、八套),电影《听风者》等七部作品在全国电影院线公映,其中《听风者》在我市电影历史上首部实现全国票房破亿。此外,杭产影视剧在国际影视界也捷报频传,如动画电影《梦回金沙城》2011年入围8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评选,电视剧《中国往事》2009年在韩国首尔国际电视节上荣膺“最高电视剧大奖”。可以说,近五年杭产电视剧的获奖数量、在央视及上星频道播出比例、市场回报率等综合效益都居全国前列,精品不断涌现,实力不断增强,创作生产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主旋律作品,已成为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一个突出亮点。

 

打造了一批全国著名的影视产业园区。为适应全球影视产业向集约化发展态势,我市近年来积极行动,打造了西溪创意产业园、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英皇影视文化村等一批境内外瞩目的影视产业园区、实验区。其中,西溪创意产业园园区影视剧产量占杭州市出品总量的70%以上,占浙江省的50%以上,已形成以剧本创作、影视拍摄及制作、电影发行、院线放映为主要特色的文化产业布局。2012年,华策影视积极筹建的“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正式挂牌,目前已集聚160家影视企业和工作室入驻,实验区借鉴好莱坞等国际先进产业的运行经验,重点加强影视文化创意创作平台、影视外贸企业孵化成长平台、华语影视文化产品传播交易平台、影视产业投融资及配套服务平台、全球影视文化研究平台等平台功能建设,推动入驻主体快速向国际化产业发展。

 

聚集了一批在全国有号召力的影视人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制度,采取团队集体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和优秀专业人才。在影视人才引进方面大力倡导“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理念,将“引人”和“引智”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合作、合同聘用和聘请担任文艺顾问等方式,邀请国内外著名导演、编剧如刘恒、邹静之、麦家等来杭定居和留居,为杭州影视创作服务。在筑巢引凤的同时,还积极培养文艺新人,促使一批优秀青年影视创作人才脱颖而出。如80后青年剧作家流潋紫编剧的《甄嬛传》,青年编剧海飞编剧的《旗袍》、《大西南剿匪记》、《从将军到士兵》等红遍全国,展示了优秀的创作潜力。

 

扶植了一批全国知名的影视企业。为贯彻和落实中央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支柱产业精神,我市近年来坚持“支持国有、扶优民营”的工作思路,结合国家和浙江省相关政策,创造性地推出一批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影视制作公司发展,分类指导符合条件的影视企业改制上市。截至2012年底,杭州影视企业已有278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民营影视企业,如被誉为“国内电视剧第一股”的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被誉为“国内最大纪录片库制作公司”的长城影视股份有限公司,被誉为“全国精品电视剧制作商”的南广影视,被誉为“国内电影制作标杆企业”的金球影业,已成为优质民营资本投资领域中的亮点。这些优秀的影视企业聚集杭州,在增强本市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举办了一系列影视节展文化活动。文化建设是一种在积累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互动过程。近年来,为繁荣杭州影视文化建设,我市遵循政府文化交流与民间文化交流并重,商业展映与公益文化交流活动并举的思路,举办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影视文化交流提升、营造影视产业发展良好氛围的节展活动。如西湖影像促进会举办的“侯孝贤电影回顾展暨首届西湖影像研讨会”,市电影电视家协会举办的杭州市青年数字电影大赛,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亚洲青年电影节展,快报读者电影节推出的“杭州微电影展”等,为杭州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影视文化气息,进一步活跃了杭州的影视文化氛围。

 

制约杭州影视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杭州市影视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喜人的进步,但与建设文化强市的总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星星多、月亮少”,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大规划、大平台、大政策、大活动、大品牌还没有形成,从而制约了杭州影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影视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缺位。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杭州市文化精品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有力推进了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是,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全市影视产业发展总的专项战略规划目前尚未制订,缺乏对全市影视产业“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的思考,对全市影视产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以及行动方案还缺少科学明确的规划设计。

 

影视产业集聚大平台缺乏。杭州虽拥有丰富的外景地资源、资金资源及创作资源,但目前仍缺乏具有产业集聚效应的大载体和大平台。一是缺乏规模性、有影响力的影视产业基地。目前市域范围内虽有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西溪文化创意园等产业园区,但在产业链条拓展、资源吸纳整合、引领行业发展方面还存在短板,规模效应和品牌影响力尚未形成。二是缺乏刊物、网站等专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影视产业内部相关部门、公司以及创作人之间信息沟通不顺畅,各类影视机构之间各自为战,内部压价、同行相欺、重复创作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资源浪费。

影视产业政策存在“国”、“民”差异。近年来,在政策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推动下,我市民营影视企业迅速成长,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具有领跑地位的民营影视制作机构。但同时,相比于国有影视企业,民营影视企业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管理、投融资、职称评定、作品参评资格和产品宣传、企业推广、抱团合作、走出国门等方面享有的待遇仍存在一些差异。政策待遇的不公平,增加了民营影视企业发展的难度。

微电影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在我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刚编好的《青年时代・志愿者读本》,这将是全国第一份以志愿者为主题的公开发行刊物。因长期从事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缘故,编辑部邀请我为刊物写序。展卷细读,如同品味着贵州深山精品绿茶,让人提神醒脑,浮想联翩。封面上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志愿者张扬狂呼的形象,不禁使我想起了十年前我担任志愿者中心主任时开办发行的全国第一份《志愿者》报(内刊),《青年时代・志愿者读本》发行后,《志愿者》报也就李代桃僵,也算有了名分,报纸转化成公开刊物。一股怀旧的念想在身体里弥漫开来,还能找到自己当年亲自编发的第一期报纸吗?急急地一个电话拨去,不到十分钟,指导中心的同志将它平平整整地送到我的手上。十年沉香,当年创刊号《志愿者》报色彩艳丽依旧,文字鲜活如初,青春的思想仍跳动着雄壮的脉搏。岁月会使人衰老,却没有给她增添一丝皱纹,从至今散发的纸墨香中,我仿佛看到了我们走过的十年志愿服务经历,这是值得载入史册的十年,是一段特殊的繁荣与辉煌,蕴藏着数不清的经验和财富。

这样的繁荣一方面体现在量级的巨增。十年磨一剑,全省注册志愿者由两、三万人上升到百万数量级,活动内容由初级的简单服务提升到扶贫攻坚、经济建设、社区发展、景区繁荣、城市文明和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个方面,我们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创造了欠发达地区先进志愿服务水平的“贵州现象”;活动经费由自筹、赞助甚至私人借款每年不过二、三十万演变成得到中央、省财政和省文明委大力支持,志愿者基金会公开募集,每年数千万的资金运作。繁荣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志愿服务工作思路的重大转变。曾几何时,民间流传着“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的谚语,民众质疑志愿服务的方式、方法与效果。回首传统的大刀阔斧,排山倒海运动式的大活动大启动,不难发现,最为之陶醉的是主办这些活动的单位、部门,而非他们的服务对象。这样现实版的“我思故我在”反复不断地演绎着,也缔造出越来越紧迫的危机――大而空会让青少年失去兴趣与耐心,最终选择离去。从09年开始,我们探索建立“微笑小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真正在志愿服务中放低身段,探寻让志愿服务吸引青少年并走入“寻常百姓家”的路径,一个“微”字启动了一场思想的变革。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今天再重审“微”与“小”似乎有仿古的嫌疑。可让我们看看最近的热词,“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因网络而兴的技术手段让人类的文化观念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其最突出的特征恰如“无微不至”这个词所表达的,满足个性的诉求正成为社会管理者的时尚,漠视个人必然将失去大众,这是局部与全局的辩证关系。

不禁想起了同志1944年在“纪念张思德”一文中对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和关心战士个体之间关系的精妙阐述,这是党史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主席用作结尾的那一段“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在战争年代,牺牲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可同志却把小事情看做大事件,并引申出大道理,促进了民众的大团结,这是我们党“以人为本”观念的重要佐证,作为执政党,哪怕是满足人民群众最微小的需求,都应是尽力达成的目标。“温故而知新”,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志愿服务这一不可忽略的“手臂”也应把主要精力放到满足民众的细微需求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微”是数量的积累,是“大”的“潜台词”。

微电影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自2013年7月开始,学校大力推行校园足球活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学校被评为首批教育部足球特色学校,同年11月成为黄河科技学院体育学院实训基地。2016年1月,我本人也被评为河南省2015年度校园足球年度新闻人物,柴郭小学也逐步成为河南省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校足办)官方微信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学校。

一、抓住机遇解决师资问题

自2013年7月开始,柴郭小学大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然而,在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师资短缺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如何上好足球课成了学校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2015年4月8日,省校足办在黄河科技学院揭牌。由于离得近,学校敏锐地意识到,如果能受到省校足办的支持,这对一所条件相对薄弱的农村小学搞好校园足球,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对今后在全省继续普及校园足球有积极的探索意义。经过多方联系,黄河科技学院体育学院决定派足球专业实习生到学校实习,帮助学校上好足球课,这也为黄河科技学院的大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双方实现了互利共赢。全校各班每周一节的足球课,由一名体育教师和一名实习生共同教学,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开创了郑州市中小学上足球课的新模式。

2015年11月12日,柴郭小学成为黄河科技学院体育学院实训基地,这种和高校合作探讨体育发展的新模式,受到了省校足办的高度认可,柴郭小学也成为了“手拉手互助工程示范校”。

二、将足球文化融入学生生活

2016年3月,柴郭小学首部校园足球微电影《笑缘足球》正式开机,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副处长高翔和管城区教体局副局长张哲等领导出席开机仪式。同年5月,教育部体卫艺司王登峰司长来河南对校园足球检查督导时,对这部微电影表示赞赏。

这部微电影完全由柴郭小学师生根据学校真实故事改编,由师生共同演出。把足球作为一种文化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中,充分显示了校园足球的魅力,反映了普普通通的柴郭小学师生真实而快乐的校园足球生活。

三、推动校园足球再次创业

当这些“风光”都过去后,我冷静地思考:我们追求的校园足球,是否已经“功成名就”?按照现在的模式,我们的足球运动能否真正普及?学生能真正掌握足球技能吗?能出足球人才吗?如果学校还是这样走下去,五年后的柴郭小学,在校园足球圈子里会怎样?事实上,尽管校园足球看起来如火如荼,但学校的足球氛围并未真正形成,学生参与足球的程度还比较低。

考虑到这些后,我们达成共识:“如果柴郭小学不改革,还是按照当前模式发展,不是在推广足球运动,没有自己的核心理念,我们充其量就是搞了一个足球活动而已,这样是没有出路的。因此,我们必须改革,对校园足球进行再次创业,闯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足球道路。”

但如何改革,成为了困扰学校发展的一个难题。2016年5月,管城区教体局组织校长们到温州考察学习创客教育,让我接受了一次创客思想的洗礼,再加上当年6月在“中国(中部)校园足球领航论坛”上,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有关创客教育和足球的发言,给了我新的启迪,坚定了我对校园足球工作进行改革的信心。

四、用创新的思维开发足球课程

省校足办提出:“足球是教育,足球是文化,足球是生活。”这为柴郭小学指明了方向。我们确立了立德树人的理念,落实省校足办提出的“育人为本,重在普及,夯实基础,共筑梦想”的指导思想,创造性地开发柴郭小学的足球课程,让校园足球在每位学生和教师心里生根发芽,让足球成为孩子们课余生活的一部分,真正普及校园足球。

真正困扰校园足球发展的关键问}是什么?

许多人会说,我们没有场地,没有专业足球教师。然而我认为,真正困扰我们的,是我们自己,是以往的惯性思维。正是这种思维,束缚了我们去探索和创新。许多人看待足球运动时,往往以为搞足球必须要有大场地,必须组织比赛,每场比赛最起码需要四五十分钟。但是,按照这种思路,一所一千多人的学校,如果要让每个孩子每周踢一场比赛,根本实现不了。

经过深思熟虑,我们成立了柴郭小学校园足球改革小组,由我担任组长,副校长杨志红担任副组长,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体育教师和各班班主任担任成员。小组成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创建了笼式足球场地。学校在操场南边建了四个笼式足球场,每个长12米、宽9米,并用软性材料把柱子和铁丝网边缘包裹,保证孩子们比赛时的安全。建成后,可以顺利进行三对三足球比赛。

五、创新课堂和比赛模式

我们坚持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尊重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上学期实行了每周两节以足球为中心的体育课,每节课的前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做热身活动,教他们一些足球技能。20分钟后,学生分两部分活动,一部分在体育教师的带领下完成正常的体育教学任务,另一部分由班主任带领,在笼式足球场进行两场班级内小组联赛的比赛。班级内小组联赛是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成8组,男女混编,5~6人一组,在足球课上实现轮换制教学,在足球课上实现比赛和教学轮换进行,利用足球课打三对三比赛,每场比赛5分钟。由于是在封闭的球场内比赛,球不出界,所以比赛的强度比较大,属于有强度的无氧运动,每次比赛后,会对学生心跳进行测量,踢满全场的主力队员,心跳可达180次/分钟,一般队员心跳也会达到120次/分钟。

每场比赛5分钟,考虑上下场、入场以及比赛中的中断时间,每场8分钟,时间基本够用,这样每节课就有4个组的孩子参加比赛,每周两节足球课,实行轮换。班级内小组比赛实行联赛制,8个组每学期打双循环,一共14轮比赛,也就是14周比赛。每班每周4场比赛,一学期56场比赛,全校20个班,一共1120场班级内小组比赛,再加上“校长杯”班级联赛24场,全校一学期一共打比赛1144场。

这种比赛和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提高了足球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了足球运动氛围的形成。在这里,无论男女学生全员参与,有参与比赛的队员,每场比赛有学生当记录员,有学生当裁判员。由于比赛实行联赛,整个比赛几乎贯穿整个学期,每周都有比赛,使孩子们保持对足球的兴趣。为了赢得胜利,孩子们必须团结,必须练好技术。此外,在每周的其他课余时间,会有更多的孩子投入足球游戏和比赛、训练,让校园足球文化深入人心。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他们真正成了足球运动的参与者,成为球场上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足球礼仪带动学校文明礼仪

足球成为了教育的手段,实现了立德育人的教育目的。创客足球课程,让学生和教师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大家认识到,足球不仅仅是一场比赛、一种运动,更是一种生活、一种态度、一种教育,一种帮助孩子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很好的教育载体。通过足球,孩子们不仅变得有礼貌了,而且更懂得了如何做人。

例如,上课前教师和学生相互问好、下课后教师和学生互道再见,在校园之中,学生见了老师主动问好,老师对学生的问候微笑还礼;足球比赛前,比赛双方排队和裁判握手、同对方队员握手、向观众鞠躬致敬等,都已经成为习惯。

孩子们的这些变化,也获得了家长们的赞誉。孩子身体越来越健康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放学后好多学生会主动和家长聊在学校踢球的事,这令家长很高兴。据家长反映,原来孩子放学后,和家长交流得很少,现在居然能主动和家长聊聊学校的事,也促进了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一位女生的妈妈这样写道:“每次踢完比赛,她都会和我分享在比赛中她学会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我们逐渐增进了亲子关系。真的没想到足球带给女儿这么多收获,谢谢柴郭小学,谢谢足球!”

七、提出“柴郭模式”

2016年11月29日,利用省校足k开会前的间隙,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郭蔚蔚、郑州市教育局副调研员王克杰、河南省校足办宣传部副部长常乐一行来到柴郭小学,对“笼式足球”进行调研,充分肯定了我们柴郭小学探索出的“柴郭模式”:“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在校园足球实施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为河南全省的基础薄弱足球特色校提供了可复制、可落地、可执行的样板。”

“柴郭模式”的提出,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个终点,更不是一个高枕无忧的功劳簿,只是对我们足球工作阶段性成果的一个总结,是对我们校园足球再次创业的探索的肯定,为我们未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坚持创客足球,努力完善“柴郭模式”,让一代又一代的“柴小鸭”们都张开翅膀,放飞理想,努力成为展翅翱翔的白天鹅。

微电影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盐津,自秦开“五尺道”以来,即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境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景观雄奇。人文资源有:豆沙关唐袁兹摩崖、秦开五尺道、隋古城堡、夷都山乌蒙王遗址、僰人悬棺、东汉岩墓群等历史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劳作民歌“打鼓草”、古朴独特的草龙、独具匠心的牛灯、扣人心弦的高杆狮舞、气壮山河的关河号子等民俗文化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有:雄镇滇川的石门关、巍峨俊美的老黎山、百态千姿的长胜溶洞、飞流直下的三股水瀑布、古树参天的大佛山、延绵百里的方竹等奇观绝景。

近年来,盐津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提升旅游的思想文化内涵,使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中国·桢楠之乡”、“云南旅游强县”、“云南省生态文明县”等称号。2019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09.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5.66亿元。

二、主要做法

(一)抓规划促融合。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景区景点具体规划,按照“规划引领、优化布局”的工作思路,编制完成《盐津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盐津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盐津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长期发展目标确定了“两核引爆、一带延伸、四片联动、一环串联”的文化旅游发展布局,近三年目标确定了豆沙特色小镇、牛寨田园综合体和黄草美食小镇项目。统筹编制完善豆沙关5A级景区、落雁龙塘峡谷湿地4A级景区、夷都山乌蒙迷城景区、安农村农文旅兼容示范项目等专项规划,形成了县、乡、村较为完善的旅游规划体系。

(二)抓项目促融合。按照工作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成果化的“四化”管理要求。结合盐津县育好“黑凤凰”、养好“致富牛”、种好“摇钱竹”的三大富民产业发展,加上沿河沿路种植槐花,竹子套种槐花等项目,最终实现半县槐花满县香,在产业发展中讲好文化故事,做好全域旅游面上的工作。围绕“两核引爆”,用“第一景区”的理念重点打造水田新区和豆沙关旅游特色小镇;围绕“一带延伸”,以乌蒙峡国家地质公园为引领,以大佛山、夷都山文化体验带作为补充进行整体打造进行延展;围绕“四片联动”,以特色集镇、特色村庄,并结合优势产业和人文资源进行联动打造,用“乡村驿站”的理念打造农村;围绕“一环串联”,用“景观长廊”的理念打造主干线,着力提升全县景区品质;在景观节点打造中挖掘好文化资源,全面做好全域旅游点上的工作。

通过推进豆沙关景区、水淹池花乡酒谷、云药花乡小镇、盐碘温泉旅游度假中心、牛寨安家村“农文旅兼容”示范项目、落雁万亩农业主题公园、兴隆万亩茶花等骨架支撑性景区建设。相继建成豆沙关3A级国家旅游景区1处及南丝路特色小镇1个,花乡酒谷3A级景区1个,牛寨安家村“农文旅兼容”示范项目和落雁万亩农业主题公园乡村振兴示范项目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个(豆沙万古、中和上村),省级民族特色旅游村寨1处(兴隆大坪),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1处(滩头生基),三星级旅游酒店1个,二星级旅游酒店2个,县级旅游定点接待单位11家,旅游要素企业43家,旅游分社1家,旅行社门市部3家。

(三)抓资本促融合。全县旅游发展在一张蓝图描绘,多项规划融合,项目全面布局下。为解决政府建设资金不足,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投入,政府配置资源辅助,出台优惠政策帮助,分节点分项目引进社会资本逐一推进项目建设。目前正在与昭通航旅集团进行合作将豆沙关提挡升级。

(四)抓产品促融合。深入挖掘全县历史文化特色和文旅产业特色,实施“旅游+”“文化+”战略,推动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一是着力于文创产品打造。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打造金丽剪纸、王青烙画创意产品,编排《背山的女人》《关河船工号子》《雄关倩影》等一批反映盐津特色舞台艺术作品,深受观众喜欢。其中《背山的女人》获省群众文化“彩云奖”并在省内巡回演出,《背山的女人》《关河船工号子》还参加CCTV-3大型群众文艺展示栏目《群英汇》展演。二是着力于活动品牌打造。结合传统节日和法定节假日,积极打造盐津文化旅游活动品牌。先后组织开展“五尺道杯”全国象棋公开赛、山地自行车越野赛、庙坝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牛寨玫瑰花文化旅游节、兴隆茶花文化旅游节、豆沙美食文化节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盐津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得到有效提升。三是着力于特色产品开发。立足于盐津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打造茶叶、乌骨鸡、竹笋、白酒、石门三粑等文化旅游商品,召开旅游商品推介认定会议,认定旅游商品11种。着眼于盐津特色饮食文化,举办盐津厨艺大赛,评选出花生豆花、清炖乌骨鸡、酸菜米豆汤等“盐津十大名菜”。

(五)抓服务促融合。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为居民服务和为游客服务,发挥好综合效益,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一是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景区景点,加大停车场、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旅游厕所、书店(书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做到在建设中增加文化内涵、彰显地方特色,有效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截至目前,建成景区停车场4个、游客接待服务中心1个(在建4个)、旅游厕所24个、书店32个、豆沙乡愁书院1个,文化活动广场20余个。二是统筹公共服务功能设置。开通“盐津旅游”微信公众号、“盐津全域旅游”微博公众号。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步伐,大力宣传推介“一部手机游云南”APP服务平台,上线百度地图APP旅游厕所24个,旅游特色商品店4家。

(六)抓管理促融合。县委政府按照“三个一”工作法,在全县一盘棋布局,一根指挥棒指挥下,选派86名副科级以上的优秀年轻干部驻村指挥。坚持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为契机,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培育监管工作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是推动市场执法队伍整合。深入推动《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贯彻落实,整合成立盐津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全面落实文化文物、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旅游市场领域的行政执法职能。二是推动市场主体联合。鼓励文化机构和旅游企业对接合作,支持文化和旅游跨业企业做优做强,推动形成一批以文化和旅游为主业、以融合发展为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三推动市场监管融合。加大融合发展新业态的关注、引导,不断更新监管理念。建设信用体系,上传涉旅企业诚信评价500余家,畅通文化和旅游市场“12315”举报电话,积极开展重大案件评选、举报投诉受理、证件管理等工作,切实做到文化市场和旅游市场一并考虑、一并研究。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旅服务基础薄弱。全县旅游公路数量不足、等级不高,通达条件较差,在建旅游公路推进缓慢;停车场、旅游厕所、标示牌匾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缺乏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景区免费WIFI覆盖不足,大数据平台建设迟缓,缺乏旅游信息公共服务网上咨询平台,旅游公共服务不健全。

微电影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2015年11月1日,贵州省农村信用社黔南审计中心在罗甸县边阳镇举办精准扶贫示范镇启动仪式暨黔南农信首期“金融精准扶贫特训营”开营典礼。全州12家行社52名学员在省联社黔南审计中心的悉心指导,金融办、人行、银监等部门的亲切关怀,罗甸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县信用联社和边阳镇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和边阳镇直各单位和村支两委的密切配合下,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特训目标任务,达到预期目的。

创新金融扶贫模式 切实解决民生难题

“金融精准扶贫特训营”历时8周,52名学员每天早上6∶30准时晨练后,召开晨会、背上挎包和水壶,开始训练。8周时间所有学员车辆行程36620公里,徒步行走8163公里,爬山涉水、披星戴月、风雨兼程,足迹踏遍了边阳镇529平方公里每一寸土地,惠及近10万群众,在边阳掀起了一场金融精准扶贫的热潮,为农信人在广大群众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全面真实扎实开展信用工程回头看。累计走访农户15553户,建立农户经济信息档案15185户,评级授信3156户,授信金额8712万元。其中,走访见面贫困农户1876户,建立贫困农户经济信息档案1732户,评级授信269户,授信金额262万元;走访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1209户,建立经济信息档案337户;走访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2户,建立经济信息档案15户,授信金额50万元。

创新“金融夜校”授课方式,接地气结硕果。按照“金融夜校”进村组、进商户、进学校、进园区、进单位“五进”活动的要求,学员们走村入户,走进田间地头、学校操场、学校教室、集镇街道,累计开展各种形式的金融夜校151场,播放贵州农信系列微电影88场次,发放宣传折页5000余份,现场为群众解决问题430个,惠及群众5000余人。讲老百姓听懂的话,举老百姓身边的例子,多措并举普及金融基础知识,在边阳镇形成“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的良好氛围。

信合村村通“升级版”建设实现新突破。集训期间,罗甸联社完成边阳镇34个行政村信合村村通“一点五站”升级版建设,建立了34个行政村返乡农民工金融服务点,开展特约商户巡查指导59户次,现场解决问题100余个,变“村村通”为“村村懂”“村村用”,“户户懂”“户户会”“人人用”。

金融精准扶贫政银互动迈上新台阶。“金融精准扶贫特训营”累计召开村组干部见面会(座谈会)49场,参会人员近500人,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讲清、谈清政策及目的、意义,得到村支两委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与此同时,在村(居委会)建立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35个,以油海村为试点,明确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职责,为“特惠贷”及其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把好第一道关。

勇担社会责任 传递温暖关怀

贵州省联社黔南审计中心审时度势,先试先行,创造性地在全州开展“金融精准扶贫特训营”,聚全州农信之力贯彻落实大扶贫战略行动,既响应党和国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又能锻炼队伍、提高员工素质,凝聚强大正能量,为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带来很多启示。

必须重视信用工程。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指出,现在群众面临贫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缺资金,二是缺技术、缺技能。信用社把资金解决了,政府就能将其余问题解决。要让农民能贷到更多的钱,就应该走信用贷款道路,让贷款能更精准的贷给贫困户。书记的话,语重心长,既是期望,更是要求。实践证明,解决资金问题,信用工程建设就是最好的抓手,关键是要坚持全面真实扎实。罗甸县委、县政府于2015年9月7日召开了罗甸创建农村金融信用县现场推进及金融精准扶贫试点工作大会,出台创建农村金融信用县实施意见,力争到2016年,确保到2017年成功创建信用县。罗甸县信用联社和各乡镇党委政府积极行动,先后联合召开了边阳、木引、罗悃、沫阳、逢亭、茂井等乡镇创建信用镇及创新金融服务支持脱贫攻坚大会,签订银政合作协议,创新开展了信用工程“四位一体”双向承诺活动,掀起以信用工程为抓手支持大扶贫战略行动的热潮。

必须制定落实方案。罗甸联社先后制定出台了《县联社2016-2020年实施脱贫攻坚金融服务行动方案》《县联社创新金融服务信贷支持精准扶贫指导意见》《信用工程建设“四位一体”双向承诺活动方案》《边阳创建金融精准扶贫示范镇实施方案》,以木引镇为试点与镇政府联合下发了《创新金融服务信贷支持木引精准扶贫和12个行政村实施方案》。

必须创新产品和服务。在全面推广“特惠贷”产品的基础上,罗甸联社结合“五个一批”工程和罗甸大扶贫战略行动,正在研发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的“新农居”农户住房按揭贷款、针对产业扶贫的“红湖贷”水产养殖和钓棚贷款等一系列精准扶贫信贷产品。以边阳镇油海村为试点,探索建设村级“两校一站一基金”(金融夜校、金融扶贫学校、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和小额信贷风险代偿基金)的集“融资、融惠、融智”“三位一体”的金融精准扶贫服务模式。

必须转变工作作风。首期“金融精准扶贫特训营”带来最大的收获和启示就是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转变工作作风,重拾农信人的“挎包”精神。只有进村入户与每家每户拉家常、问需求、摸情况,才能做到精准扶贫。只有与县直部门、乡镇党委政府、村支两委合作互动起来,才能形成精准扶贫的强大合力。

与此同时,本次特训营还倡议发起“暖冬”行动,得到北京、南京、广州、贵阳等地爱心人士的关注、关心和支持,累计收到各类物资140袋,受惠群众500余人,让困难群众这个冬天不再冷。罗甸县联社与特训营学员自发捐款捐物建立关爱行动基金,深入养老院、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特困户家中,捐赠各种物资、现金累计金额5万余元,帮助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亲人通话16次,通过贵州农信微信平台帮助走失儿童信息。“暖冬”关爱行动在全县引起强烈反响,进一步彰显了贵州农信脱贫攻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落实联动责任 开展真情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