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价值;资本;产业;重构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6-0087-05
价值来源于认识,对事物价值的判断决定了人类社会对其选择、对待的态度与行为,而这一过程的结果又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福利。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于对生态退化、环境污染与社会发展失衡的审视与反思,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开始萌芽,到1987年,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由于可持续发展本来概念的模糊、现实问题的繁杂以及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围绕价值、资本、技术的作用、社会经济系统的规模和尺度以及实现的方法等各方面,基于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视角的各学科各执一端,以此“公共广场”发出自己的声音,也正是众多争论的声音使其逐渐成熟和完善。从诞生至今,这一概念已经吸收了生态可容、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等各方面内容,而正是伴随其内涵的拓展,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自身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得以重新发现并逐渐被社会广泛接受。至今,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反馈投入、建设保育和对人力资源的培育、管理已经成为全球决策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成为区域和国家持续发展竞争力的核心环节。在学术界,这一趋势的直接反映就是自然资本论与人力资本论的迅速发展。
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对以上学术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梳理,论述了价值观、资本观的拓展对“产业”概念的新启示和新意义,并以之对区域产业体系进行了重新划分,其目的是要将“沉默的自然”和被忽略的人文关怀主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视野,揭示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自我增值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改进社会行为、优化发展战略和模式寻求理论依据,从而真正将“生态文明观”和“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到更可持续发展的决策管理中。
1 价值认识的演进
价值是人们对事物在达成人类某一具体目标时的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并以之在所有目标间进行权衡以形成对事物处置的一种选择。以“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为准则,生态学等自然科学与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相互影响,在此历程中,经济学对价值概念的认识不断演变和拓展。
西方古典经济学将土地、劳动和经济资本看作生产投入中不可或缺的三种要素,甚至在一些经济学家的著述中更强调土地和劳动的重要性,如斯密在《国富论》中就十分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认为具有土地和劳动投入要素的农业生产比工业生产具有更高的社会生产率。萨伊“土地、资本(经济资本)和劳动是生产投入中平等的三要素”的观点一度曾是古典经济学所公认的理论核心。
工业革命的兴起加速了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农业经济进入以机器进行工业生产的历程,与此同时,经济学的“边际革命”催生了新古典经济学,相对于古典经济学注重经济过程的物理机制而言,新古典经济学则引入了更多的数学方法,经济分析只考虑以价格为标准的商品交换价值,以往古典经济学中注重物理意义的分析传统逐渐被价格和分配理论所代替,这直接导致在经济分析中往往认为各种投入要素间可以完全替代。由于土地和劳动的再生产都需要经济资本的投入,所以很多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资本是财富再生产的唯一限制因子,因而逐渐忽略了土地和劳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在生态学者与各类非政府组织的影响下,20世纪50、60年代的环境运动推动了对自然生态系统效用价值认识的深化;同时,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日益依赖也让经济学家逐渐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重要贡献。上世纪70年代Holder和Ehrlicht、Westman在他们进行的全球环境服务功能、自然服务功能的研究中,指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至此明确产生了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服务功能的概念,1997年Daily和Costanza的成果把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此后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据进行自然资本的价值评估在学术界广为传播。与此进程相伴,舒尔茨在1961年发表了《人力资本的投资》一书,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本理论正式形成。自舒尔茨后,贝克尔、罗默尔和卢卡斯等人分别从微观和宏观视角对人力资本理论做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 资本及其评估
人类福利来源于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提供的所有服务,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复合系统多样的整体、长远、协调发展。当社会逐渐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都以其功能表现形成对全社会的福祉,自然资本论和人力资本论就和传统的经济资本论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自然资本论和人力资本论不仅强调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力系统的服务功能对社会福利的重要性;更主要的是,它们的发展使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中各子系统提供的不同性质的服务功能变得可以比较,从而方便了对系统的整体状态加以表征,并在系统变化之后形成统一的经济核算,核算结果则可以作为系统发展可持续性的度量指标,并以此进行适应性管理和决策改进。
对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地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Ecosystem Services)的评估通常分为物质评估和价值评估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需要借鉴生态学和地理学等自然科学对生态系统的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域的土地面积、类型、生物生产力和各种生态功能进行盘查和计量。由于没有定量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常常不能有效地约束和规范人们对生态系统的各种行为和活动,因此还必须对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服务功能进行价值化的资本评估。价值评估是在物理评估的基础之上,利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等方法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利用价值(DUV)、间接利用价值(IUV)和选择利用价值(0v)进行量化的过程。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指体现于人类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健康,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对人力资本的评估一般也可分为物理量和价值量的评估两部分,第一部分往往采用人群(或人)的健康状况、预期寿命、受教育的时间和程度以及掌握的各种技能等指标对人群(或人)的生理状态和社会能力进行计量。第二部分
以上一步的结果为基础,对其进行资本化的定价。由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和难以度量,对人力资本的未来收益价值进行计量的模型还不成熟,目前计量形成人力资本投入成本的成本法应用得比较广泛。
3 产业概念的拓展与重构
3.1 产业概念拓展
人类社会累进式的发展进程使其变化日新月异,一些新兴的生产活动已经超出了克拉克所认识的传统三次产业范畴。以生物技术、电子技术、空间技术和信息工程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对物质投入的依赖越来越少,而更多的是依靠对科学规律的新发现或者对已有发现加以创造性运用,知识创新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日益凸现,“知识经济”已经到来,有学者倡议把它们归为“第四产业”。
以往将产业定义为服务于社会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一般根据历史时期的发展顺序将其统分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知识密集的第四产业。当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的价值越来越被社会重视并可评估为一定的资产量,且现阶段社会主动调控管理的范围也扩展到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复合系统各部分时,对产业的划分则应该包括对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经营管理的生产活动。同传统产业一样,对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经营管理也应该在认识其生产的生物物理过程基础之上,以收益最大化为发展目标;与传统产业不同的是,由于这两类产业内在的运行特征,因此还具有以下独特的特点:①产业系统的复杂性。这两类产业活动的生产过程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相当多因素和过程当前并不为人类所认知。②功用的弱替代性。它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一般不能由其它产业活动的生产替代,或者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替代的成本太高。③在目前条件下市场化运作的交易费用较高,主要由政府投入,收益由社会群体共享。④考虑可持续的长远收益。
3.2 复合系统的产业重构
根据产业新的概念,将产业系统划分为生态产业、经济产业和人力产业并细化为六次产业(见表1),这一新的分类标准既明确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力系统有别于传统经济生产活动的基础性特征,又强调了它们和经济系统一样所具有的、对人类社会福利的贡献,它是自然资本论和人力资本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价值多元化的视角有利于唤起大众对经济系统之外资源的重视,提醒人类珍惜所拥有的每一份财富、根据实际调整社会投资策略以达到各产业协调发展的目的。但正如所有的经济活动一样,对于生态产业和人力产业的发展,也应该以充分认识并遵循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为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在六次产业中,农、林、牧、渔等第二产业和新兴的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第五产业(按照新的划分标准)具有过渡产业的性质,它们都兼具两个系统的功能,其经济产出功能都主要利用并依赖于生态系统和人力系统自身的发展。对农业等第二产业来说,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高强度投入、耕作面积和生产规模的扩展虽然能够增强其经济产出功能,但一般都会削弱其生态功能,一定程度上二者具有排挤效应;第五产业则相反,它的发展不仅能够改造传统产业从而增强经济系统的功能,同时知识和信息的丰富还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素质提高、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两种功能具有协同效应。
产业概念的扩展有利于将传统的产业经济理论运用到区域复合系统的分析中,比如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组织与区域发展理论等。投入产出分析是产业经济分析的起点,以下部分将对此进行初步分析。
3.3 成本-收益分析
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和人力资本评估有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各产业的状态、互动的格局及其变化过程。如果一类产业(如经济产业)的发展阻碍或者干扰了另一类产业(如生态产业)的发展,则可根据后者的资产受损数量制定补偿的标准;但是,这还不足以指导我们对未来的投资决策。对于生态产业、经济产业和人力产业,时空上变化的资产评估不能传递该向哪种产业投资、以及应该投资多少这样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直接主导公共领域的投资行为和政策设计。生态系统和人力系统和经济产业一样具有资本特征,也就是具有投入后增殖的特点。对于这几种产业来说,选择投入的对象以及投入的多少取决于它们自身的生产函数和社会偏好,也即是在特定状况下它们的边际效益。
投入产出法是由里昂节夫最早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数理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的一般均衡论。投入产出法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来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复杂关系,其中价值形态的投入一产出表则是一种直观地分析产业成本一收益的方法。区域复合系统六次产业简化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如下,表中最后一行列出了各产业的收益成本比,可以作为对各产业的投资依据。
与一般投入产出表的格式一样,表中黑线十字所构成坐标系的左上方为第1象限,右上方为第Ⅱ象限,左下方为第Ⅲ象限,右下方为第Ⅳ象限。第1象限和第Ⅱ象限联合起来表示各类产品生产的投入和使用、积累和消费等物质过程;第1象限和第Ⅲ象限联合起来表示产业生产的成本、增殖的一次分配和总产值等价值实现过程;由于理论上尚未完全解决如何反映再生产的全过程,第Ⅳ象限空置。
与以往投入产出表不同的有以下两点:在表中加入最后一行以反映各产业的成本收益值;以往在价值增殖的过程中,只考虑了劳动的报酬(作者认为“人力资本”一词同时涵盖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以人力资本报酬代替劳动报酬更合适。)和社会纯收入(经济资本报酬和税金等),在此表中则加入了生态报酬一栏,以表示“沉默”的大自然在为其它产业的生产提供巨大服务功能的同时,也理应得到相应的反馈投入以维持自身再生产。源于产业经济分析的投入产出法,通过对经济部门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投入产出数学模型的运算,可以清楚表达区域各种产业部门间的结构性联系、深入分析甚至预测经济发展形势。
4 实践意义
[摘要]本文分析了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的层面,指出从低到高,电信产业价值创新可分为三个层面:产品层次创新,企业层次创新和产业层次创新,然后分析了各个层次创新的具体策略。
从低到高,电信产业价值创新可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产品层次创新,包括电信产品设计标准制定、开发、营销、品牌及服务等诸多方面。产品创新的目的是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二是企业层次创新,包括业务及组织再造,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企业职能的重组以及企业内部的工作分解,快速响应产品和技术。三是产业层次创新。电信产业中各个独立企业在合作与竞争中,根据自身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将非核心业务转包给其他利益相关方,通过整合和网络联盟,实现价值群价值创新。下面具体探讨其创新策略。
一、产品层次的价值创新策略
产品层次的价值创新包括电信产品模块化创新和服务模块化创新。
电信产品模块化创新具体可分为几类:①以全新技术开拓全新市场。②对现有市场提供新的产品组合。③利用现有的资源增加产品种类。④改善现有产品性能。⑤改善附加产品,提高顾客感知价值。在进行电信产品创新时,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要细分并紧密联系客户需求。二是要突出自主品牌,力争成为电信产品设计标准的制定者或主要参与者。
服务模块化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电信产品提供过程中相关服务的标准化、人性化和规范化,并为产品创新提供业务、技术和政策保障。具体包括:①推进产品专业化服务,特别是各项增值服务,拓宽服务范围。②建立与品牌发展相配套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化服务体系。③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
二、企业层次的价值创新策略
电信企业层次的价值模块化再造,包括业务及管理的模块化分解及其功能梳理。
1.电信业务模块的重整涉及营销与业务办理、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建设与安装模块、定价与收费、网络管理、客户服务6个功能模块。对业务模块再造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内部业务要素重新配置,充分发挥其盈利潜能。业务模块再造的主要方法是对业务环节的清除、简化、整合和自动化。
2.管理模块化再造的目的是打破传统的组织业务部门分割状态,通过对企业管理职能的重组,支撑产品、技术和服务创新,快速相应顾客需求。电信企业可以将组织管理分为三个模块:前端、后端和其他职能模块。前端模块集中市场营销与销售职能,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客户特点,需要采取有差别的营销策略。后端模块设立客户响应中心,保障端到端的服务开通与故障排除,负责对网络的维护与资源的调配管理。其他职能模块如企业发展、计划财务、人力资源等,支撑服务前后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
三、产业层次的价值创新——构建价值创新网络
电信企业可以利用模块分解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集中有限的资源于自身比较优势的环节,利用模块整合和网络联盟,实现价值创新。按照合作的层次和深度,可将企业协作分为业务外包和战略联盟两种形态。
1.价值模块的外包策略。外包是在电信产品或业务模块化分解的基础上进行业务外包和管理外包。以电信运营商为例,业务外包主要是将前后台业务进行外包,如营销渠道、网络代维业务、增值业务等;管理外包主要有财务管理中应收账款业务,人事管理中招聘员工管理外包等。外包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和生产成本,提高质量,加速技术和产品创新,有利于发挥各价值模块的核心优势,在合理利益共享机制下实现协同。
2.构建价值创新网络联盟。随着运营环境和技术复杂度不断增加,电信价值创新网络也日趋复杂,随着合作关系日益密切,通过战略联盟获得整体优势,成了电信企业的可行选择。从电信运营商角度,电信业联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态:
一是电信运营商与供应商的联盟。包括:①与设备系统集成及软件提供商联盟。②与终端设备提供商联盟。③与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联盟。二是与竞争者的联盟。包括:①与运营商之间的联盟。②与潜在竞争者的合作。如运营商可以考虑与广电、计算机网络等企业采取合资、租赁、购买等形式进行合作,为实现新业务提供网路平台。三是与各行业用户组建跨行业联盟。通过与行业用户合作,一方面,为个人用户提供了差异化的特色服务,使用户从单一的对电信产品消费转变为一种对生活方式和社会身份认知的依赖,从而达到吸引和巩固客户、增加利润的目的。另一个方面,这些企业中的部分企业也是电信运营商的行业用户,与运营商的合作也满足了这些行业用户的需求,增加了他们的业务范围。四是与用户的合作。用户能够提供需求信息,帮助运营商构建产品概念,参与评估运营商的合作对象和合作过程,实现新产品或服务的设计要求。五是与相关辅助机构的联盟。包括:①与公共研究部门、教育机构和专业化公共支持部门等科研院所的联盟。②与包括电信行业协会、通信企业家协会、人才培训机构、中介咨询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的联盟。参考文献:
[1]张向国吴应良:电信业:从价值链的分解到价值网的建构[J].科技管理研究,2006,(4):72-74
关键词:遗存产业、价值
Abstract: in the urban renewal and building protection regulations the framework of the different industrial building heritages have different renewable design concept, the transformation methods to fully embody the historical, artistic, project economy for a transfer, made project involved the value of all aspects of the interests very natural to reach a consensus.
Keywords: remains industry, value
中图分类号:F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遗存产业建筑往往凝聚了一个城市的优秀文化历史资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空间。许多产业建筑是伴随城市发展而建设起来的,它们是印证城市发展的重要存在,对其简单的拆除重建,势必影响城市的传统风貌。遗存产业建筑的改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利用现有的理论,注入新的功能,使其产生更高的价值。
1历史价值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历史大都是和工业紧密相连的,城市的导向是由工业来承担,其他产业则伴随着工业的产生而发展起来。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使城市面貌发生着极大的转变。工业时期留下的大量工厂、设施、相关建筑物和街道,随着岁月的流失已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而史无前例的工业方式连同它的物质载体同时影响着几代人的生活和工作而形成了社会共同的历史记忆。
所保留改造的这些旧工业建筑,有着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工业建筑只需满足最基本的空间需求,它的空间功能决定了它必须放弃美观的企图,去除所有的装饰要素,成为一种基本建筑。正是这种原因,工业建筑成为所有建筑形式中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最低的建筑形式[1] [2]。
2文化价值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城市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渗透可持续理念是一个城市真正的灵魂所在。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工业生产技术和成就、企业精神和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园区内改造建设依托于旧工厂旧仓库等旧产业建筑,这样的载体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和历史性,蕴含着特定年代独特的文化内涵,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还整合了前卫、时尚、另类的现代文化,这些都为开发特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而对于遗存产业建筑的“Loft”式改造理念最初形成是由于艺术家的介入,并使之发展成规模的艺术行为。艺术家的集群话有利于艺术风格和艺术氛围的形成,有利于艺术创作。涉及的行业有建筑设计、绘画、雕塑、平面设计、音乐、文学、多媒体等,这些行业为公众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大量有形和无形的产品,也为城市增加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休闲文化功能。此外,集群化的空间形态导致丰富的创作内容,交融贯通,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形成区域化。
例如苏州河沿岸,这里历史上曾经是上海金融、仓储重镇,汇集了一批如四行仓库、光二仓库以及工业品市场等颇具代表性的欧式仓库建筑群。现在苏州河沿岸有十多处由老工厂、旧仓库改建成的艺术家工作、画廊和创意园区 [3] 。其中,苏州河南岸半岛地带的M50创意园(莫干山路50号)。原先面临拆除命运的这些产业建筑,在艺术家和媒体的呼吁下,避免了大规模的改造,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设计师入住,形成苏州河边独特的人文景观,营造了苏州河沿岸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成为上海时尚文化的新地标。
3科学技术价值
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体现在建筑材料、结构、施工工艺的时代创新性、先进性和科学性,传统工艺流程、人工技能的稀缺度,以及对于城市某一行业的可考察度。工业建筑往往是先进生产力水平的最新体现,在见证了科学技术对于工业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工业遗产本身蕴含着当时的科学发明,建筑的技术价值表现为结构的科学性和技术美学的体现。例如,德国柏林工业区改造,老变电站改造成的帕剃萨德文化宫。
4经济价值
工业建筑的保护和再生涉及到史料查核、拆留改造、设备添加等比常规项目复杂的营造问题,有时甚至在在改造资金和工期上也并无优势,但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在多数情况下仍有着综合经济价值。
实践证明,很多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改造除了节省造价之外,合理的改造,能提升几倍甚至于有无限的价值。如德国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上海M50创意园,上海八号桥,北京798工厂,中山岐江公园等。他们的改造不但再次赋予了工业遗产新的生命,并且给城市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将工业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更替等结合起来,在保护工业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再利用,是工业遗产保护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通常建筑的物质寿命总是比其功能寿命要长,工业建筑太部分结构坚固,具有大跨度、大空间、高层高等优点,内部空间特有的灵活性赋予了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上的优越性。许多工业类建筑遗存保留状况良好,通过改造再利用后继续产生经济价值,因此,对其进行改造再利用不仅可以节省主体结构及部分基础设施的投资,且缩短了建设周期,大大挺高了经济性:同时,还可以避免因大拆大建导致的资源浪费,减轻环境的污染。此外,保护再利用工业遗产能够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延续社区活力,为居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4]。
5视觉资源价值和审美价值
作为视觉资源和设计语境的价值和效果,通过改造,园区代表的旧工业建筑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完成它们审美价值的重构和转换。旧工业建筑的实用美在今天转换成为人们眼中的简洁的形式美,它们的审美价值得到了小群体的艺术设计家和大群体的社会大众的双重认可和接受。一般具有高大而开敞的空间、流动性、透明性、开放性、艺术性、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工业建筑遗产的美学价值体现在工业文明与近代科学和使用主义相结合的机器美学观,此类建筑注重物质功能,追求高效性,具有清晰的理性目的,符合工业生产的审美要求,高精度的工业仪器,现代的生产流线,包括典型的工业建筑都包含着工业美学的价值[1]。如德国鲁尔工业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设计中,铁轨公园结合高架步道营建出了公园中的最高层,它像整个公园的脊柱一般,不仅仅是景区内部的散步通道,还建立了各个市区间的联系,增强了城市沟通,并且增调了开放性空间的功能。
6教育价值
工业遗存产业的改造在某种意义上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让我们年青一代记住工业革命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是记我们领略旧工厂机器设备的运作流程,从而懂得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也是变现的一种知识积累。现在很多欧美国家都把工业遗址当作教育基地,把工业遗产保护、宣传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他们就是一个大型的博物馆,大型的教育基地,在这种环境中的教育是集合了图,文,物、交流,参与等一系列环节的,且在空间上的变化多端更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兴趣与热情,激励他们学习的欲望,这对于教育下一代更有好处,有着重要意义。
7节能环保价值
许多旧建筑通过节能改造达到了现行的能耗标准。工业文物建筑的低能耗改造设计,通过实证研究法,对两个位于柏林的工业保护建筑改造项目作细致剖析,从能源种类和利用方式、建筑护结构(屋顶、外墙等)的节能改造、建筑遮阳、设备更新、室内界面采暖、选材原则等方面梳理出低能耗改造设计的主要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实例清楚地表明,节能改造措施与建筑保护可以通过创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改造后的文物建筑具有与新建筑同样甚至赶超的节能优势,以符合建筑法和节能法的规范标准。例如:德国柏林由老变电站改造成的帕剃萨德文化宫。 其中在能源利用方式上,大楼采用电热组合形式和太阳能吸收装置。大楼经全面改造,保留了建筑的历史精华,大大改善了建筑的保温和隔热性能[5]。
8结语
工业遗存产业的价值体现在多方面,变废为宝,以旧换新的思潮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当中,我们应该以此为鉴,不断更新,创造全新的遗存产业区域,有效的利用其独特的价值,让历史来见证辉煌。
参考文献:
[1] 黑川纪章. 共生城市[J]. 建筑学报, 2001, (4): 7-12
[2]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世界遗产相关文件选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6~17.
[3] 邢怀滨,冉鸿燕,张德军.工业遗产的价值与保护初探[J].东北大学学报,2007,1,91
[4] 李蕾蕾.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2002,ll(3):57~65.
“创意产业是对生产链的高度整合和提升,这包含了两层含义――行业的引领度和资源的整合能力。而创意和产业的结合,决定了创意服务的链条型发展,能给生产链提供系统的升级和服务。”作为创意产业的新生力发展代表,上海名仕街市场总监苏强在采访时对创业产业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定义。
创意产业的三个关键词
上海名仕街是创意产业界发展的优秀代表之一。自2007年10月,一向以“时尚”为导向的上海时装周选择上海名仕街作为开幕式场地后,2006年才涉足创意产业的上海名仕街“一唱雄鸡天下白”,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中国服饰行业的产业升级基地。
目前,意大利奢侈品牌亨利世家、土耳其皮草品牌ATELIERON、著名少女服饰品牌COCOLULU等时装品牌,法国高级时装公会、意大利著名时装品牌咨询公司RDS、南国时尚品牌联盟、瑞典“全球商业论坛”、日本PAOS公司、意大利普意斯特公司、日本冈山国际经济交流协会等时尚及周边机构已相继入驻上海名仕街。截至发稿,已经有Ever Last、ERDOS、NIKE sports wear、DAZLLE、Givenchy等近百家国内外知名品牌选择在名仕街。
上海名仕街之所以取得这样高的认可和发展,不仅在于它立于华东的门户,是国内外品牌出入的要地,以及领先的硬件设施――“四个中心”(展示中心、综合培训中心、信息交流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以及六大服务平台(培训平台、中外企业交流平台、活动平台、配套服务平台、商务平台、生活平台),还在于它打造的专业的服务平台。
中国发展了无数个时尚创意产业园,却没有一个针对服装产业最完整的信息共享平台。上海名仕街搭建了中国第一个辐射全球时尚前沿最新动态的“信息库”,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每时每刻发生的时尚资讯及为其提供最优质的资讯服务,包括流行趋势、市场热点、研究成果、学术观点、战略策划、发展规划、贸易规则、时尚创新等资讯。此外,上海名仕街还提供了一系列质量检验、政策法规、项目申报、技术难题、成果转让、投资环境等专业服务,最大限度减少硬件投入资本和投资创业风险。
“中国的资源很丰富但缺乏整合的平台,服装产业尤其如此。可以这样说,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的整合能力代表了企业的发展力。”中国服装品牌著名管理专家祝文欣在2010CHIC之中国商业论坛中说道。这一论断精辟地体现了信息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把设计部整体迁入名仕街的例外服饰负责人表示:“选择名仕街是因为这儿有纺织服装行业发达的信息共享平台,也聚集了国内外知名的时尚培训或创意机构以及延伸至整个产业链的一体化服务平台,把设计部搬到这儿,可以让品牌时时得到前沿时尚、管理或技术的滋养。”
创意产业的政策引领
此外,苏总监认为:“创意产业引领的不仅仅是时尚产业,还在于政策导向的引领。”凡长足发展的商业都有三个基本点:一是人才;二是科学技术;三是以宏观政策为导向。“人才、技术到位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如果不能与国家的宏观政策相一致,很难有发展。行业如此,企业的发展更是如此。”
2010年,中央对企业的发展建议是:注重品牌产业的升级;注重企业的创新;合理运用资本助力民族产业发展。上海名仕街一直以振兴民族品牌,促进国际间合作与发展为己任,结合时下的政策,他们未来将引进一批民间资本,以民间资本助跑民间产业。“企业无论是创新或产业提升都需要强大的资本为后盾,对于中国多数服装品牌来说,还比较弱小,资金短缺是大问题。在民间有相当可观的闲置资本,如果把这些资本运营到产业升级上,既解决了民间资本流通的难题,也解决了企业的发展难题。”苏总监表示,他们正在筹建品牌中心、物流中心和时尚产业基金,三者与现有创意园区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目前已经有国内外知名机构或个人投入基金,预计近期时尚产业基金就会启动。
由此而言,上海名仕街未来缔造的将是一个庞大的服装产业帝国,这个帝国将与中国服饰产业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当一个商业与国家的政策和行业发展以及企业的成长密切相关时,这个商业所蕴含的发展力是不可估量的。这正是创意产业因时而生、因势而起的原因。不过目的不同,发展不同,坐收地产费的,最终玩的还是地产。
本土品牌国际化发展的助推器
苏总监介绍:“中国本土品牌的发展现状是大而不强,通过系统化的服务,从面料加工、产品定位、研发到市场运营及终端盈利系统建设,帮助品牌做强做大的同时,我们还在筹备,帮助一些成长较快的品牌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现在,上海名仕街正做着有十分把握的事。苏总监表示,他们有相当的海内外浙商资源,不过要把品牌推出国门,还需要对品牌的定位、研发、生产到渠道拓展有新的系统建设,需要相应的专业服务团队和物流体系做支撑,这又是一个巨大而艰巨的工程。不过,上海名仕街同仁对这个项目饱含了开创的激情。“创意产业是没有国界的,但它背负着民族发展的重任。这是责任,也是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苏总监用寥寥数语再次点明了创意产业的使命和责任。
国际间业务的“和平大使”
一方面积极推进本土品牌国际化道路,另一方面,上海名仕街也在积极推进国际间的友好合作。20年前国际品牌商关注中国,因为他们想以最廉价的劳动力、最低的成本换来最好的加工产品。而近几年,国际品牌商关注中国,是想在中国这个地方消费产品,或者把产业链都搬到中国来。不仅如此,如果和一些外商交流,你会发现,他们的市场战略也在转移,大多国际品牌都把中国作为亚洲板块的龙头市场。这说明,有需求,有市场,就会有机会。国际二线品牌以其低姿态的合作方式,领先的渠道管理运营能力和产品研发支持,以及相对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和性能比,给中国服装经销商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利润空间。
产业价值链运动的变化
价值链最初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在其所著《竞争优势》中,波特指出,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由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分离的创造价值的作业构成,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和分销等,并围绕价值链构建一种强有力的战略分析框架。尽管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对价值链的分析重点集中于企业内部,但他提出的竞争景框来界定价值链的分析目标,大大扩展了价值链的使用范围。
如果从历史发展的眼观来看产业的运动,产业价值链的运动是一个持续演进的动态变化过程:在工业化生产阶段,规模化、专业化推动了产业价值链呈现出分解分解再分解的运动趋势,带来更加专业化的分工和更为细分化的市场;随着细分领域的增多,产业间在产品的生产关系、资本、技术上的联系与重组日渐频繁,产业出现融合发展;随着信息化与全球化席卷全球,针对新需求与全新的技术特点,产业突破常规发展路径,寻找全新模式迸发出全新产业形态。
产业价值链的运动导致产业细分和产业重构,其运动的核心表现在微观层面是商业模式的变革,在中观层面就表现为产业业态的创新。根据“易经洗髓”的东方思维逻辑来看,对产业价值链运动的解析进行化繁为简,追究到运动的本质规律,可以发现产业价值链运动的变化离不开三种规律:一是产业价值链的分解,二是产业价值链的融合,三是新业态的诞生。
分解:产业价值链的重构
全球产业发展经历三次价值链分解,最终形成了模块化的产业组织结构。第一次分解:大产业的概念产生,产业之间的关系为线性关系,形成上游产业、中游产业、下游产业。第二次分解:企业价值链外部化,细分产业形成,细分产业之间表现为线性关系,形成研发设计、原材料、零部件、组装销售等部门。第三次分解:细分产业内的模块化分解,并形成区域聚集,各个模块形成是由技术规则、大公司和产业联盟主导决定,分为技术导向、资源导向和专业程度导向。
产业价值链分解运动是基于产业专业化分工的实现。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市场需求刺激、成本要素驱动等作用,产业呈现出不断细分的过程,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各个环节可以独立分工运作,推动着生产和组织方式的革新,产业价值链实现解构。同时产业价值链的分解反过来也进一步促使专业化企业的大量出现。CMO合同生产就是国际化分工下生产制造独立出来的代工产业链,典型代表如富士康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合同制造商,为苹果、索尼、诺基亚等知名厂商生产产品,成为全球顶尖的专业的代工生产商。生物制药产业价值链分工的日益明确催生了生物CRO中这一高端研发产业,促使国际制药企业实现最佳资源配置,专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减少产品面市的时间和成本,在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产业价值链分解的路径呈现出拓展、延伸和闭合三种方式。价值链的拓展指由单链变网络,拓展生产环节资源利用的边界,实现高效利用。如产业在生产、贸易、科技、资本流动、知识流动等各个方面向纵深网络的方向拓展;价值链的延伸指产业末端发展迅速,诞生出产业新兴的创新领域,提升产业层级,如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由以贸易全球化为基本特征转向了生产、资本、研发、服务等特定领域的全球化整合发展,实现产业的延伸;价值链的闭合指产业实现自己自足,形成独立的子产业生态,如产业的组织形式突破了区域界线,通过虚拟制造、网络制造和OEM、生产外包等战略合作联盟的新形式形成闭合业态。
融合:产业价值链重构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融合运动从服务业发端,向其他产业不断扩散。上世纪70年代,随着产业价值链分解越来越细,当遇到重大的问题时,有新的企业出现通过产业融合,作为产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最初期的如沃尔玛这种集商品零售、仓储、整合的大卖场模式的出现,以及典型的美国IBM、通用开拓的系统解决方案服务。目前,产业融合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扩散,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在制造业和农业等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对世界各国经济、生活、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价值链不断细分下多重因素驱动了产业价值链的融合。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在产业分解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 形成新的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由于技术进步、市场需求推动、放松管制等原因,产业、业务不断细分,导致业务边界的模糊化,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产品、业务、市场等出现融合机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联接点。产业融合就是通过价值联接点打通产业链上各企业的价值链,形成新的价值通道。
产业价值链融合路径呈现渗透、交叉、跨界三种方式。渗透融合主要指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渗透,促使产业链某一环节的运作模式和过程实现重塑,为传统产业带来价值提升。如20世纪90年代后,生物和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渗透融合,产生了机械仿生、生物芯片、光机电一体化、机械电子等新型产业;而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产业渗透则产生了电子商务、电子图书、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书店等众多的新产业。重组融合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或同一大类产业内部的几个子产业之间,通过将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同一标准元件束或集合下通过重组完全结为一体的整合过程。例如,农业通过生物链把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等产业重新整合,从而融合形成生态农业;金融业的银行、证券、保险的混业经营, 也是重组融合的重要代表。交叉融合往往发生在高技术产业的产业链自然延伸的部分,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融合。如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形成了现代农业,服务业向制造业的生产前期研究、生产中期设计和生产后期的信息反馈过程的延伸形成了现代制造业、工业旅游等。
新业态:产业价值链的创构
创新全球化的发展,新业态成为业态创新的重要方式,带来的颠覆态势日益明显。新经济时期,技术创新的周期日益缩短,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这也意味着新的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周期也在缩短。新业态作为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完全创新,是新事物、新思想、新办法的体现,在文化创意、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信息消费业等领域层出不穷,对传统行业往往带来的是颠覆式的影响。
新技术、新需求、新规制驱动新业态的产生。新业态是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由新技术的创新及推广应用、新的消费需求显现或者被挖掘、新的规制变革,推动新的产品、新的商业流程、新的服务模式出现,继而不断扩大以至全新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即全新业态的出现。如3D打印是基于增材制造的原理,应用快速成型技术来实现“从数字模型到产品实物”的高端制造技术,催生着全新制造业态的出现;众包是互联网时代,企业基于成本和市场调研等需求驱动,抛弃传统固定的组织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思路通过互联网将工作分配出去、发现创意或解决技术问题的一种新型产业模式;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在碳交易市场的构成要素中,规则是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核心要素。
企业试错是新业态的产生路径。企业试错,本质上就是企业间的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和战略的竞争,即是由许多企业针对同一未解问题同时做着不同解决方法的尝试。当初期试错者通过市场的选择和检验取得成功,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时,并会带动大量企业涌入,彼此结成以同一技术路线为基础的的上下游较为完善的产业链生态,即新的产业价值链、产业形态开始展现端倪。因此新业态的诞生往往由创业企业而非传统企业实现,尤其在创新全球化时代,通过原创技术和全新商业模式创新的原创型企业在创业试错方面的尝试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也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存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