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设计泛指那些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把对环境的破坏降低至最小值的设计形式。这种协调指的是节约资源,保持一定范围的水循环,维持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室内生态设计即指在微观环境或者室内环境中的生态设计。室内环境中的自然光线、植物等都属于生态设计,这些自然生态不仅构成微观环境的物质基础,还是一种具有多重社会价值的“文化资源”。由此可以总结出座内生态设计就是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指导下,依据生态学原理和美学原理,实现人、自然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室内生态设计的设计原则。
1.尊重自然的原则。尊重自然是认识到人类本身是环境中的组成部分的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它要求设计者要正确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和关心自然环境,在进行室内设计前首先勘察研究建筑物的定位、地形地势、气候条件等。然后考虑如何降低能耗,如何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的利用。
2.建立人与自然沟通的原则。设计者应把室内环境作为联系人与自然的纽带尽可能地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这样一来座内环境就不再是人类远离自然的隔离带,而是为人类带来新鲜的空气、太阳的光线、自然的声音。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会使人们身心愉悦活力充沛。
3.集约化原则。这是一条摒弃传统粗放型,走集约化的新型道路。一是追求高效空间。在合理利用空间的基础上探入分析室内空间使室内与室外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立体网络。二是追求节能空间尽可能地降低对资源的消耗。
4.注重本土化原则。当地人从其长期居住生活的环境中获得水、庇护、食物、精神寄托等一切需求,室内设计必须尊重当地人的传统文化和人文风俗,必须对当地的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等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研究。
5.生态美学原则。生态美学是以生态环境的美感形式为研究对象依据美的规律,营造和谐、诗意的生活环境。生态美学其实就是生态学和美学的结合,生态学研究物种之间的和谐而这种和谐同时也是美学的研究对象。生态美学在传统审美中加入了生态因素,它强调自然美欣赏简洁质朴,遵循生态规律。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由人工创造出的室内绿色景观它带给人们的是持久的精神愉悦。
6.公众参与原则。传统设计认为设计是一个高雅的、独立的艺术过程,一般都是由设计师一个人独立完成。与之相反庄态设计的一大特点就是认为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都可参与设计。因为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参与者,而生态设计正是面向所有人共同的未来。从交通方式到装修、食物的选购、包装袋的使用等都是生态设计的内容。
二、生态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凸显自然风貌床用诱导式建筑构造技术。
尽可能地将室内空间中与室外环境融为一体,综合利用色彩、材料、造型等自然元素,多采用自然光,减少人工灯光照射,使用无污染、可再生材料流分利用自然条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诱导式建筑构造技术,能够有效地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启然采光。把诱导式建筑构造技术作为设计元素融入室内设计进行人工生态美的创造,不仅增加了室内设计的新内容而且也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果。
(二)采用生态环保型材料和现代绿化技术。
生态环保型材料不管是在生产还是使用过程中都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废弃后也不会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月前已实现常态化生产的生态环保型材料有无毒涂料、再生壁纸等。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清除刺激性气味保持室内环境的健康,因此把绿化引进室内是生态设计的重要内容。目前能够为室内绿化技术提供支持的主要有腐植土生成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从技术上讲室内绿化可以设在建筑的任何地方,阳台、墙壁、走廊等空间都可以利用座内绿化一方面可以补充地面绿化的不足,另一方面与建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的处理有机结合大大拉近了室内空间与自然的距离。
(三)综合运用节约常规能源技术与洁净能源技术。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特点;建议
Abstract: Along with social progress and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especially to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th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has become a new concept of building industry in China and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gradually become a new hotspot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building field. This is a hot spot and trend of marked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human environmen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an update is also building design culture and concept and progress.
Key words: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features;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生态建筑的概念
所谓生态建筑,即用生态学的理论结合建筑设计。它将建筑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从自身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它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
(1)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夏季降温;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热,日晒强度高,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2)材料的再生利用。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例如,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
(3)减少废物排放。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有效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
(4)环境与文化属性。广义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涉及环境和文化领域。
2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
生态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在上世纪不断发生的地区性环境污染和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情况下,不少学者和建筑师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探索与反思的产物。生态建筑系统是一种坚持师法自然的理想建筑系统,它大幅降低非再生能源的绝对消耗,采用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对物质和能量逐级、合理、综合应用,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力求把建筑生态系统纳入生物圈物质循环系统,从而避免或减轻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是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要的同时,强调实现资源的集约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生态建筑强调资源和环境,强调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要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污染。
3生态建筑的设计手法
生态建筑从设计手法上,可分为三个类型:
(1)从建筑所在地域出发,提倡利用本地材料和传统技术的乡土地方设计手法。
(2)既重视地方性,又适当地引入“适宜技术”的设计手法。
(3)结合当地自然生态条件与最新生态理论,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来解决生态问题的高技术设计方法。
这三种手法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当地的具体生态环境出发进行设计,所不同的是对技术的应用观念与方式。
3.1乡土的生态建筑
这种建筑类型需要建筑师了解环境地理现状,学习并继承传统建筑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不依赖耗能设备,而在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和构造上采取措施,以改善建筑环境,实现微气候建构。
3.2“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
这种建筑类型以马来西亚的杨经文先生为代表。他从生物气候学的角度研究建筑设计,适当采用新技术与新材料,在高层建筑设计上尝试利用自然能源并构建良性微气候。他称之为生态气候学(Bioclimatic),其具体目标是满足人的舒适和精神需求以及降低建筑能耗。他在热带高层建筑设计中运用的生物气候学方法,大体上有下列几个方面:
(1)在高层建筑的表面和内部的开敞空间中植入绿化;
(2)沿高层建筑的外面设置了不同深度的凹陷过度空间,
(3)在屋顶上设置固定的遮阳格片。
(4)创造通风条件加强室内空气对流,降低由日晒引起的升温:
(5)平面处理上主张把交通核设置在建筑物的一侧或两侧;
(6)外墙的处理上除了做好隔热,他还通过研究,建议采用墙面水花系统。杨经文认为通过这些措施,在热带地区的高层建筑可节省运转能耗的40%。
4生态建筑设计建议
4.1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
要保护自然,遵守节地原则,适度开发土地资源,合理规划项目用地,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采用科学的建筑体系,以提高建筑的有效使用面积和耐久年限,限期淘汰粘土实心砖等建材,对建筑废弃物进行无害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建筑室外使用透水性铺装,以保持地下水资源平衡,对自然材料的使用不得破坏其自然再生系统,运用环境亲和材料。
尽量使用可重复利用材料、可循环利用材料和再生材料,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和短缺资源,多使用地域的自然建材及当地建筑产品,在施工过程中做到无污染化。要防御自然,根据当地气候确定建筑方位,设置有效的遮阳设施,运用高热工性能的建筑材料做好保温隔热和隔噪音设计,在沿海地区还应考虑防空气盐害和防台风措施。
4.2遵守节能原则
传统建筑大多是围绕能源廉价的原则设计的,这类建筑主要利用常规能源,在能源利用上效率低,导致能源消耗快,且产生大量污染。因而需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采用适宜的节能措施。如今多数楼盘在南墙上设了很多混凝土板和铝合金百页以放空调室外机,可以设计一种外观精美的太阳能装置,以替代铝合金百页,内侧放室外机,把美观和功能结合起来。也可利用太阳能发电技术,并使发电系统与小区的电网并网。与此同时,做好绿化设计,绿化设计应避免轻技术重形态,轻内涵重风格,轻生态功能重情调效果。绿化应有层次性、物种多样性,有天然更新的能力,植物材料应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长寿性与生态功能。应纠正植草就是绿化的片面理解,可利用落叶树木调整日照,建立可调节的植被体系。
4.3引入智能管理系统
充分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如设计智能采光窗、会呼吸的玻璃幕墙以随着阳光的角度变化和天空明暗变化调节透光效果,并根据日照强度自动调节室内照明系统,自动控制室内温湿度。创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装修材料。
4.4继承历史并融入城市
城市不仅是人类为满足生存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城市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城市建设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同时期的文化链条要衔接好,因此不可切割城市的文化,要妥善保护保存历史风貌,保持景观资源的共享,进行开放式设计,使建筑融入城市轮廓线和街道尺度之中,保持居民原有的出行、交往和生活惯例,保留居民对原有地域的认知特性,使建筑与城市和谐。城市规划要有前瞻性,避免窒息环境,使所有构成元素在共生中蕴含共性的文化及价值取向,在多彩的象征意义中丰富城市形象。
生态建筑是建筑发展的必然方向,是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体现,也是对生态建筑居住者的人本关怀。我们要树立正确、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建立长远规划与近期建设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逐步迈向生态与环保的道路。
5结语
随着世界性的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步形成,人们对建筑的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的认识有了较大的观念转变,将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境品质提到了空前重要的高度,在生态建筑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并在实施中取得一定成效。生态建筑设计反映了生态优先原则和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精神。我国大规模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能源,因而节约能源早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杜广如,张娜,李娜.浅谈生态建筑及其设计[J].山西建筑,2005,(22)
关键词:生态建设;堤防工程;设计;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河流治理已成为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模式。在过去多年的社会发展中,由于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河道问题较为严重,成为了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身体健康的核心环节。因此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做好河流治理工作已成为人类关注的重点,也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然结果。在河流治理工作中,采用生态堤防设计方法不但能够使得人们更好的利用河流产生的各种经济、社会效益,而且也能够促使河流回归自然化,产生一定的生态效益。
一、生态堤防概述
在过去的堤防工程建设中,由于人们对于环境认识不科学、不全面,多采用加固岸堤、疏通河道的方式进行治理,使得河流在满足人们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种种自然影响和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自然灾害,如洪涝、决堤等事故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人们在堤防设计工作中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不够,造成了堤防工程建设中得到经济效益的同时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生态问题而引发的。因此在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日益加深,对于各种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落实,在河道治理工作中也逐步趋于综合化治理要求,即是在工作的过程中以河流利用、生态效益、环境保护为一体化的工作模式。这也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必然结果。
二、生态堤防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目前的生态堤防设计中,我们主要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原则:
1、安全原则
安全原则主要指的是在设计工作中要以河流治理为基础,兼顾生态堤防的安全性要求,确保在雨天的时候不出现洪涝、决堤等现象。特别是人类开始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这类问题的认识不够而造成的堤防事故较为严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对于建设力度和水平要求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自然原则
在堤防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能够发挥传统堤防工程防洪功能的同时,还要做好河流生态效益要求,甚至是降低河流的流速,从而维持河流的生态健康以及河道周围的环境保护要求,进而发挥其应有的自然景观优势。这种原则的存在与利用就需要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尊重自
然、保护自然,不得在工作中随意的破坏和更改自然规律,更不得胡乱的对自然进行优化和处治。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边界及其天然蜿蜒曲折的特点,对不得不破坏的自然景观应加以补偿或修复。
3、生态原则
生态堤防与传统堤防最大的区别在于生态堤岸考虑到了堤防的边缘效应,由水生生态系统到陆地生态系统过度的连续性。传统堤防的设计破坏了这种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使沿河湿地大量消失、混凝土河道切断了水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其单调的水流状况不利于水生动植物的繁衍。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适当补充自然成分,协调景观结构,注意保持物种多样化,积极为水生生物和两栖生物创造生存、繁衍的环境。
4、亲水原则
结合当地居民文化习俗和活动需求,设置人性化的活动和休憩场所,提供更多方位能直接欣赏水景、接近水面,让人们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全方位地感受水文化给人们生活上带来美的感受。
5、整体性原则
河岸景观设计以整体美为基本原则,突出特色美,体现意境美,延伸河流水生态系统的空间。
三、生态堤防设计实例
生态堤防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生态学及美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水利工程,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又可以改善生态环境。现结合“东莞市运河综合整治东引运河堤路结合达标工程”生态堤防设计实例,对城市生态堤防进行探讨分析。
1、“东莞市运河综合整治神山桥至坑美段堤防工程”概述
“东莞市运河综合整治东引运河堤路结合达标工程”是指神山桥至坑美段两岸生态堤防工程,该工程需建设堤防总长约5.2公里,其中现状堤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伴随着东莞经济的迅猛发展,运河水质遭受到严重污染,黑臭污水穿越东莞市区及多个镇区,严重影响两岸居民的生活及城市形象;②河道宽窄不一、变化较大,局部河道断面狭小,影响行洪。运河河底坡降较缓,而沿岸填河建房与河争地现象屡禁不止,使河道断面缩小,形成水流“瓶颈”;③ 现有堤围堤顶高程相对较高,一般达6.5~8m,但堤身单薄,未能达标,部分河段无堤防保护。堤防建设受当时社会经济环境限制,堤坡陡,堤身普遍存在稳定、渗漏等影响堤防安全的问题,堤围虽经多年整治培固,但标准低,堤基渗漏仍严重,堤脚冲刷也非常严重,局部堤段甚至坍塌,险工险段多。故整治该段堤防十分必要。
该项目的实施,以保护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满足河道功能河堤的稳定要求,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刚性结构,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浆砌石、人工建筑改造成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生态护岸。河水通过生态挡墙系统与两岸互通循环,河水可向两岸补给,而两岸的土体也可向河流补给,形成一个双向循环。生态挡墙充分利用植物可以吸收磷、氮以及重金属等物质,并且生长速度快的特点来清除水体和土体的有害化合物,改善水质。各种鱼类,也是修复海河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鱼类可以消耗掉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水质的富营养化,从而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在河道中构筑起鱼巢,形成一个植物、鱼和各种生物共存的空间,可以有效抑制藻类的生长繁殖,进而防止河湖大面积爆发水花,调整生态循环系统,重新建立河道以及河堤的生态系统,“以鱼养水”。同时,还可建立海河水生生物多样性,重建水域生态平衡。长期的水力作用带起的泥沙等物遇到墙体减速后,在重力的作用下会沉积在两个内孔内,这些冲积物沉积下来后将是水生植物生长的乐土,这里面含有丰富的Fe、Na、K等矿物元素,很适合栽植的水生植物生长,解决了植物营养来源问题。由于生态挡墙不要水泥砂浆,整个墙体具有透水性,发挥了生态护岸的作用;挡土块间隙构成了一个天然的过滤器,起到一定的净化水质的作用。项目建成后生态护岸发挥了明显生态修复的作用,增强了河流水域自然净化能力。
2、“东莞市运河综合整治”生态堤防设计理念
(1)治理原则。“神山桥至坑美段堤防工程”河道治理以满足防洪安全为目的,尊重自然,立足水系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在工程措施的总体思路上,尽最大可能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为河流生物的多样性奠定基础,因地制宜进行生态护岸。
(2)岸线布置设计原则。“神山桥至坑美段堤防工程”岸线布置结合自然地形进行设计,少动土方,保留河道的蜿蜒平面形态、断面的多样性、两岸的天然植被等。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造就多样性流场,形成深潭浅滩地貌特征,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
(3)护岸结构设计原则。“神山桥至坑美段堤防工程”护岸结构设计体现防洪功能和生态景观的结合,在满足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工程造价的降低;充分考虑人们活动的亲水需求;尽量避免刚性硬质化,合理选择当地植物措施;尽可能采用天然建材护岸,营造生物缝隙,为其提供繁殖和生长环境。
(4)河道断面型式设计原则。堤型的设计要结合场地及周围环境因素,通过多方案比较,择优选用。断面型式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筑堤材料宜优先选用当地材料,在有条件的地方,一般多采用比较生态的土堤堤型,以便于堤坡的植草绿化,使堤内外生态环境协调,避免过多地采用直立的钢筋砼和浆砌石堤型,这些堤型与周围环境欠协调,同时在一定程度也影响堤内外的空气交换。
3、生态堤防功能体现
通过对该项目实施,提高了河道防洪排涝能力,将河堤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城区作为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防洪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植物措施具有净化空气、净化水体、涵养水源、滋养土壤、调节气候、固土护坡和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调节功能,增加河道绿量,形成稳定的河道动植物群落,改善河道景观和生态功能。生态堤防建设改善了水环境的同时,也改善了城市生态、水资源和居住条件,并强化了文化、体育、休闲设施,使城市交通功能、城市防洪等再上新的台阶,对于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对外开放,都将产生直接影响。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化;生态建筑设计;趋势
人类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给人们创造了巨大的采取,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但是,人类在进行生活和生产劳动时,也耗费了巨大的资源和能源,其中大部分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发展与能源耗费的矛盾之中,要想维持两者的平衡,就必须进行生态建设,从而确保其中的生态系统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生态建筑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无废无污、节能、低耗,是未来建筑也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对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进行分析
1、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这是现阶段生态建筑设计精髓和关键所在。是生态建筑必须要达到的要求,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生态建筑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可持续性原则,试着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建筑物自身的神态环境和生态循环,做出准确的制定和规划,从而确保建筑项目工程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2、舒适性原则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居住环境与居住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说,生态建筑要符合舒适性的原则。这一原则,指的是在建筑项目工程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进行建筑环境的合理优化,使得建筑物内部的环境可以充分的满足住户的需要,创造舒适的内部环境和内部空间。舒适性,是人们可以接受生态建设的基本前提,也是建筑物可持续运行的方向保障。
3、节约性原则
节约性原则指的是,在满足建筑物自身的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能源节约,从而减少建筑项目对于外界资源的可依赖性,以自身的能源生产来促进和维持建筑物的正常运行和使用。节约型原则,从另一方面来讲是可持续性原则的进一步有益补充,从而更加突出什么是生态建筑和生态建筑的意义所在。
4、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体现出来的经济性,是在强调关于生态建筑的运行和使用过程中的经济原则,不是在建筑过程中的技术和原材料的经济约束。在生态建筑的建设施工过程中,肯定会用到先进的理论和科学技术,再配合先进的建筑施工原材料,从而保障生态建筑的合理有效运行,低消耗运行和节能化运行,大大降低了生态建筑对周围生活环境的破坏、对于外界能源物质的消耗,从而达到“经济性”的优势运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生态建筑就是一种健康性的、持续性能的经济建筑工程,对人们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对生态建筑设计中先进技术的运用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居住环境的恶化,人们对于生态建筑的关心和关注程度也逐渐加大。因为生态建筑的发展可以多方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保证了人们对于生存环境的需求。所以说,现阶段,生态建筑与相关的技能和技术有了较快的发展,而且,其它类型的建筑模式正在向着生态建筑的方向靠拢和发展。
1、清洁能源的有效使用
生态建筑可以很好的利用新兴的能源和技术,从而减少了对有限的资源的使用情况,大大降低了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和使用过程中,对于周围环境的破坏情况。这是传统建筑设计来说,生态建设一个非常突出的优势,也是可吃性发展原则的重要体现。
在生态建筑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清洁性能源有:生物能、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目前来说,太阳能是最丰富的再生性能源。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不断进步,太阳能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开发和利用。虽然风能对周围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但是,它的发展技术现阶段来说比较的成熟。在生态建筑中合理有效的风能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生物能在生态建筑行业中非常实用的一种能源,在生态建筑中,需要运用植物来对室内的环境进行调节,植物生长的整个过程中,会有落叶的生成。因此,对废弃有机物的合理有效运用,可以生产和开发生物能,可以为生态建筑业提供可清洁的再生资源。
2、高新材料的运用
高新材料的极为广泛的运用,可以使生态建筑的室内环境更加符合住户的需要。在进行优异生存环境创造的同时,还可以减少一定的能源消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建筑生态的有效运行。比如说,吸热玻璃和热反射玻璃的运用,可以减少高温环境对于内部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可以相对保持室内环境的稳定性。防水材料和水循环系统的合理运用,可以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应用和管理,对建筑物冷水冷却,达到降温的作用。
三、关于建筑设计生态化的趋势分析和研究
1、建筑结构生态化
生态建筑是地域性的特点,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也是生态建筑的一方面。建筑界否是整个建筑项目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起到对整体建筑物的支撑和固结的作用。现阶段,人们对于建筑结构的研发和开发有了很大的进展和突破,可以有效促进生态业的健康发展,随之带动了其它的施工建筑项目的生态发展。比如说,拉索结构、薄壳结构、轻钢结构和轻质墙体,减少了建筑结构的施工原材料的同时,还提高了整体建筑结构的质量水平,极大促进了生态建筑也的可持续发展。
2、建筑能源生态化
建筑能源生态化,指的是大范围的应用可再生资源,维持建筑物的良性运行,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情况,大大降低了人类欢动对于周围环境的破坏,有效促进可持续战略的发展和实施。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能和风能,对于这些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而且这类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使我们人类在将来获得能源的最主要途径。保证新能源使用的情况下,节能技术同样有了很大的进展和突破,保温材料、隔热设备的有效使用,自然通风,自然采集的应用,可以很好的保证生态建筑达到比较充分的节能效果。在现今的许多发达国家,这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采用。另外,对于建筑采光,建筑中水系统,建筑地热采暖,废气利用都是生态建筑在设计中重要的体现。
3、建筑利用的生态化
目前,处理废旧建筑常用的手段就是废旧建筑拆除,从而确保更好的利用空间,确保城市建筑的进一步发展,保证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对于废旧建筑的拆除,不仅会大大降低空气质量环境,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从资源可利用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现阶段的西方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对于废旧建筑物的合理化保护和改造,减少了建筑物的拆除工程,对于环境保护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生态化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4、绿化
绿化是生态建筑很重要的一部分,绿化对于建筑本身而言,除了绿化,还有调节室内内环境的作用。比如说,上海市静安区的古建筑的绿化和植被种植,不仅美化了静安区的城市环境,而且静安区的夏天城市气温要比市区低2到3度。室内植物的种植、房顶绿化、阳台绿化等等都是比较不错的生态建筑方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资源日益紧张和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生态化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继续前进的唯一选择,建筑行业也要加强对于生态建筑的设计,最大程度的减少施工中的能源和资源的使用和耗费,减轻建筑施工对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危害。作为优秀的建筑设计人员,要加强对生态建筑的设计研究,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突破和创新,促进生态建设行业的健康、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邱景,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方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 (11).
[2]刘振,王少强,迭勇,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J].陕西建筑,2008 (02)
[3]周朝晖. 低碳生态建筑设计策略与实证分析——以某低碳展馆为例[J]. 建筑,2011 (09)
[4]田华,赵文学,浅谈城市生态建筑初探[J]. 山西建筑,2010 (10) .
关键词:园林 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无论是人工建造的园林,还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财富,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存在,能够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循环。近十几年,人类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园林的这一生态特性。从生态角度讲,园林景观设计应尽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使城市的生态负效应尽量得以补偿。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原则应用的最终目的为:与良好的生态过程协调,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而产出达到最大。
一、园林设计的指导思想
1、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也是园林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城市居住区顾名思义,它是作为一个人居环境还存在的,其最先要考虑到的就是小区居民的需求,居住区的建设目的,就是为居民提供住所,提供休闲、娱乐、交流等活动的空间环境和场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所创造的小区环境氛围要布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综合规划,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不同需求。
2、 注重因地制宜的原则:
“因地制宜”就是园林设计师根据当地气候状况、季节变化、植物生态特性及居住区周边环境合理利用立地条件,充分利用居住区原有地形地貌、植物结构等,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降低建设成本。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倡导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园林植物,既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又能节省不必要的资金投入。并且,在园林规划设计时,积极征求住户意见,充分考虑到居住者生活习惯,将生活习惯充分融入到设计理念当中。
3、融入生态设计理念:
许多研究表明当今居住区园林绿地设计中“贯彻绿地景观生态网络的思想”,这种思想就要求设计师在居住地绿化中融入生态设计理念。生态设计的融入让园林设计从单纯的一维物质空间转向为居住区整体的三维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这种思想的转变不仅仅是单纯的追求美学的效果,更加注重城市居住区整体的环境生态效果。许多城市的公园在设计的时候整体考虑园林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这样很好的融入生态设计理念,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二、国内的园林生态设计的兴起和发展
我国园林设计中的生态设计理念可以追溯到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观。中国人很早便具有了朴素的原始生态观。《易经说卦》中讲到:“润万物者,莫润于水。终万物者始万物者,莫盛于山。”中国人很早就萌发了自然山水审美意识,正是在这种朴素的潜在生态观的影响下,使得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形成及发展都表现出人与自然万物相和谐、相亲和的艺术风貌。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的园林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们开始逐渐学习国外的生态学理论和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以及实践经验,展开了我国自己对于园林生态建设方面的实践和探索。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晚,发展还相对滞后,但是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一些不错的设计作品相继诞生,各种关于园林生态设计的理论也不断产生并丰富起来,这都表明了我国近年来在园林生态设计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就。例如成都活水公园、沈阳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中,也有以生态设计为主的环保园等。
三、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的基本原理
生态设计不是一种奢侈,而是必须,因为它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关系到每个人的安全和健康,也关系到人类的持续。如果把生态设计理解为远离城市的丛林中或自然保护地的设计,或是环保主义者在其后院的一种实验,或是认为只能在城市中的样板区的一种摆设,那是对生态设计的偏见,至少是对现代和未来生态设计概念的不理解。生态设计是使城市和社区走向生态化和趋于更可持续的必由之路。
1、景观与外部系统的相互关系
例如一条城市滨江景观带,可能会遭受台风、暴雨和洪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会遭受空气污染、交通、人流等人类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风景园林设计师在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时,需要处理好目标景观与其外部的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尽可能实现景观生态系统与其外部系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动态平衡。
2、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
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是一种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水流、物种流(包括动物和植物)、营养流、人流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景观生态学用斑块、廊道、基质和边界作为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这一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不同尺度的景观,如森林景观、农业景观、城市建成区景观、郊区景观、校园景观等。
例如丛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水塘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梯田本身作为一个农田系统,其内部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这是一种在系统边界明确情况下的垂直生态关系,其结构是食物链和营养阶,功能是物质和能量流动,这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景观生命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