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晋商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国当代的著名图书馆学理论家、教育家和哲学家杰西•H•谢拉在其论著中多次强调图书馆的功利性质和人文主义特点,他指出“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机构,其目的应该是通过帮助个人认识自己及其所处的世界来改造社会”。认为图书馆的作用就是使知识记录的社会功用达到最大,图书馆的根本价值在于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
高校图书馆作为政府信息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及人才资源,有效地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在信息市场中抢得有利位置。一方面,我国很多企业生产经营、技术创新常常受阻于信息匮乏,难以进行合理的项目选择与技术选择;另一方面有相当多的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有关信息为企业提供创新决策和实施信息服务。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1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优势
1.1馆藏和技术优势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丰富、系统,拥有各种公开发行的图书、期刊、报纸、政府报告、技术标准、专题论文、各种光盘数据库等重要资料,而且电子储存媒体的藏书量和质量都优于其他信息服务中心,从中可以加工整理出企业所需要的价值极高的信息。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还具备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如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声像技术等开始进入高校图书馆,它们以其高速度、大容量和先进的信息传递占据很大优势。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图书馆在网络化、自动化、数字化建设上也取得了很大发展,这些都为面向企业开展信息服务提供了设备和技术保障。
1.2人才队伍优势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文化素质较高,且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较合理的人才队伍。现今很多高校图书馆都注重引进知识面广、懂业务、懂技术、懂电脑、懂网络、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上,也注重提高馆员的专业素质以及电脑、外语等应用型能力。这些都是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保障。
1.3环境资源优势高校图书馆环境优雅,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注重不同层次读者的信息需求,建立个人研究室及读者讨论室,并且设有多处的休闲区,提供各种服务设施并美化了读书环境。而且很多高校图书馆在各个系统、各个地区初步建立了馆际互借网络或计算机网络,以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这些都方便了读者的学习研究。
2高校图书馆为企业开展信息服务的方式和途径
2.1参与式服务由于高校图书馆缺少与企业的沟通,缺少合作,导致信息人员对企业的认识不足,而对症下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图书馆信息人员应该投入到企业生产、科研、设计等环节中去,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料,使图书馆信息工作人员成为生产、科研、设计等课题的组成人员,这样加强了相互联系,便于互通信息。此外,还可以通过办培训班的方式,为企业代培信息管理人员,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或与企业人员一起建立企业业务档案,了解企业所需要的信息范围,避免图书馆与企业服务脱节。
2.2主动推销服务图书馆信息人员通过市场调查研究,将信息产品积极主动地介绍和提供给企业用户,这样有利于发挥信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信息传递从被动索取的静态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同时,刺激用户的信息意识,唤起他们利用信息的欲望。
2.3开放式多样化服务许多企业需要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产品技术信息,图书馆信息人员必须针对企业用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技术产品和经济信息,通过举办科技书展、产品样本展销、信息会、信息交易会,科技录像播放、现场咨询等形成的巡回服务,增进高校图书馆与企业的沟通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2.4网络式服务高校图书馆除了本身想方设法扩大信息源外,还必须加强同有关单位与其他图书馆的联系,组织联合目录,实行馆际互借,建立统一的信息网络体系,进行有组织的、相互协调的信息服务,这是扩大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行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其中主要采集:经营管理信息、地区经济信息以及生产技术信息等。
2.5定题性情报服务通过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对信息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加工,按照企业用户的需求进行搜集信息,有针对性的整理出企业所需要的资讯。高校图书馆可以借鉴公共图书馆的成功经验,根据信息用户需求,配合本地区经济建设的重点,将市场、技术、经济等信息编制成具有针对性的定向流动的文字资料,以促进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充分推广和应用。
3高校图书馆针对信息服务的自身建设
二、建立全球银行间的网络系统
在经济全球化并高度繁荣的今天,多学科、多领域的整合服务正在满足社会各界的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全球银行间的计算机网络化,可以使本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同行建立联盟,利用对方的金融专家和计算机系统,实现客户网络制的发展。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国家之间贸易往来的交易量和交易金额迅猛增加,传统的通讯交换方式已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大量的数据需要及时、可靠地在各银行间传递,而全球银行间的计算机网络化就可以满足这种要求。在现代国际金融市场上衍生出一种新的数据交换模式:EDI。EDI是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的缩写,意为电子数据交换。这种方式是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产物,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迅捷、准确的计算机网络为客户办理国际结算业务,每一笔业务的延续时间不超过三十秒,节约了大量不必要的时间和费用,实现了银行为客户提供优质、快速服务的宗旨。在竞争激烈的国际金融市场上,EDI迅速成为商业银行吸引客户、增加中间业务量行之有效的手段,促进和推动着商业银行的现代化进程。正是EDI这种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成为沟通不同行业经济活动的主要媒介,尤其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正日益发展成为最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交易手段之一。从90年代初期起,美、日、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陆续宣布,所有的商户首选交易方式为EDI,不采用EDI的商户将不予或推迟办理,EDI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崭露头角,成为日后国际化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三、创建银行内部通信网络
西方商业银行管理改革的主导是“以人为中心”观念的确立。人是经营管理的主题,行为科研究已在西方国家形成潮流,使世界企业管理发生一场深刻变革,在商业银行界突出体现在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银行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银行有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才能赢得广大客户的信任,有了高素质的银行管理者,才有高数量的客户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与员工保持良好的关系一直是个重要的问题。因此,银行创建内部网不仅发展了内部通信,加强了上下级的关系,而且也加强了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这样做起码可以减少组织内部的文件流:即搜集保存于文件和活页夹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置入一个具有强大搜索功能的电子通道;同时也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工作效率。例如,瑞典最大的SPARBANKEN银行也处于激剧动荡的合并时期。它开发的内部网,名为CHANNELONE,有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即电子邮件、论坛(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银行规则与其它组织信息数据库以及工作流系统。很显然,内部网改进了银行内部的通信。SPARBANKEN银行内部网/INTERNET解决方案经理LUSTIG认为,通过改进员工访问信息的条件,将会改进银行向客户提供的服务质量。“迄今为止,我们将30-35%的时间用于直接客户服务,其余的时间则用于处理业务部门的任务,”他说:“现在,我们必须改变上述做法,将执行两种任务的时间比改为80:20,即80%的时间用于开展有效的用户服务,用于处理业务部门日常事务的时间仅占20%。”
新农村将带给农民什么样的生活?农民在期待什么样的日子?
在“两会”召开前夕,笔者来到了与山西省省会太原毗邻的晋中市灵石县。虽然只是短短两天的探访,但是这里却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王家大院”晋商的辉煌
灵石县地处晋中盆地与临汾盆地之间的隆起带上,由于长期受到汾河水的分割,形成了境内多山少路的状况。徜徉在县城繁华的路段,举目四望,几平方公里之外,都是山峦。几条铁路线和一条宽阔的高速公路,把县城与外面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其实在100多年前,晋商就已闯出山坳,走出了一条通向外面世界的路。
中国近代金融业是在晋商手中诞生的。山西人开的“票号”左右了大清朝200余年的金融市场,连慈禧太后也曾向晋商借过银子。这些发了财的晋商衣锦还乡,极尽奢华地建宅子,于是就有了这些“大院”。有“华夏民居第一宅”美誉的全国最大的古民居建筑群――王家大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寿寺等都是灵石县的王牌旅游景点。
王家大院是晋商宅院中对游人开放最晚的,但也是一个后来居上的大院奇迹。王家老祖是元朝末年来自太原的佃农,明清两代,成为亦商亦儒亦官的灵石望族,大院选址于北傍高坡,南望开阔,高出平地约八九米的台地上。从外面看,大院层层叠叠,一眼望不到头。有资料说,这里的面积比北京的故宫还要大。步入王家大院,感到建筑群不仅在气势上震人心魄,其文化内涵以及底蕴也触动人心。有一个石雕,是一个妇女把自己的乳汁喂给饥饿的老人,而用拨浪鼓哄逗在一旁饿得大哭的儿子。
还有那些励志读书者的楹联,如“青灯一盏文章铺锦绣,苦心几番诗词发春华”、“善行孝义不欺天不欺人不欺自己,无忘仁慈须顾礼须顾信须顾先德”等等,大大小小的门柱上,到处都是对子与楹联。这些楹联,每副都对仗工整,或是引经据典,或是蕴含丰富的哲理。置身其中,笔者不由得将这些楹联背了又背,一路下来也记住了二十几个对子。大院虽是商人所建、所居,却使人强烈地感受到这里的官气、文气、书卷气要多于商气。
现在,王家大院对游人开放的总面积已达31956平方米。若不到王家大院走一走,看一看,确实让人难以置信,在这块黄土高坡上,会建有这样一座可与皇宫一比气宇的大院。
灵石县以古迹浩大,真品众多而闻名。全县共有文物古迹46处。王家大院兴建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以其宏大的规模,雄伟的气势,独特的“三雕”艺术成为晋商文化旅游之中的代表作。曾经有一个台湾商人,在国外看到从王家大院流落出去的“十八罗汉头像”,几经周折,花巨资买了回来。现在正永久保存并展示在灵石县资寿寺内。
“力群美术馆”在灵石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安振禄是位性格开朗、谈吐幽默的人。一开口,他就把县里的“宝贝”从文化图书中心大楼扩建、影剧院改造、广电中心搬迁,到王家大院、石膏山、红崖沟等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等等,如数家珍地介绍了一遍。其中他还讲述的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九十多岁的力群老先生作为中国目前最年长的版画家,就是出生在灵石县的。至今他仍保持着灵石老家每晚喝小米南瓜粥的习惯。力群老先生的作品套色木刻《黎明》现收藏于英国陈列馆,《瓜叶菊》存于南斯拉夫博物馆,《林间》为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他的木刻作品曾先后在前苏联、法国、美国等50多个国家展出。1988年日中艺术交流中心为他颁发了“贡献金奖”,1991年中国美协向他颁发了“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
为将力群老先生的作品永久陈列保存在灵石,安振禄三年中来回奔波往返于灵石和北京的路途上,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2005年9月,“力群美术馆”终于在灵石县王家大院古建筑群内落成并隆重开馆。为了加快灵石县旅游产业的发展,他带领宣传部门的同志跑遍全县各个旅游景点,并组织写出了数十篇切合实际、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同时,他还挤出时间,撰写出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文章,其中《创新领导方式为民多办实事》一文,被评为全国优秀作品二等奖,并被选编入大型丛书“走进新世纪《中国世纪坛》卷”。2005年1月,安振禄被山西省委宣传部授予“新时期优秀宣传部长”的称号。面对这样的宣传干部,会让人感受到在新农村建设的历程中,他们所付出的努力与汗水。
安振禄颇为自豪地告诉我们说:“这几年是灵石县文化设施和旅游产业投资力度最大的几年。”从县城一路走过,四层楼高的图书馆里面举办着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影剧院里在放映着国产大片《神话》。
夜晚,文化广场里霓虹灯光闪烁,老人和孩子们三三两两地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这里还有200多人组成的“星光艺术合唱团”,以及为推进群众文化生活而组织的“书架工程”活动,涌现出50个学习型集体、75个学习型文明户;还成立了5个文化下乡放映队,演出了300余场。
新型的农村生活令人感到清新与向往。随后,我们驱车来到了翠峰山脚下的翠峰村……
翠峰山下的翠峰村
翠峰村紧临灵石县,从灵石驱车沿着平坦的柏油路,不过十几分钟就到了翠峰山
顶。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林海。村党支部书记张灵芝、村委主任祝利安当了十五年的村干部。祝利安是由一千多村民投票“海选”出来的,至今已经连任五届。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对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有深远的意义。历史上,翠峰山曾是灵石“八景”之一的“翠峰耸秀”。但是,由于风沙的侵蚀,人为的破坏,翠峰美景早已荡然无存,“乱石遍地走,坟茔满山头”是这里真实的写照。汛期一到,洪水暴发,给居民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翠峰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退耕还林3600亩,开垦荒地200多亩,小地变大地、坡地变平地1000多亩。
翠峰公园的山顶公园建设在灵石县翠峰山的山顶,工程历时六年,分儿童游乐区、体育活动区、休闲娱乐区、文化旅游区四大区域,修建桥、涵、渠、坝一百五十余条,建各种亭、台、楼、阁、榭、廊、花架十五处,另有喷泉广场、假山、清泉流石瀑布、翠湖等景点。公园种植草坪二万四千平方米,乔灌花卉十四万余株,新植大树二万余株。同时,建成的翠峰山庄是集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三星级宾馆。投资七百余万元建成的文化广场是翠峰公园的点睛之笔,占地二万平方米,由文化艺术墙、滴水广场、暗喷泉广场、古罗马柱、茶舍等组建而成,场地、道路采用花岗岩、卵石、水泥砖铺设连接,并配备有庭院灯、草坪灯和泛光,整个广场高雅宽阔,美观大方。
如今的翠峰山,又恢复了往日的秀美。既保护了环境,又美化了城市,也满足了群众娱乐休闲的愿望。
人们都说:“要想富,先修路”。
在“村村通柏油公路”工程中,翠峰村村委会一班人马亲自设计、规划,实施了全长6公里的柏油路工程,为翠峰公园的开发以及翠峰山文化广场和翠峰山庄的落成打下了基础,不仅为自己的文化生活,也为县城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一流的设施和场所。同时,老百姓们也踊跃参与,积极支持。因为“修路困难一时、不修路困难一世”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他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
走在山下的小村庄里,山西特有的窑洞民居已基本被砖瓦房所替代,不时地还可以看到路旁伫立着小洋楼。这里的农民很会“花钱”,把钱投资在孩子的教育上,许多农民把孩子送到西安、北京学习,良好的教育使很多孩子考上了大学。还有很多农民买了小汽车,在公路上,巷子里到处是来来往往的车辆,看得出这里出行很是方便。
多年来,村领导凭着智慧和对这片土地的深情,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翠峰村赢得了多项荣誉,他们多次获得省市县授予的“文明村”和“优秀村委会”称号。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新农村、新生活的建设。“两会”召开在即,那么在农民们的心中,理想的新农村、新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他又希望代表们在新农村建设的哪些方面提出议案呢?翠峰村的领导说:“我们希望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生活富裕、安定。今年,我们将对翠峰公园到苻子坪沟进行改造,到时候环境、卫生都会好起来。”,“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对农村已经很不错啦!农业税已经免了嘛!农村的‘低保’工作我们也在着手做,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费及医保是当务之急。希望‘两会’代表继续关注农村关心农村的建设。”
从县城走出来,回望这片土地,耳畔似乎响着一种铿锵之音。
据资料记载:灵石县是以天外飞来的陨石而得名。相传1400多年前,隋文帝杨坚因为要北巡塞外,于是挖河开道,获一巨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色苍声铮,以为灵瑞,遂命名为“灵石”。近年来,科学工作者对“灵石”进行了科学分析,发现它是一块天外飞来的陨石,并是迄今为止的中国第二大陨石。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本;“历史纵横”;“学思之窗”
历史课本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材料,是最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本文试通过对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中“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板块进行分类整合,使教师能够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并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历史教学技能,并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两个板块都是根据高中历史的内容、特点、师生教与学的需要而设置的,“历史纵横”栏目主要介绍与课文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各类历史知识,是对本课重要知识点的阐释、拓展、延伸,以加深、巩固历史知识,加强历史的联系性,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学思之窗”板块分为阅读内容和思考题两部分,提供了与正文重点内容有关联的历史材料,如原始文献、历史故事、人物评价等,通过思考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将这两个栏目的内容有效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对高中历史课本(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 、必修II、必修III)中“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板块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类整合
(一)对“历史纵横”的内容进行分类整合
在《历史》(必修I、II、III)中的“历史纵横”,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对正文内容的拓展、延伸
例如(1)必修I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在讲中央集权的发展时,正文是按时间顺序说明历朝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在“历史纵横”中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补充说明,既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必修II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在讲“世界市场拓展”时,正文主要说明拓展的途径、手段和作用,课文结尾的 “历史纵横”中,用当时英国人安东尼-培根从事黑人奴隶贸易的具体事例,来说明世界市场拓展的实质和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也将市场拓展与需求增加以及技术进步联系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对与正文相关的重要概念、内容的解释说明
(1)必修II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在讲到“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时,正文讲到“明清时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微商和晋商。”而在其下的“历史纵横”中,对晋商从其名称、产生和发展等方面进行进一步说明,使学生具体了解了晋商以及商帮在商业发展中的作用。
(2)必修III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在讲述“人是万物的尺度”时,正文对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的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以及代表人物进行了讲述。而其下的“历史纵横”对“智者”及“智者学派”做了详细的介绍。对于世界古代思想史的热荩大多数同学都是陌生的,在课本中涉及到的内容经过教师的讲述,学生才有所了解,而课本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通过“历史纵横”栏目内容的拓展,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关内容。
3.对历史事件的场景进行描述
例如必修I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在讲述“光荣革命”的历史背景时,正文讲到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英国议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英国国王的矛盾突出,最终爆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的权力大增。关于英国议会,仅靠正文的内容,学生是难以理解的,而借助“历史纵横”来介绍英国议会产生的背景、上下议院的构成及议会的权力,学生在了解之后就不难理解议会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及《权利法案》的颁布是矛盾斗争的结果了,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上下文的联系。
因“历史纵横”栏目的设置,枯燥的历史概念变成了通俗易懂的故事,改变了以往过于抽象、理论性强、晦涩难懂的现象,淡化高中课程“学术化和专业化”色彩,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正文内容,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对“学思之窗”的内容进行分类整合
在《历史》(必修I、II、III)的“学思之窗”,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原始文献资料
部分内容提供与正文相关的原始文献资料及问题。例如必修I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讲述“伟大的开端”,学生在读懂“学思之窗”原始文献资料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正文所讲相关内容思考回答问题。这一过程可以训练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深化和拓展重点的历史内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历史故事及其思考
用历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探究历史本质。例如必修I第11课《运动》在“天国悲剧”这目中“学思之窗”的内容通过历史故事的真实再现,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并结合正文内容,由学生自主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3.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论及观点
有35个“学思之窗”涉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论及观点。例如:(1)必修II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一目 “学思之窗”的内容, 学生对持不同观点的历史评论,通过思考阐明个人的思想观点,对学生形成客观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引导作用。(2)必修II的第5课《开辟新航路》、必修III第23课《美术的辉煌》的“学思之窗”以图片和问题的形式展示,这样的设置与课本内容相衔接,为教学服务。
“学思之窗”的设置,解决了历史课本中各个板块之间分裂的问题,通过提问思考,学生对重要的历史问题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该设置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合作性、探究性和自主性学习,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教育理念。
二、“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板块的实际运用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趋向于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了解,对事件、现象背后的问题只看现成的结论,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缺乏思考,关注不多,认识不够。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对历史事件、现象多讲解,又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思考。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 “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栏目所提供的历史资料,可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启发学生通过这些历史资料探究历史知识,提高学习历史知识的技能。例如:
必修III第8课“历史纵横”据这段材料,可提取的信息有:西汉以后至唐朝时造纸技术不断进步,唐朝通过战争的方式使得造纸术外传。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使学生理解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以及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这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材料,搞清材料的基本内容,这样的训练过程对于学生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自身的有意义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理解能力和学习历史知识的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段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造纸术传入欧洲,对欧洲有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使学生理解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以及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借助问题对材料做出进一步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能力在各种历史材料中发现、汲取、整理具有史学价值的信息,提高理解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问题设置也为接下来本课教材内容的学习及与“学思之窗”中“谈谈四大发明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问题的解决做了铺垫。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的史料,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历史思维方法,如分析与综合、概括与归纳、联系与比较、判断与评析等,对已有的信息进行重新加工组合,训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必修III第1课“学思之窗”结合教材正文内容,学生根据材料从多种角度对问题进行相对全面的认识,并由此认识这些观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历史问题加深理解,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而且也要知道“这是为什么”或“为什么这样”,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再如必修III第12课“学思之窗”的材料,学生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再评价,先要指导学生归纳、整理出别人的评价,然后再做分析。学生在评价别人认识的过程中,确定自己采取什么样的价值标准以及评价方式,逐步学会评价自己的认识。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自主地评论历史、发现历史问题的价值体系,激发学生乐于研究和探讨历史问题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一过程贯穿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三)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历史知识是一个有系统、有结构、有层次的整体。对历史整体的认识就来源于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但就历史知识本质而言,历史材料只是我们了解历史的媒介,而历史课本中所提供的材料是有选择和经过编者加工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学生要通过对历史材料进行研习,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正确认识。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学生直接接触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通过研读获取有效信息,独立做出相应的结论,有利于养成探究的习惯,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主动去思考、理解、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一过程也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总体上整合教材的内容,依据课标要求调整主次、恰当取舍,根据教学需求,重新整合知识,并注意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正文资料和辅助内容,合理利用、开发历史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煜 张连生: 《从“教本”到“学本”――论历史教科书的改革和趋向》, 历史教学,2003年第2期.
[2]刘永青:《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优缺点及其使用建议综述》,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2年3月.
[关键词]粤商研究;粤商区域影响;粤商精神;粤商模式;粤商企业
[作者]欧翠珍,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广州,510320
[中图分类号]F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4-0175-006
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全国各地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帮”逐渐成为学界、商界甚至政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和关注对象。广东因得天时地利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者,对“粤商”的研究自然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命题。许多学者从历史学、文化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个视角出发,对粤商的成长历程与特点、粤商的行经轨迹与区域影响、粤商的文化个性与商业精神、粤商的发展模式及经营特点等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解构。本文将梳理和评点已有的粤商研究成果,剖析和审视当代粤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未来的粤商研究能在秉承严谨学术精神的氛围中得到更好拓展。
一、基于历史学视角的研究
历史学的研究路径较早为前人所践行。如有关“五口通商”“广州十三行”等的研究中就有大量有关粤商的形成、粤商的历史特征等文史资料。但从“商帮”的意义上对粤商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关注和研究,则是近十多年来实践界和理论界的一个重要现象。这方面的成果既有大量的研究论文,也有若干研究论著;既有基于整体的分析,也有基于具体区域的研究。
1、对粤商发展历史的整体研究。如黄启臣、庞新平将明清广东商人置于全国和全世界的大历史环境中考察,分析了广东商人对世界海洋经济史和海洋文化史的贡献,并论述了明清广东商人的商业活动把广东与国内外市场联为一体,不但加速了广东近代化的进程,也逐渐将近代化的风气传播于祖国内地…。邱捷认为近代的广东是早期现代化“先行一步”和商人势力比较强大的省份,但广东商人也有其局限性在于,在20世纪的头20多年,商人这个群体主要经营传统商业行业,尚未产生一个工业资产阶级,这种情况对广东早期现代化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韩小林指出,在整个清代特别是清中期之后,粤商的商业活动遍及于全国各主要地区,西起甘肃、四川,东到江浙、上海,北起天津,南及广西、海南,都是粤商的势力范围。刘正刚、许云则是以当今定义的“泛珠三角”范围(指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的“9+2”超级经济圈),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研究粤商与清代泛珠三角经济交流。
2、对粤商区域影响力的历史研究。粤商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自身的成长与壮大,而且体现在对广东以外区域的辐射和影响。根据影响程度的大小,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近代粤商西进对广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大都出自广西的高校和有关研究机构。如黄滨针对粤商西进对广西圩镇的发展、对催生广西近代工商业包括百货、批零及典当业和私营金融业的萌芽与成长等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近代粤商渗入广西的商业路线和业务内容探微》通过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对粤商人桂的基本商业路线及基本商务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得出结论认为:凭借特定的商业路线和商业业务,入桂粤商在广西营造起了相对独立的、在广西城镇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经济行业系统;而《明清时期广东城镇行业的发展与粤商对广西城镇行业的缔造――广西市镇行业成因的跨域探源》提出,明清时期广东市镇经济行业的长足发展与广东商人的源源入桂,给素来“鲜少商贾”的广西市镇注入了一支极其重要的工商业力量,他们在广西建立起来的各类经济行业,构成了明清时期广西市镇经济行业的主干部分。侯宣杰的《清代广东会馆与粤商的本土化发展――以广西为视域》认为,清代进入广西城镇的粤商创立并依托会馆,保护其产权利益,构建以亲情乡谊为基石的商业网络,有效地降低了异地经营的成本,推动自身的本土化发展,同时促进了清代广西商业经济的发育和成长。
(2)近代粤商对上海等地经济与社会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既有出自上海的学者,也有出自广东的学者。如上海学者宋钻友的论著《广东人在上海(1843-1949年)》开创性地研究了粤商的人口来源、在上海的空间分布、同乡组织、区域特点,展示了这些粤商在上海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对于金融、商业方面着墨尤多。书中关于广东同乡组织的运作特点、不同县级同乡组织的联系与区别、广东人的宗教与信仰、粤商的商业伦理等问题的论述言必有证,富有创见,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其论文《上海潮商的行业分布――纺织、钱庄、进出口业》对上海潮商的重要行业作了翔实介绍,并分析了潮商对近代上海工业、金融业、贸易业的以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而《粤资金融机构与旅沪粤商商贸活动之关系――以国华、广东银行为中心》则以国华银行和广东银行为中心,对上海粤资金融机构进行详尽考察,作者认为,同乡认同不仅对粤资金融机构的创立及其业务开拓起了积极作用,同时加强了上海与华南、香港、南洋的经济交往。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林辉锋在《广帮与潮帮:晚清旅沪粤商管窥》中论及,后的近半个世纪里,广帮、潮帮庞大的移民群体的迁入,对晚清上海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习俗转变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进而影响到了晚清政局。
(3)近代粤商活动对境外国家的影响。如黄启臣等的《清代活跃在中日贸易及日本港市的广东商人》分析了清代大批广东商人前往日本进行国际贸易,并在日本各港市经商创业和定居,在日本商界和华侨社会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高伟浓、杨晶的《19世纪80年代中朝通商之初到朝鲜半岛的广东商人》对当时广东商人在朝鲜的分布及具体从业情况、活动范畴等进行了分析。徐名文、沈建华的《潮商在柬埔寨的二百年》对潮商移居柬埔寨的过程及在柬埔寨癌动足迹进行了历史学探寻。
总体来看,基于历史学视角的粤商研究时间较早,研究成果较多且有一定深度和广度。
二、基于文化学视角的研究
对商帮的研究之所以兴起和盛行,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不同的商帮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且正是这些不同的特色和个性,一方面会因其积极的一面助其商帮取得成功;另一方面又因其不足的一面而陷其商帮于成长的困境。基于文化学视角的商帮研究正是对这种商帮之间的差异进行文化学上的探源,这是对任何一个商帮的研究都绕不过的路径。
对粤商的文化学研究主要有以下两条主线:
1、粤商地域文化特色及其商业精神。王先庆认为,“粤商”独特的个性特征既造就了“现代粤商”强大的生命力,又带来了制约自身发展的新问题。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粤商具有市场敏感性强、接纳和包容性强、讲求实效和稳健、注重实干和苦干等优点。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则稳健有
余,进取不足,保守过度;务实过头,务虚不足,忽视形象宣传和品牌包装推广;单打独斗,很少合作,很少积极主动地参与战略联盟式的并购或合作;重战术、轻战略,重短期利益,轻长期后劲。他进一步分析了造成这一个性特点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主张。欧人以岭南文化为切入点,总结出广东商人的商业精神为:全民皆商的重商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重利不务虚的务实精神和“借鸡生蛋”的变通精神。王义明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粤商精神突出表现在包容、务实、敢为天下先等方面,然而近年来正在经历从汇聚融合到合作发展、从先行一步到再闯新路、从灵活善变到自主创新、从精明务实到战略思考、从“只干不说”到广泛对话、从小富即安到和谐安详的全面变迁。刘志坚的分析了粤商在长期的发展中,地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形成了岭南海商的开拓冒险、崇尚家族宗族及社会资本、开放兼容、重商等诸多文化特点。程宇宏等更提出应从文化的层面来定义粤商,即粤商是指“主观认同某些价值观念或其经营行为体现出某些价值取向,与广东文化(岭南文化)呈现高度相关的企业家群体”。
2、粤商与其他商帮的特色比较。如周兆晴在《新粤商》中提出“实用主义”和“不喜抱团”是粤商的两个重要思维方式,并针对很多人以为这是粤商“缺乏战略、长远和全局眼光”、“粤商商会较少而流于形式”的说法,对粤商的这两个特色进行了辩护和褒扬。认为“实用主义”说明粤商“注重中短期目标、操作性和灵活多变”,“不喜抱团”说明粤商重视基于信任基础上的合作。而黄永军就“浙商凭什么就超越了粤商”的分析中认为,粤商曾凭借天时地利的先天优势率先致富,而草要出身的浙商在历经艰苦的创业修炼之后超越了粤商,这是浙商作为一种商帮的胜利,也是一种地域文化的胜利。与粤商的“敏于行而拙于思”的特点相比较,浙商虽90%以是出生于草根,但他们从未放弃从书本上获取经营智慧和思想的努力,正是这种追求使他们在财智时代如鱼得水、如鸟在林。陈梅龙的《宁波商帮与晋商、徽商、粤商比较析论》提出,相比晋商和徽商,粤商果敢练达,在内外贸易中均独树一帜,但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演进时期,没有适时变革,充分正确地发挥商业资本的作用,渐次落到了时代后面;而相比甬商(宁波商帮),二者均为近代商界的领头雁,同为沿海商帮,几乎同时在后崛兴于沪上,但甬商很快超越粤商成为沪上最重要的商帮。究其原因,一是粤商没有甬商资力强大的金融业作为资金支持,二是粤商在沪上不如甬商有地缘优势,三粤商在沪上明显不如甬商团结。刁宇凡在《浙商与粤商的全方位比较》中阐述了两大商帮的商业文化、商业精神、发展模式和发展前景的异同。黄华在《“粤商”文化的创新研究》中,将粤商研究与企业文化联系起来,认为粤商企业文化的发展与粤
此外,还有学者从粤商与儒商关系的角度来研究粤商。如戢斗勇认为粤商与儒商属于交叉关系而非包含关系,为了实现新粤商素质的提高,应当提倡现代新型儒商的价值取向,造就一代现代新型儒商式的新粤商;张明富认为在广东顺德、东莞、南海、佛山、宝安,“贾而好儒”的商人占商人总数的52%。还有学者针对粤商中的支流进行文化学视角的研究。如王文科的《潮商的文化特质与取向选择》和林济的《论海外潮商家族文化的心理嬗变》对粤商中的潮商的文化特质进行了分析。
总体来看,基于文化学视角的研究由于研究视角本身的特点,这方面的研究描述性、故事性色彩较浓,学术性偏弱,成果以散见论文为主,专著较少。
三、基于经济学与管理学视角的研究
对粤商进行经济学与企业管理视角的研究,是伴随着自近代以来粤商在海内外影响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许多粤商企业经历数代变迁,由传统的家族式经营过渡到现代企业制度,其内外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是我国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的补充;粤商较早走出国门,有许多通过开辟海外市场并实现本土化、最终成长为著名跨国公司的成功案例。因而从粤商研究所涉学科来看,必定兼涉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基于这一视角研究的意义,如申明浩所说,它“可以使人们加深对华人企业组织制度形式与组织行为以及与社会经济制度环境之间的互动变迁关系的认识,可以引发我们去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规则与现代市场经济规则以及现代企业制度规则的衔接点、结合点,进而从学理上探讨富有效率的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从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科学理论体系”。在此过程中,“政府之手”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而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则成为研究的中坚力量。到目前为止,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粤商模式的研究。如《粤商模式》较全面地分析和介绍了粤商的创业模式、经营模式、管理模式、资本运作模式和主要行业的产业模式,指出广东是一个以富有商业精神、对市场运作熟练且敏感而著称的省份,但广东要提升工业产业竞争力,必须同时培育“工业精神”,并把工业精神作为经济活动的主导取向和共同价值观念,促进广东产业经济迈上了新台阶。《珠三角大悬念》分析了“珠三角”在中国当代经济改革与市场开放过程中创造了“顺德模式”、“南海模式”、“中山模式”、“东莞模式”,描述了珠三角城市的成长路径,但同时也全面披露了珠三角城市风光背后的迷茫。
2、对粤商多元化与专业化问题的研究。如《粤商经营之道:多元化与专业化的抉择》对粤商多元化与专业化发展的动因、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及政府主导型经济环境会对粤商的多元化与专业化的战略选择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周兆晴在《新粤商》的第四章“专业化:‘孤注一掷’的选择”中,对粤商从多元化走向专业化的历程和原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指出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企业是靠多元化经营迅速发展的,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形式改变和产业升级,粤商普遍开始从多元化向专业化方向转变。专业化战略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实力战略,新粤商顺时应势,自觉选择了后一种发展方向。
3、对新粤商的研究。一是对新粤商特点的分析。如李源从科学发展观与粤商发展关系的角度,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培养新粤商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涵包括:更强的科学理性精神,更强的自主创新精神,更强的遵纪守法精神,更强的人文关怀精神和更强的团结合作精神;谭建光提出打造“责任型粤商”、“创新型粤商”、“国际型粤商”,应成为新时期新粤商发展的战略选择。二是对新粤商与广东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如徐印州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广东区域经济的特点与新粤商成长的所有维度相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广东区域经济与国内其他区域经济、新粤商与其他所谓“商帮”的区别会越来越小,新粤商若不能适应本土以外的经济环境,则其作为“商帮”的群体实力、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以及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会日渐减弱。崔艳芳通过分析近年来的广东对外贸易,指出对外贸易的发展使新一代粤商逐渐形成了“灵活敏锐,胆大心细”、“国际视角,坚定务实”、“低调内敛,与时俱进”的特点。三是对新粤商经典案例的分析。如周兆晴的《新粤商》精选了粤商在各个领域的经典成功案例,如家电业的TCL、格兰仕,地产业
的万科、合生创展,通讯业的华为、中兴以及金融业的平安、招商等,分析和总结了新粤商的特点。
4、对粤商企业的研究。对粤商企业的研究可以有多个角度,如《粤商发展报告》就从企业竞争力、企业的品牌建设、企业的自主创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战略联盟等对粤商企业近年来的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不足之处在于,这些研究是以整个广东经济和所有广东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何为粤商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对粤商企业的研究也不如《新粤商》中明确以民营企业为主体来进行,使研究显得有些范围过于泛化。相形之下,一些单篇论文的研究显得更有针对性。如聂正安基于组织学习对企业的自主创新乃至整体进化具有重大影响、而组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嵌入了一定文化环境的视角,提出珠三角本土企业的组织学习不可避免地受到岭南文化嵌入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有很大一部分是“阻碍性”的。岭南文化偏向闭锁凝滞、拙于自我创造、缺乏价值理性、排斥正统正规、忽略正式组织,它在珠三角本土企业组织学习的取向上留下了明显烙印,并具体反映在知识来源、知识传播、学习主体、学习幅度和学习效果等多个方面。顾文静从薪酬、福利、就业环境、企业人工成本支撑力等方面对粤商企业和浙商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粤商企业在高端劳动力市场上的薪酬竞争力略有优势,但在福利和就业环境等方面的竞争力呈现出劣势;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上,粤商企业的各方面竞争优势正在丧失。黄华认为“粤商”企业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的竞争环境,应对岭南文化和粤商家族企业文化去粗取精,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将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内部管理创新相结合,全方位创新“粤商”企业文化,塑造“粤商”企业形象。申明浩认为,粤商在工商业经营过程中形成互助互补的关系网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显著的经济性、稳固的社会根基、高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以及发展的国际化等特征,归纳和总结其经营治理模式,不仅可以为国内企业渡过危机提供借鉴,还能够补充和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理论,对于我国民营企业正在面临的继承和守业问题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海内外粤商联动甚至可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另辟蹊径。黄华等对粤商企业如何在东盟进行投资进行了研究,认为粤商企业在东盟进行直接投资首先应考虑区位的选择问题。他通过实证分析认为,经济规模、双边贸易量和空间距离等是影响粤商企业投资东盟的重要因素。东盟各国因对广东的投资引力系数不同可分为强引力型、次强引力型和弱引力型三类,粤商企业对东盟投资的区位选择可以此作为重要参考。李作战等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针对新粤商创业自我效能感这一对创业行为和创业绩效有重要影响的概念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了新粤商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五个维度结构为:创新、风险容忍、营销效能、财务效能和人际交往。
总体来看,基于经济学与管理学视角的粤商研究起步较晚,具有学术深度的、有系统性的研究论著较少,但对某些局部问题的研究不乏一些有份量的成果。
四、粤商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综上,在政界、商界的推动下,在学界数年来的努力下,粤商研究成果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均取得一定成绩。无疑,这些成果的取得对厘清粤商成长的历史、认清粤商面临的现状和拓宽粤商未来发展的空间均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与此同时,笔者在梳理这些成果的过程中,也深感粤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一是粤商研究中存在一些不良的浮躁风气。粤商研究论著中不乏学术水平较高、学术规范性强的代表作,但也有一些浮光掠影、偏重描述性、故事性、宣传性的书籍。当然,遵循百花齐放的原则,我们不必对这类成果求全责备,但一些以高校为主体的粤商研究论坛也出现这一现象,就绝不是粤商研究的“福音”。如有学者直言目前的粤商研究停留在口号化、感性化、静态化状态的起步阶段,且存在一股不良的浮躁之风。笔者在浏览大量的粤商研究资料时,看到有些成果牵强地将广东所有企业的研究,置换成了“粤商”二字,将这类“成果”自行归人粤商研究成果。将粤商研究泛化为整个广东经济和广东企业,对粤商缺乏准确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