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实训论文

审计实训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实训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审计实训论文

审计实训论文范文第1篇

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包括计算技术、点钞技术、会计书法、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税收实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岗位实训、会计核算岗位实训、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审计实务模拟实训、ERP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14门,共计874个课时,在整个必修课1845课时中占47.37%。从这样的实践教学安排来看,整个体系“大而全”,贯穿了会计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涵盖了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对于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来说,还缺乏深度,实验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实验内容相对简单

我们的会计实验相对比较简单,对会计分析、预测、决策等涉及较少,缺乏锻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复杂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内容,缺乏深度,无法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也只把实践教学看成是完成一次大作业,感觉在实验室中进行的教学实践和在普通教室进行的教学基本没有区别,学习主动性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还存在迟到、早退、缺勤、抄袭的现象,尤其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一般都是由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而学生把实习时间大多花在联系工作单位、参加面试上,根本无心实习,所要求的实习报告也是想办法编出来的。而毕业论文也大多是照抄网上的论文,或东拼西凑,这就使得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两种重要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

1.2实践教学与实际有脱节

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往往被设计成“个人全能项目”,发给学生一套练习题,以及凭证、账簿,让学生一个人包揽全部业务,自己操作整个过程,学生自己既是出纳、又是会计;既管记账、又管复核;既是会计员、又是会计主管。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对各自岗位的工作流程、任务职能等并不十分清楚,无法形成鲜明的岗位意识。另外,一些在实际工作中发生较多的业务,比如说银行结算和纳税申报,在实践教学中往往都是在实训教材中以文字性材料来说明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内容和结果,实验也只是要求学生根据事先填好的结算凭证进行账务处理和填制某些税种的纳税申报表,学生根本不知道银行结算和纳税申报业务的实际发生过程,这使得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知道怎样与银行和税务部门打交道,缺乏进行银行结算和税务处理的能力。

1.3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有些教师自己未从事过实际财务工作,也少有机会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岗位进行实践锻炼,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有时仅按自己的理解或想象来指导实习,造成与会计制度、会计规范或实际会计工作的冲突,从而使实践教学的质量没有根本保证。

2构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增强实践,强化应用,体现特色,突出创新,搭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如下图所示:

2.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三大平台

2.1.1实验教学平台

实验地点主要是校内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创业实验,基础实验是学生在学习完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后开设的,包括计算技术、点钞技术、会计书法、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等,一般安排在大一、大二,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业务内容、会计处理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专业及岗位实验是在学生学习完专业课程后开设的,包括税收实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岗位实训、会计核算岗位实训、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审计实务模拟实训、ERP实训等,一般安排在大三,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系统的、综合的技能,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创新创业实验,一般是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或创建模拟公司,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使学生熟悉创业真实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实验教学平台中,在现有的高职高专实验的基础上,要注意尽量创造真实的经济环境,培养学生办理银行结算、进行纳税申报的能力,可以考虑将学生分成若干大组,每个大组包括企业小组、银行小组、税务小组,每个小组中,“一人一岗,各司其职”,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不同小组之间有业务往来,不同大组之间也发生业务往来,比如说不同大组的企业之间有采购、销售等日常业务,同时与其他小组之间还会发生银行结算和税务处理业务等。

2.1.2实习教学平台

大学四年每年安排一次会计实习,第一次是认知实习,让学生去校外实训基地参观、了解,对企事业单位所处的环境和实际工作情况有一个感性认识,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二次、第三次是岗位实习,在部分专业课程结束后,到校外实训基地或其它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熟悉各岗位的职责分工和具体工作内容,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大二、大三各安排一次。第四次是毕业实习,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的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上去,一般时间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要加强实习平台的建设,首先要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但长期以来,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企事业单位对与高校建立会计实习基地的意愿很淡薄,会计专业的学生实习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难题。作为高校来说,一方面要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多多沟通联系,实行校企共建,互惠互利,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以投资、担保、管理、财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等一大批中介机构为突破点,加强会计中介机构实训基地的建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一大批会计中介机构已经开始壮大起来,他们把会计工作当做是一种对外提供的技术服务,不再排斥实习学生的参与,而且在业务旺季对于实习生助理有很大的需求。这样,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担保、咨询、审计、评估等项目,在实践中加深对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3实践教学平台

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社会调查一般安排在大三的假期进行,可以针对会计教学或会计改革的热点问题定出要调查的内容,采取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上调查和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会计机构设置、会计制度建设等情况,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核算、会计管理等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提供写作素材。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都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双重性质,学年论文是学生对一学年所学专业知识在专业实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毕业论文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在各类实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来说,要强调从实践中选题,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那些通篇理论论述,缺乏实践内容支持的论文,可以考虑要求重新选题和定位。

2.2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现在的高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事业单位工作过,缺乏实际会计工作经验。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与校外实习基地、企事业单位、会计中介机构的联系和交流机制,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定期到这些单位挂职,从事具体的财务工作,积累会计实践经验,提高实务处理能力,更好地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也可以多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交流教学经验,多参加教育界和会计职业界组织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建立校外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财务专家以及经验丰富的会计从业人员档案,保持经常性的交流,促进产学研结合,还可以定期将这些专家学者请进校园作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甚至直接授课。同时支持会计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并要求取得资格证书,达到会计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2.3建立实训技能和质量评价体系

完善和规范实践教学评价,建立实训质量和技能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另一部分是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制定评价体系的详细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考评可以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手工模拟、上机模拟等多样化的形式;对教学质量可以建立学校、教务处、系部、学生和校外财务专家五级监控和评价体系,采取学校抽查、系部检查、教师自评、校外专家评学、学生评价等多种方式,尤其对实验实习过程进行严格监控,分阶段进行考核,从而对整个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科学的评价。

3结束语

审计实训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27-03

0 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治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综合能力的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仍沿袭研究型大学的做法,未体现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少办学特色和办学专长,因而很难获得竞争优势。如何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设置别具一格的课程体系,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会专业应改变思路,明确目标,重新设计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模式,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财会人才。

1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目标不突出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是理论基础厚、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型人才。而应用型本科院旨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的差别。而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只是简单地复制财经类重点院校财会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同质化现象极其严重,重理论轻实践,未体现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因此突出实践教学目标,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特点构建一个完整、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其首要解决的问题。

1.2 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安排的学时数量较少,且多采取集中授课的形式。例如很多院校的财会实习在实习周或者小学期中进行,大部分的实践课程都是在一周或者两周时间内集中完成的。这种有限的实践课时安排无法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另外,集中授课的形式也不能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衔接和促进。当学生完成理论课程时,由于未通过实践及时巩固理论知识,而降低了对理论知识的吸收与掌握;当学生参加实践课程时,又因为理论知识的淡忘而使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应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统筹安排实践教学时间。

1.3 各实践教学环节相分离 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会专业都是将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简单地罗列在一起,没有先后主次之分,内容安排也是独立的、无关联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分散和脱离,无法实现各教学环节的协同作用,大大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很难让学生对财会工作形成系统认识和整体把握。

1.4 实训教学缺乏系统性和真实性 目前财会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侧重于模拟训练环节。模拟训练中的教学案例往往局限于财务会计的簿记训练、电算化模拟训练以及成本会计模拟训练,很少涉及预测决策、控制等财务管理的内容,导致这种模拟训练成为单项训练,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并且模拟训练中的教学案例大都是企业的一般性常规业务,忽略企业实际背景和个性特征,缺乏情景感和真实性。

1.5 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未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因此其毕业生就业情况比较严峻,这导致学生毕业前的岗位实习机会也较少;加之学校又缺少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合作企业,因此靠学校力量安排的实习生数量比较有限。对此,一些院校往往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单位进行实习,并在最后考核时提交一份实习证明即可。然而,由于财会实习会牵涉企业财务信息的保密性问题,导致一般企业不愿意接收实习学生,因此学生也只能凭借私人关系来寻找实习单位。而没有关系的学生可能就会提交一份虚假的实习证明来应付学校的考核。另外,由于实习时学生分布在各个不同的企业里,给校外社会实践的教学管理增加了难度,学生的实习过程缺少老师的统一指导和监督,实习效果难以保证,社会实践往往流于形式。

1.6 毕业论文偏重于理论研究 毕业论文是检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最终阶段。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整个会计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然而,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会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都倾向于理论研究,缺少与实际相关的数据支撑论文的论点。由于毕业论文仅仅是由成篇的文字构成,缺少合理的实际论据,导致论文在内容上即空洞又脱离实际,不能充分的反应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实践教学的效果。目前,毕业论文偏向理论研究、脱离实际,已经成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诟病。

2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治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综合能力的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因此其教学培养方案的设计首先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则是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首先,财会专业的实践教学应以认识实习为起点。通过认识实习刺激学生的感观意识,了解财会工作的主要流程和内容,体会财会工作的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课程学习包括理论学习和随课实训,随课实训强调培养学生专项业务的操作能力,因此二者应同步进行。再次,多门专业课程结束后,应进行综合模拟实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最后,全部课程结束后,应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安排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与此同时,要求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内容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由此可见,该体系将实践教学环节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并且突出了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内容上的层次性。

3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

3.1 统筹安排实践教学时间 实践教学是否能达到理想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实践教学安排的学时数量,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开设时间是否合理。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应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方案,在保证理论教学效果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数量,合理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开设时间。实践教学开设时间的安排,一方面要考虑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同步配合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问题。

3.2 开展随课实训教学 随课实训教学是针对具体课程内容设计的,以巩固理论知识为目的课堂内实训教学。主要可采取两种方式:技能实训和案例教学。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课程可进行会计凭证、账簿和财务报表方面的技能实训,会计电算化课程则可针对总账子系统、工资系统、报表系统等进行单项实训。案例教学是将财会真实业务设计成教学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应用在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中。采取随课实训的方式不仅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同时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配合和无缝衔接,最大程度地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并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3 强化综合模拟实训 综合模拟实训一般是在多门相关课程完成之后进行,它是将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模拟真实企业若干会计期间内所有经济业务的综合实践课程。首先,建立一个仿真的财务室,并根据真实的会计岗位要求设置岗位,由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体会会计岗位的分工制度。岗位设置可以包括会计主管、出纳、成本费用核算、工资核算等多个会计岗位。由若干名学生合作完成若干会计期间所有的会计工作,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其次,将财务工作内容设计到综合模拟实训中,设计真实情景和工作任务,将财务预测、决策、分析和评价等内容融入实训中。再次,增加企业非常规财务工作的模拟实训,如设计企业并购、外汇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内容。最后,还可以根据需要将与财会工作相联系的部门以小窗口的形式加入到实训中,例如设立工商登记、银行、审计部门、税务部门等。学生通过综合模拟实训,可以对财会计工作形成系统认识和整体把握,为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在进行综合模拟实训的同时,可根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聘请校外的专业财会人员进行相应的专题讲座,介绍其实践工作经验,并对模拟实训中未触及的内容进行补充讲解,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和体会财会工作的环境和内容。

3.4 创新社会实践形式 社会实践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最为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它既是检验之前教学成果的途径,也是考查和提高学生实战能力的最好方法。然而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还缺少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合作企业,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学校必须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①充分利用教师资源,通过互利共赢的方法获得企业的支持,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比如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所等人员流动较多的单位,可以随时提供人力资源,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而且还解决了企业人员缺乏的问题,因此容易得到企业的支持。另外,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一直有教师的参与和指导,这一方面能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为学生随时提供专业指导,增强社会实践的效果。②学校还可以通过资助项目教学的方式来带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教学是指师生共同努力通过完成一个企业的真实项目而进行的实践教学。首先教师与企业签订项目合作合同,然后由教师组织若干名学生共同制定和实施项目方案,解决企业运作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学生的实战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得到锻炼。③学校应通过调研搜集存在岗位空缺的目标企业,针对目标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以争得就业实习的机会。长此以往,学校将会在目标企业圈内建立良好的口碑,目标企业也将逐渐成为其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3.5 改革毕业论文内容 应用性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毕业论文应侧重于应用研究,因此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内容应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内容。毕业论文结合社会实践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建立在真实工作基础上的论文写作不仅能摆脱理论研究论文的空洞问题,还能解决学生抄袭论文的问题。其二,通过社会实践获得的实际案例背景和数据能丰富论文的内容,提高论文的写作意义和应用价值。其三,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不断对其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和理论提炼,这不仅能强化社会实践的作用,而且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财会人才,因此应将财会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不同阶段设计恰当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建立一个具有针对性、层次性以及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和提高财会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级财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慧娟.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教学问题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2011,7-8.

[2]吕永霞.普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财会通讯,2012,8(下):6-8.

审计实训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注册会计师 定位 培养

由于我国重建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时间不长,专业力量不足,现有注册会计师的整体业务素质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还有明显的差距,因此,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一支在质量和数量上能够满足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执业队伍,成了刻不容缓的大事。目前,已有23家高校开设了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高等院校在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培养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目前存在的不足,从而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行业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一、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 一 )精准培养定位,突出学科优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注册会计师行业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注册会计师专业培养定位不准,容易走上"理论型"或"通才型"的老路;目前多数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定位是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实际或研究等工作。如果注册会计师专业也如此定位,就失去了注册会计师专业存在的意义。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培养应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综合文化素质强的高层次品牌专业,使之“成为亿万公众人人知晓、万千学子心向往之的专业”。 除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有很强的研究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国际交流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外商投资企业、跨国经营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等机构的实际工作。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定期对会计教育状况做出的研究报告对美国的会计教育也起着巨大的影响。其公布的《注册会计师愿景――2011》中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具备的五大核心能力: 沟通与领导技能、战略思考与判断性思考能力、关注客户和市场的能力、对综合信息的解释能力以及技术能力, 这五大核心能力是注册会计师在市场中保持强大独特优势的关键。由此不难看出美国长期保持在国际会计界中的领先地位也就不无道理。

( 二 )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目前国内多数本科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延续以前会计专业的老模式,只是为了扩大招生或为了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学生能够灵活就业,在专业课的基础上不断增设专业相关课程,使课程体系变得越来越庞大,学生学的又累又不精。在教学大纲、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上都不适用于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死板,片面强调理论课教学,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课程设置上,基本沿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 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的“一专多能”、“一专多用”的多样化需求;教学上仍延续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册会计师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应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遵守法律法规,接受职业道德的约束。同时,注册会计师还要具有科学、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这是对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能力的要求。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必须兼备。注册会计师专业的培养模式,应遵循“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共同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对理论课程进行优化、调整,构建适用于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在培养计划中,学校应明确规定专业的实验和实习学分不少于总毕业学分的一定比例。打造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过硬的专业应用知识。

( 三 )调整师资结构,提升实践能力在当前的条件下必须加强注册会计师人才的队伍建设,特别是要抓住时机培养和造就一批精通会计、审计技能、掌握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善于管理、熟悉金融、法律、计算机、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端注册会计师人才。因此,在教学方面,要改变以往的不合理知识体系。要培养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师资队伍至关重要。目前注册会计师专业院校,师资数量及应用培养能力不足。目前高校的会计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而且大多数高校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导致对学生的培养从源头上还是在按照"理论型"或"学术型"的培养模式在进行。注册会计师专业为了提升师资的实践能力,学校应重视“双师型”队伍建设:重视具有生产一线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宽厚的行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须具备将行业执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学校应建立并实施专业教师进企事业单位实践进修制度,可以安排专业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进行调研或挂职锻炼;支持教师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等专业资格证书考试;鼓励专业教师在企业、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等兼职;通过多种形式,打造一支能培养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注册会计师专业的教师应能够做到以下几方面: 在课堂教学方面,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所需,发挥自身理论、实践双重优势,把知识教育和案例教学相结合,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增进学习效果;在实践教学方面,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师比较清楚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处理方法,在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能够开设出设计型、创新性、综合性的实验或实训项目。能够实行双向互动式兴趣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就业方面,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师由于经常深入社会和生产实践,对社会及行业人才状况和人才需求及生源愿望比较了解,在社会有一定的信誉和实力,他们可以成为学生实习或就业与社会建立需求关系的桥梁;在教学辅助配合方面,同时,注册会计师专业院校可以聘请有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校、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讲学授课,增加境外师资的教学课程。

( 四 )提高准入门槛,强化综合素质 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总体需求将会明显减少,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的遴选将愈加激烈。由于注册会计师专业是目前的热门专业,报考人数非常多。据笔者所知,许多注册会计师专业是在原会计专业基础上形成的,生源是二三本线录取的。还有许多学生未达到注册会计师专业录取标准,采取曲线策略,即先录取进入同院校的其他专业,再转入注册会计师专业。导致许多转专业学生跟不上应届班级的学习而不得不转入下届;同时也导致注册会计师专业班级人数暴增。由于未能考虑到生源的差异,导致教师教的难,学生学的难,致使许多学生接受专业知识消化不良,无法真正培养出合格的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注册会计师承担粉对社会公众的贵任, 注册会计师的资格标准是职业会计师团体与公众的一种社会契约, 该契约在委托注册会计师履行其职能的同时, 也约定了他们必须具备某种最低资质. 因为公众希望注册会计师能胜任其职能, 注册会计师如果职能履行不当,公众将付诸诉讼甚至寻求其他外部力量支持, 这将严重威胁到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地位。要办好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提高行业后备人才的专业水平,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院校一定要对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录取标准严格把关。在考虑笔试成绩的同时,最好能结合面试或入校初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测评。

( 五 )拓展实践资源,注重实践效果 目前注册会计师专业院校除实践教学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外,还受办学条件和经费的限制,高校作为一个教学实体,其经济能力有限,不可能提供课堂教学以外更多的实习、实践资源,导致实践教学进展缓慢,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尤其是实践教学的社会环境缺失,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资源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笔者所在学院注册会计师专业实践课程通常包括两大类:实训和实习。(1)实训是把企业搬到学校,主要是模拟实验。包括会计实训、电算会计上机实训、ERP沙盘模拟。会计实训:是模拟手工会计操作,让学生完成从建账开始,到原始凭证审核、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基本会计业务。电算会计上机实习主要是使学生能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和网络工具,熟悉使用浏览器、收发电子邮件、下载网上信息和软件、在网上进行信息和数据上报等。以上两种方式由于存在实验材料的单一、实验方式的单调等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持久,实验效果差。ERP沙盘模拟:是针对代表先进的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技术―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设计的角色体验的实验平台。ERP沙盘模拟它是将制造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营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在模拟沙盘上。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管理活动体会企业整体的运作流程,感受ERP的核心理念是对企业供应链的管理。这种现代教学方法融合了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和教师评议于一体的优点,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会计手工实训和上机实训的不足。(2)实习是校外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课程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社会调查:考察学生应用本专业所学知识的能力。通过学生提出问题、设计调查方案并实地调查,使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增加对社会的认识。社会实践:大多安排在专业基础课之后,笔者认为此阶段的实习主要应是认识实习。来到实习单位后,学生首先要了解企业的性质、规模;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主要生产过程;企业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企业采用的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等。然后参观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同时请会计人员介绍企业生产情况和财务核算特点;对企业有了感官上的认识后,最后进入财务部门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熟悉会计科目、记账凭证、账簿的使用方法,了解企业的账务处理程序和基本会计报表。此阶段的实习非常重要,为学生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根据笔者了解,尽管不少院校规定大一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上交调查报告。大二要求进行为期不少于两周的社会实践,提交实践报告。但由于学校本身没有实习基地或校企合作单位,不少学生无法找到短期实习单位,即使已经进入实习单位,实习单位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也很少。同时院校缺少对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实施过程中的有效监督,就是有也是流于形式。致使无论是调查报告还是实践报告多数不是真正调查和实践的结果,而是网上资料的搜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课程论文:要求学生通过撰写课程论文,学会使用有关文献索引及Internet搜索引擎检索所需文献,初步掌握获得一手资料、他人成果、政策法规等各种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通过课程论文的训练,增强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的关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掌握课程论文写作整个过程的规范做法,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应用,训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应按照实习方案的要求完成各项实习任务,提交实习鉴定表和实习报告。毕业论文:是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论文是在学生完成主要专业课程学习任务以及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对学生所学理论和实务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对学生学习及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检验评定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在学生毕业之前通常是大四第二学期进行,往往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和将来的就业方向进行有目的的实习。主要实习各类型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程序和核算方法及财务管理或审计等内容。毕业实习的目的,其一是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在实习中收集相关资料,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基础;其二是学生可以根据将来的就业方向有选择的进行实习,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如果将来要到会计师事务所工作,那么毕业实习就可以选择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如果就业单位已经确定,就可以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为毕业后即能上岗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笔者亲身体会,比较近几届的毕业论文,发现类似甚至相同的现象极其严重,创新题目所占比例逐年降低,整体质量逐年下降。学生本身的原因有:基础不扎实,态度不认真,缺乏探讨、摸索和钻研的意识和精神,精力投入不够。师资方面:近十年来,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学校办学条件急剧下降。尽管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教学质量。其中一条就是师生比达标要求,规定师生比1:14的为优秀,1:16的为良好,1:18的为合格,超过这一比例的就要给予黄牌警告,限制其招生等。但目前师生比已远远超过了最高限。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经费投入不足,一个指导教师需要指导10 名左右的毕业生,加上较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精力远远不够。特别是个别老师不够认真,对学生指导不够,学术要求不严,过于纵容学生,大大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院校方面:整个毕业论文管理环节监管力度不够,管理也不够规范,缺乏完善的毕业论文评估体系,整个答辩程序不够科学、规范,把关不严,逐渐助长了学生的懒惰思想作风。此环节应加强毕业论文选题的应用性,提高在毕业论文环节上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程度;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要从思想上充分重视,院校要从根本上加强此环节的监管,不断完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和制度保障。作为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实习、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或其他机构,因其自身的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原因,也不可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实践资源,导致现阶段很多院校的实习、实践环节跟不上,与课堂教学脱节。如何寻找并开发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校内外资源,在培养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院校在开展校内"模拟实训"、"模拟实践"的同时,也要面向社会,积极寻求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促进高校与相关企业单位实现较为紧密型的合作,为学生开辟更多、更实用的实习实践资源,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同时,注册会计师专业院校应建立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院校的沟通协调机制,畅通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学生到国内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的渠道,并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学生进入注册会计师行业创造条件。另外,笔者根据多年从事会计、审计及教学工作的经验认为,注册会计师专业的学生,不要急于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应先到企业去实习。因为审计审的是企业的财务报表,如果学生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及核算都不了解,去事务所实习也只能是学些表面的东西,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真正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落到实处,实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 六 )加强心理疏导,重视道德教育会计师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所以培训高级注册会计师人才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教授,更重要的是职业操守的培养。从专业教学角度讲,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师应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和审计专业知识的同时,适时地引入职业道德教育。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只重视书本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目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导致一些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庸俗化,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遇事容易走极端,甚至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许多大学生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注意道德和文化礼仪修养,在诚实信、勤奋、谦虚等基本文明方面表现欠佳。目前大学生欠费、作弊、自杀、他杀事件频频发生。因此,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不容忽视的工作。作为注册会计师专业的学生除心理健康教育外,职业道德教育尤为重要,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危害的将是社会公众。注册会计师专业院校应把心理健康、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用脑,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合格人才。院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课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介绍不同心理疾病的预防措施;利用讲座、广播、板报和橱窗,创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文体活动,尤其是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在活动中体验到心理安慰和满足。

二、评价机制及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为了适应注册会计师职业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注册会计师专业的学生应该注重自身软性能力的培养,如外语水平、人际沟通能力、处理变革能力等,这样才能达到高层次国际注册会计师人才的要求,开拓其国际视野,提高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我们以往对教师的评教多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辅之以教学督导组及同行评价。评教过程形式化、评教主体单一化。评价实施的全过程,缺乏与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沟通和协商,教师大多是被动地接受他人考评,积极主动性没有被调动,甚至对评教产生抵触情绪。学生因担心考试成绩不敢如实打分。导致评教对学生而言成为一个形式,对教师而言成为一种负担。而对教师的实践技能、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方面重视不够,这也不利于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的培养。注册会计师专业院校应不断完善质量评估监督体系,由单一的评价指标转向多元的评价标准,从工作胜任能力、教学工作绩效、案例教学课时比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文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由单纯评教转为评教评学评管相结合,由学校内部监控转为校内、校外、在校生、毕业生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审计实训论文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06-0127-03

摘要:审计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以及成长中的专业,在面对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专业建设显得更加重要。文章在论述应用型人才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审计专业发展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审计学专业建设的路径:结合应用型转型的背景及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制定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厚基础”为指导思想,设计课程体系,同时加大实践课的权重,建设“三维一体”的实践体系,提高专业主干课程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招聘具有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另一方面要切实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加强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革新教学方法,强化案例教学。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 审计学专业 专业建设

一、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可见,未来的人才培养将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更加注重“毕业即上岗”的人才培养理念。为了适应高校应用型转型的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有必要首先了解应用型人才的特征。一般而言,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能够熟练地将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实践工作中的人才。国家提出应用型转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理念的一个根本变革,提高了高等教育人才参与社会生产的速度与能力,与以往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具有以下特点:

(一)应用型人才强调基础知识“精”

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围绕工作岗位的实践技能而开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更加注重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忽略学科体系的完善性、前沿性。

(二)应用型人才对科研没有更高要求

目前我国的大学,有科研型大学、综合型大学,还有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转为应用型的大学。科研型大学,主要注重前沿的知识动态,更加关注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这类大学在我国应该是屈指可数,绝大多数大学都应该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在一线工作中能够具有极大优势的专业型人才,比较而言,对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

(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二、高校审计专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国培养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加,由2008年的39所扩大到2016年的93所,而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达467所,相比来看,审计学专业开设的学校数量太少,招生人数不多,而且审计学专业在整个管理学科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比如大连财经学院,从2012年审计专业单独招生以来,2012年招生人数约130人左右,到2016年只招收了50人(中国科教评价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鉴证和咨询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招生人数的缩减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信息系统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8 374家,其中总所7 373家,分所1 001家,主要分布在广州(含深圳)、北京和山东;中注协共有注册会计师101 376人,北京数量最多,有12 762人,占全国总数的12.73%,排名第二的是广东,有9 028人,第三是四川,有6 356人。审计作为一个专门的复合型学科,除了需要审计人员掌握会计基本理论之外,还需要掌握审计处理程序与方法,以及审计技术,既要求专业性,又需要复合的知识结构。然而,审计学专业在我国高校虽有 30 年的历史,但学科规律尚不成熟,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专业建设还有待完善。

三、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审计学专业建设的路径

审计学专业建设应侧重于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等,其中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是重点。

(一)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方向,课程的设置、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都应以培养目标为基础,因此审计学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培养目标的问题。

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审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应向应用型转变,即审计学专业应立足于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通晓审计、会计准则,并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的,能够在经济管理领域从事审计、咨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

1.以“厚基础”为指导思想,设计课程体系。“厚基础”是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最终落脚点,也是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目前社会对审计的需求不断增加,审计队伍逐渐从“查账”转向以“鉴证、评价”职能为主。“鉴证、评价”职能是比“查账”职能更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职能,但其实质上更加强调对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的把握。在“厚基础”之上,才能建设好审计专业课程,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用型审计人才。

2.提高专业主干课程质量。专业主干课程是实现学科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学生完备专业知识结构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在专业主干课建设上,大多数学校的审计专业课程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而实际上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除了在内容上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有所区别外,大部分内容都有交叉,比如无论何种审计,都会应用相同或类似的审计程序与方法,而这些内容没有必要在三门课程中不断的重复。

为此,应探索新的课程设置方式,比如将审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为审计学原理、审计技术与方法、企业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课程内容重叠的现象。

3.加大实践课的权重,建设“三维一体”的实践体系。为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应构建“课程课内实训、课程综合实训、课外实训”“三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课内实训主要是在讲授完理论课程之后,集中1―2周的时间,进行课内实训。比如:基础会计实训、审计学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等。课程综合实训,主要集中在大四进行,可以开设查账业务实训、报税业务实训、财务决策实训。课外实训主要分布在寒暑假进行,鼓励学生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实训。除此之外,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应不断转变观念,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除了专业知识过硬外,还应熟练掌握现代化设备和软件的应用。

(三)师资队伍建设

1.招聘具有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大多数审计专业的教师,其所学的专业都是会计学,这些“转型”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审计专业知识的学习,所讲授的课程甚至自己都没有学习过。因此,真正成为一名专业的审计教师需要一个过程。再加上一些教师没有接触过审计实践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列举真实的案例,这样也就难以真正将审计理论讲解透彻。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招聘审计专业教师时,应尽可能招聘有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从而带动整个审计专业迅速的成长。

2.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审计学专业课程理论性很强,实践性更强。要培养“双师型”教师应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所谓“引进来”,就是吸引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作为高校的实践教师,定期给审计专业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并承担审计专业的实践课。“走出去”则是定期派审计专业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提供更多更好的培训机会。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政策,真正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四)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前文提到的“毕业即上岗”,并在自己的岗位上经过简短的培训后能熟练开展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并不是简单地通过实训课就能培养出来的。要真正做到“毕业即上岗”,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实验室(含软件)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建立实训基地,做到校企结合。

1.建设高仿真的实验室。审计专业的校内实验室应在对众多同类院校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按实际审计工作流程进行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职业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高仿真模式下的实验室就是按照真实的审计情景设立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分工。实习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作为被审计单位、审计项目组、银行、税务部门。这种角色的分工,既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应在利用好现有实验室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实验室的利用率;同时加强审计实验室的建设,审计实验室除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外,还需配备市场普及化比较高的模拟审计软件。通过一系列的实训,使学生掌握审计的基本流程,培养其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怀疑态度。

2.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是检验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场所,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体会真正的职业环境,也能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更能在真实的环境中深化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对于审计学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而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注重稳定性。所以应由学校出面,与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实训基地合同,给学生提供稳定而又有保障的实践平台。要增强实训基地的利用率,通过在实训基地实习,随时了解社会用人的需求,从而不断完善培养目标。

(五)革新教学方法,强化案例教学

审计学的技术性及实践性极强,案例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其在学校不可能接触到的实际问题,使之了解各类审计案件的审计技巧,提高认知及感悟水平,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弄清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但因受师资、教材等多重因素影响,案例教学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审计案例教材多数为审计过程及结果的叙述,考虑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不够,案例构成缺乏系统性,有些案例取材于国外,脱离我国的审计环境,不能满足审计案例教学的需要。加之教师参与审计实践的意识不强、机会不多、案例教学经验不足等,使得审计案例教学的推广受到限制。

因此,在今后审计案例教学完善中,必须注意广泛收集、精心编写和选择审计教学案例,使审计案例典型、综合、有难度,与审计理论相关,不断更新,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鼓励其积极参与审计案例的收集和编写工作。

四、结束语

审计学专业起步较晚,专业建设本身存在很多问题,现在又面临着应用型转型的压力,探讨如何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审计学专业建设意义重大。一个专业从产生到最终的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本身并不完善的审计专业,在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下,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能在探索中前行。但经过长期的发展,审计专业必将会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X

参考文献:

[1]马春静.对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以吉林工商学院为例[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1):115-118.

审计实训论文范文第5篇

1.1授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知识结构不完整。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普遍毕业于各大高校,这些教师并非来自于企业,也没有真正地接触审计工作。所以现在任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是很多高校存在的非常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只能单纯地对课本知识进行理解,甚至有可能是对书本知识一知半解,而使用的案例绝大多数来自于课本、网络和参考书,有些案例并不适合教学,任课教师对案例的理解也不是很透彻,这些都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审计学课程综合性强,里面包含会计、税法、统计、经济法等很多学科的知识,所以对于任课老师的要求很高,但是除非是教课经验十分丰富,任教时间很长的老教师,这些学科都能非常擅长,对于很多青年教师来说,虽说都是从会计专业、审计专业毕业的,但是因为精力有限,授课时间比较短,很难在短时间内对这些学科都很精通,种种的原因都导致了教师知识结构并不完整。

1.2教学时间比较少。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审计课程通常会被安排在大三的上学期或下学期来上,因为审计课程需要有会计、税法、经济法等知识的铺垫才能学习,这个时间是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此时安排的课程数会比较少,课时数也会比较少。所以,审计课程安排的课时数通常为48课时甚至是更少的32课时,这么少的时间,要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确实是很吃紧的,任课老师对于有些知识只能点到为止,一带而过了,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了,案例分析会很耗时间,这么短的时间案例分析也只能走走形式了,所以安排如此少的课时给审计学,还不如不开设为好,因为一学期上下来,可能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学不到什么。

1.3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案例为辅助,这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理论教学会比较枯燥,案例教学又得不到好的效果。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在实际中,审计所面临的对象是各种各样的单位,有事业单位也有盈利性的企业,性质、行业不同,其会计业务是有区分的,被审计单位千差万别,也就导致审计具体工作也有很大差别。第二,案例资源匮乏。前面也提到,现阶段适用的审计案例比较少,有些比较陈旧,顺应不了现在的审计准则,而有一些又太简单,无法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另外,有很多有价值的审计案例,因为存在着行业信息保密的规定,不能全部拿来使用,这也影响了案例教学的真正效果。

1.4实训室的使用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据笔者调查,有些高职院校会建设审计实验室来供学生进行审计业务实际操作,建设实验室的目的无非是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身临其境审计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实际处理审计业务的能力。但是,实训室的建设和更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配备齐全的软硬件设施,成本会很高,另外建设完毕后,还需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要有审计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这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是匮乏的。再者,就是实训室的规模满足不了大量的学生,由于审计实训室建设成本较高,因此规模一般不会很大,这样,一个班级的学生就不能全部直接参与实训,必须得轮流着来操作。

1.5教学评价体系陈旧。考核方式还是以传统的出卷子考试或写篇关于审计的论文,这样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够真实的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好多学生考完之后,很快就会把所学的知识忘光了。

2对于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2.1教学方法多样性。老师不要总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照本宣科,来讲授枯燥的审计理论知识。笔者的意思并不是说不讲解理论知识,理论知识还是要讲的,而是用通俗的语言或者是生动的比喻来解释专业术语。在讲解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审计小知识,例如审计需要的资料有哪些、如何鉴别发票、通俗的企业会计流程是怎样的、会计账簿造假如何辨别等等,通过这些小知识的介绍,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运用PPT制作,将审计工作过程中会使用到的资料展示在上面,也可以播放视频,观看审计工作的相关视频。同时,在课外,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过来给学生们做讲座。对于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很重要,尽量选择通俗易懂但又能说明问题的案例,教师可以适当的给学生留有时间自己讨论分析,然后做简单的指导。任课教师每次进行审计教学,不能每次使用的案例总是那么几个,应该及时更新补充国内外发生的审计案例,保证时效性。另外,根据案例实际的应用情况,对案例的选择和讲解适时的进行调整。

2.2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对任课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由学院牵头,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其中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校企合作,把学校里的老师送出去,到企业一线去实习。笔者所在的学院,与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合作,每学期会输送专业教师去事务所学习审计,这使得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际经历教会学生怎么做。其次,学院应当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2.3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课时数。审计课程安排在大三是合理的,因为必须要保证学完会计、税法之类的课程才能学习审计。但是单单安排一门审计基础课程,对于会计专业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还是有点少,所以可以多安排关于审计课程的实训课程或者也能通过安排选修课来解决时间上的问题。其次,也能通过增加课时数来解决,笔者所在的院校审计课程只安排了2个课时,总共32课时的上课时间,显然是很紧张的,因此建议可以增加到48课时,这样就能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案例讨论和审计实操了。

2.4教学内容的改革。笔者对审计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整合,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按照审计主体的不同分类,以四种不同类型的审计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课程结构分为基本知识模块和实践训练模块两大类。基本知识模块主要从货币资金、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存货与仓储、筹资与投资这些环节介绍审计的基础知识、审计工作原理、方法、程序和要求。实践训练模块按照审计主体不同分类,分别以四个不同类型的审计主体的业务为载体,训练实操审计业务,让学生在真实业务的环境下,体会审计工作的实质。四个不同类型的审计主体业务分别为行政事业单位、商品流通企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能够从老师教到自己做逐步过渡。每个模块都以企事业单位的真实审计工作为素材,仿真度极高。要求学生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把理论知识与技能操练结合起来,实现做学教一体化,培养学生掌握审计鉴证岗位业务操作的职业能力。笔者以32课时的审计课程为例,下面具体说明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①项目一审计基础知识(8学时)主要包括:a审计业务基本流程;b货币资金审计;c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及相关账户审计;d应付账款、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及相关账户审计;e存货、应付职工薪酬和主营业务成本审计;f短长期借款、应付债券、财务费用、实收资本、盈余公积、金融资产审计;g撰写审计报告。②项目二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业务(4学时)(A职业技术学院)a单位基本介绍、审计常用知识介绍;b行政事业单位概述、该单位审计业务实操。③项目三商品流通企业审计业务(4学时)(B副食品商行)a单位基本介绍、审计常用知识介绍;b商品流通企业审计注意事项;c审计业务实操。④项目四内资制造企业审计业务(8学时)(C模具有限公司)a单位基本介绍、审计常用知识介绍;b内资企业审计注意事项;c审计业务实操。⑤项目五外资制造企业审计(8学时)(D电池有限公司)a单位基本介绍、审计常用知识介绍;b外资企业概况、审计注意事项;c审计业务实操。估计各位看了这个课时安排表会觉得课时很紧张,确实如此。因为这门课程在本院被安排在了大三的上半学期上,课时数比较少,所以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尽量紧凑,所以多鼓励学生能够在课后独立完成审计业务实际操作,教师只需要在课堂上花少量时间进行点评。

2.5完善校内实训场所,建立实训实践基地校内审计实训室建设完毕后,要进行改进和完善。制定出审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制定详细而周全的实训计划,编制一套适用本校学生使用的实训手册和审计案例相关资料。同时,安装必要的审计软件,本校教师进行审计软件使用培训。通过实验室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审计过程,掌握和巩固知识,也要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可以缓解校内实训资源不足的困难。学院应当积极地与校外的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沟通,进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事务所可以派遣专业的审计人员来学校给学生做讲座;学校输送专业老师和学生去事务所进行审计实习;审计课程教授期间,可以在课后找时间组织学生参观事务所以及审计工作过程。

2.6改进考核办法考核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平时情况,具体有上课情况、课堂案例讨论分析;第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第三,实际业务操作情况,各个部分分别评分,并且加以权重,最后总评,即为总成绩。这种考核方法,显然能够真实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考核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考核了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也确确实实地掌握了知识,并且能够在实际中进行运用。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