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产学研考察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 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策略研究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及教学创新策略 浅议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浅析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高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 高职计算机实验教学创新策略分析 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存在问题及创新研究 关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创新策略 高校计算机教学创新策略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彭元.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6.
[5] 陶书中.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0):24-25.
[6] 刘哓明. 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育人模式理论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04(9):10-12.
[7] 姜金鑫. 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构[J]. 职教通讯,2008(05):31-34.
[8] 黄红毅.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 职业技术,2007(22):6-8.
[9] 孙伟宏.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 教育发展研究,2006(04):68-69.
[10] 刘晓. 印度IT教育考察报告[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16-18.
【关键词】大陆;台湾;高等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Abstract] people who share the same on both sides of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higher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as the warm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around the concept of talent train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form, combin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so on has carri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s, better sharing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Keywords] China;Taiwa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2013年末,作为教育考察代表团的成员,本人有幸赴台湾高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交流。我们先后考察了包括台湾国立中山大学、长荣大学以及台北城市科技大学在内的三所台湾高校。重点就两岸高校在办学定位、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台湾的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迅速,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此次考察,我对大陆高职教育与台湾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希望借鉴台湾高职教育发展中的良好经验,为本市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一、高等教育系列的划分
大陆的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两大系列。普通高等教育从本科阶段开始,可以一直读到博士。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专科层面的技术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台湾的高等教育和大陆基本相同,也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技术与职业教育两个系列。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专门人才,学生可由中学一直读到博士。技术与职业教育系列教育主要培养应用科学与技术的实用专业人才,包括高级职业学校、五年制专科、二年制专科、二年制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四年制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学生完成职业技术本科教育后,可进入研究所攻读硕士班,再进入博士班深造。以上两大系列,上下衔接,左右沟通,形成了一个渠道多样、体制完整、交叉互通、具有畅通升学进路的职业技术教育一贯体系。从上述的情况分析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台湾的高等教育,是两个相互平行的教育系列,学生可以选择普通高等教育,开展学术研究,也可以通过职业教育系列学习,完成博士学位,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大陆和台湾的高等教育虽然都是相同的两个系列,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却有着不同的内涵。对比大陆与台湾的高等职业教育,对于更好地配置两岸之间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我校高职教育教学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二、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理念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和教育思想观念的总和,它决定了一所学校、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总体水平和发展方向。大陆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在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表述得非常清楚:“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职业导向非常明确,即强调人才培养的工作岗位导向。16号文中明确将高职教育归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贯通连接并没有真正地建立,相反其独立性和“门槛性”还相当明显。
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全人培育与发展”的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构成了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在职业教育领域也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成为社会、企业所需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台湾于1985年起全面实施通识教育课程选修制,实现“全人教育”的人才培养。台湾的职业技术大学都普遍重视通识课程的教育,成立通识教育中心、“通识教育委员会”等,专门负责通识教育发展方向的研究、课程规划与检讨、教育教学研究与成效评估。同时提升通识课程在学生必修课程中的比重。这种全人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使台湾地区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好的后续发展能力,较好地适应了台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
三、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形式、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要素的有机组合,构建学生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结构,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比较典型的有澳大利亚的TAFF模式,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将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将社会实践与学校教学相结合,以此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台湾地区的高职教育非常重视学生职业资格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竞赛和“证照制度”,将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大陆自2006年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已经成为大陆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一项非常重要内容。
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是具有高等教育属性的职业教育,职业性是其本质属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与企业合作,将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劳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校企合作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一方面,台湾教育部、经济部、劳委会、国科会等8个部委,联合推出“产学携手合作计划”,实施职业高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三方合作,衔接学制,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05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开始实行“最后一里学程”计划,“最后一里”的专有解释为:网际网路从机房至用户的末端部分。而台湾教育界引用这一术语,主要用来指职业院校开设最后一年课程时,先和企业联系与磋商,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授课,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打通学校到职场的“最后一里”。为顺利完成“最后一里学程”试办计划,台湾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巨额补助经费,并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明确的奖励计划。
大陆针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的文件从2005年起就有制订和颁布――2005年11月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6年3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006年11月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10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做了相关规定。在这些规定中,财政部对企业资助和捐赠职业院校用于教学和技能训练活动的资金和设备费用;对企业按与职业院校签订的实习合作协议,支付职业院校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报酬、意外伤害保险费等费用;对职业院校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对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开展产学研结合,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等费用,在税收上给予了优惠和减免,但是总体上推动力度不大。或者说,大陆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推进还仅仅局限于教育部一个部门,并未形成教育、行政、经济等相关部门的整体全面推动和促进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开展。
五、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大陆的很多高职院校之前一直借鉴了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强调人才培养的知识与逻辑体系,这并不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市场导向。于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在2006年国家实行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后,在课程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已基本摆脱了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知识与逻辑结构的原有轨迹,设计与开发出了适合高职教育发展本身的素质、能力的课程体系。教师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评价方法等内容上进行二度开发,优化已有课程方案。同时,为了深入推进课程建设,实施了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了大批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精品课程,推动课程的总体建设和发展。
台湾地区的课程建设随着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台湾职业教育最早引进的是美国CBE模式,强调课程教学的职业针对性和专业化程度。后来为了适应台湾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实行了宽专业口径的职业群集课程模式。1998年,台湾推出了“跨世纪技职体系一贯课程”发展规划,将职业技术体系分为15个群,同步发展各群核心课程。台湾的技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校根据学生未来的不同定位,不同的科系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面向不同的产业和职业,在此基础之上与产业界合作,共同开展工作和岗位能力分析,设置课程,开展教学,让学生掌握岗位工作所必需的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并掌握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能力。
大陆与台湾在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其基本出发点和设计理念上基本相似。但在课程本身的建设与发展方面,大陆制订的细则、所做的工作更为具体、规范,具有更强的岗位能力实践性与针对性。
六、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之所在。台湾地区在技职教育的师资队伍组成方面,力量非常强大。大多数的台湾技职院校的教师都具有博士学历,有较大比例的教师来自企业,并通过制度规定,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赴企业进行实务锻炼或进行合作研究、专题制作,聘请有实务经验、有技术的企业界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实践课程。为保证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台湾职业技术院校在严把师资进口关的同时,特别注重教师的培养。一般教师两年内必须去欧美、日本的高校进行短期访学,为教师追踪世界科技前沿知识与技术,提升教学与研发能力提供时间和机会。
大陆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强调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即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要求要有学校的教师资格证书,具有行业、企业经历,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且还要求在师资队伍的组成上,要有一定比例的行业兼职教师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课程教学、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指导等工作。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是大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此外,从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发展程度而言,台湾地区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了大陆。台湾地区学生学习和管理的网络化程度非常高。在教育的国际化方面,台湾地区的很多技职院校都有一定数量的留学生,教师大多都受到国际上大学的教育和培养,学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化教育教学平台,教师互动学习和交流,学生自由学习和交往,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融,较好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发展。
大陆与台湾两岸同根同源,高等教育在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走暖,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也在不断地加强。如何很好地吸收和借鉴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发展,促进两岸之间高等教育及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更好地利用两岸间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两岸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
[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马树超、郭杨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宁夏固原
中图分类号S532;F3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354-03
马铃薯是固原市传统种植的优势作物,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4.67万hm2,年产鲜薯达300万t,70%用于淀粉加工。快速发展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业进一步带动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淀粉加工企业迅速增加,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就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1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发展现状
1.1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马铃薯是固原市的高效优势农作物。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抓住深度开发马铃薯资源和东南沿海对接的机遇,积极实施马铃薯开发战略,以淀粉加工业为龙头的马铃薯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使马铃薯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8年固原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4.27万hm2,平均产量22.5 t/hm2,总产量约320万t,其中用于淀粉加工的160万t,农民和淀粉加工企业纯收入总计达到7.3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中有520元来自马铃薯产业,占其纯收入的34%。与此同时,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还安置劳动力近3 000人,人均收入2 000元以上。2009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6.40万hm2,总产量约270.6万t,农民和淀粉加工企业纯收入总计达到13.44亿元。20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4.00万hm2,总产量约210万t,农民和淀粉加工企业纯收入总计达到4.83亿元。由于马铃薯种植规模的扩大与产量的提高,为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奠定了充足的原料基础,极大地促进了淀粉加工业的发展,形成了大小企业与手工作坊竞相发展的淀粉加工格局和精淀粉、粗淀粉及“三粉”(粉丝、粉皮、粉条)的产品结构。马铃薯淀粉加工能力呈现逐年大幅度增长的趋势:2007年加工马铃薯28.27万t,生产淀粉4.18万t;2008年加工马铃薯47.14万t,生产淀粉6.84万t,2009年加工马铃薯81.25万t,生产淀粉12.5万t。
1.2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固原市共有马铃薯加工厂家3 121家,生产淀粉和“三粉”约12.5万t。从年设计加工淀粉能力看,淀粉加工生产企业呈金字塔形状分布,即大中型加工企业少,小企业和手工作坊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能力低下。调查结果表明:固原市年淀粉加工能力在50 t以下的小型企业和个体户有2 698家,占全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总数的86.4%,2007年生产淀粉48 600 t,占总加工量的38.9%;年设计加工能力50~499 t的企业189个,占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总数的6.1%,2008年生产淀粉9 122 t,占总加工量的7.3%;年设计加工能力500~999 t的企业135个,占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总数4.3%,2009年生产淀粉8 996 t,占总加工量能力的7.2%;年设计加工能力在1 000~4 999 t的企业82个,占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总数的2.6%,2009年生产淀粉22 285 t,占总加工量的17.8%;年设计生产能力在5 000~9 999 t的企业有12家,占总企业数的0.38%,2009年生产淀粉11 712 t,占总加工量的9.4%;年设计生产能力大于1万t的企业有5家,占总企业数的0.16%,2009年生产淀粉16 295 t,占总加工量的13%。
2存在的问题
2.1企业建设环保审批手续不健全,缺乏发展建设规划
据调查,固原市大部分淀粉加工企业建设时未履行环评审批手续,在建设淀粉加工生产线的同时没有建设废水处理设施,未实现达标排放。固原市年设计能力大于50 t的淀粉加工企业,办理环评审批手续的只有11家,占总数(180家)的6.1%,新建的53家淀粉加工企业,全部没有办理环评审批手续;在运营的180家淀粉加工企业中,建有废水沉淀池的企业43家,占总数的23.9%,新建的53家淀粉加工企业建有沉淀池的14家,占总数的26.4%。而利用沉淀处理废水,只能消除泥沙、薯皮和降低污染物,做到废水部分循环利用,还达不到环保治理要求。此外,加工企业的建设由城市向农村无序发展,随意建厂,布局不合理、无序竞争、重复建设造成的后果是浪费大量资金,任意排放废水,废水难以统一集中处理,致使废水污染大面积扩展,效益递减,生态恶化,影响了产业发展。
2.2生产工艺落后,水资源未能循环利用
调查发现,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中循环利用水资源的企业很少,在3 121家淀粉加工企业中,仅有宁夏佳立科技有限公司、隆德四波淀粉公司和原州区六盘山淀粉公司、瑞丰淀粉公司等少数几家采用沉淀池对洗涤水沉淀后循环利用,其余均为一次性用水企业,平均生产1 t淀粉浪费30 t水。小厂家和手工作坊每年浪费水高达200万t以上,约等于固原市每年市区生活用水量的排放量(约240万t)。
2.3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技术水平偏低,加工产品种类少,且多为初级产品
马铃薯加工在多限于加工成粗制淀粉,制作粉丝、粉皮、粉条,数量少,加工深度不够,经济效益不高,消化能力有限。马铃薯粉条加工规模不大,虽然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在加工质量和品牌开拓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由于缺乏相应的加工技术,加之受交通运输条件所限,马铃薯高产优势的发挥受到极大地制约。由于没有现代化的储藏设备和科学的加工技术,每年因此而损失的马铃薯为25%~30%,其余的70%~75%也基本用于鲜食或者加工成粉丝、粉条及淀粉,使马铃薯的营养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也使其综合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地局限。马铃薯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以加工2 000多种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医药、化工、纺织、造纸、铸造、橡胶、石油等领域[1]。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世界上20%的马铃薯产在我国,而在加工方面,美国的加工率为60%,荷兰为47%,我国却只有10%。固原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14%~30%,但还是以初级加工为主,产品均为初级产品,其中只有精淀粉质量达到国家有关淀粉质量的相应标准(JB8884-88),而粗淀粉生产均未执行任何质量标准。国外一些淀粉加工企业一般都有几十种淀粉产品,有的甚至有几百种,我国只有几十种,宁夏仅有7种。2005年加工精粗淀粉7万t左右,以“三粉”为代表的初级淀粉加工产品5.5万t。
2.4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远滞后于设计加工能力
2007年加工能力由于受收购资金、原料短缺等因素的制约,淀粉生产量仅能达到设计能力的30%左右,企业设计加工能力远大于生产能力,只达到设计能力的10.66%,2008年达到18.80%,2009年达到30.78%。2008年加工能力只达到设计能力的31.46%,虽然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均逐年上升,但淀粉加工原料仍然短缺。加工企业现有生产能力为27.7万t,其中已投入运营的22.23万t,新建企业5.48万t,再加上“三粉”加工企业,按平均加工1 t淀粉消耗6.5~7.0 t马铃薯计算,年消耗马铃薯逾200万t。马铃薯的用途不仅局限于加工淀粉,还有鲜薯外销、农民自用等。因此,原料不足、行业之间的无序竞争、破坏环境等将成为限制固原市马铃薯淀粉加工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2.5马铃薯加工企业无自有原料基地,加工原料严重不足
通过调查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原料基地,虽然近几年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是没有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就连唯一的一家全粉企业也没有原料基地。近几年,全粉市场特别看好,给企业带来很好的利润,但企业也为没有好的加工原料和原料不足而惋惜。因此,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迫在眉睫。
3对策
3.1加强淀粉加工企业技术改造
一是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把淀粉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列为固原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重点。对基础较好、技术改造积极性高的淀粉加工企业,要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同时要将其利用改造后的先进工艺、提高淀粉质量、减少工艺用水和废水排放量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以各种形式在同类企业内进行推广。此外,要鼓励企业加强与宁夏区内科研机构的联系和合作,通过产学研结合,广泛地学习和应用国内外马铃薯淀粉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切实可行地提高企业自身的加工项目建设,提高马铃薯淀粉附加值,使淀粉加工向变性淀粉、高品质精淀粉方向发展,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在企业技术改造方面的资金支持[2]。二是进行全旋流改造。对年产淀粉在50~1 000 t的加工企业,都应建设沉淀池及循环用水设备,对采用半旋流工艺生产淀粉的企业应进行全旋流改造,对新建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应要求其采用全旋流工艺。应健全审批手续。三是加强水源循环利用。对耗水量高、污染大、产品质量差的家庭作坊式企业,一方面按照生产量建设相适应的工艺废水和马铃薯清洗废水沉淀池,对废水循环利用;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小型企业实行区域化管理,以区域龙头企业带动,利用自然沟壑建设废水沉淀池,废水经土法处理后循环使用或定期排放,以此减少加工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从而减少污染程度。既无资金,又分布于主要流域、生活生产水源附近且无节水防污设施的加工企业应在做大做强大中型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后,利用市场机制自行淘汰或利用行政手段关停并转[3]。
3.2加强马铃薯品种资源开发和基地建设,扩大企业规模
固原地区的典型气候特别适宜马铃薯种植,品种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在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和种植推广上一直以产量作为衡量马铃薯品质好坏的标准,而没有考虑其加工产品的品质和适应性,适合加工的马铃薯品种资源很少。为此,建立马铃薯品种资源选育基地,推广适宜加工的优质与专用品种是今后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固原市的马铃薯加工企业普遍存在产品品种单一、产品质量差、生产规模小、技术设备差等问题,造成马铃薯加工产品质次价廉,经济效益偏低。因此,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开发适合我国市场的马铃薯新产品以及加工设备是提高马铃薯加工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3.3加快马铃薯工业化产品的规格化与标准化
固原市马铃薯加工业落后的原因除加工工艺和技术装备差外,产品的规格化和标准化是关键所在。马铃薯加工需要规格化和标准化的原料,同时市场也需要规格化和标准化的产品。优先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技术有:马铃薯全粉和淀粉的加工标准和检测方法的研究;生产用马铃薯品质检测方法和等级的分类办法[4];马铃薯产品行业标准的制订。在管理方面,要加快建立马铃薯原料标准,规定用于鲜食、餐馆、工业加工等不同目的的指标要求。对各种马铃薯加工品的制作方法、产品质量、包装方法等也制订操作规范或标准。
3.4加强马铃薯产业领域的市场预测工作,健全完善科技信息网络,建立马铃薯产业数据库
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的到来,世界马铃薯加工市场必将逐渐一体化,目前固原市马铃薯加工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而承受的市场压力大。因此,必须掌握世界的发展趋势,加强国内外市场动态研究,正确制订固原市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战略,建立市场预测和科技信息网络数据库,开展马铃薯加工业的动态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建立马铃薯的生产和加工企业数据库和网站;建立马铃薯科技成果数据库和网站;收集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网站。把马铃薯原料的选种、种植和生产、预处理、加工工艺、加工设备、包装、贮存、运输、销售和各个环节的全面管理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统一规划和实施。
4结语
总之,固原地区马铃薯淀粉加工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为固原市农产品销售、农业种植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且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和解决城乡剩余劳动力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总体看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层次比较低,加工企业规模小、分布不合理、技术与设备生产水平明显偏低,产品附加值低且产业链短的问题十分突出,对整个产业发展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有限;龙头企业普遍负债率高,尚未处理好企业与农户之间、基地建设与加工需求之间的利益关系,加之流动资金短缺,企业规模有限、技术人才短缺、环保意识薄弱等因素的制约,快速发展的淀粉加工业与固原地区水资源保护、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矛盾也日益凸显。
5参考文献
[1] 李贵春,王江,郑丽莉.马铃薯精淀粉加工考察报告[J].马铃薯杂志,1997,11(1):59-61.
[2] 于凤海.马铃薯产业化生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2009(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