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外传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蜀绣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丝绸文化中的精品和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2006年蜀绣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传承和传播价值。
但是与蜀绣自身价值与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相比,蜀绣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与中国其他名绣,如苏绣、湘绣等相比,发展情况也不容乐观。
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市场消费趋势的转变,直接影响到了蜀绣的传承与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蜀绣的市场竞争形势也愈发严峻。目前,成都市蜀绣产业目前年产值仅2000余万元,从业人员只有800余人。蜀绣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发展都严重滞后。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蜀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历史文化、艺术、技艺及其产业政策等理论层面的探讨。蜀绣在高校的传承研究则很少,而关于蜀绣的对外传播方面的研究则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如何使蜀绣为更多人所认识,如何使蜀绣的影响力超越西南地区,走向国际;如何使蜀绣在全球化背景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些问题则几乎无人认识和关注。
将传播学理论引入蜀绣推广中,可以使更多人认识了解蜀绣,并将蜀绣文化置于世界范围中进行讨论,并运用新媒体工具在推广蜀绣,对于蜀绣复兴具有积极意义。
促进蜀绣依托高校进行有效传承,并通过英语这种媒介走出国门,可以促进蜀绣在新的传播环境中进一步发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的校园传承研究和学院的特色专业相结合,并依托学院国际部学生的专业和语言的双重优势,力图找到适合蜀绣的特色校园传承之路和对外传播方法。
一、蜀绣研究的现状
蜀绣距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西汉文学家扬雄在《绣补》一诗中最早提到“蜀绣”,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将蜀绣和蜀中其他的物产并成为“蜀中之宝”。清代道光时期,蜀绣已形成专业生产,成都市内发展有很多绣花铺,既绣又卖[1]。
由于地理位置和文化影响力,国内外学者关于刺绣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苏绣和湘绣的研究上。在对蜀绣的研究中,较为权威的有《中国蜀绣》以及蜀绣大师郝淑萍的蜀绣图集。这些文献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蜀绣的历史渊源、原料、针法、纹样及布局、艺术品图案等领域,而其他方面关于蜀绣的书籍、论文、音像制品都十分缺乏。
段德强在《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以蜀锦为例》一文中,用SWOT方法分析了蜀锦当下的现状。针对蜀锦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一些保护和开发的建议和措施。
在蜀绣与传播学结合方面,王雪梅、谭丹在《新媒介下蜀绣“关系传播”探析――以蜀绣作为国礼承载关系为例》中,从新媒介"关系传播"的理论角度出发,论述了蜀绣进行“关系传播”的必要性。
自蜀绣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蜀绣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对于蜀绣的校园传承方面的研究则主要是关于蜀绣如何通过职业教育来加以保护和传承:如四川新华职业学校就开设了蜀绣专业,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
二、涵化理论与蜀绣研究推广
涵化指向异文化学习和调整的发展过程[2]。
在人类学中,指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只要发生文化接触,其社会文化就会发生变化。
在传播学中,涵化理论(CultivationTheory)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涵化假设”,“涵化分析”等,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格伯纳(Gerbner)于1969年提出。其理论假设为,“那些花费了很多时间生活在电视世界中的人更可能以电视镜头所呈现的形象、价值观、描述、思想体系来看待现实世界(RealWorld)[3]。电视媒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认知模式。
电影具有较长的观看价值,寓教于乐;电视的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这都是对蜀绣的传播发展十分有利的条件。
而互联网的传播方式更具综合性。首先它将信息传播系统相互融合,呈现出文字、声音、影像交融的多媒体形态,同时还把个人媒体、小众媒体、大众媒体融为一体。互联网的传播者和受众可以进行互动,个人获取和传播信息更为方便,跨越国境的穿透性强。
从上述理论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利用媒体工具推广蜀绣的过程中,面临着两次涵化的过程。
首先,电影、电视和互联网都是舶来品,其拍摄手法和传播手段无一不是西方文化的体现,在对蜀绣的研究、拍摄、传播中都会在传统的蜀绣文化融入西方文化色彩。
这必然在蜀绣的传播过程中烙印下深深的痕迹,特别是借由传媒类学校学生创作的作品。大学生是拍摄、传播技术的初学者,他们的年龄与阅历都处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击、碰撞、融合中。文化间的涵化明显反应在他们的作品中,再通过他们的作品对蜀绣文化本身和蜀绣文化所呈现出的传播形态产生影响。
有人认为,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涵化过程可能会对传统文化产生毁灭性的影响。这种担忧有一定道理,但并非必然,需要我们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和引导。蜀绣文化需要用贴合现代流行文化的方式吸引受众,才有可能达到有效的传播和传承。
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工具可以使地理位置遥远,文化差异巨大,对于蜀绣文化毫无了解的外国受众接触到蜀绣文化,进而对他们产生涵化影响。
要使得蜀绣真正走出国门,为外国人所了解、所接受,关键在于接触。只有让外国人有机会接触到蜀绣文化,才有可能使蜀绣迈出国际传播的第一步。而电视、电影无疑是可行的传播途径。
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大众传播拥有了互动性和参与性,这极大改变了传统电视影响的单向性和整体性。
在蜀绣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互联网是主要平台。蜀绣文化的传播者可以将影像、文本、音频等资料通过互联网向世界进行展示,使更多人认识蜀绣、热爱蜀绣。同时,观众认知的主动性在整个涵化过程中都对传播效果有着显著的作用,观众可以时时发问沟通,是传播者了解受众心理,从而调整传播策略,使蜀绣文化更有针对性,更具吸引力。
三、蜀绣文化对外传播发展建议
蜀绣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何才能更好的传承和传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制定传播策略前,需认识到蜀绣的对外传播过程经历了两次涵化:第一次是西方文化对传统蜀绣文化的涵化;第二次是蜀绣文化对西方受众的涵化。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提高传播者的文化自觉意识
在传播蜀绣的视频音频资料制作过程中,既要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宝贵。互联网受众主要是青少年,最清楚他们兴趣喜好的是同年龄层次的青少年。所以蜀绣文化的天然传播者应该是传播类院校的学生。他们一方面掌握着拍摄的技巧,一方面控制着传播的内容,他们推进着蜀绣文化涵化的过程。
但在此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度。过度引入西方文化,将西方文化置于传统文化之上,甚至为了迎合西方文化而扭曲传统文化,都是本末倒置的行为。所以,提高传播者的素质,使传播院校的学生这一传播主体深入系统的了解蜀绣文化,提高自身文化自觉至关重要。
第二,加强国际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
传播本身就是一门科学研究,在大学教育中,不止要有精通拍摄技术和蜀绣传统文化的人,还应该要有在有了解传统文化、了解传播规律、了解对象国文化的人。
作为传播蜀绣文化的中介和桥梁,本身应具备民族性和国际性。要实现文化多元化,就离不开语言这个重要的媒介,离不开译介。这不仅可以让世界人民了解蜀绣,也是蜀绣走出去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同是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在对西方受众的涵化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蜀绣文化产业。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新媒体的崛起与发展,文化制品呈现商品化趋势,国际文化交流日益产业化。在国内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文化、使蜀绣文化在国内文化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同时,还应坚持发展外向型的民族文化产业。
发展蜀绣文化产业不仅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可以为蜀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经济支撑,有效缓解蜀绣技艺从业人数少,产值低的窘境。
其次,积极利用新媒体工具,建立传播蜀绣文化的精品网站。
网站的内容、形式都应该因时应是,采取多种传播形式和传播手段,内容丰富,页面精美,互动流畅。
在受众方面,网站应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海外华人和留学生的。在这一类网站上,以中文作为主要传播语言,将蜀绣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纽带,连接海外华人和留学生与祖国的血缘亲情。
另一钟是针对世界各国的外国人。在这一类网站上,应以英文为通用语言,各国母语作为主要传播语言,重在介绍蜀绣文化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使初次接触蜀绣的外国人理解蜀绣文化,热爱蜀绣文化,进而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除此以外,还应加强与东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越南在历史上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彼此间文化背景、文化认同程度高,审美情趣相似,更容易理解蜀绣文化蕴涵的历史与文化。在东亚的经济交流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巩固文化之间的共性,形成合力,共同推广蜀绣文化。
运用新媒体媒体工具传播蜀绣文化,可以使外国民众认识蜀绣,了解蜀绣,对于蜀绣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蜀绣的传承,更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的对外传播策略的研究,包括蜀绣的校园文化传承及其英译研究成果,也可以推而广之用于中国其他刺绣和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当代社会,麦克卢汉所提及的“地球村”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这个日趋“狭小”的世界中,文化的多元化已经岌岌可危。蜀绣作为濒危的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推动蜀绣文化的传播,使更多人了解蜀绣,热爱蜀绣。
参考文献:
[1]朱华.蜀绣文化探讨[J].四川丝绸,2008(4)
[2]关世杰.国际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9
(一)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昆明三所高校(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7份,回收有效率为82.33%。其中泰国留学生132人,越南留学生72人,其他国家留学生43人。他们当中本科学生为153人,研究生30人,汉语短期培训的学生64人。
(二)调查问卷本研究所用的工具为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受试的基本信息,包括国籍、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第二部分旨在调查他们对云南的印象及对云南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情况。第三部分为开放式问答题,主要调查他们接触和了解云南文化的主要途径。在分析他们对云南文化的了解程度时,主要采用李克特1-5等级量表。
二、研究发现与讨论
问卷调查主要从他们对云南民族文化的了解及认同层面来分析他们对云南的印象。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共有25个,这些民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民族习俗、饮食服饰及文化特点,同时,由于云南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多样化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沟通,从而汇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民族文化体系。
(一)东南亚国家留学生对云南的印象在问及“来中国之前,提起云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时,回答次数最多的是昆明,提及次数比较多的是“少数民族”、“香烟”、“民族服饰”、“过桥米线”、“石林”、“茶”。这说明,东南亚留学生对云南的最初认识是从地理概念开始,最先了解的是省会昆明;其次由于调查对象为学生,他们来云南之前,查询了解更多的是云南的高校,而云南高校最集中的地方是昆明,所以“昆明”这个词是他们最为熟悉的;第三由于诸多国际航班直飞云南的到达站均为昆明,它是连接东南亚留学生从本国到中国的第一站,因此,留学生们对昆明的熟悉程度较高。此外,由于云南跨境民族较多,东南亚留学生对云南少数民族提及的比例也相对较高。
(二)东南亚国家留学生对云南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为调查东南亚留学生对云南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共设计了“云南民间艺术及歌舞(含中国民间艺术等)”、“云南城市”、“云南饮食”、“云南旅游景点”及“云南少数民族节日(含中国传统节日)”五个方面的内容。结果发现,在这五个方面,他们最为了解的是“云南城市”和“云南旅游景点”,100%的学生都能列出一到两个云南城市或景点,其次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含中国节日)”,最不了解的是“云南民间艺术及歌舞”。结合调查结果,排在每个层面前五位的分别是:云南城市:昆明(99%)、大理(99%)、西双版纳(99%)、香格里拉(99%)、丽江(99%)云南旅游景点:石林(95%)、大理古城(88%)、云南民族村(87%)、恐龙谷(84%)、玉龙雪山(80%);云南饮食:过桥米线(90%)、饵块(88%)、炸土豆(84%)、臭豆腐(81%)、火腿(70%)云南少数民族节日(含中国节日):中秋节(86%)、春节(82%)、端午节(77%)、火把节(75%)、泼水节(68%)云南民间艺术及歌舞:京剧(72%)、书法(70%)、太极(63%)、剪纸(53%)、功夫茶(49%)为了了解东南亚留学生来云南学习的同时,是否有兴趣了解中国或者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问卷中还提到“你还想了解更多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或中国文化吗?”,83%的学生表示云南民族文化丰富多样,有很多有趣的民族,他们愿意了解更多的云南民族文化和中国文化。但是也有8%的学生表示不愿意,还有9%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而问及“你最想了解云南或中国文化的哪一方面”时,选择“中国饮食”和“中文”的比较多,选择“经济”和“建筑”方面的比较少。这可能与被调查的身份有关,他们大多是学生,来云南主要学习的是中文,要适应当地文化,和中国学生交流,语言是基本沟通工具,虽然部分学生可以使用英文,但是他们更倾向于用中文来交流。为此,选择想要了解“中文”的学生比较多。同时由于在学校,学生们每天都离不开的是饮食,当地食物是否符合他们的口味,也很容易影响到他们来昆明的文化适应情况,因此,很多学生倾向于了解中国饮食。
(三)东南亚国家留学生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的途径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东南亚留学生在昆明上学期间,了解云南的主要途径有:云南当地的数字媒体,包括互联网、广播节目、电视和报纸;学生所在学校学习的有关文化的课程、身边的中国同学及老师;还有他们在云南的旅游经历及来云南之前在本国的一些媒体资源等。同时还有部分学生表示通过观看中文电影、参观会展中心的文化活动或展览、阅读相关图书、观看歌舞或者节目表演等来了解云南民族文化。此外,还有部分学生表示通过去云南各地旅游或参加文化体验也能了解到部分民族文化。为了进一步探究东南亚留学生在昆明学习期间,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的途径是否方便,问卷中还问到“你觉得你能很方便获取云南民族文化方面的资料或者知识吗?”,73%的学生反映他们不能便捷获取云南民族文化方面的资料。虽然图书馆和书店都有很多这方面的中文书籍,但是翻译成他们本国语言的不多,双语对照的涉及云南民族文化主题的教材或著作也几乎没有。同时互联网介绍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主要是中文网页,个别有英文介绍,但是用泰语、越南语、缅甸语对照的网站基本没有。同时还向调查对象了解“你在国内的时候有机会接触并了解云南民族文化吗?”,88%的学生表示他们在自己国家基本没有专门介绍云南文化的节目,也鲜有网页或者杂志谈及云南文化。
三、总结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昆明的东南亚国家留学生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内容认识相对比较清楚,但是了解和认同程度还有待提高。美妙绝伦的旅游景点,五彩绚丽的少数民族,美味可口的当地小吃构成了他们对云南的基本印象。而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民族习惯、民族舞蹈、歌曲及民族节日等了解还不够深入,也缺乏这方面的文化体验。同时,因为被调查者中间大多是汉语专业学生,他们对中国文化(含云南民族文化)及中文都有极高的认可度,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表示不愿意继续了解云南文化。这一现象值得深究,我们需要提升来昆留学生对云南本土民族文化的关注度;如何构建适合他们语言水平的涉及云南文化主题的汉语材料及他们本国语言材料也值得分析。为此,为了进一步加大云南民族文化对外传播,实现云南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可以依托在云南的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增强他们对云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并将之培养成为学成归国后宣扬云南文化的主力军。具体建议有三:
(1)加大信息资源建设,构建多语种的外宣网络平台。云南省现有不少推广介绍云南民族文化的相关网站,但是网站语言大多局限于汉语,还有少量提供了英语语种界面,但是涉及东南亚语种的网页目前还比较匮乏。在与东南亚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合作交流过程中,对外宣传的主要受众是东南亚国家的民众,为此,在外宣网络平台建设中,应将东南亚国家语种列入网站语言,这样更方便这些国家的民众了解和感知云南民族文化,也能促进云南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2)依托留学生课堂教学,设置云南本土文化系列课程。昆明高校的东南亚留学生今后将是他们自己国家汉语教学或者其他岗位的优秀人才,也将是对他们国家民众宣扬云南民族文化的主力军,如何引导他们更好地了解云南民族文化,构建良好的云南印象值得探究。因此,我们应该立足于校园,充分依托留学生的课堂教学,增加他们了解云南文化的途径。如:开设与云南民族文化,摩梭族文化或者云南旅游景点赏析等课程;同时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课程学习,或者将云南民族文化传说或者民俗改编为本国语言,进行再创作等。此外,还可以在云南民族文化课程中加入一些民族服饰展览、服装设计或者昆明饮食文化等内容提升留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要求学生们分组,选取云南的某一个民族为主题对象,对其服饰、饮食、民俗、语言等内容进行搜集汇总,并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全班分享,如此一来,他们对云南民族文化的某些细节或者特色会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会促进他们进一步展开深入研究和分析。
(3)打造云南民族文化品牌,开拓云南民俗体验途径。由于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珍贵独特的习惯、服饰、舞蹈、歌曲、节日及美食等构成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留下来许多经典的作品或仪式表演等。为了强化留学生们对云南多样化民族文化的感知和认识,云南省宣传部门、教育部门及文化产业部门可以联合打造一些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文化品牌,表演风格和内容创造既能呈现云南省不同地方、不同民族在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特色,同时还要切合观众的需求,具有较好的文化感染力。如此一来,这样的品牌能充当东南亚国家民众了解云南的重要媒介,有效推进云南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东南亚国家民众了解云南文化。如今,云南省已经打造了如《云南印象》、《梦幻腾冲》和《丽水金沙》这样的典型民族文化品牌。当然,为了能让留学生们更加近距离感受云南民族文化的风情,在昆明学习期间,还可以给他提供体验云南民俗的实践机会,如暑假云南民族文化社会实践、泼水节云南民族村一日游,或者大学生暑期去云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支教活动等。这些民俗体验活动都会给他们带来最直观的冲击和印象,也能增加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进而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了解云南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文化 影视传播 探析
一、问题的缘起
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其通俗易懂、极具趣味等特点一直为全世界人民所喜闻乐见。同时电影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在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传播或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上的传播上无形中发挥了独特且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我国民族题材类影视作品是中国向世界各国展示本国国家形象、传播本国优秀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形式。中国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样,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电影一贯存在的形式是独立的“类型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电影相比其他类型的媒介在全球化这一语境下往往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民族类题材的影视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受众的传播中表现为语言上、风俗上、思维上、价值观上的细微差异,这些差异其实都是来源于跨文化传播的特性所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在在观看民族类影作品时,他们对于电影中呈现的文化与现象的认知和兴趣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甚至有时会大打折扣,其认知和电影原本呈现的意境南辕北辙。这就说明民族题材影视作品中存在着一种“文化折扣”现象。
学者希尔曼・埃格伯特最早提出了“文化折扣”的概念,指的是“少数派语言和文化版图”,他提出文化本身就具有多样性,少数派语言和文化版图应得到更多关注。[1]在普通经济学中,文化折扣指的是在确定娱乐产品的经济价值时所要考虑到的文化差异因素。霍斯金斯和米卢斯于1988年在解释美国主导世界电视节目贸易市场时提出:一个节目是根植于本地文化背景的,其对于当地同样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受众来说是相当有吸引力的。而这一节目对于国外受众的传播的影响力就会有所不同,由于观众的价值观念、信仰、风俗、生活习惯、国家制度等存在差异,他们可能并不会认同这一节目,这种现象就是文化折扣。[2]同年“文化折扣”这一概念在他们发表的文章《美国主导电视节目国际市场的原因》里得到了首次探析。此外,他们还将概念加以量化,得出一个经济学公式:文化折扣=(国内相应产品的价值―进口价值)/国内相应产品的价值。[3]
二、文化折扣民族文化影视作品传播中的具体表现
其实中国的电影业起步并不算晚,从1913 年中国第一部古装电影《庄子试妻》到1927 年古装片《西厢记》、1936 年的《天伦》(后改名为《中国之歌》在美国放映),这些电影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或多或少对当地都造成了一定影响,尤其是影视作品中的中国元素大大的满足了外国受众对不同于本国文化、生活习惯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
2002年,影片《英雄》在海外(北美)的票房达到5800万美元,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在国外的发行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与突破。然而,中国电影在制作和技术上的劣势和文化差异使得其能够进入海外院线放映的影片数量很少,获得的票房也与其投入的成本不成正比。为了本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国外对于中国影片的排片量也并不多。
近年来,电影业的竞争日渐激烈,以独立的“类型片”形式的中国民族文化影视在海外放映的反响更是一落千丈。如《泰濉饭内票房为人民币12亿元,国外(北美)票房仅有57387美元;《致青春》国内票房为人民币7亿元,国外票房仅有9900美元;2014年著名导演张艺谋指导的影片《归来》的内地票房有2.33亿人民币,海外票房也只有37万美元。
电影《狼图腾》于2015年2月1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同年9月11日在美国上映。作为一部还未开拍就受到极大关注的电影,《狼图腾》将蒙古族文化带向了世界。但是,从在各国上映的票房和观众的口碑来看,《狼图腾》这部电影遇到了与姜戎小说《狼图腾》在国内发行时相似的处境,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给予的反馈存在很大的不同。
电影《狼图腾》是中法合拍的一部讲述蒙古人民、蒙古狼和北京知青的故事。虽然影片将重点放在了讲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上,这与原小说着重表现蒙古文化有所不同,但作为一部在蒙古草原拍摄,以蒙古文化为载体的电影,《狼图腾》可以被定位为一部新世纪少数民族的文化影视作品。
与以前少数民族文化影视仅仅在国内进行传播不同,《狼图腾》走上了全球化的市场,其在中国上映后,先后在法国、西班牙、美国、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上映。 由于各国具体情况的不同,《狼图腾》得到的反馈也不一样。本文主要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美国和法国这三个国家的数据来研究电影《狼图腾》传播中的文化折扣问题。
根据美国票房网站Box Office Mojo的数据显示,《狼图腾》在中国从上映到下映的总收入为110460000美元;在法国上映到下映的总收入为8811832美元;在美国上映到下映的总收入为210591美元。
根据文化折扣的公式,可以算出《狼图腾》在法国传播中的文化折扣为(110460000-8811832)/110460000=0.92。在美国传播的文化折扣为(110460000-210591)/110460000=0.998。由此可以看出,《狼图腾》在法美两国的传播都存在文化折扣现象,并且在美国传播时表现的更为明显。
三、《狼图腾》传播中的文化折扣分析
学界目前关于《狼图腾》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对小说版本的文化人类学分析和其英译本的研究,王萨日娜研究了《狼图腾》小说在不同文化圈中的接受程度,但并未提及造成这些接受程度差异的原因,但仍可从中借鉴到一些差异化的表现,比如文字互译的语意变化和文化习惯的接受差异等。王素亚在其硕士论文《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研究》中提到了导致文化折扣产生的两个原因。霍斯金斯和米卢斯明认为文化折扣是指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由于文化背景差异不被其它地区受众认同而导致其价值的减低。本文在分析电影《狼图腾》传播中文化折扣现象时,综合了文化和理论的因素,从传播者,传播媒介和受众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导演文化圈的不同导致文化折扣程度的不同
《狼图腾》为中法合拍电影,导演让・雅克・阿诺曾荣获多项最佳导演奖的奖项,其之前所拍的电影在法国都受到了很好的反馈。此次拍摄《狼图腾》,尽管剧本讲述的是中的文化和故事,但是作为一名法国籍导演,在叙事风格和影片表达上面,还是有贴合法国受众习惯的痕迹。导演在法国的良好口碑加上影片表达方式的近法国化,使得《狼图腾》在法国受众中获得了较好的反馈。这也使得影片在法国的文化折扣相对少于在美国的文化折扣。
据法国电影资料网站Allociné显示,《狼图腾》在法国公映后的两天,媒体评分3.4分,观众评分3.7分,以评分机制为满分5分来看,《狼图腾》在法国获得的综合分数相当于在豆瓣上的7.3分。能在眼光严苛的法国观众面前取得这个成绩,说明《狼图腾》背后蕴含的意义为国外受众认可,也说明这部影片确实值回票价。该网站下的评分显示,在44位评分人中,有43%(19个人)的人给了4颗星,16%的人给了5星。只有5%的人给了不到一星。[4]
(二)电影时长限制导致文化叙事的不深入和不完整,产生文化折扣
小说《狼图腾》在海外传播的主要限制为语言的不互通,电影在语言这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一弊端。但由于电影时长的限制,近2小时的电影根本无法做到小说表达的细致和全面,对于熟悉电影文本故事的受众来说,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但是对于不熟悉电影故事的受众,尤其是对于处于不同文化生活下的国外受众,短时间内的精简叙事容易造成其理解的片面性。
在中国电影走向海外的历程中,首先取得成功的便是李小龙的功夫片,成功的原因除了中国功夫对国外受众本身的吸引力以外,另外一个因素便是功夫片没有多少习俗和民族文化习惯的情节,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国外受众接受和理解功夫片所讲述的内容。而《狼图腾》这部影片虽然重点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其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对蒙古族文化和狼文化的讲述,比如“图腾”、“腾格里”等,这种植根于民族深处的文化是需要长期的积淀才能理解的,短短的一部电影是无法表现其内涵的。
(三)文化差异导致受众的多样性解码,提高了文化折扣
思维方式是一个人看待一个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思维方式也是引导人们行为方式的主导因素。其实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天为0。
其中积极的评价大多关注在影片的自然风景层面,如“《狼图腾》电影中有许多我从未见过的令人激动的自然场景”、“景观和精心训练的狼才是真正的明星。”
文化传播规律表明,在一个文化共同体中,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必然会形成某种压力和霸权,异质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也不可避免。所以像电影《狼图腾》这类民族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所产生文化折扣是不可避免的。但民族文化为了自身的传承和发展,必须不能固步自封,应该走出去,走向世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文化折扣最小化的策略和措施。
据2015年全球电影市场数据报告显示,在2015年383亿的全球总票房收入中北美票房收入高达111亿美元,而中国的国外票房收入虽然有68亿美元,但和北美的票房相比还是相距甚远。
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除了经济、军事之外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而作为一个民族传播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影视文化产品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同时,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扩大本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提升本国文化在全世界人们心中的形象和地位,打造中国友善、团结的民族亲和力和向心力。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理应成为我们不断前行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注释:
[1]薛华:《中美电影贸易中的文化折扣研究》,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学位论文
[2]喻国明、丁汉青、支庭荣、陈端:《传媒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0页
[3]王素娅:《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文化折扣问题研究》,郑州大学学位论文2014年
当前有关对外传播的研究与争论都在围绕这五类问题展开,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对外传播的成熟理论体系,甚至对外传播的基本概念也没有统一的定义。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全面展开与层层深入,对外传播问题不仅是中国输出硬实力的舆论保障,还是中国建设软实力的关键要素。
美国正是凭借着对外传播的媒体优势,向全世界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美国对外传播的优势更是形成了在军事与经济领域之外的新的“不对称战争”。美国媒体数量众多,受众群体庞大,传播技巧成熟,内容新颖丰富,强大的对外传播优势是中国无法在短期内超越的。为了争夺意见市场,中国与美国拼媒体资源是不合理的。作为传播学发端的效果研究,是传播应用的理论成果体系,也是作为传播应用之一的对外传播可资借鉴的重要依据。因此,对外传播的关键问题应该集中于目的与效果,即能够利用有限的媒体资源,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由此可见,对外传播的研究重点不能分别集中在控制、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这五个传统领域,而是要发展出一种能够达到对外传播效果的合理、有效的新方法。
当前美国的对外传播还表现出新的特征和规律。以近期的黄岩岛事件为例,美国开始退居幕后,挑起周边国家与中国进行对抗,制造各种中国威胁周边地区安全的新闻命题,而不是直接针对传统的、问题、人权问题等向中国发难。还有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太战略,以及由此推及的在远东地区的各种军演,都是在国际舆论环境中进行的事件营销。金融危机使得美国暂时搁置了主动武力干涉与强制推行价值观的传统套路,对外传播的新动向是通过议程设置来牵制中国等有能力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的国家,以此吸引世界的注意力。因此,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注意力,是中国应对美国新战略的必要条件。
作为传播目的的注意力
按照注意力经济学派的定义,“注意力是对于某条特定信息的精神集中。当各种信息进入我们的意识范围,我们关注其定的一条,然后决定是否采取行动”。②注意力的概念超越了控制、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而把目标直指传播效果,这正是对外传播的根本目的。当前的国际环境已经不同于意识形态对立的冷战时期,美国高举自由民主的大旗,通过强势媒体资源吸引了全球大量的注意力,使得美国的价值观成为当下国际秩序的主流标准。最近几年中国大力对外传播“北京共识”、“中国模式”、“和谐世界”等中国价值观,并通过加强学术交流、孔子学院等形式推广中国文化,意欲以此制衡“华盛顿共识”。但是,国际上对中国价值观的关注,目的并不完全一致,“其中的确有不少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是抱着‘取经’的目的,希望能从中国的发展经验中找到有助本国发展的经验。但也不排除部分国家或部分人抱着冷战思维不放,指望利用‘中国模式’来宣扬新一轮‘中国崩溃论’或者‘中国威胁理论’,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从注意力经济的学理上判断,以注意力为核心的对外传播以效果为唯一目的,可以有效避免信息认知的价值观干扰;在认知层面开展注意力竞争,能够合理避免与国际主流标准的西方价值观进行意见交锋。从当前国际形势上判断,中国的对外传播不适合在价值观层面与西方进行道义争锋,而是要与其争夺注意力。以抢夺注意力为目的,不仅可以避免与西方在短期内发生正面冲突,有利于继续营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而且可以打破各种版本的“中国”,有利于进一步树立中国不搞霸权主义的“和平崛起”形象。③因此,以注意力作为对外传播的目的具有现实意义上的必要性。
作为传播效果的注意力
传播学的效果研究立足于定量的科学逻辑,在意见测量、数据统计与分析中,借鉴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效果研究的目的大多是测试人们的好恶、态度、情绪、认知程度等非客观化的事物,尤其是好恶、态度、情绪等变量,存在着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相互影响程度较高的特点。效果研究中最难测量的范畴就是态度和行为,唯有与注意力高度相关的变量——认知程度,相对来说客观化程度较高,容易准确测量。
注意力属于认知范畴,或者说是感性认识层面,而价值观属于态度与行为范畴,或者说是理性认识层面。按照哲学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基本逻辑,从注意力到价值观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规律。结合国际形势的现状,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对外传播的主要矛盾是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价值观的优势,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注意力的争夺,并从注意力的争夺最终达到价值观的博弈。因此,围绕获得注意力为传播效果,对注意力进行传播管理,在短期内的对外传播中具有战略意义上的可行性。
对外传播的注意力管理
注意力经济学派给出了注意力运行的基本模式,即“知觉(事项进入知觉范围)——注意力(在搜索阶段和决策阶段之间,注意力给了某特定事项)——行动(决定是否采取行动)”。由此可以推论出对外传播的运行模式,即“信息搜索(各种信息混合在一起)—信息邂逅(刻板成见形成的潜意识,促成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信息确定(在利益与兴趣的基础上给出意见)”。通过对两个模式的对比可以发现,注意力处于信息邂逅的阶段,是由信息到意见的桥梁,也是从知觉阶段到价值判断的过渡。因此,把注意力作为对外传播的目的与效果,对注意力进行管理,既是长期内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争夺的前提,又是短期内引导舆论的有效方法之一。
达文波特的注意力经济学认为,可以利用“注意力选择器”对目标对象进行测量,通过对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得出数量更多、更有效的获得注意力的方法。在科学测量的基础上,可以开展针对注意力的管理。结合对外传播的具体实践,注意力管理主要包括领导管理、战略管理、信息管理、组织管理等。由于注意力经济学的实践经验大多来自于一般性的实体经济组织,虽然很多能够进行直接嫁接,但是对外传播的注意力管理针对的是媒体组织以及虚拟信息,体现出较多的特殊性。比如,注意力经济突出网络媒体与电子商务的关键作用,可以被直接应用于汇聚注意力的目的;注意力经济强调传播主体的能动作用,中国网民数量世界第一,如果能够合理、有效地发动网民进行对外传播,必将取得超越官方媒体单一传播的注意力效果。当前,注意力经济在对外传播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理论的兼容性问题。本文只是论证了必要性与可行性,还需要以后继续深入研究。
注释:
①郭可:《国际传播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5页
②【美】托马斯·达文波特等著,谢波峰等译:《注意力经济》,中信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3页
对内传播系统包括以下三部分:
(1)品牌基本法:是企业品牌的根本大法,规定了每个员工为品牌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什么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什么行为是必须批判的。
(2)品牌共识会:是通过定期的针对品牌基本法的学习和培训、互动活动,让企业上下都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维护和传播企业品牌。
(3)理念视觉化传达:将企业品牌愿景和品牌核心价值进行视觉化传达,是经过证明的最有效的向全体员工灌输品牌愿景和企业文化的手段。在工厂、车间、办公室随处可见的富有创意的招贴、海报设计,就是为了传达这一理念。
对外传播系统,包含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工具、传播渠道四个方面。
(1)传播对象:客户(以客户为例)
购买行为:专家型购买
决策过程:集体决策
传播对象集中于三大类决策群:
① 经营管理层
② 采购部
③ 技术部
(2)传播内容
① 企业实力
② 文化和理念
③ 技术水平
④ 业务优势
⑤ 产品
⑥ 品质保障
⑦ 典型案例
⑧ 服务
(3)传播工具
① 企业视觉识别系统(VI系统)
② 企业宣传册
③ 产品样本
④ 企业刊物
⑤ 行业广告
⑥ 企业宣传片
⑦ 网络
(4)传播渠道
① 邮件营销
② 行业媒体
③ 行业展览
④ 行业会议
⑤ 企业年会
⑥ 商/销售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