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消费观小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课内容属于高中政治新教材《经济生活》模块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部分的内容,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部分,也是第一单元的落脚点。本课着重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理智的消费观,具有十分浓厚的人文色彩。在第三课第一框引导学生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客观因素和形形的消费行为后,本节课进一步发掘背后支配消费行为的主观因素,并在对各种主要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进行科学点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学习以上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
二、学生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具有自主性强、个性张扬的特点,而消费是既有经历又有感受的熟悉的话题,因而在教学中可以围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展开,非常适合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进行探究,易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通过运用比较鉴别、合作讨论等方法,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了解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几种主要的消费心理,懂得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并准确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含义。根据理智消费的原则,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结合个人行为,说说怎样才算是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二)能力目标
学习探究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参与生活实践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师通过本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树立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树立适度消费、量入为出和避免盲从等消费观念,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做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消费,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用正确的消费观指导自己的生活消费,所以,理性消费要践行的正确原则是本节课的重点问题。
教学难点:适度消费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本节课涉及“适度消费”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问题,由于学生在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时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问题。
五、教学方法
本框题综合运用讲读法、讨论法、事例分析法、举例法、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目的是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接受本框题的内容,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学生思考,回答,总结)生活消费受居民收入、消费品价格和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我们的消费都会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客观的影响因素前面已经学过,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消费心理。
课前展示问卷调查结果(也可在课后)
1.身边有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某商品有新的款式上市,不用很长时间,便会“你有我有全都有”。
A.有?摇B.没有
2.你挑选服装的要求是(只能选一个)
A.新奇、前卫、突出个性?摇B.质量好、大方
3.如果让你选一款车,你会更注重
A.外形、款式?摇B.质量、性能、售后服务等
4.同学请你吃一顿饭花了200元,如果有机会请他吃饭,你准备用多少钱
A.150元?摇B.200元?摇C.300元
5.你去饭堂(校外)打饭会不会自己带饭盆?
A.会?摇B.不会
6.你会怎样处理矿泉水瓶?
A.随手扔进垃圾桶?摇B.聚集起来卖掉
7.你每月的零花钱主要用于
A.零食、衣服、饰物、充值卡?摇B.书、文具、电脑游戏与软件、体育用品、上网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消费观念是比较正确的,但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消费观念不那么科学,是什么消费心理在作怪呢?其实,我们的消费不仅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受消费心理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呢?这就是第二框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第三课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板书)。
1.消费心理面面观(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几种消费心理的利弊及态度。(通过课件展示)
(课堂探究活动: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探究一种消费心理,5分钟完成。要求小组密切合作,然后派一个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观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得到结论,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特别指出: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作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关键是要掌握一个“度”,是否被社会认可。)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应该持否定态度。)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应该提倡。)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正确的消费观需要参考哪些要素,从而在消费过程中自觉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此外,还有其他消费心理对人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例如爱美心理、安全心理、求便心理、好癖心理等。由于消费心理对消费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进行社会消费时,要注意对消费心理的引导,使人们的消费向合理、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问题过渡: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呢?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有何具体要求呢?
2.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
①什么是适度消费?
②你认为:“小年轻”的消费“适度”吗?是否我们都不要喝“XO”,全喝“二锅头”,才叫适度消费?(课件展示漫画)
③贷款消费是适度消费吗?如何看待“负翁”?
教师归纳总结:(略)特别说明:量入为出的“入”指的是过去、现在、将来的收入。适度消费的“度”指的是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的消费。所以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的贷款消费是适度消费。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还不起贷则是不适度的消费。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难点内容,将学生讨论与教师讲解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理解,并贱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的原则。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课件展示相关漫画)
①你喜欢追星吗?购物时非名牌不买吗?
②你有过凭一时冲动而购物的行为吗?
③在你的消费结构中,物质消费占多少?精神消费占多少?是否患“小儿麻痹症”?
教师小结说明:(详细理论略)
首先,要在消费中注意避免盲目从众。
其次,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
最后,要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自己的事例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用启发式教学法,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自身的消费行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以点拨,让学生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原则。
课件展示相关图画。思考:为什么要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实现可持续性消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得出绿色消费5R原则。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原则。
教师引出问题:议一议:你怎样看待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打包这一现象?勤俭节约的作风是不是过时了?并引用总理的乘除观:任何一个小数乘以十三亿就是一个大数;任何一个大数除以十三亿就是一个小数。
课件展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并从历史、国情、个人成长等角度分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意识。
教师小结:以上四个原则,是科学消费观的具体要求,我们要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并用它们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既有益于个人,又有益于社会,将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堂总结
1.以设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归纳课文的基本内容,强调重点。本节课探讨的两大主题是什么?各自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教师展示知识结构图表,直观、系统。
3.以设问方式,引导学生升华认识,落实人性养育。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思想实际,谈认识、谈转变)
(四)布置作业
综合探究:
1.分组活动,就绿色消费进行探究学习,撰写小论文。
2.在问卷调查深圳中学生消费观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可行性调整方案,撰写成文。
3.根据今天所学知识重新设计一份个人或家庭消费的合理化建议。
附:板书设计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政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42-01
新课程为高中政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做好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是摆在全体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结合新教改的改革特点,同时通过教师自身的学习与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等方面,对相应的教学改革作初步的分析。
1 让教师要做“学习者”
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够与时俱进,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充满活力的教育生活。真正的教育也需要这样的品格,永远憧憬明天。学习停止,教育就会终结。
1.1 学教学理论、思想
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的抓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读名著,《论语》、陶行知、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否则恐怕很难成为教育家。不要把教育家看得多么神秘,每个教师都可能成为在中国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家,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关键在于是否做一个有心人,是否执着,是否有恒心。当然,我们知道,教育家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工艺素养。
1.2 学教学专业
教师重要的任务是专业的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探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它专家不一样,新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文、地理、风俗等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在他们眼里,老师是无所不知的,而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1.3 学教学心理
教师还应该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的世界有独特的色彩、旋律和内涵。教师要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要和他们共同成长,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教师需要有一颗非常年轻的心,才能与他们沟通,才能理解他们,才能够得到他们的爱。中国教育传统有很多好东西,也有很多不好的东西。过于强调师道尊严就不好。教师还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这三历是一个有机的联系,不一定是将名山大川都走遍,行万里路和读万本书,其价值是一样的。我们要鼓励教师成为一个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要培养这样一种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
2 学生要做“行动者”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的体现。我觉得让学生“行动”起来,包括二个方面的层次,一是学生的自学,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参与作用,二者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
2.1让学生情感“行动”起来
让学生情感“动”起来,在政治教学中注意学生的情感调动。学习到《公民的储蓄》时,如果按教材讲,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也乏味。如果把储蓄和我们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就会感兴趣。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可以给学生展示我的个人存折、存单、信用卡,引起学生对储蓄的兴趣,他们会提出关于储蓄的一系列问题:诸如“我能不能到银行去开户?储蓄有哪些种类?如果我有十万元现金,选哪一种最合算?如果我丢了存折、存单会有什么损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首先要给予肯定。然后,顺着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进一步科学设计问题。学生会在一种好奇而又兴奋的情感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们兴趣提高了,就乐意参与课堂讨论和知识的整理中。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对储蓄的含义(包括狭义和广义)、存款储蓄的种类、我国对公民存款储蓄的政策和原则及存款储蓄的作用等有了一个了解,同时也拓宽了存款储蓄方面的知识,并能有计划地进行存款,有计划地生活和消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会“煽动”学生情感,对学生的回答,提示等给予表扬鼓励,让学生的情感更深更持久,正确的引导,及时地鼓励,在学生需要帮助时,老师能做得很到位,这样有利于激发出学生更多的主动性和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2.2让学生嘴巴“行动”起来
让学生们的嘴巴动起来,措施一是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每节课安排一个学生进行时政演讲,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引导学生主动去关心国内外时事。二是讲到一些和学生比较贴近的又可从多角度来分析利弊的,为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如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以把“做中国老太太好”和“做美国老太太好”作为辩题,让学生自己找一些与自己观点相符的资料,学生们可以在网上,其他书上等查找准备,然后组织活动课,让学生进行辩论赛。让学生们的“嘴巴”动起来,不只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让他们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老师对他们的观点加以肯定或补充、完善,使学生增强自信心。
2.3让学生手脑“ 行动”起来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主去做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在这方面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探索。
一是让学生提出问题与设计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动手运脑能力的,让学生动手做, 在动手做的过程中, 也是动脑的过程,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学生的想象变成了现实, 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关键词:时事政治;高中;政治教学;作用;运用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政治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高中时期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学生学习负担的加重,升学压力的增加,部分学生对国家大事及时政热点不够关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将时事政治引入高中政治课堂,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使其在生活中树立良好的政治思想。本文就笔者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谈谈政治课堂融入时事政治的有效措施及积极意义。
时事政治是高中政治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它的教学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及思辨能力的提高,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时事政治对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政治课程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感悟能力都有严格要求。近年来,高考试题的背景大都来自时政,来自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8题的背景材料就是时政热点“一带一路”建设。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加入时事政治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其熟悉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如在教学高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部分时,可以引入2016年秋季《开学第一课》“讲述故事 弘扬精神”的内容。一方面改变了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另一方面拉近了距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给课堂注入了时代气息和活力。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故事和精神,还让学生明白了成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的奋斗。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只要我们不屈服,不后退,咬牙坚持,终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时事政治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读社会热点的能力。如在高二“当代国际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2016年9月杭州G20峰会的相关时政材料,让学生了解G20,了解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的相关知识解读时政材料,从而在时政的解读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可谓一箭双雕。又如在高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国庆假日旅游消费等新闻素材,让学生了解目前中国部分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能比照自己及家人的消M行为,取长补短,力争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由此可见,政治课教学中时事政治的有效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还能促使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指导生活,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挥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时事政治为背景巧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解读问题,并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更好地锤炼自己。如在高三政治第二轮复习时,教师可提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相关考题。这样的活动对学生具有挑战性,但学生愿意去尝试,去挑战,在动手、动脑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时事政治教学是政治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引入与时代相契合的知识点能扩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促使他们积极进取。然而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政治内容多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为了突出时事政治教学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转变观念,加强对实施时事政治的重视
为了课堂的生动性及课堂效率,教师备课时应考虑时政与教材的结合以及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度,课前认真筛选时事政治,选择对课堂教学有最大价值的时政材料,以期通过时事政治教学达到教学的目的。如选择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材料等。
创新多种方式,丰富教学模式
时事政治在高中课堂的应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丰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除了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时事政治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发起、创办社团。社团活动多种多样,如时政热点专题讲座、演讲、辩论赛、时政知识竞赛、出版时政报、参观访问、社会考察、寒暑假撰写时政小论文和调查报告等。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分析时政,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引导其把握时展趋势;培养学生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批判性思维和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开阔视野,提高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许多学生通过这个平台众论天下大势,观看四海风云,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教师把时事政治教学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增强了学生对时事政治的自觉关注。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初中政治、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076-0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中学思品课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也是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正面临着新世纪创造性事业的挑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缺乏创造性思维的人将不能适应于社会。因此,作为中学思品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现就此谈几点粗浅看法。
1培养学生的灵活应用思维
学生是我们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从课本中的材料入手,指导学生学习课本基本理论知识,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第二步运用已学好的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快速抢答、分析认识历史事实、社会现实、国际国内的热点、写小论文等形式,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观点。既能懂得理论观点的内涵,又能得心应手地应用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挥学生思维能力的突破口。思维品质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方面,是判断学生智力层次高低的主要指标。政治课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采用以下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①引导学生善于随机应变,转换策略;②克服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影响;③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举一反三。
2深入发掘教材,引导学生思维
知识在教材、教学结构中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教师应当揭示思维方法在知识相互联系、相互沟通中的纽带作用,引导学生把握教材的思维脉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借助教材目录把握教材体系,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思维脉络,并学会知识的检索和整理。因为,政治知识在结构编排上体现了一定的思维结构和顺序。如《经济生活》的课本编排,先从学生熟悉的消费着手,再叙述生产、随后是分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政治科目各内容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如生活与哲学中,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的知识是相互渗透的,在叙述唯物论时就贯穿了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思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问的内在联系,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发散思维等能力。另外,引导学生把握教材分析过程的思维方法,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性思维和归纳、演绎以及创新等思维能力是极有帮助的。教材在引出、阐述概念、原理时,也是按照一定的思维方法进行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整理出内在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丰富思维训练形式,锤炼学生思维
关键词:高中政治;德育教育;学生发展;素质
一、政治教师的德、才、人格力量具有无形的渗透力
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政治教师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美好的心灵对受教育者有着特殊的感召力。在讲授《在实践中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时,为了说明人生价值的实现首先要在自己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笔者联系自身从教生涯的苦与乐说明实践的重要性,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这一职业,说明了良好的师德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有着特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教育者的衣饰穿着,一颦一笑,言谈举止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有学生毕业之后开玩笑说,老师,你的普通话、讲课方式可能会影响我一生。课堂既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也是教师展示自身神彩的舞台。作为一位政治教师应注意自身的课堂形象,不修边幅,邋里邋遢观之不雅,干净整洁的衣着,端庄大方的举止,乃教师应有的风度。课堂上教师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表情达意的手势,都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对受教育者有着潜在性的影响,加里宁曾如是说:“世界上任何人都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们心理上多种微未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捉摸一切最细微的事物。”那些隐性的不为人们关注的课堂上的细枝末节,往往影响着教师的形象和威信,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的形成。
渊博的学识是德育渗透的重要载体,也是政治教师的必备素质。作为政治教师,除了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以外,应是个“杂家”。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若能做到唐诗宋词随手拈来,成语典故运用恰当自如,在知识的海洋里任意驰骋,学生一定会被你渊博的学识所折服,并由衷地对你产生敬佩之情。知识既能启迪人的智慧,也能征服人的心灵。作为拥有知识的主体教师,其自身的人格力量就有着无形的感召力。
情感是德育渗透的特殊载体,是感化人心灵的特殊力量。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现代教育学也认为,没有情感的参与就没真正意义的教育。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晓之以理的同时,动之以情,便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教育者情感的投入,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情感,必须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断起伏变化,或怒、或喜、或恨、或悲,从而牵动着学生的思绪,于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高尚情感的熏陶。
二、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点”,让德育内容潜入学生的心灵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德育内容丰富多彩、俯首可拾,教师只要有心、用心去深入挖掘,便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如,在高一经济常识《纸币的产生和发展》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观赏“人民币”上的图案,讲解道:第五套人民币各面额正面均采用了同志建国初期的头像,底衬采用了我国著名的花卉图案,背面主景图案分别选用了人民大会堂、布达拉宫、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泰山、杭州西湖。通过选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充分表现了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河,弘扬了伟大的民族文化。学生学习完这一内容,除了了解经济常识的道理,还深深地感到“一个强大的祖国,一定要有强大的信用体系”,他们对祖国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德育渗透
社会实践是高中政治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教师除了讲授课程内容这一单一的教学形式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演讲、表演、知识竞赛等手段引导和教育学生喜欢上政治这门学科。同时,紧紧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适时地开展以上活动,通过讲座、讨论、辩论、社会调查、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例如,在讲授“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这一课时,笔者和学生探讨了三鹿奶粉的恶劣事件,并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对三聚氰胺事件的看法,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诚信是社会契约的前提,道德是商业文明的基石。以牺牲道德和消费者利益而换取利润,最终必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在讲授“市场交易原则”这一课时,课前笔者布置学生进行生活观察,把观察到的在市场交易中违反平等原则的事例编排成小品,亲自进行角色体验,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便可以体会到不管是作为消费者还是销售者都应该相互尊重。在角色模拟中,让学生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及其相关人员的言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关于中学生消费的问卷,在校园内对学生进行消费调查,同时,有针对性地对一些高消费的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总结,使他们认识到目前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正确的消费行为,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既优化了课堂的教学结构,提高了政治课教学的质量,又使德育在政治学科中的渗透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
四、联系时政热点,实现思想道德上的升华
时政是高考的热点,也是德育的焦点。它新颖、快捷,最扣学生的眼球和心弦,教师切莫错失教育良机。在《国家法》高票通过之际,我给学生全面分析两岸关系后,学生由衷地为这一部法律高兴,他们说:“一个国家法制的健全对促进国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法》就是这样一部适时出台的法律,它可以遏制势力的扩展。但是,仅仅靠一部法律还是不够的,只有国家的强大,才能换来国家的和平统一。”中美发生纺织品、服装贸易等磨擦,我抓住时机给学生介绍“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结合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学习汇率知识,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热点、点评时政;还给学生拓展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平价购买力”等理论,学生能清晰地理解和支持中国的汇率制度,从内心渴望祖国强大。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荣八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高中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讲哲学人生观部分内容时,我结合我校的实际,针对学生在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了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教育,用科学的荣辱观理论武装他们,用先进人物在科学荣辱观指导下表现出来的优秀事迹引导他们,用我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励他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