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校园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的一切运转都需要制度来执行,校园文化业反映了制度的优劣,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文化。校园制度要求全体师生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教师按照规定办事,学生按照纪律约束自己、规范自己,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言行举止都得到了规范,使整个校园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严谨的校风。健全的校园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制度的制定,使学校的校园文化达到真正育人的目的,给全体师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舒服的环境。因此,必须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加强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2制度的实行应结合实际,不可生搬硬套
例如:某校为了迎接教育局的一次重大活动,这次活动有来自全市各区各县的老师前来参加活动。校长为了树立该校良好的形象,要求全校学生学小学的“精”、“气”“、神”,每天要求学生出操做到快、静、齐,尤其要做到精神抖擞。虽然校长每天都坚持严格训练,学生能从表面上做到快、静、齐,但是精神面貌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学习压力大,缺少必要的课外活动,长期下去导致学生的精神面貌不佳。要想改变这一现状,要抓住根本原因,盲目照搬是不行的。每个学校的管理都不可能相同,学生的来源,领导的风格,教师的性格、经验,都可能对制度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应联系实际,集思广益,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制度。学校领导应尊重教师的意见,接纳教职工的意见;教师也应根据班级实际,因材施教,制定出适合本班的规章制度。
3软制度与硬制度应灵活结合起来
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制度不能过于僵硬,僵硬的制度容易导致教师的反感,执行起来也相对困难。比如,某校很重视教师的考勤,最原始的方法是签到,接着是打手模,到现在的进门刷卡。这套设备类似于地铁的开闸关闸,据说不仅能把教师进出校门的时间精确到秒,而且能连监控录像一起存入电脑。
学校领导对于考勤是绞尽了脑汁,考勤是个难题。有的老师虽然上班准时到校签到,但是经常在没课的情况下出校门办事、喝下午茶,这给学校领导带来了管理上的困难。现在引进新的设备,虽然减轻了领导的负担,但是却引来了一些老师的反感。一些老师认为,学校的早餐中餐不好吃,要到外面吃,现在出去买个早餐都要刷卡,还要报告值日领导,未免管得太死了。小部分哺乳期的女老师则认为这样太过分了!中午在没有课的情况下11点回家给小孩子喂奶都不可以,没有人性化。虽然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制定制度和执行制度的权力,但是不能认为这是对制度的绝对控制。因此,学校的管理应该灵活处理,把软制度和硬制度结合起来。
4文化与制度相结合
根据制度文化的基本概述:文化是一种社会交流及社会传递,通过特定的途径,被社会成员共同获得。这种获得共同文化的特定途径,其实就是文化得以交流和传递的制度文化。文化的存在只有被认同和学习时才是有意义的。而被认同和学习的实现,必须依靠一套相关的制度规则。在此,制度文化就将文化与制度统一起来了。当制度体现为规则时,它必然反映了文化的价值,文化的精神,文化的理念。而当文化体现为规则时,它必然采取或风俗、或习惯、或制度的形式。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文化价值的制度是不存在的,没有制度形式的文化也是不存在的。制度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产物和物质文化的工具,一方面构成了人类行为的习惯和规范,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或主导了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变迁。制度文化的变迁经常会引发文化三个子系统的整体互动式的变迁。因此,文化的变迁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制度文化的变迁。所有文化进化式传播过程都首先以制度变迁的形式发生。制度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制度作为文化的集中体现,反映和维系着文化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构成的整体。文化整体的协调互动必须依赖一个良性有效的秩序,这唯有通过制度才能达到。因此,要把文化和制度结合起来。
5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应树立“以师为本”的思想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评价 多元化
多元化教学评价能够使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评价,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应当灵活仔细地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意义。本文指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多元化评价的原则,并分析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多元化评价。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多元化评价的原则
1.公平原则
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评价掺杂个人情感和有色眼光,就会导致评价有失公允,不仅会失去评价的本来意义,还会损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语文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从而公平评价。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态度,从学生的学习现实出发,公平评价,有效评价。
2.灵活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严格按照标准毫无变通地评价会使评价的有效性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教师作为评价者,应当灵活评价,学会变通,以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依托,努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教师可以放宽评价的标准,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评价依据现实,更加多变,更加有效。
3.鼓励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评价,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从而及时纠正,促进语文学习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多进行正面积极的评价,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努力地学习。教师可以采取口头鼓励、物质奖励等方式鼓励学生,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多元化评价的策略
1.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1)评价学生的语文成绩
语文成绩反映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状况,也侧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要以成绩为主要标准。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成绩变化,对于成绩进步的学生,进行言语鼓励或者物质奖励,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对于成绩落后的学生,教师不应该严厉批评,而应该帮助学生分析成绩退步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认清学习状况,努力学习。同时,教师在评价时不能把成绩作为绝对评价标准,应当注重评价的公平性。
(2)评价学生的语文优势
每个学生由于学习特点、个人爱好的不同,致使在语文学习中有自己的语文优势。教师评价学生的语文优势是对学生的肯定,也可以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学习中,有的学生擅长语文阅读,有的学生擅长语文写作,对于学生的不同优势,教师应当给予积极评价,赞扬和肯定学生的长处。教师的积极评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语文短处,鼓励学生弥补学习不足,从而全面发展。
2.多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
(1)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评价
学生由于智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不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进度有快有慢,知识理解能力各有不同。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于学习进度快、知识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充分赞扬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和深入地进行语文学习。对于学习进度慢的学生,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一步步进步,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积极努力地学习。
(2)根据学生学习层次进行评价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针对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学生形成了不同的学习层次。教师可以根据这种学习上的不同层面进行合理评价,鼓励学生共同进步。对于学习能力强、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一方面应当让学生保持谦虚的心理,另一方面应当鼓励学生深入学习,促进自身语文学习的深化。对于学习中等的学生,教师应当激励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语文学习,挑战自我,不断进步。对于学习基础差、进度慢的学生,教师应当严格要求与言语鼓励双管齐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3)多途径对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应当采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可以采用言语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当面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多说“继续努力”、“你很棒”等激励性的话语,鼓励学生热爱语文学习,努力学习语文。其次,教师可以用奖品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于学习进步的学生,教师可以奖励一本笔记本或者一支笔等小物件,让学生感受奖励的喜悦,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文字评语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在批阅学生的作业时,可以巧妙利用文字评语评价学生的作业和学习状况,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时纠正和弥补。
3.结语
评价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合理把握教学评价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教师应当进行多元化评价,提高评价艺术,多方面多标准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慕菊汇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论文摘要:许多地方为了发挥职业教育的规模效应,防止无序竞争,对小型学院进行了合并,由此产生的校园文化重组与优选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一些规模较小的职业学院(校),为了本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全局,在当地政府的参与下,进行了合并或重组。这样一来,有利于发挥职业教育的规模效益,避免了小学院之间的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有利于全盘考虑和节约教育资源。与此同时,各小学院的校园文化也随着行政机构的合并,进行了重新组合。这里的关键是,这种组合是否优选各小学院的校园文化呢?这个问题关系到学院合并后校园文化建设及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大局,必须引起院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笔者在本文中结合烟台职业学院在合并和建设中校园文化的重组和优选问题,谈点个人见解,与职教界各位同仁共享。
一、校园文化重组与优选的重要意义
随着学院组织机构的合并,各小学院校园文化都被带到新学院进行组合,这种组合是必然的,无形的。但却是对新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关系重大的,如果各小学院的优良校园文化得到很好的组合并发扬光大,将有利于新学院的发展与壮大,其效果是1+1>2的;反之,如果各小学院原有校园文化中的优点被丢失,缺点相融合,则不利于新学院的发展与壮大,其效果是1+1
二、校园文化重组与优选的具体做法
校园文化包括的范围很广,既包括各种明文规定的制度,又包括一些不成文的习惯做法。要形成一种新的校园文化,其具体做法有:
1.组织有关处室搜集、整理和分析各校区原有内部管理制度,从中进行优选。新学院组建开始,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即校规校纪都要重新制定。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搜集、整理和分析各校区原有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整理和分析筛选,从中优选出最有利于新学院发展和壮大的内部管理制度条款,作为新学院的新制度颁布并实施。例如,教务处分析了各校区原有教学文件的格式、内容及要求,修改制定出了新的教案、教学计划、试卷分析等格式及要求,颁布并实施。
2.组织各处室有关人员,到同类学院去学习和访问,以便吸收其成熟的办学经验。
烟台职业学院组建初期,学院曾分期分批地组织有关人员,到外地同类学院去参观学习,吸收其他学院的先进经验,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以便使本院的新制度、新校风更具有现代化的特征。例如,学院校园内的雕塑、标语、条幅、制度公告以及校徽、校训,都为新的、优良的校园文化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组织全院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研讨,选择出有利于学院发展的校园文化,并作为新学院的校园文化。
学院以企业文化研究为名,组织学生和老师研究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关联,以及哪些校园文化现象是积极向上的,有利于学院发展的;哪些校园文化现象是落后的,不利于学院发展的。并且以研讨会和讲演比赛的方式,组织师生进行了分级研讨,最后,将研讨资料汇总到学校有关部门,进行汇总和筛选。
通过以上活动,达到了三个目标:
(1)使学生对校园文化现象中的优劣进行了认识和剖析,有利于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全体学生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2)学生学会了研讨现实问题的方法,学会了调查研究的方法和互联网的更有意义的使用方法。认识到上网除了聊天以外,还可以做更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3)师生的关系更加密切,因为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师生除了课堂上的教学关系之外,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学生从教师的指导中获得了更多的学习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4.在全学院范围内,组织“两个转变”的大讨论,通过讨论使全院师生明确办学方向。
烟台职业学院是由几个小型的职业学院(校)组成的,其中有中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也有成人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各自都有一套原有的办学理念。为了统一思想,明确办学方向,学院在全体师生中展开了大讨论,讨论的题目有两个:一是如何完成中专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转变;二是如何完成普通教育向高职教育的转变。
通过大讨论,使全体师生认识到学院在烟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办学宗旨,明确了从中职教育向高等教育转变、从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的意义、方法和努力的方向。最后,选择讨论中形成的优秀论文刊登在校报上,以展示其成果。
5.结合上级主管部门对学院的评估,严明校风校纪,规范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鼓励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
【关键词】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医文化教育
一、中医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培养一名真正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医术精湛、医德优秀的医学人才,是高等中医院校工作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与其他医学类院校不同之处在于,高等中医院校还秉承我国传统的中医文化精神,是中医院校大学生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工作对象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开展中医文化教育是高等中医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从专业教育和行业特色角度的分析
中医学专业不同于其它专业,其产生根源和学习过程与中医文化密不可分。中医文化也就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1]对中医院校大学生来说,中医文化对中医院校大学生来说,是伴随着他们学习和今后工作的精神基础。中医文化蕴涵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影响了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医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基础。中医学的和谐观体现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各个环节中。[2]中医文化中蕴含着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动静结合的恒动观有助于培养中医院校大学生的辩证思维,也将影响中医院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二)从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分析,中医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从对人的教育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医道不仅仅是治病之道,它关涉到每个人的精神内涵和人格确立,关涉到我们对宇宙万物整体的认识。于是,一个独特的,不同与其他医学的一种新型医学就是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下产生了。
2.中医文化倡导“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是中医医德观的体现。对此,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名利思想“此医人之膏育也”,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张仲景的医德[3]观完全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形成以“仁”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乃仁术”的命题,充分体现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
可见,中医文化的内涵与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
二、当前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从目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对待中医学和中医文化的态度看,有的学生不热爱中医专业,不相信中医、学习不认真、缺乏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更不愿意去了解和学习中医文化,有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中医药事业,而已经走上中医业岗位的人员,他们的中医文化知识和底蕴不能让人满意,这样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从业人员。形成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给中医文化教育带来了挑战
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渗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给中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挑战,也给高等中医院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现代中医大学生,进大学前接受的主要是以现代科技文化为主的教育,再加上他们从小就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一旦接触到精气、阴阳五行这些传统理论,自然就会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发生冲突,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困惑、理解上的偏离,甚至对所学专业失去信心。
2.此外,近代以来一直没有消除的中医废存之争给中医文化带来了危机。近代百年曾有过三次关于中医废存的论争。在中医文化发展过程中,近代以来的中医废存之争给中医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危机和困境,同时,也给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医文化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
(二)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模式中中医文化教育的淡化
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的偏差也是导致中医文化教育淡化的主要原因。面对强势西医的冲击,现代高等中医教育应该遵循继承与创新并举的原则,在坚持中医传统理念、保留中医精髓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以培养具备传统医学知识和技能的高等中医人才为目标。然而,目前高等中医教育强调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即“两条腿走路”,这种教育模式使得高等中医教育正在丧失中医特色。同时,因有限的教育时间变得更加有限,也就决定了学校的目标定位和质量标准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中医文化教育的淡化。
1.中西医课程同时开设的教育模式,冲淡了中医传统理念的确立和中医特色思维方式的养成。由于就业压力和中医创新发展的需要,现代中医院校普遍开设西医课程,中西医课程开设比例普遍达到了6:4,有的甚至达到了5:5。[4]这种教育模式也造成了中医思维模式养成的滞后性。
2.传统人文课程开设不足。从中医院校目前开设的课程结构来看,人文素质类除必须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某些院校也探索性的以选修课形式开设了一些医学人文课程,诸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但作为中医学文化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国古代哲学史》等课程则普遍没有开设,或者也仅仅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中医学术研究“西医”化。近年来中医学术研究严重偏离中医传统,走上了西医化的研究道路,中医科研在中医现代化的光环下,被“异化”为采用西医的实验方法对中医的印证性研究,却放弃了经典著作的研读,忽视了中医临床能力的培养。
三、建议与对策
面对中医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的危机与挑战,高等中医院校工作者不仅要从意识和理论上重视中医文化教育工作,也应在实践中加强中医文化教育工作:
(一)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对中医院校大学生进行中医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中医文化教育,提高中医文化育人效果课程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要加大传统文化课程比重,形成对中医大学生进行多学科的中医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将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医文化教育相结合,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中医文化相关知识教育课及在其它学科中渗透中医文化思想。
(二)在校园文化活动突出中医文化主线
大力发展中医文化,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必须构筑浓厚的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学习中医文化相关社团建设,定期组织中医文化等传统文化讲座;在校报、网站等媒体开设专栏;开展征文比赛等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中医文化的精髓,在继承祖国医学的同时,也得到品性的培养和锻炼;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侧重进行医学人文与中医文化教育。
(三)在科研活动中重视中医文化研究
中医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突出中医文化研究的地位与作用。中医院校应注意培育中医文化科研队伍;在各类各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申报中,加大中医文化相关课题的申报力度;撰写和发表高质量的中医文化研究论文;培育和建设中医文化研究与教育基地;指导大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医文化。
(四)在中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传播中医文化
鼓励中医院校大学生走出校园宣扬中医文化,引导中医院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在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中融入中医文化内容。
进一步发掘中医文化,结合时代特征,对中医文化进行扬弃,找出时代背景下中医文化的合理内核,将中医文化与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培养工作有机联系起来,进一步探讨中医文化与中医大学生的教育工作的联系,探索将中医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内化到中医院校大学生培养工作中的手段、方式,对中医院校大学生开展中医文化教育,培养具有中医文化精神的中医药从业人员,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3]曲黎敏.中医与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15.
[2]夏露,刘忠华,洪青.中医文化模式中的和谐思想初探[J].光明中医,2007,22(4):12-13.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重塑;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108-03
一、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特质
大学校园文化,就是大学人在大学校园各项活动过程中所共同营建,并通过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群体行为、生活方式、舆论风气、校园影响环境等所蕴含、表达或体现出来的一种层次较高的精神品质。毋庸置疑,校园文化是大学教育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事实上,每一所高校在其创建和发展历程中都十分注重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这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区别不同高校的一张“文化名片”,它客观上也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所倡导的大学精神。因此,创业型大学也应该有着属于自身而区别与其他类型高校的校园文化特质。
一所学校要称之为“创业型大学”,正如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中指出的,五个要素是不能再少的最低限度:一个强有力的驾驭核心;一个拓宽的发展;一个多元化的资助基地;一个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一个一体化的创业文化。在创业型大学建设中,创业文化的整合和确立不仅会对培植大学的个性和特色起到积极的作用,更会形成全新的价值观、理念乃至信念,而这些价值观、理念和信念对于大学成功地进行创业转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鲜明的创业文化构成了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特质。而正是这种具有鲜明创业特质的校园文化,使得全校师生对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理念有着广泛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将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有着强烈的指导意义和导向作用。
二、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架构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从文化质态的视角考察,校园文化的内涵结构一般可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个维度。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得以传承的保障;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外在标识;行为文化则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动态体现。对于创业型大学而言,要紧紧围绕鲜明的创业文化这一核心特质,在以上四个文化维度中对自身校园文化的内涵结构进行重塑和架构,赋予其新的内容。
(一)勇于创新创业的精神文化
一所高校的精神文化体现了其办学宗旨和价值追求等方面,它从深层次影响着全体师生的思想、信念、情感和行为。创业型大学赋予了传统大学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实践,它所追求的学术创业化和知识资本化并不是简单的商业态度和私利追逐,相反,而是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生产率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创业创新建设为己任,以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水平为目标。由此可见,创业型大学不仅依然保持和行使着自己的基本职能,而且正在使这些职能在自身不断追求创新、创业与创优的实践中得到不断强化和延伸。因此,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创业型大学更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确立教育发展观,更需要以探索真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践行真知、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来引领学术发展。
(二)体现创业魅力的制度文化
高校的制度文化是其精神文化的延伸和具体体现,是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的规则和规范,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和秩序性。建设创业型大学,除了一些基本的规范准则,还需要从管理运行机制、教学质量保证机制、科研提升机制、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社会资源拓展机制以及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等多方面人手,制定出符合创业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育适宜创业的良好氛围的有关制度,引导师生积极投身于创业活动之中,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创新、鼓励知识市场化和帮助人才创业的制度文化。
(三)激发创业活力的物质文化
高校的物质文化是由基础及硬件设施和环境布置等实物形态构成的,包括校园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创业型大学建设都是在原有大学基础上的转型发展。因而,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上,可以在保持原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的基础上,以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愿望为目的对校园环境中的个别细节和局部做出一定的规划和调整。而在教学科研设备和办学条件上要做到最大限度地符合创新研究和创业活动的需要,让师生的创业活力在更便利和适宜的环境中得到释放。
(四)乐于创业实践的行为文化
高校的行为文化是集体或个人自觉呈现出来的行为表现,可以被外人所直接感受到的一种“活”文化。强有力的文化根植于强有力的实践。创业型大学的行为文化是在勇于创新创业的精神文化和体现创业魅力的制度文化的引领和感召下的实践文化,是将精神文化内化到每一个人的心中,使广大师生的创业活动由原来零散的自发行为真正转化为持续的自觉行动,真正形成人人关心创业、人人参与创业、人人乐于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原则
确立鲜明创业特质和体现创业内涵的校园文化对于创业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创业型大学视野下对现有校园文化的重塑与建构,还必须遵循以下四个主要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是我国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师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这依然是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
(二)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每一所创业型大学的成功经验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典范。创业型大学所倡导的种种知识资本化和产业化的活动,都是激励广大师生崇尚真知、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创新过程,其目的都在于增强大学的研究和教学能力,提升大学的学术性,而与那种急功近利的为创业而创业的做法是不相容的。因此,创新性是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和把握的重要原则。
(三)开放性原则
创业型大学建设离不开拓展的发展,学术创业化和知识资本化的过程本身就是高校开放办学理念的最好体现。因此,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理应坚持和贯彻开放性原则,将开放办学理念贯穿于教育全过程,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要主动加强大学、政府、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得教师的创业活动能够更加融入社会,贴近市场;要坚持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鼓励百家争鸣,学有所长,不断延伸自身的服务领域;要重视社会实践的环节和效果,不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也要有宽容失败的创业胸怀,使师生的创新实践活动能够持续而蓬勃开展。
(四)实践性原则
创业型大学具有鲜明创业特质的校园文化,应处处体现基于实践、善于实践、归于实践的信念和价值观。而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的态度和行为,是与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初衷格格不入的。
四、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策略选择
一般而言,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思想道德导向、激励创造、整合规范、生活调节和示范辐射等基本教育功能。毫无疑问,在创业型大学视野下对校园文化进行必要的重塑和建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作用的发挥,更好地促进其育人功能的实现,从而更好地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
(一)彰显特色,树立品牌意识是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永恒主题
精品化和特色化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树立品牌意识,建立起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不仅更易于深入人心而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也更易于受到关注而使其育人功能得以强化,也更易于受到保护而使师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得到增强。而对于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特色的提炼与创新,既要善于从原有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总结、提炼出具有闪光的文化传统,并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又要在吸收国外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高校所属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自身的学科特色与学术特征,不断培育具有学科性质特点和探索科技发展前沿的创新品质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个性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
(二)强化主体,实现全员参与是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前提
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每一个质态文化的形成都强烈地依赖于领导者的坚定认识、管理者的有力推动和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而要有效地实现全员参与,前提是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突出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教育主体,在强化其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的过程中,实现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追求最终能“内化”为其自身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学生是学校存在的根本意义所在。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应牢记以学生为中心,始终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放在首位,处理好学生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切实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植。要通过表彰、奖励等激励机制的建立,激发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保证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教师而言,学校则应更多地为广大教师提供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不断完善激励教师参与的相关政策,在各种评价制度、人事分配制度及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有关制度中体现创业型大学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引导教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竞争中施展才能,实现价值。另外,还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主体互动,鼓励教师将自己的创新创业实践与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教师与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营造出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虚实结合,强化载体功能是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手段
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平台,包括教学科研场所、仪器设备、文化活动设施等实物平台和校园媒体的数字平台。校园文化活动的实物载体是广大师生开展课外活动尤其是创新创业活动的必要条件。学校要通过开放实验室、聘请创新创业导师、建立创业实践实习基地等多种手段,引导并支持学生参与到科技文化活动、学科竞赛以及教师科研课题研究中来。要发挥学生社团,特别是科技类和创业类学生社团广泛开展以科技发展前沿报告、科技展览、我的创业故事、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一系列普及性和深入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开阔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意识,拓展实践能力,提升创业本领。同时,要注重发挥校园媒体的整合作用。在做好报纸、校园广播和电视等传统文化载体的基础上,还应更多地关注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新型媒体平台,坚持用正确的舆论来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用典型的创新创业事例来感染人、激励人,发挥好校园媒体的权威性和导向性,使校园媒体成为引领创业文化的有效平台,从而促进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全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