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课程

化学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课程

化学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药物化学;教学质量;专业认证

为构建我国高等药学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高药学类专业办学质量,帮助有关高校寻找在药学类专业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顺发展思路,2007年初,教育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正式提出,要积极探索专业评估制度改革,重点推进工程技术、医学等领域的专业认证试点工作,逐步建立适应职业制度需要的专业认证体系。药学本科专业认证试点项目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首批医药类四个专业认证试点项目之一。全国药学类本科专业认证评估标准包括专业目标、教学质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7个一级指标。专业认证中与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考核。而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既要考查学生对有关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甚至外语水平,同时还要考查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创造能力的大检阅。药物化学作为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药学类本科专业认证考察的六门专业课程之一。因此如何通过提高药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使我校顺利通过全国药学本科专业认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基于我校目前药物化学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以《全国药学本科专业认证标准》为准则,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提高药物化学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根据《全国药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知识点》及国家卫计委“十三五”规划教材《药物化学》(2016年第八版)编排的教学内容,重新修订了药物化学教学大纲,组织、优化了教学内容。本着“厚基础,宽口径,求创新”的原则,立足于专业课程的特点,从纵、横两个方向入手对药物化学进行改革。同时结合社会对药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优化了药物化学课堂教学模式[1]。通过药物化学课程改革,建立了符合本专业实际的新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课程。

1强化整体课堂教学

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和有机组合,形成条理化的知识模块结构,内容体现出知识的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使教学内容基础理论丰富,知识面宽而广[2]。同时兼顾高等教育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教学中融入化学工、制剂工、药师、医药商品购销等资格或技能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内容,让学生全方面发展。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3],如中英文案例的编制、PBL教学、课堂翻转等,增加学生对药物化学课程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4]。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外文期刊文献,提升外语水平,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同时,注重前沿科研成果或研究手段的引入,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以新药创制为出发点和归属,注重新药研究思路及理论,通过代表药物的讲授,使学生的研究思路不断拓展,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结合社会需要调整授课内容

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社会需要,通过问卷调查、校企及院校间的交流,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职责,转变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为此,我们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1.2%的学生认为我们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及授课理念对他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92%的用人单位表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实验技能扎实,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工作思路清晰、开阔,满意度较高。同时,对准备继续深造及已考上研究生的同学进行调查,有99.1%的同学表示我们的药物化学授课内容与其他同类院校相比高度一致,为其深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尤其课堂上授课教师采用的推理、归纳及案例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药物化学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很大帮助。我们将调查问卷结果反馈给授课教师,根据社会人才需要调节授课内容,使其满足社会对药学类人才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教师的引导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及专业方向起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教师基本素养的培养之外,还非常注重教师学历及专业水平的提升。鼓励教师通过国内外进修、学历提升、考取相关资格证书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近3年来,教研室加大了具有博士学位师资的引进,使专业教师整体学历水平得到提升。近几年来,药学专业学生考研报考率达到90%,带动了专业的良好学风,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教师队伍中具有国内外进修经历的占专业任课教师的70%。调查发现,教师通过进修可以接触国内外前沿的教学理念、科研思路及先进的实验技术。教师把这些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展示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培养双师型师资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药师及药剂师等药学专业相关资格。目前,专业师资队伍中具有药学类相关资格证的“双师型”师资占55%,这些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资格证获取经历,给学生提供经验。同时,在授课内容中讲授一些临床用药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今后进入工作岗位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我们也让教师走入企业,让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给学生授课,能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好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连接,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通过几年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教师在教学及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引导地位,教师的专业及知识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满足了专业认证背景下专业对师资的要求。

化学课程范文第2篇

由于我国旅游文化课程建设起步较晚,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科基础建设理论论证期,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文化学学科应用性发展期,至今旅游文化学初步形成了学科基础理论体系,并伴随着旅游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旅游实践的纵深发展,旅游文化学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扩大,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给予指导与参照,②特别是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建设应首先做出改革。由于各院校及专业特色不同导致目前本科院校的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结构认知与理解存在差异,呈现出旅游文化类型概述和三要素理论两大课程体系结构特征,尽管大多学者都认为围绕旅游主体、客体、媒体三要素展开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结构安排较为合理,但由于教材、专业特点、学科基础理论存在争议等原因,旅游文化学实际课程体系安排仍沿用旅游文化类型的概述,再加之本科院校旅游地理、旅游民俗、导游理论与实务等课程间具有极强的交叉性,未能满足本科院校“强理论”与“重实践”的双重课程体系建设要求。

笔者依据多年教学经验,认为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框架应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基础、旅游文化基础、旅游文化区域发展完整理论教学体系内容,即以文化旅游化与旅游文化化两大主线展开课程内容安排,充分体现本科院校对课程体系设置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特征。首先,结合中国传统旅游民俗文化相关内容纵向探讨旅游文化植根的土壤以及生成原因、特征,揭示旅游文化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其次,结合不同院校和专业课程间统筹内容,弱化旅游文化形态的比重,创新旅游文化学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例如结合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旅游系统说”加强课程教学中旅游目的地、客源地以及旅游通道的基础理论内容,以此完善目前旅游三要素课程教学体系;最后,针对区域旅游实践中旅游文化相关理论与方法具体运用,形象理论讲授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中国旅游文化产生、发展及变化趋势。

2旅游文化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结果表明,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为“视听”,占到94%,并且二者搭配比例也直接影响接受效果,③而目前传统填鸭式课堂讲授方法严重影响学生综合素养和解决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上,首先,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倡导“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理念,明确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角色分工,在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同时给学生以专业意见与建议。因此,可以尝试案例教学、现场实践教学、专家进课堂、辩论赛等适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多样化教学形式,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旅游专业的感性及理性认识。

化学课程范文第3篇

课程

名称

课程级别

课程

类型

课程

目标

开课

时间

课时

设置

评价

形式

赋予

学分

初三上学期

九年级北京课改版化学上册

国家课程

基础类

中考

9月

27

考试

2

化学选修——化学史

校本选修课程

基础类

中考

11月

9

心得

1

物质制备实验

校本选修课程

基础类

中考

11月

9

实践

1

初三下学期

九年级北京课改版化学下册

国家课程

基础类

中考

3月

27

考试

2

化学选修——化学研究方法

校本选修课程

基础类

中考

5月

9

心得

1

中考复习——探究实验复习

校本选修课程

基础类

中考

5月

9

考试

1

高一上学期

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国家课程

基础类

合格考

9月

18

考试

2

化学选修——物质制备实验拓展

校本选修课程

基础类

合格考

11月

9

实践

1

高一下学期

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国家课程

基础类

合格考

3月

18

考试

2

化学选修——控制变量实验探究

校本选修课程

拓展类

合格类

5月

9

考试

1

高二上学期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

国家课程

拓展类

特殊类

9月

12

考试

2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物质结构

国家课程

拓展类

特殊类

11月

15

考试

2

化学选修——原理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校本选修课程

拓展类

特殊类类

11月

9

考试

1

高二下学期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有机化学基础

国家课程

拓展类

特殊类

3月

27

考试

2

化学选修——有机合成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校本选修课程

拓展类

特殊类类

5月

9

考试

1

高三上学期

高三一轮基本概念理论复习——多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并解决实际问题

国家课程

创新类

特殊类

9月

32

考试

1

高三一轮有机化学复习——基于官能团认识物质及其转化

国家课程

创新类

特殊类

11月

32

考试

1

化学选修——真实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

国家课程

拓展类

特殊类类

9月

12

考试

1

高三下学期

高三二轮素养专题复习——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国家课程

创新类

双一流

3月

8

考试

1

高三二轮素养专题复习——化学观念与平衡思想

国家课程

创新类

双一流

3月

8

考试

1

高三二轮素养专题复习——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国家课程

创新类

双一流

4月

8

考试

1

高三二轮素养专题复习——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国家课程

创新类

双一流

4月

8

考试

1

化学选修——工艺条件选择

校本课程

创新类

双一流

5月

8

化学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分析化学;课程调研;课程标准;医学检验专业

课程建设是中职学校教学建设的核心工作,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符合专业发展的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分析化学是中职医学检验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制订出实用性及操作性强的课程标准,分析化学课程组进行了校内教与学的调研,从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学生学习情况、教材内容的实用性、教师授课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并对调研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较全面地了解了课程在教与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优化和重组教学内容,调整教法与学法,构建了以中职医学检验专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1课程调研基本情况

1.1调研对象

我校二年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已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从3个检验班随机抽取学生共计96名。

1.2调研方法

采用问卷法,共设计11个问题。发放问卷96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9%。

1.3调研内容

包括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对分析化学课程的认可度、学习情况、教材内容实用性和教师授课情况4个方面。

2调研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

学生认为中职医学检验专业需要开设分析化学课程的占80.6%,表明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后,大部分学生意识到在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中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学生认为分析化学在所学专业中重要的占65.3%,不重要的占9.8%,说明多半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在对课程的喜欢程度上,只有57.2%的学生喜欢分析化学,35.2%的学生不喜欢分析化学。

2.2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在学习分析化学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知识难度高(32.8%)、学习基础差(53.1%);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只有4.5%的学生能完全掌握分析化学知识,67.2%的学生基本掌握,还有28.3%的学生对分析化学课程的内容掌握很少或没有掌握。

2.3教材内容的实用性

53.2%的学生认为分析化学教材体现化学与医学关系的内容少;分别有20.3%的学生和47.3%的学生认为现用教材适合或较适合对知识和学习的需要,但也有部分学生(32.4%)认为现用教材不适合对知识和学习的需要,这表明分析化学教材有一定的实用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56.5%的学生认为分析化学实验课的学时安排合适,但也有29.0%的学生认为实验课学时安排较少。

2.4课程授课情况

39.8%的学生喜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32.2%的学生喜欢实践探索式教学,只有17.2%的学生喜欢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分别有31.7%和31.5%的学生认为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分光光度法和电化学分析法章节的教学;分别有45.4%和34.4%的学生认为分析化学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

3讨论

(1)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对分析化学课程的认可度较高,认为在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必要开设分析化学课程。

(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中职学校生源质量逐年下滑,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自觉性欠缺,对分析化学的学习存在一定困难,学习兴趣度较低,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3)学生对分析化学教材内容满意度不高,学生认为分析化学教材联系医学的内容较少,实用性不强,部分内容知识点偏多、偏难,这些内容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

(4)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太接受,喜欢合作交流和实践探索的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认为分析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分光光度法和电化学分析法等章节的教学,以此凸显与临床课程的联系;同时学生认为分析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以上教与学的调查分析,课程组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明确的教学定位,按照“加强基础、突出核心、注重实践、强化素质、培养能力”的总体方向,更新教学理念,精选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验实训,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4制订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基础的课程标准

4.1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检验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突破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1)删去各章中较深、实用性不强的理论知识,降低教学难度,如删去“重量分析”一章和多元酸碱滴定等内容。(2)内容上避免烦琐的推导、分析和解释。如在“滴定分析”这一章,对浓度之间的换算不做烦琐推导,而是注重公式的灵活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一章着重介绍该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原理、仪器的构造、定量分析等方面的异同点。(3)将部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讲解,达到理实一体化。如将“电位滴定法”、“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放在实践课讲解,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去体验和领会理论知识。(4)将实践教学中滴定分析实验减少,增加光谱分析和色谱分析法实验,即增加仪器分析实验的比重,从而使实践教学贴近临床,更好地为临床课程教学服务。

4.2重组教学内容

以检验职业岗位能力为主导、以任务为引领,重组教学内容。我们将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整合、序化为五大模块(分析化学基本理论、滴定分析法、电位分析法、分光光度法、色谱法),并将这五大模块分解为11个典型任务,每项任务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以课程标准贴近职业岗位、贴近学生为核心,制订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缩短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距离。

4.3渗透医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在课程标准制订的过程中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尽量使各知识点与检验专业相结合,既体现了分析化学的实用性,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对有关医学中的化学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的能力。如在讲授配位滴定法时,将临床血钙的测定和滴定液EDTA可当解毒剂等知识融入该章教学中,这样可使枯燥的化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化学课程范文第5篇

化学首先是一门实验学科,然后才是一门理论学科。可是在现今的环境下,我们中学化学就是为了考试能有一个好成绩!所以我们学化学很大程度是为了应付考试。虽然我们学化学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但是如果连考试都应付不了的话,那也未免有点太低档次了。要学好化学毫无疑问应该要首先注意实验和生活中的化学。书本上的东西永远是书本上的,不经过实践你永远学不到真正的化学,或者说你和化学这东西没有真正的感情。

高中化学教学 课程改革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已迫在眉睫。这项改革是一项整体性的配套工程,它涉及教育观念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调整、学科体系和内容的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更新,以及教学评价的完善等等,既要与高中课程整体改革合拍,又要考虑化学的发展和高中化学的特点。这项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的素质外,则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这里仅就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及教材编写等问题提出初步的构想,以与同行们继续深入研讨。

一、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没有一成不变的课程任务,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教育观念和价值观念会相应地发生改变,这就需要我们不失时机地调整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以体现时代的特点和适应时代的需要。确定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应该综合考虑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学科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发展。从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来看,要求高中学生能有较广泛的适应面,既能为各行各业输送合格的就业人员,又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人才。也就是说,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具有多重性。但近几十年来,化学的发展非常快,以致有不少化学家认为,化学将是21世纪的中心学科。化学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相关学科如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等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烈,化学应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正越来越深入,信息和资料也越来越多,每天都有大量的物质被发现或从实验室里研制出来。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正日益显示出来,很难想象,一个对化学缺乏起码认识的人,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再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看,高中生的年龄一般为16-18岁,他们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已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开始辩证地思考一些化学问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以理论作指导来分类学习一些化学知识。但对于这一年龄段刚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讲,大部分人抽象思维困难,学得较死,常常局限于就事论事,不大会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在学习方法上,则往往更多地习惯于死记硬背,缺少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能力方面则更差些。上述诸种因素决定了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已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或培养少数未来的化学家,而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将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矗具体地讲,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传授知识。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化学的重要应用。(二)发展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使学生能较自觉地关心与现代社会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如环境、能源、材料、卫生、健康等,并能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四)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刻苦、顽强、团结合作等优良品德。

二、高中化学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的构想由于高中化学课程任务的扩大和呈多元化趋势,高中化学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确定也应相应地变化,为提高高中学生的素质和发展他们的特长创造有利的条件。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志愿以及毕业后的不同去向,高中化学课程的设置应是多层次的立体化结构。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包括必选课和任选课)和活动课三部分组成。在必修课和必选课中,对侧重于文科或就业类的学生以及侧重理科类的学生实行化学Ⅰ和化学Ⅱ分层次教学。化学Ⅰ为必修,亦为会考要求;化学Ⅱ为必选,为侧重理科类学生开设,化学Ⅰ和化学Ⅱ同为高考要求。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都相同,都开设化学Ⅰ(上),从高中二年级起分层次进行教学。由上可知,化学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值得去探讨,教师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