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双语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中,许多学校和教师对应用人才培养的认识仍较为模糊。高校对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思路不明晰,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也相对老化。事实上,本科学生就业的应用素质与比较文学课程所需的综合能力是对同一层次能力水平不同方位的描述。其中,应用素质是这种能力的外在表现,而课程所需的综合能力则是其内在诉求。树立应用能力培养的比较文学教学观,就必然要强调学习主体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实现能力的内化与运用,实现应用能力本位观在普通高校课程教学里的统一;通过模块式的能力划分和组织对应的能力训练活动,能更加有效地实现能力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的转化,构建基于应用人才培养观的比较文学教学体系就是一种创新和尝试。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课程能力低于外语专业的比较文学。事实上,由于比较文学专业对于外语能力的要求较高,使得很多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在双语教学的使用、原版作品的阅读、外文作业的撰写以及外文考试的进行等方面都遭遇了挑战。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教学都遭遇着一个难题,即“尽管外国文学所涉及的作家作品都与异国语言相关,但中文系的外国文学课程不仅使用中文教材,而且讲读的所有作品亦为中文译本。这样,外国文学教学实际上脱离了外文原著,完全与外文无涉。以此而论,中文系讲授的外国文学并非真正的外国文学,而是翻译文学,或曰‘中国的外国文学’。长期以来,不少外语专业的外国文学教师对中文系外国文学教学的诟病并非毫无道理。正是由于教学中存在的语言问题———教师只能通过母语讲授外国文学,学生同样只能借助母语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致使外国文学教学改革遭遇瓶颈。”〔1〕与外语专业比较文学课程相比,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在语言结构与知识类型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要求方面也有较大差异。中文专业本科的比较文学课程,不能简单地照搬或者套用外语专业的比较文学教学模式,既要突出中文专业本身对于民族文化、语言的熟稔,又要能够有效地提高外语能力,实现对于异域文化的熟悉和掌握,从而在中西对照的视域中还原各自民族文化的根本性差异、比较二者的相通或相似之处。当前,普通高校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双语教学无法贯彻始终
虽然,目前中国学生普遍存在外语能力耗时长而效果差的问题,全面、匆忙地实行比较文学双语教学存在诸多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双语教学就是一种空想。一些高校的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对如何获取这些知识、如何进行比较分析的外语能力、学习技巧却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而使比较文学的中西文化阅读、表达能力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脱节。比较文学课程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外语习得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转变的过程,必须同时在外语课堂和专业教学过程中相互贯通,使学生养成以外语思维理解专业课程的习惯,而不是简单地以外语思维学习外语、以中文思维学习中文。而目前很多高校都没有将双语教学贯穿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而通常只建议学生阅读外文原版作品、或是集中在某一阶段的教学中进行双语讲解,而不是全程、全面、立体地进行比较文学双语应用人才的培养,无法让学生真正形成较强的综合应用素质和就业核心竞争能力。
(二)双语教学缺乏针对性
比较文学课程中的双语教学没有针对本科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和外语综合能力的需求特点。在当前本科学生文凭持续贬值、硕博士挤压本科就业市场的背景下,本科学生的学习从对于基本原理、理论知识的追求逐渐转变为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改善就业综合素质为重要目标,他们迫切需要强化外语应用能力、积累涉外文化知识,以适应社会对于本科生就业方面的刚性指标。这一转变既是对于当前高校本科学生就业形势的理性分析,也是深化比较文学课程教学深度、广度的内在需求。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普通高校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教学都没有重视这一转变趋势,而是仍然保留着传统、老套的教学理念、方法。
(三)教学模式陈旧
沿袭普通高校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当前比较文学教学趋于多元、兼涉中外的特点。很多高校的中文专业比较文学教学仍然停留在常态的思想主题分析、作品内容讲解、创作手法归纳等理论知识层面,应用针对性不强,学生难以从比较文学教学中达到学习原汁原味的外语文化、掌握外语应用技巧、提高外语综合能力的目的。
(四)多方参与机制缺乏
普通高校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以全体学生的外语、文化综合应用能力为重要目标,这需要学院和比较文学教研室全体老师的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培养本科应用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较多涉及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史、比较文学专题、中外作家比较等内容,这需要学院和教研室统一规划、协调步骤,齐头并进,并在学生考察、考试等方面与高校教务、学生部门沟通协调,从而确保能够以一种目标明确、流程周详的方式统筹兼顾,突出比较文学本科应用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持续性。
针对上述情况,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应用人才能力培养应凸现比较文学的双语性质,包括对外语原始材料的阅读能力、概括外文文本的叙述故事、凸现情感交流的作品感受能力、外语作业的地道语言表达技巧、外语思维方式的进入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以双语思维为特质的比较文学观,进而有效地提升该课程学生的双语综合运用能力,适应当前以提高就业为旨归的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二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改思路
基于应用人才培养的高校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的总体思路,即在于以普通高校本科学生比较文学课程培养方案为蓝本,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比较文学课程双语教学主要应用能力模块。在此基础上,以培养本科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从不同模块的具体内容出发,进行针对性训练,以夯实本科学生的双语接受、表达能力。进而,以比较文学课程为契机,鼓励学生以双语思维为表征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全程贯穿大学生素质教育,并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学生应用能力素质评价标准,切实有效地以课程促学习、以教学促就业。在高校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的具体设计和实践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必须以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的培养方案为蓝本,有针对性地设计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中双语能力的主要模块。双语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有必要根据本科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当前社会对于本科应用人才的需求和比较文学课程的人才培养定位,学生的双语应用素质主要表现为:外语原文的阅读能力、外语听写能力、原版文学作品的概括和复述能力以及外文表达、思维的理解能力等。因此,需要从培养本科学生对于社会需求技能的应用能力的开发角度出发,把与学生就业能力密切相关的比较文学双语教学置于重要位置,联系社会,确立以本科学生就业能力为圆心,以应用能力的获取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起包括听、说、读、写、思在内的双语教学模块,这是构建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以培养本科学生就业应用能力为旨归的主要框架。
(二)以普通高校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为平台,开展各种双语教学,全面提升本科学生对外语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究双语应用技巧。高校可以开展多渠道的比较文学双语教学及辅助活动,如朗诵外文诗歌和散文、组织演出外文舞台剧、翻译中文作品为外文、对照中西方文学作品进行阐释、为根据外文原著改编的电影配音等。双语教学的辅助活动只要学生们通过自己查找资料、熟读、练习,是不难达到预期效果的。比较文学课程所涉及到的双语能力,也只有经过不断地实践、探讨、适应,才会真正内化为学生们的兴趣和思维习惯,从而使其在就业竞争的过程中展示出高人一筹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以比较文学课程教育为契机,学院和教研室应结合本校实际,建构起多位一体的双语教学和双语实践体系。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时期,制定相应的要求,鼓励学生不断将课程教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个人习惯中去。在学生进入比较文学课程学习的初级阶段,应根据教学需要和社会对本科学生应用能力的要求,组织课程介绍、外文能力调查、外文文献阅读能力分析、双语专业讲座等,使学生在接触比较文学课程的最初阶段即形成一种比较思维习惯。而进入课程学习的中期,则可以组织学校、学院、系和班级活动,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双语素质活动,如外文朗诵大赛、翻译大赛、大学生外文歌曲演唱大赛、外文戏剧社等,使学生基于比较文学课程形成的双语能力落实到不同的思想、专业内容上。而在比较文学课程结束之前,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双语能力进行集中、客观的评价,既可以采用一般的全外文期末考试,也可以实行一种即兴的比较文学课程内容展示。
(四)以明确分工、协调落实为原则,构建比较文学课程应用能力培养的体系。大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不是一门普通的比较文学课程所能独立承担的。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多元联动、相互配合的双语能力建设体系,促进学院、系、班的各级双语素质辅助机构,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外文思维方式和应用外语能力的意识。只有从本科学生应用能力和社会需求人才目标的视野出发,构建基于双语能力的普通高校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体系,强调学生通过系统的比较文学学习和多元互动的双语实践运用,真正使双语能力和素质内化为学生的日常技能、意识,强化学生对于社会需求的各项职业能力的适应和运用,从而真正提高本科学生的双语素质和综合能力,使他们最终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三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关键期
现代社会是知道全球化的社会,同时也是双语以至多语的社会。“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它既是民族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1]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双语教育受到了相当广泛的重视,双语教育的低龄化也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开展双语教育成为我国学前语言教育的“热点”。
一、双语教育的概念。
“双语”的英文表达为“bilingual”,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一个懂得听、说、读、写,但通常也有他的一种语言知识和能力比另一种语言好的情况。[2]早在公元一世纪,罗马著名的教育家昆体良,就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问题。他所提出的“双语”是指希腊语和拉丁语。昆体良主张,在语言的学习上应先难后易。时至今日,为了适应时代、社会的需求、变化,我们提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所谓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在幼儿首先习得母语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的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初步的双语口语交际能力,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和国际间交往的日趋频繁,一个以汉、英两种语言为媒介的双语教育正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蓬勃兴起。双语教育成为了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与趋势,更是21世纪培养适应全球一体化,是世界激烈竞争中取胜人才的需要。而许多生理学家和教育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幼儿期是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将是总的趋势,势不可挡。而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在我国,有80%的以上的幼儿园和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杀、双语教育表示赞同。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
学前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因此,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应该是在发展母语的同时所进行的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它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发展母语的同时,为幼儿提供良好第二语言学习环境,通过幼儿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方式,将第二语言的意识灌输给幼儿,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以及其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有研究表明,0—9岁是儿童语言发展发重要时期,特别是5岁半左右是儿童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每个孩子都有形成两种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但是,
孩子在这一敏感期内若未获得第二语言的刺激,则第二语言的中枢机能就不可能转入活跃状态。[3]可见学前期儿童不仅有能力并学习第二语言,而且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另外,根据彭菲尔德(Penfield)和米勒(B.Milner)等人的调查,学前儿童似乎有一种“转换机制”[4],如果他们的左半球语言中枢受到损伤,言语中枢就会转换到右半球,
其语言能力仍然可以发展,只是不那么完善。而若成人的左脑受损伤,则会出现失语症,
而且语言机能不能恢复。
神经生理学研究证明,最初儿童的大脑两半球都存在着发生语言的形态学基础。对患病儿童施行大脑部分剖离手术研究发现,10岁前的儿童仍能恢复语言能力,而10岁以后则会形成永久的言语缺陷。这一实验表明,儿童的语言中枢尚未定位,此时大脑的可塑性使得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可以不受大脑语言中枢定位的影响,大脑的两半球都可以参与语言的学习。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不易受母语的干扰。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期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在此时期幼儿对语言学习刺激特别敏感,故而在生理心理上也较易接受这种刺激,从而建立与该种刺激联结的行为(形成经验和知识)。因此在这一时期对幼儿实施双语教育,可以使儿童的语言的获得更轻松、更容易,发展也更迅速。
(三)双语学习对学前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前期幼儿具有惊人的学习潜力,一些专家认为,让学前期儿童大量接触外语将会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语言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对学前期儿童进行双语教育有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拥有两种语言的儿童思维的灵活性比只拥有一种语言的儿童要强。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对此进行对比:“如果允许你给事物任意起名字的话,你是否可以把“狗”称为“母牛”,而把“母牛”成为“狗”?”有50%的双语儿童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而单语儿童作出肯定回答的只有20%,差别产生的原因在于双语儿童能较早的意识到物体与名称之间是一种语言代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并不是天然形成的,但单语儿童这方面的意识明显比双语儿童要差[5]。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还是交际的工具。双语学习是在真实的或者模拟的社会情景中进行的,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见双语的学习不仅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
三、开展双语教育注意的问题
(一)合格、称职的师资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保证有合格的、高水平的幼儿教师。所谓称职的师资就是“外语教师幼教化,幼儿教师外教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能胜任学前双语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熟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状况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组织活动,并通过双语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是有较为扎实的外语基础,能运用规范的语音进行正确示范,掌握丰富的词汇并能随机灵活运用,能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习俗、传统,等等。
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师资相当匮乏,因此我人为应大力开展双语师资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专门师资,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高等院校里的学生,使其具备相当的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知识,把学前双语教育设置为独立的专业,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前双语师资现状;其次,在学前师资培训内容上,特别要考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重视应用性内容,强调英语口语化,包括一日活动组织用语、教学用语、日常交际用语等等。
(二)教育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样,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对学前儿童实施外语教育时所要采用的方法与成人不同,施用于成人的教学方法在幼儿身上是完全行不通的,但是同时不同的教学方法又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对于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必须要寓教于娱乐,寓教于生活中,寓教于应用,这样才能让学前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对第二语言的兴趣和愿望。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6]同时,幼儿期儿童是认知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他们的思维方式又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并不严格强调知道的逻辑体系与知道的掌握程度,强调的是孩子们构建知识时的感受性,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对语言的兴趣及敏感性,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学前儿童的外语教学应尽量采用游戏化、生活化、情景化教学。如儿童节快到了,可以以儿童节为主题开展主题活动,其主题就是“Children’sDay”,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及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明白“Children’sDay”的意义,并学会说;当然可以选则国外的文化进行游戏教学等,如当圣诞节来临之际,多组织一些有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了解圣诞节的来历,学会说圣诞节相关的句子,如“MerryChristmas”等等。
双语教学的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语言的完整性,用外语来学习外语,而不是借助于母语。保持语言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对培养幼儿的语言是相当重要的。例如:你一边洗苹果一边对孩子说:“I’mwashinganapple.Doyouwanttoeatit?”会比教师先用汉语把要说的话要做的事说清楚后再告诉幼儿要好的多。前一种方法保持了语言的完整性,使幼儿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而不知不觉得学会可外语。而后一种做法即会让幼儿有种除母语以外的语言不是很重要的想大,不仅降低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还会引起语言上的混淆[7]。
另一方面在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教材的选取方面也是尤为重要,要根据学前儿童本身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选择对学前儿童有利的,让其感兴趣的教材。再结合教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发到及至。
(三)明确双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前儿童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初步的外语听说能力
从教学目标上看,以培养学前儿童兴趣以及语言是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兴趣的培养是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而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幼儿喜欢以快乐的方式接受新知,他们是在玩耍中得到知识、锻炼能力等。其次,孩子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在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中进行的。结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让孩子在直观中感知、在游戏中记忆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产生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当孩子积累了若干个动物单词后,教师可自编一个边讲边练边玩的儿歌:Icanrunlikeahorse;Icanwalklikeaduck;Icanjumplikeafrog;Icanswimlikeafish……。
由于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实施直观教学、教学与游戏相结合,教学的全过程都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沟通,这就使得幼儿在没有教学任务压力的情况下,自然轻松地学习语言。另一方面鉴于幼儿有天生的好奇心,一种新的语言本身对他们就有强烈的吸引力,这对他们兴趣的培养也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实验说明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加,幼儿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也在增强,并促进了汉语的学习。遵循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就要,就要强调听说领先、以听促说、听说结合的原则。当儿童在早期逐渐获得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后,就会逐渐用所获得的语言同母语者同老师以及他们的伙伴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情感交流,这个时候教师或是家长一定要给予幼儿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让幼儿在经常性的使用中,逐渐形成了第二语言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了第二语言的习得和发展,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同时,家庭也是学前儿童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
生活中有许多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家长要有目的地选择日常的事物,作为激发幼儿兴趣的素材。如逛超市时,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的眼光,适时地用双语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如在游玩时,家长要主动地运用英语问候语向外国友人、朋友打招呼,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问候语的使用。又如,孩子喜欢看卡通片,家长可选择卡通和英语相溶的碟片,让孩子在看看、玩玩中习得英语。
(四)开展多形式的活动
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幼儿活动主要以兴趣活动为主。通过活动,儿童可以获得身心自由,处于精神愉悦状态。
自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形式生动,范围广泛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情景中自由学习是相当重要的,不能让幼儿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双语教育的学习。
当然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应根据学前儿童的特点、水平、需要以及内容的不同而选择。教师或是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而采取适合的有效的活动方式来促进幼儿第二语言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五)创设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
有人说,教育实质上是环境的再造。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刺激性原则[8]。儿童的语言习得特别需要有大量的无处不在的听、说、读的多重语言信息的刺激。即要求为幼儿提供时时复现的语言环境,不仅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有机渗透,同时在儿童接触的其他环境中也要尽可能地出现,使语言多次循环,不断得到强化。可见环境的创造相当的重要。环境的创造主要是指物质环境的创设和精神环境的创设。物质环境包括场地、电教设备、操作材料(图片、粘贴、手偶、服装等)、教师用书、儿童用书、家长用书以及各种印象资料等。精神环境指的是:创设一个能够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的语言学习环境;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爱说、并能够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交往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接纳、自由、宽松、和谐、关怀、鼓励、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要利用一切条件尽可能为学前儿童创设丰富的外语学习环境。学前儿童学习语言主要靠“习得”而不是“学得”,就是说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上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然习得的语言机会。如在活动室播放外语歌曲或儿歌,选播英语录音带、电脑软件等。在区域角投放双语故事书、卡片等,让儿童耳濡目染的认知环境。
另外在家庭方面,创设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景,也是促进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与孩子形成一种良好、亲切的个人感情交往的氛围。多与他们玩,多给他们讲故事。在玩玩讲讲中自然渗透已学会的英语内容,互动中给孩子把听到、看到的内容进行充分复述的机会。如:将孩子已学会的单词标贴在家中相应的物件上,创设语言学习的氛围,增加孩子看、说、练的机会。又如,孩子前几天刚学会rabbit,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讲rabbit的故事,做rabbit的动作,看rabbit的图书等等。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练习、运用已学会的英语。
总之,同其他教育活动形式一样,对学前儿童实施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它该成为对全面发展有益的教育过程。虽然学前儿童具有学习第二语言的潜能,但是同时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全方位的支持与努力,发挥教育合力,摆脱目前存在的误区,正确处理好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关系,学前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幼儿在快乐中学习第二语言,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享受快乐。
参考文献:
[1]郭卫东.论双语教育的功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3)
[2]任良玉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4—3,3:78—79
[3]彭杜宏,刘电芝.家园结合的第二语言获得模式探究[J].早期教育,2002,12
[4]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张婷.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J].济南大学学报,2002,12(6)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Z]
【关键词】双语优势;沉浸式学习;分层次
一、双语的含义
双语是宏观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然而,不同的语言学家却以不同的方式来定义双语:有的语言学家认为,双语就是能同样熟练地操两种不同语言进行交流。而有些语言学家则认为,双语是能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但很可能对其中一种语言的熟练程度远远大于另一种。
在中国,双语的含义很广,即指少数民族除了本民族语言之外对汉语的掌握,又指中华民族除了汉语外对各种外语的掌握。而双语更为通俗的含义,是指中国人除了汉语外对英语的掌握。而本文所要提到的双语是指我国少数民族的大学生,除了自己的少数民族语言和熟练的汉语之外,还要把英语达到比较高的程度。因而,民族高校的双语实际上已经是“三语”了,要达到这个高度实际上是不轻松的。
二、双语的优势
之所以要知难而进,就是因为双语社会各个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和突显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首先,从双语与就业的关系来阐明双语的优势
我经常在课后与我的学生们聊天,他们大多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提起找工作,他们第一反应就是一副欲说还休的样子,一脸的无奈。从与他们的闲谈中我了解到,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的确有些尴尬。以前,他们的父辈们还受到过国家的一些民族政策的照顾,可以再大学毕业后顺利被安排到相应的单位工作。而现在,所有的高校毕业生全部市场化、社会化、甚至全球化,即国内外的所有的单位全部向大学毕业生开放,这就意味着竞争的激烈性及就业的严峻性和挑战性。这就要求应聘者除了要有非常夯实的专业课功底之外,还要能掌握至少一门外语,成为双语人才,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目前,我校的主打外语是英语。因为,英语程度高与容易就业已经是一个普遍的事实。
具体地说,英语程度好的人,在就业市场上的确倍受青睐。一位做外企人事部经理的朋友告诉我:“双语者比非双语者更容易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而且更有可能跳槽。”另一个做秘书的朋友赞同地说:“如果两个应聘者其他方面水平相当,只是一个为操双语者,一个只能讲汉语,或双语程度较差,那么,老板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即使该工作根本无须双语。”但老板有其根据,他们认为,双语者更具有创造性头脑,更具有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潜在素质,而正是这种潜在能力使双语者有着不可估量的前途。因此,双语常常被看做是通往成功的护照之一。
正是由于想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和不菲的薪水,在中国,英语学习的热潮居高不下。此外,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加入世贸组织,更使得各类英语培训机构生意兴隆,甚至供不应求。英语培训在中国是一个大行业。中国人把学习英语看作是一个通往新的就业领域和进一步学习深造的通行证。最近,《双语研究》搞的一项统计数字表明:在中国,学习英语的人数远远大于在整个美国讲英语的人数。
三、双语课堂教学
那么,作为英语学习的主战场的课堂教学,我们该如何有效的实施双语教育呢?
众所周知,我国的双语教育一直开展得不尽如人意,似乎有些“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从形式上,我们知道,双语幼儿园早已蔚然成风;各类外语学校也似雨后春笋;许多大学也在搞双语教学。这些听起来应该是很乐观、很有效。按照这样一条龙的双语教育机制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双语熟练、运用自如的。可实际情况一直不乐观,甚至是有些失望。有些学生已经拿到了四、六级英语证书,甚至是托福证书。可是,在求职时,面试外语关都很难通过。这实在是一种悲哀,也是使许许多多英语教育者感到困惑的一大难题。
不过,近年来,双语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双语教育的基础是立足本国文化,面向国际舞台;双语教育的视野,是站在国际交流的高度来学习语言”——成都双语实验学校2011年成都市双语教学暨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汉英双语教育重点课题研讨会上表达这一理念。同时,“第四届全国双语教学研讨会”也于2011年6月15日~17日在长春师范学院举行。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教育国际化·双语教学·双语教师”。研讨会将目光聚焦于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前沿问题,从宽广的视野和前瞻性的角度来审视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社会变革的关系,探讨社会变革背景下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的新理论、新制度、新模式、新方法,真正做到为国内外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决策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为中国双语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
在此,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加拿大的沉浸式教学。
加拿大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大部分人都能讲英语。为了推广法语,加拿大提出了沉浸式法语教学(Immer-sion French)。它首先具备两个明显特点:绝大多数时间(可多达100%)用法语上课;学法语不是通过专门的法语课,而是通过学其他科目进行的。换言之,它是“主要通过法语学其他教学内容,通过学其他教学内容来掌握法语”。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专门的沉浸式法语学校里,学校环境本身,包括校长办公室和各行政部门,都提供一种沉浸环境,整个学校从环境到人形成了小“法语王国”。接受沉浸式法语教育的学生都是以法语为第二语言的孩子,他们在学校用法语,在家用英语。到中学毕业时,双语流利程度是那些没有接受过这种教育的人所无法比拟的。这种教学方式是目前最有效的方式,被教育专家们称为加拿大对世界的贡献。
这种如此成功的沉浸式教学会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首先,我们要在教材的选择和教学资料的选用上彻底改变观念。
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作为民族高校,我们的生源十分复杂,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是大相径庭。因此,我们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选用三种不同水平的教材来进行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但是,我们知道,传统的教材是按语法项目编排的。近几年的教材改革,虽然是以功能交际为主,但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中国特色”的英语。而且,民族高校的现行大学英语教材都相对陈旧,不仅是英语语言的陈旧,所选的内容相对于当今日新月异的变化来说也过于老套。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们在校成绩都还不错,可是和外教做简短对话都力不从心。所以,我们针对第一层次的学生,即英语水平达到普通大学本科的学生,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因为原版教材范围广,内容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媒体、文字、宗教、节日等。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学习一国语言,就是学习该国文化。而课堂上所需的相关教学资料,如阅读材料和听力材料,最好是从英文报纸或英文网站上节选下来的文章,从收音机上或因特网上直接录下有关的新闻报道、体育报道、广告以及天气预报等方面的内容,并且不做任何改动。这样也许有了一些沉浸式的味道。
而针对第二层次的学生,就是艺术学院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水平仅仅相当于大专的水平,我们会选用最新出版的普通大学英语教材,因为这些教材从语言、形式到内容上都有很强的时代感,让这些90后的学生们一下子就能够通过教材被吸引到课堂上来。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及彝语系和藏语系的学生,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差,可以给他们选用相当于高职高专的水平的教材,这样,学生们会时常有一些成就感,不会觉得英语距离自己太遥远。
其次,是教学环境的沉浸式。和法语沉浸式一样,沉浸式英语同样需要一个语言环境,不仅在课堂上需要沉浸,在课余时间更需要有一个英语环境。整个校园应该就是一个大的语言环境,校园中一景一物,都对培养学生的双语意识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因此,应当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要让学生一走进校门,就感到换了一个语言环境,时时、事事、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使用英语,让整个校园成为一个“英语村”,学生真正沉浸在英语中。这一点也是需要分层次的。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我们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沉浸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比如,英语角、英语路标、校园英语广播台等。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唱英语歌、英语演讲、及英语卡了ok大赛等等活动。而对于彝藏学院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较为简单的英语活动,如每日的英语值日报告、校园英语歌曲的学唱等等。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师资问题。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师资队伍达不到相应程度,一切都变成了不可能。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专职英语教师能达到这种沉浸式教学模式要求的,也许都不是很多,我们又怎能要求非英语科的教师用英语来授课呢?即使大学里外语系英语专业的教师,恐怕也不能轻松驾御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由此看来,我们的政府还要下大力气,提高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这需要从政策上,资金上都给予很大的倾斜和投入。
最近,来自2011年10月12日教育部网站的新闻,题目是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民厅[2011]7号),文中提到,“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积极稳妥、科学有序推进双语教育,建设一支与双语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师队伍,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中西部省区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这足以说明政府对双语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直接的参与。
就目前我们学校的情况来看,我们把有过海外留学经历的老师尽量安排在第一层次的班级授课,因为他们口语相对要流利得多,英语授课会畅通无阻。而一些英语基本功扎实,对学生又十分有耐心的老师,尽量安排在艺术班少数民族的班级授课。
四、结语
当然,能把上述沉浸式英语教学真正落实到位,并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的确有很大难度。可是,这样做的效果会远远超出教者和学者的预想,我们也才能最终跨越多年来英语学习“费时低效”的现状,实现英语教学的真正跨越式发展,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地道的双语人才,为我国的发展增添新的血液,新的生机,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双语教育网http:///
[2]2011年10月12日教育部网站
基金项目:
[1]本文为四川外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资助项目“从需求与动机探索民族高校大学英语通选课的走势研究”(项目编号:SCWYH10-23)
[2]本文获2011年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点建设项目“外国语言文学”(项目编号:2011XWD-S0502)资助”
关键词:十;新疆;双语教师;角色转型;新视角
党的十报告中总书记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在报告第7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中,书记表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部分报告对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在报告中表示教育是为人民服务的,办教育就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加大对偏远地区教育的投资力度,注重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以及特殊教育,并且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疆社会环境是多种文化并存,双语教育是新疆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关键,双语教育的质量将对新疆社会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全面、科学的把握新疆双语教育的现状是推动新疆双语教育质量的根基。
新疆双语教育实施30年以来教师稀缺、资源紧张、条件不足等的因素都在不断地得到改善,双语教师逐渐成为了新疆双语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同时十的召开也对双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加快自身的内涵式的提高和深化,从而达到能够使教书的知识性、工具性和技能性、人文性等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要记住:好的老师关键是教书就是在教人,教知识就是在教做人。
(一)新时期双语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新时期新疆双语教师思想观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双语教师作为新疆双语教育的主力军,是双语双文化的传授者,新时期双语教师的民族团结意识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各民族教师之间有了很好的交流,教师通过“接对子”“一帮一”等互帮互助的方法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促进了课堂教育的质量进一步提升。但是在新疆很多不同的偏远地区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个是双语教育新时期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双语教师要不断的学会结合现实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力求做到指导学生和引导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营造和谐环境、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智能基础
新时期双语教师的问题在于如何教好,如何实现有效教育,科学解决诸多教学中为什么的问题。同时结合教学情况、学生情况开展教学活动解决实践中的诸多问题:文化问题、心理问题、方法问题、学法问题、知识问题、实践问题、理论问题等。因此,新时期双语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层次,多元发展。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智能基础应该向多元化转型。双语教师的责任要比普通教师的责任要繁重,双语教师是双语双文化的传授者,双语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所具备的能力而且还要不断挖掘其潜在的潜能,只有二者更好的结合,才能保障文化与知识的传授。
(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术能力基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专业水平高低将会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双语教育的质量提升主要是依靠教师,即双语教师是双语教育的主导力量。科学的把握新疆双语教育的现况来说,现阶段的关键是不仅要提高双语教师的数量,而且要稳步的提高双语教师质量,双语教师要从量到质发生转变。作为双语教育的第一实践者,双语教师若能够将实践教学和自己的科研结合在一起,那么这会成为解决双语实践中的不同问题关键。
(四)、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基础
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基础包括双语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学术能力、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等几个方面。双语教师首先掌握学科属性,学科是构成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基本单位,熟练掌握学科知识,正确的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又对双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在掌握自己的学科知识以外在业余时间多多了解交叉学科知识,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双语教育课堂教学水平。
(五)、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公民美德基础
教书育人是双语教师工作的重要部分,作为一名双语双文化的传授者,双语教师应该首先具备公民美德基础。是包括:智慧、公正、坚韧不拔、正直、勤奋、工作积极的人生态度、爱、谦逊、自我控制、感激。双语教师只有兼备了这些公民美德基础,才能成为真正的双语双文化的传授者。
结语
十的召开对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特别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疆双语教师作为新疆双语教育的主力军,身上肩负着重大的双重责任,包括双语教师自身的专业伦理责任与双语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伦理责任。在面临新疆社会多维转型的今天,双语教师的角色转型势在必行,双语教师通过形成智能基础、学术能力、专业基础、生态基础、公民美德基础等,不断在实践中大胆的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学方法,通过对自身经验的反思,优化教学过程,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双语教师在学校的角色是多维的,她们是协调各种文化生态的主力军。新疆双语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十报告精神,不断的用多元知识充实自己,力求更好的服务于新疆双语教育。(作者单位:1.伊宁市第八中学;2.伊宁市第23中学)
参考文献:
[1]林梓华,新疆双语教学的发展及问题,新疆双语教育研究文集[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2]十书记《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3]李儒忠,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进程综述,新疆双语教育研究文集[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4]王军,董艳,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0
关键词:语言能力;认知经验;社会性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240-02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时代的发展,掌握第二种语言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有研究材料指出,幼儿中期,即四岁左右是培养正确发音的关键期,如果从儿童早期开始学习第二种语言,就如同学习母语一样容易,如果在语言发展关键期对幼儿进行专门的语言能力培养,哪怕时间只有几个月,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实践表明,经过双语培养的孩子,入学后对教学内容易于理解、掌握,为学生学习减轻了负担。
幼儿双语教育作为语言教育的独特领域,对幼儿智能的开发有哪些积极的促进作用呢?通过教育观察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1.扩展本民族语言的词汇量,体会语言的多样性。幼儿在双语的学习中,会接触到许多外来词汇。他们需要理解这些语音符号所代表的概念来掌握新词,这样的理解过程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中文概念的内涵,也学习了英语。在这样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幼儿本民族语言的词汇量相应增加。幼儿双语教学把汉语与英语结合起来学习,使幼儿有机会倾听不同风格的语言,体会人类语言丰富多彩的一面,提高他们对多样性语言的适应、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2.培养幼儿倾听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英语的学习以看、听、说为主,其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即倾听,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录音带进行辅助教学。那些生活内容浓郁的题材、逼真的音响、优美的音乐,烘托出一个个不同的活动场景,既增强了幼儿学习英语的趣味性,又有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挥及倾听时注意力的集中。在听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听,从而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培养了幼儿有意倾听的能力。另外,我还常常对听的内容进行加工解说,教师热烈的情绪、对内容再现的表达方式,激发了幼儿倾听的兴趣,从而更主动地接受学习内容。
3.培养口语交流的兴趣。在双语的学习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将学过的日常用语以及儿歌、故事中的各种句式运用到一日生活中,让幼儿在尝试中知道各种用语所适用的环境,激发幼儿进行语言交流的愿望,通过与同伴、老师或客人进行的简单交谈,体验到语言交流的乐趣。教师充分地为幼儿创设进行语言交流的环境,如设立语言角、娃娃家,以及经常性的口语对话练习、生活情境表演等,促使幼儿在动脑、动口中构成亲身体验,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
1.丰富地理知识。在英语学习之初,幼儿常常会产生英语是什么的迷惑。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地图、图片及拼插玩具等辅助教具及不同的教学形式,适时地对幼儿进行地理知识的渗入。让幼儿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地理环境,认识一些国家的名称及标志性建筑,并明白英语只是多样性语言中的一种,从而获得地理认知方面的经验。
2.增进对西方节日的了解。双语教学使幼儿有机会接触到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通过开展相关的手工制作、环境布置、节日庆祝等活动,增进幼儿对异域文化和民俗习惯的了解,感受多元文化,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3.形成和掌握时间的概念。根据幼儿认知时间的一般特点,他们对时间概念的掌握比较困难。双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时间的认知起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幼儿形成和掌握时间的概念。日常的英语活动中,相关的游戏、歌曲、值日活动,特别是经常性的会话练习,如:“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What day is today?Today is Monday(Tuesday……).”“What’s the time?It’s one o’clock.”等,促使幼儿与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及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幼儿不断地感知时间、理解时间,逐渐建立起时间的概念。而“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What season is it?”这样的日常对话,又促使幼儿感知和观察自然现象,增进幼儿对天气、季节等自然环境的认识。在这样的学习中,幼儿逐渐能较好地理解和运用早晨、中午、下午、晚上、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星期以及季节等时间词汇,同时初步建立起时间更替的观念。
三、促进幼儿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1.增强儿童自我意识,促进个性发展。个性包括个性的心理特征及自我意识等。幼儿双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幼儿双语教学中,我安排了一项自我介绍的内容,包括介绍姓名、年龄、性别、特征等,要求使用“I'm...”句型。幼儿在介绍前,必须认识自我、客观地看待自己、了解自己的特点,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自我观念。另外,在英语对话、故事片断中,幼儿可以与主人公对照,评价自我,从而增强了自我意识。此外,幼儿园组织的各类观摩、汇报活动也为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创造了机会。活动中,幼儿运用学过的英语口语与他人对话,在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待人接物落落大方的态度,锻炼了幼儿的胆量,发展了幼儿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幼儿求知欲、自信心、进取心的发展。
2.培养幼儿的交往技能,增强爱的情感。幼儿英语角色游戏和情景对话为幼儿提供了社会性发展的机会。这些活动需要幼儿体验情感、相互合作,在角色扮演中逐步提高合作技能,并在效仿中认识和学习正确的社会规范。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我随时地把爱祖国的教育内容渗透到活动中去,注意萌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促进幼儿社会性品格的发展。让幼儿明白学好英语的目的,在于建设祖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交流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