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科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翻转课堂崇尚学习者中心、自主、个性化的学习。信息技术融入翻转课堂,应始终抓住三个关键:课前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传递;课内如何设计活动实现知识技能的内化;课后如何达成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拓展。而对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选择,应坚持“信息技术支持学习”的观念,选择最契合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的信息技术。
关键词:
翻转课堂;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翻转课堂”是变革传统课堂的一个有效途径。翻转课堂崇尚学习者中心、自主、个性化的学习,信息技术融入学习过程,能使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一、翻转课堂的理论背景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设计方法,目前成为了国内外学者、教育工作者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问题,并且有从理论基础研究转向教学实践研究的趋势。有效的翻转课堂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征: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资源者和咨询者,而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课堂的翻转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翻转课堂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结构的翻转,而是课前、课内、课后教学活动的衔接和一体化,通过各种活动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内化,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基础之上。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生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的。翻转课堂将传统的知识传递放在课前环节;在课内环节,教师组织探究式课堂或讨论式课堂,解决学生在完成课前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完成问题解答后,教师布置典型任务,进行适宜的个别辅导或集体讲解,最后完成任务或形成学习作品;课后环节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设置拓展任务,实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和拓展。
(2)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多数学习者都能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在翻转课堂,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利用使得学习摆脱了时间限制,打破了传统教学统一的教学组织模式,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安排学习时间,可以反复观看学习视频,学生完全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学习,直至掌握全部学习。根据翻转课堂的理论,我们不难发现其理论关键:课前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传递?课内如何设计活动实现知识内化?这些特征和设计原则是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念相辅相成的。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信息化教学设计坚持“信息技术支持学习”的理念,选择最契合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的信息技术,既能够支持知识与技能的传递、巩固和拓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合作讨论、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构建和内化[1]。信息化教学可以依据以下原则进行设计:
1.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把课堂的舞台让位给学生,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咨询者和资源者,学生需要主动承担自主学习的责任,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完成知识的构建和内化。
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支持学习。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该考虑什么样的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发现,什么样的学习资源能引发学生充分讨论。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首先要考虑的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摆脱群体教学模式中教学进度的困扰,体现分层学习、个性化学习[2]。
3.任务驱动,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的任务会自然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了信息技术的辅助,任务活动的形式呈现多样化,情境设计仿真度高,有利于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解决问题,这也是信息时代提倡的深度学习[3]。
4.师生、生生合作学习。“翻转课堂”丰富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和内容。课前,师生、生生主要通过网络交流互动,学生或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学习。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面对面交流、讨论,聆听他人的见解,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互动合作中思维碰撞,内化知识[4]。
5.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带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可以是由教师、学生本人、学生团队、乃至专业人士组成。评价方式既有终结性评价,又有过程性评价,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评价内容可以把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作业完成、学习态度都纳入其中,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以下笔者以案例来详细阐述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翻转高职英语课堂。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根据《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还应当服务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本课选自立体化系列教材《职业综合英语1》。教材以工作任务的真实语料作为教学内容,构成工作情境一条主线,人在职场、市场营销两大模块。商务会餐课题就是人在职场模块中的一个任务要求。按照工作任务的时间顺序,笔者将商务会餐的内容进行拆解和组合,设计了三个具有一定实用性、综合性和难度的教学模块:会餐前、会餐中和会餐后。
2.学生学情。教学对象是计算机专业大一的学生。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他们拓展了词汇、认识了英文菜单,进行了电话订餐的模拟对话。笔者发现他们语言的得体性和熟练程度欠缺,对话交流中文化意识比较薄弱;但同时这些90后的孩子喜欢指尖上的学习方式,大一的他们同样渴望拥有对外沟通交流的能力。
3.教学目标。针对以上分析,笔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商务会餐情境中邀请、会餐交谈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对这一目标进行分解,其中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邀请、会餐交谈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该情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4.教学策略。笔者采用外语教学中普遍认可的任务型教学法,从任务的呈现、分析、实施、拓展四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总之,我们构建了多元、立体的信息化教与学的环境:课程教学平台实现了文本、视频、音频等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学生和教师的自拍视频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关注;手机APP软件为学生提供了互动学习的平台。
(二)教学实施
以任务为主线,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设计为课前引导、课堂翻转、课后延展三个环节,共2课时。
1.课前引导。课前引导是为了让学生提前预知和自主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为此,教师布置了以下三个任务。任务一:学生登录教学平台观看商务邀请视频,小组讨论视频中邀请的句型表达,根据教学平台上的任务卡拍摄小组视频,通过Email发送给教师,这将作为课程形成性评价的一项内容。任务二:学生打开教学平台上的听力音频,完成课本上会餐交谈的听力训练,并将作业提交至QQ作业群,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答题的情况,做出点评。这一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对学生一对一的指导。任务三:学生在教学平台上观看会餐礼仪的微课,对微课中展示的会餐礼仪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教师根据微课内容设计10个问题,通过QQ群投票功能向学生发起了会餐礼仪对错的投票。
2.课堂翻转。在接下来的课堂翻转环节就是要解决学生在完成以上三个任务中出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解决问题一:课上,教师选取几组问题典型的学生视频进行播放,让学生主动发现自己在如何说、如何做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启发学生总结邀请的结构和句型表达。一个完整的商务邀请必须包含邀请目的、活动内容、地点和具体时间,用词必须委婉得体,时间、地点表达的准确性尤为重要,邀请的结束部分应提出殷切的希望。通过这样清晰的梳理,学生很快掌握了这部分内容,也为下节课独立完成邀请信件的写作打下基础。解决问题二:课前学生通过听力练习初步接触会餐交谈的内容,在课上这一环节,他们要尽力地将语言输入听转换成语言输出说。教师为学生提供语言地道的商务会餐视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炼出打招呼、相互介绍、寒暄、敬酒的常用句型表达。随后,学生当场完成模拟对话,进行课堂展示。学生的表现也将成为形成性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解决问题三:教师从投票结果发现学生对会餐礼仪存在一些错误的理解。因此在课上这一环节,教师邀请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录制了微视频,视频中,专业教师详细讲解了座次的安排、穿着的要求、餐巾的摆放,以及如何得体地进行交流等礼仪规范。听了专业教师的讲解,学生们跃跃欲试,于是自行分配角色,根据会餐人员的职务、性别、兴趣爱好,进行了座次安排的实践演练。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赞赏,建议他们课后观看微课中的影片,丰富对会餐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
3.课后延展。在课后延展环节,学生通过手机APP软件“英语趣配音”完成四个配音任务,并将作品提交至小组群,学生相互观看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生生互评。目前,班级学生坚持使用这一软件。此外,学生登陆教学平台,完成本节课的在线测试,教师评价学生作业并给予反馈,测试成绩也将作为形成性考核的组成部分。
四、结语
翻转课堂既不是完全以教师为主,也不是完全靠学生自学,应该是师生双方都成为了翻转的主体。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有更多的责任研究学生,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需求,只有这样翻转课堂才有实施成功的可能,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崎静.信息化视野下高职英语教学设计的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7):154-155.
[2]侯志红.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思考与尝试[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2):51-53.
[3]朱广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热的冷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4(1):5-8.
按照中央及省、市委的部署,我们桓台县参加全省第一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并定为省里的试点。县委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决定从今年*月至2009年2月,利用5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全县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局被确定为全县第一批参加单位。*月*日,县委在文体中心召开了动员大会,会上传达了学习中央和省、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精神,对全县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了部署安排。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副司长郭兰峰、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厉彦林、市委副书记侯法生出会。陈勇书记做了重要讲话,对我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市委书记刘慧宴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对桓台县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出了意见和要求。对此次活动,县委要求严、标准高,要求各单位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紧抓好。为开展好此项活动,确保活动达到预期目标,取得实际效果,下面,我讲以下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县去年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这次省委、市委决定桓台县参加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并作为省里的试点,这是在去年学习基础上的深化,也体现了省委、市委对桓台的高度重视、充分信任,是我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解放思想、率先转变观念、率先科学发展的历史机遇,也是我们科技工作再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的重要机遇。
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步入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但是产业结构不优、能耗高、污染重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统筹发展的任务依然很重。科技工作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适应全县经济发展的需要,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之路,才能引领和支撑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在去年十一届三次会议上对科技工作提出了要“依靠科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推动科技工作开展的强大动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也是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利契机。扎实深入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必将带来全局广大党员干部新一轮思想观念的大更新,必将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工作指导的大转变,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热情。
陈勇书记在全县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及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目标要求,立足桓台实际,认真分析了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5个突出问题,提出要着力办好群众热切期盼的*件实事,对我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出了明确目标和要求,确定我县开展学习深入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题是:“科学发展、富民强县”,实践载体是:“城乡统筹、建设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示范县”,内涵深刻,立意高远,对指导全县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陈勇书记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抓紧抓好。
二、精心部署,扎实有效地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按照县委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我局确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书记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技发展上水平、服务创新促发展”的总目标,着眼于全省、全国一流标准,积极探索桓台科技发展之路,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县建设”为实践载体,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增强贯彻落实科学改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全县科技工作实现新突破、再造新优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具体的目标要求是:
1、提高思想认识。通过学习,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更加深刻,推动科学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科技工作要不要发展、能不能发展、怎样发展以及事关全局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2、解决突出问题。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我局将着力解决以下5个制约我县科技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办成5件实事。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四是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和保护。五是建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准备办成的5件实事:一是建立科技项目储备库。二是建立高层次科技人才储备库。三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四是开展科技政策宣讲。五是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
3、创新体制机制。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持久动力,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科技激励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科技计划和科技成果公开公正的申批评定体系,建立健全重大事项科学决策和责任目标执行有力的管理体系。
4、促进科学发展。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局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县委提出的科技工作要在全国、全省具有典型示范意义为目标,认真向江阴等先进地区学习,努力实现科技工作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通过科技的带动作用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分三个阶段十一个环节,每个阶段都安排了具体的主题活动,标准高,要求严。科技局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部门,更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按照各个步骤的要求不折不扣、扎扎实实地完成各项任务。除了完成县委规定的动作,我们还要结合工作实际,确定我们自己的实践主题,创出我们的特色。要围绕“科技创新,引领发展”这一主题、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县建设”的实践载体开展活动,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大家来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把大家的思想和精力引导到当前的工作中来,瞄准制约科技工作发展的问题,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整合各方面的政策资源、人才资源、财力资源支持科技创新,切实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切实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切实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我县科技创新水平,加快推进创新型县建设,走出一条科技工作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三、加强领导,认真抓好活动的组织实施
[关键词] 高校; 专业课; 信息化; 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Informatized Instructional Design)就是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研究过程[1-2]。高校的专业课程大都具有内容多、范围广、程度深的特点,是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的理想课程。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及设计流程
1.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信息化条件下应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三论”原理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包含四大要素,即:“情境” “协作” “会话” “意义建构”[3]。“三论”有4个基本观点,即系统的观点、信息的观点、反馈的观点、调控的观点[4]。信息化的教学可以描述为: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媒体、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系统,该系统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信息在系统各成员之间交流,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流程
信息化教学设计分为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就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基于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收集教学信息资源,设计课程的总体教学情境,调整优化整合各知识点的内容和教学次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建立公正的评价系统和畅通的反馈渠道的过程。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5]。
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根据课程教学设计的结果,针对某堂课(或某几次课)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依据教学信息资源,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成员之间进行协作与会话,完成信息交流,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反馈教学效果。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5]。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是在吸收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发挥信息化条件的特长,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和活泼。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最传统的一种教学方法,信息化条件下的讲授法对传统的讲授法有很大的改进,特别是在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教学的互动性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教学资源多数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校园网资源库等提供的文本、声音、图像、视频等的集合体,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内容丰富,可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情境式教学[4]。
2. 案例法
在信息化教学下,案例教学法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长处,学生可以在案例提供的情境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接受能力、创新能力,相互交流,积极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并把它们转化为知识。教员可以利用提供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但它的缺点是学习时间长,不适应短时间的课堂教学和有课时限制的短课程教学。
3. 网络教学
网络教育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集成化的学习环境,包括多媒体学习系统、辅助学习系统、实践环境和师生交互环境等等,学生可以在各个教师开设的网络虚拟教室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安排完成学习,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的难度、进度,还可以随时通过电子邮件或者论坛(BBS)和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这样的方式有利于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开阔思路、共同提高。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同步教学,也可以采用个别辅导模式。缺点是必须有教学网络平台,而且教员不易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5]。
4. 讨论与探索法
信息化校园可以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容量、交互性的供讨论、使用的学习资源。虽然教师的权威在其中有所削弱,但有利于学生根据讨论主题的需要,从充裕的资源库中自由取用信息;有助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实现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想和智慧为群体所共享;有益于整个讨论群体共同完成对所涉问题的意义建构,从而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6]。
转贴于
5. 其他教学方法
信息化教学除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外,还有很多传统教学方法得到很好的应用,如:现场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现场将有很多显示教学信息的显示器,通过这些显示器,学生不仅可以感受现场外在信息,还可以了解物体的内在信息;发现法,在发现法教学中,教师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教师扮演学习促进者,引导学生对这种情境发问并自己收集证据,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7]。这些教学方法还可以结合视频、音频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方法十分繁多,而且各有特点,适用不同场合,这就需要教员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认真的研究,寻找适应课程和知识点的教学方法。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否成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8]。
(1)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学习目标是否明确,表述是否清楚;是否所有的学习目标都符合相关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学设计中是否考虑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明确说明如何调整成效标准以适合不同的学习者;教学设计是否能激发大学生的兴趣,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并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以及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大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2) 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否合理。包括技术的运用和学生的学习之间是否有明显的关联。技术是使教学计划成功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把计算机作为研究、和交流的工具是否有助于教学计划的实施。
(3) 教学计划的实施是否简单易行。包括教学计划是否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的差异很容易地进行修改,以便应用于不同的学生;教师是否可以比较轻松地应用教学计划中所设计的技术,并获得相应的软硬件支持。
(4) 是否能够有效评价大学生的学习。包括教学计划中是否包含一些评价工具,用于务实的评价和评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评估标准之间是否有明确的关系。
四、结论
信息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但必须认清4种表象,即 “信息不等于知识”、 “活动不等于理解”、 “技术不等于教学”和“任务不等于智慧”[9]。因此,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员主要研究“如何激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保证学生有步骤地开展自主学习”的问题,使教学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优点,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通过主动的学习探索活动,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完成意义建构,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海涛. 信息化时代教学模式的建构[J]. 辽宁教育研究,2001(7):52-53.
[2] 刘传领,范建华.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2006(4):174-175.
[3] 骆轶姝,强莎莎,黄雅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实践[J]. 计算机时代,2007(8):44-46.
[4] 刘贵富. 大学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06(10):59-61.
[5] 申志永,袁素娟. 信息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探微[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1):268-270.
[6] 胡晓光.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 现代情报,2005(7):213-215.
[7] 刘兴喜. 信息化教学及其发展[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4):86-87.
关键词: 动画设计 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 存在问题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娱乐行业的蒸蒸日上,动画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期,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动画逐渐向数字动画方向发展。可以说,动画产业进入了爆发性成长阶段。在这个前提下,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纷纷设立动画设计专业,期望能培养出适应文化产业的动画设计类人才。但我国高校的动画设计专业是一门新兴课程,动画设计是在幽默的前提下,加入设计元素,运用运动学原理,让静态的人物或事物二维或三维地连贯运动。在动画设计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动画设计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创作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动画思维能力的培养,动画设计方法和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具备动画设计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我国高校动画设计专业的教学成果不甚理想,毕业生的水平与真实就业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笔者分析了现阶段高校动画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高校动画设计课程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高校动画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落后。现阶段动画设计制作大多依靠数字技术,所以高校动画设计教学大多侧重于技术类教学,大大忽视了设计理念教育。动画设计一般注重绘画基础、视听语言等技术类方面,但由于动画设计除了需要了解动画设计相关技术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动画设计的动手能力及电影、平面设计、各民族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知识,这就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只能从事初级的电脑操作工作。长此以往,市场上缺乏创意的动画作品越来越多,不利于动画产业的长期发展。
2.教学目标方向错误。目前高校动画设计教学大多是工匠式教育,虽然各大高校设置了动画设计专业,但对于这种新专业,很多高校并不清楚教学重点在哪。高校的动画设计专业的动画软件和艺术课程往往相互孤立,学生在进行动画设计时,往往不知道方向,在走出校门后也是一片茫然。
3.教学模式落后,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动画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学生动画设计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照本宣读,不能很好地组织教材内容,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对高校动画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1.明确教育目标。动画设计教育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了解动画教育自身的特点,搞清楚动画设计的本质。高校在进行动画设计专业教育时,要明确作为一名合格的动画工作人需要具备的能力,即不仅要了解动画设计相关理论知识,还要在教学中融入设计思想,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美学思想的灌输。
2.创新教育模式。根据动画设计自身特点,笔者认为,在动画设计教学中,首先要加强美美学教育的融入,美学思想对于动画设计教学具有指导作用,从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帮助同学们在进行动画设计时做到符合人们的审美观点。在动画设计教学中,美学教育与动画设计不能分而教之,而是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动画设计中自觉融入美学元素。在美学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向学生展示动画设计案例,借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案例,一边向同学们讲解相关理论知识,一边发现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并对学生实践进行问题分析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另外,在动画设计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应用实践能力,高校的动画设计需要学生应用和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安排学生实际进行动画设计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不局限于教材案例,充分发挥自己的思想和创造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动画设计水平。
3.积极进行师资力量的培养。各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实行。并且作为一名动画设计专业教师,其除了要有动画创作知识和运动的知识外,还需要了解导演理论和镜头知识。但目前高校的动画设计教师大部分由其他美术教师转型而来,对动画规律和动画产业本身并不了解,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动画专业设计专业教师的培训,对专业教师进行系统强化训练。高校可以定期让动画设计专业教师深入动画制作公司,参与动画的中后期制作,条件好的学校可以让教师出国深造,了解国外先进的教学体制和动画制作中时先进技术,帮助教师了解动画设计教学中需要侧重的地方。同时学校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对优秀的动画教学不断进行总结,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4.将艺术教育和技术教育完美结合在一起。动画设计具有市场商业价值,艺术的追求和相当的技术水平都是其考虑的问题,所以,动画设计的技术和艺术之间并不存在矛盾。相反,技术的发展能给动画设计带来更广阔的创造手段,艺术的发展能推动动画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技术和艺术充分结合起来,就要注重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另外,动画设计教育包含了众多教育体系,在动画设计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将各个艺术门类优秀的艺术成果例如绘画、电影、音乐、运动学、人体工程学等充分结合起来,积极与外界交流学习。
随着现代动画设计涉及的领域和现代动画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动画设计教育必然要不断创新教育体系,动画设计教育者更要认清楚我国现阶段动画教育的状况,脚踏实地,不断积累教育经验,最终培养出优秀的动画设计人才,推进我国动画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宇X.我国高校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D].湖北大学,2013.
关键词: 林学;化学;教学内容;改革
化学是林业院校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大学一年级常开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在1999年以前的教学中,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分为两期授课,各门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和规律性也得到了充分重视,但课程之间相互协调不够,两门课程之间有重复的内容。
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在林业院校建立多层次化学课程体系的设想。第一层次是基础化学,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等四门课程。理论课教学以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线,适当拓宽知识面,简要介绍化学科学的新进展,特别是林业科学、生命科学中与化学相关的新进展;实验课以操作训练为主,以定量内容为主,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第二层次是中级化学,包括物理化学、仪器分析,中级化学实验、现代化学进展等若干门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在完成基础化学层次的学业之后,再继续学习中级化学课程,较深入地学习化学理论,并受到较严格的综合实验训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多种仪器的使用。第三层次是有关学科的一些专业课程和某些研究生的课程。
这种改革的思路已经纳入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即“高等农林院校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04-8) ”课题[1-3]。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就是这项改革中的一个重大步骤,对原有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体系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对教学内容作了较多的增删和重新组合,最终由北京林业大学拟定了教学大纲,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主编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最近两年,我们在林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内容的改革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将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溶液、胶体、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结构等内容。第二部分是溶液中的平衡及应用,重点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第三部分是现代测试方法,只讲授电势分析和吸光光度分析,对仪器分析进行简单介绍。与原有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相比较,理论课讲授减少了约20学时,删除了晶体场理论、电子互斥理论等过于难深的内容。根据林业院校的特点,增加了生物无机化学简介、稀土元素在农业上的应用、纳米材料等内容。
2 讲课中注意前后呼应,让学生举一反三
例如讲化学平衡时讲清多重平衡的条件及影响因素,则学生可以自己解决溶液中几种平衡相互影响的问题。又如对滴定曲线,重点讲清酸碱滴定曲线,而配位滴定曲线和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就不再详细讲授,让学生自己分析计算,自己绘制。在教材中,将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的内容安排在前后章,教学时结合在一起讲授。一方面将化学平衡的原理直接用于分析测定,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在遇到实际问
题时,如何综合运用化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 提高教学的层次与视点
例如讲授胶体时,提及宇航保温用品“轻如烟”的固体。讲gibbs公式时,让学生自己判断gibbs函数变与焓、熵和温度的关系,并判断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加深对gibbs函数变判据化学反应自发性的理解,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死记硬背。又如过去无机化学中讲杂化轨道理论,讲分子间作用力等时,基本上局限于无机化合物,现在则提及有机物的杂化现象,在讲分子间力时,把有机同系物熔沸点的变化规律也涵盖进来,使学生了解到化学科学的完整性,了解到这些规律无论对无机化合物或是有机化合物都同样适用。又如关于酸碱平衡,过去重点讲授电离理论,介绍质子理论,现在将改为重点讲授质子理论,并用质子理论函盖电离理论,提高了学生的视点。
4 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教学内容的确定
与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南林学院和浙江林学院相关教师共同商讨,经过对以往教学内容的总结,新的教学内容和新教材的章节顺序确定为:
第一章溶液和胶体:溶液浓度,稀溶液的依数性,胶体溶液,表面现象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基础理论:焓、熵、自由能,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第三章分析化学概论: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有效数字,误差,有限
数据的统计处理,滴定分析计算,仪器分析简介
第四章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酸碱质子理论,酸碱溶液ph值计算,缓冲溶液,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第五章酸碱滴定法:酸碱滴定曲线,酸碱指示剂,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第六章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配位化合物组成与命名,配位平衡,螯合物,配合物的应用
第八章配位滴定法:edta的性质,配位滴定曲线,金属指示剂,配位滴定法的应用
第九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与电极电势,元素电势图
第十章氧化还原滴定与电势分析法:条件电势,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电势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膜电势,电势分析的定量方法
第十一章物质结构简介: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分子间力与氢键
第十二章生命元素选述
第十三章分光光度分析法:物质与光的作用,光吸收定律,偏离光吸收定律的原因,分光光度法的应用第十四章化学与社会:化学和环境,化学和生命体,稀土与农林业,化学与纳米材料
与上一届高等林业院校合编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16开,约600页)比较,按以上内容新编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其篇幅减少了约二分之一[4]。
5 改革实验课的教学
化学是实验科学。在教学改革的方案中,独立设置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实验不再是理论课的附属和验证。实验课以训练基本操作、基本技能为主,增加操作实验和综合实验。实验内容较密切地联系生产和科研实际,依照化学课程改革的要求,突出了基本操作的规范,适当增加了有利于培养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提高综合能力的制备实验、常数测定实验和设计实验,压缩了部分验证性的试管实验。在设计实验中要求学生从查阅资料开始,自己拟定实验方案,并提交完整的报告,这种训练方法,学生不再是按照实验教材“照方抓药”,而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都非常感兴趣,都投入很大的精力来完成设计实验。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内容改革实践,不断修改完善, 学生的知识更宽,实验室动手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蔷蕾. 编写“面向21世纪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思考和体会[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1.6: 29, 55
[2] 陈勇智,廖建良,宋冠华. 生物科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改革与探索[j]. 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6: 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