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汇报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通过一学期的辛勤工作以及师生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本学期的全部教学内容,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二、采取的有效措施
首先,开学之初,我认真钻研了教材、研读了教学用书,仔细研究了教材重难点及注意点和关键,了解了教材前后相关的知识体系,研究了班级情况,掌握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思想动态,家庭情况及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情况。针对了解的情况,写出了符合班级情况的教案,并注意分析了上课得失,并适当写上了课后小记,以便知识的弥补和信息反馈。认真上好了每一节课,认真批阅了学生的作业。在课前,我总认真熟记教案内容,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并遵循教学基本原则,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各个方面,努力提高了随堂课的教学质量。课后,我总是留给学生适量的适度的练习题,对学生的作业,我做到了认真及时、全批全改。有的还适时注明批评,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做好每一次的单元测验与课后辅导工作。本学期教学工作中,教学完每个单元,就立即反馈检测,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单元测验,测验后我认真做出成绩单,对学生成绩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及时找出原因做相应的处理。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第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现如今办公室、家庭都有电脑了,我注意利用电脑进行学习。在上教研课时善于从网上搜集各种教学信息,比如在教学“位置的确定”一课时我看了好多网上发表的教学设计、课件、说课,还看了网上的示范课录象,根据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我的教案、课件。课上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积极性很高,得到了教研组同志们的好评,并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注意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在课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后要加强师生交流,语言还得更有激情些,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三、呈现出的新经验、突出的特点
回顾自己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感觉有优点更有失误和不足。要说优点,那就是我的经验是要提高数学成绩必须做到:
1、将学过的数学公式,性质、概念等必须让学生熟记。这样才能运用它们准确解答数学题,正确解决数学问题。如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周长公式,体积公式、还有利息公式、出勤率、比例尺等知识必须让学生牢记。
2、学好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提高数学成绩的前提。学生只有夯实了基础知识,熟练了基本技能和解题技巧,才能解答稍难的应用题,也才能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且能做到一题多解。
3、通过“兵教兵”形式将有关的数学知识适当过关,这样有利于提高数学平均成绩。如本学期解方程,解比例、简便运算等知识是必考的知识,就得人人过关。
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用亲切,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的学习数学,也才能提高数学成绩。
5、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四、存在的问题与主要原因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实践力度不够,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对培养优秀生的拔尖工作和中等生的培优的工作做得欠缺一些。
3、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不足,缺乏与家长的交流。
4、对个别学困生的辅导还不到位,进步不明显。
关键词:数学 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区体验。”这些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重课本不重实践,只重分数不重能力,忽视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与生活脱节,课堂中回答得再好,生活中却不会运用,把许多学生变成“学非所用”的书呆子。那请问学习数学的用意何在?效果何在?那么我们一定要使数学走进生活,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定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摆脱教材的束缚,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课堂,亲近自然、突破传统,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传统的教材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是那么贴近生活,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机动,化繁为简,化生硬为活泼,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实现从生活中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我先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运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图:图上有六位小朋友,他们正站在公园的价格表前说着什么,价格表上标着:划船 每人15元;滑旱冰 每人5元;游全园 每人85元。
我要求:根据画面编个简短的故事,故事中一定要有数学问题。学生积极踊跃,都要编出自己的故事,故事出来了,问题也就跟着出来了,有的学生说:“一天,小明、小华和美美等六个人去公园游玩,他们想要划船,你可以帮助他们算算一共要花多少钱吗?算式是:15×6。”有的说:“他们要游全园,我能帮助他们算出共需要多少钱。算式是:85×6。”还有的说:“3个女同学划船,3个男同学滑旱冰,我可以帮他们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由于有了“兴趣”,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很自然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这期间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积极。这样,教师利用生活情境,把学生带进了数学的天地,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二、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化
学是为了更好地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为此,我主要从两方面入手,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1.灵活多变的作业。《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拟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小学数学课本的编排也极力贴近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本着这一目的,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上,应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拓展与延伸。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业的布置必须打破传统规律,不能再搞题海战术。学生放学回家摆脱了课堂的束缚,有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因此,作业的布置一定要以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并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在学习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仔细观察,生活中在什么地方我们用到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谁发现的多老师会有奖励!第二天学生纷纷向我汇报:“妈妈买菜时用到了这种除法。一斤芹菜2元钱,妈妈买了3元钱的,买了几斤?算式为3÷2。”“我们分值日组时用到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要求每组多少人?算式:24÷5=4…4,有四个组5人,一个组4人。”“我家花500元买了2吨煤,要求一吨煤用多少钱时用到了除法。”听着孩子们一句句准确无误的汇报,我知道他们学会了到生活中去提取知识,学会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我的作业为他们提供了学以致用的舞台。学生在这样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全身心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课。在学完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组织学生上了一节“动手量一量”的实践课。学生自带直尺、米尺等一些工具,有测量的、有记录的,忙得热热闹闹,也收获了许多知识,增强了小组内的组织配合能力。汇报总结时,学生发言踊跃,向我汇报了操场的面积、花坛的面积以及教室中各种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大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学到的知识,而且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数学,既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我们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回归生活数学绝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并重在教学与生活的学习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使自身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研究丛书.
作者简介:
一、充分考虑学生的特征,科学的分组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建立小组合作的模式,要实现组内成员的互补,可以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性,使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实现全面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的性格、爱好等都产生很大的差别,老师如果在分组中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那么在教学中,学生之间就不能互补,导致学生学习的效率降低。所以,老师在分组前,应该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且挖掘每个学生的优点,进行科学的分组。在分组中,学生之间既要有共同点,同时也应该具有差异,小组之间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不能过大,这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才能共同推进,小组成员之间还要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才能起到互补的作用,学生在小组内才能改正自己的不足,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不断的完善自身。老师在分组中,应该将组员的角色定位好,每个小组内都安排小组长、记录员和汇报员等,使学生在小组内都能发挥出自身的优势,组长要定期将学习的情况汇报给老师,组织小组进行学习,记录员将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观点记录下来,汇报员最终以班级为单位将小组内讨论的结果展示出来,各个小组内的成员互相配合,不断的提高学习的效率。老师应该定期的更换小组内学生的角色额,让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发挥不同的作用,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二、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完善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学生才能提高学习的自主性。老师一个该对教案进行深入分析后,通过情境的创设,通过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加强体验,将实际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实际的情景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深入生活,产生共鸣。在学习三角形中,老师可以问学生什么是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三角形的物件。当学生将所有的材料准备齐全后,老师就可以开展合作学习了,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在小组内展现出来,而且小学生活泼好动,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在找到素材后会产生一种成就感,通过图片的搜集,小学生对三角形有基本的认知,然后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小学生运用三角形拼凑其他的形状。
三、合理的运用比赛和竞争的方式,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疲倦感,当他们面对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时,会产生厌倦,这时,老师如果组织比赛,可以增强学生的活力,通过合理的比赛,学生的活力可以激发,在比赛中,小组内的成员会为了组内的荣誉,不断的完善自身,积极的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老师会对胜利的小组进行表彰,对于那些没有获得名次的小组,老师也会鼓励他们,让他们在下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通过比赛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充分的被激发出来,而且在轻松的环境下,学生就能学习到知识,而且在竞争中,学生学到的知识印象会更深。在比赛的环节,老师要进行引导,防止小学生因为比赛和闹矛盾,老师在整个比赛环节要做好协调工作,使学生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适当的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定期评价,找出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争取在下一个教学环节可以改进教学的方法,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老师要经常鼓励他们,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到学习中,久而久之,小学生会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中,他们可以增加心理体验,完善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不仅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还提高了认知能力,学会对伙伴相处,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提升,在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大,老师通过有效的鼓励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五、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达成合作学习的目标
在进行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组内学习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学生遇到问题后,老师应该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一步步的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引导的过程中,老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应该让学生通过一步步的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老师在采用合作学习之前,应该对学习的目标进行科学的制定,然后向学生解释合作学习的主要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朝着目标进展。在合作学习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工作,积极地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讲练;教学法
据了解,读讲精练教学法诞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通过对这种教学法的实验,我深刻的认识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读、讲、练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读讲精练教学法在这方面的魅力尤为突出。
一、读的方式要多踊
读是最原始的知识积累,学生只有读教材,才能了解知识的大体脉络,从而形成最初的知识表象。为讲和质疑做好材料铺垫。因此,读是整个教学环节的眼睛,眼不明则心不亮,只有读得透彻,才能讲得精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读,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可先要求学生默读,然后把自己读到的知识用数学语言通顺的表达出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然后进行精读,教师先提出阅读要求,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进行有针对的阅读,读完后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讲评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及自己的进一步理解。另外,还可以进行兴趣朗读、个人阅读、大家齐读、同桌之间互读等多种形式进行课本阅读,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潜移默化地为进一步的“讲”做好准备。
二、变教师讲解为学生汇报讲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为了使教学能按自己预先设计的程序“顺利”地进行下去,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剥夺了大多数学生讲的机会,通常是提问中等偏上的学生,从他们那儿得到教师满意的答案后,充其量让其他学生模仿着说一下,这种做法的最大弊端就是没有把讲的训练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以个别学生的“讲”代替大多数学生的“讲”。讲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要转变教师角色,把讲的内容留给学生完成,变教师讲解为学生汇报讲解。语言要标准,理解必须要深入,只有深入了解知识的内涵,语言表达才能有感而发,,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不断说,在一步步的实践感知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听别人讲,弥补自己的语言不足;进行争论,强化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通过实践,学生就能形成一种数学化的语言模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习内容不同,还要从不同的侧重点训练学生讲的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训练学生表达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在概念教学中进行讲的训练,是由直观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桥梁,语言表达是否严密,反映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程度。在公式、法则、性质的教学中,训练学生讲推导过程。公式、法则、性质教学,要展开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注意为创设生动的探索情景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又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对感性材料进行概括。
三、练习要层次分明
练,是学习的部分,它不但能检验学习的读、讲效果,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设计不同层次内容的练习,可以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会更加高涨,给整个教学过程注入新的活力。
四、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检查。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创造条件。
第二环节:设疑生趣。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抓住新知识的实质和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用各种方式制造“冲突”。设置疑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从而既巧妙地向学生提出新的学习任务,又创造出学习探索新知识的最佳情境。在学生对学习新知识产生兴趣后,及时指出读书的目的和重点。
第三环节:读讲探究。这一环节是本教学法的中心环节,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读书。读书时教师应该提出读的要求使学生明确读的方法,一般先分析,后概括。第二步:讲解。学生在讲解教材时要求讲解怎么读的,读时怎样想的,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讲。学生的思路不受限制,但要求学生语言要简明扼要、连贯、正确运用数学术语。第三步:讨论。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前后桌四人为小组。优差生搭配,便于讨论实现优生带后进,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讨论完,选择一、两个组汇报、交流情况,统一认识。最后教师给以必要的评价。
第四环节:初试验证。设计一、二道基本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并讲述解答的过程和根据,检查学生是否正读通教材。便于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五环节:系统整理。教师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给以肯定、补充或强调。
第六环节:分组精练。按学生成绩把全班学生分为三组,如学生之间差别较大,也可以分为四组。精选三组习题,区别对待,每组学生作一组习题,分别巩固练习。
第七环节:自批自改。让学生知道习题的正确答案。如果出现错误,学生自己或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及时纠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避免影响下节课顺利进行。
一、化抽象为具体――在情境中感知体验
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这就给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产生了一定的困难。《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与体验数学知识”,以此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让学生觉得数学不难,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最大公因数”一课,我就巧妙地将抽象、乏味的学习内容结合具体的生活材料进行重组,让学生深切体会。课伊始,屏幕先打出“寻求帮助”:“老师家最近在装修房子,正在为铺地砖的事烦恼呢,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学生们一听,帮助老师解决问题,一个个来了精神,就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然后,我出示一道题:“长方形的储藏室长18分米,宽12分米,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去铺满,可以选择怎样的正方形呢? ”同时给学生提供边长1分米、2分米、3分米、4分米、5分米、6分米等小正方形,去试着摆一摆,并说明想法。具体的学习材料就在眼前伸手可触,又带着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学生怎会不乐于去思考呢?最后汇报交流,得出只有边长为1、2、3、6分米的正方形才符合条件,那边长为4、5分米或者7、8分米的正方形为何不行呢?这说明边长数和长、宽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由此自然揭题。这样设计比教材上的一问一答要生动有趣得多,真正做到变苦思为乐思。可见,在具体情境的支撑下,抽象的数学知识就有了生动的载体,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知识进行充分的感知与体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不能偏离数学知识的本质,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因为只有基于数学知识本身创设情境,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二、化被动为主动――在活动中推进体验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推进体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1.在操作活动中推进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因为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才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可亲性,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体验。例如,教学“可能性”一课,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袋子中只有1个黄球时也有可能摸到黄球是教学的难点,这样的概率情况有些学生无法理解。比如,一个袋子中有10个红球和1个黄球,学生就认为无论怎么摸也是摸不到黄球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给三种球(黄球、白球、黑球),要求每个袋子装4个球,要袋子有可能摸出黄球应该怎么去装球?先请四人小组讨论装球方案,并说明理由,再拿出篮子里的球(注:每个篮子装4个黄球、3个白球、3个黑球)装进透明袋子中。在汇报展示的时候设计一系列问题:(1)谁上来说说你们组的装法和理由?(2)还有不同的方法吗?(3)和前面不一样的装法都请上来(排成一排),请你们仔细观察,他们的装法是不是都可以?同时说明理由。(4)老师觉得看上去有点眼花缭乱,给你们排排队(请袋子中只有1个黄球的站左边,2个黄球的站中间,3个黄球的站右边)。现在大家看看,这么多的装法,为什么都可能摸出黄球呢?(5)要想可能摸出黄球,袋子中最少要放几个黄球?最多放几个?其他颜色的球怎么样?(6)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这样的操作活动紧紧围绕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又给了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思维欲望,让他们自己去不断动脑、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思考才有含金量。
2.在数学思考中推进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数学思考”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四大目标之一。“思考”是数学学习认知过程中的基本活动,是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技能和能力的必要途径。“数学思考”直接指向学生与数学相关的那些一般思维水平方面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没有数学思考,数学学习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数学思考中推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验。
例如,在教学“重叠问题”一课后,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美术、科学兴趣小组,其中参加美术兴趣小组的有15人,参加科学兴趣小组的有14人。只参加美术兴趣小组的有( )人。只参加科学兴趣小组的有( )人。”这是重叠问题的逆向思维题,不仔细审题就很容易出错。在学生读懂题意的情况下,让他们画韦恩图来进行分析。如下图: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只参加美术兴趣小组和科学兴趣小组的人数必须要知道什么?从图中一眼就可以看出,要先求出既参加美术兴趣小组又参加科学兴趣小组的人数,也就是中间重叠的部分15+14-20=9(人);然后分别得出15-9=6(人)(只参加美术兴趣小组的人数),14-9=5(人)(只参加科学兴趣小组的人数);最后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把相应的数据填进韦恩图进行检验,做到分析有据、推理有理。
三、化枯燥为生动――在应用中深化体验
数学知识是很枯燥的,因为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但数学却来自生活,很多数学知识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具体的应用中活化数学知识,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生动。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操作活动:“如果将10个牙膏盒包成一包,你能设计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可以课后去动手试一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后,可以让学生试做一个钟面,并设计既和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又具有思考价值的、可探讨的问题:(1)钟面上不安装秒针行吗?(2)数一数自己一分钟的心跳,应该看钟面上的哪一根指针?(3)钟面上各数间的距离为什么都相等,不相等行不行?这其中蕴含怎样的科学道理?诸如此类的问题将实践操作进行具体化的细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思、学有所想。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如数学小调查、数学小设计等就是很好的形式,能给学生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如在学习“比例尺的意义”后,可让四五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合作,将学校的面积按合理的比例尺画在纸上,比一比谁设计的平面图既清楚又美观;在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调查某某大桥的车流量,统计一周、一月的天气情况,或调查一下同学们零花钱的用途等,再制成统计表,上课时就由学生自己来汇报讨论,并对自己统计的数据发表见解,畅谈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