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技巧;对比法;联系法;画图法
经过数年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初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必修1内容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不知所云,以致对后面的地理学习及地理知识失去兴趣。鉴于此,教师在讲授教材必修1的内容时,应尽量提高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利用分组讨论、知识竞答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从初中阶段向高中阶段的完美过渡。
一、夯实基础,掌握区域空间位置是学好高中地理的第一步
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高中地理教师还应让学生明白,掌握各地域的空间位置是学好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的第一步。高中地理知识是学生在掌握了初中阶段所学“是什么”“在哪里”之后的更深层次的讲述,其目的在于告诉学生“为什么”,也是与初中地理知识的相互印证。而很多学生深感地理知识枯燥乏味,认为其只是一些地理位置信息、地理名词的简单堆砌,毫无学习兴趣可言,于是地理知识基础不够扎实成为他们学好高中地理知识的重大障碍。笔者建议,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时常翻看初中地理教材,将初、高中知识有效整合起来,这样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更有利于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必修1教材中“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内容时,学生如果对各地域的位置信息不明确,就很难将各种气候类型和具体地域联系起来,从而导致不能准确答题。
二、巧用方法,使地理教学更高效
高中地理知识庞杂,上至宇宙空间,下至地球核心,许多高中地理一线教师也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调侃自己,而很多学生面对着如此庞杂的知识内容,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其实地球各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是存在紧密联系的,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只要教师能教会学生有效利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将各圈层知识有效联系起来,一定能让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为有效。笔者认为,教师在学生对教材内容深刻理解、准确记忆的基础上,教学生学会利用一定的学习技巧,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做一下简单的概述。
1.对比法
初接触地理学科知识时,众多的专业地理名词让学生应接不暇,而很多名词就字面意思来看又很相似,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巧妙抓住它们之间本质上的差别,从而达到有效理解和准确掌握的目的。如锋面、锋线,风力作用、风化作用,荒漠化、沙漠化……各组地理名词乍一听虽很相似,但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教师在给学生讲述这些内容时可以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在学生充分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别后再进行记忆,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而且不容易再次出现混淆的情况。
2.联系法
高中地理各模块知识内容看似孤立,其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某一个因素的变化可以决定该地的整体环境,如地理教材必修1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章节体现的就是这一内涵。因此,教师在讲授某一模块地理知识内容时不妨向其他方面延伸一下,从而让学生明白,某一个地理因素并不是独立存在于自然界,而是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习多想一步的习惯,明确各知识点存在的联系,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授“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这一内容时,就需要教师联系洋流分布及变化、风带移动、温度带范围、下垫面物理形态、陆地轮廓等诸多因素,全面分析各因素对具体地域气候环境的综合影响。因此,联系法是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实际用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方法之一。
3.画图法
鉴于高中地理知识比较庞杂,而各模块知识之间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利用画图法梳理知识系统,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将各部分知识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系统,提高解答地理问题的能力。所谓画图法,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画图的方法将各知识点之前的联系有效呈现出来。例如,教师在讲授地理教材必修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章节内容时就可以巧妙利用画图法,将各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绘制成一幅图,有效呈现各类岩石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准确掌握该部分知识内容。另外,教师不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利用画图法,同时还要多鼓励学生利用此种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地理学习的有效性。
以上列举出的对比法、联系法和画图法只是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诸多教学方法中的一部分,更多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在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高中地理知识虽庞杂却又有规律可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各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巧妙、适时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和分析,就可以打造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
综上所述,若要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加高效,除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具体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学生打造更有趣、更高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何永杰.提高中学地理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的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高中地理;互动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才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讲述为主,教学效果不理想。鉴于这种情况,许多教师做出了尝试性的改变,在课堂上采用互动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已渐渐应用到高中各学科教学中,其中,高中地理也不例外。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较之以前具有灵活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学生通过对地理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与此同时,高中地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深化教材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由于互动教学模式应用起步较晚,至今国内没有形成科学的方法去指导教师的具体应用。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让课堂互动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呢?
一、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对学生而言,地理教材中的知识点是抽象的,不利于理解和记忆。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联系相关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有两种方式,其一是选用生活中的真实例子,其二是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比如,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行星地球”时,教师会向学生讲述,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对于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教师就可以联系实际生活,给学生设置问题情境。比如,人类活着需要什么?呼吸需要什么?我们生活中的温度你觉得舒服吗?这样,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对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这一原因,学生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要及时给予补充。再如,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时,介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时,教师完全不用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列举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我们平时都见过的运输方式。这种同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方式,可以高效完成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开展课堂实验,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
地理学科不是纯理论性的科目,教师完全可以将实验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当然,地理课堂实验最主要的是对地理地图的应用,地图又不仅仅是指平面地图。比如,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几个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表面找水的部分,探究水、陆面积的分布情况,学生对于不懂的问题,向教师请教,进行师生互动。学习“大规模海水运动”时,可以以沙盘代替海水,真实模拟海水的运动情况。学习“地表形态”时,也可以利用沙盘来模拟地形。在课堂实验中,教师不仅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全局,及时发现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比如,学生看地球仪时不知道哪些颜色表示海水,不知道黄色又代表着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向学生进行详细解释,以便课堂实验顺利完成。
三、实施小组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
所谓互动教学,不仅仅指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指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是同龄人,他们彼此更容易亲近和理解,在学习上更能互帮互助。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完全有条件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比如,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探究问题,可以按照学生人数进行平均分组,让学生一起探讨“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辩论赛,正方观点“农民工有利于城市发展”,反方则相反。通过这个辩论赛,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学过的有关“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空间变化”及“人口合理容量”等知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辩论赛,学生不仅仅巩固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加强了对知识的运用,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再如,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时,同样可以给学生分组,让每组学生分别讨论“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进而得出农业的区位是如何选择的,最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之间实现了有效沟通,互动学习模式的成效也就显现出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应用互动学习模式,符合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当然,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创新方式、方法,争取将互动教学模式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将互动教学模式同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结合。
作者:徐东东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
参考文献:
[1]张云.提升高中地理教学互动性实践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5(04).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高中地理是一门必修学科,也是增加学生见识、引导学生对世界进行认知的课程。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体现。
在这种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建设更高效课堂,必须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理念,对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基于此,本文在此立足于新课改视域,针对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并进一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导向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明确表示,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由此可以看出,兴趣对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能够引导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进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同时,立足于新课程视域,新课程改革标准也要求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因此,教师要构建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就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必须加强高中地理课堂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在地理学习中获得快乐与趣味,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宇宙中的地球》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就是要让学生认知地球的基本属性,并且对宇宙的构成和银河系的组成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位置以及特殊性都具有充分的吸引力,学生迫切地想要知道上述内容,也迫切地想要感受宇宙的神秘与魅力。
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来满足学生内心的需求,进而展现高中地理学科的魅力,让学生对高中地理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就可以通过图片、音像等方式将神秘美丽的宇宙环境展现在学生面前,也能够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立体地显示出来。
在此过程中,教师将高中地理知识较为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将地理学科的趣味性与生动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此时,学生就不再感到地理学科的枯燥与乏味,反而认为高中地理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进而对高中地理产生兴趣。
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被激发,才会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学工作,才能够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以先进的教学方法为核心
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指出,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并主动的建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能力。
具体地说,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师从主观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将学生长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只是在接受知识的灌输,而没有对其进行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即使学生掌握了具有高效率的学习方法,也难以在时间推移中保持记忆的完整性,进而导致学习的有效性降低。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磨灭了学生的学习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难以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获得快乐,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可以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以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为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区域产业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探索产业活动的区位因素,并试着分析当地某产业区域形成的条件以及限制其发展的原因。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够以教师的提问为导向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更为关键的是,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但提高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也就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
三、以多媒体技术和设备为支撑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该迎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与功能,达到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例如,在《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因为人生阅历的原因对荒漠化的认识不够生动和形象,进而导致学习出现困难。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收集荒漠化的真实图片,让学生对荒漠化的情景有清楚的认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音频、视频为学生展示荒漠化的危害,引起学生的重视,引导学生了解治理荒漠化的措施。
又如,在学习《澳大利亚》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澳大利亚的风景和文化,通过真实生动的景象让学生感受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教师就通过多媒体设备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化,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四、以合理的教学评价进行升华
要构建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师就不能忽视教学评价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教学评价的作用,没有意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也就没有合理利用教学评价。
通过教学评价,教师不但能够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总结与评价,也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和情绪进行疏导和协调。特别是对于高中地理学困生而言,教师能够使用合理的教学评价来重新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能够帮助学生正确面对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困难与挑战。
通过合理的教学评价,教师就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高中地理教学是一门不可忽视的重要学科,不断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迫切的。因此,教师应该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与交流,提出更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教学策略,构建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兴趣培养;中图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容的复杂学科,很多理解力或记忆力稍差的学生,学习会较为吃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加强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是促使高中地理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结合学生性格特点,实行差异化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想以及性格与爱好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兴趣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这一点,实行差异化教学。高中地理学科的差异化教学主要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及好胜心两个方面入手。
1.结合学生的好奇心
每个学生对新鲜的事物都会有一定的好奇,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设置悬念的方式引起学生寻求答案的兴趣进而展开教学。如在讲到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时,可以先留下一个问题“你知道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吗?”或“地球上为什么有陆地与海洋、山地与盆地等不同的地貌区分?”等。不同的问题会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而带着思考进行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下去。
2.结合学生的自尊心与好胜心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通过开展小组活动进行。教师可以将地理学习成绩不均等的同学分到同一组,并着重强调整体成绩的重要性。地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为了保证自己的良好成绩会积极帮助同组地理成绩差的同学,努力提高他们的分数,保证小组成绩的基础上确保自己的成绩。而地理成绩偏差的同学受自尊心与好胜心的驱使,会加大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投入,逐步提升自己的地理成绩,争取在不拖小组后腿的基础上为小组成绩的整体提升做出贡献。
通过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实现差异化教学是促使学生提高地理学习热情的重要方式,教师还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学生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实现差异化教学方式的创新。
二、实现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1.“讲与说结合”模式
“讲与说”相结合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方式与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如在讲到中图版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时,教师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积极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思考“人口激增对环境产生的具体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会依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与理解说出自己的观点。这种“讲与说”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2.趣味课堂教学模式
地理是一门较为枯燥乏味的学科,因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困倦、听不进去等状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采取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1)知识竞赛。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时,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板书或提问的回顾方式,采取知识竞赛的方式。如在对必修3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复习时,可以就中国黄图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美国田纳河流域的治理、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以及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等不同方面的不同问题进行出题。将各个知识点适当的混杂起来,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还有促使学生增强分辨能力,有利于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突破。
(2)地理课堂“小老师”,即让学生走上讲台去讲解。地理知识复习时教师可以提前将要复习的部分详细的分成不同的部分,让学生通过公平抽签的方式抽取部分内容作为其需要讲解的部分。通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解。“小老师”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备课时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会意识到老师讲课时的心态,从而促使其在接下来听其他同学或老师的讲授时更加仔细与认真,促其学习兴趣的提升。
三、实现以多媒体为主的高科技手段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通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刺激学生的感官意识与思维是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逐渐拓展的方法。如中图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这一部分包含了地方时、区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等不容易被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将地球立体化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立体思维感。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地球的运转以及经度、纬度的变化等,逐渐掌握该方面知识的掌握技巧,从而增强其学习的兴趣。
四、改善师生关系,缓解课堂氛围
传统的教与学模式严重的僵化了学生的思想,在新时期的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打破桎梏的教学环境,改善师生关系,缓解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因其对教师的敬畏而对学科印象产生一定的变化,通过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师生之间朋友式的交流,有利于改善学生对地理课堂的印象,促其学习兴趣的提升。
五、理论结合实际
地理知识是与自然或人文环境息息相关的,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实际,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或理解程度的加深。如在讲到中图版必修3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时,可以充分将中国的“神舟”系列的航天飞船联系起来,从“神舟”系列的试验成功论及各项高科技手段在地理中的应用。目前中国各项灾害的防御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教师可以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的寒潮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中的遥感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讲述:通过遥感技术的监控可以监测到寒潮的范围、从而促使各部门加强防范。这种深入的讲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从而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总结:
高中地理是一门知识复杂的综合性学科,要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通过具体研究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的方法,希望可以为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革新提供借鉴,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地理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世玲.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4,3(06):3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蕴含丰富、生动的素材,有助于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通过实际案例探讨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关键词:辩证思维;高中地理;逻辑思维
1 培养学生正确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不断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为例,通过介绍人类认识宇宙及地球的历史过程,让学生感受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宇宙的时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而认识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科技进步,人类不断探索直至形成科学体系认知的漫长过程。
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展示各类天体类型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各式各样的天体是宇宙物质存在的形式,进而提出宇宙的本质是物质的。通过讲解不同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的天体系统,使学生体会宇宙所具有的运动性。
2 培养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处在普遍联系中的,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懂得运用这个哲学原理,能让学生把各部分知识内容相互联系起来,更加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这不仅仅体现在知识与知识之间,不同章节之间,不同学科之间都适用于这个哲学原理。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谈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其中之一是太阳辐射为水循环和大气运动提供动力。而在第三章第一节讲到水循环的意义的时候,也会提到水分蒸发乃至整个水循环是依靠太阳辐射而维持进行的。再如水循环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塑造地表形态,而第四章标题就是地表形态的塑造,这种学科内部本身的联系,可以作为课堂引入的极佳素材,也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原理和规律。
3 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事物
矛盾具有两面性,学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能使学生看问题更全面。映射到自然地理中,包括知识内容、分析问题方法等。例如,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中内力和外力就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结果使地表趋于平缓,地质作用以内力作用为主,以外力作用为辅,但是在特定的时候,内外力作用地位可以相互转化,可谓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地理教学中的典型应用。教师讲解的时候如果能有意引导学生掌握矛盾的分析方法,则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分析全球变暖的原因的时候,学生基本都知道从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来分析原因,但是只能零碎地说出其中一两个点。如果平时引导学生让其知道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可从排放多和吸收少两方面来分析,这样可扩展的面就多了,学生基本可以比较全面的推理出具体的原因。
4 培养高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途径
(1)充分应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案例和例子是让学生正确快速理解所学内容的关键,例子的选取一定要有代表性而且能给学生造成很深刻的印象。所举例子要能激发学生不断地提出、思考和总结问题,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继而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方面要求教师平时多积累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并和所学知识之间产生一定的联系,例如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其中蓝紫光较易散射,红光不易散射,学生很难理解原理,如能应用学生切身能感受的生活案例如晴朗天空呈现的颜色与朝霞晚霞的异同,红绿灯和刹车灯等,相信学生能很快的掌握难理解的原理。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对所学知识作全面、系统的理解和认识。由于高中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发育特点所限,思考问题难免存在单一、片面的思维定势,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长期合理的引导和培养,使学生养成用全面观点看问题的习惯[2]。例如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中,内力作用的结果使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是考题和练习中常出现的是经过外力作用之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考点。除了讲解为什么出现这种结果的原理之外,还要结合现象和本质告诉学生如果只看到山和谷是经过外力作用之后出现的地形倒置,则是错误的,应该要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即要用岩层新老关系来判断,这样既准确又迅速,会大大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堂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得到验证,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课堂是学生获得新知的重要场所,而“第二课堂”的展开,能使学生获得对知识原理和方法形象生动的认识。如学习第一章《行星地球》,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些模型,使其获得三维立体的空间感知,培养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热力环流原理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如果能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会让学生感觉到复杂问题的原理其实离我们生活实际并不远。例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一节,除了课堂讲解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之外,如果能让学生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切身实际的感受应该怎样保护水资源,定能大大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以此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
(4)对地理现象的利弊分析,不搞绝对化。高中地理教学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要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发展规律和人类的行为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会学生判断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哪些对人类发展有利或有害,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3]。在分析自然现象时,应尽量客观全面。在评价人类行为对环境影响时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思考。进而开阔学生思路,便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李亦武.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思考[J].河西学院学报,2002,05
[2]李彤.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J].新课程(下),2011,05
[3]陆林.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研究[J].泸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