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就业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此次调查的内容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及大学生就业应具有的素质,调查的地点在大学城附近的工地,通过调查及有关人员的讨论,使我们对土木工就业及自身的发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土木工程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对众多产业的振兴发挥了促进作用,工程建设是形成固定资产的基本生产过程,因此,建筑业和房地产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支柱之一。我们通过上网及查阅有关资料发现:
建筑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的发展历程,它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越来越舒适的要求,又促使了相关科学的发展。
土木工程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未来的土木工程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理论的发展,新材料的出现,计算机的应用,高新技术的引入等都将使土木工程有一个新的飞跃。
大家集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大家都很担心将来进入单位后不会被认可。施工单位的张经理这样对我们说:要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要有较强的自立能力,要热情积极,多到工地上看、学、听,要虚心向前辈学习,莫要心高气傲,要锐于进取,心理承受能力要强。这样就能学到知识,取得成绩,被单位认可。监理张工说到:要学会积极从自身找毛病,要搞好群体关系,要合群,积极参加单位里的各种活动,积极调整自己让自己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自己。当同学们问到土木行业的就业及发展前景时,张经理信心满怀的告诉我们:土木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全国的土木行业都缺有用的人才,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到哪都会有人要,而且是高薪。当同学们问到怎样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当工作中发现问题怎样处理时,费总说道:出现问题大家就要当面讲清楚,事后是不算数的,不论大家争的多麽面红耳赤都没关系,但是大家的共同目的都是想要把事情做好,并不存在像你们想象的事后打小报告的情况。你们不要把社会想象的那么险恶,社会并不像小说、电影描写的那样复杂。
我们通过上网及查阅有关资料我们又发现:最受招聘单位欢迎的毕业生应具有的素质有:
1:冷静、自信、应变能力强。
2:有较强的与人沟通能力。
3:有协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4:有工作热情,能带动其他人。
5:思想品德端正,诚实可靠。
6:有一技之长。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招聘单位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应聘者拥有优良的专业技能,更要求应聘者具有良好的品格和沟通合作能力。
在这次实践调查活动中同学们不仅了解了自己行业的情况,消除了对社会、工作的种种迷惑,而且深深的体会到:欲要做事,先学做人。正如李开复老师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中,说到如何提高个人素质时他强调到这几个方面:
1:诚信和正直。
2:培养主动意识。
3:客观、直接的交流和沟通。
4:挑战自我、学无止境。
可以看出李老师强调的亦是个人的品格。所以我们大学生应加强个人品格及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为服务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把握好在剩余的一年大学生活中应该发展的方向,培养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力,努力学习、积极锻炼,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华的和平之崛起积极准备。
热门分析:随着建筑材料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更新,新型的土木工程师将站在该行业的前列。一些知识陈旧、老化的土木工程师们将不得不面临第二次学习的挑战。所以,这个行业是永远欢迎年轻人的,它对年轻的土木工程师们的快速成长非常有利。
土木工程专业就业率
考生类别:理工类。
就业前景:主要到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桥梁、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
就业行业或部门百分率
其他事业单位 2.57%
高等学校 2.33%
科研设计单位 9.12%
中小学及其它教学单位 0.79%
录取研究生 5.47%
国有企业 44.85%
机关 2.46%
民营及私营企业 9.40%
部队 2.65%
金融单位 0.50%
三资企业 0.87%
出国 0.27%
昨天(25日),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了XX年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对全国11所普通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截至7月底,毕业生就业率(“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达62.07%;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据介绍,该所已连续两年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将毕业的研究生和大专生也列入调查对象。
男女生就业差距在缩小
【调查】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2.14%,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6.62%,两者相差不到6个百分点,相比去年14个百分点的差距有所缩小。此外,两者对于可接受的工资起点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研究生就业优势不突出
【调查】大专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49.16%,本科毕业生为65.52%,硕士研究生为66.66%。大专毕业生和本科生中分别有61.93%和60.14%的受访者将预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XX元,仅有19.77%和25.31%的调查对象将XX元—3000元作为自己的薪酬预期;而硕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数将可接受工资起点定位于XX元—3000元,为54.12%。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有来自人才市场的压力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恰当使用,但更多的是与当前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培养特色不明显、可替代性较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高学历人才抢占低学历人才就业岗位的现象,实质上凸现的是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问题。
大学生对政策知晓率低
【调查】在涉及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时,有21.62%的学生将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视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学生却往往对政策的知晓率非常低,例如,在被问及学生对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了解程度时,分别有11.18%和51.62%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和“不太了解”。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表达能力欠缺成求职难题
【调查】有24.93%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17.2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发现,求职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我表达能力欠缺,比例高达40.23%,比去年的调查数据高出近5个百分点,其次分别是外语能力、专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虽然大学生已开始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但个人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议大学生从基本做起,累积实力,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增长才干。
大学盲目求全无助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调查;对策
为了解经济管理学院大三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就业意向,培养高年级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学院在2011级学生当中开展了就业意向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360份,收回有效问卷1285份。
一、大学生就业调查及分析:
1、有明确就业意向的是62.99%,没有明确意向的是37.01%。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在大三的学生当中,大部分同学已经感觉到现在的就业压力,提早做出就业准备,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现在的就业形势认识不足,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同时也说明了学院对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还不够。
2、对于择业观问题,选择一步到位,找个固定工作的占21.02%;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占42.50%;选择继续深造学习的占34.02%;自主创业的仅占2.46%,对于自主创业来说,有60%多的同学想过,但考虑到资金、实践经验、政策扶持等方面的欠缺,很多同学都“知难而退”,这说明大多数同学对创业的知识学习还不够,不能形成良好的创业规划,对国家相关的扶持政策还不了解,导致同学们对创新创业产生恐惧心理。
3、在就业意向的调查中,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到金融机构就业、考取公务员、到企业就业和考研继续深造,其中要考公务员的人数和考研深造人数不在少数,从以往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的去向来看,这两个就业渠道通过率依然比较低,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15%左右,因此,对这部分同学的就业引导至关重要,在鼓励同学们树立高目标的同时,也要牢固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积极把握其他的就业机会。
4、您更希望学院提供哪些就业帮助?这个问题主要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增加关于就业方面的交流和培训,一个是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从同学们的选择来看,大家更多的是希望学院、学校给予他们更多的就业指导,同时多渠道的增强自己的就业能力。在平时的工作中,学校要积极上好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课,对本学院的学生来说,应当更多的去响应工作单位的需求,积极去考取各类职业证书,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书等,争取为就业增加自身砝码。
5、你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是:50.02% 的同学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是“提高专业技能”;21.62% 的同学认为是“提高职业素质”;20.31% 的同学认为要“调整心态”;18.12% 的同学认为要“提高自身求职技巧”;其它几个选项依次为“ 拓宽就业渠道(16.81% )”、“ 职业培训(15.28%)”、“调整择业期望值(6.77%)”。从这几个选项可以看出:同学们都能够意识到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6、您就业会优先选择的城市是:36.17% 的同学选择了“出生本地”;28.30% 的同学选择了“本省发达城市”;21.70% 的同学选择了“北上广等发达城市”;3.19% 的同学选择了“西部发展地区”;6.81% 的同学选择了“其他”。从学生对于就业地域的选择,客观上反映了我们今后就业推荐的方向,目前我院的学生生源包括21 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就业基地建设仍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要,今后不仅要从质量上和数量上完善学院就业基地建设,更应该根据学院生源分布,从地域上发展新的就业基地,来更好地推荐毕业生。
7、您认为哪些方面的就业观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从高到低依次是就业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切实际;就业意识浅薄,依赖性强;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明确;普遍存在从众心理。从调查来看,这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存在普遍性,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存在、没有明确就业目标的现象存在、就业目标从众的现象存在。针对以上问题,学院应当有针对性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开展一些专题讲座或邀请一些成功人士、往届不同岗位的优秀毕业生回校交流经验,同时,学院也应当加强不同阶段的就业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使学生逐步有个职业概念,进而明确职业定位。
8、你认为所学专业前景如何?63.92% 的同学选择了“较有前途”;20.99% 的同学选择了“很有前途”;6.84% 的同学选择了“较无前途”;5.66% 的同学选择了“无所谓”;0.47% 的同学选择了“很无前途”。从以上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能够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当前的就业压力能有较强的承受力。本次调查的学生以2011 级学生为主,他们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已经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大部分同学对于自己当初的选择基本认可,也有部分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表示了失望的一面,我们应该在加强专业教学的同时,结合所学专业,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合理规划自己的校园生活,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少数同学对前景比较悲观,对这部分同学应该加强沟通,帮助他们增强就业的信心。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对策分析
面对新形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要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把毕业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充分尊重毕业生的主体地位。针对本次调查的结果,下一步学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拓创新,更好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第一,加强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学生向良好、成熟的就业观念转变。从调查来看,很多学生的职业定位还比较高,向往公务员、事业单位或国有大型企业,致使许多中小企业招聘工作望而却步,有些毕业生毕业达不到自己的理想单位,甚至回家“啃老”,所以说,学院首先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引导,鼓励大家降低就业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到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去。
第二,建立科学的就业制度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学院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交流或培训会等形式,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给毕业生答疑解惑。同时,学院、学校利用全省、全国的大型就业市场的机会和学院特色优势,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建立用人单位数据库,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第三,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重点帮扶工作。特别要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毕业生等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建立就业帮扶机制,通过专项培训、重点指导、优先推荐,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第四,加强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推荐工作。从男女比例来看,学院的女大学生占全院学生的2/3,而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用人单位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单位“重男轻女”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许多企业在招聘中明确条件只招男生,这就为学院的就业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这就需要学院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女大学生的就业引导,帮助她们转变就业观念,学好专业,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凸显出女生自身的就业优势。同时,也要对用人单位加强宣传,积极推荐优秀的女大学生就业,用工作成绩改变社会对女大学生存在偏见的传统观念。
第五,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十以来,国家大力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校期间,学院要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就业指导课程也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社团活动等,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利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总之,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复杂工程,学院要积极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教育和就业引领,积极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综合能力,同时,要跟学生家庭和社会用人单位积极沟通,共同为广大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氛围,最大限度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渠欢.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J].就业,2012(3)
(一)__x市失业妇女再就业取得的成就
__x市失业妇女再就业一直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帮助失业妇女实现再就业。截止__x年9月底,下岗失业妇女实现就业4.4万人,占60%,目前,全市妇女就业人员已达31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45%以上。
1、强化就业服务促进就业
(1)定期召开失业妇女就业专场洽谈会。在市中心劳动力市场,把每周五定为以下岗失业妇女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场洽谈会,组织用人单位提供适应妇女特点的家政、餐饮、商贸服务等用工岗位。__x年,共举办下岗失业妇女专场洽谈会37次,有2300名妇女通过专场洽谈会实现了就业再就业。(2)加强对妇女的职业指导。全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都设立了妇女职业指导室,由专职职业指导员为下岗失业妇女提供“一对一”职业指导,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就业信心,并积极为她们推荐就业岗位。__x年,全市共对4700名失业妇女进行了职业指导,2900人实现了就业。(3)是开展了适合失业妇女就业的劳务派遣。通过与金融、网通、邮政以及餐馆、服务业等行业企业合作,以劳务派遣的形式,安置下岗失业妇女实现就业。截止__x年9月末,签订协议的用工派遣单位已达84家,通过劳务派遣方式实现稳定就业的下岗失业妇女达1998人。同时,着力打造“心连心”家政服务品牌,积极开展派遣式家政服务。__x年1--9月,共举办培训班11期,培训196人,评出一星级保姆30人,316名下岗失业妇女在家政服务岗位实现了就业。
2、形成了立体交叉的失业妇女再就业服务网络
__x市妇联在全市226个社区建立了巾帼社区就业服务指导站,在25个办事处建立了__x市下岗妇女就业服务指导分中心,进一步完善了以市下岗妇女再就业服务指导中心为龙头的市、县(区)、街、社区四级妇女就业服务网络,并充分发挥社区的优势,积极开拓社区就业领域,为失业妇女特别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全市所辖的两县四区及开发区,32个街道、35个乡镇、239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机构,配备了专职或兼职人员,并建立起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比较规范的工作流程。在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开展就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__x市已经形成了立体交叉的市、县(区)、街(镇)、社区四级较完善的妇女失业就业服务工作体系。
3、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促进妇女就业
专门从工商、税务、财政等20多个部门以及大中专院校和创业成功人士中聘请了43位专家,在创业专家咨询室,为下岗失业妇女自主创业提供创业项目评价,开展创业辅导、提供创业问题诊断、制定问题改善方案等智力支持和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一条龙服务。同时,建立专家咨询基础台帐,做好跟踪服务记录,实行专家轮流值班,举办专家会诊日,开展上门、集中、电话、面谈等服务。__x年1——9月,为529名失业妇女开展了创业培训,扶持妇女创业带头人259人成功创业。
4、强化劳务输出促进妇女就业
不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积极收集适合妇女就业的岗位,为__x市妇女走出家门,实现域外就业,开辟了就业新途径。__x年1——9月,全市共组织劳务输出2万人,妇女劳务输出占49%。
(二)__x市失业妇女再就业的困难
1、失业妇女再就业渠道狭窄
__x作为重工业城市,过去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充当吸纳社会就业的主力军和主渠道。近年来由于结构调整的影响,国有和集体企业不但无力吸纳新劳动力,还要减员、并轨和转制,向社会排遣大量下岗和失业人员。非公有制经济虽然在经济总量上已占半壁江山,但由于经济规模有限,在当地经济不振和居民消费不旺的影响下,吸纳能力也大大降低。由于供求矛盾悬殊,形成一些用人单位在用工上门槛过高和不规范的问题,使技能较低的失业妇女无业可就。失业妇女再就业主要集中在工时长、科技含量低、劳动密集型、工资收入低的手工加工业及家政、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就业渠道相对狭窄,这给失业妇女就业选择和岗位竞争带来一定难度。
2、失业妇女再就业遭遇歧视
妇女就业歧视一直是困扰失业妇女再就业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非正式组织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首先是性别歧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和使用人才上就有更大的自,__x众多的企业在用人上倾向于男性选择,有的单位干脆就将女性拒之门外,使失业妇女再就业难度加大。当前失业妇女再就业求职中还遭到外貌歧视、年龄歧视等。不少企事业单位对所招聘的女性要求年轻貌美,并有一定文化的女性,在这种市场选择和压力下,年龄大、无技能占
多数的失业妇女就业更加困难,市场将这部分妇女挤压到那些条件差、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的职业中。同时由于失业妇女就业层次的下沉,使失业妇女遭受隐性就业歧视。相当多的失业妇女在劳动时间长,待遇低,没有劳动保险等等非正规就业领域就业,种种对再就业中的失业妇女缺乏关注的做法,助长了企业中的隐性就业歧视。3、失业妇女再就业遭受劳动权益损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性质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劳动力市场发展不够成熟,失业妇女再就业的过程中劳动权益时常受到侵害。具体表现在:(1)失业妇女的经济利益受损害。__x一些用工单位不与招录的失业妇女签劳动合同,在临近试用期满时,以各种理由解雇招工对象,不给或少给工资。同时不断地招工,不断地解雇,以这种方式损害失业妇女的经济利益。有的和雇用的失业妇女签订的合同不公平,基本上没有对失业妇女的合法权益如社会保障等等有着明确的规定,而只是单方面强调了受雇者对企业应当履行的义务。(2)性骚扰及人身伤害问题严重。失业妇女在工作过程中,男性老板对女性雇员在性方面的引诱、威胁和讹诈,因加以拒绝而遭到个人和职业上的刁难现象也日益增多。这些行为侵犯了失业妇女的尊严、污染了劳动环境,导致失业妇女在劳动中情绪低落、工作质量下降。而遭受性骚扰的失业妇女大都难以启齿,因此这种侵权现象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另外失业妇女再就业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无从落实,劳动保护设施普遍缺乏。
4、失业妇女再就业面临双重角色的冲突
由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在中国已经流传了几千年,这就使得我国妇女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及家庭负担。这种现象在失业妇女群体中表现的尤为严重。一般来说,积极寻求再就业岗位的失业妇女,她们的配偶也大多从事着工资较低、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或者同是失业人员,使得这部分失业妇女在承担照顾儿女、赡养老人的家庭责任的同时不得不出外工作。她们不仅要在家庭中承担照顾老人、养育子女的责任,而且在社会上还要参加劳动,履行工作上的相关责任。正是由于这种双重负担的存在,使企业不愿雇佣有家庭负担的失业妇女,认为这一就业人群家庭负担沉重,有经常需要请假或旷工的可能性,难以有效及时完成相关工作。失业妇女社会、家庭双重角色的冲突,更增加了再就业的难度。
(三)__x市失业妇女再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__x市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加剧了失业妇女再就业的困境。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新增劳动力,包括各类高校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下岗、失业人员共同构成了三支就业大军。在这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无疑会加剧包括性别在内的各类排斥与歧视。用工单位为了降低招聘成本而不断提高门槛,在录用条件中除了要求专业、学历、语言能力等与生产效率相关的职业性因素外,还提出户籍、年龄与性别等方面的非职业性因素限制,后者无疑具有歧视性质。最终所造成的结果是,在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中形成不利于失业妇女的就业环境。
2、失业妇女就业劳动成本高
从市场利益化的角度看劳动力的使用,就会发现女性劳动力的成本高于男性。第一,生育和抚养孩子将要耗费女性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第二,妇女生育福利和“四期”保护,增加企业支出。第三,女性比男性早退休5——10年,一般比男性领退休金的时间长。第四,建立妇女基本的卫生保健设施,增加企业基建开支。基于女性的生理特征,她们对工作条件的要求相对较高,如不能承受较强的体力劳动和长时间的工作,更关注人身安全问题等。除非雇主有办法抵消雇佣女工带来的上述负效应,才可能雇佣女工。否则,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面对维护妇女的权利与保护企业的利益之间的矛盾,自然会选择后者。由于相对较高的劳动力成本,失业妇女在雇佣市场上不得不面对更加严格的筛选,从而在竞争力上失去与男性平等的地位。
3、就业机制发生变化
由计划就业机制向市场就业机制的转变对失业就业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在计划经济时期,在国家强有力的行政干预下,女性的劳动权利和就业数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但是在国有企业以“减员增效”为运作机制的改革声中,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以下岗、待业、转岗等方式被边缘化,这其中包括大量低文化、少技能的女性。同时,用人权力主体由国家转向企业,一方面是国家行政干预手段弱化,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的自在增大。就业机制的变化,使得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对女性就业的保护功能在逐步削弱,那些文化技能素质较低、年龄较大的女职工率先被企业给淘汰了。许多失业妇女进入非正规部门,成为低收入人群。也就是说,当劳动的性别分工失去了国家的主导力量而进行平衡时,失业妇女的弱势地位更加明显。
4、法律和制度不完善
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完善和缺乏可操作性,给失业妇女就业问题的解决增加了难度。一是现有的法律保障已不能适应市场体制劳动关系变化的需求。如当前的法律法规中并无有关反对年龄歧视的条款,也无保护女工免遭性骚扰伤害的相关规定。但是这两个方面却恰恰是女性选择就业的主要因素。二是缺乏对侵害妇女劳动权益的惩治条款。如《劳动法》第12条、第13条规定了妇女与男子有平等就业权,但未规定违反法律规定者应承担的具体法律责任。三是政府执法与监督的力度不足。当前,在__x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一些用人单位受经济利益驱动,明知故犯地侵害失业妇女的劳动权益,一些地区管理部门,偏重扶持企业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对侵犯失业妇女劳动权益的现象视而不见,甚至对三资企业和利税大户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姑息甚至纵容,损害了失业妇女的劳动权益。
5、失业妇女个人因素阻碍其再就业
失业妇女的心理因素和文化素质对其再就业影响也很大。一方面是心理因素影响,主要是择业观念陈旧、竞争意识不强。有些妇女失业多年,“等、靠、要”思想严重,对再就业要求工作轻松、收入高、离家近,而很少考虑自身条件的不足。在__x市妇联与市就业局联合举办的多次失业妇女专场用工洽谈会上,一些适合女性但报酬较低的岗位,常常无人问津。同时失业妇女的就业观念一直不如男性积极。在就业选择上,失业妇女往往倾向于稳定,这必然会影响她们去富有成效地参与社会竞争。另一方面是文化素质的影响。失业妇女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是她们就业处
于劣势的根本原因。受教育较少,缺乏技术专长,首先使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受教育少还使她们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时因缺乏再学习能力而遭淘汰。由上述分析可知,失业妇女再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而__x失业妇女再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有经济的原因,有制度的原因,有文化的原因,也有失业妇女自身的原因。根据__x失业妇女再就业的实际情况,为促进失业妇女的再就业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经济增长带动失业妇女再就业
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就业弹性,才能为失业女性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坚实的基础,这也是解决失业妇女再就业问题的首要前提。要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难得机遇,进一步改善__x市软硬环境,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和提高引进国内外投资的规模和水平,加速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组改造,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放宽限制、鼓励更多民资进入投资领域和经营领域,创造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岗位的增长点,为失业妇女再就业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吸纳失业妇女再就业最多的产业部门,具有涉及面广、市场广阔、吸纳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势。__x市失业妇女在第三产业再就业占多数,并且主要集中在一些层次较低、发展空间较小的行业中。作为扩大失业妇女再就业的最主要渠道,__x第三产业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政府应加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使越来越多的失业妇女找到适合她们生理特点和心理特质的岗位。在发展战略思想上,应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鼓励全社会力量兴办第三产业,鼓励发展多种经营方式,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应当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如商业、住宅和各种新兴服务业(如信息咨询、金融、社会保险)等;同时要把增强和完善城市功能与发展第三产业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发展商品流通业、旅游业等更适合失业妇女再就业的产业。
2、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作为现代经济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活力的微观经济单元,其发展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均表明:中小企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和税收。有数据显示,每创办1个小企业,平均可以创造6个工作岗位。虽然__x中小企业近年来发展很快,但由于起步较晚,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普遍存在着数量偏小、质量不高等问题,发展的意识和环境条件也较差,一系列相关配套设施和制度也亚待完善。当前应当充分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从失业妇女就业现状出发,在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同时,政府有必要建立有利于小企业发展的规章,适当放宽市场准入范围和限制标准,简化审批程序,减轻税费负担,完善为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经营者的培训,并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政策上予以积极扶持,支持小企业向“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以城镇集体、乡镇集体和私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群,争取吸纳更多的失业妇女再就业。
3、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收失业妇女再就业的重要渠道。__x作业老工业基地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国有企业吸收就业的压力一直较大,也造成过包袱过重、隐性失业人员过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要逐步改变__x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中国有企业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状况,对各类非公有制经济采取积极的放开政策,消除一系列体制障碍,创造良好条件,帮助非公有制经济解决好发展中的问题,以开辟新的失业妇女再就业门路。要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增长、促进失业妇女就业、增加失业妇女收入和保持社会稳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积极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引导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非国有企业吸收国企下岗失业人员,支持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做大做强,并鼓励个体和私营业主帮助和引导更多的失业妇女自谋职业或到民营企业中就业。
(二)加强失业妇女再就业的法律保障
面对失业妇女在再就业过程中遭遇的不平等及性别歧视等问题,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规制措施,以约束各行为主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从而保障失业妇女拥有平等、公正的就业环境。
1、健全维护失业妇女劳动权益的相关立法
要尽快建立针对失业妇女“就业机会平等法”,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保护失业妇女的劳动权益,禁止从职业进入到工作评价、职业安全等就业全过程的性别歧视。__x市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政策及其他规制措施,并尽快制定这方面的惩罚和补偿制度,确定惩处和补偿细则,规定用人单位在消除就业歧视中的责任和义务。
2、完善失业妇女法律援助机制
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失业妇女正是法律援助与支持的重点。__x市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失业妇女就业问题法律援助中心,招募热心于失业妇女权益保护的“法律志愿者”,为那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失业妇女提供全面而及时的法律援助。还要通过成立由法律专家和妇联干部组成的妇女维权志愿团,开展一系列主动维权活动,切实为失业妇女提供法律服务和社会保护。同时充分发挥“巾帼社区维权站”的作用,经常向失业妇女进行法律常识培训和宣传,增强她们在再就业中自我保护的维权意识。
(三)落实失业妇女就业扶持政策
失去了行政政策的保护,失业妇女在与男性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种冲击,在传统国有经济占优势地位的__x体现得更为明显。为此,政府在制定就业政策时,应把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进一步完善失业妇女就业帮扶机制。针对目前由于市场竞争造成失业妇女就业的边缘化趋势,政府应当及时进行一定的行政干预,对失业妇女就业给予适当的优惠条件,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1、通过政策支持保障失业妇女应享有的权利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它只承认强者而不会自动保护弱者。如果对失业妇女就业不给予适当保护而让其与男性完全竞争,结果只能是失业妇女被排挤出就业市场,失去获得工作的权利。妇联作为妇女群众利益的代言人,作为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组织,在参与政府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时,要特别体现性别意识,把失业妇女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给予特别关爱。如在失业妇女就业创业中降低从业门槛、实行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社保补助、重点帮扶等,为失业妇女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建立有效的劳动力市场监督机制网络
为使失业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招聘、录用,工作场所职业安全卫生和劳动保护更加规范,应形成以__x市政府为主导,其他非政府组织为辅助的监督机制网络。一方面是政府的积极作为。__x市人大首先要设立专门的性别平等政策评价、监督机构,劳动部门相应的设立“性别平等”监督办公室,劳
动力市场设监控窗口处理投诉,使遭遇性别歧视的失业妇女有正常的投诉渠道。要建立由__x市政府相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合作执行的积极的反对就业歧视的行动计划和方案,加强政府的执法力度,对违规的用人单位应严加惩戒。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工会、妇联等非政府组织的维权作用,工会和妇女组织有权要求雇主定期汇报本企业录用、报酬福利、职位晋升的性别情况,并结合实际状况进行有效的处理。3、增强政府主体在就业领域的社会性别意识
失业妇女想真正实现平等就业,需要政府公共部门的重视。__x市政府首先要加强社会性别意识,要将两性就业机会平等、经济社会发展与妇女发展相协调的理念纳入到各级决策部门,使之在政策制定和调整的过程中注意到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影响。社会公共政策的理念,应以人为本,体现社会公正,要有现代的文明的性别意识,使政策在制定、执行的过程中不因性别意识的缺失和性别盲点而产生性别歧视,切实为失业妇女平等参与就业问答题做出政策上的强势保证。
(四)推进失业妇女实现非正规就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铁饭碗”、“终身雇用制”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合同制”、“承包制”、“租赁经营”、“临时工”等多种用工形式。尤其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单位和雇主主张实行“小时工作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业妇女如果只是一味地想在“正式”单位就业,就会使自己失掉许多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许多失业妇女认可并进入非正规部门就业,包括自我就业、家庭就业、阶段性就业、工时就业、家务劳动等。过去寻求稳定、舒适的择业原则,正在被以收入和发展机会为决定因素的择业原则所取代。
1、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开发非正规就业岗位
社区中蕴藏着大量的非正规就业岗位。社区服务业具有资本密集度低、劳力密集度大,劳动强度弱,劳动时间富有弹性,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介入性强等特点,是非正规就业的主要形式,可以为失业妇女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__x市社区就业的潜力十分巨大。社区中可开展的就业岗位非常广泛,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社区管理和公益岗位,可以促使部分文化高、素质好的失业妇女通过公开招聘走上社区管理工作岗位。逐步做到社区管理人员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2)便民利民服务岗位,主要有托老、托幼、日常维修、清洗、家政服务、钟点工等弹性和阶段性就业岗位。(3)社会后勤保障服务岗位,面向社区内单位服务,开发快餐配送、卫生清洁、房屋维修、办公设备维护、保洁、保安、保绿及进行劳务派送等岗位。(4)社区小企业和家庭手工业就业岗位,可以利用社区内的闲置资产、场地创办投资少、见效快、机制灵活和适应性强的社区家庭手工业,包括个体合伙合作的多元化劳务密集型企业,促进失业妇女社区就业。
2、在非正规就业领域开发公益性岗位
在整体缺少就业岗位及其它政策措施对增加就业机会作用有限的情况下,由政府出面直接在非正规就业领域创造就业机会,可弥补市场就业的不足。在做好社区保洁、保绿、保安等岗位开发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发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可推广适用的岗位,如政策法规宣传、综合卫生监督、文化教育员、体育健身、两牢人员帮教、社区配送、居家养老护理、病残人员看护、公益小饭桌、小学生接送等就业岗位。同时加大在各类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要件的审核力度,不定期的进行抽查和实地检查,要实行劳动、财政、审计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合检查。根据变化情况,及时核对、调整,随时掌握公益性岗位人员变化,及时调整、更新数据库,从而加强对公益性岗位的动态管理,促进公益性岗位的有效使用。
3、加强对失业妇女从事非正规就业的社会保护
失业妇女更多地从事非正规就业和传统服务业,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失业妇女就业层次偏低,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劳动权益容易受到损害。此外,在经济萧条时,妇女往往成为首选淘汰者。因而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在努力扩大失业妇女就业领域、开拓失业妇女再就业渠道的同时,重视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妇女利益和失业妇女的职业发展问题,努力完善对非正规就业失业妇女的社会保护。在法律和政策上确立非正规就业的地位,保证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失业妇女享有社会保障。探索适合非正规就业形式的“一揽子”简单社保品种,探索对非正规就业妇女实行以劳动时间为依据的社会保障管理和缴纳保费制度。制定合理的保护性税收政策,在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上对非正规就业失业妇女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筹建社区工会和妇女组织,提高非正规就业妇女的组织化程度和依法维权的能力。
(五)鼓励失业妇女自主创业
失业妇女的成功创业不仅能为自己获得工作,还能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我们应该要看到在目前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失业妇女的自主创业无疑会给紧张的就业市场带来一定程度的缓解,具有积极的社会作用,因而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失业妇女自主创业。
1、加大对失业妇女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
失业妇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各关部门要积各关部门要积极为有创业愿望的失业妇女创业提供资金服务。2009年底,辽宁省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省妇联联合下发了《转发关于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推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的通知》(辽财债〔2009〕1000号,以下简称《通知》)。今后,辽宁省从事微利创业项目的城乡妇女可根据项目发展需要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中央财政全额贴息。辽宁省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后,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城乡妇女,个人贷款额度可由原来的5万提升至8万元,对符合条件的妇女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人均贷款额度可提高至10万元。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__x市小额担保贷款的业务流程,为失业妇女创业铺路搭桥。
2、构筑多层次的失业妇女创业服务网络
各级妇联及政府就业部门要紧密配合,构筑多层次的失业妇女创业服务网络,为失业妇女创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发挥以__x市下岗妇女再就业指导中心为龙头的四级失业妇女再就业服务网络的作用,对有创业愿望的失业妇女要积极开展创业培训。要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开展创业和开业指导、企业管理、项目咨询等内容的创业培训。同时充分发挥在各劳动力市场组建的妇女创业指导室的作用,专门为失业妇女进行“一对一”职业指导和自主创业指导,提供政策信息咨询、职业能力测试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扶持失业创业的同时,带动更多的就业困难妇女实现就业。络和开展扶持活动,支持失业妇女创业。
(六)提高失业妇女综合素质,增强再就业能力
目前失业妇女的综合素质不高是其就业难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对于那些受教育程度低的女性劳动者,她们更容易受到下岗和失业的冲击。失业妇女再就业的最大障碍是妇女就业技能差,就业观念落后。失业妇女要想实现再就业,只有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再就业的竞争能力,才能为自己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1、转变择业观念
要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失业妇女转变就业观念。针对失业妇女思想陈旧,观念滞后,就业要求过高的实际,加强就业形势教育、转变观念教育、帮助失业妇女认清就业形势,增强竞争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再就业,同时,通过层层举行“巾帼创新业”事迹报告会、宣传表彰巾帼创业和再就业典型等方式,引导失业妇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失业妇女不再留恋“铁饭碗”、“大锅饭”,要认识到进入私营企业、个体企业打工,自主创业、自谋出路、临时工、季节工、计时工等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都是实现就业的渠道,只要愿意“低就”,失业妇女再就业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2、提高文化技能
失业妇女必须通过教育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教育不仅使妇女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失业妇女获得自信、自尊,培养自己耐挫心理,树立健康的竞争意识。
一、基本情况
1.目前,我校在校生有1109人,从2010年以来,共有1946名毕业生。2010年共有毕业生539人,当年就业人数为518人,就业率为96.1%;2011年共有毕业生634人,当年就业622人,就业率为68%;2012年共有毕业生773人,当年就业人数为758人,就业率为98.06%。
2.在我校开设的10多个专业中,就业情况相对较好的专业有:汽车维修、电子、电工与电焊、旅游、饭店服务、计算机应用等,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
3.毕业生就业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由联办学校安置工作,毕业生去向主要呈南多北少分布,95%安置在南方,主要有:深圳赛格三星、珠海格力空调、深圳三洋、创维光电、汤姆逊、富士康、中兴通讯等;5%安置在北方,如青岛海尔、海信集团、澳柯玛集团、青岛成霖公司等。另一种是由学校就业处安置工作,就业去向主要有:天津达尔泰实业有限公司、天津可立新电子有限公司、英保达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平和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北京松下电子有限公司、保定天元多层线路板厂等。
4.毕业生就业以学校推荐为主。推荐就业者约占就业总数的97.53%。自主就业人数占的比例较小。
5.升学成为毕业生的另一条出路。升入高校就读的毕业生约占毕业生总数的15%,近几年来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人数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就业安置的基本做法
(一)办出职教特色,增强毕业生适应市场的能力。
1.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寻找中等职业教育与市场的结合点,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压缩市场需求不旺的专业,增加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根据工作岗位要求调整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开设能增强学生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程,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2.突出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根据教学进度,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的硬件优势和专业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利用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
(二)广开就业门路,做好就业安置工作。
1.以学校推荐为主,广开就业门路。学校成立了安置(就业)处,由专人负责。常年派人到全国各地广泛联系用人单位,收集就业信息,组织学生参加人才招聘会,和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等诸多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安置。学校对学生负责到底,采取反复安置的办法,解除了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
2.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择业。开设就业指导课,了解就业形式和信息,辅导学生写自荐信,讲授面试技巧,开展求职的技巧讲座等。教育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己的心态,鼓励学生到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乡镇企事业单位和私有企事业单位就业。对于工作能力强、有一定条件的毕业生,学校鼓励学生自己创业,自己“当老板”。
3.主动适应市场,闯出一条实习就业的新路子。与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就业合同。通过实习,既使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也使学生增强了管理意识,提高了综合能力。据统计,近三年,通过实习留用中职毕业生有1898人,占总人数的97.53%,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三)坚持跟踪调查,注意信息反馈。
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对毕业生实习、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对实习、就业人数比较多的地区,学校还派出专人驻点,指导学生就业工作,解决学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专业不对口、岗位不合适的学生,及时联系其它单位给予调整安置。同时,通过跟踪调整,收集实习、就业学生的工作体会,求职经验、招聘人才信息等资料,也为学校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调整及课程体系的改革等提供第一手资料,也为今后毕业生的安置打下了基础。
三、强化办学水平是安置就业的保证
拥有一个团结向上、开拓进取领导班子和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学的根本保证。由于职业教育的超前性,职业学校办学难度大,社会不够重视,生源缺乏,毕业生难以安置,问题成堆。但学校领导在这些困难面前,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有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并且政府县长高度重视,工作上给予大力支持,甚至亲自为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出主意,想计策,不辞辛劳地到全国各地联系用人单位。同时,学校积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招聘和聘请专业水平高、教育理念新的教师到学校任教,积极对教职工进行思想教育,提高教职工对职教的认识,使每个同志能在职教战线上,以主人翁的态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涌现出了一批省级教学能手。这支过硬的教师队伍保证了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培养出了高质量的毕业生。
四、中职毕业生就业安置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学生的就业观念还需改变。有些学生受传统的就业观念束缚,留恋干部身份,愿意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就业,而不愿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从而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情况发生。同时,还存在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错误观念,缺乏多次就业的思想准备,没有求真务实的就业思想,没有把眼光放得更远些,以致有少数同学较长时间难以就业。
(二)就业安置工作还需进一步精细化。现在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除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职业意识、职业素养、服务意识等。少数同学把自己估价过高,没有认识到自身素质存在一定差距,往往在就业时易遇挫折。这主要是学校对学生的前期思想教育工作不到位,社会调查不够深入、细致,从而造成毕业生推荐就业反复较多,工作难度大。
(三)建议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先就业后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