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毕淑敏散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谢麟珺
毕淑敏以她敏锐的目光,宽厚的心怀和理性的文字,像是在月光下,小溪边,给我们讲述一个神秘迷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带我们找到心灵的出口。
毕淑敏的散文不同于张晓风。她只是给我们讲述一个小巧的故事,平凡普通,像一湖波澜不惊的水。
她的特点是能够巧妙地在文章中融入一些东西,所以她的文章带着情感。这种情感,是在你无聊时可以端起它一边喝一杯热腾腾的咖啡一边翻页,是在你心烦意乱时让你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是在你悲伤难过时看看,找到自己的安慰。
你若能细细体会,必能发现那隐藏于故事中的一份细腻、一份温柔、一份执着,对人生的追求及一份不变的心。
在《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中,孩子忽然反驳作者说出的“从未打过人”:“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也许我们曾受到过家长的批评责怪甚至打骂。但是我们知道吗,每一次孩子的挨打,只会在母亲心中留下痛而深刻的烙印。
她把对孩子的温柔、严厉、疼爱、生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心灵密码》读后感
张坤
当合上最后一页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心潮澎湃、也没有忧伤或是激昂,只是闭上眼睛,似乎还能感到那些自然的文字,悠长的意蕴和清淡的情感。毕淑敏的文字最大特点便是自然朴实,如同一潭水,清澈平静,淡泊悠远,阅读这样的书,宛如置身于幽静的山间,可以安抚心灵的疲惫与惶然。
心灵本没有密码。但在《心灵密码》中,毕淑敏将其研修心理学的精深体会与她开办心理诊所以来进行心理咨询诊疗的典型案例、精彩故事和优美的文字融为一体,讲述了人生中都会面临的共同事件和感受,如生离死别、爱恨情仇、成败悲欢;讲述了许多人遭遇过的心理痛苦,以及许多人正在经历着的现实困惑。这本书将给旅途中迷失方向的孩子励志领航,有一种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动和反思的力量。
书中,毕淑敏用那敏锐的目光、宽厚的心怀、睿智的文字,讲述着女人、情感与家庭。如在《我的恋爱为什么总是无疾而终》里,作家最后总结道:“如果你有很多美丽的照片,请不要把自己的家变成展示这些照片的博物馆。那无意中将是一种排斥他人、唯我独尊的信号,说明你的世界里充满了你,让人却步,男人和女人都对高度自我的人,敬而远之。”这些缠绕在我们身边的琐事,或提醒人们关注感悟幸福,或引发思索联想,令人生出无限美好的情愫。
毕淑敏的书中有的是生活,真实而美丽。她不像学究们舞文弄墨,不像教授们高深说教,不像时评家语锋犀利,不像青春愤世嫉俗。如在《让女人丑陋的最根本原因》里,她写道:“女人因为心理不健康而导致身体上的病患,是千真万确的。为了不得病,为了不变丑,人们只有更多地让爱意充满心扉。”这样的文字,折射着女性水样的光华,如一剂心灵处方给人恰到好处的滋养。
此外,毕淑敏还对人类的命运进行探究,对深层的人性进行审视。书中她描摹和传达的意境,总会令人产生一种别样的新鲜与惊愕,拓展了我们的思维,获得一种阅读的,沁人心脾。
在《心灵密码》中,精彩而充满智慧的文字随处可见,书中还包含着许多排解人生苦痛的小故事,它们就像是黑夜里的一扇有着亮光的小窗,使我们麻木了许久的神经重新变得敏感起来,恢复我们对生活应有的感知能力。解读心灵的密码,了解自己,是使我们取得一切成功的基石。
毕淑敏是目前在读者中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作家之一。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她以敏锐的目光、深邃的洞察力与细腻的笔墨,记录和描摹着当下人们的各种生活状态和心灵史。
《心灵处方》是毕淑敏近年来最优秀的散文随笔集。全书收入了《流露你的真表情》《保持惊奇》《我很重要》《自拔》《致不美丽的女孩子》《致被的女人》《爱最怕什么》等73篇作品。
这些作品顾名思义,着重于对当下人们生活现状的叙述和解剖。随着一个个生活小故事的叙述,毕淑敏以外科医生的目光和洞察力,一层一层细致入微地将生活的苦痛和“病灶”找出并解剖,让读者不仅看到生活的残酷,还会欣喜地发现自己已经从这些小故事里看到了出路和希望。
毕淑敏在《流露你的真表情》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每次乘飞机,起飞之前,航空小姐总要为旅客演示一遍空中遭遇紧急情形时,如何打开氧气面罩的操作……乘机数十次,每一次都凝神细察,但从未看清过具体步骤。小姐满面笑容地屹立前舱,脸上很真诚,手上却很敷衍,好像在做一种太极功夫,点到为止,全然顾及不到这种急救措施对乘客是怎样的性命交关……我分明看到她们脸上悬挂的笑容和冷淡的分离,于是,升起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毕淑敏指出,“无时无刻不在笑――这是一种刑法,它使‘笑’――这种人类最美丽最优秀的表情,蜕化为一种酷刑。”“现代自然是没有这刑法了。但如果不表达自己的心愿,只是一味地微笑着,微笑像画皮一样粘在我们的脸庞上,像破旧的门帘沉重地垂挂着,完全失掉了真诚善良的原始涵义,那岂不是人类进化的大退步,大哀痛!……有一句话叫做‘笑比哭好’,我常常怀疑它的确切,笑和哭都是人类的正常情绪反应,谁能说黛玉临终的笑比哭好呢?”
她认为,“痛则大悲,喜则大笑,只要是从心底流出的对世界的真情感,都是生命之壁的摩崖石刻,经得起岁月风雨的推敲,值得我们久久珍爱。”
这就是毕淑敏,从一个小小的微笑便能够挖出隐藏在其后的深刻涵义,令人不得不拍案叫绝。
在《保持惊奇》中,毕淑敏有着更加令人称快的叙述。“惊奇,是天性的一种流露……但人是不可以总是惊奇着的……在生命的某一时辰,你突然因为你的惊奇,遭逢尴尬与嘲笑。……我们的词典里,印着诸多如‘处变不惊’、‘宠辱不惊’的词汇,使‘不惊’镀着大将风度的金辉,而‘惊’则屈于永久的贬义……假如牛顿不惊奇……人类与伟大的万有引力相逢,也许还要迟至很多年……世界是没有止境的,惊奇也是没有止境的,惊奇是流动的水,它使我们的思想翻滚着,散发着清新,抗拒着腐烂……在城市待久了,常常使我们丧失惊奇的本能。我们鳝一样滑行着,浑身沾满了市侩的黏液。”她最后说,“保持惊奇,它是一眼永不干涸的温泉,会有汩汩的对于世界的热爱蒸腾而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在《心灵处方》这本书中,类似这样精彩而充满智慧的文字随处可见,并且还有许多如何排解人生苦痛的小故事,它们像黑夜中一扇有着亮光的小窗,将人们麻痹了许久的神经重新激发得敏感起来,恢复对生活应有的感知能力。
呵呵,必须坦白,美丽的女孩子很小就喜欢看,看多了渐渐觉得这个世界上最美不过清新美丽的少女,飘飘然青丝抑惑齐肩的短发或是俏皮的马尾轻轻的遮掩着细细而洁白的颈子,星星般的眼眸由轻柔的睫毛簇拥,秀气的鼻子与一线的唇尖和下巴,白里透红的脸蛋加上永远微笑的酒窝,挺拔的身姿还有天籁般的谈笑……之后便觉得其他所有美好事物最多也不过是陪衬,所有丑恶的事和物在这般地美丽之前都应该自己漂白的干干净净,这样的美丽是世上最伟大的武器。
以上好像有点肤浅,不够深入,其实审美需要恰到好处,心底纯洁的像西藏高原上韵积的雪一样一尘不染,没有任何企图也就不需再做任何深入。所以我喜欢欣赏美女,但不愿估计其他,生怕破坏这美丽的气氛
喜欢散文是高中以后的事了,高中是接触到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一下子喜欢上了他的文章,于是乎把他的散文看了个遍,在这里还要请他老人家多包涵,尽管他比较反对盗版,但是我读他的文章,大多都是从便宜的盗版物上得来的,所以心中很是不安……
这个时候,喜欢都他的散文也是与我当时的心境有关,高中三年我是拼了命的学习,极力想凭借读书走出自家的土屋,条件很艰苦,所以学的很累,心中不免有种种不良的情绪积郁缠结,这个时候他的文章恰好给我这种抒发郁闷的工具,并不是说他的文笔苦涩,而是觉得他的文字有力而深刻,如果要找个倾诉的方式,我希望是用他的笔调来抒发心中的青涩的感情
再后来,上了大学,换了环境。一次闲时无聊,从同学那里借了一本《余光中散文》,没有想到一口气读完了,错过了午饭却浑然不觉的饿。这是一本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在欧洲各国旅游生活的种种情节,写得轻松优美,读来就像我奶奶给我娓娓的讲着她的故事,当然我奶奶没有如此的游历,但是当她耐不住我的纠缠,坐下来由我趴在她的腿上拖着下巴听着她讲那些以前的陈年往事时,心情总是放松的,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破坏我听故事的心情,这样也常常忘了吃饭,所以余光中的文章是我再一次重温那久别的美好的感情,这种感情已经很久违了……( : )
然后读过贾平凹的作品,觉得他把散文当成记述日常琐事的唠叨,太接近生活或者说太接近作者本人日常琐事的散文,在我看来就像过分关注女孩子日常是如何化妆如何保养的细节,而不忽略了她的美丽,这些都不是我喜欢做的
最近借到另一位作家的作品,是位女性,有王蒙给她作品的序如是说道:“她太正常,太善良,甚至太听话了。即使做了小说,似乎也没有忘记她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心,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和行为方式。”大家估计已经知道我在说谁了,对了,她就是毕淑敏——一位医生和作家。在我个人的心目中中国的女性文人中只有几个人,我是可以记住的,她们分别是李清照、张爱玲、三毛,另一个就是毕淑敏。读她的散文有一种这样感觉——一位慈祥而智慧的母亲在教导她淘气的孩儿,一切如同清澈的小溪,涤荡去一切阴暗和不快,使人重新获得朝气和力量,也正是读她的散文,在我无法入睡的时候,想想她的文字,也便坦然进入梦乡,这样的散文除了审美的力量,还能起到疗救的作用,所以很喜欢,遇到好读书的朋友总是推荐她的文章。
此外还读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伊豆的舞女》《千纸鹤》等,感觉那样一种纤细而单纯的美已经超越了国界,恰到好处的反映了东方美的特质,让人不愿离去,但也不愿碰触,生怕惊吓到美丽女生的诉说,正是读了他的文章是我对日本民族产生了好感,之前觉得这个民族就像一先天不足又被人遗弃的孤儿拼了命的要赚得人们刮目相看,却长成了奇异而乖戾的民族性格,很糟糕,现在却生了要去日本看看的想法。
也正是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让我感叹世上竟有美如天使(我觉得如果有天使,那她一定是女孩儿)的散文作品,也让我对美好事物的统一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原来除了美丽的女还有美丽的文章让人心动。
所以要是又一位漂亮如川端康成散文,知趣如毕淑敏散文,游历如余光中散文,发起牢骚如余秋雨散文那样的美女存在,那我愿为她赌上十世而永不后悔。
现实一如断臂的维纳斯,给美好的事物留下些许缺陷,也正是这些“美丽”的缺憾才使人们不断的追求美好的事物,不断完善自我…..
喜欢散文,喜欢美女是我两大爱好吧,呵呵。
远生2008-10-16于天津大学
2012年2月,毕淑敏推出新作《花冠病毒》。在这部“软科幻”小说里,她将人性的幽暗之处,喻为“人心的花冠病毒”。
“人性固然不像我们想象般美好,但也并非无可救药。有心理学家说,做人是有期望的好事,所以我们才留恋这个世界。总体而言,人性总是要善良多一点儿,总是要感念亲情、世间真情。”显然,人之波诡云谲,令她流连忘返。一如小说的收尾——“再见再会再来”。
雪域高原面对生死
1987年春,时任《昆仑》杂志编辑的海波,在社内接待一名陌生中年男子的来访。
男子递上的纸袋里,装有一沓稿纸,标题是“昆仑殇”。
“他说这部中篇小说是他爱人写的。我追问,她怎么不亲自送来?”事隔多年,海波还记得这件事。
第二天读完稿,海波被小说“磅礴的气势与沉重的主题所震撼”,希望马上见到作者。
《昆仑殇》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昆仑边防部队最高指挥官“一号”为挑战严酷的自然条件与军人的意志,也为捍卫作为长官的尊严,执意命令属下一群士兵,在海拔5000多米以上的高原永冻地带,冒着零下40℃的严寒,进行冬季长途野营拉练,徒步穿越无人区。为完成这一自虐式的军事拉练,有人冻伤冻残,更有人付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面对文中描写埋葬战士的新土,读者会追问:这次行动的意义何在?到底值不值?
“我向来喜欢初露锋芒,来势很猛的作者。”海波想起,第二次见面,毕淑敏与先生一同前来。他们的一番交流,让他“有点儿吃惊”。
“她说这是她的处女作。过去没发表作品是因为她喜欢写作,只想写得愉快,并不刻意追求结果。从小说刻画人物、把握细节的能力看,她的文学底蕴已较成熟,不像一个初学者。
“那时很多描写、新疆的作品,多是男作家所写。女作者大多擅长抒发内心感受,描写客观现实,不及男作者特色鲜明。而毕淑敏明显不同,《昆仑殇》展现出一股力量与生命的强悍。这当然也与她的性格有关。”
了解毕淑敏的人生过往后,海波反倒不惊讶了。
1969年,17岁的毕淑敏从北京坐了3天火车,来到乌鲁木齐。在那里,她与另外4名女兵,钻进满载大米的卡车,开始了一连12天的数千公里的长途跋涉,直抵阿里。
“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像3座银白色的公牛,抵角于茫茫的高原。它们拱起的背脊,簇拥着地球上最宏伟的峰峦。我所在的队伍就驻扎在海拔5000米的雪山上。”她在自述中写道。她本想做一名通信兵,不愿当上卫生员,但1973年,她被派往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医。
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让这位花季少女迅速认识到,“人都会死,我将来也一定会死。”
入伍两年后,一次行军,“零下40℃的严寒中,我们同男人一样负重几十公斤,徒步行进在皑皑雪原中,每天跋涉几十公里。在攀越壁立的冰坂时,我那么热切地渴望死亡。我真是受够了这种非人的苦难,再也不愿忍受下去了。我想,我可以装作失足,痛快地滑向无底的深渊。没有一个人会发现我是有意的,因为在如此艰苦卓绝的军事活动中,死人的事的确经常发生。这样我就可以被追认为烈士,我的父母就不会因了我的死而受到牵累。”
“我一定要找到尖利嶙峋的山石,能一摔必死,还不会将他人带落——当时行军队伍跟随特别紧密。”自以为计划周详,可以撒手人寰,“可手就是撒不开。我想死,我的肌体不服从。后来我才明白,这正是青春生命的本能。”
凌晨两点多,到达目的地。她一头倒在地上,仰望辽阔星空,摸遍全身,哪儿也没坏,“原来真的坚持一下就可以过来。”
写出的或未写的,肯定与生命相关
“1980年转业回来,在一家工厂医务室工作。我的青年时代是在那遥远的昆仑山上度过的。多少年过去了,我的思绪还常常飞往那里……我看过一些描写西部边陲部队生活的作品,令我感动,令我赞赏,但掩卷之余,又生出淡淡的惆怅。它们与我心中那座雄伟奇丽的高山,总不那么相符,像一架尚未调到极佳状态的电视机,有几丝重影……”散文《一起试一试》中,毕淑敏道出了《昆仑殇》的由来。
“心中的高山”几乎奠定她一生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当年,我们以身体为界桩戍守边防,现在想想挺虚幻。那份领土与我们实际生活有多大关系?但我们就是要以生命的代价来守卫这份虚拟的现实。”
1987年第四期、第五期《昆仑》接连刊登了毕淑敏的《昆仑殇》和《送你一条红地毯》。从此,她正式步入文坛。
“经济学家茅于轼告诉我,他快到80岁才知道,人活着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让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要实现幸福最大化,就要有目标。我在阿里时,已深知生命太脆弱。我要把生命过得有意思,让自己快乐,希望也能帮助别人,这是我秉承不变的目标。”
从早期作品不难发现,她的创作主题一以贯之——如何生死。
小说《生生不已》里,小甜因晚期脑瘤,不治身亡。母亲乔先竹伤心至极,最终却以生的代价,换取新生儿的呱呱坠地,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相接”。
200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血玲珑》,传达出对命运无情捉弄的无奈与反抗——商界女强人卜绣文的女儿夏早早患上“渐近性贫血症”。为了挽救女儿性命,这位母亲不得不与女儿生父、当年自己的男人再造一个生命,以完成“血玲珑”计划——骨髓移植造血,从而再度陷入对另一亲生骨肉的生死抉择。
“在我20多岁,还在野战医院做实习医生时,曾经参加过抢救一个小男孩儿的手术。为救这个孩子,大家真是费了很大气力,但他还是死了。”眼见孩子母亲悲痛欲绝,一位老医生劝慰道,你还可以再生一个。母亲泣诉:“我可以再生,但第二个孩子与这个孩子是不一样的。”
“但凡我写出的或未写的,肯定与生命相关。我无法不尊重生命,这是我的习惯,深入骨髓。”毕淑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