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宿新市徐公店诗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第三学段;教学策略;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75
著名诗词教学专家叶嘉莹先生指出:“当下诗词教学的核心是让诗词从抽象转化为具体,让当世之人也能体悟到古人的情感、心智、意趣。”教学古诗词,要借助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古诗的内在意蕴,体验诗人的内在情感。下面,笔者以《宿新市徐公店》一诗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领学生体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一、借助原始经验,初步感知意象
小学生要体悟古诗的意境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借助学生原本的经验对意象形成初步的感性认知,从而为感受意境进行铺垫。
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之前,教师为学生出示相关图片,并引领学生背诵《池上》《小儿垂钓》等展现儿童天真烂漫的诗歌。通过对比联系、归纳共性等方式,激活学生的原始经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诗中儿童这一鲜活的形象。紧接着,教师揭示课题,简介诗人范成大,并告知学生范成大是古代描写儿童最多的一位诗人,从而引领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在儿童上,为《宿新市徐公店》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走进古诗前并不是一张白纸,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认知条件。教师要依托这样的认知经验,引领学生从文本入手,以原始性经验浇灌文本,从而为全面而深入地体验意境奠定基础。
二、聚焦韵律诵读,整体把握诗意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跳跃性与凝练性、韵律性与节奏感。诗歌的韵律与节奏不仅仅是诗歌音律美的体现,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要善于从诗歌的韵律入手,让学生们在富有节奏的诵读中理解诗意,为理解诗歌意境做好准备。
如,在诵读这首《宿新市徐公店》时,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诗歌中的生字词,同时应将平仄之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感受诗句的节奏美,体会其活泼、跳跃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相机理解“篱落疏疏”“一径深”“未成阴”的意思。在解决了理解的“拦路虎”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将整首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
这样,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节奏,初步体会诗歌的大意,并形成对诗歌的整体性理解,缩短了学生与诗歌之间的距离,为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铺好道路。
三、品味核心词语,诵读释放情蕴
诗歌的意境是借助语言呈现出来的,尤其是一些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词句。著名国学专家王国维曾经说过:“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因此,要理解意境,就要关注诗歌的诗眼,借助对典型、核心语言的品味,开掘出其中的内在情感,从而真正体悟其内在情韵。
如,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就紧扣诗歌中的“疾走”“无处寻”等语言,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儿童的天真与活泼,理解诗人对儿童源自内心的喜爱。最后,教师引领学生尝试以诵读的方法来感受诗歌的情韵,让他们的情感得到熏陶,从而获得对诗歌的审美体验。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教师并没有对诗歌所有的语言平均用力,而是聚焦最能体现诗歌情韵的典型性、关键性语言,让学生进行感知,获取了对诗歌意蕴的深入理解。
四、创设平台描述,联想拓展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与诗歌所描绘景色之间的交融。在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大意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诗歌展现的情景进行深入描绘,即二度创作。这种描绘的过程是对诗歌意境深入感知的过程。语言描述越具体,其意境就越丰富,学生也就越能够沉浸其中。
在学生整体理解了诗歌的大意之后,教师借助课文中的插图等资源,引导他们想象儿童捕捉蝴蝶的情景:“蝴蝶是怎样飞的?孩子们又是怎么捉的?最后蝴蝶飞入草丛,他们又是怎样的一副表情呢?”然后,教师引领学生将所有想象的细节进行描述,将儿童捕捉蝴蝶的过程丰富化、具体化,从而把诗歌的整体意境呈现在眼前,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身心都浸在诗歌的意境之中。
在诵读理解的过程中,学生能初步体会到诗歌的内蕴;运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过程是学生对诗歌内在情蕴深入具体理解、感悟的过程。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1课
江畔独步寻花
一.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2.明确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3.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4.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2课
雨晴
诵读内容:《雨晴》
二.教学目标:
1.会背《雨晴》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雨晴》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3课
宿新市徐公店
一.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2.明确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
3.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4.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4课
《增广贤文》七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七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2.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3.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4.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5课
《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一.诵读内容:《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6课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一.诵读内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7课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一.诵读内容:《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8课
《增广贤文》七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七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9课
绝句四首
诵读内容:《绝句四首》
二.教学目标:
1.会背《绝句四首》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绝句四首》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0课
三衢道中
一、诵读内容:《三衢道中》
二.教学目标:
1.会背《三衢道中》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三衢道中》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1课
到京师
一、诵读内容:《到京师》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到京师》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到京师》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2课
《增广贤文》九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九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九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九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3课
滁州西涧
一、诵读内容:《滁州西涧》
二.教学目标:
1.会背《滁州西涧》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滁州西涧》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4课
咸阳值雨
一、诵读内容:《咸阳值雨》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咸阳值雨》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咸阳值雨》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5课
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诵读内容:《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教学目标:
1.会背《饮湖上初晴后雨》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饮湖上初晴后雨》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6课
《增广贤文》十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十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十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十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其中多数是写景状物、叙事抒怀、咏物寄意之作。毋庸置疑,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精美绝伦的图画。如何让学生能够心领神会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要创设出诗中的有“无穷之味,不尽之意”的意境,铸造心灵,陶冶性情,进行审美教育。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生动的背景介绍
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者、诗人及学生三者产生了情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具体生动的背景介绍必不可少,诗人一般不可能交诗的目的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就必须由教师作适当的介绍,为学生理解诗意,进入意境扫清认识上的障碍。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读懂古诗词,体会古诗词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梅花》一诗,就可以适当介绍一下这首诗是王安石推行变法失败后复杂心情的表白,那么,学生对诗中梅花凌寒怒放的意境就会有更为深刻的体会:作者写梅花凌寒独放,身处墙角依然散发出幽幽清香,实际上是在表白自己孤芳自傲、永不屈服的志向和品格。我用了如下导语:“同学们,在冬天,当百花早已凋谢了的时候,有一种花却在不被人注意的墙角里独自开放,她昂首挺胸,不怕受到人们的冷落,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如此导入新课,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学生的头脑已经对傲雪凌霜的梅花有了初步的影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精彩的画面展现
一般来说,古诗所描绘的人、事、物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画加强直观性,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我绘制诗意画,放大插图,运用幻灯片,电视录像片,使用图景再现诗的意境,使学生们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例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我绘制了彩墨画,突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讲《暮江吟》时,我用了两张幻灯片:落日余晖,新月强弓;学《寻隐者不遇》,我出示了松下问童子图……精彩的图画展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致,使他们更直接更迅速地理解了诗的大意和体验到诗人的情感。
三、美妙的音乐陪衬
音乐美在诗歌艺术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在音乐表现力的三要素旋律、节奏、和声音中,诗歌语言具备节奏感强的音乐性。古诗词音律古诗词讲究格律,是有声的画,所谓“大珠小珠落玉盘”,即是对音乐的描绘,也是古诗词特有的韵致。所以教学中适当运用音乐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学《宿新市徐公店》之前,教师可以灌制录音带,配上略带抒情的钢琴曲,教师朗诵,学生边听朗读边欣赏,体会清新自然的暮春景色和儿童那种浪漫的生活情趣。
四、多姿的美读训练
古诗词的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读懂古诗词,体会古诗词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美读是学生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的重要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地吟诵诗歌,缕缕情思便会从他们心底萦绕而上。我国的格律诗容易调动学生情感,它讲究对仗,押韵,平仄,读来朗朗上口,嘤嘤成韵,极具音乐美,令人百读不厌。因而更应让学生多朗读,细品味。
教《送孟浩然之广陵》可先范读,以情真意切吸引学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依依不舍的深情,读时节奏易舒缓。“故人西辞黄鹤楼”乃叙事,朗读音调可低缓,“西”“三”各在句子中间,应读重音。后两句写景,但从空阔恢弘的景象中却渲染出作者真切浓重的感情,“孤”“远”可重读,表现古人独自远行和诗人寂寞怅惘,“碧空尽”要读成升调,朗读最后一句应渐慢,音调减弱,显示舟行渐小,缓缓地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天际流”三字应读得轻柔舒缓,如静静的流水,表现出绵绵情意,力求声止而意无穷,情不尽。反复训练,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情境。
五、大胆的想象力培养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的古诗教学,会发现很多地方是一课安排了两首古诗。而被编在一起的两首古诗,要么题材相近,要么内容相似,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怎么进行两首古诗的同步教学呢?在十三年的教学摸索中,我初步归结了以下这样几种方法:
一、对比法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即便两首题材相近的诗也不会意境完全相同,且诗人的遣词造句功夫各有千秋,每一首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因此,可以进行对比式的同步教学,引导学生找一找两首诗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就拿第五册《古诗两首》举例来说吧,这一课收集了《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诗。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作者分别是杜牧和张继。《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而《枫桥夜泊》则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晚上,诗人泊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忧愁的客子,使他领略了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同时也体现了羁旅者的孤子清廖的感受。两首诗都是在描写秋景,但体现的意境却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了解心情不同,就算看到同样的景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而这景物也就蒙上了不同的色彩,这就是借景抒情,把情融入景物中,情景交融。
二、自学法
自学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此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用。在教学两首古诗时,可以一首诗为引做点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另一首诗则可以放手让学生以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去自学。《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是第十册《古诗两首》中的内容。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诗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了解诗题、诗人开始,然后抓重点字眼理解诗句,如“应怜屐齿印苍苔”一句中的“怜”为“爱惜”之意;“屐齿”可联系课文插图来认识,而此句中最有特点的是“印”的用法,由原来的词句用做了动词,可以将这种用法为学生今后学古渗透。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作为重点研读的对象,指导想象:满园春色将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而“满园春色”,作者为何只写“一枝红杏”?推敲琢磨后,学生深有体会,这种写法既体现出了这枝红杏争春惜春的生命力,又给读者留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可谓是“以小见大”呀!这样,诗的情、景、境就全都展现在了学生面前。
教师这时引导学生说一说刚才学习这首诗所用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诗境,悟诗情。而理解诗意时遇到不理解的重点字眼,可以采用联系上下文、观察插图、查资料、加上想象等方法进行。
三、互补法
互补法适宜学习两首从内容上可以是互通有无,交相辉映的诗。苏教版小语第十册最后一组《古诗两首》中安排了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两首诗。两诗都是写西湖美景,但一个是晴天里西湖潋滟令人惊艳,“无穷碧”“别样红”色彩艳丽,令人遐想;而另一个则是写雨天的西湖——令人惊奇,一场骤雨,被一句“白雨跳珠乱入船”演绎得活灵活现。教学时,将两首诗同步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晴天的西湖如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般顾盼生辉,雨天里的西湖又如一个豪爽侠士般,斩钉截铁。
由此还可在理解中鉴赏,而不只是简单地理解诗句的意思,更可以由此拓展出诗人的文风特点。杨万里的诗以风格纯朴,构思奇巧著称;而苏轼的诗则豪迈奔放、笔力纵横,在这两首诗中都可窥一斑。
以这种方法教学的还可以是《望洞庭》《峨眉山月歌》这一组,两诗都是写秋天月夜下的山水风景,写法上却各具千秋。
传统的讲授容易让学生迷惑,形成只会背其文、不能解其义的缺陷。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的优势,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想象力,促进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也让古诗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那么,如何利用电教媒介来教学古诗呢?下面的四个维度不妨一试。
维度一:利用多媒体解题,激发兴趣。古诗的题目简洁凝练,概括全诗的内容,理解题意方能入诗境,古诗的解题一定要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在教授古典诗词时,恰当地运用声像媒体,从解题入手,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紧扣题眼———“望”,可借助音像创设情境,那凌空而下、气势磅礴的瀑布,使学生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用音像生动地再现庐山飞瀑,让学生视听结合,整体感知诗境。题目不解自破,为进一步学习古诗、领会诗意奠定了基础。
维度二:推敲字词,领悟诗的含意。古典诗词以精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内容,诗人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教学中可紧扣这些关键词,引导学生品味、推敲,在比较中体会作者用字选词的妙处。如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可让学生说说形容“春风”来到某一个地方可以用哪些词,学生会说用“过”“入”“吹”等。这时教者可以调转话锋:“其实诗人一开始也选用了这些词,但后来又一一否定了,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分组讨论这几个词有何相同之处?“绿”又有何独特之处?经过讨论,学生会豁然开朗:这几个词相同之处在于把“春风”来时的动作写出来了,但唯有“绿”字是动静结合,把“春风”吹过江南时所带来的变化形象贴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时借助媒介,展示“春风吹过,小草由枯黄变绿”的画面,既形象直观又动静结合。
维度三:展开想象,画出诗的意境。想象是创新的孪生兄弟,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力。因此,教师可充分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并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画出诗的意境,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这样学生不仅能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较快地进入美的境界,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欣赏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当学生理解了诗句后,教者可以播放理查德的钢琴协奏曲《野花》,让学生合上书,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在柔美的音乐声中,学生的想象如山泉汩汩而出,一幅幅画面展现在眼前:在稀疏的篱笆边,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一片金黄的油菜花丛中,蝴蝶翻飞其间;一群天真的儿童在追逐着蝴蝶……在此基础上,教者趁热打铁,让他们把想象的情景用彩笔在纸上描绘出来。还可当场挑出几幅画得比较好的画在投影仪上显示出来,让学生欣赏、评价,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维度四:利用电教媒体,创境悟情,渗透美育。古诗词教学中美育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在古诗词中,有长江的雄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黄河的壮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洞庭湖的壮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也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细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风光;更有那春的妩媚: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夏的绚丽: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的悲壮: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冬的宁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自然美的魅力真是无处不在。教者可以在大屏幕上不断地变换这样的画面,再让学生读这样的诗词,感受诗词的意境,学生怎能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又怎么会不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捕捉生活中的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