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认识自我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德育管理就是科学地遵循管理原则,组织德育过程,自觉地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协调处理德育过程中诸因素的关系,提高德育的效益。本文从教育对象,学科管理制度,班集体三个角度,对当前德育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高校德育管理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有计划地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实施,促进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德育管理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即具有教育属性,又具有管理的属性。因此,它的客观效果不仅可以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而且可以优化组合德育工作的各种教育力量,获得德育工作的整体效益本文就下面三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启发教育对象自我管理
从德育管理来看,教师是管理者,学生是管理对象。但是,这种管理对象与具体的物品不同,他们不仅仅是被教育、塑造的原材料,而且还是参与自我塑造的能动个体,他们对自身的思想、学习、生活有进行选择、决策、控制的能力。如果只有教师的管理,没有学生的配合,这样的德育管理是脆弱的。因为任何一种思想行为如果没有教育对象的内心反省、思想矛盾的转化,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不能奏效的。而且,德育管理的最终目标必须通过教育对象体现出来。从这点上讲,教育者调动教育对象内在积极性,激发内驱力,启发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显得特别重要。
在德育管理工作中,启发教育对象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应从以下二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所谓自我教育是指人们通过自己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自觉热爱先进思想、道德规范,克服自己的错误和矫正不良行为,促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转化的控制活动。因此,自我教育,也就是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改造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我们德育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指导、帮助教育对象正确开展自我教育,不仅要在品德教学中讲述这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跟踪指导,促使学生思想行为朝着积极方向发展。二是让学生参与德育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处于心理的自我发展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产生了认识和支配自我、支配环境的强烈意识,思想和行为表现出明显的相对独立倾向。他们大到对学校德育教学计划、活动安排,小到对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管理制度、行为规范都会进行思考和.质疑,看其是否存在合理性和实际价值。一般不希望被动处于服从和遵守的地位,而是想参与其中。这也要求教育者善于尊重教育对象,关心教育对象,采取民主、平等和管理方法,因势利导,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德育管理工作。让学生在德育管理实践中,深化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并且找到自己的位里,增强责任感和自律能力。我们还应该进一步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律,是德育工作为之奋斗的高境界。科恩《自我论》中,把个体人的道德意识发展水平划分为:“前道德水平”、“习惯道德水平”和“自律道德水平”三个层次,并认为在“前道德”和“习惯道德”阶段,人们遵守道德出于无奈迫于外在赏罚和典论压力,一旦外界压力减少,就可能做出不道德的甚至违法的事。而在“自律道德”阶段,人们遵守道德是靠“良心”,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运用自身力量去克服困难,从而战胜丑陋、邪恶,实现自我完善。在改革开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提高学生的自律素质,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运用制度载体进行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即体现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又关系到每个学生学习、生活的切身利益。它即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约束和强制性,又适当运用了激励竞争机制促进学生奋发成才。可见,学生管理制度是德育管理的一个有效载体,运用这一载体进行德育管理,大致要经历下面几个阶段:(一)外部作用。教育者向教育对象输入制度规范,获得教育对象的认同、评价,形成内心体验,被教育对象接受:(二)产生内在动机、外部的教育影响,通过管理对象内在的心理矛盾,转化为思想动机,形成内部动力:(三)选择行为方式。动机支配行为,动机和行为在内心结合、外化为符合规范的行为:(四)行为变成习惯。教育对象的行为在学习,生活、工作的过程中多次重复。形成良好习惯。上述几个发展阶段,也可以归纳为内化、外化的两个转化过程。即把制度规范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价值的评判标准,外化为行为方式和习惯。 我们运用制度载体进行德育管理,即要注重说理教育,又要注重行为训练。其一,在“内化”中解决“知”。调查表明,大学生对高校制度规范缺乏认识.存在一些错误看法。例如.部分学生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肜成,利益趋于多冗化,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今天,过于强调制度管理会束缚学牛的思想行为,不利于成才他们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有一种逆反心理。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在“内化”过程中,我们说理的力度不够。德育教学讲授校纪校规内容时,讲条文多,讲道理少简单停留在要怎样做,小要怎样做而为什么这样做,道理在那里.则讲得不透彻。没有很好地把人牛观、价值观、成才观教育与校纪校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存在“两张皮”现象。这样一方面使德育教学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失去了现实生活的支撑,另一方面又使运用制度载体进行德育管理丧失了理性基础。德育教学一定要走出误区,向学生讲条文,同时又要讲明道理,促使学生对管理制度产生认同和内心体验,进而转化为思想动机和内在动力。其二,在“外化”中解决好“行”。如果只有对管理制度的认同,而没有遵守制度的行动,制度的约束也就会落空,更谈不上发挥出德育管理的效力。中国古代教育家一贯主张“穷理与“笃行”并重。因此,运用制度载体进行德育管理关键要体现在学生行为规范上。解决“行”的问题。高校除了严格、科学管理,运用行政手段对学生行为进行外在约束外,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按照管理制度的要求,坚持不懈地进行行为训练。因为,学生单个行为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形成一种习惯,性质相同习惯,又可以在行为训练中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转化为稳定的个性倾向特征,产生个性意识。所以,深入到学生中去,贴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抓好学生良好行为培养,是运用制度载体进行德育管理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依靠学生集体强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