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设计思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066-01
好不容易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国庆长假,偏逢天公不作美,持续的阴雨天气将之前所有的完美畅想计划都冲刷净了,无奈只有宅在家里。心里想着倒也难得有此番闲暇,可以让平日里紧绷躁动的心静一静,调整心绪,认真享受一下这别样的心灵假日。
随手翻出几本书籍,翻开目录泛泛浏览了一遍,这才发现不知从何时起,设计早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学术专家们各持己见众说纷纭,艺术评论家批判家们唇枪舌战争的面红耳赤,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发表着掷地有声的言论。
确实,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设计”快速漫延至都市生存的各个空间,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习惯,甚至是思维意识。
今天,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设计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这种流行的现象是一种设计的复兴,因为它不再是边缘化的东西,每件产品都必须经过设计的思考,而这正是将产品“化腐朽为神奇”的方法。可以说,设计已被看作一种必须的存在形式,它将存在于我们的历史,人类的行为之中,融合着自然的发展而演绎。
当人们不再为生存忧虑时,便开始寻找着一切被人们感知为美的东西。我们已进入一个“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时代。不经意间你会发现当代艺术越来越像产品,而产品也越来越像艺术了。艺术家认为:生活中的各种构件,小到一把勺子,大到一幢房子,都应该是经过艺术处理和设计的。对于平淡的家庭生活,这何尝不是一种值得孜孜以求的生活理念呢?然而生活与艺术的“邂逅”使得人们对于设计的界限与定义越来越模糊,更多的时候我们都难以区分真正好的设计应当是怎样。
其实听、说、读、写、看都是表达设计的不同设计行为。思维是大脑接收事物最直接的反应,而语言文字是阐述思维最根本的表达方式。对于艺术设计活动,设计思维作为指导设计行为表现的基本条件,积极服务于设计认识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促进着设计行为、方式方法的有效发展。设计思维活动,是从低级认识向高级认识不断延续、发展的人生过程。在设计思维过程中,始终是反复交替、互动促进的。
思维如同感冒一般,是会传染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亦是这个道理。身为高校美术学院设计系学生,我们骄傲于身处良好的艺术环境中,深受艺术的熏陶与感染。设计表达、美学研究、艺术概论、创意思维等等众多的课程以及教授老师们精湛的传授令我们大开眼界,为之兴奋不已乃至疯狂着迷。殊不知再不知不觉间,我们的思维已悄悄被框定在同一个圈套中,像流水线下生产的商品,出自同一个模子,贴上统一的标签。
想起每年的六月,因为有了一个儿童的节日,于是就有了一些天真的色彩。但是成年人未必与这个节日无关,所有的人都曾经有一个童年,无论是否完美,那一份回忆的内容总是越来越充实,因为许多曾经的想象一点点加入其中。成年后的生活大多是受限制的抑或被“设计”过的,对童年的留恋是一种本能,只因那是一段最纯洁的人生。思维失去了想象力,现在人因此只能写出“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热血”一类苍白造作的文字,意境狭隘而没有生气,再也不会有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那种充满不羁思绪的神来之笔,让人顿感阔达和惊喜。没有了想象力,就没有了创造力;没有了创造力,何来设计?
据说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我不知道爱因斯坦讲这句话时的语言环境,但觉得说的还是很有意思的。正如设计师不应穷究设计的技巧一样,在设计和沟通的过程中,设计师们更应关注的是自我内心对事物的理解和对生活的体会,运用事物本质的力量对心灵的影响,将抽象的思维充分发散转化为真实的设计感受。
关键词:设计;营销思维;创新;营销者;设计师
设计是一个广泛的范畴。从设计的定义来看,“设计是一项制造可视、可触、可听等东西的计划。”[1]从广义上来说,现代商业社会的一切产品、包括服务,都是设计的成果,都是设计作品。这个定义天然地包含了设计的目标――为顾客服务:“制造可视、可触、可听等东西”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顾客,而设计作品是否“可视、可触、可听”,判断标准并非是设计师独自可以评判的,必然要交由顾客去进行评价。设计师的工作就是将自己的设计作品提供给顾客,并以能满足顾客的程度作为评判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
“营销是满足别人并获得利润。”(菲利普・科特勒,2012年8月)营销是为顾客服务的艺术,为满足顾客需求而实施的市场行为。相对于顾客,实施营销行为的人或机构统称为营销者。而营销思维所指的就是营销者在营销过程中,遵循营销的知识、规律和方法,将发现的问题转化为营销问题,并能提出解决方案的思维过程。该过程包含了营销现象的认识与分析、营销问题的归纳与总结,营销工具的选择以及营销方案的提出,还包括了营销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价。营销思维的模式主要表现为营销的整个过程都是围绕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来展开的。经典的营销理论表明,营销思维的主要过程可以表述为首先进行环境分析(SWOT)确定营销总体战略,接着进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与市场定位(STP),最后是营销策略组合(4Ps)。设计全程参与该营销过程,并积极提供设计作品来实现各种营销功能。
设计师通过对现实产品的设计状态进行感知,并敏锐地发现同类产品尚有可改进的余地,然后实现它,于是设计作品带来了差异化,这成为营销进一步开展的关键因素。
1 设计中的营销环境分析
营销环境分析往往需要给营销者提供一种思路,去回答公司自身资源和发展目标与环境状况是否匹配的问题。如果采用SWOT分析,结果应当产生一种公司战略,这种战略可以使公司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能够顺利生存下来并获取应有的利益,或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在该公司战略中,包含了对某种需求趋势的满足,这可以带来巨大的市场利益。
设计师同样需要思考该问题。设计师的思考方式与营销者不同,设计师通过发现当前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并提供独特的设计来满足该需求。设计师考虑自己的设计作品是否成功时,重点考虑顾客对它的功能、利益、特色的评价。设计师甚至撰写设计说明来劝服顾客接受其设计作品中对需求表述和满足方式。
由于设计固有的创新特质,设计师在评价设计作品是否成功时,还往往保有一种热情,希望通过设计作品引领顾客消费行为。这种特质既使得设计作品具有某种市场风险,同时也使得设计作品可能具有市场前瞻性,从而获得较为长期的市场利益。这正是设计师与营销人员的分歧所在。营销人员凭借对市场过去较长时期发展的理性判断和逻辑判断,得出对未来市场发展的预测,并希望设计师遵循该预测指导展开工作。而设计过程往往面向未来市场发展,希图通过创设市场需求来解决当前的需求不足的问题。
设计师需要在创意的新颖程度与市场需求的客观发展规律方面进行衡量,有意识地控制并筛选有利于满足市场需求的设计作品。
2 设计中的STP过程
营销中的STP过程主要是指在选定的某种需求趋势下,按照需求识别的关键因素将总体市场进行细分,划分为若干个细分市场;然后进行目标市场选择;在选定的目标市场中,与竞争品牌和产品相比,公司品牌和产品在顾客心目中位置的过程。这个过程归根结底需要对自身品牌和产品进行差异化。通过差异化才能在顾客心目中确立独一无二的位置,或者相对优越的位置关系,从而顺利进入顾客的选择序列。营销人员确定差异化的过程艰难而理性,充满了对当前竞争品牌和产品多方面的分析与选择,最终才能确定其中可能带来竞争优势的差异化因素,并希望将这些差异化因素落实到产品和服务的技术特点、包装、外在形象等方面,从而作为下一步与顾客进行沟通的主要内容。
设计师的思维过程非常直接,就是创设与当前竞争品牌和产品不同的产品。他们通过对当前产品的特点和顾客使用方式进行研究,找到其中可改进的环节,然后得到一个创新产品,这就带来了一个差异化的产品。但是设计师在该差异化是否能够带来足够的市场利益方面评价能力不足,需要营销人员的分析工具与分析方法来得到反馈。
3 设计参与营销策略组合的制定与实施
营销人员面对顾客,提供的不外是有形的商品、服务、事件、体验、人、场所、产权、组织、信息和创意十大类产品。这些现代营销产品无不是设计作品。这些营销产品按照营销人员对顾客需求的描述而创设出来并投入市场。营销人员积极与顾客进行沟通,引导和关注顾客的使用过程并期待能得到改进的机会,从而提升产品的价值。一旦营销人员希望能够通过提供更好的产品来满足顾客需求的时候,不得不求助设计师对产品进行改良更新。
设计的开端或者叫创意来源往往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个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暗藏着一个需要去满足的需求。不论是需要进行即时沟通的通信工具,还是待清洗的一件脏衣服,都给设计师提供了一个灵感。设计师通过提供与当前使用现状相区别的改进后的产品,如苹果手机;或者服务,如手机系统的全新界面;或者仅仅是一种更新的包装,如洗发水的小袋装,都意味着对顾客需求的更深层次的、更细化的满足。这是对品牌产品系列的丰富和对顾客的进一步细分。这正是营销人员追求的。
营销人员也需要借助设计作品――广告、包装、展示、销售空间等来进行与顾客的沟通。这时我们注意到设计师以及设计师所在的设计机构,也是在扮演者营销者的角色。设计师必须能够在品牌和产品定位的框架下去思考如何达成广告传播的目标,并提供一系列主旨一致形式不同的设计作品,来全面实现营销人员对营销沟通的要求。
设计师的设计作品不但包含了品牌产品的相关信息,而且还要反映品牌产品与顾客试图建立的利益与情感之间的联系。这种与顾客的情感联系的表达常常是营销人员不擅长的,却必须要通过设计师的设计作品来实现。
设计师需要仔细衡量品牌产品的信息表达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实现品牌产品的营销沟通目标。设计师还需要借助营销人员使用规范的营销工具和方法帮助评价设计作品的营销沟通水平与效果,并持续改进设计作品。
4 结语
设计的各个环节都是在满足顾客需求的框架下展开工作,并且设计师对顾客需求的思考和体验直接而丰富,因此设计中的营销思维构建是理所当然的,并且是可以实现的。
设计师需要理解营销的语言、工具和方法,并能够解读营销人员的市场研究成果,辅助自己的设计工作。换句话说,设计师必须同时也是营销者。
刘文竹要去的团队叫IBM Design。在这样一家老牌技术公司,IBM Design的建立有点像是一个大公司里的创业团队,它招募了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来做设计研究,在上海办公室的28人中,跟刘文竹一样没有技术背景的设计师占到70%。
3年前,Phil Gilbert被任命为IBM Design的总经理。对于他来说,组建这样一支团队挑战不小,这中间涉及到设计师、工程师、产品经理、客户、用户之间的协作和博弈,但“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观点在技术领域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对于以硬件发家的IBM来说,它也面临要向软件和服务转型,而IBM Design的作用就是将设计思维引入产品,让设计师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也许是苹果的成功给大家上了一课,像IBM这样以技术见长的IT、互联网公司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视设计思维和用户体验。这种行业风潮反映在职场上,对公司人来说,一方面就是让越来越多像刘文竹这样非技术背景出身的人多了很多职业可能,因为技术类公司需要以更人性化、更依靠消费者洞察的方式来解读和驱动产品研发,另一方面就是很多以往只靠技术走天下的IT男女可能需要重视培养自己的设计思维才能让自己持续保持竞争力。
“创新有三种源泉,一个是商业模式创新,一个是技术创新,还有一个就是设计创新。但设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重视。”ARK design创始人张文新说。他自己的职业经历也是一个很好的印证。“2008年我买了iPhone,当时就觉得这款产品太牛了!”说起自己当年离开西门子的原因,张文新认为苹果手机当时带给他的震撼也是原因之一,设计的影响力让他决定离开传统制造业去做一些好玩的事。“其实体验设计在中国可能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2007年的iPhone是一个爆点,之后成长起来的一批互联网行业的人也推动了大家对设计思维的重视。”
不仅是互联网企业,越来越多原本以技术为主导的传统领域的公司都开始尝试转型,而设计思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产品,它有时候也表现为一种服务或是一类新的商业模式。
金融领域也引入了这样的设计思维。招商银行在2010年推出“掌上生活”App,希望能在移动端留住持卡人,但它一直被诟病为大姨妈式的应用―每月的还款日,持卡人才会想起来打开这个应用。于是他们找设计公司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重新设计产品,最后这款App被改造成电商架构的应用,除了能还款,还能实现积分兑换、售后服务、移动端购物等功能。界面友好,操作也方便,用户数和使用频率都有了量级提升。
在码农界有相当知名度的印度公司Infosys的CEO Vishal Sikka也把“设计思维”作为这家公司未来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并且已经启动“设计思维”的培训,这家公司预计在2015财年结束前完成对3万名员工的设计相关培训。
设计思维对现在的IT和互联网等技术公司到底有多重要?这种行业趋势对公司人来说又意味着哪些新机会和新挑战?我们采访了IBM、frog design、ARK design的相关专家,他们根据各自的经验为我们做了分析和解读。
A
当我们在谈设计思维时,其实在说什么?
设计公司IDEO的CEO Tim Brown最早提出了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的概念:利用设计师的敏感性及设计方法,在满足技术可行性及商业可行性的前提下满足人的需求。以人为本是设计思维的核心及最终目的,技术和商业则是它的实现条件。
frog design的创意总监Siddharta Lizcano认为,如今设计师的关注点不再只是产品如何,还包括了思考如何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如何解决使用者的痛点,这个产品的商业价值如何―某种程度上来说,设计思维更像是一种商业策略手段。
一些企业正在经历这样的转型。“IBM Design是我们采取的一种新的工作模式,把用户放在第一位,把技术放在第二位,如今我们在讲的设计思维,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新的商业模式和思维方式。”IBM Design总经理Phil Gilbert说。
B
设计思维变得重要,公司人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技术背景已经没那么重要,也不一定要求你学过设计
以往在强调技术优先的领域里,产品研发人员大多需要有相关的专业背景,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设计思维的引入对于产品研发很重要。IBM Design招募的设计人员主要分为5个方向:图形设计、用户体验设计、前端开发、工业设计和设计研究人员,其中一些人员的背景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设计专业,为了更好地观察和了解用户如何使用一款产品,他们的背景更加多元化,其中还有人类学、心理学及文科专业毕业的人。
Tim Brown曾在采访中表示,在IDEO,通常一个设计团队由3至5人组成,分别来自经济、商业、心理学、工程、设计甚至医学等各个领域,他们以不同的视角观察和讨论项目,通过协作的形式来产生具有可行性的创 意。
设计人员会更有话语权
张文新所在的ARK design之前遇到过一个这样的例子,有客户想以自己公司的行识别技术(扫描纸质文件的汉字并转化成电子版)为核心,设计一款产品。项目进行到第五周时,产品小组有了一个雏形,但测试下来用户体验却很糟糕,汉字识别的正确率仅达到60%,并且识别之后的版本还需要人工核对才能进行修改,这些都增加了用户的时间成本,技术在这个时候反倒成了麻烦。最终设计团队在和客户沟通之后,了原本以技术为核心的思路,重新开发了一款手写邮件的产品,不再需要中文识别,还能在邮件中保留个人的笔迹。你看,设计思维越来越被重视的大环境下,谁能更好地服务客户,能理解并解决客户的需求,谁就能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获得主动权。
nerd们得学会拥抱设计和用户体验
技术的确很酷,但对于很多工程师来说,在考虑技术创新的同时却也容易被技术绑架,忽略了产品的真实需求。
如我们所见,大量以技术见长的公司都在转型,那么原本从事技术的公司人也应该有意识地让自己更具备一点设计思维,多和用户接触,和设计师接触,带着“以用户体验为重”的产品理念去做技术创新。换句话说,如今已经不是技术为先的时代,如何用技术去更好地服务用户,才是工程师工作的新方向。
工作方式会更灵活,协同合作是一个趋势
为了让设计思维从头至尾地贯穿在一个项目中,一些企业会打破原本部门与部门分阶段分开工作的模式,将项目相关的不同职能部门聚合在一起,去一起开发一个好的用户体验产品。“在IBM,我们会将这些跨部门的人员组成一个项目团队,让他们在一起共同理解市场调研,考虑怎么样更好地解决一个问题。”Phil Gilbert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张文新在描述ARK design的工作方式时,用了“并行”的概念来形容。即在项目初期,研究、战略分析、服务模式设计、概念化设计、交互及视觉设计等各个环节都已经同时参与到项目的讨论和执行中。
C
不限专业,也意味着你得把自己变成某种“通才”
简单来说,就是非技术背景的人需要为自己多补充一点技术知识。虽然不需要非常精通,但如果能看懂一些基础代码,或是自己能做简单的编程,这些也能帮助设计人员更好地与工程师合作。
而技术出身的人,要注意培养足够的设计思维和以用户为重的产品意识。
协作式的工作方式要求大家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专业,也要能理解别人的设计语言。百度用户体验部高级经理张海龙说起对用户体验设计人员的要求时,提到由于用户体验设计是一个多领域学科的综合体现,因此在前期研究过程中需要和不同背景的设计人员一起合作,同时,“还要和工程师、产品经理、市场人员,甚至公司高层一起,形成产品架构的完整梯队。设计师要了解各个专业的人,他们知道些什么,你怎么和他们合作。”在张海龙看来,中国很多学校和企业更注重设计师本身的视觉创意培养,忽略了设计思维和多领域知识的培养。
因为要为客户解决问题,设计人员在进行一个项目的时候,得有快速积累相关行业知识的能力。“比如说农业,要成为一个农业专家并不容易,但我们可能会接触到农产品,有时深入了解产品实际上也是深入了解客户的一个过程。”frog design的创意副总监Siddharta Lizcano这样解释。
设计思维与人文关怀
对MASS设计组的创始人麦克・墨菲来说,他始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建筑设计生涯并不只是关于如何画图纸,更包括了如何运用设计思维解决问题。对于他来说,设计思维是基于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活动:每一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一场目的或许明确,但是到达手段未知的冒险;而好的设计思维,则让人能够联系和动用自己的一切知识技能和资源,深化问题的层次并最终解决之。
这样,对于墨菲而言,建筑设计就不再仅仅是通过有限的绘图手段达到使用者的功能要求;更重要的是,他能从各种社会活动中看到设计师介入的可能性。从专业的艺术装置展览到业余的公益社团活动,一切千丝万缕的复杂方案都被他当作了这种问题导向学习的设计实践机会。
这种联系一切可能因素的设计思维,使得麦克・墨菲能在设计中更好地表达公众诉求,因此他的设计有着浓厚的个人背景:结束了大学本科文学专业的学习后,墨菲成为了南非的一名记者,专门报道如政治犯、人权问题等与社会公义有关的新闻。这种人文关怀在他的建筑学研究生生涯中一直成为支撑他设计方案的动力。也由此,墨菲的建筑设计常常以体现公共价值、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社会生活为初衷,通过精心考虑的公共空间营造出适合文化交流、卫生普及等相关社会活动的氛围。
MASS设计组的最初构思也正来源于此。墨菲在建筑学一年级的时候聆听了为世界欠发达地区建立诊所、普及教育的“卫生伙伴 (Partners in Health)”慈善组织的演讲,却失望地发现建筑设计师在诊所的建造等长期项目中完全没有作为――“卫生伙伴”的创立者法玛尔博士甚至告诉他,他们所有的诊所都是当地人自己盖的,没有专业建筑师,最近在海地建的一个医院甚至是博士自己在一张面巾纸上画的草图。失望之余,墨菲希望能对这些自力更生的群体提供更专业系统的支持。2007年夏天,他接受了旧金山一家慈善基金提供的赞助,只身来到非洲,加入了“卫生伙伴”组织的建筑队伍。半年后,他接到法玛尔博士的联系,认可了他的努力,并希望他能在卢旺达Burera地区的Butaro帮助设计一间医院。接下任务的墨菲迅速组织了他在哈佛设计学院的同学形成一支方案小队,MASS设计组诞生了。MASS一词来源于英语Model of Architecture Serving Society的缩写,意为“服务社会的建筑模式”。
符合公众利益的设计
MASS设计组的口号之一是“为了社会效益做设计 (Design for Public Interest)”。这意味着这家非盈利组织相较一般针对单一委托人的建筑设计服务而言,还需要切实地衡量当地公众的真正需求,以应对更广泛的社会效益讨论。
在卢旺达Butaro医院方案中,成立之初的MASS设计组就意识到,自己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医院设计,它还具有多重社会属性。1994年的种族事件后,卢旺达境内犯罪猖獗,艾滋病等传染病横行。更重要的是,由于时局动荡,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基本被摧毁,人们生产积极性低下,对改变周边环境积极性不高。在有限的预算之内要同步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任何设计机构来说都是极为严苛的挑战。在之后更多的设计项目中,这些挑战会反复出现。
因此,MASS设计组需要发展一套成熟的应对体系,包括全面考虑当地可以使用的经济、人力和物质资源,重新定义设计师的服务范围,以及提供附加服务确保设计能正常实施。并且,公众的需求意味着MASS设计组的服务必须能给当地带来可持续、可复制的设计经验。
由此,MASS设计组开发了他们独特的四步循环设计服务。在设计任务之初,MASS设计组会投入大量精力调查场地的地理和社会环境,并且以非盈利机构的身份呼吁跨学科学者以学术机构赞助的研究员的身份介入调研,从而确切了解一切可利用的场地条件,包括当地的建筑材料、人工费用、具体的功能要求(比如在Butaro医院方案中,当地流行艾滋病感染者并发的肺炎,加上缺乏电力,设计师必须拆除病房外的走廊,同时在两侧墙上大面积开窗以确保通风,并植入直径八米的巨大电扇)等条件;而后,设计组并不直接开始设计,而是通过申请援助基金等方式让团队中的所有设计师尽量在场地上居住一段时间,进行进一步考察,以挖掘委托人表达并不充分的具体请托细节,并和当地民众及地方政府及时沟通,调动民众积极性,确保未来使用者的意见也得到充分表达;到了实际的设计过程中,MASS设计组特别注重就地取材,从而节省预算,并且使得这些设计经验能够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场地被学习和复制;最后在建造施工时,MASS设计组不像普通设计公司一样将工程交给承包方,而是主动深入社区进行建造监督,发动民众帮助建造,并且改进设计传达的方式――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民众并不能理解传统的专业图纸,因此设计师需要手把手地教导施工人员如何使用工具、处理材料、拼接构件等,这也为这一地区下一阶段的建设提供了劳动力基础。而在这一轮服务结束之后,MASS设计组会立即投入对建成建筑的使用评估和研究并向客户提交报告,同时开始进行下一轮的跨学科调研,以确保当地建造的经验和教训能及时反馈到下一个设计当中。
这样一来,在MASS设计组离开项目之后,留给当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美观实用的建筑,更重要的还有设计建造的经验,使用建筑的方法,以及民众和政府之间共同建造留下的社区关系。同时,MASS设计组也努力通过各种其他手段巩固建筑设计带来的成果。
设计师的赋权意识
与一般的外来设计师不同,墨菲和他的团队并不试图把自己的设计强加给当地人,这在他们看来无异于新殖民主义。在他们的观念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让当地人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找到自己的办法;建筑设计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手段,而他们恰好在行。
在卢旺达的Butaro医院设计中,这个宗旨被最大化。“我们要让卢旺达人建设自己的家乡。”这是墨菲的期望。为此,MASS设计组特地将本来需要进口重机械挖掘的地基基坑改成人工挖掘,辅以需要当地手工艺处理的墙和屋顶材料,MASS设计组先后雇佣了当地近4000人参与建造。这种赋权意识重塑了当地的市场经济,使得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并且由于建筑材料和机械器材的流通全部经过当地市场,几乎没有利润流入拥有先进建筑机械的外国人手里。这个成功的本地经济发展案例使得他们有机会能接手医院周边的配套设施建设,包括一个集体住宅项目。这个项目使用了同样的规则,又为本地市场增加了900个工作岗位和40万美元的收入。
在政局相对稳定的民主地区,MASS设计组也会试图通过影响当地政策来增加社会效益。在利比里亚,MASS设计组通过向政府提供咨询服务,改进了国家医疗基础设施标准以及卫生部规范,使其能被地区性规划方案更好地接受和应用。
设计之外
在探索社会效益的过程中,MASS设计组意识到,要想使得建筑设计达到最大效应,光通过本地市场和国家政策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系统的改变当地人群认知的方法。因此,在MASS设计组多元化的方案中,很多项目是远远超出传统意义的专业设计范畴,并不完全是为了专业设计服务的。同时,这种多元化又是MASS设计组必需的生存之道,欠发达地区对设计费用偿付能力的低下,使得他们不得不同时开拓多项业务来维持自己最基本的资金流转。
在卢旺达建设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的同时,MASS设计组意识到,虽然手把手地教育当地人民能够给本地人提供工作机会,并且通过劳动力费用打下一定的社区经济基础,但是一方面这种经验的积累方式本身并不高效,并且在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这样通过民众片面地推广经验远远跟不上地区重建的需要。鉴于卢旺达现存的建筑师仅有区区八人,并且没有专业的大学建筑教育保证后续人员,MASS设计组认为要促进大范围的改进,必须从系统性的教育抓起。于是,MASS设计组在卢旺达的员工先后有七人在当地的大学任教,专门培养从业的建筑和施工人员。任教得来的资金则被重新投入到设计组的运营费用中,以维持最低限度的开销。
艺术设计思维是指设计师在艺术设计的创意过程中,通过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分析,并对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创造活动和创新思维过程。
思维是指人们对自然界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的间接、概括反映,是人类自觉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活动。创造性思维是造物活动过程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研究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形式与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所以才有了璀璨的远古文化与现代文明。
艺术设计的思维“是一种通过人的视觉感受而将客观内容纳入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呈现的艺术形态”。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中常常运用富有哲理性、象征性以及关联性的手段使作品产生丰富的联想性与审美性,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赋予审美的体验。艺术设计的创新意识不仅表现为对设计本身的创新,还表现在设计师对自己固有设计观念及能力的认识与突破,它是主观与客观的两个层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信息传播与交流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随着网络资讯及设计软件的功能开发,世界经济的同步化进程日益加快。要使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设计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不断地研究和学习,不断地提高设计意识和设计水平,了解最前沿的设计资讯,掌握最先进的设计软件,开阔视野和思路,使自己的思想始终保持在最活跃的状态。
二、艺术设计思维的特点
(一)艺术设计思维的源泉来自于对事物的认识与观察
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自然世界丰富多彩,动物、植物、自然景物都有各自富有美感的形态,但万物又有各自独特的属性和外在形态,即使同一种物体,也可能有不同的面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具体能力之间存在着差别,会造成思维结果的差异。对于从事艺术设计创意工作的人而言,深刻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情感交流和审美性,从对事物的观察中寻找灵感,发现蕴藏在普通形式下的细节与美感,捕捉转瞬即逝的知觉闪现,及时总结、归纳、提炼自然中的素材,是寻找创意灵感的源泉。
(二)艺术设计思维来自于设计师丰富的知识与经验
我们从文字的演变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中国的汉字还是西方文字,都是从原始巫术、舞蹈、绘画中逐步归纳、概括而来的,都经历了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炼过程。正是人类这种不断总结经验的能力,才能使知识得到延续和传承,才有了今天灿烂的文化与丰富的世界。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要善于学习,从实践经验中汲取营养,从经验积累中摸索事物的规律,同时还要善于总结,善于借鉴前人的经验,开拓自己的思路,扩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观察判断的能力,这样才能获得更宽泛的专业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设计思路,创作出更富有传达效果和创新性的设计作品。
(三)艺术设计思维来自于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与交融
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说,如果只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方面的知识而忽视其他知识的扩展与积累,那么设计艺术思维就会受到限制。艺术设计是一门融合了多种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设计师要注重在多学科、多层次知识的交叉中汲取灵感,把艺术、科学、生活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与经验联系起来,从多种角度拓展思维模式,作到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设计思维的理解与感悟,这样才能及时把握现代设计思维的发展方向。
三、艺术设计思维的运用
(一)注重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艺术来源于生活,丰富的生活经验对提高对事物表象的认识与记忆具有良好的作用。首先要阅读大量的作品,文学与艺术作品中有大量的知识信息,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和提炼,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可以丰富艺术知识、增强审美能力、开拓艺术思维。其次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可以扩大视野,学习到更加广博的社会知识,增强综合运用能力,积累广泛、深刻、丰富的各种表象资料。
(二)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艺术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将事物表象进行艺术化处理的过程。艺术设计贵在创新,创新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获得灵感,发现新的形式与规律,使作品在思想内涵、形式美感、制作手段等多方面得到完美的配合,设计师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具备善于总结的能力。要善于借鉴经验和理论,加强对视觉符号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人类文明的延续与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将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通过符号传递给后人。艺术设计过程其实就是艺术家对艺术符号的创造过程,要积极学习和掌握前人的经验和各种符号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继承和发扬人类文化。
(三)大胆设问、勇于挑战
首先要敢于提出问题,质疑的目的是提出新的看法与观点。没有质疑就不会促成新思想、新观念的诞生,因此要鼓励设计师对设计中的问题提出大胆的假设,并在实践中加以研究和完善。其次要锲而不舍,善于钻研。钻研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有时还要承受失败的痛苦,在学习中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广开思路、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