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读中品析;品读感悟;找景物;抓特点;悟情感
第二课 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本文主要讲了什么?按什么分段?
2.引入新课:我们随导游,去小兴安岭了解那里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二、读中品析 品读感悟
1.自读自悟:找景物,抓特点,悟情感
学法:读思:课文写了那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读画:用直线画出景物 用波浪线画出特点
读悟:品悟什么情感
依学法自学。教师巡视。
2、边读边画:
3.汇报交流。
春季:景物有:树木 小溪 积雪 溪水
特点:绿 水声美 溪里满 动物美
悟情:美不胜收
指导读文:
句1。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绿的叶子……
“抽出”形象地展示了树木的活力,要读得干脆有力。“新的枝条”“绿的叶子”是春天景色的特征,是那么鲜嫩可爱,要读得亲切柔和。
句2。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有的……
想象小鹿的可爱形象,读出柔和美,排比句读出起伏感。
指名读――评读――指名读
4.句式课件:春天,树木――。山上的积雪――。小鹿在――散步,它们有的――,有的――。
仿说:按句式说庆丰春天公园的景色
赠好词:
抽出 窜出 冒出 鹅黄色 嘻戏
指名说――评说――指导――指名说
句式课件: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窜出鹅黄色的嫩芽。路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叮咚叮咚地流着。小鸭在小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5.依照学法自学:345自然段
(1)学生自学(2)教师巡视指导
6.汇报交流。
第三自然段:
夏季; 景物有:树木 雾 太阳 草地 野花
特点 葱茏 茂盛 雾浓、大
悟情:丰富美丽
重点指导:特点:
句1。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解词;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
方法:造句法 联系生活实际法
葱葱茏茏:树木长得非常茂盛。
密密层层:写出夏天树木枝繁叶茂的特点。
动词:“封 挡住 遮住”用得巧妙。指导学生体会理解。
句2.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动词:“浸”说明小兴安岭的雾很浓很大,范围跟森林一样广,使整个森林都浸染在雾里,像一幅水墨画,朦胧美,非常生动。从而体会出小兴安岭雾多,雾美的特点。
句3。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阳光……利剑)
修辞:比喻句:体会比喻句的作用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试着说几个;什么像什么?______像__________
指导读文:
课件: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欣赏
指导:朗读时要以欢快有力的语调,表现树木的旺盛长势和森林的茂盛。“封”“挡”“遮”“浸”等动词很形象,感染力强,要加重语气,表现大森林的繁茂,勃勃生机和早雾时的神秘色彩。
指名读――评读――指名读
句式课件:
夏天,春天,树木长得____。早晨,____。草地上____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赠与:
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 封得严严实实的 挡住 遮住 浸在
红的 黄的 紫的 粉红的 淡黄的
指名说――评说――指导――指名说
指导朗读:
“秋天”段:“飞舞”指导学生体会树叶随风飘落的样子,联想到彩蝶飞舞的情景,读出活泼快乐的语气。
“冬天”段;“刮”体会出小兴安岭冬天很冷,风很大。
动物们的表现读出可爱来。
指名读――评读――指导――指名读
出示秋季,冬季句式课件:
秋天,____。秋风吹来,落叶____这时候树林向人们献出了____,____,____。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地上积满了――地上的雪____,____,西北风____。____,____。
学生可以模仿课文说。可以用课文中的好词。
指名说____评说____指导____指名说
7.再通读全文:想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结尾段与题目是什么关系?结尾段在文章有什么作用?
(1)本文是写什么的文章?
(2)在写景时按什么顺序写的?
(3)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找出来读一下
2.生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1)写景的文章
(2)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景的
春天:树木 积雪 小溪 小鹿 木排
夏天:树木 雾 太阳 草地 野花
秋天:树叶 松柏 山葡萄 榛子
冬天:树木 雪花 西北风 紫貂 黑熊
(3)运用的修辞方法
比喻句:1.我国树木……就像绿色的海洋(树木……海洋)
2.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阳光……利剑)
(1)读句子,体会
(2)自由读指名读
三、迁移运用,仿说提纲
1.引思
(1)你想写哪的景物?(选一个季节写)
(2)突出它的什么特点?
(3)想从哪几个方面写?怎样写具体?
2.举例分解
引导写作思路:
校园,公园(美丽)
春天:草坪、操场、柳树
夏天:蝴蝶、蜻蜓
秋天:树叶、花
冬天:打雪仗
句式课件:春天,树木――。山上的积雪――。小鹿在――散步,它们有的――,有的――。
四、送词派句,丰富素材
1.送词 (关于描写景的词)
2.句:(1)……像绿色的大地毯,真想上去打滚
(2)……鹅黄色的蒲公英……
五、运用提纲 乐于表达
1.写作:按提纲提示写作,师巡视指导
20学生晒习作:片段描写:
评价:语句通顺,语言生动,按一定顺序写,中心突出是否通顺
板书: 23、美丽的小兴安岭
远程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质量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国家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和完善,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犹如“信息高速公路”直达农村中小学,让农村的师生也能共享梦寐以求的优质教育资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自然他们才能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陶醉于学习之中,乃至达到自我境界,形成一种期待的求知欲望。由于远程教育资源提供了大量的色彩鲜艳的事物图像,具体生动,活泼轻松的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桂林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马上兴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飞机,闭上眼睛。接着,我开始播放从远教网上下载的课件资源,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感到乘上了飞机,来到了遥远的桂林。最后,当同学们睁开眼睛,又从屏幕上看到了桂林的美丽景色,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水真清啊……学生们置身于桂林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二、借助资源,突破重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现象。使用远程教育媒体的刺激引导,会启开学生思维闸门,轻松突破重难点,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借助图片资源制作成幻灯片,采取静动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观察体会并加深理解。比如,先打出小兴安岭的全貌幻灯片,采用反复移动片子的方法,让学生直观看到小兴安岭幅员辽阔、树茂林密、一片葱葱茏茏的景象。学生从中领会到文章中为什么要把小兴安岭比喻为绿色的海洋;在教学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各不相同的景色时,则采用固定幻灯片的方式,让学生观察每个季节的静态画面,体会不同季节的具体特征。学生通过幻灯片,再结合课文具体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加深理解,使课堂较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
三、优化教学,提高效果
远程教育资源中,大量的信息、精彩的图片,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不可穷尽的资源宝库。这宝库里不乏同行的优秀论作,如优秀教案、课件等,这些资源的合理运用,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有一次词语教学,是让学生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如“秋色宜人”“春光明媚”等。这些词语所描绘的景色很美,我努力地用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去想象那景。可是,许多学生仍用似懂非懂的眼神望着我。此时,我想:要是有现成的景物图片该多好啊。下课了,我马上从远教网中查出了许多相关的风景区图片。这些景物不就是书上那些词语所描绘的景象吗?我将图片在教室展示出来,让学生们看景学词。这样,看着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再听着我的讲解,学生们一脸的释然。借助远教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多媒体辅助语文学科的教学,能够把多种现代化媒体的视听功能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运用,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形象,让学生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形成大容量的信息传送,启发学生课后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语文活动中进行深度思考,发展发散与聚合等思维能力。
如《草船借箭》一文,诸葛亮利用草船借箭的那一段,正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机。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出来的动画情景,演示草船借箭的过程,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转败为胜的科学道理。用这种教学手段诱导学生质疑问难,有效地满足了学生渴望探索的心理需求,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发展了学生思维。
五、开阔视野,拓展知识
小学语文中,学生对一些文本的内容不太熟悉,但是学完了以后往往还有浓厚的兴趣想了解相关的内容。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查到非常丰富的学科相关文字资料,可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心愿。
在教学《精彩的马戏》最后一段时,我先引导学生弄清马戏团的动物表演精彩的节目是马戏团叔叔、阿姨长期训练的结果,进而认识到还是人有办法。接着告诉学生关于“人有办法”的文章在计算机里还有很多,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各自的计算机,兴起盎然地阅读起来。这完全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己操作计算机,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阅读,并完成后面的练习,练习结束,计算机会自动给出成绩报告,告诉学生问题的正确率及阅读速度。
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谱写了现代教育理念的新篇章。我相信,只要我们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将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它在教育教学中的独特魅力,定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孟琦.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黄旭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
一、开放教师,使教师成为创造学习的成员。
教师的思想不开放,创新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首先,要提高民主意识,师生之间由主宰与服从的关系转向合作、伙伴的关系,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师生间进行民主的对话,既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也要调动学生真爱老师,达到和谐的爱的对流。改变相同的模子去“克隆”出相同的人,创设良好环境,形成自由、安全的集体创造的氛围。
其次,教师在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塑造自我,灵活运用知识,教案设计要打破常规,常出“新鲜”,实现教师的开放。要善于走出名家教学模式的框框,学名家的教学思想而不能只学教学形式。如听了魏书生的报告,学他在课堂上喊三声:“我能成功!”不是太可笑了吗?特级教师采用了围绕课题提问的教学方法后,其他老师都依葫芦画瓢,这符合各篇课文的具体特点吗?听了别人设计的小练笔,就有必要每堂课也来写一写吗?只有形式为内容服务时才能发挥作用。又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可突破以往的以理解课文内容为重点的分角色表演的教学形式,改为说话、朗读及作文启蒙训练的开放性教学。让学生看三幅图后分别用“公鸡来到哪和谁比美”说话,又通过反复朗读句子,体会“一棵大树、一块稻田、一个果园”这些数量词的准确运用,再把三幅图用一句话连起来说,学生可自由地用不同的句式练说。这样开放性的设计避免了为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教学过程的流畅而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搞唯一的答案、不敢放开手脚生怕学生越雷池半步的现象。这样开放性的设计对教师应变能力的要求提高了。
二、开放学生,让学生成为创造学习的主人。
传统教育的灌输填鸭、教学方法的呆板教条、自主学习的时间流失、教师家长的偏袒包办,阻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一旦摆脱束缚,找到自我,其个性就会充分发挥,创新潜能也就得以挖掘。
要让学生实现开放,可提倡思维的“无”,让学生做到“三不”,即不唯书、不唯师、不思维定势。
1、不唯书。鼓励学生不迷信教材,通过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在教学《灰雀》一文时,一位同学就提出:“书上的图画错了,课文中说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在枝头唱歌,可图上画的不是这样的。”有的学生认为:“男孩坚定地说的话应放在提示语的后面,书上反过来了。”虽然学生的看法是幼稚的,偏面的,但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而发表了见解,绝不是胡言乱语、存心捣乱,这种敢于向教材提出不同意见的精神就值得赞赏。学《荷花》时,学生提出应把“姿势”改为“姿态”;课文应按照“没开的、半开的”、“全开的”顺序来写荷花;最后一个标点改为感叹号更能突出作者看得入神。学《捞铁牛》时学生提出了41个关于字、词、句、篇的疑问,在探究、研讨后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又提出:“我不喜欢课文最后一段介绍人物的写法,建议这段与第二段合并起来。”通过经常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逐步提高。学生不唯书、不迷信名家,对错误的观点在其争议中解决,有的学生在书上作自行修改,把自己的观点反映在教材上。学生并不一定要把提出的疑问全解决了再走出课堂,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迷茫和困惑,带着满脑子的新问题离开教室。
一、“班班通”为师生实现了资源共享
从“班班通”的含义中我们不难发现“班班通”是指学校每个班级里具备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沟通、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班班通”为师生实现了资源共享的新局面。对老师来说有了“班班通”就可以在备课方面提供帮助,实现课堂资源与信息的查找,不同的教师对搜寻的资源与理解不同,通过集体备课组活动进行研讨与交流,提炼优秀的教学资源纳入备课计划与教案里,形成优秀资源共享。例如,在六年级教学《抽屉原理》时我们年级组的数学教师人人动手,首先自己吃透教材,然后通过“班班通”的优势,在网络中搜寻优秀的教案作参照,借用比较优秀的枚举法和假设法来解答《抽屉原理》的有关问题,再优化自己的教案,然后互传给本组的教师共同借鉴,从而使本组教师的教学模式有一个比较好的统一,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对学生来说“班班通”的使用,使得全体学生对老师提供的课堂资源能够共同享有:同样的视频、同样的画面、同样的素材在课堂中是全体共同享有的。这种面向全体的教学为学生共同提高与进步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是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表现。
二、“班班通” 实现网络环境下的高效课堂
教育管理学指出,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从不知到知,由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或被动学习,是衡量教师教学效率是高效还是低效的标准。“班班通”工程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班班通”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内容通到每个班级的教学课堂就是激发了学生“我要学”的主动心理,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使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来越想学,越来越爱学。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手段单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着限制,学生都是被动或机械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班班通”为我们实现了网络环境下的高效课堂转变。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利用“班班通”媒体的优势,在情景导入时播放这样一个动画片:一只狡猾的狐狸给小猪分饼,把一个饼分成了大小不一的两份,故意造成分饼不均的矛盾,为了缓和小猪的情绪,狡猾的狐狸接着把较大的那块又咬下一大口,却又比另一块小了,又故意制造了分饼不均的新矛盾,狐狸如法炮制重新分饼,结果把饼全部吃完了,而上了狐狸当的小猪却百思不得其解。教师质疑:你们想帮帮小猪应该如何分饼才能达到公平呢?学生们都高兴地大声回答:“想。”这样激发了学生解疑的兴趣就能提高课堂效率。还有一位一线的教师在研究中认为“班班通”中的资源满足了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他在教《鸟的天堂》一文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对于“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有个大概的了解。再利用视频依次展示傍晚的大榕树和清晨时鸟活动的美丽景象。看着庞大的榕树,数不清的枝干,那么多的绿叶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聆听鸟儿们动听的歌声,看着鸟儿从树林里飞起来……此时,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迫切希望知道课文是怎样写的,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班班通”营造了一种生动的教学氛围,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情绪饱满、主动地去接受新知。
三、“班班通”为学生搭建了自学的平台
一年以来,全体教师通过“班班通”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自学提纲,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在听一位教师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公开课时,她首先展示本堂课的自学提纲,利用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学习夏季部分,接着总结方法,再放手让学生自学春、秋、冬三季。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时,教师再利用媒体的作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这种简单的自学提纲,让学生明确目标,掌握自学方法。同时“班班通”的使用有利于学生独立自学,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便于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更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运用“班班通”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一种更为理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在这种精心创设的环境中,更加积极、主动地探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