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改革传统的偏重考试的评价制度,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的、富有个性的、主动的发展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在日常管理中探索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素质评价是农村中小学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对此进行了探索,通过一个学年的实施,可以说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收到了一定成效。
主要做法有:
一、具体的评价标准,使评价易于操作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为此我们把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目标分为品德习惯、学习能力、合作交往、强身健体、审美表现五个方面。为便于操作,我们把这五个方面分成若干要素,每个要素再列举出若干关键表现,突出阶段性和基础性。如低年段的“诚实守信”,可将其具体描述为:不说谎话,有错就改;认真完成作业,不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要尽量让评价指标显性化,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这些目标确定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教师根据这些指标对学生进行逐项评定,就能避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空洞和流于形式,引领教师全面关注学生的日常发展状态,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评价与日常行为表现联系起来。
二、多样的评价方式,使评价全面客观
我们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上,首先改变了评价的主动权牢牢地被班主任掌握的现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应采取学生熟悉的、活泼的、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邀请家长、校外辅导员、科任老师等参与评价;同时开展学生自评与互评等方式,达到激励目的。这样班主任不再是唯一有评判权的裁判,学生本人、同伴、家长、班主任、学科教师等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可以拥有各自的评价权。如生活方式中的评价以学生家长为主体,团结同学等方面则由同伴作为评价主体等。这样打破了评价由班主任教师一人掌握并实施的现象,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
三、动态的评价过程,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字:小学教育 综合素质评价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及手段,对学生做出符合其特征的,有积极作用的判断。作为一名从事小学英语教育的教师,如何从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出发,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评价观念上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评价过程与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相符,对其心理变化进行实时的观察与研究。
一、综合素质评价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
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实时学习状态
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学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心理成长历程。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也能够在评价中有所体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实时的指导与干预,让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成长与发展。
(二)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有利于教学环节的改进
综合素质评价不应只体现在学期末的一项教学材料的整理上,它是学生在校成长状态的全现掌握,教师应及时的进行了解,那么,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应对这些困难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挖掘,查看这些原因由何而起,涉及到自身教学中的哪一个教学环节,针对教学环节及教学效果进行改进。
(三)全面掌握学习的整体过程,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优缺点
让学生对自已在学校中的状况进行记录,教师根据这些记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另一个途径。
(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小学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综合素质评价为教师给予学生更加有意义的指导提供了方法与途径。综合素质评价表面上反应的大多是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但是,其中暗含学生对待学习态度与观念,还涵盖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生将来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小学生一入学,对于周围的一切还处于萌懂的状态,那么,教师给予他们的评价,则是从关爱的角度出发,从指导的角度出发,成熟的、公正的评价。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能够发现自已身上存在的优点,能够树立自信,健康成长。
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不明确
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对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一些教师只是停留在学校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如何做才能适当、合理都没有认真的思考,一些教师无论怎样强这调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也不以为然,依然只抓学习成绩,其他一切工作靠后站。对于综合素质评价这项工作,很多教师就存在不能正确的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意义与目标的情况,这种状况是十分不利于工作的开展的。
(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流于形式
根据教育部对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指示,很多学校推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或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或是让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册,让学生记录下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让教师通过这些材料能够了解学生的内心,再针对具体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三)缺少健全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成长状况如何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这个综合评价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三、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综合素质评价的终极目标
现代教育理论及心理学指出:人的智能发展是多元化的,知识的获取是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形成的。基于这一理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从不同的层面与侧面来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在不同领域存在的优点与长处。
(二)制定综合评价管理制度
综合评价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保证这项工作有意义、有实效开展的保证。学生对学生“成长记录册”的添写要能反映学生客观的成长过程,并以些作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
(三)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综合素质评价应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所达到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 谷智心.浅谈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J]. 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4)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意义重大,分层评价体现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对“因地制宜”基本原则的落实,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分层评价的路径选择上,区域内可以选择纵向增量评价的途径,校内可以采取走班授课的形式,班级内可以采取合理分组的方式。分层评价要合理选择评价方式,要考虑评价者的操控力和被评价者的接受力。评价结果的应用应该确定到合理层面,避免过于粗放或者过于束缚。多元评价、档案袋评价和选择权赋予评价都是具有借鉴价值的评价方法。
关 键 词
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分层评价;多元评价
作者简介
贾伟,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部副主任,黄水镇小学校副校长
我国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由来已久,综合素质评价是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传统的学生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是相比之下较好的选择。笔者于2013年写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的取向》一文,经过几年的学习与研究,现在再一次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的意义、路径和方法作探讨。
一、分层评价的意义
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应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评价体系本身的分层。我们必须承认用一套评价体系来衡量所有地区的所有学生是不适宜的。因此,在国家层面,评价体系应该承认区域差异,鼓励“一标多本”,即“一个统一标准,多个评价样本”。二是评价目标的分层。现在的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目标的达成度开展评价,即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
重视并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意义重大。首先,分层评价体现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意见》提出要“基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条件允许的地区和学校可以先行先试,为其他地区开展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同一地区或学校开展评价应遵循“育人为本”“促进发展”的基本原则,增加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摒弃简单粗暴的评价方式方法,评价尽量要考虑到每一个层面、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促进评价改革效用的最大化。其次,分层评价是对“因地制宜”基本原则的落实。《意见》指出中小学生教育质量评价改革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鼓励各地和学校结合实际,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探索适宜的评价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评价模式。最后,分层评价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新一轮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鼓励“改变过于强调甄别和简单分等定级的做法,改变单纯强调结果和忽视进步程度的倾向”,意在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教育改革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评价改革也应如此。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应该在教育发展的范畴内,综合考量区域、校内等多层面的评价途径,结合实际需求恰当选择评价方式,并且要考虑到评价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分层评价的路径
(一)区域内选择纵向增量评价
所谓“增量评价”,简单地说,就是对学校综合教育质量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的量的客观评价,是一种尊重学校固有差异、考量学生成长发展的有效评价途径。我们必须承认,在同一地区中,薄弱学校和重点学校的生源基础差异较大,如果只用统一的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等传统的指标去评价各校的教学质量,显然是不公平的。采用教学质量增量评价,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进行评价,有利于各类学校通过努力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高。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该县从2013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实行教育质量增量评价,综合考评各校学生在学业成就、兴趣特长、科技技能、综合实践等方面的综合成长。将全县范围内的学校按照地理区位、办学规模、生源基础等分为四个类别,即一类学校城镇重点学校,二类学校重点乡镇中心校、三类学校偏远乡镇学校、四类学校完全小学和部分村小,每个类别有15~25个学校不等。在学校分类别的基础上,依据前一年度的全县学生成绩排序,分为A(25%)、B(25%)、C(25%)、D(25%)四个层次,分别赋值为A-8,B-6,C-4,D-2,核定各校在校学生在四个层次中的比例,作为分层评价的基础数据。在全县教育质量监测终结评价中,同类别学校横向比较增量,个体学校纵向考量自我发展,再次考核各校学生在A、B、C、D层次中的占比,以此作为考评依据,就出现了许多三、四类别的学校增量第一的情况。这对调动偏远落后学校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具有助推作用。
(二)校内采取走班评价
分层走班是指学生根据个体的学科知识基础和对学科的兴趣、潜质以及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走出传统学科班级,走进对应层次的授课班级上课的模式。分层走班尊重学生个性特长,允许学生在合理的范围内选择学习场所、授课教师、上课内容等,达到扬长补短或扬长避短的目的,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开展分层走班教学与评价工作,具体可以遵循以下三个步骤:第一,综合评价学生素质与潜力,合理划分层级,引导学生选择班级;第二,按照学生层次的不同,分层设置班级,安排教师;第三,关注学生发展过程,进行阶段性调整,确保学生选择的合理性与自由度。对学生个体的综合评价也可以采取增量评价的方式方法,从个体发展纵向和集体发展横向综合比较,既要关注学生在集体中的位置,更要看重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和成长。
(三)班级内采取小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合理回避班级授课制弊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学习小组是班级内对学生开展分层评价的基础单元组。一般来讲,在实践中,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性格爱好、性别年龄、兴趣特长等综合因素,分成 A、B、C、D四个层次,其中A层学生综合素质较高,B层次之,下面依次是 C、D 层。在合理分好学生层次后,组建学习小组,依据班级内人数的多少,确定每组为4~8人,A、B、C、D层学生各有一或二人。教要利用不同层次的练习,以及不同层次的提问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也就是要求A层学生能够自创语言学习情境,运用知识;B层能够在A层的帮助下,完成知识的理解与运用;C层学生则是在A、B层学生的帮助下或独立完成重点知识的学习;而D层学生要在同组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学习基础的知识。此时教师的作用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与积极评价,也可以采取延迟性评价的策略,为后进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分层评价的主要方式
(一)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的理论基础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首先提出。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一个人聪明与否不只体现在学业,还有其他八种智能可以评定一个人的成就。加德纳强调,人类的多种智能在相当程度上是彼此独立存在的。智能的这种独立性意味着即使人有某一方面很高的智能,但并不一定具有同样程度的其他智能。智能是一种人性整合的生活操作模式,是解决问题或创造的能力,而非只侧重IQ。智能并不是与生俱来,每个人都有能力改进且扩展自己的智能。
多元评价是综合素质分层评价的有效方式,能够彰显评价的激励。在实践操作中,教育者或评价者应该围绕学生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综合考量设定评价标准。
(二)档案袋评价
在最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进程中,档案袋评价受到了高度重视,值得借鉴。国内学者赵德成等归纳出了档案袋评价具有以下一些性质特点:一是档案袋的基本成份是学生的作品,且作品的收集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二是档案袋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三是档案袋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凸显学生的个性特长;四是档案袋评价提供给学生自我展示与自我反思的机会;五是教师可以对档案袋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通过档案袋评价可以使学生自己参与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的设计,最终学会选择、学会反思。在成长记录和作品展示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评价标准来判断自己所提交作品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使学生有自我展示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档案袋也为教师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发展与个性特长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心智潜能准确地了解,对学生成长目标恰当地预期,将“因材施评”与“因长导学”融合在一起,提高评价的效度,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三)选择权赋予评价
业界对选择权赋予评价的研究与论述较少,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研究者认为,所谓选择权赋予评价,即是评价者在设定评价的主体、内容、方法、目标等核心内涵的过程中,充分吸收被评价者的意见,将选择制定评价指标的权利,有选择性地、有限度地交给被评价者的评价方式。简单地说,就是被评价者拥有选择哪些内容放进评价、哪些不放进评价的权利。选择权赋予评价方式其指标体系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基础和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既定目标的引导下持续产生发展欲望。
四、分层评价应关注的细节
(一)合理引入评价资源,发挥第三方教育评价的作用,积极应对新问题
第三方教育评价是近年来我国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管办评分离的重要产物,是对教育事实的测量,是为形成新的教育需求提供依据以及教育改进的重要杠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主动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建立评价新机制。当然,由于第三方教育评价是新生事物,其发展完善还有一定的过程,还会存在一些明显缺陷,有时社会上的人不仅不相信,还会抵制、蔑视,甚至揪住一些问题不放。这就要求在开展教育评价时应该给予第三方评价机构充分的余地,充分发挥其先进技术、监测工具、人力资源等优势,为区域教育评价更好服务。
(二)恰当选择评价方式,考虑评价者的操控力和被评价者的接受力
必须要承认,并不是所有的评价方式都无条件地适合所有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分层评价所倡导的多种评价方式只是为开展分层评价提供了多种可供参考的选择,在实践中并不能够照搬照抄。分层评价的出发点是尊重个体和个性,学校作为一个基层教育部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个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细胞。学校拥有的教师资源和学生生源,直接决定了它是否能够掌控或承担较为复杂的评价工作。客观地讲,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还大量存在乡村完小和村小教学点,“一人一校”“一人一点”的现象仍旧存在,基本维持着最简单的教学状态,很少涉及评价的问题。要实行合理有效的评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评价结果的应用要确定到合理层面,避免过于粗放或者过于束缚
关键词:素质评价;班级管理效率;实践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179-01
身为一名班主任,怎样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使繁杂的班级德育管理工作轻松有效,使学生的各方面的表现能规范化,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虽然在现行的各种班级管理制度一应俱全,但究竟怎样去做,仍缺乏具体有效的指导,尤其是学生做得怎样,更缺乏有效的监督,最终结果仍然是以成绩论英雄,甚至干脆以期末考试名次确定评价等次。这样下去,很难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做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削弱了班级德育管理的实效。
自《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以来,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一直尝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采取周量化考评的办法,使学生既对自己一周的表现有个清楚的认识,也为学期末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通过这一办法的实施,学生总体上变的积极自觉了、自律意识强了,进取心足了,极大的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率。下面我就将我的实践体会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结合实际,制定周考核细则
周考评细则的制定能否全面周到,直接影响学生日常行为的导向,影响到考核结果能否真实反应出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优劣、好坏。为此,制定出全面、行之有效的考核细则,是实行操行周考核做法能否成功、顺利实施的关键一步。所以我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采取广开言路的做法,广泛听取全班同学的意见,最后全班同学集中讨论,制定出了涉及学习、纪律、卫生、日常表现等等方方面面的《学生综合素质周考核细则》。在细则的制定中,我尽量把学生的表现进行一定的分值量化,实在不能进行量化的,我就另行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民主测评内容进行考评,把测评的结果进行分值量化。另外在考评细则的制定中,还要多涉及一些针对不同学生的鼓励性加分项目,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希望,明确目标。
但在实施过程中,时间一长,一部分学生就产生了分值疲劳。针对这一情况,我又及时的加入了一些与分值相关的惩罚性措施。比如,根据每周正负分的总值,在负分达到一定程度时,给予捡一定数目的饮料瓶,或承担班内的一些小范围的临时性劳动等,这样既起到了惩戒的目的,又警示了他人,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考评的积极性。
二、客观公正,实施考评细则
考评细则制定出来以后,怎样客观公正的落实考评细则才是关键。我首先充分发挥班干部及各科课代表的职能,为考核收集好客观的资料记录,做到有据可查,使考评的结果具有说服力。但时间长了,班干部中也出现了一些循私情的现象,我就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进来,每周的考评小组轮流担任,考评小组的成员与班干部一起负责记录周班内同学在各方面优劣得失,然后利用周会课进行量化评分。每周的考核结果均公开明示,每个学生可以通过这种“回头看”活动看到全班同学的表现情况。这样,依靠班级正确的舆论导向,给了每位同学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群策群力,让学生自己来管理自己,把遵守规范守则变成一种学生自觉的行为,真正把外在的强化监督和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制度上保证了管理效果,自我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在考核中应正确的应对的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学生学习成绩与考评结果的关系。在考核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成绩好的学生一优百优,不能做到在制度人人平等,失去了考核评分的公正性。因此,在考核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只看事,不对人。尤其是在学习方面的考核上,应注重强调:自己与自己比——是否比以前进步了;自己与别人比——是否比别人用功了;自已给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否达到了、超越了。通过设计的这些考核项目来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进取心。
2.考评中要注意确定学生行为习惯的总导向。规范、守则、班规班约虽全面,我们有时候却只要求学生去遵守,很少去讲为什么这样做,具体该怎样做。所以在考评细则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确定行为习惯的总导向。因此,在后来的摸索实践中,我提出了“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为内容的“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班级学生发展的总导向,也作为每周进行量化考核的一个基本依据。同时,对这个要求结合具体学生的言行案例,对照守则、规范进行讲解、评判,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查,从而真正达到了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水平的目的。
3.周考评结果应与期末考评紧密挂钩。考评切忌虎头蛇尾,周考评的结果要与学期末的考评紧密联系起来,使周考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期末考评的结果。不能两种考评、两种结果,使学生对平时的考核产生怀疑,影响到学生参与考评的热情。
四、考评办法实施后的效果
1.群策群治,民主化管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不必事事躬亲,当好裁判即可,既有效的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又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
2.在班级管理中,使守则、规范不断得到强化教育,其外在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在班级中形成了一种自觉遵纪守“法”的风气。
关键词:中小学;素质综合评价;开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05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034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已成为关注的焦点,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长发挥,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和高素质人才的造就。中小学素质综合评价工作,现在已经成为新课程评价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实践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在多年的学生管理和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如何有效推进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形成了几点认识,在此与同行分享探讨。
一、树立正确科学的评价理念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学生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一张试卷就可以判定学生的优劣。这种单一的评价不仅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而且违背了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忽视了学生的多元性,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求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的评价观。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将“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终极目标,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要体现多元性和过程性。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未来发展,从陈旧思想和疲于应付中走出来,将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落到实处。
二、构建严密高效的评价体系
学生素质评价的有效开展,需要组建班级评价监督小组。班级评价监督小组组建应体现成员的多元性,可由班主任担任组长,由任课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担任组员,10人左右为宜。小组建成后,要组织系统培训,使成员充分了解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流程、监督职责等,以便熟练监控评价过程,复核评价结果,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可信。
学生素质评价的有效开展,需要建立相关配套制度。一是建立公示制度,公示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及评价结果等;二是建立申诉和举报制度,申诉不公正的评价结果,举报评价过程中的违纪行为;三是建立诚信制度,通过诚信记录制约评价人员的行为;四是建立监控制度,时纠正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
学生素质评价的有效开展,需要坚持科学的评价原则。一是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原则,全面考查学生的素质;二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关注学生的点滴变化和发展潜力;三是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学生差异,体现关爱;四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体现评价的广泛性和全面性。
三、实施关注差异的分层评价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目标体系中的评价指标虽然很明确,但只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共性要求。众所周知,作为独立个体,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遗传基因,使得他们的发展速度和成长轨迹不尽相同。因此,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统一要求,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又要关注学生个体最近发展需求和发展的现实条件,实施分层评价,为学生个性发展和特色发展预留一定空间。
首先,不同学生评价指标可以不同。为每个学生量身选择评价内容,制定适合其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使学生明确目标,努力奋斗。学生在不断完成阶段性目标的过程中,引导其关注自我,懂得“只要进步,综合素质就是达标甚至是优秀”,进而激发其不断前进的动力,培养其不断超越自我的自信心。如在数学作业布置上,依据学生的层次不同可设计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让后进生获得成就感,使优等生享有满足感。
其次,同一评价指标允许要求不同。即就同一指标而言,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水平要求,以此确保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实实在在的发展。如“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指标,张三的目标可能是“每分钟8~10道”,李四的目标可能是“每分钟6~8道”;又如“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指标,李华的目标是“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决实际问题”,赵欣的目标是“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注重关注过程的动态评价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变的过程,对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应该关注过程。俗话说:“完善的过程得到一个完善的结果是必然的,不完善的过程得到一个完善的结果,则是偶然的。”因此,没有关注过程的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不完整的,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