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四下学期个人总结

大四下学期个人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四下学期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四下学期个人总结

大四下学期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包括计算技术、点钞技术、会计书法、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税收实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岗位实训、会计核算岗位实训、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审计实务模拟实训、ERP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14门,共计874个课时,在整个必修课1845课时中占47.37%。从这样的实践教学安排来看,整个体系“大而全”,贯穿了会计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涵盖了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对于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来说,还缺乏深度,实验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实验内容相对简单

我们的会计实验相对比较简单,对会计分析、预测、决策等涉及较少,缺乏锻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复杂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内容,缺乏深度,无法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也只把实践教学看成是完成一次大作业,感觉在实验室中进行的教学实践和在普通教室进行的教学基本没有区别,学习主动性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还存在迟到、早退、缺勤、抄袭的现象,尤其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一般都是由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而学生把实习时间大多花在联系工作单位、参加面试上,根本无心实习,所要求的实习报告也是想办法编出来的。而毕业论文也大多是照抄网上的论文,或东拼西凑,这就使得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两种重要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

1.2实践教学与实际有脱节

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往往被设计成“个人全能项目”,发给学生一套练习题,以及凭证、账簿,让学生一个人包揽全部业务,自己操作整个过程,学生自己既是出纳、又是会计;既管记账、又管复核;既是会计员、又是会计主管。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对各自岗位的工作流程、任务职能等并不十分清楚,无法形成鲜明的岗位意识。另外,一些在实际工作中发生较多的业务,比如说银行结算和纳税申报,在实践教学中往往都是在实训教材中以文字性材料来说明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内容和结果,实验也只是要求学生根据事先填好的结算凭证进行账务处理和填制某些税种的纳税申报表,学生根本不知道银行结算和纳税申报业务的实际发生过程,这使得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知道怎样与银行和税务部门打交道,缺乏进行银行结算和税务处理的能力。

1.3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有些教师自己未从事过实际财务工作,也少有机会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岗位进行实践锻炼,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有时仅按自己的理解或想象来指导实习,造成与会计制度、会计规范或实际会计工作的冲突,从而使实践教学的质量没有根本保证。

2构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增强实践,强化应用,体现特色,突出创新,搭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如下图所示:

2.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三大平台

2.1.1实验教学平台

实验地点主要是校内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创业实验,基础实验是学生在学习完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后开设的,包括计算技术、点钞技术、会计书法、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等,一般安排在大一、大二,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业务内容、会计处理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专业及岗位实验是在学生学习完专业课程后开设的,包括税收实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岗位实训、会计核算岗位实训、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审计实务模拟实训、ERP实训等,一般安排在大三,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系统的、综合的技能,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创新创业实验,一般是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或创建模拟公司,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使学生熟悉创业真实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实验教学平台中,在现有的高职高专实验的基础上,要注意尽量创造真实的经济环境,培养学生办理银行结算、进行纳税申报的能力,可以考虑将学生分成若干大组,每个大组包括企业小组、银行小组、税务小组,每个小组中,“一人一岗,各司其职”,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不同小组之间有业务往来,不同大组之间也发生业务往来,比如说不同大组的企业之间有采购、销售等日常业务,同时与其他小组之间还会发生银行结算和税务处理业务等。

2.1.2实习教学平台

大学四年每年安排一次会计实习,第一次是认知实习,让学生去校外实训基地参观、了解,对企事业单位所处的环境和实际工作情况有一个感性认识,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二次、第三次是岗位实习,在部分专业课程结束后,到校外实训基地或其它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熟悉各岗位的职责分工和具体工作内容,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大二、大三各安排一次。第四次是毕业实习,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的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上去,一般时间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要加强实习平台的建设,首先要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但长期以来,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企事业单位对与高校建立会计实习基地的意愿很淡薄,会计专业的学生实习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难题。作为高校来说,一方面要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多多沟通联系,实行校企共建,互惠互利,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以投资、担保、管理、财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等一大批中介机构为突破点,加强会计中介机构实训基地的建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一大批会计中介机构已经开始壮大起来,他们把会计工作当做是一种对外提供的技术服务,不再排斥实习学生的参与,而且在业务旺季对于实习生助理有很大的需求。这样,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担保、咨询、审计、评估等项目,在实践中加深对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3实践教学平台

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社会调查一般安排在大三的假期进行,可以针对会计教学或会计改革的热点问题定出要调查的内容,采取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上调查和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会计机构设置、会计制度建设等情况,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核算、会计管理等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提供写作素材。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都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双重性质,学年论文是学生对一学年所学专业知识在专业实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毕业论文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在各类实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来说,要强调从实践中选题,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那些通篇理论论述,缺乏实践内容支持的论文,可以考虑要求重新选题和定位。

2.2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现在的高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事业单位工作过,缺乏实际会计工作经验。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与校外实习基地、企事业单位、会计中介机构的联系和交流机制,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定期到这些单位挂职,从事具体的财务工作,积累会计实践经验,提高实务处理能力,更好地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也可以多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交流教学经验,多参加教育界和会计职业界组织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建立校外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财务专家以及经验丰富的会计从业人员档案,保持经常性的交流,促进产学研结合,还可以定期将这些专家学者请进校园作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甚至直接授课。同时支持会计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并要求取得资格证书,达到会计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2.3建立实训技能和质量评价体系

完善和规范实践教学评价,建立实训质量和技能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另一部分是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制定评价体系的详细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考评可以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手工模拟、上机模拟等多样化的形式;对教学质量可以建立学校、教务处、系部、学生和校外财务专家五级监控和评价体系,采取学校抽查、系部检查、教师自评、校外专家评学、学生评价等多种方式,尤其对实验实习过程进行严格监控,分阶段进行考核,从而对整个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科学的评价。

3结束语

大四下学期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专业英语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

 

一、引言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和交流,使人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更方便地进行国际交流。因此,社会对高等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外语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需要,高校在英语课程教育上设置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基础英语有各个高校的外语学院承担,着重培养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专业英语以前作为选修课在不少专业做了设置,现在变得更为普遍,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有专业外语,而且作为必修课,成为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让他们能够用英语交流信息”,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根本,开设专业英语这门课当然也不能偏离这个根本,应该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专业英语词汇、特点和表达方式,能够阅读并获取国外与本专业有关的科技信息,并能够与国外的同行进行交流。 

学生进入毕业设计阶段需要查阅大量国内外科技文献,是对专业英语的应用阶段。但大部分学生在查看外文资料时,困难很大,大大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影响了毕业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虽然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在应用时却是如此不尽人意,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一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教学环节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改进。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二、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生现状 

目前我国的英语学习仍然存在应试倾向,基础英语的学习目的是通过四六级考试,因此学生就围绕着考试这个指挥棒展开学习。一旦通过,基本上就可以停止英语学习了。事实上即使通过了国内统考,学生的听说能力仍然较差,很难进行日常的外语交流。 

本科三年级开始进入专业英语学习阶段,很多同学并不清楚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只是为了毕业凑学分,很少有同学是为了提高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就退缩,抱着能及格即可的心态学习。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表现低调,不敢出声阅读,不能积极回答问题,只能靠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2.重视度不够,师资队伍不强大 

目前各高校的专业外语教师一般有专业教师担任,且大部分是年轻教师,虽然精通专业知识,但外语水平有限,对外语教学方法和规律知之甚少。教学过程中经常是孤军奋战,缺乏团队支持,几乎没有专门的英语培训,个人外语能力难以大幅度提高。因此专业外语课就变成了汉语专业课,或者是学习专业词汇和翻译,学习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兴趣。专业外语课对教师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执教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课程设置不恰当,学时太少 

专业外语课程的学时设置一般都不太多,新疆高校农业院校为20~40个学时,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为32学时。一般设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与基础英语的课时相比,专业英语课时太少,在这么短的课时安排下,让学生掌握专业英语应用,如果不在课下有较多的投入,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4.教学内容陈旧、方式单一 

目前专业英语教材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公开出版的教材较少。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有些教材所选文章过于陈旧,有些教材专业性与通用性不能兼顾。而且教材一般选用外文原版文献,句子冗长,结构较复杂,学生学习难度大。针对课文的词汇或短语解释以及配套的长难句翻译,相对课文来说较少或个别存在错误;课后练习缺乏、设置不尽合理。目前为止,公开出版的教材没有配套练习册,使学生缺乏相应的训练。由于教材所限,课堂成了翻译课、解释课,致使学生认为学习专业外语就是学习词汇、学习如何翻译。 

三、建议 

师资力量薄弱、教材落后、学时较少等问题,几乎是工科院校的一个普遍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太少,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教学队伍,教师队伍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重中之重是加强师资,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一个体现,其次是延长课时并改进教材。 

1.加强师资 

专业外语对教师要求很高,尤其是外语水平,一方面,可以引进有国外留学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任课教师;另一方面,对

专业教师进行适当的外语培训,提高其外语交流和应用能力。另外可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这可以增加教师的积极性。 

建立专业外语教学团队,增加人力投入,包括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外语基础较好的等思想活跃的教师,大家定期讨论,群策群力,对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上课形式采用全英语或必要时双语教学,创造英语学习的氛围和英语思维的习惯。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编写合适的教材、选择期刊、准备多媒体素材,创新教学形式,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2.改进教材,延长课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加大投入力度是关键。清末的设置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中外交流所需要的外交人才,历史证明其教学富有成效,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懂外语的外交人才,这些人成为晚清、民国外交舞台的重要人物。学制8年,以英语学习为主,兼学其他学科,重视汉语学习,认为只有汉语学好了才能正确表达外文资料;重视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方式有笔译(英汉互译)、口译(将汉语译成英语)、写英语作文等。我们的专业外语学时只有32学时左右,又因枯燥、厌学等原因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借鉴的经验并按照我国高校教育英语四年不间断的要求,将专业英语由一个学期改为四个学期,从大三上学期开始一直到毕业结束。 

(1)第一学期开设专业概述类课程 

由于学生直接阅读专业文献困难较大,我们可以为其做一些铺垫,从专业概述类课程开始。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注重实用性。教学内容选择通俗易懂又结合专业的材料,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可以是目前热门话题,也可以是国外环保方面的成功实例介绍、区域循环经济实例,从接近日常生活的话题着手,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同时,注重听说读写的练习。由于这方面的题材较广泛,可以从网站下载一些视听资料,课堂上在听的基础上用英文写出所介绍材料的大意;另外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用英文总结课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将课下自己阅读的材料做成幻灯片讲给同学听,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让学生感到专业课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让学生学了就要用,把看到的、听到的通过说或写的形式表达出来,让他们看到学习的进步,逐步建立学习兴趣,由厌学变成愿学;另外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常用的专业词汇,简单的专业英文表达。 

(2)第二学期开设较深入的专业课 

在初步了解专业词汇和表达的基础上,强调向专业化、深入化方向倾斜,选用的教材力求涵盖环境工程专业的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包括水、气、固废、甚至噪声的污染与治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工艺介绍要全面,作用、原理要简洁,并指出发展方向与最新进展,发明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热情,是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这一阶段的教材可以选用国外大学环境工程领域的基础概论类的外文原版教材或影印版,或由教师根据教课内容和要求进行选编。这一阶段,仍然要加强听说读写以及译的训练,“译”包括中英文互译,由于涉及专业知识,一词多意、长句、复合句增多,能够阅读、理解并正确的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够看懂别人的研究成果,并讲给同行听或者将自己的东西翻译给别人听,这也是交流的一个方面,因此需要认识到“译”的重要性。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比较深入地了解并掌握的专业外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3)第三学期开设专业拓展课 

至此,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丰富的专业外语基础知识,了解了相关专业课,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一门新领域课程的能力,此时可以专业课程的某一个方面为切入点,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巩固并提高学生的外文学习能力。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人们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专业发展越来越全面,新技术日新月异。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作为学习内容,继续加强“听说读写译”的训练。由于这部分内容阅读量大,专业性强,学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阅读完,在课堂上可以分组、分部分阅读,然后以交流式、讨论式或演讲式的方式相互学习,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英语交流的学习氛围。上课可采用双语课的形式,但仅在必要时辅以汉语作为必要的补充。 

(4)第四学期为专业英语应用课 

大四下学期的毕业设计阶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展专业外语实践,使其成为专业外语教学课堂的延伸。教师选取环境工程专业sci、ei的期刊文章讲述其投稿要求,并提供几篇内容较简单、不同题材的文章作为范例,要求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按照投稿要求写出英文摘要,并与作者摘要做对比,找出差距,逐

步提高。毕业论文完成后,要求写出英文摘要,并按照国际会议的要求,制作幻灯片,做不多于10分钟的答辩演讲,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制作、准备英文幻灯片和编制报告的过程中,受到了系统而严格的训练。将英文学习、应用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新探索,是将英语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一种新尝试。 

四、结语 

专业外语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专业上的英语应用能力。这和做学问一样,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下功夫才行,必须从上到下包括领导、教师、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围绕专业英语教学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才能切实提高专业外语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浩峰,李建新.进行专业外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高等工程教育,1993,(1):27-28. 

[2]黄天寅.浅议工科专业外语教学的改革.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83-86. 

[3]吉雪花,庞胜群,辛建华.新疆高校农业专业外语教学之我见.中国西部科技,2009,8(3):95-96. 

[4]陈莉娜,贾国欣.工科专业外语教学探讨.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4):75-77. 

[5]郑朝红,张殿清.与中国近代专业外语教学.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8(2):110-112. 

[6]魏栩,边丽英.关于计算机专业外语教学的几点思考.网络与信息,2009,(3):33-33. 

大四下学期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再回首,走过的路很值得回味和反思,是成是败,我们都必须忘记这段过去开始新的奋斗,因此,我必须做一个全面的总结。

首先,对大学四年中每一年的思想状态,想做的和做过的事情来个快照吧!大一,还没明确大学该怎么学习,需要学些什么,但是时间抓得很紧,努力去做了些事情。最开始我给自己四年定了一个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大一下学期后确定要做一个学习一般般,动手能力强的人。整个大一,一直都热情的奔跑着:确定自己一定要在各项大学活动中保持绝对的活跃,不断认识新的朋友,不断的组织和参加各项班级,系部活动;同时不断的加强和高中同学那里联系,和他们交流能够促进我奋发向上,能够让我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认识大学生活;拼命的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没钱也玩摄影,没时间也要坚持去鲁巷参加炭画培训班;我对寝室,对我的同学充满了信心,希望能够和他们建立一个很好的团队,大家一起为着不确定的目标不断的拼搏奋斗,不断的鼓励寝室活动。大二,对大学失望的开端,对周围人失望的开端,对个人奋斗+一群忠诚的朋友支持的大学生活的认可,带着很多愤懑,开始了新的奋斗。这个过程,彻底放弃任何学生工作,一再推辞班委工作,彻底否认完全做学习,只期望学习过得去就行,有些迷失方向感,郁闷。特别的紧迫感使我一次次的在寝室通宵的看书、画画、写信,一次次肆无忌惮的出入工地拍照,将时间投入到摄影中来,大二上和大二下分别同时带着两份和三份家教,在管理学的启发下开始考虑重新构筑自己的大学生活,于是到大三彻底放弃所有家教,暂停摄影,全力去安排自己的学业和大学生活。除此之外,做了一年的社会调查,费了很大的经历但是没有做好。大三,几乎没有去玩的机会,时间安排得太紧张,我只能每天去跑跑步适当的调节一下生活。大三上先后准备数学建模,考程序员,卖照片,尝试技术学习,六级考试,庞大的课程体系要学,科研立项开始运转,几乎没有空余时间。大三下开始全力做科研,写文章,发文章,直到最后做穿了,觉得没意思,很想暂时放弃。这个学期我的时间精神有些支离破碎,高程没考,技术学习没赶上来,感情上遭受重创。但是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拿了个程序设计的奖项,科研立项也被评上了校二等奖,第一次完成了大学里最成功的合作:一起成功的编导、拍摄、制作了DV断片《老鼠爱上猫》。大四,在最兵荒马乱的时间里遇到了些挫折,也顽强的接受了挑战。保研的个人努力我比较满意,尤其是能够最终拿到北师大的免推接受函。保研最后的失败,包括奖学金的评选,让我看到了自己很多的缺陷,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心中窃喜,倍感欣慰,决定要背水一战,拼死一搏,出去读研。值得欣慰的是最后一年里,感情上也有过一段难忘的经历。大四下,遗憾的是没有抓住时间来好好的学习技术,浪费了不少时间。在公司的短暂经历对我的思想上造成了巨大的震动,丰富了我的生活,将会对我个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古谚包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不能控制别人,但是我可以把握自己。应该说四年来我很好的把握了自己,没有随风逐流,始终在大多数时间里做着自己想做、要做的事情。尤其是在寝室内,虽然没能够群体奋发,形成很好的团体,但是很好的避免了群体迷失,感谢周围还有一批批清醒的朋友,支持我的朋友,也感谢能在最垃圾的时间里找到《管理学》,激发了对整个大学生活的重新思考。

其次,总结大学生活,简单的说,应该学会做人。关于大学里做人,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自我尊重

一般说来,这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在我们做事的时候往往难以每次都真正上实施。自我尊重,还要自我包装,注意自己的外观形相,让别人尊重自己其实是一种更高的自我尊重。

2、坚持正直

的确,这个社会有很多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尤其是当你真正步入社会做点事情的时候。有句话叫做:“你可以不诚实,但是不可以不保持正直”恰到好处的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原则。诚实固然是一种很好的品质,然而在面对一个经常不诚实的对象时就另当别论了,不然就会吃亏。在个人生活当中,诚实自然是莫高于此的。然而,我们处事或生活过程中,正直才是可以永远坚持的。

3、为别人着想

现在的社会需要合作,需要团队,忘记了队友的利益很多时候就等同于忽略了自己的利益。利他在竞争过程中往往转换为了利己,因为对方获利了,他必有成功的道理,这些恰恰给了自己一个弥补缺失的机会,为以后获取更多的收获奠定基础。在学习工作过程中不应忘记了给你的竞争对手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协助对方实现他们的目标。

在生活中,和谐的寝室环境,社交圈环境更多的需要你不断的付出,随时随地的为别人的利益着想,考虑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周围人有没有不好的影响。有句话说:”付出总有回报”,我觉得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没到或者是你更本就没有觉察到。

4、适应环境

这是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最需要的基本能力。现在社会,是一个飞速变化的社会,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适者生存在这里无需用语言来解释。让自己适应环境,让环境接纳自己是我们跳进这个社会圈首先必须学会的。然而,很多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抱怨高考失利,抱怨周围的同学,抱怨周围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气氛,整天在那里干些不愿意干的事情,甚至做一些消极的事情,浪费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又一无所获。人活着应该要有一种精神:面对现实,接受现实,改变现实。当我们走上社会,我们和一个初中毕业的打工者一样,都是出卖劳动力,很多方面我们甚至都赶不上他们,这就需要我们阁下自己的“尊贵”地位,从基层干起,从点点滴滴干起,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受教育的价值!

5、决心、雄心和恒心

一个真正优秀的大学生应该保持雄心,罗曼蒂克式的雄心!在现实的前面还要放好雄心的位置,无论现实多么残酷都不应该散尽着罗曼蒂克式的雄心,任何时候都对自己的努力满意,保持微笑。在雄心规划下的目标,计划可以作为激励的一个来源,引领困境前行!决心没有大小,可以是很小的,坚持每天打开水,每天拖地板,坚持每天都对自己笑笑都是无价的。执着是一个人最难得的品质,扬弃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经久必成!有了雄心,决心,我们所需要的就只是是默默无闻,持之以恒的按计划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情了。

大四下学期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生涯教育; 生涯不确定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122-04

收稿日期:2012-12-19

作者简介:黄 蕊(198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张乐雅(1987-),女,河南洛阳人,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钟思嘉(1950-),男,台北人,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教授,首席专家。

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人数逐年递增,待业和就业人数也随之增加,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大四学生感受到沉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就业焦虑。他们都抱怨着同样一个问题:找工作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更难。毕业在即,自己却不知去往何方,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难以抉择,无怪乎听到有位大四学生发出“面对很痛苦,逃避无用处”的慨叹。而在高校生涯咨询与辅导的过程中也发现,许多学生常常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所在,或无法兼顾自我与他人的需求,无法有效地进行生涯探索活动。这些学生一旦面临生涯发展的抉择,便呈现出迷茫、焦虑等不适应的情形,难以投入具体的生涯行动。这种生涯不确定的困扰在高校应届毕业生中间,已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有研究指出,生涯不确定指的是个体受到情境因素影响所产生的暂时性未定向,与个人生涯发展中经验的限制、缺乏对自我、环境的讯息或决定技巧有关。[1]针对这一现状,虽然国内高校普遍设立了生涯教育相关机构,如招生就业处、就业指导中心、职业生涯中心等,并引进在线职业测评系统,着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相对于在国外已有几十年历史的生涯教育体系,我国目前的生涯教育还处于起步和探索的阶段。若想真正有效提升我国的生涯教育水平,除了借鉴国外优秀经验之外,必须首先了解学生对现行的生涯教学和生涯辅导的切身感受及具体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涯教育工作。

笔者对黑龙江省部分高校应届毕业生的生涯不确定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在调查时发现,生涯不确定的学生比其他学生具有更高的焦虑水平,随后通过对其中20名学生进行抽样面对面的访谈,总结他们对生涯教学与辅导的看法及期待,旨在引起教育当局和学校领导对生涯不确定这一群体的重视,并对高校生涯教学与辅导工作提供具体可行的建议。

一、高校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

受访学生均表示学习过“大学生职业指导”、“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毕业生就业概论”等生涯规划类的课程,或接受过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的指导,他们对于学校现行的生涯教育表现出的不满和意见,主要可归纳为教学和辅导两方面:

1.教学方面

有50%的受访学生认为目前所接触到的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太过空泛,只是关于理论的介绍,实用性、操作性不强,对自身的帮助也不大。35%的受访学生觉得课程内容过时,介绍的都是很多年前的数据和实例,没有针对性、缺乏个性化。此外,有10%的学生指出生涯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开课学时少,且安排滞后。例如有学生反映本校的生涯课程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而在这之前,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还有一些企业的招聘会已经陆续开始。至于学习成果的评量更是不够规范,有的要求学生草率交一份生涯规划作业即可获得成绩,甚至有学生表示自己从未上过课,只参加考试即通过。

高校生涯规划课程最初是为了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政策及技巧而设置,其目标是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以理论教学为主要内容,生涯规划课程有名无实,不为学生重视,对学生的帮助也极其有限。

2.辅导方面

受访学生中有40%的人谈到尽管绝大部分学生知道学校有专门的咨询机构,但很少会主动前去寻求帮助。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本身对生涯咨询、生涯辅导缺乏了解,对其价值存在疑虑;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咨询机构的宣传不到位、所办的活动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的信任度不够、求助动机弱。有10%的学生觉得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缺乏时效性也是其不被信任的原因之一。

此外,30%的受访学生认为自己通过其他途径,一样可以达成生涯教育的目标,比如通过网络查询招聘信息、行业情况,通过求职类节目了解面试注意事项,请本专业的学长、学姐或毕业校友进行经验交流,等等。由此可见,比起求助于专业的老师,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自然、平等的辅导态度和方式,以及年龄相仿的辅导者等。

高校咨询和辅导机构的设置旨在为学生提供咨询、测评、训练等服务,本应有其专业化优势。然而这些优势或力度不足,或不为学生所知,尚未真正发挥效用。

二、学生对生涯教育的期待

对于希望从生涯教育中得到怎样的帮助,受访学生的期望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增进对自我的了解

认识自己是择业的第一步,也是择业成功的关键一环。访谈中有40%的学生明确提出他们希望通过生涯教育更加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客观的自我评价。

(1)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是人们对某种职业活动具有的比较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倾向。一个人的职业兴趣不明确或分散,会使他同时对多个分属不同的职业领域的活动产生兴趣,却无法分辨出最佳的选择,以致难以做出最后的决定;而兴趣程度不足,则难以构成一个明确的生涯或工作的选择。访谈中,提出此类需求的学生多是出于所学专业非第一志愿或被学校调剂、报考时对专业缺乏了解、专业学习困难、专业就业困难、缺乏职业理解等原因。职业兴趣与从事职业相吻合是最理想的情况,一个人如果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去确定职业生涯,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

(2)能力培养 有受访学生表示在找工作时填上“应届毕业生”那几个字感觉仿佛是“没经验,没能力”的代名词。经过前三年的本科学习,多数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这样的知识并不等于能力。职场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如何做到学以致用,又有多少知识能转化为工作所需的能力,学生对此表示相当困惑,希望得到专业的帮助与建议。诚然,能力有各种各样的划分,每个人的能力构成不同,因此生涯教育所涉及的并非是具体能力的培养,而是在整个大学阶段培养能力的意识和计划。

(3)客观的自我评价 大学生在面对生涯选择时,经常会不自觉地拿自己与周围人作比较。一部分学生看到周围人的生涯选择,会暗自希望找到相对更好的发展方向,这样的学生往往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他人的就业取向上,使得自己原有的想法变得动摇;在生涯决定过程中,无法基于个人实际进行合理的评估和选择,从而增加不确定的风险。另一部分学生由于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在竞争激烈的环境里通常更容易低估自己,一方面是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所在;另一方面是因为并不了解别人,而倾向于放大别人的优势。自我评价的不适当往往导致个人的职业定位出现偏差,因此,如何做到客观评价自己成了部分学生在生涯发展中的迫切需求。

2.增进对职业世界的了解

大学生对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职业时常抱有各种各样的期望和憧憬。然而职业选择是主观与客观条件的统一,生涯决策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信息,在了解自己的同时,也要积极寻求外在的职场资讯,片面地强调任何一方,择业都不太可能成功。有30%的受访学生表示:除了解自己的需求外,如果学校能够帮助他们把握就业形势,提供及时可靠的相关资讯,将更有利于其做出适当的生涯决策。这些资讯包括人才需求、能力要求、职业描述、薪资待遇、发展前景、本专业学生毕业去向等等。此外,还有不到10%的同学希望对求职技巧以及职业礼仪有更多具体的了解。

3.协助调整情绪或心态

虽然只有10%的受访学生明确提到了自己面临生涯决策时会有情绪上的困扰,但大多数的学生言辞间都表达了诸如焦虑、担忧、困惑等感受。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进入毕业学年面临艰难的就业抉择,在由学生向从业者的角色进行转换时,出现这些负面情绪的情况比较普遍。虽然轻微的焦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激发潜能、产生紧迫感,从而使人更努力地寻找就业机会,但如果程度加重,将会干扰学习生活,影响身心健康。因此,若有人能够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走出情绪的困境,这对于厘清他们的思路,进而使其做出适当的职业生涯选择将大有裨益。

三、生涯不确定学生的教学与辅导

对许多学生而言,大学是增加独立、做决定、管理角色转变的开始,[2]当今的大学生正面临生涯探索的重要时期,审视目前高校所提供的生涯课程,就质与量来看,皆有不足之感。从生涯发展的观点来讲,大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对于多数高校应届毕业生而言,大学毕业可能是他们过去十几年学校生涯的终点,也是步入未来社会生涯的起点。此时他们对自己在社会和工作世界的角色与定位常常感到茫然,致使不少学生陷入生涯不确定的困境,亟需得到实际有效的帮助。基于上述学生对生涯教育问题的反应和期待,以下分别从生涯教学和生涯辅导两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1.生涯教学方面

(1)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及主动性 个人的职业生涯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之一,也是个体毕生发展的一部分。尽管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课程、书籍、网络等途径了解“生涯规划”的内容,但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这一概念,并将其与自己的大学生活结合起来。相当一部分学生仍持有“先就业,再择业”的观点,对生涯规划不以为然,认为等到毕业时再考虑就业问题也不迟。由于缺乏对个人生涯发展的前瞻和规划,持有这类观点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很多人都存在着选择目标盲目、接受工作轻率等问题,严重阻碍自身发展。

目前,高校生涯教育者主要负责提供生涯探索与体验的有关知识,并对生涯规划的步骤及问题予以指导,实际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归根结底是大学生自己。高校生涯教学可以通过调查测评及讨论活动,启发学生思考“我是谁”、“我可以做什么”、“我想做什么”和“这意味着什么”等问题,开启学生主动进行生涯自我探索之旅,增进学生的自我觉察能力,而这既是生涯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个体最终做出生涯选择的能量根源。

(2)增进生涯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大学阶段正是个体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并最终做出决策的时期,帮助大学生做好准备以面对如此重要的生涯选择,生涯教学工作者责无旁贷。以往的生涯课程虽有较为系统的内容设置,却更多关注教师“教给学生什么”,而非学生“学到什么”。在生涯教学过程中,若能指导学生对自身的生涯历程、成长省思加以记录,建立个人“生涯档案”,内容可包括自身基本概况、相关测验分数、自我探索、学业成就、特殊技能、生涯愿景等,以此将所学内容与个人实际联系起来。这不仅能够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及反馈,巩固生涯教学内容,更可以作为学生生涯发展的凭证,供未来升学或择业时参考。

信息的记录是生涯发展中最重要的部分,充分的职业准备需要高校应届毕业生做到“知己知彼”。了解自己是择业的第一步,主要包括对自己能力、性格、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而对职业的了解则涵盖了职业类别、工作环境、薪资福利、自主程度、人际关系等等。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可通过有关的测验工具,如生涯信念调查表、生涯决策量表、工作价值调查表、职业兴趣量表、职业组合卡等;而职业资讯的获取,除了传统文字型的行业分析、职位描述以外,还可以引入视听媒体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职场观察、与职场前辈座谈等方式。从以上基础的信息收集环节开始,指导学生将对自我的了解和职业的了解进行记录,有助于梳理已有信息,进而整合内外资源。而当学生对自己和职业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之后,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方面。此阶段更应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操作性,如向学生介绍决策平衡单、生涯图等有关技术,教会学生如何规划和决策,制订以生涯目标为导向的行动计划,记录在学生的生涯档案中,并与学生的毕业实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生涯规划行动。

(3)生涯教学的连续性 从访谈中了解到,现行的高校生涯教学多是针对应届毕业生开展,似乎是认为只有毕业生才有必要接受指导,因而忽略了生涯教学的连续性。实际上生涯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经历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生涯教学有必要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并贯穿大学教育全程,且因年级不同而有所侧重。

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重点在于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环境,了解专业学习要求;大二学生由于已经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教学重点就可以放在学生的自我评量与探索上,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对职业进行初步了解;到了大三,专业学习基本过半,此时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就业观念,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并通过各种渠道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经过前三年的生涯教学,到了大四,学生们已开始将目标付诸行动,此时需要针对择业期间的特点和问题,进行就业形势、就业信息、就业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并对求职面试等具体技巧予以必要的介绍,为其进入职场做准备。

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生涯教学课程也不必是一学期或一学年的课程,假使学校存在安排的困难或限制,可弹性地将教学的时间化整为零,例如大一至大四共分四个阶段(每学年开一段),或八阶段(每学期开一段),每个教学段为四周左右,每周一次课。

2.生涯辅导方面

(1)生涯辅导的个性化 生涯不确定问题的产生必有其原因,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与发展,影响高校应届毕业生其生涯不确定的原因也日趋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生涯辅导工作者应针对不同的个体,了解其生涯不确定的具体缘由,并以此制订生涯辅导目标进行指导。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经历、认知、情感和行为风格,而不同的职业对求职学生亦有不同的要求。标准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不可能满足差异性的需求。只有基于个性的考虑,才有可能为生涯不确定的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针对不同情况,生涯辅导的重点也应有所调整。例如,对于那些目标缺乏的学生,生涯辅导的目标和方法是使他们认识到生涯发展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时间点,强调连续性和成长,而不是具体的选择;对于那些面临多重选择的学生,旨在教会他们职业决策的技巧,使其具备做出恰当生涯选择的能力;而那些对生涯决策的结果存在焦虑的学生,生涯辅导的目标和方法是帮助他们调动并运用自身已有资源实现既定目标。

(2)生涯辅导的人文关怀 生涯咨询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职业选择是认知和情感交互作用的结果。生涯不确定不仅仅是行为层面的表现,它还是一种心理层面的感受,涉及个体对自我的认知、情绪体验,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这就要求高校生涯辅导工作者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抱持一种非批判的指导性态度去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尊重、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了解他们的诉求;生涯辅导目标应定位在一种生涯能力的获得上,具有对生涯不确定学生给予鼓励和支持的功能;生涯辅导的内容主要包括帮助生涯不确定学生调适生涯探索过程中出现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悦纳这种生涯不确定状态、发现自己的能力和资源、积极地做自我准备和充实,进而把生涯不确定的困扰转化为个人生涯发展的动力,形成所谓的“积极的不确定”[3]。换言之,高校生涯辅导工作应加大关注学生职业生涯选择和决策过程,而不仅是帮助学生寻求职业的匹配。

(3)生涯辅导的多样化 对于生涯辅导而言,传统的讲座、座谈方式固然可以迅速获得有关知识,但却难以令学生产生深刻的认识和感受,难以满足其实用性要求,而一对一的辅导模式又常常不够有效率,难以满足学生的广泛需求。对此,生涯辅导工作者可以考虑加入活动体验环节,将辅导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比如以多层次服务方式,在开设生涯规划等课程的基础上,将团体生涯咨询与个别生涯咨询相结合,增加自助式活动(如使用计算机辅助生涯辅导系统),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涯发展特点定期举办工作坊等。[4]同时还可以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如校园广播、网络等途径强化学生对生涯辅导的认识,联合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生涯知识演讲、征文、辩论、戏剧表演等动态性活动,多种形式相结合,促进学生参与互动,从而达到生涯辅导的目的。

如今,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前景、就业情况已成为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反映和重要标志,因此,高校生涯教育也渐渐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生涯教学与生涯辅导是高校生涯教育不可或缺的两方面,生涯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理论思维框架,生涯辅导为学生提供了鼓励和支持,而生涯教育应将二者紧密结合,设计出一套理想的生涯教学与辅导模式,帮助学生有效利用在校资源,充分准备,开启自己美好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 吴芝仪.五专五年级学生生涯决定信念、情境/特质焦虑与生涯决定行动之研究[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1991.

大四下学期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人才培养 质量提升策略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1],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办学层次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但其实践过程远远领先于总结、研究、政策制定过程,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仍处于探索阶段[3],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由规模扩张向质量和内涵稳步提升迈进[4]。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已经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纳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5]。

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国内很多理论研究人员从宏观和中观层面进行了研究[6]-[8],在实践过程中缺少特色和先例研究。盐城工学院(简称盐工)践行“能力导向”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培养质量逐年提升。因此,本研究以盐工与格林尼治大学(简称格大)的“3+1”中英合作办学项目为例,从学生、老师和学校等多角度进行对比、总结和建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质量提升策略,期望为国内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和内涵的提升提供启示性帮助。

二、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国合班招生质量总体偏低,学生自律性差。国合班学生多数为刚够或略低于同类专业录取分数线,生源较差。在国外学习阶段,学生单一宿舍,生活和学习靠自觉和自我管理。自律性差的学生不能自我努力调整,采取鸵鸟政策逃避问题,或沉迷于游戏中而荒废学业,极易造成不良的后果。

2.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师资队伍是保障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7]。目前国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任课教师主要有四类:国外合作高校派过来的专业老师、受国外高校雇佣的在华留学非专业老师、中方高水平双语型教师和中方普通专业老师。受条件限制,国外高校的专业教师一般来华突击短时间授课,而在华留学或工作的非专业教师缺少职业教师教学方法与技巧,中方老师则多采用中英文混合授课,效果均不太理想。

3.应试教育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由于雅思成绩要达到5.5以上才能赴国外留学,国内学校阶段,学校会针对性地安排外籍教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进行应试强化训练,挤占大量的专业授课时间。学生到了国外直接进入最后一年专业课学习,国内重语言导致专业知识的缺失,一些学生无法达到最后一年的专业课学习基础要求。

4.国内应试教育脱离工程实际。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外的工科教学更多地贴合工程实际应用,培养学生以“能力导向”为主。例如国内的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开始,成果以画图为主,写出设计说明书,缺少物化成果,脱离生产实际。国外的Final Year Project安排在最后一年,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题目来自导师结合生产实际产品的科研项目,导师会同时给学生联系一位企业项目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要求学生做出实际模型或缩小比例模型,答辩时现场展示并讲解。

5.教材选用良莠不齐。国外教学一般不提供教材,老师只建议参考书。国内选用的多数非国外原版教材,国内双语专业教材建设落后,多数是中文教材的翻译本,与国外教学内容体系不一致,因此,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6.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国内考核方式多数是单一考试形式,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考前搞集中突击应付期末考试,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国外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涵盖实验报告、作业、团队项目报告及每个人所做的演讲、期中和期末考试等多样化考核形式,学生对平时学习非常重视。

7.培养方案设置不合理。国内国合班专业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更多的是国内同类专业培养计划的英文翻译,不能根据实际人才需求,结合中外培养方案,形成国合班特色专业培养方案,难以达到中外合作办学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基于出国留学雅思最低分要求,国内培养计划偏重外语教学,弱化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外语人才,而非国际化专业人才[8]。学生出国后需要大量恶补专业基础知识,一年的学习压力非常大。

三、中外合作办学培养质量提升策略

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沟通能力、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型人才[8]。在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接轨国际化,从招生质量、学生管理、国合班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多样化课程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的改进、特色培养方案制订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具体为:

1.提高招生质量,增强学生自律和自制力。加强和扩大中外合作办学招生宣传,提高招生质量,尤其是高水平英语的考生录取比例。

加强国外留学生自我管理,同一学校或班级出国的学生要设立形式上的留学生班级,推选班长组织大家交流汇报国外学习期间生活及学习情况,互相帮助和鼓励学习,访学老师发挥积极引导和帮助功能。另外,留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也非常重要。鼓励留学生应该多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提高交流技巧和沟通能力,切实提高英语听说能力,例如格大针对国际生的Table Talk和World Cafe等交流活动。

2.加强“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师资队伍的培养。要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型专业人才,首先要有师资队伍的质量保障,特别是专业老师,而不仅仅是语言老师。一方面可以“请进来”,邀请国外高校派遣本校老师来华授课和讲学,不但给学生授课,而且与老师座谈、交流授课经验和进行教学研讨,更快地组建本校双语型专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走出去”,派遣国合班任课老师,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深入国外高校,这是一种更有效的提高方式。例如笔者在初期上课不能准确把握双语教学要求,都是慢慢探索,在盐工派遣出国访学一年后,尤其是深入国外高校课堂切身体验,跟国外任课老师及学生交流探讨过后,能全方位更好地把握他的上课方式、授课内容体系、考核要求及方式等。

3.国外原版教材作参考书,实际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快速更新。中外合作办学的教材,尤其是工科类教材,应该选用国外原版教材,学生可以从一开始就奠定英文专业知识基础,接受原版教材中的新方法、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有助于培养国际型人才,也有助于学科建设中快速缩短与国外差距。鼓励教师自编讲义,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实例贴近生产实际,源于最新期刊、报纸、学术报告、网络视听资料等,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实用先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课程教学中知识和技术的快速更新[8]。

4.立体化、网络化、信息化以及远程教学与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针对外籍教师派遣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师资力量的限制,避免突击授课的影响,建议借助国外多媒体等信息化资源,大力发展立体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教学。由于格大师资力量限制及时间安排限制,在2014年的校际交流总结中,双方提出革新教学方式,由格大教师远程在线授课、录制授课录像与面授相结合的多样教学方式。正式面授前,借助网络的远程功能,由中方老师协助完成学习资料发放,布置预习作业等;完善电子邮件及网络化教学平台,实现双方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开放,实现外教、老师与学生间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

外籍教师来华面授,时间安排上建立预先协调机制,中方提前安排拟授课课程并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供课程名称和授课大纲,外方根据时间提前做出外籍教师的授课调整,选派教授对应授课内容、符合专业要求的老师来华授课。

5.贴合实际教学丰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贴合实际教学丰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平时学习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相比国内教学单一的考试考核方式,国外注重教学实际效果,通常在课程初期就会给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要求、期望和考核方案,并严格执行,例如外教会要求学生交一本Logbook,自主记录本课程学习过程中所有上课及日常课后自学内容,老师会定期检查签字点评并确认。外教注重平时考查与考试的结合,布置多个项目性的大作业,包括讨论报告、调研、学术小论文、上台做演讲等形式,参与课程成绩考核,并占一定比例,因此,极大地降低学生期末考试的投机心理,更注重平时学习。

6.中方主导下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国际化的人才,专业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上应该结合国内对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需求,由中外合作双方共同讨论制订,既不直接采用国外原有培养方案,又不是国内同专业培养方案的直接翻译,而是在中方主导和外方协助下,由双方专业老师及管理层共同讨论制定符合国内人才需求的国合班培养方案。

四、盐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举措与效果

盐工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践行“能力导向”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探索,采取了多项具体有效的措施:

1.提出了“能力导向”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国合班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挑战杯”等大赛,参与老师科研项目,进行素质拓展。

2.出台盐城工学院优秀学生境外留学奖学金奖励办法,推进和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鼓励学生赴境外留学,增强学生的国际交往与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创新国合班学生管理多元化,加强学生自律。选派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担任“留学生专项辅导员”,提供全方位的出国留学指导和帮助;“国合班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引导并协调学生加入老师的科研团队,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或自主创业;国外留学期间学生的“访学老师督导制”,填补国外留学生管理真空期,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4.师资队伍培养采取可持续发展和多样化模式,连年派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赴格大或其他国外高校进修,充实和提高双语教学师资队伍,保障国合班教学师资需求。

5.设立校级出版资助基金,鼓励国合班任课教师多方收集国内外教学素材,自编出版双语教学讲义。

6.鼓励教师革新教学考核方式,采取学术论文、结合自身科研项目、工程实际的团队项目报告、考试相结合的多样化考核形式。

7.中方主导外方协助下,中外双方共同制订符合复合型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8.立体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多样化授课方式,强化中方任课教师和外方授课老师的互动交流,提前准备。外方反映2016年的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外教来华授课,相比2015年教学效果及质量有了极大的改善。

截至目前,已经毕业的20名留学生中,机制专业国合班已经有5名留学生获得了英国“一等荣誉学士学位”,80%以上获得“一等”或“二等上荣誉学士学位”,80%继续留在英国读研或读博,部分同学回国工作,在国合班中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促进了招生质量的提升,机制(国合班)专业的招生规模由一个班扩大到两个班70多人。良好的培养质量已经吸引格大出台针对中国留学生的专项奖学金,吸引更多盐工国合班学生留学,盐工留学生的良好表现获得了国内各级媒体的系列报道。

参考文献:

[1]王璞,李玲玲.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J].东南学术,2013(4):242-248.

[2]王璞,李玲玲.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J].文教资料,2016(20):120-121.

[3]孙巍,韩伟,李美旭.中外合作办学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4(8):97-101.

[4]赵彦志,葛婷婷.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与发展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4(20):54-56.

[5]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6]王璐.1995―2010:中外合作办学研究15年的量化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2(4):14-18.

[7]曹建芳.提高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