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阅读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何为阅读?查阅辞书,《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阅,有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之义;《新华字典》中的解释:阅,有看、察看之义;读,有依照文字念之义(我们说依照文字念亦非读不可)。据此看,“阅”和“读”是看和念,并领会其内容的意思,其区别在于:阅不出声,而读可出声,亦可不出声(包括朗读、默读等)。而我们所说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的内涵远比其字面意义丰富得多。阅读须用眼看、脑想、口读、手写。前三点是最起码的,若须边读边划、圈、点、批、注、做笔记,尚需用手“写”。这样,我们所说的阅读过程乃是一个眼、口、脑、手等生理器官整体性综合运用的活动过程。
二、阅读的性质及心理活动特征
1、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信息接收、处理的实践活动。
书面上的文字符号对阅读者来说是一种外部 语言,是语言信息。阅 读的过程就是读者看到的外部语言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过程。这种过程中,读者通过感知读物的过程,经过选择处理,变成自己的思想,把读物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或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语言,是一种新的语言的再创造过程,也是阅读者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的全过程。
2、阅读是一种有关生理器官综合的复杂的活动。
不论是哪种形式的阅读都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有关生理器官的活动,就像朱熹和徐特立强调的那样。就阅读中读的形式来说,又分为默读、朗读、泛读、精读、研读;浏览、速读、细读:齐读、个人读等。但我们所说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又并非传统的阅读形式那种单纯的语言文字上的信息反馈,不读错、不丢字、不唱字、不重复等。它是读与思、分析与理解、圈点与批注、摘录与笔记等的总和。这是教改不断深化所赋予阅读的新的含义。这种阅读的过程是复杂的过程。
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理解是阅读的核心,再创造是理解的升华,而感知则是理解的开始。在理解的过程中大脑进行着紧张的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包括:从形式到内容的逆向思维、由此及彼的横向思维;有分析时的求异思维;有以吸取、理解为主的一般性思维;有以鉴赏、评价为主的创造性思维;还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因此,阅读过程的核心实际就是大脑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分析、比较、想象、联想等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其中当然包括识记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的思考力的得以增进,创造力得以发展。因之,抓好阅读教学能促进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
3、阅读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
“缀文者情动而辞法,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阅读过程中伴随着一种炽热的情感活动,这种情感活 动包括理性的思考和激情的熏陶。如阅读中的捧腹大笑,黯然落泪,同情与憎恨等。通过这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实现鉴赏与审美,在潜移默化之受到作品的感染,使读者受到教育,从而收到了美育、德育的作用。
在阅读的全过程中,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情感活动总是水融,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把握这一特点,文道并重,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我认为主要包涵以下三个基本层次:
1.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解读)
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不理解读物的意义,就不可能从中吸取文化科学知识,交流信息,无法通过阅读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更谈不上学习语文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理解性阅读以认读为起点,既要微观理解,更要宏观理解。微观理解指对读物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章节的局部理解;宏观理解指对读物整体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社会价值,乃至作者的全面理解。只扣字词句、见树不见林不是真正的微观理解;撇开字词句、天马行空地架空分析,也不是真正的宏观理解。理解性阅读包涵文字――意蕴――文字和整体――局部――整体这样两个双向运动过程。
理解性阅读应以感受为前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训练提出要求,其中“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各条,反应了中学语文教学界对培养语感重要性的共识。
2.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赏读)
中学阅读教学应该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中学生欣赏性阅读的对象不应限于文学作品。其一,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前一条显然包括记叙真人真事、说明客观事物、论说事理哲理、社会交际应用的非文学作品在内。其二,选做课文的古今文章,内容上含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美质,形式上则具有结构美、语言美、节奏美等美的因素,阅读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去欣赏、品味。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许多并非文学作品,或者不是安排在文学作品单元里教学的,但都应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
中学生的欣赏性阅读目的在于借鉴。成年读者欣赏优美有趣的读物,从中获得身心愉悦,阅读本身可能就是目的。但中学生除此之外,还要借鉴作者观察问题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思路,表情达意的技巧,从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门径。
欣赏性阅读的潜在功能是提高中学生阅读的品味。课文经过精心筛选,多为名家名篇,时文也大都文质兼美,中学阶段欣赏阅读四百来篇文章,无形中为他们选择读物树立了一个高标,有助于他们课外阅读时舍弃或抵制那些观点偏颇、结构凌乱、故事雷同、文章拙劣、品味低下的文字垃圾。
3.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研读)
研究性阅读有不同的层次,中学生的研究性阅读,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作较为深入的、带有创造性成分的阅读。
研究性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中学阅读教学与成人个体阅读的显著区别,在于课堂上同时存在两种阅读主体,即教师个人和学生群体。一般来说,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欣赏水平高于学生。如何使学生的理解欣赏水平提高到教师的程度?传统的做法是讲解分析,即教师把自己的(或从教参中抄来的)阅读体会和盘托出,奉送给学生。实践证明这样做费力不讨好。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己去探寻、研究、思考、发挥每一个阅读主体的创造精神。如果引导得当,学生群体的阅读水平有时会超出教师个体,达到意想不到的广度和深度。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去研究,有助于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研究性阅读的核心是质疑,即提出问题。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程颐说“学者先要质疑”,张载说“学则须疑”。义务大纲要求初中生“就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精华的继承。课文反映了什么内容,是否真实,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语言表达有什么特色,有无更好的表达方法・・・・・・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研究,才有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中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的能力,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中学阅读训练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我认为主要是:
1.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出声的阅读,阅读是无声的阅读。义务大纲要求初中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眼、脑、口、耳协同动作,可以从中判断学生认读的正误、理解的深浅、欣赏品味的高下、探究研讨的精粗。朗读的主要技能有重音、停顿、语调和语速。
2.精读和略读
精读的目的在于充分理解读物,要咬文嚼字;略读的目的在于观其大略,要善于“提纲挈领”。精读是基础,略读为应用。精读要弄懂读物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带有研读成分,略读则要读一遍就能理解大意。
3.速读和听读
1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198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是指任何一个人的智能不像传统教育中所说的那样简单,仅仅限于语言智能与逻辑数学智能,除此之外,还存在其它多种的智能。诸如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以及人际智能(理解他人的)等。
研究者通过大脑病理解剖对正常儿童与超常儿童的开发过程,脑损伤后认知技能受损情况、特殊群体如天才、白痴、患孤独症儿童智障儿童等不同人群表现出参差不齐的认知层面,很难用一元智能予以理解。再结合不同动物种群与不同文化背景得出截然不同的认知能力以后,以及通过二种心理数据包括一种统计分析的各心理测试之间的关联性和另一种技能训练,不同结果的相关性,甚至对人类认知进化、交*文化认知等多层面的研究分析,得出了每一种智能在大脑结构中不仅存在,而且可以相互独立的,只是在表现形式上为了适应基础目标而实质上表现出一个综合的复杂反应系统。所以严格地说,多元智能无论其发展的七种和八、九、十种,但都是存在着其相对独立性与使用相关性相结合的多元交*系统。
2多元化理论指导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2.1阅读思维的多元化
由传统教学观点的一元化到多元化是教学思维上的一项突破。这是参与人员必须首先确认的,即确认每个学生的智能都是多元的,现在的应试教学不利于开发学生右脑,全面调动他内在的积极性和自身的多元潜能。我们推行这套理论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所有学生的各种智能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都能发掘出来,使得那些单元智商高的学生考得更好,而那些考差了的学生仍能充满信心;最后不仅是获得了学校语文阅读的课本知识,而且还获得了社会实践的能力。因为实际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的,这样培养出来不同智能强项的多元人才都能符合社会需要。真正印证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点。
2.2阅读目标的多元化
基于多元教学理论认定学生智能的多元化,那么每个学生的个性、感悟、智能的展现兴趣偏好当然都不会完全一样,如果用统一的目标去套用本身就不合理,也不符合我们一贯强调的“因材施教”的观念。
所以目标多元化的实质是对于不同的学生和他的智能强弱展现,应该赋予这门阅读课程中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目标。从广义地讲,大纲所赋予“知识目标”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能力目标”;完成考试要求的目标之外,还要求社会赋予的“实践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了这一点,即三维目标的确定,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了要求。总之,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统一目标最终还是满足不了不同学生具有的多种智能强项所产生的强烈求知愿望,也很难满足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的需求。
2.3阅读内容的多元化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是主要的,但除了教材与此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补充读物一般比较开放和灵活,允许教师在一定范围内作些选择。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使选则的读物既符合教学目标同时又符合个人兴趣爱好以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此外,结合学生多元智能的强项,还可以根据教师指导或自行寻找适合自己感兴趣的多种课外读物,以及深入社会实践必须学习的那些专业读物。
总之围绕中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多元化,内容丰富,学生有比较广阔的活动空间。
2.4阅读方法的多元化
“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方法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工具,是入门的钥匙,过河的桥梁。我们要坚持科学观点,在语文阅读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我国中小学的课堂上提问很少,因
为他们从小就接受了一种顺从教育师长的话,不容置疑,这对幼儿教育时期,有一定的合理性。“三R系统特效教学法”创始人朱松春教授认为:“教学系统中主要是三个主要环节,即一是教育部门包括学校和教师一方;二是家庭和家长一方;三是学生一方。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强调在家里是家长做主,在学校是教师做主,学生没有自主权。“三R系统特效学习法”别明确学生是主体这个概念。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是明确的。所以在学习这个问题上,一定要以学习者本人一学生为主体。”
只有承认教学系统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才能更好地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贯彻多元智能理论。因为根据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只有建立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才能在适当以保留传统教育优点基础上,全面吸收和开展实现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工作。
此外,面对大量的参考教材和课外读物,学生还必须善于结合学习目标,择优而读,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总之,学生必须掌握各种科学方法,随机而用,所以自主学习中拥有多元学习方法确对提高学习效果是极为重要的。
2.5阅读测评的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阅读语文,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质量等方面的能力,而且还可进一步来检验他未来在运用这些阅读知识来最终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在当前教学中存在着侧重于单元智能的测评倾向,过分看重于文字答卷和教材的文字内容,在中高考中仍然存在着一卷定乾坤的现象,这对于那些语言、逻辑数学能力不强而其他智能较强的学生来说确实存在着实际的不公平。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传统的教学考试方法,脱离当前就业的实际。因为工作中的能力检验绝不是像教科书和考卷中答题那么简单,而众多的其它智能诸如理解别人的人际智能与了解自己的自我认识智能以及空间智能等缺乏的话,那就确实很难适应社会实际工作对其智能的需求,而多元智能则如能在中小学首先是从语文阅读中开始进行运用与教学试点,使孩子从开始接受从书本到社会实际的多元智能教学,展现自己的多元智能才能,不仅能够应对考试测评,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应对今后复杂的社会实际,学会生存。在中学语文阅读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方法进行测评,可以鼓励过去在单元测试中无论居于强势或弱势的学生都能走向全面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没有一个人所有各项智能都处于强势的,大多数人总是有几项弱。过去传统单元测试方法测出低智商的主要是在语言和逻辑数学智能方面的不足,不等于其它智能都不行。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强化优势使其在某一方面智能达到天才程度。而对于弱势智能则予以补偿,使之逐步由弱变强。这样就可以挖掘每个学生本能的潜力,特别是对于某些智能弱势的学生,可以增强其信心。实践证明,这种多元化的考试方法不仅增加了考试的公平性、合理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培养的成才率!能与社会需求部门相配合。可以在未来专业工作中发挥强势,达到较高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郅庭瑾.“多元智能”理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02,5.
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情感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阅读思维逻辑的情境性、、教学的形式多样性以及教学语言的示范性。因此,阅读教学中,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1.引感,以情动人
阅读的内容能决定情感性。欲想使语文阅读教学富有感染力,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欲望,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产生内在的动力,就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引发学生的情感,以情动人,教出情趣。不论是教写景的、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或是教议论文还是说明文,都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中以语言的方式所传达的作者的喜乐爱憎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字、词、句、段篇中的含义,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巧妙之处。
2. 入情入境,开发思维
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思维的规律与其他的学科有所不同。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展现形式,语言的本身就不单是传授知识的凭借,更为重要的则是教学内容。要让学生能接受并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想传达的情感信息,则不论是感性的或是理性的,都必须先通过整体感知、亲身体验、丰富的联想、展开想象等等的开发学生的思维的方式,使学生入情入境,这样方可让学生真正地领会和理解当中的深刻含义。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的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或记叙文的阅读教学,更须贯彻以情境熏陶,开发思维的原则,给予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发思维的特定内容与形式,也就是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生动的画面、绘声绘色、情感与态度、故事的情节、喜怒哀乐的场面等,让学生进入情入境,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活跃,从而对阅读产生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当然也离不开抽象思维,更应重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等抽象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这不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课堂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性、自主性、开放性的体现。这样,就能把学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不会学”变为“乐学、爱学”。因此,老经验的语文教师会针对教学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多媒体、故事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最活跃的最高境界。
3.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语文就是人类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的总称,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课文就是反映现实的生活,而人们相互之间的交际、沟通与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必有着密切地联系。因此,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就应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产生学习语文求知欲。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必须与日常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尤其是听说读写的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动就象一盘盘美味佳肴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浓厚,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4.提高语言艺术
在阅读内容中的情感性和阅读中思维逻辑的情境性都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准确、形象、生动、鲜明,感染力强的同时又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浮现作品中生动形象的画面,成为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描述、表达的形象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能开拓了学生的创新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此外,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去阅读实践探索,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
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当对学生新异的求知刺激,易于激发学生的注意,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模仿。
无论何种知识领域的阅读,均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基础,而文字基础的打造,必须经过长期的语文学习。学生时代语文课堂上的几十分钟,只是占漫漫人生的一粟,人类拥有的知识,更多是课外阅读学习到的。可以说,阅读与语文学习是相互相成,紧密联系,不可或缺的。
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应主要把握以下两点:如何有效地提高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及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巩固阅读成果。
一、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仍未成熟,很多时候他们的思考、行动都带着非理性的成分,排除家长与老师的压力,兴趣往往是维系他们持续不间断从事某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决定学生能否养成阅读习惯、进而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
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可以对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图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选择合适他们而他们亦感兴趣的图书。"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因此,要对拟推介予学生的图书加以甄别,既不能内容较深,语句枯燥,又不能简单肤浅,令学生读之无益。总体而言,应把握以下几方面原则:1、思想健康;2、充分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3、有趣味性;4、注意阅读的广度。
其次,应在学校内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在美国,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了政府工作的重要部分,其中一种方式是定期邀请著名职业体育明星到学校与学生一起阅读有益的书籍,较好地利用学生的崇拜心理去提高其阅读兴趣。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模式,另一方面,可通过在学校组织针对阅读的集体活动,如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也让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比较与竞争提高阅读的兴趣。
二、应适时给予学生合理的辅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读物,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但是,如何令学生从这种个体的、自由的阅读提炼为有益的知识,进而提升语文能力,则需要老师合理的引导。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强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
如何有效地对小学生的阅读提供指导,就必须了解小学生的特性。小学生都是儿童,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与定型的成年人有区别,要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所以要讲究阅读的先后,阅读要有计划地进行。因此,笔者认为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从下面三个角度考虑:
(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令语文学习通过文字阅读的形式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我们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地处理与表达。
(二)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作为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阅读计划。首先,从体裁上,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中年级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其次从时间上,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最后,要注意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阅读计划。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指导学生指定阅读计划,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及其个性、兴趣、知识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令其能阅读与学生相得益彰。
(三)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读书的积极态度,令其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做笔记。课外阅读就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