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移动医疗

移动医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移动医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移动医疗

移动医疗范文第1篇

急救车在移动过程中,车上的X光片机同时开启。几乎就在车载X光片机拍照的同时,远在8公里之外的医院就已经收到了X光片机传回来的数据报告,医生们根据数据报告一边通过视频指挥急救车上的医生进行急救,一边商议下一步的诊断计划……

跟以前只有等病人被送到医院后医生才能诊断相比,上述创新为抢救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而要实现这一结果,前提是要实现高清视频的稳定传输。在2013 GSMA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现场,中国移动首次将 4G移动通信技术纳入急救医疗体系,开启了移动医疗领域的新纪元。

看见未来

X光片机同步传输只是移动医疗最基本的功能。

83岁的Sigrid Gorn正坐在客厅的椅子上,看着手腕上的血压读取器对着电视屏幕说:“好,看到了。”

电视机屏幕里则是面带微笑的Malte Cornils,这位计算机专家正在德国柏林的查瑞特医院远程医疗中心与Gorn视频通话。

“一切正常。”Cornils告诉Gorn,“我已经收到你的血压和脉搏测量值了。”

这是在波茨坦开展的老年人辅助系统实境测试,Gorn便是其中的一位参与者。此次为期50天的试验将测试“环境辅助生活”(AAL)项目研发的部分技术。AAL是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拨款扶持的科研项目。

电信创新实验室的健康研究与创新总监Michael Balasch说:“项目首要目标是打破孤立解决方案的模式,构建标准化的AAL平台,另外则是通过推出开放标准系统,确保老年人能够用上价格适中的AAL和远程医疗解决方案。”

以上是西门子公司在其《未来之窗》杂志中为人们描绘的一个情景。而这并不只是设想,它已经成为了现实。

科技正驱动着人类创造更好的医疗服务,移动医疗就是趋势之一。

移动医疗,是指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如移动电话、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例如,通过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信息和医疗服务等。2007年该概念首次提出,2009年被公众接受,之后发展迅猛。

移动健康时代

“移动医疗的市场范围很大,有低端也有高端。”在美国加州健康科技集团总经理李瑞看来,移动医疗有商机,大家会关注这个领域。不过每个商家关注的领域不同,例如有的人只是提供检测,有的人则提供老年服务,不同年龄层的医疗需求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模式去满足不同的需求。

杏树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移动互联网医疗应用软件开发的机构,其创始人张遇升介绍了目前移动医疗的情况。

2011年,张遇升选择回国创业,杏树林就此诞生,公司旨在为中国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基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临床信息服务。主要产品“医学文献”和“医口袋”,是专门为医务人员量身打造的免费智能手机应用,为医生提供个性化的文献和参考资料,包括药典、检验、医学计算等。

移动医疗主要包括医院、医药公司等医疗服务相关组织;医生、营养师、健身教练等服务机构及相关专业人员;以及求医问诊的患者、及对医疗健康信息有需求的普通消费者等三类用户。

不同用户市场,均有相应的移动医疗模式。

例如,Vocera公司针对医院提供可供在医生和护士佩戴的移动设备,随时发送、接受信息,通话并设置提醒,取代了以往在医院里使用的BP机;而Zeo公司则主要以普通患者为目标客户的公司,其主要的产品是通过一个可佩戴的硬件来监测心率、饮食、运动、睡眠等生理参数。

具体来说,Zeo提供一个腕带和头贴通过蓝牙和手机或其他设备来记录晚上的睡眠周期。用户通过监测的得分变化和该指标的平均值相比较,以对自己的睡眠有一个量化的了解。这也支持了Zeo对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睡眠指导。

而在中国,2000年成立的医药生命科学专业网站丁香园也在涉足移动医疗领域。

丁香园旗下产品众多,主要包括帮助医生提供文献检索资料、求职信息、分享病历等的“丁香客”,以及帮助医生提高医药处方准确性和安全性的“用药助手”。

“以医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模式很有想象空间,因为这有可能会吸引到药厂的关注。丁香园之外,杏树林、睿医等新兴企业都在服务医生这个专业群体。”一家大型社交网站的运营经理李力表示。

而针对普通消费者推出可穿戴设备的天津九安公司在未来则更为看好物联网和大数据,即将所有的数据电子化,对一个用户的整个行为进行追踪。该公司自主研发的iHealth(智能血压计、智能血糖仪等)被称为在移动平台方面的最具潜力的创新性产品。《纽约时报》曾盛赞iHealth是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四个最酷的产品之一,其也被业界认为开启了移动健康时代。

超百亿元的“蛋糕”

移动医疗,带来的不仅仅是医疗上的便捷,还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像我们之前没有淘宝而现在有电商一样,在移动互联时代,医疗市场也必将会有移动医疗的市场空间。”李瑞认为,一个产业的市场很好,一定是因为有需求的存在。现在的医疗市场就像大家吃大锅饭,机会非常多。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达到125.3亿元。

此外,中国在卫生事业方面的“十二五”规划,给移动医疗市场带来利好。例如在基层医疗领域培训15万名全科医生,城乡居民电子健康病历建档率达到全国人口的75%以上。

艾媒认为,在未来5年,中国医务人员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将接近100%,医患沟通平台将较为完善,中国也将逐步建成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城市或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为移动医疗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这一切都表明,移动医疗市场正在迎来春天。

“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很大成长空间而又处于变革期间的医疗产业来说,机会多多,哪怕一个细分的领域出来,都是一个很大的体量。”李力说。

探寻盈利模式

尽管瞄向了更为长远的市场前景,但由于医疗行业本身的特殊性以及人们对于就医观念的难以改变,先行试水移动医疗的企业势必需要先经过一段艰难的开创之路。

“2012年国内移动医疗处于起步阶段,各企业正积极布局,探索各种运作方式,不过盈利模式尚未清晰。”艾媒咨询表示。

例如,春雨掌上医生系统,该公司的产品是针对普通消费者提供“自查+问诊”的轻问诊的工具类APP,也就是说,该公司主要希望解决用户在有身体疾病症状的时候能随时、随地地利用手机做诊前咨询。

除了能够用其查找附近的医院、药店等,产品还包含免费以及收费提问。

但目前该公司的付费用户并不多,而医生的费用则由春雨支付,盈利模式并不清晰,无论是用户还是医生都处于市场培育阶段。

移动医疗的先行者――“好大夫在线”平台同样也在耐心寻找盈利模式。“通过互联网提高效率来解决医疗资源紧缺问题,将是‘好大夫在线’未来盈利的方向。”该网站创始人王航行曾对媒体表示。

目前“好大夫在线”平台共有30万名医生,其中有5万名活跃医生,以免费解答患者问题来积攒用户群体。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好大夫在线”从最初的网站留言回答进阶到付费回答,可能是1对1或者1对2模式,这取决于用户的付费情况。但这种付费一般都比较低。他认为,“好大夫在线”的盈利模式难题实质并不在于付费低,而是手段,“医生给患者看病,一定要看病历资料,否则没有办法判断病情。”

加州健康科技集团旗下的“好医友”同样也是网络远程会诊服务平台,它提供的另一种操作模式:医生和患者在这个平台上有直接接触的机会,并可在医生端查看用户病历,从而给出咨询和判断。

“我们是基于客户端去传送相关信息,而非基于医院端,医院端是基于医院内部的网络,而且在开放方面也面临很多限制。”李瑞说,通过平台,患者可以享用目前中美乃至全球最优秀的医疗资源,安全上传、云端存储病历资料和健康信息供医生研究参考,并直接同国内外知名医疗专家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体验可信、专业、优质的医疗相关服务。这不仅对接了国外的医疗资源,而且同样也给国内的医疗资源提供了出口渠道。

用户付费,医生或者医疗机构进行收费,而“好医友”平台则在中间收取一定比例的平台费用。根据医生端不同级别的情况,收取的比例也有所不同。

“我们会提供给医生和患者进一步的服务,例如病历的压缩和管理,给予患者不同的医生推荐等等。”李瑞说,对“好医友”来说,目前推广的难度在于现在中国使用网络的经验远比美国低,年龄大的人对于网络使用会有恐惧心理。

监管风险难题待解

除盈利模式问题,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还面临很多医疗行业本身的特殊性。

例如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看病难、贵等问题突出,医改尚未到位。 大部分公立医院信息系统开放度低、标准化低、数据共享能力欠缺。新兴的移动医疗领域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较大等都是移动医疗行业的实际困难。

此外,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需要稳定和安全,也正是移动互联网的软肋。 而目前的移动医疗类APP并未给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带来很好的消费体验。

根据艾媒咨询报告显示, 2012年中国手机用户对移动医疗认知度非常低,仅有8.6%的用户了解移动医疗,77.1%的用户完全没听说过移动医疗。报告分析认为,目前移动医疗APP实际应用融入中国手机用户的生活尚需一段时间。

移动医疗范文第2篇

华康全景原为海南省官方统一预约挂号平台,通过与深圳、珠海、海南等地卫生计生委达成合作,从PC端网站上和移动端“就医宝”为患者提供“医生预约”服务以及其他增值服务。

包括华康全景在内,近两年开发的医疗类互联网平台数以千计,不约而同地从提供医生咨询以及预约挂号切入市场。尽管如此,脱颖而出的企业并不多见。2014年移动医疗企业融资案例仅为80余起。

对于新兴的互联网医疗行业来说,稀缺的医疗资源、既有的医疗卫生体制缺陷,以及赢利模式不明,是横亘在其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从预约挂号切入

中国2014年门急诊人次达到70多亿。挂号是患者进入医院的第一道关口。看病难,找大医院专家看病更难,多年来,患者习惯于到医院排队挂号。

为了给患者提供方便,一些地方先期推出电话预约挂号服务。随着互联网兴起,网上挂号开始出现。

2009年,卫生部第95号文件,规定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都要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但同时要求“医院不得与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向患者收取费用的预约挂号服务”。

此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政府都建立官方的挂号网站,还出现了一些企业举办的预约挂号网站。但因为政府有禁令,企业一般不敢直接从预约挂号服务上收费,转而通过积攒医生资源,鼓励医生在业余时间提供就医咨询业务。

比如2006年成立的“好大夫”,网罗了大量优质的医生资源,患者可以通过电话咨询联系医生,交流病情,医生则提出一些就诊建议,对于一些对症患者,医生可以为他们增加挂号名额。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些知名专家,为来自好大夫的患者每次增加5个到10个特需号,每个挂号费为300元。

随后崛起的春雨医生,则聚焦于移动端,开发“轻问诊”平台,提供医患双方在线问诊与沟通,提供健康咨询,后又增加门诊预约服务。

由于中国的优质医疗资源紧紧依附于公立医院,患者无论大病小病喜欢直奔大医院。但因为对病情无法自行判断,为看一个病往往要跑好几个科室,挂一个号要排上很长时间的队。第三方问诊和预约平台的兴起,使得医疗资源潜力得到一定释放。

曾经就职于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龚晓明就是好大夫网站的使用者。他表示,好大夫确实有助于医生筛选患者,使医生和患者进行更好的匹配,减少了盲目就医情况。

一般来说,医生预约加号不收费,但是电话咨询需要收取一定费用,这一模式也给医生带来了甜头。

2014年底,互联网医疗研究平台报告披露,春雨医生平台上最活跃的群体恰恰是来自三甲医院的年轻医生。

报告指出,在调查时间内,医生们在春雨上共获得2077万元收入。在收入最高的前20位医生中,收入最高的医生为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刘炳岩,达到46.18万元;收入最低的是来自河北的妇产科大夫尹建新,共获得6.79万元。

尽管在万亿医疗市场中,互联网医疗创造的价值并不显眼。不过,互联网医疗企业鼓励了医生管理业余时间,使他们提供更多诊疗服务,并获取报酬。 对资本严重依赖

如今炙手可热的好大夫、春雨医生,其实2013年以前并不为行业所了解。

作为一家行业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过去每年都会对上一年度的医疗健康领域投资并购进行统计分析。2013年以前,这家机构的行业分析报告中,医疗健康领域下的细分行业并没有“移动医疗”或者“互联网医疗”的分类。

不过,就在2014年,春雨医生、丁香园、挂号网等一批移动医疗企业获得投资,站上行业风口。

此后,不少创业者看到了机会,开始转向这一领域。一些具有互联网背景的创业者寻找一些具有医疗背景的合作伙伴,钻研医疗服务链条,琢磨患者就诊流程,希望找到突破口。

一到周末或者节假日,各种大大小小的沙龙、论坛不断,让业内人士聚集讨论,出现不同细分行业的行业专家。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仅在糖尿病管理领域,他就能一口气数出25个APP和创业团队。

当然,在移动医疗众多细分领域中,以向大众提供诊前预约挂号的创业企业最为引人注意。网络昵称为“DR.2”的涂宏刚,不仅是移动医疗创业者,还是一位行业观察者。他认为,“移动医疗的大众入口是一个充分竞争型入口”、“从业人员多”、“发展速度快”、“竞争最激烈的一个行业”。

除了这些新入行的创业者,还有一些成熟的医疗机构都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爱康国宾近来也宣布推出“导医通”APP,提供诊前预约服务。爱康国宾在全国体检市场积累大量医生,其中不乏一些公立医院医生资源,进入这一市场具有天然的优势。

由于卫生计生部门禁止第三方平台就挂号服务收取费用,大部分创业期的预约挂号网站和APP,实际上都是在向患者提供免费预约挂号服务,挂号费仍然归医院所有。

与好大夫、春雨医生等创业的时代不一样,新的预约挂号服务平台更希望直接通过医院公关接入医院信息化系统,直接与医院挂号系统对接,进而拓展支付、检验报告查阅等服务。

短时间内难以寻找到赢利模式,而积累消费者群体规模和医院公关都需要成本,移动医疗创业者都对资本严重依赖。因此,他们的想法与其他互联网企业雷同,依靠投资,积累患者流量,依靠服务黏住患者和医生,再基于用户找到赢利模式。

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从2010年至2014年3月份,移动医疗行业共发生投资事件58起,涉及企业33家,披露金额超过1亿美元。据了解,仅在2014年发生的融资案例就是2008年-2013年融资案例数量总和的近三倍。

有业内人士分析,近两年开发医疗类APP多达2000多个,同质化已经非常严重。不少企业仍处于概念阶段,预约挂号领域同样如此。 商业模式难寻

BAT高调进场可能将对市场进行筛选。实际上,BAT不仅在既有移动医疗企业中发起并购,自身也同样拓展业务。

目前,百度已经与好大夫建立紧密的合作,也收购了一些其他创业企业,资源将得到进一步整合。另一方面,“百度医生”APP也悄然上线,提供“智能导诊”和“预约医生”的服务,加紧在全国各地布局,拓展医院资源。

作为国内知名的互联网企业,百度具有小微企业没有的竞争优势,在北京跟301医院达成合作,在上海则跟华山医院牵手,显出这家互联网巨头的实力。

此外,阿里健康APP在2015年上半年数次改版,现如今不再是单纯的移动医药电商平台。阿里通过并购与合作,开始整合新浪爱问医生、华康全景、寻医问药网等平台的医疗资源。如今,用户可在阿里健康APP上获得预约挂号和门诊加号服务。同时,阿里通过支付宝团队也在拓展医院资源,患者还可通过支付宝在部分地区完成门诊预约挂号。

腾讯也在发力,不仅投资挂号网,还推出了以“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的微信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在微信渠道上,患者享有两个挂号渠道,一个是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进入医院微官网挂号,一个是腾讯钱包的“城市服务”。而且,微信渠道并不具有排他性,即使与百度、阿里合作的医院也不会拒绝腾讯。

2015年1月,腾讯消息,全国有近100家医院上线微信全流程就诊,支持微信挂号的医院已经超过1200家。

随着大资本进场,中小企业开始整合,小型移动医疗创业团队生存空间将会逐渐被压缩。

同时,移动医疗创业者也面临瓶颈。

首先是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缺陷,初级诊疗体系发展滞后,患者看病直奔三甲医院排队拼抢专家号,轻问诊、预约挂号才成为一门有中国特色的生意。移动医疗平台尽管可以给患者创造一些便利,减少时间浪费,却无力解决看病难的本质问题。

另外是面临政策风险。4月1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在例行会上表示:“除了医疗机构提供的远程医疗外,互联网上其他涉及医学诊断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可以做健康方面的咨询,但是不能开展诊治工作。当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情况在不断出现,我们也要不断完善政策,对这些行为加以规范。”一时间,互联网医疗何去何从引起热议。

再有是赢利模式的难题。为了避免互联网企业成为高科技“黄牛”,卫生计生部门三令五申不能在网络平台通过预约挂号赢利,同时政府也通过举办的预约网站来平抑市场。这就让预约挂号成为普遍免费的生意,引导企业探索其他赢利模式。

移动医疗范文第3篇

关键词:糖尿病;移动医疗;综合管理;问题挑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47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自身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导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流行疾病,是目前威胁全球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直至2013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增长到了1.096亿人,位居全球首位,根据目前这样的趋势发展,预计在2040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将到达1.507亿之多。

移动医疗,即:Mobile Health,常常缩写为Mhealth.直译过来是医疗健康,在很多文章或者报道中更多是称为移动医疗。移动医疗是指通过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如: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s,个人数码助理)、移动电话、卫星及其他无线设备等通信方式来为医疗行业提供信息或服务。

研究方法:本文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种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翻阅相关图书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再结合如今移动医疗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移动医疗运用到糖尿病领域的重大意义以及当中遇到的问题和糖尿病慢性病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组合分析,运用对比分析法分析。

1糖尿病医疗的现状和糖尿病移动医疗概念的提出

1.1糖尿病医疗的现状和问题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发表在JAMA杂志上的数据:至2013年九月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增至11.6%,总人数达了1.139亿。中国正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这种年轻化的趋势不仅包括了青少年,不女患者的数量也在直线增多。加之糖尿病本身又具有病程长,恢复慢,预后差,并发症率高的特点,患者常常需要定期到医院检查,在家坚持测血糖、血压等生命体征。

1.2糖尿病移动医疗的优势

传统的糖尿病诊治方法相比,糖尿病移动医疗最突出最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解决糖尿病患者长期定时入院检查难题:有了移动医疗在糖尿病领域的应用,患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对糖尿病进行管理。例如:利用移动医疗互联网的便利,糖尿病患者可以网上预约挂号,缴费,在家监测血糖等,而无需再成天往医院跑。

构建患者个人自动化数据库:糖尿病患者由于要长期反复监测血糖,血压等数值,这样就会有大量的数值单据或者医疗数据。移动医疗在这方面的运用,让患者可以不用再手动保存这些实质的单据,也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例如:基于移动医疗开发的云计算技术,就为糖尿病患者开发出了一个个人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以储存海量的数据,并自动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

搭建平台,改善医患关系:在传统的糖尿病管理模式中,医生与患者之间多数是单方向传达,患者于患者之间很多都是没有很多交流的,这就造成了医疗信息的障碍与狭隘。而移动医疗则可以为医生与患者之间,患者于患者之间搭建一个很好的沟通平台,让医院内部的医生、营养师、护士三者以一个团队的形式来为患者提供糖尿病管理服务,患者与患者之间也可通过移动医疗服务平台互相交流和分享。

促进糖尿病新药研发,趋势分析,为科研提供依据:有了移动医疗糖尿病患者的一切资料与数据都可以储存在系统中,而且医生的处方及治疗方案也记录在其中。这个系统里的数据,还可为临床医护专业人员提供完整的病例记录资料。不仅如此,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还可以了解到糖尿病患病人群的主要生理特征,预测相关患病风险趋势,以便提前对糖尿病的防治工作做出充足的准备。

实现糖尿病病人掌控自身健康:糖尿病患者通过移动医疗应用,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生命体征数据,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运用手中的移动智能终端以语音、图文、列表等方式全权管理自己的医疗健康信息,患者可从移动医疗应用中获取大量的关于糖尿病的相关资源。从而,糖尿病移动医疗有力的促进了糖尿病医疗服务模式从以往的“五驾马车、有病看病”的被动式诊疗服务,向“以自主掌握健康为中心”的主动式糖尿病管理模式转变。

完善医院糖尿病诊治模式:如今的糖尿病诊治方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住院治疗,发展为了“院内治疗+院外自主管理”的诊治方式,护士也是通过移动医疗无线查房,系统查询储存和查询病人信息等,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总体工作效率。移动医疗增加了医患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同时增加了患者的就医选择,在双向意愿情况下,使得患者更容易信任医生,医生也能更安心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整合医疗资源:移动医疗依赖于无线通讯和信息技术,由于其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优点,整合了中国当前社会的糖尿病医疗资源,最大化了享受医疗健康服务的糖尿病患者。中国大部分偏远山区的糖尿病病人享受到了优质、及时、有效的糖尿病医疗服务,也让医疗资源得到了一个质的的提升和充分合理地利用,发挥了其最大的功效。

2糖尿病移动医疗的发展现状和运用模式

移动医疗范文第4篇

早在2011年,人民医院就曾经请咨询公司进行过详细的IT规划。现在人民医院的信息系统分为五大领域,73个系统,204个子系统。2011年人民医院加入了HIMSS(美国信息管理学会评级),当时拿到的成绩是4.241分(满分为7分),2012年达到5.056分,2014年则达到了最高级,在美国5千多家医院里只有170家医院达到了最高级。

以患者为中心

刘帆认为IT系统要为医院服好务,需要流程统一、标准统一。人民医院采用了国际标准来描述病人的所有信息,为了对病人的情况进行精确分析,人民医院制定了相关术语,根据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范了72个字典。

现在,经过整合后,人民医院已经实现了医生可以看到病人历次的门诊、急诊、住院、体检的所有记录。并且信息是以患者为中心,以时间轴为主线而组织的。在一个界面中可以看到病人来过几次医院,历次做过哪些诊断,用过哪些药,做过哪些检查和检验。让医生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到病人每天的病情变化水平。

要达到数据统一,任何一项检查和检验,从医生、护士开具医嘱,到审核报告发给临床,每一个关键环节都要监控到位。

在医院里面病人会做很多的影像检查,但是这些影像数据并不是在一个系统中,超声波、CT室、导管室,每一个部门都可能存有病人的影像数据。为了把影像整合起来提供完整的查询、分析、共享,人民医院建立了一个大的影像中心,将所有的影像数据利用标准化的手段进行统一的存储和管理,并可以进行三维重建。这样医生对病人进行会诊时就不用坐在一个会议室里面,而是利用桌面系统,戴上耳麦就可以进行会诊。人民医院还将影像中心的使用推广到移动端,“我们医院并没有给每一个医生配备移动终端,我们只是了一个应用,让医生可以在自己的移动终端设置,就可以浏览每个病人所有的病历和影像。”刘帆说。

刘帆认为要真正实现以患者为核心,就要以患者的全生命周期以时间轴为主线将所有数据进行排列。并且要做到闭环管理,力求每一个流程都是高质量完成,病人才能被高质量的治愈。以用药为例,人民医院的用药流程是医生下医嘱,护士确认医嘱,药剂师审核医生处方,由包药机自动将所有的药包成小包装。并且由人工进行二次审核,发给病人前还要再次进行审核。审核完毕后要通过工人把药送到护士站,由护士跟患者进行核对。

移动医疗应用为王

提到移动应用,刘帆表示在医院移动只是手段,是为了提高效率和便捷性。此外移动应用还可以把信息延伸到桌面终端不可能到达的地方,也就是说通过移动设备将信息化进行延展,将信息化从桌面延展到病床旁。

之前提到的用药流程也可以很好的体现移动应用的好处,在包药机完成包药后,在包装上形成一个条形码,由药剂师进行审核。之后由医院内部的物流人员进行配送,护士作为取件人要进行签收扫描,如果没有扫描则无法进行下一步骤。之前的护士给液是靠口头进行询问,口头核对病人床位、名字等,而现在除了口头核对以外,要将病人的腕带和输液的条码进行核对,系统帮助确认病人是不是该吃这种药,分量是否正确。如果没有问题执行成功,如果两者不符合系统则会自动报错。并且每一步都记录在信息系统当中,达到用药流程双岗双核。

一个简单的移动工具加上一个条形码,解决了用药安全。使医院做到了正确的患者、正确的药品、正确的剂量、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给药途径,最后是正确的被记录在病历当中。

刘帆说,“其实移动医疗这个市场大有可为。因为医疗是改善民生不可缺少的一个行业,它不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它的价值更多时候在于我们能不能通过移动化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提升生产效率,怎么样使护士跟医生解放出来。我们在做前期的支持工作时进行过调研,发现护士的流动率是非常大的,因为工作强度大,所以流动率大。我们如何通过新型的手段和工具提升工作效率,能够使他们解放开来,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移动医疗范文第5篇

与此同时,随着3G通信技术的成熟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移动医疗成为了投资增长最快的医疗信息化领域。根据计世资讯的最新报告,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19.5亿元,比2011年增长31.5%。该机构预测,2013年移动医疗将继续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市场规模将达到23.6亿元,比2012年增长21.3%。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医疗信息化尤其是移动医疗已进入快速启动阶段,未来几年将步入高速成长期。但是总体而言,移动医疗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需要创建规范而有序的机制,需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从而达到医疗服务便捷、高效、科学这一最终目的。

技术与业务要真正融合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

我想指出的是,一个好的政策环境可以有力推动这个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美国在搞医改,他们明确提出要用信息化的手段促进医改的实现,即使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依然投入巨资进行医疗信息化的建设,这是我们国家应该学习的。

看看我们的医院,最犯愁就是人太多,还有一个就是医患关系。如何把医疗的流程扁平化,如何降低误诊率,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准,我们需要向信息技术要答案。尤其是云计算,它的发展给医疗信息化带来了很好的机遇,它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还让医疗信息成为很重要的信息资源,用户在授权的情况下可随时、随地获取医疗信息。关于移动医疗,最近几年发展很快,它能有效提高业务效率,降低医疗风险。但是一个技术能在一个业务领域解决问题,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从而实现技术与业务的真正融合,避免资源的浪费。并不是说有了好的信息技术,一切都万事大吉了。

普及前提是有统一标准

随着IT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服务广大的需求,将移动医疗和远程医疗的有机结合,是医疗行业、卫生管理人员、广大群众提出的迫切需求。通过这样的融合,能够改变医生看病的方式,改变群众就医模式,同时也改变管理人员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

但是移动医疗的普及和价值体现需要满足下面几方面因素: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这是前提;其次网络覆盖,如果没有一个高水平、高稳定性的网络做承载,移动医疗也好,远程会诊也好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第三是信息的集成,要将移动的设备无缝集成到整个信息化系统当中;第四是数据的安全,这一点非常重要,应该从制度、管理和技术上采取相应的手段;再有一个就是主管部门的认知认同,这对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合理利用资源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主任张文中

APP开发不应被忽视

整个社会对移动医疗应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它肯定是以后的一个发展趋势。政府主管部门、厂商、医疗机构都在加强对这方面的关注,到目前为止也形成了一个初步的产业链结构。在整个移动医疗产业链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APP应用。虽然市面上充斥很多医疗APP应用,但遗憾的是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个由医院自己开发出来的APP应用。

我们看病住院经常看到的一种现象是病人心烦气躁,医生和护士更是不耐烦,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双方都没有通过一个有效的方式去解决相关问题。举个例子,办理住院手续的时候需要到住院部填写一堆单子,跑来跑去交各种费用,还得去买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这对于第一次办理的病人家属来说是挺头疼的一件事情,他可能反反复复向医务工作人员询问。有了APP,其实这一切都会变得轻松许多,患者通过相关的APP应用便可以提前了解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APP这件事情,医院真的可以去做。当然,医疗APP由于涉足了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自然受到很多其他行业不会遇到的政策壁垒、专业限制、资格门槛制约,因此它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勇气,它的定位也必须更加明确。

——计世资讯副总经理郭畅

重视无线网络的规划

移动医疗在技术和产业上都已经准备就绪,但是由于现在医院的信息化工作安排得相当紧密,而他们主要工作是集中在医院全业务流程的打通以及一些基础信息系统的完善上,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医院部署移动医疗的积极性,但这并不妨碍移动医疗这一趋势性方向的普及。

这里我强调一点,无论是医疗信息化还是移动医疗都必须重视数据的收集、关联和分析,所以建设一张安全、可靠、无处不在的承载网络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无线网络的部署,根据我们的经验,医院应该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一个是基站的部署,包括摆放位置和辐射的范围、方向,确保不会有任何的死角,也就是全覆盖。第二就是与频率相关的一些问题。在多个无线路由器的环境里面,相同的频段里面可能会发生一些干扰,我们需要一些手段来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比如使用间隔的频段或者选择具有自动检测干扰功能的无线设备。再就是不同房间或者不同楼层的漫游,需要有相应的措施,比如主动漫游技术,来实现终端的自动发现和切换,而用户是无感知的。

——华为企业网络产品线解决方案总经理刘立柱

安全问题首当其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