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算会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最早在1979年把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随后借鉴国外的提法,出现了“电算化会计”、“电脑会计”等概念。后来,人们把审计电算化和电算化审计也看成意义相同的两个概念。严格地说上述两组概念是有差别的,会计电算化和审计电算化并不考虑会计和审计的原理、程序、方法的变革,其内容没有变化,仅仅是处理手段的替换,指一种电算化工作过程。电算化会计和电算化审计强调的是将计算机技术与传统会计和审计相结合后诞生的一种新型会计和审计。它不仅包含了实现电算化的过程,而且特指一种新型交叉学科的产生。
现在,人们已认识到电算化会计对传统手工会计产生的多方面冲击,有人认为这种冲击是对传统会计的一次革命。人们也正在讨论电算化会计对传统手工会计的要素理论、基本假设及核算原则等会计理论所产生的冲击,为建立电算化会计的理论体系统准备。同样,电算化审计也造成了对传统手工审计的冲击和革新。电算化审计要面对新的审计环境、审计线索、安全控制的变化研究新的审计方法、程序和途径,形成一套不同于传统审计的新的理论、方法和程序体系。
二、存在问题
1.电算化会计软件不能完全满足电算化审计的要求。目前,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功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其功能越来越强,结构越来越复杂。但是,软件对如何满足电算化审计要求的考虑还不够,如不少系统没有考虑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或者对数据结构不开放,这为电子数据的自动转换带来困难。会计软件设计的数据库结构也存在不规范之处才同时,对数据的查询不能满足双向查询的要求,更谈不上二维查询了。另外,电算化会计软件在保留审计痕迹方面还存在不少缺陷,尤其没有考虑为电算化审计预留测试通道,这个问题需要通过制定法规和市场竞争来解决。
2.电算化审计法规建设滞后。财政部从1989年开始先后了《会计核算软件的几项规定》等多项法规,使我国电算化会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这些法规中虽然提到了关于保留审计痕迹和不能有人工修改报表功能的规定与要求,但因上述法规主要是针对电算化会计工作而的,远远不能够满足电算化审计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电算化审计从定义、原则、方法、要求到评审都进行规定,使人们在开展电算化审计工作时有章可循。与此同时,还要对电算化会计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两类法规相互配套。
3.电算化审计研究与应用落后于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电算化会计软件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已取得了较好成绩。会计软件的研究正在朝两个方向发展,横向是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研究开发面向企业各级管理部门的网络财务软件;纵向是研究为企业高层管理服务的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由于电算化审计起步晚及配套措施滞后,使得电算化审计的研究落后。目前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都购置了电脑,但是大多只用于打字和辅助计算,用于辅助审计的极少。电算化审计的应用还没有进人普及阶段。
三、特点比较
电算化会计和电算化审计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型交叉学科,两个学科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特征。两者主要特点如下:
1.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分别与会计或审计交叉融合。不管是电算化会计还是电算化审计都是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会计和审计的原理、方法相结合并融为一体,对手工会计和审计的原理,程序及方法进行变革,形成一套新的电算化会计和电算化审计核算系统。新系统的原理、程序、方法、功能和结构与手工信息系统是不同的。
2.数据电子化和工作程序化。电算化会计和电算化审计的数据都必须是存人计算机中的电子化数据,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双方来实现网上处理。并且电算化会计或电算化审计的大部分处理过程是展于结构化的,可由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非结构化问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解决。
摘要: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会计电算化已成为当前会计工作的主要工具,是提高工作效率,运用计算机技术代替手工记帐的基本方式。如何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科学合理的运用会计电算化完成“甩帐”,为会计工作提供优效、高能的工作质量,是当前我们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经济贸易的复杂多变,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日趋活跃,为会计的管理、记帐、结算提出许多新的问题。辨证地了解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客观地分析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不仅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而且对整个会计系统,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一、新形势下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一)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特点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进人信息化的基础,是今后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是会计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从总的情况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会计电算化的形势和基础比较好,基本完成手工会计记帐向电脑会计记帐的转变。随着新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会计电算化正从简单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形成以会计软件为核心,融管理、计划、分析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各级各部门都广泛应用会计软件,实现了从DOS平台迅速向Windows平台转变;后台数据库正逐渐由XBASE数据库向互联网络数据库转变。管理机制符合我国《企事业会计准则》及其配套的行业会计制度。人员素质逐渐提高,操作水平日益熟练,系统的安全性与保密性加强,显示惠州财政系统会计电算化以向优良、稳定、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现存的矛盾和问题
经济形势的日益发展,会计电算化必须与适应,才能促进工作的高效率。从会计系统的情况看,各级各部门运用会计电算化的程度不一,主要涉及:
(1)一部分单位没有实行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已使用的部门、单位大多数只停留在简单的应用阶段,如工资的发放、报表的简单的应用阶段,如工资的发放、报表的简单汇总等;(2)会计电算与手工核算并存,不具备“甩帐”条件;(3)所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的规范性、适用性差,不能满足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4)缺乏既懂会计又能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5)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进展缓慢。总之,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跟不上需要,操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部门管理不够科学,安全,相应的管理措施明显与现实不符,存在漏洞;优质商品化的会计软件少,性能不完善,使用说明书不规范,不详尽;会计软件之间缺乏兼容性,致使重复开发过多,造成资源浪费;会计软件频繁升级,无法保证会计数据处理的相对稳定性;当前会计软件无法满足会计数据保密性的要求;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会计电算化中未充分应用,商品化软件开发推广与实际应用存在差距。因此,惠州财政系统会计电算化的这些现实说明,高效。务实。安全。稳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任重道远。
二、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从实践看,会计电算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一)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还不到位
(1)一些领导对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开展会计电算化是时展的必然,是管理现代化的需要。(2)由于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长期被人们所接受,加上目前各项管理都是建立在手工记账的基础之上,要改变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方式,有较大难度。(3)部分管理人员认为电算化仅仅是“以机代账”,软件只需一次投入即可,出现了只重视硬件换代,不注意软件升级的情况。从386、486、一直到奔腾4机型换了几次,但财务软件仍停留在“古老”的FoxBASE开发的DOS版上。(4)由于一些财务负责人对电算化知识不掌握,对电算化管理很陌生,只习惯于手工记账的管理。尤其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存在空白,因而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性发生质疑,造成不会管,不敢管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
(二)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十分薄弱
会计电算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但同时也增加了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等责任,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问题。实施会计电算化,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加以约束,才能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目前,会计系统不少单位没有严密的管理制度或有章不循,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健康运转。加上基础工作薄弱,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电算化管理也就出现一些问题,导致手工与计算机并行时间过长,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三)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在岗的会计人员虽经过计算机等级培训,但与实际要求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表现在:
(1)会计人员知识不全面。许多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而年青人则相反。要使得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还有待时日。(2)计算机培训教材老化。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几年时间,计算速度提高了几十倍。软件操作系统也有质的变化。而现在的教材大多是几年前的,所介绍的知识陈旧,实用性不强,经过这样培训并通过考试的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差,只是拿个证而已。(3)对会计人员的再培训和定期考核缺乏,没有系统性。
(四)会计软件存在缺陷
会计软件的质量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物质基础,决定着电算化工作的深人程度,也关系到能否顺利的做好“甩账”工作。但目前财政系统使用的软件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1)安全性与保密性差。许多软件缺乏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对操作人、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记录,出现问题不便于追究责任。另外,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可以很方便的从外部打开修改。还有一些商业软件为了占领市扬,为用户提供修改以前年度账目等功能。这些都为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埋下了隐患,容易产生问题。(2)各核算模块缺乏衔接。总账、固定资产、工资等模块间数据不能顺利地相互传递,以实现自动转账、相关查询等功能,不能做到“无缝连接”,因此也就无法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上的先进性。
三、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对现有的相关法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准则类法规对会计电算化进一步约束,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细化对商品化软件的评审规定,杜绝软件的非法功能。
(二)建立健全一整套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
这些内控制度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不兼容权限必须分离原则。即对电算化权限严格控制,系统操作员以外的操作人员只享有操作权限。
(2)相互制约原则。加强对电算化系统数据输人、处理、输出的控制。明确管理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
(3)安全、保密原则。安全主要是对软硬件,文档的安全检查保障控制。保密主要是对存取权限进行控制,设置多级保密措施。
(4)内部防范原则。主要是针对个别人容易出现的个人垄断现象以及对系统管理人员的监管控制问题进行防范。所有这些都是制定会计电算化规章制度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
(三)会计软件的开发
由于目前惠州财政系统实施电算化还属初级阶段,会计软件的开发应立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现状,尽力开发“傻瓜型”软件,简化操作和去掉不必要的功能。建立起完善的会计软件服务体系,对用户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并针对用户反馈的意见和要求对软件进行修改和完善。
(四)加大对“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特别是对电算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训工作要经常性进行,并结合经验交流,使培训收到实效。只有普及型的速成人才培训,难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水平。在吸纳高校会计电算化毕业新生的同时,还应选拔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业务骨干到高校进修计算机专业。这样新老结合,高中低结合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就会形成,必将推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五)结合实际,制订完善的实施规划,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在全省的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硬件的购置、软件开发、人员培训、资金筹措及组织管理等许多方面,其中会计电算化人才匮乏是主要制约因素,因此结合实际,制定完善的实施规划,促进会计电算化再上他机台阶。(1)努力把握我省会计电算化的趋势和基本要求。(2)结合会计情况,积极开展会计电算化选点及推广工作。(3)作好软件管理与开发工作。总之,在会计实践中,只有建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才能实现会计电算化,这不仅可以把广大财会人员从复杂的记帐、算帐、报帐中解脱出来,而且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为管理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同时,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和工作规范化,促进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不断提高,对于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高效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性和指导意义。我们只要认清形势,找准现状,敢于改革,会计电算化将有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储。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工作[M].北京:财会出版社,2003.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许多单位都实现了会计工作电算化,因此会计电算化审计也就应运而生了。会计电算化审计是计算机技术和审计工作相融合的过程,是指对电算化会计所形成的信息系统的审计,是由独立的机构或审计人员以被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及其范围内会计资料反映的经济活动为对象,利用专门的计算机审计技术,通过对系统内部控制、应用程序、数据文件以及对其电算化过程和结果等进行的审计。
一、实施电算化审计的必要性
(一)会计电算化的迅猛发展,客观上要求审计工作加快实现电算化。
1.审计内容变化的需要。会计工作开展电算化后,由于电算化的特点,审计的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为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错误的程序处理有关的会计信息,此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审计的内容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比如对其计算机系统的处理、控制功能等进行审查。
2.审计线索变化的需要。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后,手工记账方式下的记账凭证、明细账、总分类账及整个账务处理过程均以肉眼看不到的电磁数据形式存放于计算机中,传统的审计线索减少,造成审计线索缺乏,传统的查账方法已不能适用于会计电算化。
3.降低审计风险的需要。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使审计环境更为复杂,风险更大,必须大力降低审计风险,利用专门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加强对系统设计、软件规范及运行过程的审计与监督,防止单位在经济活动中不正常现象的发生。
(二)传统审计方法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工作需要。
传统审计方法工作量大、效率不高,主要靠手工完成工作底稿,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靠手工计算分析,工作量大且易出错。因此,传统审计方法在操作技术上有局限性,效率不高,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工作的需要。审计工作必须改变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手段,实现电算化审计来完成日趋繁重的各项审计任务。
二、现阶段如何科学发展电算化审计工作
当前形势下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电算化审计工作,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使电算化审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从而不断提高电算化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电算化审计的监督作用。
(一)从法规制度上不断完善电算化审计。
电算化审计配套的法规制度是进行电算化审计的标准,是衡量审计工作的标准、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因此现阶段应不断完善电算化审计配套的法律法规,应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电算化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规范,从而使审计人员在工作时有规可循。转(二)以人为本,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电算化审计的专业人才。
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的政策、法规以及其它的审计依据外,还需要掌握电算化知识和应用技术。因此,现阶段应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在计算机知识方面的培训,使审计人员了解认识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的特点,掌握审计软件的使用、维护等技能,使其能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审计任务。同时应该积极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开发人员,让计算机技术人员学习会计和审计的基础知识,使他们也加入到审计队伍当中,成为电算化审计的专业人员。
(三)转变理念,更新电算化审计工作的思维定式和方法,提高电算化审计的工作质量。
电算化审计工作中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更新、调整理念,转变原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方法,不断提高电算化审计的工作质量。
1.加强对系统电算化过程和结果的审计。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主要是通过对数据文件的审计来评价系统电算化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因此工作中应加强对数据文件的审计,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存贮在电、磁介质上数据文件进行审查,从系统中取得所需数据做出合理的评价。
2.加强对电算化系统的内控审计。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控制度是手工内部控制和计算机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制度。随着会计电算化系统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日益增多,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很难保证会计数据的收集、传递和处理的及时、准确。所以应加强对电算化系统的内控审计,具体应注意:是否按照有关会计电算化规范的规定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职责规范;会计人员的岗位设置是否符合内控制度的要求;不同岗位财务人员对会计软件的操作是否内容和权限明确;计算机操作人员是否严格遵守相互保密的制度,有自己的操作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是否采取了严格的输入和输出控制措施;机房是否具有安全保护措施保证设备安全运行;数据文件是否具有备份措施等等。
3.结合会计电算化高效率的特点,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迅速,但同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分析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对于研究、预测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发展现状。计算机在我国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已经经历了二十多个年头,从起步到现在,在我国掀起一个又一个会计软件开发和应用的。会计电算化从简单的打印工资表到今天完整的会计核算系统,已经可以完全取消手工记账,实现全部会计核算业务的电算化。
1、已经实现通过网络报送数据,逐渐发展会计的网络化。目前,商业部系统不少地区的会计报表已从软盘递送进入计算机联网化阶段,从而加快了对会计数据的处理和传递,及时满足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同时也促使企业尽快把计算机用于会计数据处理。另外,我国的各大中型企业和软件公司也开始研究网络会计,并开发能实现网络会计的软件。例如,我国著名财务软件开发商用友、金蝶等提出的网络财务方案,就把Internet/Intranet网络与财务软件结合起来,实现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完善地融合。
2、先进的管理型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得到国内软件公司的重视。在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以美国GARTNER GROUP提出开发的,能通过企业现金流、物流来整合企业资源,提高企业管理的先进管理理念设计的ERP系统。目前,我国已有多家财务软件公司在1996年4月北京召开的“会计电算化发展研讨会”后成功转型开发出ERP产品。
3、大力提倡“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虽然目前我国企业的电算化会计软件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各种核算和编制报表,或者说主要是实现财务会计的电算化,但是从ERP系统在我国的开发和应用,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会计软件市场研究的焦点已经集中到了以管理会计电算化为目标的“管理型”会计软件的研究上。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的主要差距分析
1、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仍然是一个封闭式的系统,没有发挥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的作用。会计系统的开放性除了体现在企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之外,更应体现在会计向外界披露信息的内容和方式上。但当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既不能通过Internet向股东财务报表等综合信息和明细信息,也不能通过网络直接向税务、财政、审计、银行等综合管理部门提供信息;不能支持跨国集团的多国业务,更无法达到电子商务的要求。
2、电算化会计软件仿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削弱了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仿真”是当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主流,同时也是评价会计软件优势的主要指标。从当前会计软件的发展现状来看,电算化会计系统几乎可以仿真出手工会计系统的所有方面,计算机只不过是充当了手工会计的工具。这种会计信息系统既没有消除会计手工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观判断因素等固有缺陷,又没有在信息处理方面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另外,人机交互功能不发达,尤其是预测和辅助决策的功能没有在管理人员的控制下完成。使得会计电算化系统不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的管理信息系统。
3、会计软件开发未能站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高度。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大都仅仅把计算机当作高速运算的工具,模拟手工会计模式去完成事后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提供初级管理功能,很少具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决策等管理会计功能,并没有起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会计,以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近年来,虽然倡导发展管理型会计软件,但效果不理想、成果也不明显,会计软件还只停留在以核算为主的软件开发阶段。
4、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近几年,不少财务软件厂商基本上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电算会计的单位,仍要会计人员做大部分的辅助工作,致使一些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处于观望之中。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系统体积大,企业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等等。而仅就会计电算化系统看,其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之间又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另外,一个公司购买的会计软件是不能与从另一个公司购买的其他软件联系在一起的,结果会计电算化系统往往独立于其他子系统,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控制管理,不能与企业内其他管理子系统(库存、销售、人事等)集成融为一体,很难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二、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分析
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进程来看,国外在20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的核算职能,并开始研究会计的网络化、MRPⅡ、企业管理信息一体化,会计软件开始向管理型发展。八十年代初、中期已基本普及会计电算化,会计软件由日常一般管理型向决策支持系统发展,出现了ERP系统等。从我国的发展进程及现状来看,我国会计电算化正处在国外七十年代的发展水平上,即实现了会计的核算职能。再结合我国电算化的发展特点,我们可以对其发展趋势作如下的依据分析:
首先,网络化是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现今,Internet/Intranet网络的兴起,不仅加快了数据的传输速度,加强了企业内外部的联系,还推动了传统会计的理论发展和更新,为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提供广阔无限的发展空间。于是,网络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必然成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之一。
其次,对于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系统。由于我国会计电算化跳跃式的发展特点,使得我国在信息系统的选择上,跨越了国外在七十年代所开发出的MRPⅡ系统,企业直接接受并使用了比较先进的ERP系统。从而达到企业的信息化,即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与其高度融合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所以,将来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必然向ERP系统的方向提高和扩展。
论文摘要:会计软件购置、操作使用及会计电子信息存放中存在的风险是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非常现实、必须正确面对的问题。文章就该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范风险的措施。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会计的手工记账、实现了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高效、快捷、便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会计工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实时性。但是,伴随着电算化会计的飞速发展,会计界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产生了新的矛盾。其中会计电算化的安全问题最为焦点和核心。笔者拟就此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1电算化会计中存在的风险
会计电算化软件购买中存在的风险。市场经济使会计软件市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目前市场上的会计软件如网络财务软件、会计信息化软件、在线财务软件、会计决策软件等多达十几种。许多单位在购买软件时,往往喜欢购买最新的、最先进的产品而忽视单位自身情况和需要,对软件的适用性、通用性缺乏必要的市场调查、试用及人员培训,结果带来软件适应性差、初始参数设置难度大、软件运行环境要求高、操作复杂、对会计人员技术要求高、运行成本昂贵等问题,软件配置不符合基本要求,缺乏最佳效益原则,导致资源浪费。使用单位稍有闪失,安全系数会大打折扣。不良软件配置使电算化工作一开始就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隐患。另一种情况则是单位为节约经费"舍贵求廉",购买和使用盗版会计软件,致使非但不会使会计核算及时、快捷,反而问题频出,影响了会计工作质量,加大了会计电算化的风险。
实际使用软件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目前,市场上开发出售的会计软件都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授权、审批、用户身份识别、操作权限控制等功能,以充分发挥电算化会计中岗位互相牵制、监督,有效保护会计系统的作用。但许多单位在实际使用软件的过程中,软件的这些保护功能却形同虚设,系统密码成为公开的秘密,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一旦该单位会计信息网络化公开,不但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系统用户无限制地浏览会计信息、控制会计网络系统,更严重的会破坏账务参数设置及科目体系、修改数据库,使系统陷入瘫痪;另一种情况就是各终端用户为了便于工作,相互公开密码,导致会计信息丢失、信息被篡改等严重后果。更有甚者,某些单位违犯规定,或受人员限制,一人兼多个不相容岗位,既授权、作账,又复核、结账。当然,除了操作制度不完善、内部岗位分工不科学、管理权限不严格外,工作人员的不当操作和也是电算化会计实际使用中面临风险的重要原因。
数据共享和系统维护中存在的风险。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着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纷纷借助计算机网络来展示和推介自己,网络财务带来了会计系统的开放和数据共享。电算化会计信息资料也以其具有的辅助分析、预测等功能越来越多地为多方共享。有些单位不注意电算化会计信息共享中应注意的问题,没有合理界定共享信息范围,或根本就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共享信息不设数据加密等保护性限制措施(包括数据的加解密、认证信息的加解密、数据鉴定完整性)、访问控制技术、认证技术、网络防毒等,造成会计信息被盗用、信息被篡改、丢失,单位经济活动或商业秘密、理财秘密被公开、网络病毒入侵等后果,加大了会计资料共享的风险。
硬件维护的风险。硬件维护主要指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时及时进行故障分析、检查、修复,并由系统维护人员及时进行安装调试的活动。很多单位没有指定专门的系统维护人员,或系统维护人员缺乏最基本的电脑硬件维护常识;有些单位的财会人员用系统计算机从事与会计业务无关的工作,在财务专用机上使用、安装外来软盘、光盘甚至游戏软件,系统计算机没有安装高效实时监控的防毒、杀毒软件,增加了系统计算机感染病毒的机会。更有甚者,系统维护员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和措施,对利用计算机进行经济犯罪知之不多,控制措施不得力,将会计系统服务器或工作站连接Internet,更进一步增大了病毒通过互联网和电子邮件入侵的可能性。系统软件维护中存在风险。软件维护主要包括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等。正确性维护是指诊断和改正错误的过程,适应性维护是指单位的会计工作发展变化时,为适应而进行的修改活动;完善性维护是为了改善软件已有功能的需求而进行的软件修改活动。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各种会计软件,其功能均处于不断的完善、开发、改造和升级之中。有些单位购买软件时不注重软件售后服务,软件性能缺乏稳定性,难以适应日新月异、新业务不断出现的会计工作需要。系统升级改造前缺乏必要的论证、考察,盲目改造或对软件做二次开发,造成新问题不断出现,给实际会计工作造成麻烦和风险。
2防范风险措施
硬件配置、软件购买环节。财政部《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中明确规定:具备一定硬件基础和技术力量的单位,都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建立计算机网络,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和会计数据实时处理。因此,优良的计算机硬件配置是实现会计软件高效运作、信息共享、数据交换、良性循环的必备物质条件。此外,各单位在购买财务软件推行会计电算化时,应该重点注意:所购软件必须通过财政部的评审,软件的技术指标应满足本单位需求,符合特殊核算的要求和行业特性以及发展的需要,软件功能具有前瞻性,且能保证会计数据安全可靠,不易被破坏和泄密,操作方便,通俗易懂,简单好学,售后服务好,能及时提供日常维护、版本升级和软件再开发。
拥有一批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系统管理和软件操作人员。再先进的设备和系统软件归根到底是要靠人来使用和操作的,因此培养一批既懂电脑知识,又精通财会业务的复合型系统管理人才和软件使用、操作人员对推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降低电算化会计的风险有着直接的作用。
加强系统维护,防范风险。保持计算机在符合温度、电压、卫生等要求的环境下正常工作,网络系统电算化的单位要使用防火墙软件。为防止社会不法分子对单位内联网的非法攻击,可以根据网络系统区域划分的不同,设置多级防火墙。一类是外层防火墙,用来限制外界对主机操作系统的访问;另一类是应用级防火墙,用来逻辑隔离会计应用系统与外部访问区域间的联系,限制外界穿透防火墙对会计数据库的非法访问。同时也要安装具有高效实时监控功能的防毒软件。
对于软件的升级改造,要充分考虑会计工作的延续性和升级软件的稳定性与会计信息资料的安全性,既要有工作的热情,又要本着谨慎的原则,避免盲目和冲动给会计工作带来的被动和风险。
制定切实可行的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岗位分工责任制,规范会计操作流程。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会计人员职责,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计算机设备,确保会计信息资料的准确性。防止各种非指定人员操作计算机及财务软件,保证机内的程序和数据的安全。明确规定上机操作人员对会计软件的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密码是限制操作权限、检查操作人员身份的一道防线,管理好每个人的密码,对整个系统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对操作密码要严格管理、实行定期更换。杜绝未经授权人员操作会计软件,防止会计人员越权使用软件。操作人员离开机器时,应执行相应的命令退出会计软件。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专人保存上机操作记录,记录操作人、操作时间、操作内容等并与软件中的"日志管理"相比较,开展日志审计。新晨:
参考文献
[1]黄正瑞等。网络财务必须解决的几个课题。上海会计,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