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像检查技术

影像检查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像检查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影像检查技术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的必修专业课,是借助于某种介质(如X线、电磁场、超声波等)与人体的相互作用,把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结构及其密度以影像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一门科学技术。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内容多、更新快,要求学生掌握X线机、超声、CT、MRI等设备正规操作方法、成像特点,能正确评价影像图片的质量,其学习时间为200学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十分紧迫。笔者多年来通过对多种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课堂提问技巧,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明显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获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此介绍几点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1.提问要有目的性

1.1检查、巩固已学的知识。

教师应检查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了解学生该记的是否记住了,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完整。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发现教和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予以补救。

1.2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

对于前后联系密切的知识,教师通过提问唤起学生旧知识是很重要的,这是引入新知识的切入点。教学的成败与师生的思维活动是否协调一致关系极大,对于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一般来说教师是心中有数的,但学生却很难把握。因此,教师在关键处向学生提问,引起学生重视,是很有必要的。教师提问的结果,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学生答得上,这当然好;二是学生答不上,这也有好处,便于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对接受新知识做好思想准备。

1.3培养学生对专业术语的应用能力、表达能力。

教师应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使用专业术语来表述医学影像检查操作过程,通过他们的回答来规范专业术语的使用。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课堂练习和学生作业中发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做到脑中有形,胸中有数。

2.提问要有针对性

2.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难易有别。

提问对象是指教学时的教学对象,也就是全体学生。教师提问时应考虑学生能力的高低,并对他们的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让更多的学生能主动回答问题。对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应尽量让中、下层次的学生回答,较难的也可让中等层次的学生回答,然后让学优生补充、解答。这样,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课堂教学是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针对学生学习水平不齐的实际,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提问的难度,使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取所需信息,起到“学优生能吃饱,学困生能吃了”的良好作用,激发出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利用系列提问,从易到难。

2.2围绕重点、难点,设计提问。

恰当的提问能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使学生不再是被“填喂”的鸭子,而有了自己的问题,能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就能抓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教师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知识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干脆利落。

3.提问要有启发性

3.1提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趣的问题具有吸引力、凝聚力,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学习,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教师提有趣的问题既能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2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高职高专;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70-01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是一本集X线、CT、MRI、USG检查技术和核素成像位一体的综合性教材。其中普通X线检查、CT、MRI、USG检查在临床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实践性较强,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领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有很强的操作能力,能够应用先进的影像检查设备和准确无误的专业操作技能为临床提供符合要求的清晰图像。因此,其临床技能训练教学直接影响到放射科技术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显得格外重要,只讲理论不做实验,学生无法得到真本事,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能否单独顶岗问题。《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大纲要求理论:实践=1:1,足以看出实践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现将我们开展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践教学中的体会介绍如下:

一、实践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结合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如果不能融入临床工作相关知识,培养出的学生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技人员。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主要根据临床普通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USG检查几大工作岗位分别讲述各检查方法相关原理及操作步骤等内容。实践教学中我们基于各种检查方法工作流程,首先要学生学会对待不同病人不同检查如何接诊。在实践接诊病人过程中,学习各种检查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及检查前准备等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与病人沟通能力,学会关心体贴病人,取得病人配合,构建良好摄片气氛。其次在真实病例引导下,引领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学习相关原理及操作步骤等知识点。这样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得到升华,加深了印象,有了作为一名医技工作人员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实践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相结合,能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适应以后角色的转变。

二、实践教学方法多样化

1.启发式教学,及先学后教

在教师提出学生学习相关教材内容目标及要求下,根据实训内容,利用实训设备、教具、模型、仪器等先自学,来进行肢置摆放等,而后相互交流讨论找出问题或不足之处并纠正,然后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指导并讲解,最后教师作出示范动作并分解为要点讲解,并建立师生双向评价体系。这样做学生感受深,理解容易,记得牢。

2.示范式教学

实训前把方法、步骤、目的、要求给学生讲清楚,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先由实训老师作示范讲解,分解要点,让学生观察、体味,再由学生根据教师所讲要点自己动手完成实训内容,然后同学们讨论找出问题或不足之处并纠正,最后教师点评。

3.单独辅导

实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我们需要不厌其烦的为他们示范,认真纠正他们操作中出现问题,保证他们每个人把每个要点都掌握,学到临床操作技能。

三、实践教学根据教学阶段采取不同形式

1.见习

为了使学生加深感性认识,在学生《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开课之日起,有计划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将学生分期分批安排到附属医院影像科进行早期接触临床见习活动。这样在影像科老师指导下,学生基本了解各工作岗位工作流程,这对以后的理论教学、课堂实训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在教学中后期,每个知识点内容进行了理论知识和课堂实训学习后,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将学生分期分批安排到影像科进行开放实训的见习,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自己反复练习所学过的内容,使学生所学东西得到巩固和消化。

2.课堂实训

摄影授课,需实地演示才能彻底讲透。课堂实训不仅可以讲授摄影摆放,还可以在实际操作中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操作细节及操作顺序。同时还可以现场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所有这些问题,只有在课堂实训中才能更好更彻底解决。此外,我校教学实体化,附属医院影像科即为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学习。

3.毕业实习

学生在校学习完相关专业课程后,在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进修实习,根据毕业生实习指导教程,学生能够独立操作胜任各个岗位,完成顶岗实习任务,获得职业操作技能,接收劳动观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总之,实践教学是学生走出金字塔面向社会的过渡阶段,是理论与实践的第一次结合。《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践教学采用不同形式及多样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项技能并应用于临床,在临床中升华。

参考文献:

[1]戚跃勇,齐德广,邹利光,等.注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的实践教学[J].激光杂志,2010,31(3):43.

[2]李剑平.大学教学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58-66.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第3篇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后,城市居住拥挤,结核病流行,被称为“白色瘟疫”。当时工人受工业粉尘危害,甚至7-8岁的儿童已经接触工业和矿物粉尘,寿命普遍缩短;由于对粉尘危害的认识不足,工人死亡率增高被认为是结核病增多引起的。  

1763年,据说有位医生让一名结核病人在法国煤矿中生活一段时间后痊愈了,医疗界认为是煤尘的保护作用所致,吸人的煤尘将肺部的溃疡包裹住后限制了它的进展。19世纪中期,煤矿工人呼吸道疾病受到极大关注,但医生往往将肺病称为“碳末沉着症”或“尘肺病”;在英美等国,肺病还被称为“矿工肺结核”或“黑肺病”。1882年德国细菌学家ROBERT KOCH发现了结核病的致病菌—结核菌,意味着从此可以确定肺结核和粉尘所致肺病的差别了[36} 0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WILHELM CONRAD RONTGEN发现了X射线,使得肺病病因的研究更准确了。但实际情况与理论差距尚远,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还是不确定,X射线胸片的读片也不准确,许多研究者(主要是法国与南非的研究者)将结核病和尘肺病混为一谈,因为结核杆菌与粉尘引起的肺部病理形态学改变有某些相似之处,很多矿物粉尘引起的肺部疾病被诊断为肺结核。结核菌的发现改变了临床和公共卫生医师对肺痛( Phthisis)和消耗性疾病(Consumption)的概念;这2种疾病往往被当作结核病,3个词基本上成了同一含义。“细菌疾病模型”替代了之前流行的“环境或职业病模型”,硅石不再被视为典型的“危险粉尘”,对粉尘致病性研究暂时中断。1900年开始,英国结核病的死亡率逐步下降,但是与砂石有关的工人,如金属矿工、清砂工、磨工等的肺部疾病不减反增。1917年左右这些砂石工人的肺部疾病被唐卡斯特( Doncaster)煤矿业主研究实验室主任JOHN SCOTTHALDANE判定为支气管炎所致,认为体力活动中过度呼吸和通风不良导致二氧化碳水平升高,而煤尘则是保护因素。1942年,医学研究委员会(MedicalResearch  Council,  MRC )扎r驳了JOHN  SCOTTHALDANE理论的3个主要错误,一是在X射线使用前,很多报告为支气管炎的病例可能是矽肺,或者实际上是煤工尘肺;二是很可能JOHN  SCOTTHALDANE所指的过度呼吸会导致矿工吸人更多的煤尘;三是MRC研究人员发现JOHN SCOTT HALDANE没有研究呼吸病发病率较高的南威尔士无烟煤矿,该地区工人的体力活动水平并不高于英国其他低发病率的地区。然而,对尘肺病的诊断和认识最终还是得益于结核菌检查技术的普及和X射线胸片摄影技术的发展。 

1895年12月世界上第1张X射线照片诞生,1913年出现了硝酸纤维素X射线胶片,1924年使用醋酸纤维素片基,之后滤线器、旋转阳极X射线管、X射线断层摄影装置、X射线蓝色基底胶片、影像增强器等X射线摄影技术逐步发展并广泛用于肺部疾病的诊断,推动了对尘肺病本质的认识。FREDERICK HOFFMANN对尘肺病和结核病的甄别研究功不可没。他重点调查、比较金属与矿物粉尘行业工人的肺结核病和粉尘引起的肺纤维化,发现无机粉尘作业工人的肺结核患病率高于其他行业,认为粉尘是结核病致病的重要协同因素。他试图将肺结核和粉尘分开,认为用痛病(Phisitis)指代粉尘所致肺部纤维化是错误的。他在对大理石行业的调查中发现,当时普通人群肺结核发病率已经明显下降,但大理石粉尘作业工人的肺结核死亡率明显上升,而大理石行业的住房和工作环境卫生条件高于一般水平,调查发现这些工人实际患的是矽肺不是结核病,从而明确了矽肺的定义。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质;光皮树扦插苗;生长;影响

光皮树(s. wilsoniana(cornus wilsoniana))为山茱萸科落叶乔木,是一种理想的多用途油料树种。为了克服光皮树实生林分群体严重分化和结果期较长等缺陷,利用光皮树的萌芽力强、扦插容易生根和优良无性系的早实丰产等特性探索扦插育苗技术,可以为光皮树优良无性系繁育推广奠定技术基础。近年来,光皮树作为重要的生物柴油能源树种有不少研究其繁育技术的报道[1-4],其中使用扦插繁育方法的扦插基质主要有壤土、河沙、珍珠岩和蛭石等,扦插苗平均成活率为50%~80%。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的扦插基质对光皮树扦插苗生长的影响,为筛选理想的扦插基质提供依据,笔者使用了生产上常用的壤土、河沙、珍珠岩和黄心土等进行了3种扦插基质组合的光皮树扦插试验,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供试扦插基质为壤土、河沙、珍珠岩、黄心土。

1.2试验设计

扦插层基质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河沙+珍珠岩(1∶1)(a);稻田壤土(b);黄心土+河沙(3∶1),厚度均为20cm(c)。扦插前2d使用代森铵对基质消毒。

1.3试验实施

使用塑料大棚,并在其上覆盖透光度50%左右的遮阳网,达到可封闭保湿育苗的技术标准。用砖彻成扦插苗床,高度为35cm,底层为小石砾(平均直径为1.2~1.5cm)以利于排水,厚度为15cm。选择优良壮龄树作为采穗母树,于6月中旬截取当年生充实枝条的中下部分作插穗,插穗长10~15cm,只保留2片剪去1/3的叶片。插穗先用0.3%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再用400~500mg/kg的生根剂ggr 6号速蘸处理(5~10s)后扦插于苗床。

1.4扦插苗管理

管理以保温保湿为主,当气温超过30℃时,及时揭开苗床两端的塑料膜通风透气,以利降温和防止烧伤插条。当苗床表面发白时应及时喷雾补水。40d后在阴天或傍晚揭开塑料膜进行炼苗,同时加强肥水管理[5,6]。

2结果与分析

扦插苗培育60d后,观测不同扦插基质对光皮树插穗生根和成苗情况的影响,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光皮树插穗生根和成苗情况在处理a,即扦插基质为珍珠岩与河沙(1∶1)中的表现最好,其中成苗率达到82.0%,一级侧根长度达到9.96cm,一级侧根数10.36条,生根类型以皮部生根为主。处理b壤土组合比处理c黄心土与河沙(3∶1)组合稍好,但差别不显著。

3结论与讨论

3.1不同扦插基质显著影响光皮树插穗生长

在该扦插试验中,河沙基质因其通气性良好,不易积水,易吸收热量升温快,有利于生根,同时因河沙不含腐殖质,可避免病原物侵染造成插穗腐烂,对插穗的愈合、萌发新根和成苗等极为有利;而加入的珍珠岩则进一步改善了扦插基质的排水性,增加了空气孔隙,调节了基质容重,因而a组基质即珍珠岩与河沙(1∶1)组合最有利于扦插苗发根。c组基质黄心土与河沙因透气差、透水性不好,很易积累病原物致使插穗基部腐烂,从而影响插穗生根和成活。壤土基质的通气透水性介于a组基质与c组基质之间,加上壤土容易携带病原物,也容易导致插穗发病腐烂,影响成苗率。

3.2温湿度是影响光皮树扦插苗成活的关键因子

在夏季,光皮树嫩枝扦插会因高温高湿引起插穗发病腐烂,因此在扦插苗管理上既要保证插穗叶片湿润不萎蔫,又要保证基质适宜的含水量。初步试验观测表明,适宜光皮树插穗生根的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为80%~85%。基质含水量的检验方法可用手紧抓基质,手松开微裂不散且指缝不滴水,说明基质含水量适宜;如果握紧时指缝滴水,即说明含水量过高,应控制喷雾;相反,如果手松基质完全散开,即说明含水量过低,应及时喷雾补水。此外,大棚内的气温应通过喷雾、揭膜和覆盖等措施控制在30℃以下,如果达到或超过30℃,插穗就会因病原物的侵染而加速腐烂、死亡。

3.3扦插基质筛选有待进一步研究

研究和确定最佳的扦插基质配方,对于规模发展光皮树扦插苗至关重要。该试验对泥炭、谷壳等有机介质和蛭石等持水、保肥力强的无机介质均未能进行比较试验,理想的扦插基质有待于进一步筛选。此外,该次扦插试验主要在无机介质中进行,生产的扦插苗只有通过移栽继续培育才能繁育出壮实的苗木,其中衡量移栽的一般标准是插穗应长出较多的须根,叶片基本长成老叶。

4参考文献

[1] 王新其,殷丽青,施振周,等.光皮树育苗技术及适应性试验初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6,24(3):264-267.

[2] 万志洲,黄利斌,李晓储,等.明孝陵光皮树的生物学特性及繁育技术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7(2):3-5.

[3] 徐海兵,王有英,顾明晔,等.南京明孝陵光皮树古树资源扩繁培育技术[j].江苏林业科技,2007,34(5):30-31,48.

[4] 梁仰贞.光皮树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7,10(3):38-39.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能源技术;能源消费强度;空间计量模型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XX.XX

中图分类号:F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0-000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its spatial spillovter effects, based on the 2002 to 2011 provincial data, using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discussedthe effects that the progress ofenergy technology exert on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vincial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has more obvious geographical spatial dependence and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So regional governances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problems play an active role in reducing the intensity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our country.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that internal type energy technology progresses exert much larger than exogenous type energy technology progresses do.The intramural expenditure on R&D and domestictechnology transfer have much larger influence on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than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abroad.

Key words: energy technology;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引言

中国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大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很大程度依赖于能源的高投入以及高消费,这种高投低产的方式导致了经济成本上升以及随之而来的污染物粗排粗放问题[1]。在日益严峻的发展背景下,中国政府出台了系统的能源环境政策和法律法规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能源消费强度作为一个衡量经济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其有效控制途径广受学术界关注。现有研究表明,促进能源技术进步是推进节能减排,重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2]。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技术水平现状对中国的节能减排目标带来巨大挑战,更凸显了能源技术要素的重要性。

1 文献综述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Simon [3]和Rosenberg [4]等学者就指出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克星。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多次重笔墨强调解决温室气体减排和气候问题中能源技术驱动的重要地位。Lee等分析了韩国长期的能源技术发展战略对该国能源环境、经济发展和商业潜力的影响[5]。Greene等探讨了推进能源技术成功率对美国实现能源目标的重要性[6]。Spyros和Marius基于2,324家瑞士企业微观数据,发现环境友好型技术具有积极的净外部效应[7]。

国内方面,齐志新和陈文颖在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能源效率提升的影响因素时发现技术进步是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的决定因素[8]。王俊松等研究发现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高能耗产业部门及居民消费业的技术进步是导致我国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9]。何小钢和张耀辉测算并分解了我国36个工业行业基于绿色增长的技术进步,认为技术进步对节能减排有正向影响,其中科技进步作用最大[10]。陈夕红等发现国内技术转让与R&D人员有利于西部地区全社会能源效率的提升,东部地区的技术节能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11]。高辉和吴昊发现技术进步不仅对本地区能源效率存在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还对相邻地区的能源效率存在正向影响[12]。

上述学者对能源消费的研究主要是以国家、行业为计量单位进行度量,涉及技术进步溢出效应对省域能源消费状况阐述的文献较少。本文通过研究技术进步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省域能源消费的影响,以期在省域层面把握能源技术进步溢出效应对能源消费强度影响状况。

2 模型设定、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2.1 计量模型设定

本文的建模与实证思路为:首先对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技术进行空间自相关性检验,如果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技术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则可以在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支持下,建立相应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根据Burridge P的研究,由于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均可以通过空间杜宾模型转变过来,本文构建面板数据空间杜宾模型:

其中, 是因变量; 是因变量的空间滞后项, 是空间滞后自变量, 为空间自回归系数, 为N×N阶的空间权重矩阵, 是N×K阶的自变量矩阵,参数 1反映自变量 对因变量 的影响程度, 作为其参数主要是用来衡量邻近地区的自变量对本地区因变量 的空间影响程度, 是用来度量面板数据的时间固定效应, 是用来衡量面板数据的空间固定效应, 为随机误差项向量。

2.2 指标确定和数据选取

2.2.1 指标确定

(1)因变量。本文研究的是能源技术空间溢出效应对省域能源消强度的影响,因此选取能源消费强度(EI)作为因变量,能源消费强度用单位GDP的能源消费总量表示。

(2)自变量。关于技术的空间溢出效应,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中就提出外溢等同于外部性,技术扩散的外部性就是技术溢出效应。一般来说,技术溢出是非自愿发生的、非正式的和非市场化的技术转移[13]。技术来源按地域不同可分为:本地区自主开发、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引入、向本国其他地区购买和向国外直接购买。其中,本地区自主开发用R&D经费内部支出(RD)表示;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引入用外商直接投资额(FDI)表示;向本国其他地区购买用技术市场流向各省市的合同金额(DT)表示;国外直接购买用国外技术引进合同金额(FT)表示。

(3)控制变量。本文将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引入作为控制变量。其中,产业结构(IS)用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值来表示;能源消费结构(ES)用用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值来表示。

2.2.2 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2002年至2011年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重庆、和新疆)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其中,能源消费总量、煤炭消费量的数据来自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GDP、外商直接投资额、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R&D经费内部支出、向本国其他地区购买用技术市场流向各省市的合同金额、国外直接购买用国外技术引进合同金额等相关技术数据来自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3 实证分析

3.1 空间自相关分析

表1给出了EI、RD、FDI、DT和FT的 指数和 指数。

由表1 可知:EI存在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不论是 指数还是 指数,其值均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且 指数大于0, 指数小于1,说明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即相邻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越小,本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也就越小。RD的 指数和 指数均未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RD的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另外,从表1中可以发现,RD的Moran’s I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由负变正,且有不断增大的趋势,说明RD的空间自相关性不断加强,推测未来RD的外溢效应将变得明显。绝大部分FDI的 指数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可认为FDI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即临近拥有更多FDI的地区的技术溢出效应更大,对降低本期的能源消费强度的贡献也就越大。所有年份的DT和FT的 指数均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DT和FT都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

综上分析,生成省际空间变量W*EI、W*FDI、W*DT、W*FT来表示临近地区相应空间效应和技术溢出对本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得到模型:

其中, 是采用一阶邻接Rook方法构造的空间权重矩阵,对得到的空间权重矩阵做行标准化处理。

3.2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

运用Stata软件对2002年至2011年28个省市的相关数据建立空间计量面板数据模型,结果表2所示。

从表2可以发现,省域能源消费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W*lnEI的系数为0.4239951,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其他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会有利于本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这表明我国省域能源消费强度具有全域性空间依赖关系,存在较为明显的地理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

从表2可知,个体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豪斯曼检验统计量为-19.76,时间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豪斯曼检验统计量为-83.20,个体时间双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豪斯曼检验统计量为-58.46,均为负数,故都要接受随机效应的原假设,所以本文就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由于W*lnEI的系数为0.4239951,显著大于0,不能直接用表2中的回归系数来解释各变量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得到效应分解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lnRD 的直接效应显著为负,说明lnRD 代表的R&D经费内部支出对能源消费强度存在显著的区域内溢出,直接效应为-0.0065569。lnRD 的间接效应为-0.0197824,T统计量为-2.79,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R&D经费内部支出对临近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R&D经费内部支出对能源消费强度的总效应为-0.0263393,即R&D经费内部支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强度就会减少0.0263393个百分点。lnFDI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具体数值分别为-0.0432249和-0.1782763,间接效应是直接效应的4倍多,说明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引进的国外先进能源技术和节能经验对本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效果远不如周边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节能技术的溢出效果显著。国内技术转让lnDT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为-0.049734和-0.0857212,T统计量分别为-3.74和-2.39,分别通过1%和5%的显著性检验。可见国内技术转让不论对本区域的能源消费强度还是临近区域的能源消费强度均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各地区之间应该加强区域合作,加强省域之间节能技术的交流和合作,促进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国外技术引进lnFT的直接效应为-0.006249,T统计量-1.29,未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本区域能源消费强度过高的问题。与lnFT的直接效应相反,lnFT的间接效应为0.0322925,T统计量为2.20,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国外技术引进对其他临近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提升产生促进作用。同时,lnFT对能源消费强度正的间接效应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不显著的直接效应,从而使lnFT的总效应也是正值,为0.0260435,可见在引进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方面,不但没能很好地消化吸收,而且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区域合作和信息交流。

产业结构lnIS对能源消费强度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及总效应均为正,均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由于本文选取的产业结构是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值,因此,第二产业占比高的省份能源消费强度也相对较高,各省市应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能源消费结构lnES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分别为0.0058936、0.0043183和0.0102118,均为正数,但均未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可见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能源技术进步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的角度出发,基于2002年至2011年全国省域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能源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得出如下两点有益结论和启示:

一是我国省域能源消费强度具有较为明显的地理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因而加大对能源环境问题区域协调治理对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具有较强的正面促进作用。国家要积极打破节能工作中的区域行政壁垒,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区域协同治理节奏,有效针对各地区能源资源丰沛程度,制定差异化省域节能减排政策,促进能源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区际产业转移,提高区域能源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能源环境政策的响应效率,拓宽提高能源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是能源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强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不同的技术来源所带来的效应不尽相同。其中,内源式能源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强度的促进作用要明显高于外源式能源技术,R&D经费内部支出和国内技术转让对能源消费强度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要高于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外技术引进。因此,国家应加大对能源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的政策保障和经费支出力度,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能源技术研究和开发,同时要加大能源技术科研成果的转化,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应用,整体改善我国能源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亦文,胡宗义.外商直接投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J]. 湖湘论坛,2014(5) 42-49

[2] Carlota Perez.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Simon,H.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J].Management Science B(Applications),1973,19(10):1110-1121

[4] Rosenberg,N.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In: Rosenberg,N.(ed),Perspectives on Technology[M].Cambridge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

[5] Lee S.K., Mogi G.,Kim J.W.,2009,Energy technology roadmap for the next 10 years: The case of Korea[J],Energy Policy, 37(2): 588-596.

[6] Greene D.L.,Boudreaux P.R.,Dean D.J., Fulkerson W., Gaddis A.L., Graham R.L.,Graves R.L.,Hopson J.L.,Hughes P.,Lapsa M.V.,Mason T.E.,Standaert R.F.,Wilbanks T.J.,Zucker A.,2010,The importance of advancing technology to America's energy goals [J].Energy Policy,38(8): 3886-3890

[7] Spyros A.,Marius L., 2013,Factors Determining the Adoption of Energy-Saving Technologies in Swiss Firms: An Analysis Based on Micro Data [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54 (3): 389-417

[8] 齐志新,陈文颖.结构调整还是技术进步?――改革开放后我国能源效率提高的因素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6(6): 8-16

[9] 王俊松, 贺灿飞. 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2): 157-161

[10] 何小钢,张耀辉. 技术进步、节能减排与发展方式转型――基于中国工业36个行业的实证考察[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3): 19-33.

[11] 陈夕红,张宗益,康继军,李长青.技术空间溢出对全社会能源效率的影响分析[J].科研管理,2013(2): 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