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验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目前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原因
1.学生素质方面的原因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的科学文化相对比较闭塞,使得绝大多数的学生见识比较狭窄,且对新事物的主动探索意识比较淡薄;即使对新事物有着极大的好奇心也不能够大胆地去探索。这在我们化学实验教学中,体现为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绝大多数同学不愿意去动手实验,部分学生小心翼翼地去做实验,害怕出现错误,往往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操作。
2.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旧教材中的化学实验大部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很少。演示实验一般由教师先讲清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操作注意事项,然后进行演示,学生观察后师生共同按照课本中的知识总结实验现象及结论。为数不多的学生实验也是由老师先讲授实验步骤、注意事项,有时甚至老师先演示后学生才模仿着完成实验。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3.教学设施方面的原因
目前农村中学几乎是每所学校一个化学实验室,一个班进行学生实验课时,少则2-3个学生一组,多则4-5个学生一组,这样就为部分学生逃避动手实验提供了便利。
二、改变实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我们有必要在农村中学中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以下是我的一点做法,实践证明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1.通过设计一些小实验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鼓励学生动手实验,获取新知
新教材中单独设立了家庭小实验,不仅体现了化学实验改革面向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实际的趋势,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操作的能力。在这些家庭小实验中,实验设计一般都比较简单易行且安全。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住校,因此我们可以改用家庭小实验为课前小实验,在每一堂课之前老师先准备好几组小实验用品,然后请几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实验,其余学生观察,然后进行点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动脑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能达到锻炼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便可。例如,在学习了“Cl-”的检验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有“Cl-”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通过无数个小实验,学生尝试到了动手实验的,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2.通过探讨改进实验装置,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和动手实验能力
教材中的验证性演示实验往往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讨论得出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并通过新旧实验装置对比实验,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和动手探索实验的欲望。例如,在进行Na2CO3、NaHCO3稳定性实验时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去改进、大胆去创新,让学生分组自己讨论,自己实验,老师在一旁提示指导学生,最后每组拿出自己改进后的装置供大家参考,师生共同讨论其优缺点。最后老师给出如下改进装置供同学们参考,共同讨论其优缺点。
3.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失败中寻找正确的操作方法
对一些比较安全的化学实验,老师没有列出要注意的事项,而用反复纠正错误的实验方法强化记忆操作要点。(如使用胶头滴管的方法,加热固体药品的方法
等)。我让学生反复实验,并不断在身旁纠正他们出现的错误。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探索的失败中寻找正确的操作方法,加深他们的印象,锻炼他们大胆思考、大胆操作。
4.通过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通过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浓氨水的易挥发性为例。我提供如下实验用品给学生:NaOH溶液、浓氨水、酚酞试液、两只用滤纸叠成的蝴蝶、铁架台、烧杯若干,让学生思考问题,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装置Ⅱ中的喷洒有酚酞试液的纸蝴蝶变红,说明浓氨水极易挥发,NaOH溶液不易挥发(如图Ⅰ、图Ⅱ所示)。
5.改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改某些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有条件时边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边讲课,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例如,在学习Al2O3、Al(OH)3的两性以及Al(OH)3、AlO-2、Al3+之间的转化关系时,就可以在实验室中边让学生动手实验边讲课,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6.开展课外化学兴趣小组活动
一、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要有计划和针对性学生能力包括设计试验计划、观察操作、数据处理、分析和总结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不是每个实验都能把各种能力同时培养起来。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将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在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直尺、天平、弹簧秤、压强计、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万用电表时,就应该着重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又如,初中物理教材中《用电流表测电流》之前的每一个分组实验,都直接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而在随后的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则要求学生模仿前面的表格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在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以后,完全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计划的能力。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要考虑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由于学生对一起比较生疏操作时会很缓慢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就要求学生对仪器的安装及使用操作程序不应用原则性错误这就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无误地将实验器材安装并调好,不过,在具体细节上允许出现一些偏差,
二、教师要注意发挥示范作用
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时,学生即使按照教师要求在实验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对一切的操作步骤也比较清楚了,但一旦接触到实验仪器,仍会束手无策。因此实验前教师应对如何正确操作仪器进行示范,必要时强调说明不按规范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尤其在学生进行操作过程中,要抓住典型事例向学生反复示范。例如,初三年级进行电学实验,初学阶段很容易将电表“+”、“-”号接反,可以在学生实验前,先做示范操作,将电源的正极和电表正接线柱先用红纸做上特殊标记,然后用红色导线把电源的正极与电表的正接线柱连接起来用黑色导线将电表的负接线柱与电源负极相接(灯泡)。在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在巡回视导,发现有接错的再进行示范。教师在演示实验室时,也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使用天平。拿砝码时,镊子口的凹边应当朝上,待测物和砝码都应放在砝码盘的中央,拿取盛有水银的烧杯时,应左手托底。不能用手提著烧杯以免杯底破裂,如果在细长玻璃管中装有水银,翻转玻璃管时,不可用双手持玻璃管的两端,而应以手挟持管的中部,做静电实验时,需要用手持绝缘柄时,应以两三个手指握持,而不应从掌心握持,并且应持离导体最远的一端,以防漏电,用手调节滑动电阻器的滑臂,电表旋钮及启动开关,应以另一只手扶持器件。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
一、新课标对实验的要求
课程目标: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能力要求: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二、新课标考试大纲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要求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三、近三年新课标高考试卷实验题特点分析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大纲卷或单科卷还是新课标卷的理科综合考试,生物实验一直是高考热点而且所占分数比例逐年增加。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生物实验题的特点有:
(1)对课本基础实验的考查不断加强。(2)对科学探究、实验设计、实验分析能力的考查不断增加。(3)对实验的考查同时出现在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中。(4)对实验方法和实验思想的考查几乎渗透到每一个试题中。分析近几年新课标高考试题,高考实验命题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遵循考纲,重视实验过程体验,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实验设计、实验分析的试题,其取材、设计思想、操作方法等更多地源于教材、遵循考纲。部分选择题和部分非选择题的情景就来自教材实验。教材中的实验往往是有共同联系的几个实验放在一起考查,就教材实验本身而言,简单再现型的考查占据比重不大,更多的是考查对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理解,相关的操作技能的掌握,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如:2010年第3题是《分子与细胞》模块第61页“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第18页“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第26页“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组合,考查的是对实验材料的选取。2011年第4题是《分子与细胞》模块第61页“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变式,考查物质运输方式及渗透作用,考查对成熟植物细胞吸收或失去水分原理的理解和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特点。这些题都强调学生对实验全过程的体验,只有亲手做过实验,才会有深刻体验,才能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和记忆。
2.实验设计考查坚持能力立意,注重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思想,突出了对能力的考查
近三年的实验试题没有出现补充完善实验步骤、写出实验结果的非选择题。淡化了关于自变量如何操纵、因变量如何检测、无关变量如何控制的实验设计考核。既要求考生对实验设计思路进行分析,又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能够对多种方案进行选择、判断和综合分析。侧重考查实验设计思路,运用模型研究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如:2012年第32题是基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种群、群落基本概念的理解,又引入了假说演绎研究方法和模拟实验,还通过模拟实验的设计,考查了“类比推理”的方法在生态学研究中的运用。对实验分析能力和知识的理解层次有更深的要求。
3.对实验分析的考查的比重不断加大,更加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1培养学生阅读使用说明书的能力
学会正确使用仪器,是进行探究实验的关键,怎样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的能力呢?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一看就会的不讲或少讲,不要怕学生不会用!游戏机、手机比我们很多实验仪器都复杂,学生是怎么学会用的,都是看着说明书学会用的.笔者在仪器使用的教学上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阅读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再观察仪器,然后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调节、使用.养成长期坚持看说明书的习惯,只要是有关新的仪器使用的教学,学生都知道先看说明书,再按说明书上的要求去进行调节、使用.
2培养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实验数据是我们总结规律的第一手材料,在探究实验教学过程中要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2.1正确读数的能力
关键要让学生先弄清仪器上标明刻度的分度值、量程、眼睛的位置,再就是要让学生正确读数并进行估读数据.
2.2数据的处理能力
处理数据就是把数据列成表格或把记录的数据画成图象.在探究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根据测量的物理量,正确设计好记录数据的表格,正确建立直角坐标系,正确标明横、纵坐标的数字和单位等,为下一步的分析数据总结规律作好铺垫.如在用伏安法测电阻时,设计的记录数据表格及记录数据如表1.
表1 U/V I/A R/Ω1 1 0.5 22 2 1.01 1.983 3 1.48 2.032.3数据的判断能力
在中考的试题中,提供的记录数据中有时个别数据是明显错误的,考察学生对数据的正确性判断能力,要求学生将错误的数据找出来,平时的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判断数据是否正确的意识,如在密度的探究实验教学中,同一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若某组数据的比值与其他组差距很大,则这组数据是记录错误的!
3培养学生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
实验结论是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物理规律,也是我们用来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的理论依据,实验结论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数据的分析总结而得出的.对于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弄清实验的条件及控制的变量上,如: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时,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1)闭合电路;(2)部分导体;(3)切割磁感线运动.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对于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或图象的特点上,如在分析定值电阻的伏安特性图象(横坐标表示电流,纵坐标表示电压)时,我们可观察到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是一个典型的正比例函数图象,表明定值电阻的两端电压与电流的比值是不变的,从而可以纠正认为导体的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的错误认识.在观察分析水加热至沸腾的温度、时间图象时,我们发现水沸腾后,出现一段水平直线,表明水沸腾后,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这正是我们应该知道的水沸腾时的规律.
4培养学生分析误差的能力
在最近几年的探究类考题中,经常出现一些与实验误差有关的问题,让很多学生防不胜防,造成大面积失分!因此,学生分析实验误差能力的培养要引起高度重视.笔者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是从演示实验中就开始引导学生分析的,在学生分组实验中,都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进行评估,让学生通过优化实验方案,重组实验顺序,以减小实验误差.如在演示定滑轮省力情况时,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与沿水平方向拉两次的示数比较,让学生知道沿水平方向拉时,实验误差更小,消除了弹簧测力计本身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后面的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让学生通过讨论懂得应该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绳的自由端提升物体,才能减小实验误差.又如在用天平、量筒等测液体的密度实验中,让学生分析按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讨论实验结果与液体密度真实值的差异大小,再让学生选择出最佳的实验步骤,从而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实验能力
Abstract: Experiment teaching is a biological teaching important method , the experiment less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biological lesson. So, In the course of living beings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experiment ability, enable it grasp certain skill, enable the teaching quality quantity improves in an all-round way, the teaching result will get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definitely.
Key words: biolog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cultivation; experiment ability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实验性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方法,实验课是生物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形成生物概念所必须的感性知识,验证、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获得生物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高中学生来说,生物实验教学主要包括常见的仪器、器具、药品的使用能力、对实验程序的理解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处理能力等。实施新课程以来,本人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为培养学生上述诸多能力做了一定的实践与探索。
1让学生明确仪器的原理和药品的特性,是培养学生使用能力的基础
“知其然,应该知其所以然”。对仪器的原理、药品的特性不了解,使用起来就会带有盲目性,就不可能形成使用能力。例如,学生对低倍镜和高倍镜的选择上,经常不能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和观察目的进行合理地选择来使用,学生常常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和对低倍镜、高倍镜特点的无知,总是一上来就用高倍镜,认为高倍镜总比低倍镜观察清楚。这种盲目性,是由于学生不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不了解高倍镜放大倍数大,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实际面积小,即视野小。而且倍数越高,
看到材料的厚度就越薄,高倍镜适宜观察局部和细节。低倍镜所看到的面积大,适宜观察材料的整体结构以及寻找观察目标。只要学生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才能正确选用低、高倍镜。由低倍镜换高倍镜时,如果图像不太清晰,只需调节细准焦螺旋,就可以看清图像了。因此学生只有了解了上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才能正确使用高倍镜。另外,如果镜中有污染的花斑或异物,就会影响对微细结构的观察,清除花斑或异物,也是形成使用能力的一个方面。清除污染物,首先应确定污染物在目镜、物镜还是装片(或切片)上。因此应让学生了解目镜在镜筒上可用手做圆周转动,装片(或切片)在载物台上可用手向任意一个方向移动或用移动器上下左右移动,如污染物在装片(或切片)上,移动装片(切片),污染物则随之移动,而反方向移动,否则,污染物就在物镜上。在清除直镜筒的显微镜目镜和物镜上的污染物时,还应让学生了解先后顺序,应先摘下物镜,然后再摘下目镜,拭擦完毕装上时,则应先装目镜后装物镜,因为这样可以防止因摘装目镜时与镜筒摩擦下来的尘渣沿镜筒落入物镜的内部。
在明确学生实验中药品的使用能力方面,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应让学生了解龙胆紫或洋红是与染色体结合的碱性染料,碱性染料是指有色离子是阳离子的染料,而不是染液的pH呈碱性。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醋酸起什么作用?应让学生了解2 %醋酸是染料的溶剂,在染色时增加了细胞的通透性,而不引起细胞膨胀,利于染液的离子进入细胞而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在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时,要让学生了解自来水中有许多阳离子,可以将已交换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交换下来,使蓝色的根变浅而影响实验效果,从而使学生明确为什么用蒸馏水冲洗根上的浮色,并且知道整个过程中所用的蒸馏水不能被污染。在提取叶绿体色素中,要让学生了解叶绿体色素是有机物,可溶于有机溶剂。了解在叶绿素中的Mg易被叶子的细胞液内的有些有机酸的H取代而转变成去Mg的叶绿素,影响对色素的观察,从而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用丙酮作提取剂,为什么一定不要让层析液没及滤纸上的滤液细线,在研磨前要加入碱性盐的原因——少量的碳酸钙。当然,也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灵活地运用它。
总而言之,教师要善于把实验仪器及药品性质、使用原理讲清,这对提高学生使用它们的能力大有好处。
2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程序的能力
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设计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往往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所以,在学生实验中,不能单纯地用实验指导进行“按方抓药”出现结果就行了。而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个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理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大致为:培养10 %HCl解离漂洗染色压片。要让学生了解根尖放在10 %HCl溶液中是为了溶解细胞间的果胶质,使根尖细胞间变得松散,便于压片,否则根尖细胞很难压散,不利于在镜下观察。另外,通过10 %HCl的处理,使细胞迅速死亡,让细胞分别保留各自的分裂状态。漂洗是为了冲洗解离液(10 %HCl),否则影响染色效果。
又如,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染色的目的是,这两种染料易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从而增大细胞核与周围部分的反差,便于观察染色体分布和变化,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变成单层,否则光线无法透过会影响观察。加清水是起剂和利于细胞分散的作用,压片时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的目的是防止手指与盖玻片直接触压,会将极薄的盖玻片压碎(在镜下观察前应将载玻片取下,并注意不要让盖玻片移位)。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制备滤纸条时,应让学生了解将滤纸剪成长10 cm,是因为胡萝卜素在纸条上扩散的距离约为9 cm左右;宽1 cm是利于划出齐而均匀的滤液细线,去两角为了使层析液在纸条上扩散速度均衡,后两者都是为了扩散出四条平行的色带。在距去两角的一端1 cm处用铅笔画一横线,目的是为划滤液细线提供参照线并且防止层析时在盛有3 ml层析液的烧杯(100 ml)中,滤液细线被层析液没及。划滤细线时还应让学生知道干燥后重复划2次~3次,是为了增加色素的分子数,以便在纸条上走出四条明显的色素带来。如
果在不干燥的情况下连续划线,色素会随滤液中的液体(如丙酮)在纸条上的扩散而扩散,划出的滤液细线较宽,其结果是相邻的两条色带会发生部分重叠。因此在实验中,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不同,由教师讲清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既知道实验应怎么做,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3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现象
在实验中,经常存在着对实验最后结果的记录,而轻视对实验过程中出现某些现象的记录,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分析结果,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在显微镜的某个视野中,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多数为间期的细胞。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要让学生了解液泡的体积大小、颜色变化如何。在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四种色素彼此分离的原理是什么,这一原理单靠高中教科书中的知识还不够,应让学生了解滤纸是一种吸附剂,层析液是一种展开剂,四种色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不同,它们在滤纸上吸附能力不同,在层析液中(展开剂)溶解度不同。因此,四种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胡萝卜素溶解度大而吸附力小,扩散速度快,叶绿素b溶解度小而吸附力大,扩散速度则慢。
在实验中,因某种原因,个别学生的实验结果不明显或失败,老师应指导学生查找原因。如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结果四条色素大部分或全部不明显,老师可提示:①是否丙酮用量过多,滤液太稀;②是否用的新鲜叶,是否用的全部是幼嫩的叶;③划滤液细线时是否重复的次数少了一些;④层析时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是否被层析液没及过。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很快就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但有的学生虽然在步骤方法上都按要求进行了,但没有发现质壁分离现象,教师应启发学生寻找原因:取下的表皮是否是死亡的角质层细胞?是否由于未用蔗糖溶液浸泡材料?是否蔗糖溶液被原清水稀释而造成浓度不够?是否视野太亮,反差度小而未能看清?还有的学生虽然质壁分离了却不能复原,教师也询问一下,是否蔗糖溶液浓度自行加高了?是否质壁分离时间太久而造成细胞死亡?
总之,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定会事半功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