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恪守职业道德。任职以来,在中学从事地理教学,担任班主任工作20年。在教学中,虚心请教,刻苦钻研,有着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工作成绩显著。
在班级管理中我模范履行教师职责,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我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集体。
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出适合我校实际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全校推广。
在此种模式下,开展内部审计时的目标、对象、技术方法、风险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给传统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此,本文拟结合内部审计实践,探析EPC工程总承包模式管理缺陷和内部审计对策。希望引起同行关注,以资参考借鉴。
一、EPC工程项目总承包形式存在的管理缺陷
1.专业管理人员匮乏的困扰凸显
工程投资项目总承包(EPC)管理模式进入中石油企业建设投资市场时间较短,需要一定学习认识消化应用过程。工程项目投资主体(业主)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造成管理、监督的漏洞或不完善。具有工程投资项目总承包(EPC)管理模式资质的总承包企业多数为大型设计或大型施工企业,尽管具有一定专业优势,但实施总承包时:一方面大型施工企业,在设计、设计选型、采购时“短板”,另一方面大型设计企业,在施工组织、施工措施、施工工艺、采购时“短板”。
2.投资主体(业主)与总承包商掌握总承包知识不对称
中石油企业作为投资主体,总项目投资具有阶段性特点,各分项目投资也存在时间段、周期段限制,由于缺乏具有EPC专业知识的专业管理人员,所以对总承包概念、知识、操作、管理的了解相对总承包商存在差距与欠缺,也即具有总承包资质的总承包商相对投资主体来说掌握了解总承包(EPC)管理模式知识比较全面和深入。何况,缺乏工程监理、设备监造、招投标等强有力的专业中介咨询机构,难以为投资主体提供最佳的技术支撑与保障服务。实际上,这就造成了 “大承包商、小业主”的不对称困局。
3.完成建设产品的出发点不同
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主体(业主)期望的最佳目标是:缩短工期,降低投资,保证质量,确保建设项目投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总承包商追求的最佳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设计、设备选型采购及施工等各阶段深化管理降低成本。无论是以设计企业牵头实施的总承包,还是施工企业牵头的总承包,在实施各项目分包招投标过程中,都会被利益驱使降低发包成本、异地价格,在主观意识方面自然会影响建设产品的质量及技术性能。投资主体和总承包商在完成建设产品过程中追求目标迥异,以致彼此频发利益冲突,矛盾交织,难以达成共识,阻碍了既定目标的实现。
二、EPC工程项目总承包形式下内部审计对策
作为维护投资主体(业主)利益的内部审计人员,如何有效完成EPC项目审计是面临的新课题,也是亟待研究探索的新领域。总结内部审计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应以工程总承包合同为准绳,以可行性调研、概算为基础,依据设计文件规定的技术参数、建筑产品(设备)实施审计,而且要拘囿在工程总承包合同框架内进行,超出或越过工程总承包合同条款内容,就将埋下遭遇法律诉讼的审计风险。
1.组建具有各专业知识人员的审计组
完成此种模式下审计项目的前提条件是,组建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审计组。这对工程投资项目总承包(EPC)审计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审计组成员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专业技术知识,直接影响审计成果的质量,况且审计对象是外部单位。对工程投资项目总承包(EPC)审计,面临比其他审计项目更多的审计风险,审计组成员需要由具有财务会计、工程设计、概算、施工管理、工程造价、设备管理、生产工艺等专业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构成。只有具备足够的工程投资项目总承包(EPC)知识,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进行周密细致的审前调研
常规审计项目的审前调查对审计方案的制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工程投资项目总承包(EPC)审计有别于常规的工程结算、竣工决算审计。工程结算、竣工决算审计是在内部审计权限范围内开展的审计工作。而对工程投资项目总承包(EPC)审计是以投资主体对委托建设产品进行的鉴证行为,宗旨是维护投资主体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或产品的利益。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对可行性研究、概算、蓝图、施工及形成的建筑产品陌生,也不了解现场具体建设的实际状况等等,所以必须详细了解所涉主要建筑结构特色、大型机器设备特点、关键技术、组织措施等,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以便更全面细致的实施审计。
3.制定具有项目特点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审计方案
审计方案是实施审计工作的指南,其中应在包含常规工程项目审计内容的同时,重点突出重要施工组织设计、关键大型设备、关键施工工艺等重点分部分项工程审计。核实其工作量的工作内容、技术措施与工程投资项目总承包(EPC)合同约定、投标报价及概算内容、可行性研究规定的内容及条款是否相符,是否存在差异。审计方案关注的重点应是关键设备、特殊品质材料、大型建构筑物等。
4.在工程总承包合同条款框架内规避审计风险
(一)高校内部的制度文化。高校内部的制度文化在审计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紧密相连,是正常开展审计工作、规范审计行为、履行审计职能的关键。建设高校内部审计文化,最核心且基本的是加强审计制度文化建设。(二)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素养。1.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内部审计文化的发展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过硬的审计专业素养,审计人员加强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对于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促进审计团队的成长都很重要。内部审计人员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且懂得经济管理等相关知识,对于提高审计活动质量和效率具有重大的意义。2.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素养。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人的建设,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修养建设是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IIA的职业道德规范对内部审计人员应遵守的行为规则作了明确的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守诚信、客观、保密和胜任的原则,并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和正直的职业态度。3.内部审计人员的精神风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精神风貌,拥有客观、公正的职业素养和端正、积极、努力的工作态度,具备创新意识,并勇于承担风险和责任。(三)高校内部审计价值观。审计价值观是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形成的,在正确的组织目标和愿景下,逐步形成的群体意识,审计价值观体现了审计整体的目标。与影响高校内部审计文化的其他因素相比,其处于支配地位。审计的价值观一般由民主政治观、公平观、独立观、诚信价值观等组成。同时,高校应该考虑审计价值观的时代性、历史性和开放性,确立新时期审计核心价值观。(四)高校内部审计组织结构。构建以人为本的学习型组织,进行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可让内部审计人员了解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提高其责任心,也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高校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成果。构建学习型组织要注重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而不应仅局限于学习专业知识。建设高效、有活力的审计团队是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五)高校内部审计业务的管理。加强内部审计业务程序的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是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审计成果的分析利用和审计制度的建设,以及审计项目科学评估制度的完善来管理高校内部审计业务。也可建立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来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同时,通过注重审计成本控制,提高审计资金使用效益。
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差。多数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并行而立,使得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难以实现。同时,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易受本单位领导和其社会关系的影响,内部审计部门是在学校领导层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审计的进程必然受到领导层的制约,这就限制了审计的独立性,从而导致审计权威性差、不受重视,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性也受到影响。(二)缺少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目前,我国高校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配备较少,知识结构和业务素养尚且不足。专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缺乏,会导致审计信息披露不足,降低了审计的效率,且不能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最终不能充分满足高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三)高校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我国多数高校的审计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立了相应的内部审计制度,然而有些制度可行性差,且未得到真正的实施,制度实施效果没有得到监督和反馈,且未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适时改变。(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狭窄。审计工作范围狭窄主要体现在工作思路和领域上,更多是通过事后控制进行审计,缺乏事前和事中控制;主要是对高校教育经费等的常规审计,并且很少主动开展工作。(五)对审计结果重视不够。高校内部审计未建立审计监督的长效机制,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往往是查出问题却不进行及时处理,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在人动之后才进行,并且本单位领导往往在下达审计工作后,不再关心审计实施的效果,审计结果只是流于形式,审计的功效未能实现。
构建高校内部审计文化的途径
1.建立专业的审计行政管理体系建立专业化审计行政管理体系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按照业务专业进行设立现场审计部。专业化现场审计部的设立和审计人员的配备,要和需要进行的审计对象的业务相一致。二是按照专业组织开展现场设计和审计监督活动。三是开展专业审计研究,不断探索和完善审计专业化的技术手段,提高审计的效率。
2.建立产品审计专家制度体系产品审计专家制度研究的内容和重点,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产品的的风险控制审计、合规性审计和效益审计。产品审计专家的基本职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职能。产品审计专家需要全面熟悉和掌握商业银行产品的业务合作系统、操作流程以及内部管理制度。二是产品审计职能。产品审计专家要善于将产品审计研究的新成果用以促进产品的稳健发展。三是培训职能。产品审计专家要不断总结和完善产品审计方法,及时做好产品审计培训工作。产品审计专家项目设立的基本原则是以审计人员职业发展为基础,以审计事业发展为目标。在一定的程度上要明确产品审计专家任职资格,落实审计专家的考核评价等。
3.建立专业的审计监督责任体系建立专业的审计监督责任体系需要我们把审计监督责任制落实到位,充分实现审计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专业审计监督责任体系的建立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专业化审计监督责任体制,需要建立审计责任文化支撑体系、审计责任文化建设平台以及责任体制,仔细落实每个审计管理环节和个人。二是建立合理的审计责任链,主要是建立总行和分行审计部的审计监督体制,建立辖区里的专业化审计监督责任制以及建立现场的审计责任制。在进行责任制的过程中,要仔细落实相关专业审计监督职能,组织开展专业风险评估,做好对审计监督责任制的完善工作。三是完善审计责任考核评价体系。要实现审计责任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需要我们完善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和建立审议复议制度,确保审计监督体系的质量和效果的体现。
二、加强审计专业化管理的对策
1.落实风险导向审计原则风险导向审计原则主要针对的是审计环境的适应性、审计目标的变化以及弥补审计期望差距而提出的。商业银行的风险导向审计主要包括财务风险导向和合规风险导向,风险导向审计使监督过程更加具有持续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2.构建专业化的审计体系,实现信息审计专业化管理实现信息审计专业化管理是构建专业化审计体系的基础。构建专业化的审计体系需要重点研究以下三个管理系统:第一,专业化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审计信息作为管理系统重要的审计资源,需要与审计信息数据库有效的连接,并根据审计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建立审计信息库,为审计专业化管理提供支撑;第二,专业化审计支撑系统。该系统作为重要的审计工具,具有强大的审计功能,运用该系统能够增加专业信息产品的审计量,并以此提升专业化的审计水平;第三,专业化审计评价系统。加强专业化的审计评价系统建设是促进审计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专业技术的检测以及相关审计专家的评价和理论研讨,提高对专业化审计技术与质量效果评价的准确性,要组织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鼓励审计人员研究专业的审计技术,以提高风险识别和预测能力。
三、结束语
关键词:繁荣种畜场;干部;调研;
中图分类号:D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2
繁荣种畜场归属垦区时,管理人员超过300人,干部队伍老龄化趋势严重,工作激情衰退、缺乏创造性,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知识结构与农场的快速发展存在很大差距,严重影响工作质量和农场发展的速度。所以,引进大学生,改变人才结构,既是打造农场人才高地的捷径,也是农场尽快跟上垦区步伐,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人才队伍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场深入实施“人才强场、科教兴场”发展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力度,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整体层次、水平逐渐提高,在全场初步建立了一支数量比较充足、门类齐全、结构趋于合理的干部人才队伍。
(一)人才总量情况。到目前,拥有各类人才365人,占全场人口总数的 3.6 %,高级人才6 名,占人才总量的2 %;其中党政人才45 人,专业技术人才 188人,企业管理人才85 人。
(二)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党政人才队伍年龄结构逐渐年轻化,全场 32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中,35岁以下的有15人,45岁以下的有12人,分别占副科级以上干部总数的46%和37%;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主体,45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员125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 66%。
(三)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各类人才的专业学历在岗位上利用有了明显变化,到目前,全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达到135人,本科学历的52人,专科学历的 83人;专业技术人才结构得到改善,全场具有高级职称人数6人,中级职称79人,初级职称103人。
(四)人才作用发挥情况。在场党委的领导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人才吸引、培养、使用的环境不断优化,各类人才的智能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推动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各项事业的进步,促进了农场经济稳步发展。
二、引进和使用人才的主要做法
近几年来,场党委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到突出位置,紧紧围绕“经济强场、打造中心小城镇”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场战略,较好地发挥了各类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为发挥人才作用提供方便
场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不断总结党政人才工作新经验、新做法,全面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是深化党政干部公开选拔机制,用好的制度选人。本着群众公认的原则,拓宽群众参与的范围,实行干部工作公示制度、差额推荐、考察制度、干部试用期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了科学、民主的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几年来,面向场内外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6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5名。二是引入岗位竞争机制。在场机关、管理区中层干部中实行竞争上岗制度,进一步增强干部队伍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全场有5名年轻干部通过竞争走上机关中层领导岗位。三是实行机关进人考录制度。坚持公开、竞争、择优的进人原则,扩大选人视野,通过严格的考试和层层选拔,有4名本科毕业,35岁以下的干部进场机关工作。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努力改进人才培训方法、渠道和机制,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一是多渠道培养和锻炼党政人才。充分发挥党校培训基地作用,每年坚持有计划地组织党政领导干部、中青年后备干部参加各类专题培训和短期轮训;注重培训层次和档次的提高,2012年以来,邀请各类专家为全场副科级以上干部进行农业、畜牧专业知识讲座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授课;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先后组织党政领导干部到先进农牧场参观学习,促进领导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取得较好效果。农场从2009年以来,党委开始探索选派年轻干部到管理区、基层任职的做法,为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先后选派了8名机关干部到基层单位任职,使一大批年轻干部在基层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二是以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以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为目的,不断创造条件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机会,鼓励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到大中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学习、培训。20011年以来,先后选送了6名同志到各种院校进修,有3人参加了研究生班学习,有10人通过进修取得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现在全场共有6人取得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79人评定了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三是不断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着眼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整体水平,通过参观学习、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对企业管理人才市场经济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的培训,使企业管理人才的思想观念、管理水平尽快与市场经济接轨,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三)健全人才管理体制
一是建立和完善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体系。本着先进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实地考核与综合评议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通过群众测评、考核目标量化、考核项目审计的形式,每年对全场党政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全面了解掌握党政人才队伍的工作实绩,依据工作实绩奖惩和使用干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提供良好的环境。二是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监督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实行领导干部接待制度,广泛听取各方面对干部工作的意见;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运用审计结果监督领导干部。三是积极推进专业技术人才评聘制度改革。加速推进职称改革工作进程,在全场企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制,实行“科学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任,聘约管理”的管理办法,保证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有效地改变了“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的用人制度,建立了合同聘用、竞争上岗、科学评价、严格考核的用人机制。
(四)优化人才使用环境
近几年来,场党委按照“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的要求,不断探索人才使用机制,努力为人才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一是突出抓好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作用的发挥。把一批拔尖专业人才,通过制定和落实优惠的政策吸引进来。二是靠创建良好的环境吸引人才。通过大力宣传我场近年来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促进我场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吸引了大批人才参与我场的经济建设。人事部门打开“通道”,完善了人才引进管理、交纳养老保险、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服务。经统计,近五年来,我场先后吸收引进农业、畜牧、农机方面人才6人。
三、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看,我场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人才机制逐步健全,人才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为全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按照我场经济快速发展要求,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队伍要不断扩大。从学历上看,我场目前本科以上学历的52人,仅占人才总量的15%,从专业水平看,具有正高级职称的6人,副高级职称的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8%;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缺乏具有现代企业管理先进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复合、外向型人才,高素质、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明显不足。
(二)要提供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我场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但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因素的制约,我场吸引人才的综合环境远远比不上城市和发达地区,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不占优势。主要原因是企业规模小、效益不突出,劳动密集型工作量大,技术密集型工作岗位少,缺少吸引专业人才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