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主要功能已逐渐转变为宜教服务以扩大其社会影响。博物馆藏品采用数字化管理,便于人们随时随地查寻藏品,浏览欣赏。藏品数字化管理的具体需求如下:
1)采用多媒体技术,将馆藏文物的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各种资料存储在数据库中,便于管理人员对藏品进行添加、修改、查询、删除等操作。
2)藏品出入库管理是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功能,主要包括:
①藏品出库时必须提供有效的审查口令;②查询藏品的数量、当前状况及其存放位置;③对藏品的具体出库时间、出库理由及其去向,都有详细的记录;④藏品归还入库时,藏品的现状及数量也有详细的记录。博物馆的管理人员便于从本系统中及时了解藏品的情况。
3)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统计功能,便于工作人员根据各种不同的条件,对博物馆藏品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
4)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环境技术相互结合,能够开展数字化的藏品展览,使展厅变的丰富多彩。
数字博物馆管理系统必须确保藏品影像符合要求,存储符合规范。通过以下过程控制,完成在藏品影像整个工作:安全检查采集对象题库填写藏品声像采集表数字影像采集影像编号存储影像质量审核导入系统数据库。
2系统功能设计
经过分析,深圳数字博物馆馆藏品影像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二个部分:藏品影像管理用户子系统、系统管理员用户子系统,分别面向藏品影像管理人员、系统管理员用户。系统管理员用户子系统主要负责为管理员提供一个管理藏品影像过程中各种信息的一个平台,包括用户部门管理、日志管理、藏品类别管理、数据库维护等功能。藏品影像管理用户子系统为藏品影像管理人员管理博物馆藏品影像资料提供维护功能,包括影像录入,影像维护,影像查看,影像导入功能等。
3数据库设计
通过对数字博物馆影像管理系统的具体分析,本系统主要设计了Vod_Catalog、Vod_Chatlog、Vod_Class、Vod_File、Vod_Image、Vod_Log、Vod_User、MS_IB_Multimedi-a、MS_IB_Range等数据表。
4系统实现
本系统基于B/S模式,采用MVC模式、J2EE框架、Ajax技术、Struts2技术和Oracle10g数据库,客户端通过浏览器完成整个操作过程,现以影像录入模块为例进行说明,其它功能模块类似。影像录入模块主要负责添加新的影像,录入影像时,用户需要输入媒体名称、选择媒体类型、选择需上传的媒体文件和媒体说明信息等资料,点击“确定”后,将新的媒体资料保存到数据库中。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和谐;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务实创新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步伐加快,改革开放深入、持续进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现代科技手段和传播方法日新月异,公众的知识领域和审美情趣也在悄然拓宽。新的形势给博物馆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了挑战。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保护者和宣传者,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形象代表。发展博物馆文化,无疑对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丰富性与完整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血脉,构建具有五千年中华文明底蕴且富有泱泱大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体系,增强本土文化竞争力,使其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博物馆内收藏的文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反映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内容的实物,这种有形的物质形体和无形的文化内涵决定了文物功能是其它教育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当代博物馆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文物的优势和资源,运用创造性的劳动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文物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所欣赏,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观众在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的同时又获得美的享受。
在遍布全球的数万家博物馆里,无数藏品讲述着关于人类历史及其生活的一个个生动故事,梳理着我们的共同记忆。历史的脚步不断向前,今天的收藏成为明天值得品味的记忆。博物馆不仅承载、收藏记忆,更不断地将记忆展现、输送、传承,使人们从中获得教育和启迪,这正是现代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博物馆要着眼长远,通过媒体宣传、知识讲座、竞赛活动、观众体验等方式,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在博物馆中获取知识和乐趣。这样的记忆传播才更鲜活,才更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构建和谐社会是顺应历史发展变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战略举措,而和谐社会是由社会诸多因素构成的,发展和谐的博物馆文化是其中一个方面,这也是摆在博物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以人为本是发展和谐的博物馆文化的前提条件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前提,就是说和谐社会的目的是为了人,为了创造使人民群众能够全面发展自身的良好条件和社会环境。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最终使社会真正走向"和谐"。博物馆作为政府公益性事业单位,这就决定了博物馆所开展的一切展览活动都要体现政府公益性所要表达的目的。博物馆的存在是为了人民大众,博物馆更要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处处体现以观众为本,为观众着想,为观众服务。
以观众为本的理念,要求从事博物馆工作的人员必须学会换位思考,冷静地、理性地思考。假如我作为观众,我来看展览是否有收获呢?这是我们博物馆工作者需要正视和思索的问题。博物馆的观众其文化背景、参观动机、参观时间长短等各有不同,这就要求了解观众的不同兴趣和需要,确定适当的角度和切入点,选择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展品,利用讲解技巧,达到最佳效果。对一般观众要多介绍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专业人士和知识分子要从科技和艺术方面予以侧重导览。
博物馆要关注弱势群体,对老、弱、病、残、孕者奉献热忱的服务,做未成年人知心朋友和启蒙老师。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竭诚服务,调动公众参观兴趣和参与发展博物馆文化的意识,使"到博物馆去"成为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博物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博物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矢志努力的方向。
二、科学管理是发展和谐博物馆文化的可靠保证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博物馆为观众提供整洁舒适的人文环境,使观众置身博物馆就有赏心悦目的感觉。优雅、舒适的和谐氛围取决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科学管理。硬件即馆舍和展室环境,软件即博物馆工作者的服务态度。博物馆要力求为观众营造一个亲情化、便捷化、充满人文关怀的、和谐的参观环境。
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事业基础显得还比较薄弱,这主要表现在管理水平较为落后。由于历史原因,若想改变这种状态,只有真正着眼于博物馆学和管理科学的研究,避免实际工作中的盲目性,才能逐步实现我国博物馆管理现代化。博物馆的科学管理内容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构设置、人事和财务以及对文物的管理。在这些因素里,首当其冲就是要重视管理者自身素质,全面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博物馆需要大力培养拥有科学管理知识的管理型人才和具备文博专业水平的各类业务骨干。实施科学管理,就是要逐步建立起合理的、有利于促进文博事业发展的手段和制度。实施科学管理主要方法可以是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责、权、利,做到人各有责、各司其职、各得其利,并且以定期考核、总结评优来督促岗位执行情况。只有追求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事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调整关系,理顺路子,探索适合于发展和谐博物馆文化的新路子。
三、务实创新是发展和谐的博物馆文化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时展的呼唤,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部人类文明史和文化史,就是人类创新活动的历史。发展和谐的博物馆文化,就要求我们审视自身的生存环境,千方百计探求博物馆文化如何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的模式,以创新的工作理念和传播方式向社会奉献品质精良、趣味高雅的精神食粮。我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适应竞争的时代,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不断调整自我、重塑自我、求真务实。文博工作者要以"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为座右铭,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来投身博物馆事业。
社会主义博物馆事业是和思想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因此,坚持正确的办馆思想,把握时代脉搏,注重陈列展览的社会效果,保证展览的水平和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文博工作者也要懂得在重视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学会并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做好展览的市场预测和成本核算,把面向群众、同面向市场这两个要素结合起来考虑,实现事业与产业互动、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为了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我们要同学校、部队、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新闻媒体等各方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增强博物馆教育辐射效应。
为了发展和谐的博物馆文化,我们要把博物馆建设成为传播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神圣殿堂,展示有一定历史文化色彩的并浸润着乡土风情的区域文化,在展览的策划创意上争取时代性和群众性的统一、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教育性和观赏性的统一。
实施免费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博物馆,博物馆已成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随着免费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入,我国博物馆功能正在悄然变化,在继续重视收藏和研究等传统功能外,其文化传播、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功能日渐突出,于是,博物馆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日趋显著。
关于某个国家、某个地区发展历史,关于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风貌,关于某种艺术或技艺的演变过程,关于某些民风民俗的来龙去脉,关于对某些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都可以在博物馆中得到集纳呈现。现代博物馆具有良好的人文自然环境,具有优越的文化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旅游功能,因而对当代人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生存观念、审美观念都会产生全方位的多层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面对公众文化需求变化和文化市场的日益丰富,博物馆首先必须把握自身定位,树立自身的社会形象,突出自身优势,做到导向正确、主题突出、传播科学、倡导文明、手段先进、手法新颖,向社会提供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以鲜明的个性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观众。
一、地方博物馆免费开放现状
在举国上下重点推进文化民生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免费开放早已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常规内容,包括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也作为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临沂市博物馆是一个地质综合性博物馆,建筑面积2万余平,展厅面积1万余平,馆藏文物3.7万余件/套,是国家二级馆,每年固定的免费开放资金139万元。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除了正常免费开放320天外,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成为博物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窥一豹而知全身”,这是当前中国大多地方公共博物馆的缩影。
打造社会公益服务品牌,是提升博物馆免费开放水平,吸引更多的民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以临沂市博物馆为例,自2013年开始,博物馆每年举行“带着家乡的历史上大学”暑期实践活动。刚毕业的高中青少年学生走进博物馆,参与博物馆日常公益志愿活动,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作为走进大学校园前最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活动每年吸引大批的青少年踊跃报名参加,他们在这里亲身体验了文化遗产博大精深的魅力,感受到精美的文物藏品带来的震撼,从而激发了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之情,带着这份对家乡厚重文化的自豪感走进大学校园,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宣传使者,这就是这项活动的最大意义所在。2016年,临沂市博物馆先后启动了“十万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社会公益活动。延伸博物馆开门办馆的传统定位。据统计,一年来全市的11所中小学的7万余名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对弥补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断层”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流动博物馆”更是打破了坐等民众前来参观的服务理念,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带着精美的文物走进社区、校园,上门提供科普宣传教育,很受老百姓的喜爱。这些创新的举措,是提升博物馆免费开放水平的重要探索,从效果来看,值得地方博物馆借鉴学习和推广。
二、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几点思考
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在文化遗产宣传普及教育中的功用,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是有效的载体,不是最终的目的和哗众取宠的手段。尤其是地方博物馆,要重点定位自身的存在价值,切不可在争取免费开放资金中喧宾夺主,误入歧途。
首先,要明确的是博物馆的展陈基础。一个博物馆,首先要做的是展陈的效果,展馆、展厅带给民众的感受和思考。以临沂市博物馆为例,博物馆设从史前时期到近现代的“临沂通史展厅”、“汉画像石展厅”、“历史名人展厅”、“陶器展厅”、“铜镜、古钱币展厅”和“书画展厅”。主展厅与专题展厅遥相呼应,清晰展示了临沂市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以及地方独有的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近年来相继策展了“沂蒙红色文化展”、“临沂望族家规家训展”等专题特色展,引进了“齐鲁瑰宝”巡展等高水准的省级展览,组织了沂蒙六姐妹画像展、“孝文化”漫画展等临时展。综合展陈与专题展陈、固定展厅与临时展厅,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办活了展陈,吸引了民众。
其次,要勇于承担文物内涵研究阐发的职责。就地方博物馆而言,研究力量的薄弱一直是困扰内涵阐发的难题。然而,文物内涵的研究与阐发,是做好博物馆内涵研究,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支撑,不可忽视,更不可废弃。就临沂市博物馆而言,利用文物资源与硬件平台,吸引科研力量入驻,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引进高端人才,推出科研成果,成为可借鉴的成功范例。2016年,在与山东省文物考古所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洗砚池晋墓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公开发行。洗砚池晋墓是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也是建国以来山东省魏晋时期考古的重大的发现,这一重要学术成果为洗砚池晋墓这个沉积了十余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同年,临沂市博物馆还与临沂大学合作完成了课题《沂蒙地区汉画像装饰艺术比较研究》,成功获批国家教育部研究课题立项。
再次,要兼顾文物普查与修复的本职工作。这是很多地方博物馆担负的重要工作之一,一个地区的文物普查,首先从博物馆馆藏文物开始。文物修复也不可能在考古发掘现场草草进行,离不开博物馆的硬件支持,这些基础性工作为丰富馆藏文物提供了大量的支撑。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开展以来,临沂市的文物数量由普查前的4万余件/套,增加到27万余件/套,博物馆在这一过程中功不可没。同时,积极推进临沂文物修复站建设,与山东博物馆合作开展了青铜器修复。修复后的青铜器,以更加精美的姿态陈列在展厅,带给观众更加真实的观赏体验。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社会化发展
博物馆作为恒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一座特殊的知识宝库,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服务于大众的高尚的文化休憩场所;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高雅文化的殿堂,它所给予人民的高层次、高品味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化行为、教育方式所无法替代的。怎样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研究公众的精神消费心理,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精神产品,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营造一个良好的博物馆文化氛围,走出一条融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的社会化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博物馆人面前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增强博物馆文化与社会的亲融性
博物馆应关注社会、深入社会、走出馆门、深入生活、贴近大众。以高质量的精神产品服务于社会,更多的利用文物固有的文化魅力,以独特的文化手段去吸引观众,满足社会需求、满足观众需要。改变远离社会、脱离民众的状况。社会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博物馆的产品是精神产品、文化产品,与社会存在着供需关系,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大众不断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要而产生的。这种精神产品必须与社会的热点问题,大众的品味相融合,博物馆工作者只有经常深入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倾听民众对博物馆的要求,关注民生,走近大众,才能生产出符合时展、社会需求,大众口味的受欢迎的精神产品。论文参考网。博物馆从以“物”为中心,向以社会为中心转移,关注社会热点,融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新的发展趋势,是博物馆向社会化、现代化迈进之必然。
以往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工作只局限于对藏品的研究、对博物馆学的研究,而对于社会及社会人群的研究、与外部关系等研究很欠缺甚至于空白。博物馆要走出“门庭冷落”的困境、寻求大发展,就应首先大力加强对社会问题、对社会各层次、各类人群的研究,从而扩展博物馆研究工作的领域,深化博物馆研究工作的内涵。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对社会的研究、对人的研究、以及人和物的结合的研究,对博物馆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是今后博物馆研究工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博物馆在实现由对“物”的研究到对“人”的研究这一过程中必须对社会进行扎扎实实、广泛深入地研究,这是博物馆工作创新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实现博物馆文化全力服务于大众
任何一种事物、事业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和人群做基础。国际博物馆协会一直以来的舆论导向,就致力于博物馆对社会的关注,对社会的关注实际上就是更广泛的对人的关注。因而构成了当代博物馆新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人的需要,体现为所有的人服务的宗旨。“物”不是博物馆的一切,博物馆对人的研究、对大众的全力服务、对人的关注、对社会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博物馆向社会化和大众化迈进的可喜的一步。
时代越是进步,人们的文化水平越是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就越加强烈,对博物馆的信赖和依恋就越大。人们视博物馆为高雅的文化殿堂,是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欣赏艺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精神上的高等享受。博物馆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如何满足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社会公众的需求,则是当今博物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全新的研究课题。研究公众的精神消费心理,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为观众提供各种喜闻乐见的高水平的陈列展览,以促进国民思想道德、文化艺术素养的全面提高,是现代社会赋予博物馆的神圣使命。
完成这一神圣使命,就必须借鉴市场经济中商家的经营之道,视观众为“上帝”,实施“品牌”战略。创造“精品”展览,使观众在享用人文资源、高层次的愉悦中得到探索的乐趣,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服务意识,研究观众心理,对工人、农民、军人、干部、学生等社会各阶层、各类人群的各种精神需求作认真的社会调查,改变编年体式的表现历史的陈旧手段,推出迎合大众心理,适应各阶层民众所接受的展览,通过将专业知识科普化、抽象内容形象化等手段,从根本上改变观众“冷待”博物馆的现状。
大众是博物馆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是当今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更加关注人、更加体贴人,对博物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服务于大众、方便各类观众,为观众提供全方位的细致周到的服务,使观众在博物馆通俗性的展览中得到高雅文化的精神享受,在舒适性的服务中渡过美好时光,是博物馆事业创造辉煌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博物馆文化寻求大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实现博物馆文化藏品资源的共享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收藏机构、保护机构,是国家文物收藏的重地,集存着十分丰富的文物资源。但是多年来形成的“重藏轻用”,重收藏轻服务,重内部业务工作研究轻外向传递交流的局面,注重文物数量的丰富,轻社会使用的价值的充分体现。对这一严重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已有专家学者倡导把博物馆由半封闭型的“文物库”展示给社会,使博物馆由“死”的文物标本保存场所,转变为“活”的文化传播阵地。博物馆在藏品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如何从藏品导向转为社会需求导向,合理利用藏品资源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也是博物馆实现社会化发展目标的重要标志。
博物馆所拥有的藏品资源是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理应为社会所共享,必须走出“深闺”,为大众服务,更大地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藏品资源的共享是博物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博物馆运用藏品资源进行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达到更深入的融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只有这样,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文化才能获得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博物馆藏品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达到我们所预期的目的,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寻求规律性的东西,甚至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制度。博物馆的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维护藏品的安全是每个博物馆人的天职。在保护的前提下,加速提高展品以外藏品的利用率,拓宽藏品的信息传播渠道,加大对藏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今后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是博物馆深化改革、寻求社会化大发展的重要内容。
博物馆在实现社会化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把其藏品的开发利用作为恒量一个博物馆工作的标准之一。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的原则下,博物馆的藏品应逐步向社会有限度的开放。如开办展品以外的藏品展示室,供科研人员和大中专学生参观学习,为学校教育提供实物教具,为观众提供模拟考古的机会,向收藏爱好者提供实物培训的服务。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增强博物馆与外界的沟通,融洽了博物馆与社会、与民众的关系,增强了博物馆自身的活力,也增强了观众自发随意地重返博物馆殿堂的“回头率”。从而,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和其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就能够得以充分的体现。
综上所述,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革,给博物馆文化带来了展示自己风采的大好机遇,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文化必将走出一条面向社会、融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全新的社会化发展的康庄大道!
关键词:陶瓷;博物馆;国外;国内
陶瓷类博物馆就是集中收集展示陶瓷器的专门性博物馆,在国内的陶瓷博物馆中,主要是展示中国的古陶瓷,一般是以窑口来命名。国外的陶瓷博物馆多是现代陶瓷与古代陶瓷相结合,体现出西方特有的风情。
1 国外博物馆的典型古陶瓷陈列
亚洲建立博物馆较早的国家是日本,在日本特别重视文化的背景之下,大量的博物馆开始出现,古陶瓷陈列是博物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日本的古陶瓷陈列远远走在中国之前。日本古陶瓷陈列最具代表性的是九州陶瓷文化馆。此馆内主要陈列的是17~18世纪的伊万里瓷器和佐贺县制作的陶瓷。九州陶瓷文化馆内通过大型橱柜式展柜,结合照片、展牌、实物、指示牌等辅助展品,在展示日本古陶瓷历史的同时,还同时展示了日本的一些近现代陶瓷名家作品。
伊朗首都德黑兰市的伊朗玻璃器和陶器博物馆也是一座主要收藏陶瓷的专门性博物馆。主题展厅从灯光照明、地面铺设、展柜设计、展览讲解等无一雷同。这个博物馆的最大特色是把玻璃器和陶瓷器放在同一博物馆中分展厅陈列,这在全世界的博物馆中都是非常罕见的。
荷兰公主庭院陶瓷博物馆展厅内颜色搭配符合欧美人的审美特点,展厅内多事几种鲜艳的色彩互相搭配。展柜以不同造型混合搭配,将展柜做成橱柜式,这样就给观众带来了方便。这个特点鲜明的博物馆中,最具特色的是中国瓷器展厅,厅内借鉴照片墙的装饰特征,将中国外销瓷与欧洲古陶瓷同时挂在墙上,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引人注目。
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藏品极其丰富,尤其是其馆中大维德基金会所藏中国陶瓷器,几乎件件是精品。展厅将其背景装饰城宫廷储藏室的样式,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展厅里通过实物与辅助物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置身这段历史时期的感觉。
2 国内与国外古陶瓷陈列的异同处及其产生原因
我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陶瓷的发展也有千年的历史,陶瓷的遗物众多,中国人的审美观更加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博物馆展厅多使用一些小展柜,物品相对单一,排列比较松散,大部分的展览品是对主题的高度精练和概括,但是对于那些初识古陶瓷的观众来说,他们对古陶瓷本来就是知之甚少,所以对于展览的主题就很难理解。国外博物馆在古陶瓷陈列中,对展品的器形特点、工艺方法及其装饰方法上所表现出来的内涵有着细致的介绍和展现,展柜中的每件展品均是十分贴近展览的主题。并且通过照片、图版、电子设备等方式替换原来古老的展示牌,让观众在欣赏精美展品的同时,也能深切地体会到展品的文化内涵,让自己生活在当时的那种社会中,感受当时的社会生活。
西方国家的文化保护意识比中国要重,西方博物馆一般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来设计陈列,当然主要还是西方的审美占多数,西方的陈列展览讲究动静结合,动静之间相互对照,体现着展品的内涵。外国博物馆的古陶瓷器多以中国外销瓷为主体,多采用年代序列的陈列方法,将中国古代瓷器与欧洲国家仿烧品对照陈列展出,就像上文提到的荷兰公主庭院博物馆那样,有了这样的对比,就能形象地展现出中国古陶瓷文化对欧洲陶瓷文化的深厚影响。
从博物馆陶瓷陈列方式以及所体现的内涵可以看出,博物馆不再是上层人民休养生息和培养情操的地方,而是慢慢变成普通大众陶冶情操、感悟生活、感受博大精深文化的地方。国内博物馆管理者多缺乏现代博物馆管理理念,习惯用行政手段指导博物馆展览策划和陈列,大大地制约了博物馆的像多元方向发展。通过参观许多相同类型的博物馆,我们不难发现,国内的许多博物馆相似陈列尤其之多,不仅将古陶瓷陈列与历史年代陈列及古代艺术品陈列混淆一起,而且国内的博物馆不喜欢在文化内涵发掘上下功夫,多喜欢在博物馆的外部建设上下功夫,比如说国内的新建的博物馆喜欢将博物馆建得更大、装修得更豪华、收藏更多的作品等这些外在条件上,这一点在古陶瓷陈列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
博物馆在陈列和展示古陶瓷的同时,也应该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普及到大众的心里,进而培养每个公民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过去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文贸易和文化的纽带,陶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中最重要的商品,记载了中文文化交流的点点滴滴,所以古陶瓷的陈列展览,对于加强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与其他国家人民的友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国外陶瓷博物馆给中国陶瓷博物馆提供的发展启示
相比西方国家的陶瓷博物馆发展的历史,我国国内的陶瓷博物馆存在的历史非常短暂,还处在初期阶段。我国陶瓷博物馆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在展览策划方面显得过于的陈旧,在文化内涵的发掘上显得有些肤浅。这与我国缺乏高素质的博物馆人才有着巨大的关系。
国内的陶瓷博物馆往往是主流文化及政治意识的载体,在教育和宣传方面贡献较多,大众来这样的陶瓷博物馆多事学习和普及常识。大多数参观者都有着十分明确的目的,他们一旦在博物馆了解了他们所想了解的东西,那他们在以后就对博物馆失去了应有的兴趣。所以国内的一些大型的陶瓷博物馆不妨吸取民间艺术的优点,取长补短,深挖陶瓷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让参观者对其的兴趣越来越浓。
西方的陶瓷博物馆在专业性、趣味性、深刻性和多样性上的结合是很成功的。如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宫瓷器馆拥有自己的专家队伍,其成员有艺术家、古陶瓷鉴定专家、博物馆学专家、设计学专家等,他们各自都有独立的办公区域,并且配备专业的仪器,目的是保证向公众展示高质量、高品位的陶瓷展品。在国外的陶瓷展览中,国外博物馆多用现代与古代结合的方法,将古陶瓷的展览办成美术馆展览的风格,古代陶瓷多是与现代陶瓷共同展出,并且特别注重展馆气氛的营造。国内的博物馆更多的只是展览古陶瓷的展品,孤立的将一个陶瓷展品摆出,显得生硬和死板。
4 结语
国内陶瓷博物馆如果能学习国外优秀陶瓷博物馆的可取之处,扬长避短,提高博物馆自身的实力,那么就可以更好地为大众服务。陶瓷博物馆有能力也有责任改变现状,改进现有的展览模式和布展的理念。
博物馆在陈列和展示古陶瓷的同时,也应该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普及到大众的心里,进而培养每个公民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过去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文贸易和文化的纽带,陶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中最重要的商品,记载了中文文化交流的点点滴滴,所以古陶瓷的陈列展览,对于加强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与其他国家人民的友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季根章.关于博物馆陈列艺术精品化的思考[J].东南文化,1999(1):6-9.
[2] 田媛.博物馆古陶瓷陈列之比较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论文,2012.
[3] 张文立.从中国文献记载看19世纪后半叶欧美博物馆陈列[J].中国博物馆,1995(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