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汤姆索亚历险记赏析

汤姆索亚历险记赏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汤姆索亚历险记赏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汤姆索亚历险记赏析

汤姆索亚历险记赏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影视资源;激发;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31-01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由于名著内容精深、年代久远等原因,给学生造成较深的文化隔阂,因而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阅读障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但学生对影视作品却有着强烈的兴趣,甚至因此而产生阅读名著的欲望。

一、播放影视作品中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影视作品具有动态、形象、逼真等特点,将影视作品与名著文本结合使用,可以将静止的语言文字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是绝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利用影视作品的优势为语文教学服务,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当教师布置学生阅读一部名著时,可先播放由该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中的精彩片段,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如布置学生阅读《格列佛游记》前,让学生观看格列佛在小人国的影视片段,学生对作者奇异的想象特别感兴趣,阅读文本的欲望就会被激活;在观看电影《汤姆・索亚历险记》时,汤姆刷墙的片段让学生惊叹汤姆的聪明,不禁想要了解汤姆这个调皮的孩子,因为汤姆和他们是如此相似。许多学生看了这些精彩片段后,激起了阅读原著的兴趣,阅读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当然,影视作品不能代替原著,它在语文教学中只是辅工具。因此,教师一定要慎重,要根据需要适时适度使用。

二、以影视资源对照小说,在比较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说在改编成影视作品时,受各种因素影响与原著有时有着很大的区别。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设置比较环节,让学生发现影视作品和原著的区别,赏析原著精彩的语言。(下面以电影《骆驼祥子》为例)首先,在比较中体会原著表达情绪情感的语言魅力。在比较中,有些学生发现电影是从祥子卖骆驼开始的,而小说在这个情节之前,不仅说明了骆驼与祥子的渊源,还用了很多笔墨介绍祥子拉车的情况及其性格特点。例如,小说这样描写祥子拉上新车的喜悦之情:“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和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这形象细致地写出了祥子的意气风发,他与车亲密如同朋友一般,他欣喜、兴奋、痛快,这些情感是电影很难表现出来的。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要真正了解名著的内涵,还是要仔细揣摩原著的文字,跟随作者的笔迹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其次,在比较中发现影视作品表现的局限性。《在烈日和暴雨下》是小说《骆驼祥子》的经典片段,而在电影与原著的比较中,学生发现电影里只有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情景,却没有在烈日下的片段。于是,让学生重读“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片段,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体现“热”的。然后问学生:“如果你是导演,能让镜头里的烈日比小说里的描写更细腻吗?”学生讨论得很热烈,都觉得文字的描写,有时很难用电影的“动态”语言表现出来。再次,在比较中加深对名著主题思想的理解。有些学生还发现,电影和小说的结尾虽然都呈现了祥子堕落后的凄惨,但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电影里的祥子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处处被人排挤,夕阳拉长了祥子的影子,仿佛一声长长的叹息。老舍则用这样一段话结尾:“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会埋藏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个结尾虽然没有电影那样形象直观,但看着电影里游魂似的祥子,读着这短短的一句话,学生怎会想不起过去那个积极追求梦想的祥子?怎会不感慨现在这个行尸走肉的祥子?怎会不痛恨那个吃人的旧社会?在影视作品与小说的对照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渐渐学会了品味原著的语言,文学鉴赏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给电影人物配音,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阅读兴趣

给电影中的人物配音,类似于分角色朗读,但因为电影直观地展现了具体的环境、人物的表情,因而更能吸引学生。同时,初中生喜爱表现自己,给人物配音不仅能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表现好的学生还能获得成功的感觉,这无疑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配音是一门语言艺术,要求配音者根据片中人物所提供的所有特征,去深刻地理解、体验人物感情,用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绪。因此,学生想要配好音,必须先认真阅读原著,了解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特征等内容。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为电影《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刷墙和指证印第安・乔这两个情节配音,那么就必须要求学生精读这两个情节,运用圈点勾画与旁批的方法,仔细揣摩汤姆诱惑小伙伴刷墙时欲擒故纵的心理,以及汤姆在指证印第安・乔时的害怕恐惧。

四、结束语

巧用影视资源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展示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应该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使之与文本珠联璧合,更有效地服务于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汤姆索亚历险记赏析范文第2篇

    生命。

    在中国当代教育形势下,英语教学的发展步步深入,可追溯到幼儿教育阶段,而受经济发展程度、地域或教育观念等的影响,英语教学的层次水平不一而论。从启蒙教育到初、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学抑或汉语教学中对于英美文学的注重程度显然不能以偏概全。我们应该分不同的教育阶段来看不同背景下的文化对于学习者的影响。

    一、英语初学阶段(幼儿园到小学阶段)

    此阶段需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来分析,大可不必引进相对深邃的文学作品,我们呼吁对于儿童文学的多加关注。外语教师在注重发音、识词、拼写等基本入门知识教授的同时还应储备足够多的“故事”、网罗更多童话故事、寓言或神话传说来间接地培养学生对文学审美情趣、童趣及儿童想象力、画面感,积极去创设语境,可在游戏中让学生轻松掌握所学。教师可抽出作品中的主人公,不让它停留在书页上,鲜活其形象,借助于动画或童谣、儿歌来丰富他们,从而做好对学生的早期文学素养的启蒙。教师可借助课外书籍,积累主人公形象,要明确一个个带孩子气的活泼精灵身上学到的并不亚于大文豪笔下的传神人物。英语教师围绕学生兴趣探究他们喜爱的故事,进一步扩展其情节,开发其想象力去创新地编一编故事的后续等在教学中的运用都是新一代教师在教学创新的体现。熟读西方儿童经典,英语教师的角色也该是闪亮的。充分掌握住课堂节奏,扮角色或讲故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一个个小人物的同时也已创设了小小的大世界。

    二、英语学习的中级阶段(初高中学习阶段)

    这个阶段对教师的要求是偏高的,不仅能带领学生做好应考工作,还该能有条不紊地开展自己的教学计划(除教学大纲之外自己的教学计划),使学生继续夯实自己的文化根基,要教学方式手段的多样化。这是个挑战,尤其在文学书籍的阅读上,应积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教师应扩充课堂文化信息含量,引导学生抓起必读科目,也要因加强自身英美文化底蕴引导纠正一些谬论及文化偏见。也可结合历史探究古代文明的起源,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等等来个文学的“刨根问底”,在《你不可不读的西方文学故事》中可觅得一两颗喜欢的文学明珠。良好的英美文学素养是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英语教师介绍英美文学作品及作家的时候不仅要有丰富的背景知识以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还应该注重作品的深度思想来让学生咀嚼回味。另外,对于语言的分析也注重于语言习惯、方言、谚语、典故、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等来看都需倚靠英语教师的文学积淀进一步拓展

    得来。

    三、英语学习的较高级阶段(大学学习阶段)

    这个阶段也空前地关注西方文化的积累度,学生才发现一门语言的学习实在探讨人家的文化,对于广义上文学的学习更加地接近了文化的内核,也就更易于语言本身的掌握。接触大学文化才发现知识的三千弱水中自己还连一瓢都没有,所以急切地汲取能够得着的知识养分。此时的大学教师就应依据学生兴趣及特长来引导学生学习初级阶段未涉及的文化知识,更加科学地解释外国特殊的文化现象,更加全面、清楚地展开背景知识的概述。当然,在这个阶段还有重要一点是继续不断地向学生推荐外国优秀作品,利用闲暇时间与学生共同探讨读书心的体会。比如,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作品赏析,通过有步骤、有目的的探讨,一步步走进这位文豪的幽默与讽刺。

    1.通过作者时代背景来了解其写作动力与方向

    马克·吐温的父亲是不得意的乡村律师,在其12岁的时候去世了。迫于家境,他先后当过印刷所学童、送报人、领港员,还到西部探过矿。这为他早期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当时正流行幽默文学,而他将幽默与讽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幽默风格。1864年,他到旧金山,在《晨报》当记者,从此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卢锦明《欧美文学导读》),创作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等名篇。马克·吐温早年在《旧金山晨报》当记者时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移民的报

    道……“他对中国人的描写是一种写实主义的‘新闻报道方式’的再现……但其主旨在于批评美国的时事,而非关注中国。”(《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第一辑)也借此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的真实面貌。

    2.细究作品,深入发掘主题

    马克·吐温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他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T.S.艾略特认为这部小说开创了英美两国文坛的一代新风。

    “着名小说家海明威认为,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马克·吐温写的一本书,叫做《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最好的一本书”。(文聘元《你不可不读的西方文学故事》)。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黑人吉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是黑奴,但他不卑躬屈膝,为了摆脱奴隶身份反而竭力斗争,勇敢追求自由,也具舍己为人、善良高尚的优秀品质,同时也有无知、迷不觉悟的性格。”此时作品主题已跃然纸上,对于解放黑奴问题的敏感,让人深深地同情起吉姆,也使人狠狠憎恨起种族歧视的黑奴制度。

    3.艺术手法的品味

汤姆索亚历险记赏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名著阅读;兴趣;效果

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一个个文学大师对话,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启迪智慧,增加思维的深度,提升语文素养,丰富人文内涵。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外阅读量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提高名著阅读效果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量化标准,新教材在每册书的编排中安排了名著阅读专题,各地区的语文中考卷中也都对名著阅读进行了考查。但是,现实不容乐观,名著阅读的考分能全拿到的学生可以说寥寥无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好名著,确非易事。几年来,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谈谈我的浅见。

一、帮助学生认清阅读的重要性

现在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相比于阅读,电视、游戏的诱惑力要大得多,要想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一定要给他们明确读书的目标,找到阅读的动力。因此,我在课堂上时不时地给学生露几手,展示一下自己的博学。讲到《使至塞上》时,我联系到《红楼梦》中香菱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的点评;讲到《往事依依》时,我极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了烟波浩渺的水泊梁山,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梁山好汉们的忠肝义胆等,长期的潜移默化使学生自然对名著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时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读名著的好处:每一部名著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既可以明史,又可以明志。另外,我还搜集了近几年中考中的名著考题,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名著阅读的实效性。

如,2012年镇江市中考的名著题考查了《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父亲的病》《骆驼祥子》《汤姆・索亚历险记》《水浒传》等多部作品,考查面广,并且题目出得都很细,如果学生不仔细读名著,这些题将很难拿到分数。学生看到这些真题后,切实感受到名著阅读与升学的关系,明白了阅读的实际效用,自然阅读的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了。事实胜于雄辩,从功利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法是最有效的。

二、协助学生制订具体实用的读书计划

人常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帮助学生制订好具体实用的读书计划,那便是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初中三年要求阅读的名著有十部,每册书都有具体的安排。但是考虑到初三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要挤出时间来阅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给学生制订了这样的计划:初一两学期各读三部;初二两学期各读两部;初三时以交流练习为主。

每学期要求读的名著,学生必须人手一本。以八年级上册中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我先要求学生看看全书共有多少章,每章大概多少页,自己每天大概能读多长时间,读多少页,综合大多数学生的意见,规定每天必须花的时间,必须读完的页数,要求学生最好以一章为一个单位,2至4天完成一章的阅读。读的时候必须在书上进行圈点,写旁注,每读完一章在摘抄本上概括本章的主要内容,并写读后感。再在班内贴出一张统计表,选一名学生负责统计每人每天的阅读进度,便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对于阅读进度较快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提问,与其交流读后的感受,如果效果不好,就及时提醒他要提高阅读的质量,避免学生走马观花,只求数量,不讲成效,不求甚解。

三、教会学生阅读的正确方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读”要与“写”相结合,充分调动人的多种感官,以加深学生阅读的印象,提高阅读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做法:

1.做阅读卡片。要求学生每读一本书就要摘录书名、作者、国籍、朝代及主要人物形象。

2.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简单介绍每一部名著的内容。

3.摘录文中的精彩情节。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删选信息,把握书中的重点,每星期至少摘抄一次。

4.对精彩情节(或精彩句子)写点评。可以从语言、内容、人物形象分析、思想内涵等多个角度写出自己的阅读体验。这项活动对学生来说要求较高,如果不仔细阅读感悟,是很难完成任务的,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我常常指定文中重要的情节,让所有学生围绕其进行赏析点评,并且在批改后选出“最佳评委”五名,让他们到讲台前朗读自己的点评,并在班级明星榜上予以表扬。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许多学生都写出了有见地的点评,既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5.写读后感。联系时代背景,并结合社会现实,体会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初中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对各种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都比较高。教师可以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这样,既能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获得阅读的成就感,还能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做法:

1.每周利用阅读课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请学生作阅读展示。如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摘抄的精彩片段,并作赏析;选择里面最感兴趣的情节,进行点评;对作品中的重要人物进行形象分析等。我还尝试了一项有效的方法:把全书分解成若干部分,让每个学生在阅读完整部作品的前提下,精读其中一部分内容,并在全班作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不甘示弱,认真阅读,深入分析,对名著的阅读比原来细致了很多。

2.举行名著阅读知识竞赛。先在班级范围内进行选拔竞赛,然后在年级范围内举行竞赛。在竞赛完后,还根据成绩发放了相应的证书。这大大增强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营造了名著阅读的热闹氛围。另外,我还组织名著阅读读后感竞赛、讲故事比赛、记者招待会、片段剧表演等。由于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大多数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很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汤姆索亚历险记赏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欣赏;读写结合

一、激发兴趣,推荐书目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考试的要求,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对推荐的名著感兴趣。在教读课本中相关的章节或段落的内容时,教师的讲授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相当重要的。笔者在推荐名著之前都尽量做到:

①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探究兴趣,借助媒体,创设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兴趣。

②激荡思维,引导发现——在阅读重要章节或段落时激发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从而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实践。

③捕捉契机,合理推荐书目。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愿望和兴趣后,合理地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地向学生推荐了与教材相关的一些名著。对于这些名著,有的要求全部阅读,有的则要求阅读具体的章节,并要求形成文字阅读材料,或为读书笔记,或为摘抄批注,做到:不动笔不看书,看书必有收获。

二、有效指导监督评价,学会交流欣赏

1.帮助学生制订科学的阅读计划,实施有效的监督

坚持阅读,并保证阅读的时间,合理地安排阅读的计划 。在时间的安排上,本着“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以课外为主”的基本思路,每周开设一节阅读欣赏课。每天课后要求有3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双休日每天能自觉地阅读名著一个小时。对于所阅读的名著,同时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做到一日一检查,一周一考查。

2.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阅读名著成为一种习惯

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大部分只满足于了解故事的梗概和故事情节。教师应在此之外, 把重点放在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上。笔者要求学生阅读名著时更要关注人物、欣赏人物、品味人物、评析人物,将人物作为名著阅读的突破口,来了解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性格命运,进而来感悟作品所揭示的深刻主题,深入体会人物形象以及所反映的思想精神,同时要注意要养成写批注、评价、感受的习惯。

3.注重评价,创设交流的平台——学会欣赏交流和相互提高

每个学期,笔者都尽量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其阅读成果、阅读感受的平台。

基本形式是:(1)开设阅读课;(2)阅读课上定期指导交流;(3)课堂学习与阅读课紧密结合;(4)在校刊《甓湖浪花》上登载学生相关的作品,让学生从阅读中享受成功。

除此之外,笔者还设置了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比如演讲,辩论,读书心得的交流,名著故事新编与新解,给某某主人公的一封信,给作者的一封信等,让学生不仅仅是在阅读,而是在读中思考,并进而升华情感!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评价,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热情,同时还将优秀的阅读感悟文字予以成果展示。这时候,可以在课堂上,校刊上,校报上和校园内一切可以展示他们成果的平台上给他们展示的空间和舞台。

三、读写结合,提升能力

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名著阅读的过程中,不动笔不看书,动笔必有收获,做到:

(1)勤做摘抄,做批注,写读书笔记

在阅读名著时要求学生将精美难得的资料摘抄分类保存下来,既是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方法,也是对每天半小时阅读的整理巩固。不定期检查摘抄本和周记本,无疑是对名著阅读的一个有效的检查方法。 摘抄可以是语录式摘抄(摘录名人警句、精彩词句),内容提要式摘抄(概括主要情节,给短小的文章列提纲),也可以是内容赏析式摘抄(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悟、人物的评价、主题的理解)。同时要设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

(2)改写——让学生走进名著,与作者、人物对话,进行读写训练

在名著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具体的任务去阅读,这样能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例如概括名著内容、归纳人物的性格、赏析精彩的片段、仿写某个故事等等,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改写则是让学生在对作品的情节、主题、人物的形象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进行的,这样既能体现出读者对原著的阅读赏析能力,又能让想象思维能力及综合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证明如能有机会改写名家大作,改变人物命运与故事的结局,学生通常会表现出极大的写作热情,创作的成绩也会有所提高。

(3)追求深层次阅读,鼓励探究创造,尝试对名著再创作

初中学生求知欲强,他们对问题往往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仅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等浅层次上的阅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阅读名著要能透过作品的文字表象,感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以此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阅读名著时,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在熟读一两部名著的基础上,用研究的眼光联系实际从名著中发现问题,然后查找资料,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

四、反思复习,提高素养,交上完美答卷

既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中考语文成绩是摆在九年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名著阅读的任务大,学生阅读的层次深浅不一,学生阅读的能力参差不齐,却要面对同一张考卷,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做到有针对性的复习,能让学生在千变万化的考试试题面前不慌乱,笔者认为在九年级语文复习中要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1.精梳细理,抓住重点,做好名著知识的识记

尽管已经要求学生阅读了名著,但很多学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未能深入下去,更有部分学生未能阅读到名著本身。所以在这个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有重点地梳理名著的相关知识,争取在短时间内能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让最基本的分数不能失去。

2.抓住细节,深入阅读,应对中考试题中出现的新题型

近年来,有一部分的中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自身阅读体验,学生如不读过完整的名著,有些试题单凭印象是不可能答对的,所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教师的梳理也无法替代学生的阅读。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一定要关注文本中的细节,以防在这方面的丢分。

3.整合名著内容,学会批判地阅读

中考试题已经不是单一名著的阅读,而已经是几部名著的比较阅读。如2006年的中考试题:“试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和《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的共同的心理特征。”这就需要学生对两部名著有整体的了解,然后才能答对题目。

世界观和人生观都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变化,名著中所映射出的道德情感和观念,有些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很难为今天的学生所接受。所以教师在教授和复习时应该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引发他们思考讨论,在碰撞中让正确的思想情感影响着熏陶着学生,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或思想。

4.读写结合,表达与能力一起提高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名著阅读考题已经不单是简单的名著知识点的考查,而是结合文字表达来考查。如2009年的扬州市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试题,就是放在现代文语段阅读中考查的,既考查了名著知识,又能结合具体要求让学生来进行表达。这些已经不是单一的知识点的考查。所以在名著复习时,教师不仅要注意知识点的复习,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写作与表达能力。

五、强调个性化体验,追求长期效应

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教师指导和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关系。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不能向学生过多地推介评论文章,不要把自己的阅读理解与感受灌输给学生。那样教师先入为主的定论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从而影响学生的感悟思考,失去了对名著的个性解读。学生才是名著阅读的主人,他们的阅读感悟才是真正的阅读目的,所以要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让他们在自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感悟、鉴赏与创新。

二是要解决好阅读名著追求长期效应与追求语文试卷成绩之间的矛盾。阅读名著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及创造的能力,是一个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活动。而在实践中部分教师和学生只片面地追求语文试题高得分率,而急功近利,忽视了对名著的深层次理解,只见树叶不见森林的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可见。所以教师一定要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不能因为看不到阅读的近期效应而轻视阅读,也不能因为语文试卷而断章取义或肢解名著。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了,阅读量增加了,视野拓宽了,能力自然会提高。

以上仅是笔者在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点不成功的做法和思考,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地提高,不断地总结,以期有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汤姆索亚历险记赏析范文第5篇

自信是一种正确、积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积极意味着一种对自己的认可、肯定和支持的态度,与自信相对的是“自卑”和“自负”。自信是一个人成才素质中的重要因素。成功,是靠自信推动的。一个人的失败,其实质是自信心的丧失。我们也不难发现:愈是自信,愈会成功,愈成功则愈自信;反之,愈是自卑,愈会失败,愈会导致更深的自卑。应该让自信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在自信中走向独立,不断取得成功。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播知识,而且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增强学生自信心,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给学生以自信的阳光,伴他们走上成功之路呢?

一、立足课堂教学,努力营造激发学生自信心的氛围

1.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个性差异

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智力元素的不同组合造成学生的智力差异。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如教学《春》一课时,在学生预习、整体感知后,以我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喜欢讲演的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演说春天的美;朗读好的同学则可以尽情地读、美美地读;擅长绘画的同学可以画一幅“春光图”……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采取表演法、赏析法、探究法、评点法、辩论法等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实践表明,如果老师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倡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与交流,那么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展示才华、培养自信、发展智力的过程。

2.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教学关系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打破束缚学生的所有枷锁,与学生平等对话。马卡连柯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人格和真理面前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气氛,使学生真正从感情上体验到自己是语文课堂学习中的主人。教师对学生应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尽可能把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双向互动的,教师的观点不一定就是唯一正确的观点。韩愈在《师说》中指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并及时给予赞美与鼓励,可以用热烈的鼓掌,热情的喝彩,也可以用只言片语的赞美、微笑点头认可等多种语言或非语言的行为给学生以褒奖。杰丝·雷耳说:“赞扬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象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语文教师要对学生尽可能的以赞扬代替批评,以多赞扬代替多批评。正确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成功者的“自我意象”,并以此唤起学生对学习语文和对生活的自信心。

3.善待学生的不足,帮助学生养成乐观的态度

自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学生人格的特质。遇事乐观开朗的学生大都较为自信,相反,遇事悲观的学生则大都自卑。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错误导致了经验的积累,促进了成功,学生有权利尝试错误体验成功。课堂上,教师要善待学生的不足,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乐观的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学生敢想敢说,敢争敢辩,在出了错误看到自己不足的同时,也能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不颓唐不自卑,相信自己,并能主动调整情绪,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在不断总结中完善自我、培养自信心。

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丰富学生对自信心的体验

新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健全人格、培养自信的好教材。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找到语言训练与培养人格的结合点,做到教书育人的完美统一。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要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珍视学生个体在阅读中的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即使是很肤浅幼稚的,也要给予热情的鼓励、细心的呵护、耐心的引导,经常用肯定性的评价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树起人生的信心。 转贴于

广泛的阅读,能使学生思路开阔,想象丰富,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习惯,让他们读自己喜欢读的书籍、报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不会厌烦,才会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于是我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我经常与他们讨论作品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渐渐地,我发现与我交流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们阅读的范围越来越广。现在,班上的不少学生都喜欢上了中外名著:《西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巴黎圣母院》……这些作品中主人公的自信、勇敢、坚韧、善良、正义的品质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打下了坚实的烙印,而且阅读过程本身及交流时的侃侃而谈使学生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对自己和未来充满了信心。

三、鼓励个性化写作,使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升华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长期以来,教学中往往重写作知识的传授,学生的主体性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命题一直是语文老师的专利权,学生没有丝毫选择,写什么不容商量。这种教师一统写作教学的局面,往往导致学生没经历、没体验、没话说。在经历多次搜肠刮肚的折磨后,大多数学生对写作感到头疼,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和自信心。

一位教育家说:“只要学生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自我放纵’,不受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在写作教学中,我并不完全按照教材安排的内容进行,而是从实际出发,选一些学生最最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为写作内容;同时搜集了一些在报刊上或作文选上发表了的文章,展示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只要认真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就是作文了,以增强他们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作文批改时,忌要求过高,把作文改得面目全非,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写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要从实际出发,讲究评改方法。学生不仅是被评价的客体,更应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自评、互评可以帮助了解自己的不足和进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另外还得为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给他们开辟发表佳作的园地,如定期选编优秀作文选、鼓励学生办手抄报、推荐发表等,使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四、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实践活动,探索培养自信心的新途径

修订后的新大纲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社会性。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活动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农村学生沉默寡言,不善交际也是长期封闭的生活、缺少实践活动造成的,只有通过多次活动,展示自己、锻炼自己,学生才能真正提高自已的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组织学生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