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实验

公共实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实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实验

公共实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强化措施

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是以实验研究法作为基础提出的学科研究法,现阶段,不少学科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实验研究方法,例如心理学科。实验研究作为一种经典的论证方法,在我国公共管理区域无法有效使用,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实验法的缺失。

一、实验研究的优势与特征

(一)实验研究的优势

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相关变量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以及作用机制,而发现因果关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实验。虽然非实验法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存在一些限制,但是在使用时并不存在局限性,在实际的实验研究法中调查法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实验研究法常用到的思维方式是逆向思维,即在开展实验研究时,研究人员始终都存在“假如此事没有发生,那么它的结果会是怎样的”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该思维方式,研究人员可以确定构建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构,与最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法相比较,实验法可以人为地对实验变量进行操控,并对其他干扰因素进行控制,效率相对提高许多。因此,实验法具有非实验法所不具备的优势。构成因果关系的三个要素分别是:时间先后、公变以及不存在干扰量[2]。在这三个要素当中,首先,变量之间的发生是存在时间先后关系的;其次,变量之间的变化应当是相关的,有着共同变化的趋势;最后,变量之间的关系变化不是由于其他量的变化导致的。实验法可以很好地满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验证需求,因此,此非实验比较,其更加具有研究的优势。

(二)实验研究的特征

实验研究法是在排除其他所有干扰因素之后,通过控制影响变量的所有相关因素的关系,提取出研究目标之间所存在的变量关系,其特征为:控制性、随机性以及操控性。这三个特征在随机实验研究法当中存在特别明显,该实验法可以将可能存在影响因素尽数剔除,从而为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提供了绝佳的实验背景。另外,实验研究法重在人为地对研究变量进行操控和干预,其具体操作方式是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对研究变量进行调整,观测不同数值下因变量的变化情况。

二、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策略

(一)基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的强化策略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进行变量相关关系的论证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方法,仅仅依靠了解实验方法的理论和实验变量的状况是无法进行论证的,为了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下面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这一方面对强化策略提出建议。实验研究方法的含义通常指的是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即以理论判断验证为研究目标,在特有的或者是认为创造的实验研究条件下,通过科学仪器设备,对相关研究变量进行控制和干预,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取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3]。上文我们说过,在进行实验研究是通常采用的是逆向思维方式,即常用的理论验证实验研究方式是理论假设方式。实验法由于其自身独特的性质成为科学研究的景点方式,在进行实验研究时,通常是以人为的手段对变量进行调控,尽可能地减少其他因素对因变量的干扰,通过调控变量值取得不同结果的因变量,通过对这些记录下来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判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实验研究法具有随机性,保证因果关系不是偶然线型,保证了因果变量之间的普遍性。在公共管理中应用实验研究法最大的问题是其外部效度问题,指的是将研究所得到的结果类推到实际的社会情境当中或者是其他母体环境中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将实验所取得的结果应用到实际环境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很有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失效[4]。对此,我们认为,通过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进行论证,我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的内部效度而非其外部效度。具有社会科学实验研究,其外部效度问题是不能避免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全盘否定实验研究的结果,实验研究本身的目的是通过人为地操控验证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存在,从而对一类的事物进行推理论证。因此,在进行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时,只能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因果关系推论,不应当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布式推论或者是结构式推论。

(二)基于公共管理实验方法学科特征的强化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实验研究去论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已经逐渐成为一项成熟的论证方法,部分学科甚至已经形成了对自己学科最为有效的实验方法,例如心理学科、社会经济学以及政治科学等。在公共管理中形成适应自身特点的实验研究方法,在汲取这些已有专业实验研究方法学科经验的基础上,需要公共管理实验研究者根据自身项目的特点形成具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特征。要形成具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需要研究人员根据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形成具有学科特征的实验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是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本文以“根据问题中心,采用公共管理的思维方法”为研究策略,以公共管理真实情况中所存在的问题作为中心,以公共管理的总体状态以及内在因素联系作为基础,构建公共管理学科实验研究的理论框架[5]。每一个学科所关注的中心问题都是不同的,公共管理学科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应当是,以科学合理的态度对现阶段公共管理工作的恰当性进行分析,以此作为依据建立公共管理的框架结构,以恰当性作为框架中心目标,其构建方式为:因素—结构—功能,也就是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分析,此次实验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存在的变量关系,该关系又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等。在构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的实验特征之后,在进行实验研究调查的过程中也需要依据公共管理的特性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现阶段,部分学科通过不断的实验研究已经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例如心理学实验方法的成熟,与其发展早期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要强化公共管理科学实验研究,需要研究者们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索,寻找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

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机遇与挑战

(一)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机遇

随着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的不断推广,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实地实验和调查实验越来越多,针对各地需求开展不同目的的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研究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推算出其附加价值。实际上,在中国国情下开展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并且可供研究的题目种类也十分多。随着我国政策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第三方项目评估的兴起,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加。比如,在公共项目开展之前,需要对该项目进行评估,预算其价值并进行风险控制。另外,处于发展和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与其他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有更多的变化,更加利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展开,即我国的体制改革优势为公共管理实验在我国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国每天在不同地区都要开展各种政策实验与管理创新,这些实验管理创新都为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中的自然研究与准实验的展开提供了背景条件。例如,我国大量推行的定点管理实验,这些项目为实验研究者运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提供了极佳的背景条件。公共管理实验虽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般难以展开,如2013级厦门大学传播学院广告系的硕士生们运用“清推”方式开展的“凭借公益广告的力量改变市民以及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实验研究活动,在排除其他变量对实验研究结果的影响之外,通过对不同标语对人们践踏草坪以及横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的影响,看哪种标语对人们的这种不文明行为具有强烈的制止作用。该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并没有很大的资金投入,但是通过该实验研究可以为城市不文明行为的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二)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挑战

现阶段,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应用仍然较少,国内公共管理学界对公共管理实验仍然存在一定的理解误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管理实验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例如,《管理世界》在征稿启事中对实验研究结果的发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规定虽然没有限制实验研究论文结果的发表,但是对于学生的实验研究却做出了限制。另外,部分专家学者仍然未曾认可实验研究法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认为实验法只能在实验室案中应用,并不认为我国的改革和试点均可以采用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进行论证研究。要想推动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在我国的应用,首先需要转变研究人员的传统思想,在实验研究中曾发现,理工科背景的研究人员较之文科背景的研究人员,更加容易能够接受实验研究法在公共管理的应用。因此,增加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文理科之间的交流互动,对推广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是十分有益的。

四、结语

公共管理学科由于其自身环境较为复杂,研究结果由于受到外界因素失效的现象而引起争议,但是基于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法本身就是对相关关系进行论证,从而对系列事情进行类推得出相关结果的方法。为了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研究工作者们应当根据汲取现有的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结合公共管理学科的现状,以我国社会环境作为实验条件,实验探讨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为实验研究法在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应用提供有利依据。

参考文献:

[1]景怀斌.专栏导语: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几个问题[J].公共行政评论,2015,(3):120-125.

[2]马亮.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何以可能:一项方法学回顾[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4):13-23.

[3]王永明.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93-95.

[4]马亮.公共管理改革和公共服务绩效:来自中国大部制改革的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4,(2):45-56.

公共实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验体系;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5-0182-02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全面发展,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不断推动教育技术应用的发展。目前,教育技术能力作为师范专业学生的基本教学技能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由于教学技术是一门交叉学科,所涉及的面很广,造成高校在确定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上又各不相同,但培养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共同追求的目标。为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应明确课程内容,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可操作性实验体系的建构。

1、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结构

教育技术公共课程长期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过于注重理论教学且教学内容陈旧;二是过于突出信息技术的操作,而忽视了该门课程的教育性。前者造成课程内容与教育学原理的重复和与信息技术发展的脱节,后者简单地把课程作为计算机课程。两个问题对课程的发展都不利,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应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即与目前中小学普遍采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

何克抗教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一文中指出,多媒体演示和网络教室是目前中小学普遍采用的技术支撑环境,尤其以前者为主。在实施过程中,一般利用事先准备的多媒体演示课件来教学,其特点是运用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形式,以事先对宏观或微观现象的直观再现,或者用来对情感教学目标进行铺垫和渲染。这种方式也存在缺点,即信息的传送以单向为主,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弥补不足。因此,在校师范生通过对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学习,应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要求,为后续的教育实习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

所确定的课程教学内容以三大教学模块为主,即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针对每一个内容模块建构知识模块,通过知识模块细化主要内容。通过主要内容明确不同的属性,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还是以理论和实践操作并重,从而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各自的教学方法和创造各自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有序地开展。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模块及知识模块结构见表1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教学组织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即纯理论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能力拓展的教学内容。纯理论教学内容以课程相关理论基础为主,要求学生了解并识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式教学法,案例教学非常适用于学生的模仿学习,具有独特的教学优势;学生能力拓展的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课教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参与式学习,由学生自主确定主题,完成教案设计,自主收集素材和开发素材,通过整合最终形成作品。三类教学内容组成有机的整体,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学生学习方法及任务明确,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任务驱动教学法下的实验体系建构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要求学生准备45分钟的教学活动,完成以下4个步骤的任务。第一步:设计一份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第二步:根据教案收集或设计相应的教学资源;第三步:集成教学资源形成作品;第四步:组织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实践并开展教学评价。在此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下的实验体系结构见表2所示。

在组织实验教学时,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点:

(1)从实验体系可看出,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的设计在整个实验体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学习,因此在理论教学中需要选择好的案例以供学生模仿。学生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侧重于便于以多媒体形式呈现的内容。

(2)实验内容分两类实验,模仿性实验与拓展性实验,前者是学生模仿教师理论教学的内容,后者是学生根据教案内容的自主实验。因此,在实验的组织上采取课内实验与开放实验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

(3)根据专业选择不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软件。PPT演示文稿的设计是所有专业必须掌握的设计方法,但该软件在交互部分表现并不突出,所以可根据专业的不同再增加用Authorware或Flash软件制作的内容。

(4)制定合理的考核体系,根据知识模块,制定每一部分的考核标准,以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的设计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实践为主。

公共实验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布局;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4—0000—02

一、引言

目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已非常普及,甚至二级学院根据本专业性质也建立面向本学科的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中以兄弟院系实验室布局为参考蓝本,重点介绍自建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情况,从实验室房屋结构合理化利用、布局设计、信息点布置、安全性、经济效益一整套建设思路展开论述,最终完成自建公共计算机实验室。

二、建设工作思路

(一)明确目的,分析难点

信息工程学院下设两个系5个专业,拥有计算机实验室5个,专职实验人员2人,计算机196台,承担全部专业的公共基础、部分专业课及课程设计实验任务,开设课程任务繁重。为此,计算机实验室急需解决二个问题:第一、尽快将学校新招标到的64台计算机投入实际使用,解决全部课程设计场所问题;第二、在人员、经费紧张的提前下,设法改变实验室紧张的局面。于是,作为专职实验人员,有机会全权负责,自己动手建设计算机实验室,时间为两周。综上分析,认为公共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的难点应放在精心布局设计和实施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把64台计算机布置在一个面积相对狭小的实验室内,使其要满足容纳学生多、实验环境好、人员和设备安全性高的要求。

(二)走访调查,理清思路

为保证实验室的建设工作高质量的完成,精心组织了自建小组:选择4名学生志愿者加入。为此,专门抽出1天时间到兄弟院系去参观走访,以获得更多的经验。经过走访,收获颇多,但也了解到自建计算机实验室未有先例可循,都是承包于网络公司。现在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理清思路,有计划实施是必要的。为此,特制定了实施计划,如图1所示。

(三)测量场地,确定布局

通过院系走访,结合工作积累,对建设计算机实验有了整体思路。接着便是按计划有效实施。完成场地测量后,结合实际面积考虑布局是必要的。

计算机实验室的布局方式取决于电脑桌的摆放位置,电脑桌位置的合理性决定了实验室的整齐性、可容纳学生数量的多少、实验环境的好坏、人员和设备的安全系数。目前,一般公共计算机实验室布局方式主要有两种:纵排式和横排式。

1.纵排式布局。纵排式布局方法是公共基础实验室的常见方法,尤其是空间上比较小的实验室,这是一种有效的合理布局。具体表现为:教师用机摆放在实验室的最前面,每排由若干张电脑桌串联组成,如图2所示。

2.横排式布局。横排式布局方法也是公共基础实验室常见的。适合于有较大空间的实验室,这种排列方式的优点是学生都面向教师而坐,授课非常方便。所有的电脑桌摆放都与讲台平行,如图3所示。

综合分析,纵排式和横排式布局在教学辅导、空间利用率、布线难易度、美观度、辐射性、过道设置等方面各有优缺点,但结合具体实际,只有选择纵排式布局方式,才能满足实验室整齐性好、可容纳学生数量多、实验环境好、人员和设备的安全系数高、空调设备安装位置便宜的要求。最终布局效果如图4所示。

(四)精心定制,充分计算

确定了布局方式,就要考虑实验室中重要设施电脑桌的定制。结合实验室房间结构、面积、电脑主机尺寸、电脑桌易发故障及计算机维修的方便性,精心设计了电脑桌。具体表现为:对电脑桌尺寸进行适当缩小,采用一托二1500mm(长)×600mm(宽)×750mm(高)规格;键盘托架采用优质钢珠滑道;实验桌改用桌面预留150mm(宽)×150mm(深)线槽和合适位置开Ф150mm圆孔,每个对应机位加盖板,且采用直接外翻式合页装置,可以不用移动电脑桌翻开盖板进行线缆装、修;鼠标位置进行磨砂处理。

布线中离不开线槽,尤其在汇聚处更是会有多根线缆汇合。考虑美观及线缆被踏坏的可能性,专门定制了两侧带耳朵的150mm(宽)×50mm(高)“n”形不锈钢槽。

电源线、插线板、空气开关动力供应装置是不可或缺的。必须根据计算机工作负荷和布线方式,考虑线缆、空气开关、插线板等的规格及用量,经参阅《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电工技术手册》及向电工房专业人员交流最终选择:线缆采用熊猫牌国标BV4平方单芯铜线50米/卷装,红、蓝、双色各1卷(用于主干线)、BV2.5平方单芯铜线100米/卷装,红、蓝、双色各1卷(用于插线板);插线板采用子弹头牌TS—401(20A)三芯无线五位插孔32个;空气开关采用正泰牌NB1—63(改型后)4P C63 6KA 1个(用于总电源控制)、DZ47 2P 40A5个(用于控制每一排计算机及交换机)。

网线、交换机、机柜是组成局域网络的重要设备。经调研产品性价,最终选择TCL305m/箱网线5箱、H3C S1024R系列24换机3台、普通450mm(长)×600mm(宽)×750mm(高)四层机柜一个。

(五)准备就绪,精心施工

在建设计算机实验室过程中,应根据计算机摆放位置确定信息点的位置,充分考虑电源线、网线布线的合理性、安全性、可靠性,因为线缆的敷设直接关系到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的质量。

1.电源布线。电源布线采用分组点接法并对其加以改进。实验室电源线路可分为4组,每组由一个空气开关控制16台计算机,在串联的电脑桌线槽中每隔1.5米左右接入一个插线板,连接处用嘴钳将线缆绕实,并用150W外热式烙铁将连接处焊接,之后用绝缘胶布包扎,最后将插线板固定于电脑桌线槽中,这样便可通过实验桌圆孔连接计算机电源线,注意拉向电源总控处要预留一定冗余。

2.网络布线。网络线的布设首先要考虑的是对交换机采用何种方法管理。现在计算机实验室一般都将交换机集中摆放在一个专门机柜内,这样可大大方便管理。布线时网线的两端贴上清晰的标签,标明始端和终端位置以及信息点的编号。另外,网线两端的RJ—45头一定要按照标准制作,便于日后网络维护。考虑到网头易坏的特点,不仅对每个信息接入点多留30cm左右的冗余,而且还要预留备份网络,每组增加2根,以最大距离进行保留,以备万一。

3.线缆测试。在钢槽扣线之前,必须对线缆进行连通性测试。用万用表测试每个插线板连通状况及主干线的连通性,不合格者严格排除;用测线仪测试每个信息点的网线,确保网络畅通,为计算机系统的网络同传打下基础。测试工作完成以后,进行线槽安装固定,考虑钢槽拐角锋利,对线缆采用布条包实,防止划伤线皮。然后安装配线盒、空气开关,并按正确控制排号连接动力线缆。

4.系统调试。电源开通,进一步对电源动力进行检查,用电笔测试每个插线板孔。顺利通过电力测试,随即,将64台新计算机全部安装到位,用事先准备好的母机借助网络同传功能完成计算机系统的安装,最终,64台计算机系统均可正确工作。至此,一个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已经完成。

三、总结

实践证明,只要重视每个环节,自己动手也可以建设一个合理、高效、可利用的实验室。经过市场调研,自己动手建设计算机实验室不仅可以有效的节约成本,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谭建伟,王若霞.局域网组网技术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0

[2]苏彦君.下一代计算机机房建设与管理模式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5):145—146

[3]刘伟.计算机房的优化管理设计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3):109—110

公共实验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教学时间;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1-0000-02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发展,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作为计算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学生计算机专业水平与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将从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的角度出发,对其单开的意义与具体的操作方法进行有效性研究。

1 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在进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其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多数是由同一位理论课教师担任的,尤其是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但是由于理论课教学的精力与时间有限,所准备的理论知识与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深度与广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教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影响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因此,在新时期探索一种新型的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并付诸于实践,将有助于改善当前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计算机教育的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2 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的意义研究

在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与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推行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点意义:

一是针对计算机教育的任课教师来说,施行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之后,任课教师获得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准备自己的教学内容与设计教学环节。这种新模式不仅有助于帮助实验课程教师提升开发实验教学内容与提升实验教学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帮助理论课程教师加大在科研与教学上的力度,逐步提升他们的科研水平与教学能力。

二是针对计算机教育的学生来说,施行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之后,不仅有助于增加学生上机实验的机会与条件,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在课堂中实际的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工作与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有效提升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是针对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效果而言,施行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之后,将有助于转变传统的轻视实验而重视理论的教学模式与理念,提升学生与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从而争取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3 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可行性的教学实践的研究

3.1 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对现有实验条件影响的研究

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对现有实验条件影响的研究,其主要表现是:

一是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的单开对现有实验室设备条件的影响研究,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很多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师安排上存在着差异,有些高校实验课程的教师是由专门负责理论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来担任,而其他一些课程则由实验室中的教师来担任。如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进行单开化处理,对实验室的设备条件没有什么特殊的影响,所不同的只是需要专门安排教师来负责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

二是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的单开对教师的影响研究,即由于我国很多高校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使得很多实验室人员不能负担实际的课堂教学,只能担负实验课程的教学。但当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之后,实验的要求与内容的增加对实验课程指导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课程的指导教师不仅要对计算机整个学科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而且要了解并掌握与计算机教育相关的如干课程的实践内容与理论知识。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需要高校对现行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在不改变现有人员编制的前提下,采取措施有效改变实验室人员的地位、身份以及学术水平,以达到增强改善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环境与条件的目标。

3.2 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符合计算机教育特征与规律的研究

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符合计算机教育特征与规律的研究,其主要表现是:根据学科形态的理论分析,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设计与抽象两个学科形态。其中设计形态主要是在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广泛采取的研究方式方法是工程科学。抽象形态主要是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广泛采取的研究方式方法是实验物理学。但由于工程科学与物理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是以实验课程单开的模式进行的,而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可行的。因此,在新时期根据计算机教育的学科特征,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施行单开教学实践,是符合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特征与教学特征的。

3.3 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对实验完成效果的影响研究

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对实验完成效果的影响研究,其主要表现是:根据实验内容与实验方式的演变,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中每一个单元的内容是独立的。在同一课程或者相近课程的范畴之内,实验课程的每一个单元之间会存在着一定内容的重复或者联系。在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之后,因为是完全按照学科知识的机构体系来选择最核心的实验内容,所以实验课程的总量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增加了一些试验单元课时。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课堂教学与实验单元不同步的问题。这就需要实验课程的指导教师在实验课程开始之前带领学生对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简短地回顾复习即可。

3.4 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对计算机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的研究

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对计算机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的研究,其主要表现是:在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之后,计算机教育中每一门课程在学时不改变的状态下,课堂教学的学时时间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理论知识教学的深度。实验课程的单开有助于精简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使得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来安排自身的学习板块,从而提升学生对时间的利用效率。另外实验课程的单开,有助于提升师生对实验课程地位与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兴趣。

4 结束语

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作为计算机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开设目标的实现与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的教学实践的研究,是当前人们热衷研究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乔岸红.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单开教学实践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01).

[2]刘玉艳,陈志松.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现状及教学改革探讨[J].池州学院学报,2008(05).

[3]李禾.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0(09).

[4]黄贵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9(14).

[5]胡维华.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践教程[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

公共实验范文第5篇

公共选修课教学是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对象是所有专业的学生,专业的差异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且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课程的认知与感悟不同,对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学生处在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了解信息的途径非常多,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强,有较明显的群体性,所以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理念,培养具有热爱生活、认识社会、尊重生命的当代大学生。

1 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传统的讲授法一直是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但是对于全校性的公选课来说,很难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五花八门的经验理论和陌生的公式法则让学生昏昏欲睡,直至丧失听课的乐趣。所以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找到合适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要准备丰富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图片、音频和视频合理有序的穿插在教学课件中,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拓宽学生的认知途径。

再者,教师要有意识的控制节奏和重点难点,充分烘托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与课程内容达到一种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内涵与时代感,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和沟通,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鸿沟,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羞怯感。注意情感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2 教学模式的更新

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地点一般都是以传统的教室为主,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所以教学模式的更新依旧要围绕着课堂展开,加上合理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思路,完全有能力比以往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更胜一筹。

2.1 拓展相关学科知识,增加学生兴趣点

由于公共选修课的学生来自全校各个专业,各个年纪,那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参差不齐的。一味的灌输专业知识会让学生感觉枯燥甚至厌学。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在于要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授课的内容上,应该把寓教于乐的思想运用于课堂之上,并且要增加分析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解读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合理的穿插在课件中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2.2 进行多维度比较,启发多角度思考

很多学生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是简单地用眼睛来解读所看到的事物本身,运用自己的文化认知来做判断,这是一种很简单的做法。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时代感的,有局限性的,它是某个语境下的产物,所以我们在认知一个人或一件事情时都是在“误读”。所以教师在讲授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把某个事物或概念从多个角度来诠释,用多个纬度来把握分析。如一些社会上比较有争议的伦理道德问题,错与对很难下定论,那么就应该引导学生从问题产生的情境、当地的风俗、法律条文等多维度、多角度来认识分析,这样我们才能慢慢的接近更准确的事实。

2.3 基于历史中思考,宏观地认识课堂

政治、经济、哲学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不同的上层建筑。教师在讲解一个新事物出现的时候,要把一种新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如何出现的讲清楚。某种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与唯物辩证的思辨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是社会演变、历史发展的结果,学生需要学会这样的宏观的思考方式,切不可孤立地看待问题。

3 以学生为本的创新方式

高校公共选修课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拓展其知识面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区别于很多专业课的授课方式,所以在公共选修课的授课方式上可以更有实验性与创新性。

3.1 运用网络平台,创造第二课堂

网络和移动技术让信息的交流变得更快速更频繁,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的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有着高度的兴趣和使用度。高校的公共选修课教学要最大限度的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拓公选课的虚拟空间,让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虚拟课堂的建设上来,开通微博微信,建立论坛,创造出真正能够实现沟通的虚拟课堂。

3.2 培养实践能力,创造多媒介教育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代高校教育的侧重点之一,传统教学方式中“教”与“学”的旧格局需要突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

进程中来,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参与。除了传统的公选课教学方式

以外,还可以倡导在室外教学,通过变换环境的引导来提升学生

的兴趣点;还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在相关学院的教室、基地开展教学,在现场真实氛围的感染下,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主动的动手实践。

3.3 进入生活,切实体验课程的生动性

针对公共选修课的相关内容,利用学校附近的历史人物景观或实训实习资源,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实地参观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博大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领略社会变迁的真实情境,既增加对相关历史的认识,也加深了生命的体验;组织学生到实训实习基地进行短期的训练,让学生把书本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既对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又能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规划能力。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