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评课记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研 问题 对策
一、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必须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所谓的原则,通常是指"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绳"。我认为语文教学原则应坚持以下几点:
(一)坚持整体教学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研究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形成最佳的课堂结构模式,以便向45分钟要更高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为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从整体把握全篇文章入手,进入对重点的局部做精雕细刻的揣摩,再回到文章的整体上来总结;第二,课堂上要把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情操陶冶与思维训练等小学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熔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条原则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已时刻伴随,而且很有成效。
(二)坚持思维创新原则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般的思维基本性质,又具有自身的独创性、突破性和新颖性。尤其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首先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要求学校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位置。
(三)坚持素质教育原则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它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素质为主要内容而实施的教育。为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小学语文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繁多,身陷各种检查研究
在小学中,许多学校都把教研活动提到了重要日程,学期之初大都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但教师认为搞教研活动,无非是听听课,根本就没把其当成一回事,公开课讲的多了,教学方法大同小异,实在觉得心烦:倘使硬着头皮听下去简直是浪费时间。教师谁都知道这样的教研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可是谁都没有勇气去进行教研创新。原因很简单:在一些学校,教师因为教学负担过重根本无力去从事教学研究活动。大多数教师的周课时总量都在18节以上,既要各课、上课,又要管理班务,还要应付各种评比、检查、考核,完成各种计划、记录、报表等,哪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理念、钻研新教材?即使勉强为之,也只是抄抄学习笔记而已,因为不抄就无法完成,长期以来大量的无效劳动给教师带来了繁重的教学压力,实在是不堪重负。
(二)教研活动形同虚设
许多学校为了把教研活动搞的热热闹闹,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开始搞起了所谓的教研。一线教师都知道,教学研究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很难取得成绩的。仅仅是为了热闹搞教研还不如干脆放弃。搞教研必须先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一个长远的研究课题,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然后在教学中去验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仅仅注重研究形式而忽视过程,终究难以取得骄人的成绩。
(三)信息渠道落后,教研资源不足
一方面学校因为教育条件落后,导致教育信息闭塞,教师长期处在封闭的教学环境中,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难以及时更新,教学很难步入创新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教师只注重于校内的探讨,学校为节省资金也不愿派教师外出取经,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思想就变得极为陈旧,也就谈不上去进行教研创新了。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研的策略
(一)课例研究
学校应重视常态课的课例研究。以小学级组为单位先进行单元备课,中心发言人对整个单元的课文进行教材分析,明确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对课文进行初步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选取重点课文展开进一步研讨。执教教师对所选课文进行深入地钻研,搜集有关资料,撰写教学设计。执教后,级组内进行评课,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讨论、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
(二)专家引领
尽管教研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的,但它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参与和引领,否则,校本教研的研究很难有大的提升,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校本教研的过程中专家的引领就显得非常重要。主要通过专题讲座、专题谈话、进行现场指导、教学示范、课题引领等形式指导小学语文教师的教研。
(三)网络互动
为了提高研讨的互动性,可以利用QQ群。老师们在群上对日常教学中出现的现象,充分发表意见和展开讨论,使问题困惑及时得到解答。更重要的是,在听完课后,可以充分展开评课。除此,教师们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博客的作用,把研究课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公开发表。老师们听完课后以跟贴的形式发表评课意见。只要在网络环境下,老师们可以三言两语,可以随时提交意见,可以随时补充意见,可以随时借鉴别人的经验,这样的评课方式更加人性化,受到了广大老师的欢迎。跨越时空的网络下的教研模式促使教研活动的参与面更广,参与积极性更高,教研活动更富有效益。通过网络教研,群策群力,大家把自己的教学困惑、教学观点、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凝聚更多人的智慧,达到一种更高的学术层次,促进了普通教师与国家级专家和各地优秀教师的广泛交流,从而使每一个参与教研的人员都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改革当议》
[2]《二十一世纪中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措施;方法
在从小学到中学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内容、知识点、教学模式不一样,有的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产生了陌生的感觉,之前比较熟悉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于中学的教学内容,原本比较轻松的节奏变得比较紧凑。小学语文教学比较倾向于对基本知识点的记忆,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很多灵活性的内容,使学生一时之间无法适应,从而造成成绩下滑、对语文教学失去兴趣和信心等现象。面对学生在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从教材上、内容上、模式上等众多方面,做好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中学学习内容。
一、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了解
学生在刚进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着不适应的感觉,与教师接触的第一印象也是决定学生对语文兴趣的重要环节。为了减少学生在进入新环境的陌生、约束、畏惧感,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心理上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快速信任教师。首先,教师应将自己介绍给学生,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情况进行了解,采用和蔼的态度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并将自己的教学情况、教学风格、课堂记录进行宣讲,使小学生在一开始就能够掌握教师的具体风格。其次,应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了解,可以交流一下小学语文学习中最难忘的事情,也可以对自己喜欢的作家、书本进行分享,从而实现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最后,教师应积极与家长展开沟通,对学生的家庭成长情况、小学阶段的学习 、性格特征进行了解,从而在后期教学工作开展的时候更加具备针对性。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有的学生在学习中会发现,在小学时候语文是自己的强项,学习起来也比较有动力,但是到了中学发现,很多自己擅长的东西似乎派不上用场,自己的强项也逐步变成弱项,从而使得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激发兴趣的环节,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认识语文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例如,在每节课的课前,可以开展主题演讲活动,让班中的每名同学都能够有上台演讲的机会。有的同学以“我是小小铲屎官”为话题,对自己家中可爱的宠物进行了介绍,并为同学们展示了自己家宠物的照片,有吃饭的照片,有一起出去游玩的照片,有睡觉的照片。在演讲中,该名学生对自己与宠物的故事进行了梳理,以趣味性的方式进行了语言表达,也使同学们感受到了作为“铲屎官”的他与宠物在一起的快乐心情,整个演讲都充满着笑声和掌声。通过演讲活动,使学生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很多趣味故事充满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得到了提升。
三、中小学教师形成合力,做好教学内容衔接
首先,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教研活动,相互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了解各学段的要求,明确重、难点,做到有的放矢,积极为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付出努力。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让老师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懂得了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意义,有利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衔接。其次,中小学教师还应多听常态课,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例如:在听小学《春》这一课时,老师主要引导学生解决三方面问题:(1)对课文中的重点单词和词组、句子进行学习,对作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掌握。(2)对文章的整体结构进行掌握,并明确作家的中心思想。这篇文章的整体结构为“总―分―总”,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中,通^“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些画面来尽情地描绘春天,从而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3)研读重点段,培养分析理解能力。重点围绕“春花图”和“春风图”来分析问题:如比喻、拟人、排比的作用;自然段的结构;个别词句的揣摩。这样既夯实了基础,又为初中的深层次理解分析能力奠定了基础。在评课的时候,我们各抒己见,互相切磋,共同受益,效果很好。最后,中小学教师要多进行沟通,从中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学习情况、家庭状况等,这样有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结语
总之,中小学阶段是吸收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阶段,教师应把握好小学与中学的衔接阶段,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到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转变,将被动学习模式转变成为主动学习模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使语文教学的效果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牟俐玫.怎样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J]. 西部素质教育,2016(17):94-95.
[2]崔敏.整合目标 有效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整合与有效教学衔接[J]. 亚太教育,2016(17):133.
[3]郭瑞群.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1):77.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过度”现象的列举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参与课改实践,努力实现课堂教学“脱胎换骨”的时候,出现了偏差,而产生了“过度”现象。
1.盲目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这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将语文教学定位于“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可问题是,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在教学中出现了过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现象,有的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却不加归类、筛选,有的则出现“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和谁合作就跟谁合作”等现象,结果导致教学环节散乱、重难点不突出等等。本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找到知识的规律,可为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致使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被白白浪费。
2.过多地拓展课外内容 语文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为师生们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大胆延伸,不断扩展,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所规定的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偏离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度拓展课外内容,甚至偏离文本而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最后造成彻底脱离文本、脱离教材的现象,将语文课变成音乐课、历史课等。
3.强制进行合作学习 新课标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小学语文老师们广泛接受,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扩展自己的认识,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尊重他人。遗憾的是,有些小学语文教师不理解合作学习的实质,在课堂上动不动就分组讨论,导致讨论形式化。
当然不是说小学语文课上不可进行合作学习,有些难点的确少不了合作学习,但合作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在学生自主对文本进行精读、品味和思考,新课标倡导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获得各自认识后,再互相启发,共同探究,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有深度和广度。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和“参与者”,要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在知识上、技术上给予帮助,不只是在教室里转上几圈等时间而已。
二、解决小学语文课堂中“过度”现象的策略
1.抓教师的发展 学校管理者要改变固步自封的管理思想,把学校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要组织展开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对语文课堂产生期待。”因此,学校应邀请名师、教学研究的专家到校,让语文教师与名师对话交流,让教师们在专业人员的引领下进行新型集体教研的尝试;学校应大力支持骨干教师参加全国、省、市多层面的学习、培训,要求语文骨干教师独立承担专项课题研究、尝试承担语文讲座,以此扩大教研活动的辐射作用,并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论文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法(以下简称“小语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能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小语文教教学效果与师生期望、课程自身的作用和未来小学教师职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没能很好地体现课程设置的价值。“试教法”采用角色转换原理,在教师具体指导下,让学生扮演教师走上讲台,变学为“教”,从“教”中学,“教”为了学,“教”学结合。它有助于改变小语教学单一、呆板、枯燥、乏味的状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法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学中运用“试教法”的理论依据,提出了便于操作的实施步骤与要求,分析评价了实验效果。
一、理论依据
(一)主体性教育思想。主体性教育论认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体的东西,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内化为主体的素质。“试教法”的角色转换使得学生的学习由原来“教师教我”的被动学习心态转变为“我教学生”的主动学习心态,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于学习过程中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试教法”把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的作用是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知识建构进行点拨。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具体运用。
(三)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各种要素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人的智能发展出现不平衡,呈现出各自相对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试教法”把具有不同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学生合理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参与备课和上课活动,取长补短,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实施步骤与要求
(一)选择试教内容。试教教学法理论知识要求学生扮演师范学校教师的角色,对师范生进行授课,难度较高,因此宜选择那些理论性不高、难度较小的知识,如“小学语文课程性质”与“阅读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前者不适宜学生试教,后者不仅适宜,而且学生很感兴趣,并能在教学中联系实际。
(二)组建试教小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问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试教小组,每个小组4-7人,并推荐1人为小组长,以便和教师联系。教师向学生说明小语教课程开展试教活动的意图、过程、要求等,为上台试教的学生壮胆,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内心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欲。
(三)小组集体备课。小组接受试教内容和任务后,做好成员分工,自学教材,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有利于自身个性发挥的教学内容,接着进行小组讨论,并根据讨论情况,写出详细教案。教师要对学生备课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修改、完善学生的教案。之后,组织学生在组内说课或简单试讲,根据表现推荐授课人。试教法刚开始实施时,教师应有意识推荐素质较高的学生作为最先的试教者,以树立榜样,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
(四)组织学生试教。根据教学进程和教学时间,组织已经选定的试教者上台,面对全班学生和教师进行授课。教师除了和其他学生一样坐在台下听课,做好听课记录,还要根据学生试教实际情况进行随时指导,如调节课堂气氛,掌握每个学生的讲课时间,处理偶发事件等,以确保试教活动顺利完成。
(五)进行教学评议创设平等、民主、自由的氛围,让学生敞开心扉,各抒己见,实现不同智慧的碰撞、磨合,激发大家创造的灵感。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做好适时点拨,并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介绍自己的观点,一方面是对试教者的教学本身进行剖析,以便鼓励学生,或让学生有的放矢地改进,另一方面还要对试教的语文教学法理论知识进行补充性和提高性的讲授,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实验效果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试教法”让师范生扮演教师角色,使他们有一种内在的成就感,认识到主体地位和智慧的力量,激发了自主学习的潜能。实验班学生为了上好课,认真钻研教材,自觉查阅参考资料,遇到疑难还会主动请教老师和同学,课堂上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由于每次试教都是人多时间少,谁想上台“试教”就必须与别人竞争,加之有“教学评议”环节,人人都想比别人“艺高一筹”,这种“隐形竞争”激励学生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二)增进师生感情,促进教学相长。“试教法”为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感情交流提供了渠道,因为教师课余要指导学生备课,师生之间的来往次数相对增加。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也比较容易得到了学生的信任和认同。另一方面,师生在一起共同备课、评课,彼此交流不同的观点,共享资源和智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试教法”使学生备课、组织教学、评课、板书、口头表达等方面的教学技能都得到有效的训练。比后期的集中实习运用教学法理论更及时、更直接,同时使学生实践机会增多,有效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能力的形成。其次,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提早进人教师角色,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到“教师的苦与乐”,坚定了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心,有利于他们踏上工作岗位后及时地进行角色转变。第三,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训练。实验班学生待人接物比较自然大方,应变能力增强,上台“怯场”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各位尊敬的专家、领导和老师们,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到实验小学参加我校语文“校本教研”的研讨活动,同时更感谢您能抽出时间来对我校的教研活动给予热情的关注和指导。今天参加活动的有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来宾。感谢市小语会给了我校一次向诸位专家、老师学习请教的机会。今天的活动安排已在各位老师进门的时候发放给大家了。我们的活动准时开始。现在请授课老师和孩子们做准备。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在汇报开始之前,请允许我先来介绍一下我校的校园网站,汇报时,您可以边听边查阅我校的教研信息。
2002年,随着新教学楼的竣工,我校的软硬件各个方面都逐步到位了。目前,我校学生用机、教室教学用机、教师办公用机共323台,并达到百兆到桌面。
本校校园网站已开办近3年之久,为校领导的行政命令、上下级思想交流、教师办公提供了一个稳定、高效的平台。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我校校园网站的首页。通过导航栏,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我校网站的构成:有学校概况、学校管理、教师天地、学生园地、党团生活、大队部、政策咨询、留言簿和资源库。同时,校园网站还为我校教师提供FTP,E——mail,VOD视频点播等服务。
今天,我们是将实验小学近几年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点思考、探索和一些尝试以及困惑坦诚地置于各位老师的面前,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这里,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今天我们所展示的课改实验工作的想法和做法,其实很多学校都已在实施和研究,也总结了不少有益的经验。我们在这里不揣浅陋,就是想通过此次活动,给我校的语文老师搭建一个对话、展示、提升的平台,在各位富有经验的专家老师的指点帮助下,以这次活动进一步地促进我校语文教师将研究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促进老师们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并促进我校向学习型、科研型、实践型、总结型的教研组织再迈进一步。
自2001年秋季课程改革开始在国家级实验区启动至今,已历经了四个年头。我校也同新课程一起走上了一条探索之路,老师们在这条充满艰辛,更充满希望的探索之路上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也迎来了收获的喜悦。在我校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们试图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拓宽教学内容,丰富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力求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由于新课程理念要求下的新课堂问题多,困惑多,矛盾多,因此,以往教师孤军奋战的教学研究方式已不再符合新形势下的新课堂。在我们倡导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我校也在不断修正学校的教研方式,同许多学校一样,我们将我校的教研视角定位在群研上。群研在我校是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一个操作层面。2003年6月,我校进行了首次校本培训,当时,张平主任、李晨红老师等专家做了切合教学实际又具指导意义的理念的引领,令我校的老师受益匪浅。
其实,实验小学的群研工作历时已久了。这些年来,我校的语文教研在校领导的关注和天山区教研室、乌市教研中心、自治区教科所以及教育学院人文学院、自治区继续教育处等各级领导的专业指导下,本着扎扎实实搞教学的精神,特别重视加强教研组内的群体学习和教学研究课的交流。这几年,在前一任主任梁主任的具体指导下,学校一直坚持教研组隔周学习的制度(本学期改为一周一次的教研组群体学习)。在教导处的指导监督下,各组老师以“推荐与自选相结合,个体研读与群体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理论学习,这样是着眼于培养每位教师做思考型、反思型的教师。同时,我校注重在教学理论引领下的教学研究课的实施,特别是自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有幸承担了自治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在教研专题探索的驱动下,我校紧抓各教研组的组内研究课的课堂实践工作。为了让教师尽快地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实验最初的两年里,我校各教研组每位老师每学期上组内研究课达2——3节(每次上课前上报学校,通知各科老师听课)。同时,教导处非常重视教师课后自我反思能力的训练,写教学反思是我校的教研制度。其间,我校每学期坚持开展不同形式的校级教研活动(如校本培训,教师间的教学比武,家长开放日活动、青蓝工程等),充分发掘校内有潜力的教师,并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在理论引领下的较为夯实的课堂实践,使得我校教师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基本达到了全员参与、全员提高的教研目的。
在这样的积淀下,我校语文教研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科研特色: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立足基层教研组,实抓群研工作,教研组工作求真、求实、求活,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的作用,群策群力,博采众长,积极推行“集体备课、尝试走班、集体评课” 的群研制度,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展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下面,我就将我校的“集体备课、尝试走班和集体评课”的一些探索及思考向各位老师做一个汇报,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以及更好的建议。
一、 集体备课:
1、 提出:其一,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原来势单力薄的教师个体走出封闭的圈子,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会时时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其二,以往的备课,每个老师要备一本书的内容,不但花费的时间长,而且每个单元、每课内容都备得不是很精致。费时低效,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应付检查,就索性“抄教案”。因此,我校于两年前正式提出自己的集体备课方案。
2、 实施:
(1) 原则: “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田校长提出)
(2) 措施:其一,备课时间、地点、人员制度化: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固定时间在各办公室集体备课;其二,备课内容和主备人员制度化:教研组每人主备一至两个单元,就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地备课。每周教研组活动时,按单元由负责主备的老师先讲解自己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其他老师边听边在语文书上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并把这一单元的教案,拷贝到每个班的电脑中;其三,个性修改制度化: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其四,及时反馈制度化: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形成习惯。(集体备课上网,个人备课、教学反思教导处会随时抽查并总结)
3、 收获:其一,让每位老师集中精力备好一至两个单元的课,提高了每位老师的备课质量;其二,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节省了时间,让每位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其三,集思广益,“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充分发挥教研组“群研智慧”,做到了资源共享。
4、 思考:在我校推行由个人备课向个人与集体合作备课转变的同时,我校语文教研在思考由于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集体备课还应提倡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由于备课是终身随时的感悟,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文字,因此集体备课应由文字教案向文字与思维相结合的教案转变,对于富有研究精神与教学经验的老师 ,我们还在思考向“0教案”过渡的尝试。
二、 尝试走班:
1、 提出:其一,教师的需要。我校的语文教学基本是以一贯之——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尽管一直推行群体学习,组内教研,校本培训,但依据班级个体,不可避免的是部分老师仍会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因此,学校应努力为老师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为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升、班级管理自我反思、自身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其二,学生的需要。孩子的天性是追求新、活及变的。但是在目前相对封闭的教室里,学生要满足享受所有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至少是与本年级的所有老师交流的愿望都是很难达成的。那么,我校就力图为孩子们创建一个“欢迎本年级老师走进我们班”的机会,先满足孩子们小小的愿望,让他们在与本年级老师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学会适应不同的老师,获取不同的信息,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基于这两个需要,两年前,我校田征校长提出试行教师走班制。
2、 实施:其一,以课改龙头年级为试点,由“自主、合作、探究”课题组的老师们先行做走班实验;其二、由试点老师介绍走班经验及教训,然后推广先进经验,并建议各语文教研组实施全员走班制。(本学期建议每位语文老师设计一节精品课,在本年级走班,年级组老师听课评议。)
3、 收获:其一,学生的收获。每位老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每节课的训练侧重点也不同,每一节走班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精心设计的,可以说一次走班课就是一次公开课。与不同的老师合作上一次走班课,从学生自身而言,提高了对不同老师的适应能力,感受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时体会到不同老师上课所带来的新鲜感,满足了孩子求新求变的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二,授课教师的收获。不同的班,不同的特点,对老师的组织教学、教学机制是一次极好的训练和考验,提升了老师针对不同的学情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作为走班的施教者,体会到了不同班级的学生思维、学习习惯、语文素养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发现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忽视的问题,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完成教学后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思和修正;其三,听课老师的收获。作为同年级的听课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更能发现自己在本班语文教学、班级管理方面的不足与欠缺。通过走班课,听课教师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班,而是一个年级、一个整体,从学生、教师的方方面面做了一次很好地横向比较,发现的不再是个别的、特殊的现象,而是全面、普遍的现象。从而,对年级组的教研水平、团队共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 思考:目前我校的走班制是立足于教研组的。但针对学校要达到优质资源的共享与有效交流的教研目的,仅仅立足于本教研组的走班尝试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在思考:其一,年级大课走班尝试;其二,跨年级走班;其三,跨学校走班。走班制的逐步实施,就是为了促使老师从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中汲取经验,并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
三、 集体评课:
1、 提出:授课、说课、听课、评课是学校反思性教研的常规工作,集体评课也是许多学校的日常教研工作。我校语文学科在推行集体评课的教研定位上,是与校本培训接轨的。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有意义的案例引领式的培训。以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教学范例为载体,通过对课例的点评和分析,共同提炼出老师们平日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再合作设计突破的方案并从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提升教研质量。
2、 实施:其一、组织活动。我校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的校级教学研讨活动(教学竞赛——十几年来,基本上是每年一次;家长开放日——让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站到了家长的面前,请家长评价,与家长互动;青蓝工程汇报课——一年来,田校长全方位而长远的思考,精心的部署及教导处、师傅们扎实有效的指导、徒弟们虚心的学习;校级推优课——“众人搭台,一人唱戏,大家受益”),为老师们集体评课提供了平台;其二、形式多样。我校组织由下至上的集体评课,即先由各教研组或学段教研组交流评议,再以宣讲或“沙龙”及“培训”等形式组织全体语文老师集中评课,为老师们集体评课创设对话、民主、具有指导意义的研讨氛围;其三,明确分工。在集体评课的过程中,对于每位参与的老师均做到人人有分工,由学习层的教师做课堂实录的记录,由资深教师整理、宣讲评课稿或案例分析,由专家教师提炼有指导意义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困惑,参与的所有老师 讨论交流。
3、 收获:其一,评出了方向。以教学为媒介、课例为载体的集体评课聚合了老师们的视野,提出并解决了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帮助老师找到了教学研究的方向;其二,评出了进步。有人说:“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师们在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讨论中时常迸发出教学灵感,还有的从交流中受到启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加快了老师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其三,评出了团结。每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分享,会促使老师们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
4、 思考:目前我校的集体评课还停留在“示范教学——对话反思”的被动式阶段。为了促进我校语文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在思考既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研,又要引导老师们开辟包含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课前,先提炼教师真实的教学困惑或问题,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中,以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选取多方对话、自我反思的话题,力争引入视频案例的技术,从而引发教师思维碰撞,提升案例讨论的理论水平和教师理性思考的深度。
今天,我将实验小学语文老师们近几年在教学研究上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及思考做了简要介绍。之前,宁老师和李校长对我校开展这个研讨会给予了热情的指导。宁老师反复强调要办得有特色,让参与的老师们不虚此行。对于特色的定位,我想,我校这些年就是突出了“研”和“实”。在我校校领导所一贯要求的以研究为先导的扎扎实实的教学实践中,我校的老师们用笃学实践来构建一个和谐的学习型、科研型组织,求得专业发展,从而最终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