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卫生救援

卫生救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卫生救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卫生救援

卫生救援范文第1篇

l.1编制目的

保障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以下简称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项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提高卫生部门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卫生救援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l.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突发公共事件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执行。

1.4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明确职责;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反应及时、措施果断;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平战结合、常备不懈;加强协作、公众参与。

2医疗卫生救援的事件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将医疗卫生救援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2.1特别重大事件(Ⅰ级)

(1)一次事件出现特别重大人员伤亡,且危重人员多,或者核事故和突发放射事件、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事件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请求国家在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上给予支持的突发公共事件。

(2)跨省(区、市)的有特别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2.2重大事件(Ⅱ级)

(1)一次事件出现重大人员伤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跨市(地)的有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2.3较大事件(Ⅲ级)

(1)一次事件出现较大人员伤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市(地)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2.4一般事件(Ⅳ级)

(1)一次事件出现一定数量人员伤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3医疗卫生救援组织体系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同级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指挥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医疗卫生救援组织机构包括: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的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医疗卫生救援机构[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医疗急救中心(站)、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化学中毒和核辐射事故应急医疗救治专业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3.1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领导、组织、协调、部署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卫生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省、市(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相应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承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组织、协调任务,并指定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3.2专家组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组建专家组,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提供咨询建议、技术指导和支持。

3.3医疗卫生救援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任务。其中,各级医疗急救中心(站)、化学中毒和核辐射事故应急医疗救治专业机构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和伤员转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根据各自职能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3.4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突发公共事件现场设立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4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和终止

4.1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分级响应

4.l.1Ⅰ级响应

(1)Ⅰ级响应的启动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启动医疗卫生救援应急的Ⅰ级响应:

a.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国务院启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b.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国务院有关部门启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c.其他符合医疗卫生救援特别重大事件(Ⅰ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Ⅰ级响应行动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关于医疗卫生救援特别重大事件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工作,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组织和协调医疗卫生救援机构开展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导和协调落实医疗救治等措施,并根据需要及时派出专家和专业队伍支援地方,及时向国务院和国家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报告和反馈有关处理情况。凡属启动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的响应,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按相关规定启动工作。

事件发生地的省(区、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挥下,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组织、协调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

4.1.2Ⅱ级响应

(1)Ⅱ级响应的启动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启动医疗卫生救援应急的Ⅱ级响应:

a.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省级人民政府启动省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b.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省级有关部门启动省级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c.其他符合医疗卫生救援重大事件(Ⅱ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Ⅱ级响应行动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关于医疗卫生救援重大事件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工作,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迅速组织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和有关人员到达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组织开展医疗救治,并分析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处理工作建议,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报告有关处理情况。凡属启动省级应急预案和省级专项应急预案的响应,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按相关规定启动工作。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进行督导,根据需要和事件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请求,组织国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和有关专家进行支援,并及时向有关省份通报情况。

4.1.3Ⅲ级响应

(1)Ⅲ级响应的启动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启动医疗卫生救援应急的Ⅲ级响应:

a.发生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市(地)级人民政府启动市(地)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b.其他符合医疗卫生救援较大事件(Ⅲ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Ⅲ级响应行动

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关于医疗卫生救援较大事件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工作,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迅速组织开展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并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报告有关处理情况。凡属启动市(地)级应急预案的响应,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按相关规定启动工作。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卫生救援较大事件报告后,要对事件发生地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进行督导,必要时组织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并适时向本省(区、市)有关地区发出通报。

4.1.4Ⅳ级响应

(1)Ⅳ级响应的启动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启动医疗卫生救援应急的Ⅳ级响应:

a.发生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县级人民政府启动县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b.其他符合医疗卫生救援一般事件(Ⅳ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Ⅳ级响应行动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关于医疗卫生救援一般事件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工作,组织医疗卫生救援机构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处理工作,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调查、确认和评估,同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报告有关处理情况。凡属启动县级应急预案的响应,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按相关规定启动工作。

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必要时应当快速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进行技术指导。

4.2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及指挥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在接到救援指令后要及时赶赴现场,并根据现场情况全力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在实施医疗卫生救援的过程中,既要积极开展救治,又要注重自我防护,确保安全。

为了及时准确掌握现场情况,做好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工作,使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有关卫生行政部门应在事发现场设置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主要或分管领导同志要亲临现场,靠前指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决策效率,加快抢救进程。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要接受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处置指挥机构的领导,加强与现场各救援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4.2.1现场抢救

到达现场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要迅速将伤员转送出危险区,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工作,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分别用蓝、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作出标志(分类标记用塑料材料制成腕带),扣系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踝部位,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

4.2.2转送伤员

当现场环境处于危险或在伤病员情况允许时,要尽快将伤病员转送并做好以下工作:

(1)对已经检伤分类待送的伤病员进行复检。对有活动性大出血或转运途中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者,应就地先予抢救、治疗,做必要的处理后再进行监护下转运。

(2)认真填写转运卡提交接纳的医疗机构,并报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汇总。

(3)在转运中,医护人员必须在医疗仓内密切观察伤病员病情变化,并确保治疗持续进行。

(4)在转运过程中要科学搬运,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5)合理分流伤病员或按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指定的地点转送,任何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拒收伤病员。

4.3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有关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情况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等有关专业机构和人员,开展卫生学调查和评价、卫生执法监督,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次生或衍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4.4信息报告和

医疗急救中心(站)和其他医疗机构接到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后,在迅速开展应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同时,立即将人员伤亡、抢救等情况报告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或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承担医疗卫生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每日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伤病员情况、医疗救治进展等,重要情况要随时报告。有关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报告有关情况。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信息工作。

4.5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的终止

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完成,伤病员在医疗机构得到救治,经本级人民政府或同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批准,或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可宣布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并将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的信息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5医疗卫生救援的保障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卫生救援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是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遵循“平战结合、常备不懈”的原则,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组织和队伍建设,组建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制订各种医疗卫生救援应急技术方案,保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5.1信息系统

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医疗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之间,以及卫生行政部门与相关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5.2急救机构

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可根据服务人口和医疗救治的需求,建立一个相应规模的医疗急救中心(站),并完善急救网络。每个市(地)、县(市)可依托综合力量较强的医疗机构建立急救机构。

5.3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医疗救治机构

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依托专业防治机构或综合医院建立化学中毒医疗救治和核辐射应急医疗救治专业机构,依托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建立化学中毒、核辐射应急医疗救治专业科室。

5.4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建综合性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并根据需要建立特殊专业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保证医疗卫生救援工作队伍的稳定,严格管理,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治能力。

医疗卫生救援演练需要公众参与的,必须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

5.5物资储备

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卫生救援应急药品、医疗器械、设备、快速检测器材和试剂、卫生防护用品等物资的储备计划建议。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组织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和调运,保证供应,维护市场秩序,保持物价稳定。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5.6医疗卫生救援经费

财政部门负责安排应由政府承担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所必需的经费,并做好经费使用情况监督工作。

自然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各级财政按照有关规定承担医疗救治费用或给予补助。

安全生产事故引起的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单位应向医疗急救中心(站)或相关医疗机构支付医疗卫生救援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有关部门应负责督促落实。

社会安全突发事件中发生的人员伤亡,由有关部门确定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承担医疗救治费用,有关部门应负责督促落实。各级财政可根据有关政策规定或本级人民政府的决定对医疗救治费用给予补助。

各类保险机构要按照有关规定对参加人身、医疗、健康等保险的伤亡人员,做好理赔工作。

5.7医疗卫生救援的交通运输保障

各级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救护车辆、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

铁路、交通、民航、公安(交通管理)等有关部门,要保证医疗卫生救援人员和物资运输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畅通。情况特别紧急时,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5.8其他保障

公安机关负责维护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治安秩序,保证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科技部门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技术研究方案,组织科研力量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应急技术科研攻关,统一协调、解决检测技术及药物研发和应用中的科技问题。

海关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急需进口特殊药品、试剂、器材的优先通关验放工作。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药品、医疗器械和设备的监督管理,参与组织特殊药品的研发和生产,并组织对特殊药品进口的审批。

红十字会按照《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负责组织群众开展现场自救和互救,做好相关工作。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情况,向国内外发出呼吁,依法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提供急需的人道主义援助。

总后卫生部负责组织军队有关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力量,支持和配合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6医疗卫生救援的公众参与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知识普及的组织工作;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要扩大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要加强对所属人员的宣传教育;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做好宣传资料的提供和师资培训工作。在广泛普及医疗卫生救援知识的基础上逐步组建以公安干警、企事业单位安全员和卫生员为骨干的群众性救助网络,经过培训和演练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

7附则

7.1责任与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失职、渎职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2预案制定与修订

本预案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并报国务院审批。各地区可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本预案定期进行评审,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

卫生救援范文第2篇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全科护理;培训

作者单位:563003贵州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部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增多,如多年难遇冰雪灾害、四川汶川地震、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人感染高致敏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的威胁及损害是巨大的,均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及人员伤亡。笔者作为护理管理人员均参与了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相关工作,深刻体会到护理学在救援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决不可忽视。在专科护理规范化培训逐步走向正轨的今天,全科护理作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中得到充分体现。如何将专科护理与全科护理相结合,对未来灾害医学应急状态下救援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今后培养救援全科护理人员奠定了基础。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护理实践,护理人员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

任何院内外的医学救援均伴随着护理活动,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是救援医学理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救援工作缺乏护理学知识和技能,很难满足重大灾难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破坏性等特点的需要。因此,我国《护士条例》规定,发生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严重威胁公众生命健康的突发事件,护士应参加医疗救护工作[1]。在2008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医疗队组成中均有护理人员参加。在四川汶川地震救援中,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第一批派出了11名护士、第二批派出了8名护士,第三批派出了92名护士、第四批派出了80名护士在灾害后的不同时期开展了现场救护,参与了运输疏散伤员,协助医生进行了伤员分类,与多个国内救援队联合转运了危重伤员,为当地医院培训了护理人员,开展了卫生防疫和各种护理安全管理,完成了巡诊、转运重患者、各科患者的护理以及消毒隔离工作,参与了灾后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特别是儿童感染性脓疱疮的防治,对灾民进行了相关疾病预防知识的宣教。制定了院内《灾区伤员接诊流程》、《帐篷清洗流程》、《可疑气性坏疽患者分诊流程》,完善《重大意外伤害事故护理应急预案与程序》和《四川地震灾害伤病员救治护理小组实施方案》,营造爱心病区走廊、病室温馨装饰、爱心标识等建设工作,为伤员们创造了温馨舒适的环境;编写了《温馨健康手册》等工作。并且本院急诊科、ICU、手术室、骨外科护士首次在地震灾害救援中显现出优势;在抗凝救灾及高速公路重大交通事故救援中,本院派出了14名护士承担当地受灾群众及伤员的相关救护工作;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人感染高致敏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中,护士积极参与了相关疾病预防知识的宣教及救护工作。通过上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队灾害救援实践,无论是医治灾民身体疾患还是修复灾后心理创伤,护理人员均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

2 专科护理与全科护理相结合的一专多能团队,拓宽了医疗救治范围

在灾害医学领域内,对医护人员提出了高素质的“全科”要求[2]。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受人员编制限制, 派出医疗队成员有限,组队时充分考虑了护理成员专科结构。采取专科护理与全科护理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一个全科互补、一专多能的护理团队,以适应现代灾害救援的需要。2008 年,本院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的近百名护士,曾有急诊、手术室、ICU、骨外科、脑外科、妇产科、普外科、康复科、呼吸内科、眼科、耳鼻喉等多科临床护理工作经历,其中急诊、手术室、ICU 19 名护士曾参加四川汶川地震现场救援,有一定救援实战经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的大批患者中,病种覆盖了内、外、妇、儿、危重病、皮肤科、五官科及感染性疾病,在救援期间护理团队专科与全科护理合理组合,一人多专、一专多能,使有限的护理人员发挥了最大作用, 拓宽了医疗救治范围,受到灾区及卫生行政救援机构的好评。

3 未来救援护理培训方向

3.1 开展灾难医学及护理学的继续教育,提高护士应对突发事件的救护能力 建议在临床护士培训中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课程,使临床护士掌握灾难医学、护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3],利用急诊、ICU 护理培训基地,开展救援专科技术培训和加强灾难状态下的心理素质训练。此外,应建立灾难医学及护理学的教育信息网络系统,进行网络化教育[4],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托急诊、ICU专科护理优势,由参加过救援的护士传授救援护理工作、经验和体会,开展在职人员培训,以适应灾害应急救援的需要。

3.2 培养全科护理人才,组织实施临床护士轮转 为了更好地应对现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任务,建立一支精干的灾害救援护理队伍,是护理管理者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护理实践,发现工作 3 个以上科室、每个科室工作时间>2 年且应变能力较强的护理人员,其护理知识及专科技术较全面,处理问题能力较强;而从事护理岗位数年,但未轮转科室,总在单一科室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在救援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临床护士培训中,除了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急诊、ICU专科培训外,对临床护士应组织实施内、外、妇、儿等科室的轮转,促进全科知识储备,掌握各科护理学知识和技能,是灾害医学对救援护理人员提出的全新要求。培养并建立一支训练有素、一专多能、精干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全科护理队伍,是护理管理者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3.3 拓宽应急救援培训内容与考核.全面提高救援护理队伍综合素质 目前现代救援已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集应急搜救、应急救援、应急医疗为主体,并融合应急通讯、应急运输和应急给氧等三项保障[5]。

为适应现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需要,临床护士培训除了法律法规、三基三严、护士岗位技能等基本专业训练外,应新增培训内容有:应急救援环境下的语言交流(普通话、外语交流、非语言交流)、应急搜救、应急救援、应急医疗救助和电脑网络通讯知识,各类传染病防护知识、相关护理管理知识等;要求护士学会驾驶汽车、游泳以及野外条件下的炊事烹调技术等多种技能;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体现人文关怀,树立良好的人道主义形象,力争全方位培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护理人才,提高应急状态下各种野外环境生存、管理、工作的能力。同时,建立与完善三级培训考核制度,认真落实护理部-片区-科室三级培训考核,注重对培训考核各环节的管理,将三级培训考核结果进行汇总、分析,针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意见,不断调整和修改培训计划和内容,及时补充先进知识及技术,保证整个培训过程的可持续性和科学性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救援护理队伍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7号).护士条例,2008.

[2] 王建凤,李桂耘,姜秀珍.灾害救援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5(6):619.

[3] 胡爱招,王志红.加强护理人员在灾难救援中的作用.护理研究,2005,19(5):833.

[4] 刘振立.关于我国灾难医学教育的思考.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25(4):274.

卫生救援范文第3篇

1.1一般资料

收集目前我国关于医院卫生经济管理标准化的相关资料,同时在我院中对于我院在实施卫生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要点进行相应的分析,在我院中进行卫生经济管理标准化的各项标准的实施。资料的来源为我院在实际的实施工作过程中和经济有关的各种数据,例如医院中的多种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名称以及医嘱等相关的词条。

1.2研究方法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首先需要坚持改革精神,在医院工作过程中,紧密的结合医院的实际工作特点以及医院中的卫生经济管理的相关需要,并且坚持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合法的在我院实施相应的经济管理标准化。同时在医院的内部中,为了更好的符合经济管理标准化的相关要求,也必须在医院的内部实施相应的配套管理,在医院的外部则需要注意到要有利于促进医院的行业管理。同时在此过程中也需要将在医院中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较好的减少在实际的实施卫生经济管理标准化过程中的劳动小号过大的情况,也能够更好的将相关的效益以及工作效率进行极大的提升。在研究的实际方法的方面,首先需要注意到对于我院在进行治疗以及护理过程中的各种检查、治疗以及化验过程中的名称等进行收集并实施总结,同时在此过程中使用一对一、多对一以及一对多的方法确定好其中的关系,并可以对计算机的标准代码实施扩充处理,通过这种形式就能够较好的实现对我院卫生经济管理的各种数据库进行相应管理。在治疗过程中,需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同时需要对于这些资料进行分类的整理,确定好各种项目的标准名称以及相关的内容和范围,并在此过程中,建立结构和编制相关的代码,对其中各个项目进行相应的代码编制处理。在此工作完成后需要实施组合以及归集的处理,可以根据在实施我院卫生经济管理标准化过程中的各项要求实施进一步的对应,建立起标准词典数据库,并实现自动化的检验标准,同时对这些自动化检验标准进行推广使用。

2结果

经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对我院的卫生经济管理方面的分类标准进行相应的确定,同时也能够对医院中各系统的实际词典库进行较好的建立。并对于较多的医疗服务项目以及和其他系统项目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较好的确定,因此能够实现在医院中各个系统之间数据的自动归集以及统计,使我院的卫生经济管理以及我院的计算机网络化过程取得较好的成功。同时对于医院而言,通过实施标准化经济管理后,也能够大大的提升医院经济管理工作过程的效率,同时能提高医院卫生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3讨论

卫生救援范文第4篇

大家好,

中考早已落下帷幕,成绩也早已公布。说句实话,或许我们对自己的中考成绩还不够满意把。所以放弃了高中,选择了这里,我们相聚在一起。很高兴认识大家,也很高兴从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个班级的卫生委员。经过这段时间我的观察与经历。我对同学们的表现有满意之处,但也是有存在的不足。

以下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一、部分值日生打扫卫生不迟到,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自觉做好

二、部分同学对班级卫生情况十分关注,积极维护班级卫生

惟一的不足之处就是部分同学对我的管理及不服从,“举一反三”

卫生救援范文第5篇

[关键词]山东卫生资源;公平性;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泰尔指数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1)03-0068-05

[收稿日期] 2011-03-09

一、前言

卫生服务公平性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各国卫生系统绩效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包括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和卫生服务筹资公平性三类,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是其中的重要前提。[1]目前我国卫生领域存在着医患关系矛盾加剧、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当前制约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并不是卫生资源过少或不足,而是卫生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甚至配置失衡。

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卫生服务效果,关系到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进程。近年来,公共卫生领域公平性问题的定量研究方法有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以及差别指数(D)、泰尔指数(TI)等,其中Lorenz曲线和Gini系数法是最成熟和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丁汉升、胡善联[2],杨仁聪、李向红、廖东铭、谢朝戟[3],包国宪、颜璐璐[4]等运用Lorenz曲线和Gini系数,李晓燕[5]等运用泰尔指数,对某地区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了分析。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运用Lorenz曲线、Gini系数法和泰尔指数(TI),对山东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分析研究,并与江苏、浙江和广东进行比较,从而为加快推进我省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资料与方法

1.研究资料

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本研究以山东17个市为测量单位,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年末存款余额、人均年农民纯收入等指标为划分依据,划分为三类地区,分别是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其中: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威海市为发达地区;东营、临沂、枣庄、济宁、泰安、莱芜、日照市为较发达地区;德州、滨州、聊城、菏泽市地为欠发达地区。以17个市所配置的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这3项卫生资源为测量维度,利用Lorenz曲线、Gini系数和泰尔指数对山东省卫生资源配置作人口和地理的公平性分析。

2.研究方法

关于公平性分析的指标,国外有一些文献采用公平性指数对卫生服务公平性进行分析。Wagstaff等[6]利用集中指数法衡量保健费用和健康状况分布的不公平性,Doorslaer等[7]提出了一种使用各种患病率指标衡量健康不公平性的方法,Gerdtham等[8]用集中指数法衡量健康状况的不公平性。 Matthews等[9]进行了性别差异对健康不平等影响的研究。泰尔指数最早由荷兰经济学家H・Theil于1967年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来计算收入的不平等性。该数值越小说明区域间不平等程度越小,在卫生经济学中可衡量地区间卫生资源分布的均衡性。

本文采用Lorenz曲线、Gini系数和泰尔指数相结合的方法测量山东省在卫生机构、实有床位、卫生技术人员三方面的人口和地理分布公平性,以便更加客观地分析问题,避免采用单一指标出现的偏差。

Lorenz曲线是指以累计人口或地理面积(百分比)为横坐标、以社会财富累计(百分比)为纵轴绘制社会财富分布曲线,曲线越接近对角线,表示社会财富分布越平均。

三、山东省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一)卫生资源配置的Lorenz曲线

本研究数据均来源于2007~2010年《山东省统计年鉴》。按每万人口卫生机构拥有量从小到大排序,以各市累计人口百分比为横坐标,以卫生机构累计百分比为纵坐标,分别绘制医疗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按人口分布的Lorenz曲线。以各市面积累计百分比为横轴,以卫生资源累计百分比为纵轴绘制医疗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按地理分布的Lorenz曲线。

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三类卫生资源按人口和地理分布的Loren曲线都位于公平线之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公平性。

(二)卫生资源配置Gini系数测算

以各市累计人口和面积百分比为横坐标,以卫生资源累计百分比为纵坐标,分别计算医疗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的Gini系数。

2009年各类卫生资源配置的Gini系数,呈现两个特点:①按人口分布的公平性要优于按地理分布的公平性。按人口配置的Gini系数位于0.10~0.25之间,处于比较平均状态,说明山东省各类卫生资源配置人口公平性很好,其中床位数的人口公平性分布状态最优,Gini系数为0.1046。按地理配置的Gini系数都大于按人口配置的Gini系数,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按地理配置的Gini系数依次为0.2859、0.1613和0.1796,均在0.16~0.3之间,也低于0.4,说明山东省各类卫生资源地理公平性也较好。②各类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排序为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机构。无论从人口公平性和地理公平性看,床位数的Gini系数最小,而卫生机构的Gini系数最大,说明卫生机构在全省分布不均匀。造成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投入不均匀,另一方面是由于各市人口密度不均。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公平性明显优于卫生机构,按人口和地理计算的每万人床位数最高与最低差距分别为1.28倍和1.04倍,按人口和地理计算的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最高与最低差距分别为2.16倍和2.23倍。

2007~2009年各项指标计算结果显示,山东省床位数和卫技人员的Gini系数在逐年降低,反映山东省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越来越好。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保障公平。近几年,山东省加大了财政资金匹配投入力度和医疗设备更新。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卫生机构的Gini系数却逐年增加,说明卫生机构配置的不公平性加剧,说明卫生机构配置不均匀。

另外,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三类资源按人口配置的Lorenz曲线与公平线构成的图形面积都要明显小于按地理配置的Lorenz曲线与公平线构成的图形面积,说明按人口配置的Gini系数要小于按地理配置的Gini系数。

山东省卫技人员公平性较高,按人口计算的Gini系数最小,按地理计算的Gini系数仅高于浙江,低于江苏和广东;山东省床位数公平性也较高,按人口计算的Gini系数仅高于江苏,按地理计算的Gini系数仅高于浙江,低于江苏和广东;但山东省卫生机构公平性不高,按人口计算的Gini系数仅低于广东,按地理计算的Gini系数低于江苏和广东。但这四个省的共性是卫生机构Gini系数都高于床位数和卫技人员数。

(三)卫生资源配置TI测算及分解

6年中山东卫生资源的泰尔指数总体上处于下降的趋势,即卫生机构的泰尔指数从0.0629到0.0494,床位的泰尔指数从0.0210到0.0077,卫技人员的泰尔指数从0.0161到0.0089,说明山东卫生资源的配置越来越趋于公平。测算出的2000~2006年山东卫生资源配置按人口累计的基尼系数为0.16~0.22,山东的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在总体还不错,计算结果表明TI指数和Gini系数基本一致。但卫生机构配置指标存在波动,从2004年的0.0629下降到2005年的0.0490,然后上升到2006年的0.0552,再下降到2007年的0.0409,此后上升到2009年的0.0494,表明山东省卫生机构资源配置公平性的波动比较剧烈。

按照公式(3),计算出2009年山东三大区域内部各自卫生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三个区域卫生资源配置状况不尽相同。在卫生机构配置的公平性上,排名依次为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床位配置的公平性上,排名依次为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在卫生技术人员配置的公平性上,排名依次为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和较发达地区。说明发达地区卫生机构公平性好于其他地区,这可能是因为卫生机构、医院集中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卫生机构缺乏所致。较发达地区卫生技术人员公平性最差,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可能是由于较发达地区市场发展不完善和缺乏财政补助所致。

从区域间的泰尔指数可以看出,导致山东总的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性的主要因素是山东三大区域之间的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在卫生机构配置方面,三大区域间的差异占山东总差异的比重为69.23%;在床位数配置方面,三大区域间的差异占山东总差异的比重为58.44%;在卫生技术人员配置方面,三大区域间的差异占山东总差异的比重为55.06%。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通过上文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山东卫生资源配置比较公平甚至接近绝对公平,但综合考虑地区内部和地区间不公平性计算的泰尔指数表明山东省地区内部、地区之间卫生资源分布仍存在不公平性。

2.文中讨论的三种卫生资源中,床位资源分布的公平性要好于卫生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资源,也就是说,山东省卫生硬件资源的分布公平性要好于软件资源。卫生机构资源分布的公平性最差,例如,每万人卫生机构数最少的是聊城,仅为0.52,而最多的是淄博,为3.07,两者相差5倍;每万平方公里卫生机构数最少的是聊城,为336.24,而最多的是淄博,为2326.95,两者相差6倍,说明卫生机构分布极不均匀,医院、诊所大多集中在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如聊城、菏泽等市则非常缺乏。

3.卫生资源按人口分布的公平性要显著优于按地理分布的公平性,这主要是因为忽视了资源配置的地理因素和空间分布,导致卫生资源大多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地区,而地广人稀的地区则极度匮乏。

4.山东三大区域之间、区域内卫生资源配置都存在不公平性。发达地区在卫生机构配置的公平性上最差;较发达地区在床位配置的公平性上最差;欠发达地区在卫生技术人员配置的公平性上最差。山东三大区域之间的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是导致山东总的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性的主要因素。

(二)建议

1.改善卫生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省内卫生服务发展的不平衡,制约了公平性的进一步改善,山东省内17地市卫生资源配置差距非常大。因此,在进一步推进山东省卫生资源公平分配的发展的进程中,应当开始更多地注重地区内部公平性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是发展的重点,使之成为医疗服务的主体和基础。

2.改善卫生资源内部的不平衡。山东省卫生资源分布中,卫生机构资源分布的公平性最差,医院、诊所多分布在发达地区和城市中,而欠发达地区和农村非常缺乏。因此,应加大社区和农村卫生投入,增加社区和农村医疗机构,提高社区医生和农村医务人员的待遇,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而且可以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3.强化政府担负的公平责任。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保障公平。因此,政府应统筹考虑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的存量和增量,对资源闲置、布局不合理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规范化调整,科学界定政府和市场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责任,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卫生投入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定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这样才能实现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4.建立多元化的卫生服务供给机制。目前我国医疗服务机构中的90%以上为公立医疗机构,这与财政承受能力存在很大的矛盾。[10]政府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主体,并不排斥提供主体与方式的多元化。因此,应建立卫生服务多元参与机制,以政府为主导,明确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理分工,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合力。政府在承担公平责任的同时,对有较高需求并有支付能力的人群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提供高层次、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卫生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修燕, 徐.卫生服务公平性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 (6):328-329.

[2]丁汉升,胡善联.我国卫生资源分布公平性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4, (2):105-107.

[3]杨仁聪,李向红,廖东铭,谢朝戟.广西宜州市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7,(4):309-312.

[4]包国宪,颜璐璐.欠发达地区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科学・经济・社会, 2010,(2):10-15.

[5]李晓燕.农村卫生资源配置问题研究――基于四川省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10,(5):16-21.

[6]Wagstaff, A., van Doorslaer, E. and Paci, P., “On the Measurement of Horizontal Inequity in the Delivery of Health Care”,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1991,(10):169-205.

[7]Wagstaff, Adam and Eddy van Doorslaer, “Measuring Inequalities in Health in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 Category Morbidity Indicators”, Health Economics, 1994,(3):281-291.

[8]Gerdtham, Ulf-G and Gun Sundberg, “Measuring Income-related Health Inequalities in Sweden”, Working Paper No. 120, 1996,(8).

[9]Matthews, Sharon, Orly Manor and Chris Power, "Social Inequalities in Health: Are There Gender Diference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999,(48):49-60.

[10]刘俊荣.和谐社会要求优化卫生资源配置[N].广州日报, 2007-1-17.

A Study on the Equity in the Allocation of Health Resources in Shandong Province

Chen Xiaohong

(Shandong Provincial Communist Party School,Jinan,Shandong 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