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星期

授课内容

课程目标

星期一

第2课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1)

1.通过春秋、战国形势图,学生了解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描述田氏取齐、三家分晋的大致过程及其意义。

2.知道华夏认同与民族交融的史实,培养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3.阅读材料、文本解读,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对变法的推动作用,培养经济基础推动上层建筑变革的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星期二

星期三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2)

4.了解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理解其积极作用。

5.知道孔子、老子及战国时期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理解其思想主张对后世的影响。

星期四

星期五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教学重难点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房屋设施设备管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161-02

理实一体化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其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反映实际工作流程,不仅关系到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效果,还是衡量高职教师在课改中开发课程能力、评价教师授课水平的重要指标。

理实一体化课程以典型的项目为载体,是一种集理论传授、实践操作、现场观摩、技能训练于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它注重工作过程的实际操作和训练,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获得与实际工作相类似的职业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这样注重实践技能的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就需要通过与企业紧密联系、深度合作才能完成。教师应该在深入企业实践,了解企业实际工作业务流程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工作岗位要求,与企业共同研讨,确定授课内容。往往采用项目化和任务化的形式来推动各环节的学习过程。首先要科学确定典型的项目,并考虑各项目之间的关系,如循环递进式、并列式等,在合理安排学时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各项目工作任务(包括子任务)。

下面就以高职房屋设施设备管理这门课程为例,具体阐述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1 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该课程主要对应工程管理岗位、物业管理岗位、房地产估价岗位以及楼盘销售策划岗位,并为后续发展储备必要的职业技能。设计思路上要通过典型的项目任务来推到教学活动,最终要使学生具备识读设备施工图图纸,熟悉设备基本性能,对设备系统进行检查、验收、竣工交接、管理和维护的能力,使在校学生尽早建立良好的职业感觉。

2 课程内容设计

采用3个典型工作项目和18个工作任务,项目之间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内容循环递进。

课程典型项目的设计

项目1:中街北苑多层住宅项目(30学时)

项目2:盛华苑高层住宅项目(18学时)

项目3:中乾商务写字间项目(16学时)

课程典型项目的子项目、任务和子任务的设计

项目1的子项目1:建筑给水、排水维护工程(18学时)。1)识读给排水系统施工图(8学时):阅读给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给排水平面图;识读给排水系统图;识读给排水详图。2)维修、养护给水、排水系统(10学时):接管、验收给水、排水工程;排除给排水管道的跑漏滴渗、堵塞、等故障;更换给排水管道;更换给水附件和卫生器具;制订给排水设备设施的日常维修养护方案。

项目1的子项目2:建筑采暖维护工程(12学时)。1)识读采暖系统施工图(能看懂图纸)(8学时):阅读采暖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采暖平面图;识读采暖系统图;读采暖详图。2)维修、养护采暖系统(4学时):接管、验收采暖工程;排除采暖管道的跑漏滴渗、气堵等故障。

项目2的子项目1:建筑给水、排水维护工程(2学时)。1)识读给排水系统施工图:阅读给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给排水平面图;识读给排水系统图;识读给排水详图。2)维修、养护给水、排水系统:接管、验收给水、排水工程;排除给排水管道的跑漏滴渗、堵塞等故障;更换给排水管道;更换给水附件和卫生器具;制订给排水设备设施的日常维修养护方案。

项目2的子项目2:建筑采暖维护工程(2学时)。1)识读采暖系统施工图(能看懂图纸):阅读采暖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采暖平面图;识读采暖系统图;识读采暖详图。2)维修、养护采暖系统:接管、验收采暖工程;排除采暖管道的跑漏滴渗、气堵等故障。

项目2的子项目3:建筑电气维护工程(14学时)。1)读懂建筑电气施工图(8学时):阅读电气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配电系统图;识读电气平面图;识读电气工程详图和标准图。2)维修建筑电气系统(6学时):接管、验收电气设备工程;处理供电管网老化、短路、断电、漏电等故障;制订电气设备设施的日常维修养护方案。

项目3的子项目1:建筑给水、排水维护工程。1)识读给排水系统施工图:阅读给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给排水平面图;识读给排水系统图;识读给排水详图。2)维修、养护给水、排水系统:接管、验收给水、排水工程;排除给排水管道的跑漏滴渗、堵塞等故障;更换给排水管道;更换给水附件和卫生器具;制订给排水设备设施的日常维修养护方案。

项目3的子项目2:建筑采暖维护工程。1)识读采暖系统施工图(能看懂图纸):阅读采暖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采暖平面图;识读采暖系统图;识读采暖详图。2)维修、养护采暖系统:接管、验收采暖工程;排除采暖管道的跑漏滴渗、气堵等故障。

项目3的子项目3:建筑电气维护工程。1)读懂建筑电气施工图:阅读电气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配电系统图;识读电气平面图;识读电气工程详图和标准图。2)维修建筑电气系统:接管、验收电气设备工程;处理供电管网老化、短路、断电、电气设备漏电等故障;制订电气设备设施的日常维修养护方案。

项目3的子项目4:通风与空气调节维护工程(14学

时)。1)识读通风空调系统施工图(8学时):阅读空调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空调平面图;识读空调系统图;识读空调系统详图。2)维修、管理空调系统(6学时):接管、验收空调工程;维护空调用制冷系统、管道和设备的防腐及保温;制订空调设备设施的日常维修养护方案。

本课程属于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紧扣工作实践,着重强化能力培养。

3 结语

随着课程改革实施不断深入,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授课地点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变化,而这些变化与发展也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挑战,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伟.建筑学专业建筑设备教学改革初探[J].南方建筑,2006(3).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一、背景分析

(1)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的概念界定。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开展交流与合作等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谓传授式教学,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所学习的内容只需要经自己加工后内化,即把它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以便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再现或直接加以应用。研究者在对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进行了八个方面的对照分析之后,又从四个侧面来论证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关系,通过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的辨析,纠正了一部分人对探究式教学的片面理解,从而促进了探究式教学的进一步实施[1]。

(2)实验探究式教学在我国化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在我国,关于探究式教学依旧是基础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渐深入,要求教师逐渐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突出以学生为本,充分关注学生素质、个性特征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参与和体验;关注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坚持把学生看作教育活动的真正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从现行的化学教材来看,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其相似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模式1: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问题――实验事实――讨论――结论――应用。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的根源,是学生通过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实验事实是学生在实验中看到的实验现象,然后根据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探究,从而得出结论、进行应用。实验模式1是化学实验探究的基本模式,它适用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概念、定律、原理的教学。

模式2:实验探究教学模式2可以概括为:问题――实验事实――推断――论证――结论――应用。模式中的推断是指根据已知的知识和规律,对未知的知识和规律进行推断和解释。在教师的帮助下对自己的推断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通过实验验证推断的合理与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验证包括实验验证和理论验证,其中实验验证是最直接、最可靠、最有力的方式。

(4)通过化学实验实施探究教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做法可有如下几种。

①改进演示实验,实施探究教学。改进或增设教师演示实验[2],是恢复光大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最好的契机。这是因为教师演示的不仅仅是实验操作的本身,更是探究性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示范。同时,又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具体过程。

②通过随堂实验,实施探究教学。随堂实验的设置[3]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因其方便、快捷、手脑并用、兼顾教育功能等特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以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中“钠的化学性质”内容的教学为例,谈谈其通过改进化学教学的演示实验和随堂实验,对化学教学效果的影响的几点收获与感受。

二、教学案例描述

情景1: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问题一: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比如铁、铝是如何存放的?可钠在常温下却只能这样存放(展示盛放金属钠的试剂瓶),这是怎么回事?

【展示】金属钠样品

【实验探究】探究钠的物理性质,探究实验(教材P47实验3-1),见图1。

图1 钠的切割

实验改进:

(1)为了让学生看清钠的切面为银白色且有金属光泽,用玻璃管切割金属钠,这样钠与玻璃界面能较长时间保持光泽,现象明显。

(2)为了让学生理解钠很软,选择两片玻璃片,在玻璃片之间放一小块金属钠,让一个学生用手指轻压玻璃片。

【板书】1.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设计意图: 由此让学生认识金属钠的物理性质、钠在常温下与氧气的反应、钠在常温下的保存方法,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因为钠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

4Na + O2 2Na2O(白)。该过程由学生亲自动手,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

情景2:

【问题】刚才切开钠时看到银白色,但很快就失去光泽,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分析、探究,推导出钠的化学性质)

【学生探究】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其化学性质。

(复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板书】2.钠的原子结构:

【学生活动】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应该容易失去,体现还原性。

【板书】3.钠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4Na + O2 = 2Na2O (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47实验3-2(让学生动手实验并描述出反应的实验现象),见图2。

图2 钠在空气中的燃烧

现象:钠先熔成小球,然后燃烧(说明钠的熔点比燃点低),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Na2O2)

【板书】4:(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活动】讨论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点、线、面上知识加以串联、提炼、比较和分类,使学生充满凌乱感的知识能“站起来”、“排好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并且通过实验探究使知识更立体化。)

情景3:

【探究】人们常用金属器皿来盛水,也常用铁、铝或铜制的水壶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是不反应的。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与水反应呢?

【设问】如果把钠投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我们来预测一下。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49实验3-3,见图3。

图3 钠与水的反应

【问题思考】

(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为水?

【板书】5:钠与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归纳】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浮、熔、响、游、红

浮:钠浮在水面上(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钠熔成一个光亮的小球(熔点低;反应放热)

响:有“嘶嘶”的声音(产生的热让水气化;生成气体)

游:小球四处游动(产生的气体推动小球)

红:生成物是碱性的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设计意图: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通过亲自动手探究,按照“问题――实验事实――推断――论证――结论――应用”的研究程序[4],能自主发现并提出新问题,再通过设计实验进行论证,使得知识更清晰,掌握更牢固。)

三、教学反思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当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被激发时,课堂的活力就会闪现出来。趣味性实验、多媒体展示、身边的事物等元素的引入,能使课堂上同学们兴致高涨。

(1)注重情境的创设,给学生一个思维联想的课堂。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促使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易于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必需;够用;实用;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9-0004-01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讲授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和方法的机械类专业学科。是高职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又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综合课程,该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要求学生在拥有扎实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属切削的基本理论;熟悉常用机床的用途,工艺范围,具有通用机床传动链分析与调整的能力;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理论,具备制定机械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规程的能力;学会分析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并能对具体工艺问题提出相位的改进措施。简单地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机床、刀具、夹具、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一、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加强基础理论教学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理论抽象、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如果仅依靠课堂、教材,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对教材内容的讲授面面俱到,惟恐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是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及企业对学生岗位操作能力的需求。因此,必须根据教学任务,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1、以“够用”为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减少过繁过深的理论推导、分析和计算内容;删除偏离教学目标的内容。当然还要注意重点、难点的保留,并非只要学生不理解的统统删除。

2、要注意“必需”的原则,这里的“必需”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教材合理取舍后的理论基础部分“必需”讲清讲透,特别是对于那些能承上启下或牵动全局的内容,要力求概念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透、思路清晰。因为基础理论是基石,是我们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指南,基本理论越扎实,我们的视野就越宽,思路就越广,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另一方面,机械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那么就要注重实践中“必需”的理论基础。扎实的理论基础是灵魂、是基础,因为扎实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学生获得实践能力的捷径,克服了由师傅言传身教的低效、时长的弱点。掌握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把握机械制造基础的骨架。只有具备良好机械制造基础知识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机械专业人才。

3、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突出应用型内容。课堂教学中,以因需施教为原则,学以致用为出发点,需要什么,学习什么,教师讲授什么;需要多少,学习多少,教师介绍多少,真正做到“够用、必需、实用”的理论基础教学,一些需要感受才能感知的并且比较实用的基础理论可在理论课上一带而过,把它们放在实践教学中讲(如:各类机床的加工范围及特点;机构的运动;加工工艺规程制定;轴、齿轮、箱体类零件的加工方法及加工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相应的改进措施等),避免了理论课时的浪费,以便快速、高效完成理论课的教学。

二、以“岗位需求”为目标,重实践,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企业是接收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最大客户,人才的合格与否,企业最有发言权。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从岗位的要求出发,理论与实际相联系,重实践,重技能。

1、《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而实践课应围绕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展开。以德国为例,实践部分是排在理论教学之后来进行的,学生若在动手实践部分发生了错误,教师会引导学生重新对照、学习前期的理论知识。我们不妨也借鉴别人的经验或者说在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即在理论教学中插入实践,让学生实际操作,发现错误,重温理论,在解决错误的同时加深了理论学习的理解和规律的认识。在学习《机械制造基础》基本原理等方面知识时,尽可能结合现场及实物教学,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后,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有了初步认识,又能形象地记忆概念。如教材中各类机床的结构组成、加工范围、特点、加工方法(比如铣削加工中的顺铣、逆铣的概念、特点及选用)等,在理论课上费时费力的讲学生不一定清楚,若把这些内容放到实践教学中,见习或操作感受后,再回到教材中学习,就易理解,且记忆深刻。这样学中做,做中学,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由此可见,任何学科的基础理论都是构成该学科的基石,《机械制造基础》也不例外,但其来源是生产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

2、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置教学场景,结合实际,亲临现场,利用案例法,将企业中机械加工常用的机床、刀、夹、量具及工件的加工路线、现场工艺问题的处理、对零件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和调整等内容举例说明,通过案例及现场见习让教材中的设备、工装、工艺规程等内容串成一条线,使枯燥的《机械制造基础》课教学有趣、务实、易理解。案例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现实性。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通过现场的工程实例,做到“教、学、做”合一,使学生在自己的“行动”过程中,掌权技能的基础上,学习《机械制造基础》理论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3、充分利用学校校历安排的三周实习时间,在实习场地,让学生直接面对某一台设备,从零件图的技术要求出发,利用理论基础分析和实施工作的全过程,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对学生来说由始至终完成一项工作的全过程,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学生较感兴趣,表现积极主动,有利于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对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在今后的岗位上不再茫然无知和缩手缩脚,而是能较快地胜任工作。

重视、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机械制造基础》实践环节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适应现实生产能力培养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机械制造基础》的实习教学任务应围绕这一要求展开,把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论放在实践中学习;加强实践环节的管理,全方位营造《机械制造基础》实习的理想环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实作能力。

三、结语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程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要服务于实践就要加强理论基础教学,因为扎实的理论基础是灵魂,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实践,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根本,这也是工业现代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教学中基础理论知识点的介绍穿插在解决加工工艺问题过程中,采取“教、学、做”三合一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认知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成为现实,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思维发展空间。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实践技能的企业需要的人才,最终达成:学生自我价值体现、企业满意、学校知名的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张辛喜,机械制造基础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By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in Medical Colleges Basic Skills for Surgeons in Training

Li Qing Huang Wenjie Zhu Wu Liu Xin-gang

(Huaihua medical college HunanHuaihua,4180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basic surgical skills training effectiveness,I proofread"general surgery"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reform,the teaching content,the training condition,teaching materials,classroom design and other aspects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and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skills of the students hands-on ability, obviously enhanced.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Surgeons;Training

在现代医学上人体手术种类繁多,不同手术在技术和方法上要求是不同的,但无论何种手术,其关键的要素却是相同的,即无菌技术和手术基本操作技术的灵活正确运用[1]。外科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临床外科的基础,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医学类专科学校由于学制短、学生多、临床见习少,校内技能训练的时间往往不足,在《外科学总论》实训教学中常表现为学生操作不熟练、学过就忘,或学过不会运用等问题。我校从2010年开始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为“模块化”的实训项目构架,减少验证性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项目,运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有效增加了学生对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动手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1 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安排欠科学

我校原《外科学总论》实训计划20个学时,实训内容均为验证性项目。学生将所有单一项目学习完后,课程内容也宣告结束。根据记忆规律:一次学习的内容是不可能全部记住的,没有及时的巩固将会遗忘大部分。学生很自然的表现出学过就忘的现象。由于缺乏技能综合练习和临床思维的培养过程,学生对操作的内涵和运用技巧不甚了解,对基本技能的理解运用能力差,临床思维能力弱。

1.2 临床情景模拟不充分

医院的手术室由于严格管理要求,学生无法观察到手术室的环境、工作过程、手术场面等,对书本涉及到的很多内容只能想象。校内模拟病房的建立和模型的配置虽已具备手术室环境的某些功能和效果,但在学习一些手术基本技术,如:分离、止血、结扎等项目时,没有手术情景供参考,学生就无法通过抽象的想象理解这些技术的运用与运用技巧,如学生无法想象手术中的各类出血是什么状态;无法想象各种分离技巧在活体上的运用等。在此种状态下直接进入动物手术或临床实习阶段将使学生无所适从。

2 “理实一体化”模块教学的实施

2.1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将授课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减少部分理论授课时间,将实训时间增加到24学时。明确课堂目标,确定每次课理论和技能的知识点。压缩了单项操作的练习时间,增加了综合性的技能训练内容。将所有实训项目分为三模块:基本训练模块、综合性训练模块、设计性训练模块”每一模块又包含各自子项目,共同含盖所有教学目标。改革后综合性、设计性项目的比例达到60%(图1)。

2.1.1 基本训练模块

对单项的基本技能进行训练,均为验证性项目。其中根据项目的类似性分成三类,用方框标明,同一方框内项目必须全部完成后方可转换至综合性训练模块中的相应方框。

2.1.2 综合性训练模块

在巩固单项训练内容的基础上,用多媒体播放手术的实景录像,带领学生思考在各种常见手术情景下,不同止血、结扎、分离、缝合等技术的灵活运用,并在模型上进行操作,突出对技能的理解、运用的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本模块训练完成后,方可进行设计性训练模块。

2.1.3 设计性训练模块

以动物手术方式,在真实的手术场景进行手术过程训练,是从模拟到临床的跨越重要实践过程。本模块主要通过学生自行设计手术方案并实施的过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外科素质。

2.2 科学组织教学过程

2.2.1 完善了一体化专业实训室建设

我校将所有外科技能训练室均配齐手术床、无影灯、空调、多媒体教学系统及相关器械物品,严格无菌要求,营造手术室的气氛。进一步完善了更衣室、洗手间、麻醉室等辅助设施。每间实训室均能独立开展理论讲授、录像观摩、教学讨论、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动物手术等教学活动。该实训室专人管理,在课余时间以多种形式向学生开放。

2.2.2 制作了丰富的教学资料

为了更好展现临床情景,在大量的教学手术录像中筛选出适合教学的片段,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形成具有音、影、画的教学资料,制作了一套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课件,如在介绍常用手术器械用途时,均用节选的手术片段进行演示,有改变以往教师空头讲,学生凭空想的情况。学习效果非常好。

2.2.3 做好课堂设计

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有理论讲解、示范操作、操作训练、操作能力考核等,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班授课,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操作技能的理解。在综合性、设计性项目教学过程中加大PBL、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讲授可分段进行,用讲授、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要注意保留较充足的操作时间。

2.2.4 强化了“双师型”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