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课件

语文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课件

语文课件范文第1篇

课件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学习目标:

1.了解并记忆古代文化常识。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

3.掌握“而”字的用法。

4.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而: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然后”。

2.乎: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3.朋:

志同道合的人。

4.知:

了解(自己)。

5.愠:

恼怒。怨恨。

6.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孔子说:“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这不也是很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不也是一种乐趣吗?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风格吗?”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可以(之)为师矣。

可以凭借(这)成为

2.矣:

表示陈述语气,可译为“了”。

语文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件制作;主体;文本;书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4-0106-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学校教学硬件的不断升级,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及。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在初中语文课件实际制作过程中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件要摆正学生与教师的主客置,学生是课堂主体,避免成为教师展示才艺的平台

当前,许多语文教师上课总是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电脑制作技术,或者不知不觉地展示一些“大手笔”,课件成了一些教师展示才艺的平台,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训练的工具。笔者认为,不管教学怎么改革,学生始终是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件本质上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并非像有些教师那样,制作的课件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方面着力不多,却一味地展示自己的才能,这显然是十分不合理的现象,对教学的负面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有的语文教师制作课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也没有想着怎么才能把自己的语文能力和知识以最佳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而是热衷于向学生展示用电脑制作的各种与课堂内容关系不大的“高科技”,和一些自己的才艺。例如,课件只要文字出现就会有音乐伴奏;课件只要有精美动画,就会不失时机地插入教师的书法、绘画、原声歌唱等才艺内容。但这些与课堂教学并无多大联系,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没有什么作用。又如,在一堂语文观摩课中,虽然课文内容与战争无关,但有新内容出现的时候,课件总会出现不同的子弹射击声音。这种效果确实能吸引学生注意,也说明教师的多媒体技术高超,但是对当堂课的教学并无多大作用。

笔者认为,在制作初中语文课件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喧宾夺主,不要让自己成为课件主角,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中心。只有这样,课件才能更加贴近教学实际。

二、课件要紧密结合教材文本,防止授课时出现课文和课件“两张皮”的情形

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中已被大量应用,对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语文课件制作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略了课件与文本的衔接问题,因而经常出现课件与文本“两张皮”的情形。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看了课件上的知识点,却找不到知识点在课文文本的具置;关注了课文文本,却忽略了课件知识点,往往出现答非所问、张冠李戴的问题,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如果课件容量不是很大,学生会比较容易地把课件和文本的相关内容衔接起来。如果课件容量较大,涉及知识点多,上课节奏较快,学生往往很难把相关知识点和对应的课文文本内容结合起来。这个问题越来越普遍,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忽视了课件与课文文本的衔接。一些教师只是醉心于课件内容的制作,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课件和课文文本的衔接。事实上,语文课堂就是对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理解和应用的训练过程,离开了文本――语言文字本身,这样的课还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吗?笔者观摩过许多使用课件的语文课,在课件知识点旁标记课文对应内容的几乎没有。笔者曾问过一些学生,是否找到课件知识点对应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好多学生的回答令人失望,因为时间紧张,只能被动地听教师讲,这样一来,课堂效率自然不高。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对课文内容不是很熟悉,上课的时候,看着课件提出的相关知识点却找不出对应的课文,让人大跌眼镜。尤其是一些匆忙从网上下载稍微一改动就用的课件更是文不对题,东拉西扯,与语文课本文本脱节,其效果可想而知。

比如,赏析重点字词句时,大多数课件只是独立出现重点字词句,然后将其投影在屏幕上,却并没有标注这些重点字词句在课文的什么位置。对课文内容熟悉的教师,有的教师会提示一下。多数教师只是看着屏幕,就和学生一起探讨、分析,对承载具体字词句的语段不闻不问。这样离开了具体的语段去赏析重点字词句,显然不合适。

因此,在制作初中语文课件的时候,一定要关注课件知识点和课文文本的衔接。对于难以在课文中找出对应知识点的部分一定要做标注或提示,这样使课件与文本的衔接紧密,也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件要适当安排教师和学生的书写环节,防止学生动手书写能力急速下降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普及,学生的书写能力急速下降,这是大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汉字的书写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语文课目前也无法做到无纸化考试。即便如此,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很少专门安排学生进行书写训练,再加上学生常以敲键盘代替书写,加剧了书写水平的下降。

语文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课件;使用;思考

一、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滥用课件的现象

1.课件使用不择时

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优化课堂教学组织与设计的手段,而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然而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却认为“手有课件,所向披靡”。无论是上精读课文、自读课文还是口语交际课,上课伊始便打开现成的课件,按照课件的设计思路按部就班,层层推进。滥用课件现象不仅存在于类型各异的课文教学中,同一课文的不同课时教学,课件的使用也是泛滥成灾。

2.课件内容不精当

许多公开课上展示的课件都精美异常,从版面设计到颜色、字体、插图应该都经过仔细推敲。但用心观察,也不难发现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课件制作者力气没有花在刀刃上,注重的是课件的外在形式,忽略了课件要体现的核心内容;也有些课件,只是简单地把教材内容复制到课件上,多而繁杂的内容,不仅浪费制作者的时间与精力,还干扰了学生对有效信息的获取,这与课件使用的初衷背道而驰,适得其反。

3.课件设计不实用

目前小学语文课使用课件的方式,大多是教师单方面呈现各种资源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达成各种教学目标。多数时候,学生只是一个美妙音乐的聆听者、精彩视频的欣赏者,而学生参与互动的面却非常有限。另一种情况是,一旦遭遇课堂的临时生成,学生的学习需要与预设的教学顺序不一致时,老师就会惊慌失措,乱了阵脚。最后较常见的现象是,对于一些没有唯一答案的语文题,老师却在课件中事先设计了自己心中的最佳答案,于是,当学生的回答与课前预设有出入时,教师即陷于两难境地,最后变成了课件牵着老师走,而不是为老师所用。这种种使用时出现的尴尬情形都源于课件设计脱离了教学实际,导致课件不灵活不实用。

4.课件使用太机械

我所在学校购买了阳光教育资源网的使用权限和智乐园的配套课件光碟,本意是想让教师从繁杂的课件制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了解学情。但事实情况是,有了现成的课件资源,与生俱来的惰性又开始在教师群体中间滋生蔓延。更有甚者,上课前从不看配套的课件内容,常常是在教学中即兴登录课件,完全按照课件内容进行教学,随意性很大。

二、正确合理使用课件的建议

1.适度有效使用课件

利用课件辅助教学虽然有其卓越的优点,但如果不能把握适度、有效的原则,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笔者认为,课件使用一定要精,不仅数量精,还要内容精。

(1)根据不同课文的需要,可以考虑用音乐、画面和教师的生动讲述共同作用,创设或再现意境。

(2)文中的重点句或文眼,应以文字形式出现在课件中,但页面要简约,以达到突出文字、加深印象的作用,切记不要用直观生动的动画演示直接替代重点文字,替代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想象的机会。课件虽好,但请记住,语文学习最后仍要回归到散发着墨香味的课本中去。

(3)选择性、创造性地使用课件,而非全盘照搬。应择其重点为我所用,无用之处坚决不用,不好用之处进行修改。总之,要体现出课件辅助教学的特点。

(4)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灵活设计课件,以便于随时调整教学秩序,不被其所累。

( 5)不需使用课件时,停止音乐、切换至白屏,把干扰学生注意力的因素降到最低。

2.建立课件资源库

语文课件范文第4篇

1.教学环节设计的适应性。把握好教学环节设计,实质是对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适应性的把握。对教学环节缺乏规律性认识,只为课件去备课或课件只是教师自己教学过程或教案的翻版等都是不正确的。“教学、课件两张皮”放弃了教学备课的主体――学生和教学环节设计,这方面的失误往往是课件设计中最致命的。如果课上只是依靠课件领着学生去学习,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课件就无法往下进行,而课堂环节也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此外,对教学环节把握不准导致按钮设计混乱,如“新授”等,也会使使用者和学生造成误解。还有些课件实际上等于课堂实录,大段大段录下教师自己的分析、讲述,特别是对段落、篇章的总结;在板书设计上,图案、线条也是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自己的教案。这种替代教师讲课内容或是“原版”的教案设计,不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给教师随机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留出空间和余地,恰恰违背了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的本意。

2.教师的课堂地位不应让位于课件。教师的课堂地位不应让位于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无论有多先进、方便、快捷,它都只能是一种资源、工具,绝不应成为课堂的主宰者。现在,一些教师从上课之初就把自己定位于电脑的操作者,而把学生全部让位给了多媒体课件。学生完全和电脑屏幕进行交互学习,人与人交流变成了人机交互。虽然利用多媒体课件后,教学形式可以实现多样化,但这是不可取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让位于课件,还会造成情感教育的缺失,使语文科目的“人文性”消失殆尽。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在课堂上需要的是一位可感、可亲的教师,而不要一个永不出错的冷冷冰冰的机器。如果教师是本堂课的导演的话,那学生就是演员,而课件只是道具而已。导演要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学生以最大的舞台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件只是能够帮助导演和演员发挥的最好道具罢了,绝不可能代替了导演的位置。

3.先入为主的形象定型性。形象大于思维,语文教学的形象思维性大于逻辑思维性的特点决定了在教授语文课文时应忠于原著的作者意图,带领学生们进行形象思考,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并对文中的形象进行还原重塑。或是徜徉在优美如画的散文美景中,或“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林妹妹”,在牵人心魄的小说中,即便是“千人千景或千人千面”那也能达到有益的思维形象性训练。而有些教师往往上课之初就调用多媒体显示影视题材中的荧幕形象,以帮助学生们进行形象思维。可这种做法往往给学生们造成先入为主的形象定型,造成的后果是提起“某篇散文的优美景象或小说中动人形象”,学生们的头脑中只会有一种定型形象,而不会有语文课那特有的多样思维形象性,限制了学生们的形象思维。曾有位教师在分析《边城》中的人物翠翠的性格特点时,先是用多媒体课件放映了一张电影《边城》中的剧照,然后让学生们对照着图片结合课文分析人物性格。课上,学生们对这幅图片很感兴趣,发言很是踊跃,可总是围绕图片来论述。课后,询问上课的学生“翠翠”这个人物形象,学生们的回答也基本上是那张剧照人物形象的“翻版”,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反而扼杀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4.符合课文实际,切忌贪大求全。在语文课堂上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在制作时应注意,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应当本着为突出重点、难点而服务。小而精,针对性强能起到画龙点睛的课件也是应当提倡的,不一定非得盲目追大求全的课件。那样只能是费时费力,华而不实。譬如,有的语文课件在介绍背景资料时,往往会求大求全,大量调用音像图片资料,这样势必冲淡主题。又如,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边城》和《荷花淀》是两篇优美的诗化小说,尤其那遍布篇中的优美景色很是引人入胜,这时如过多地放映景色图片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偏移,使得课堂教学目标模糊,教学重点偏移,而影响课堂教学计划。

5.课件设计的细节适应性。有些连设计者都没太注意的小细节,却有可能影响课件的整体教学效果。

(1)文字背景设计,应做到文字大小适宜,背景颜色适意。当然也视多媒体教学环境而定。课件中文字大小是否能够调节,多大号的字体适合大屏幕教学面对全体学生,都是课件制作者应注意的问题,否则上课时学生看不到课件中的文字,就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背景颜色或图片也不应喧宾夺主,图片背景不宜太过花哨,否则不能突出主题,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纯背景颜色不宜太亮或太艳,否则会影响学生视力。单机大屏幕教学与网络教学所需要的文字大小、颜色又都不相同。

(2)活动图标的干扰。有时为了标示连接或翻转,有时为了增加趣味性,很多语文课件在页面中都设计有一个活动的或翻转的图标,它对理解无任何帮助,但又必须存在,所以应放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切忌不要让图标运动或转动,以免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种典型的干扰,设计者应意识到这个问题。

(3)选择按钮的指向性不明。有些课件除了设计者外,谁也不知道页面的按钮是干什么用的,怎样使用?学生们在和课件交互时也无法明白各种按钮的功能和作用,也会影响到教学。所以按钮的指向性应明确,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与课件的交互时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语文课件范文第5篇

一、精心制作声像,让学生感知设备的内在美。计算机多媒体的一个优势,就是能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

一是精选或制作美的画面。如《景泰蓝的制作》课件中,制作者在开始阶段展示了几幅景泰蓝的成品图,在黑色的背景上,景泰蓝制品闪着柔和华贵的光泽,缓缓隐现,这让学生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受到美的强烈震撼。文字图片的制作也要讲究。文字图片要能体现出“建筑的美”:注重文字的对称、整齐或错落有致;同时应注意文字色彩、字体、大小的变化,避免单调呆板。

二要应有良好的配音。好的配音能适当处理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等技巧,具有音韵美和艺术穿透力,使具有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变得鲜活起来。我们在《归园田居》课件中,用平静缓慢的语调、恬淡悠然的基调、沉稳清晰的节奏朗读全诗,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重返田园的愉悦心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三要努力创设情境。“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许多作品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者的学习是“在他所创设的世界中直观自己”。那么怎样在语文课件中架起一道桥梁,沟通作者的创作情感与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它们碰撞、交触,从而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呢?创设情境。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林黛玉“时时在意,处处小心,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黛玉的这种微妙心理,学生就很难理解,毕竟生活经历相距太远。那么制作该课课件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我们的做法是在课件中载入一段录像:越剧《红楼梦》。戏剧中那富有表现力的唱词,很快诱导学生进入角色,从而感悟人物的性格美。

二、运用比较手法,让学生由接受到鉴赏美,陶冶情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运用比较映衬,最能显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

在制作课件时,若能把握并突出这一点,就能使学生更好地发现美并受到陶冶。

比较的内容非常广泛,文章的立意、标题、结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到记叙的线索、说明的顺序、抒情的色彩、议论的作用乃至文章风格、词语运用、修辞手法等都在可比之列。我们可以纵比。如鲁迅的《祝福》,文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主要有三次,课件中以图片展示出来,通过比较,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这些变化,体会人物在人生路上遭受的惨重打击,进而理解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的迫害,鉴赏人物形象体现出的悲剧美。也可以横比。如《群英会蒋干中计》课件中,可以设计一个表格,将周瑜与蒋干在群英会上的语言、动作、神情加以比较,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周瑜多谋善断,豪迈自信;蒋干少勇寡谋,自大愚蠢。在美与丑、智与愚的对照中可品鉴人物的形象美。

例如,在制作《孔雀东南飞》课件时,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仔细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发挥充分的想象,通过音乐,在梁祝和焦刘之间构建起对封建礼教进行斗争的联盟。教材中的许多文章,描写形象生动,美感强烈,在制作这类课件时,在显示画面与显示文字之间,要适当留有间隙,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画面或根据画面进行文字表述。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反复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中构筑或抓取美感较强、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然后权衡比较,得出最佳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风景谈》、《雨中登泰山》之类的散文和《雨霖霖》之类的诗词课件,采用这种方法均可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