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熟悉音乐旋律,能区分鱼游、吃食等音乐,并用动作表现。
2、创编不同的鱼游动作。
3、积极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小鱼游的音乐。
2、场地布置成小河;鱼网一个;小鱼和鱼妈妈头饰若干。
3、表示音乐的结构的图谱一张。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导幼儿进入情境中,在歌曲《网小鱼》歌曲音乐的伴奏下学做小鱼游。
师:小鱼们我们一起游到小河去做游戏吧!(幼儿听音乐做小鱼游的动作进活动场地。)
师:鱼宝宝,你们已经长大了,妈妈知道你们都学会游泳了,我们一起来游泳吧!
师:刚才妈妈看到有的小鱼游得可好看了,谁愿意来表演给大家看?
教师引导幼儿再次听音乐表演小鱼游,引导幼儿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小鱼游的动作。
二、欣赏乐曲,熟悉乐曲结构。
师:宝宝们游累了,我们休息一会儿吧!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音乐,好吗?(教师欣赏整首乐曲一遍。)
师:这首音乐有几段?为什么?
师:我们再来听一听,听听这首音乐有几段?(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的提示欣赏音乐,了解乐曲有三段。)
三、倾听音乐,分辨鱼游、吃食、逃跑等音乐,根据音乐做出各种身体动作。
1、教师简述游戏清节:这首音乐里还藏着一个好听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小鱼们在河里悠闲地游来游去,玩得真高兴。肚子饿了它们就吃起了小鱼虫,忽然,捕鱼人来了,小鱼们快快地游回家。”
2、倾听音乐,区分音乐不同的性质。
师:第几段是小鱼在游,第几段是小鱼在吃小虫,第几段是捕鱼人来了,小鱼快快地游回家去。(幼儿倾听音乐)
师:谁来告诉大家,音乐的什么地方是小鱼在游泳?为什么?什么地方是小鱼在吃虫?什么地方又是捕鱼人来了?为什么?
3、分段欣赏乐曲,引导幼儿随着音乐做动作。
A、欣赏第一段,了解乐曲优美、欢快的特点。
师:这一段是小鱼在干什么?为什么?
幼儿做动作,教师引导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
B、欣赏第二段音乐,了解音乐断顿的特点。
师:这一段是小鱼在干什么?为什么?我们一起去吃鱼虫吧!肚子饿了,我们一起多吃一点吧!(幼儿做动作,教师引导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
C、欣赏第三段,了解乐曲紧张、急促的特点。
师:这一段是小鱼在干什么?为什么?听到很急的音乐,好像发生了什么事(幼儿做动作,教师引导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
4、完整欣赏并做动作,引导幼儿能在位置上根据音乐变化身体动作。
四、完整游戏,幼儿会根据不同的音乐变换动作。
师:小鱼们!我们一起到河里来做游戏吧!
教师引导幼儿完整进行音乐游戏,调动幼儿的情绪,快乐的玩游戏。
A、请一教师扮演捕鱼人,师幼共同完整游戏。提醒幼儿在游的时候找空的地方,不碰撞同伴。
现在,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制作电子课件已经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仍有很多问题摆放在我们的面前,如电子课件制作粗糙、版面设计重点不突出、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图片单一等。要想发挥出电子课件的功能,教师还需在其制作上多下工夫去研究、改进,让它为音乐课堂增光添彩,为学生的音乐课插上翅膀。
我们都知道,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很明显的,他们往往表现出对音乐的喜好不同,对音乐作品理解能力的差异,参与音乐表现能力的差异等等。所以,我们在进行课件制作时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同时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和参与音乐的活动。这对我们的音乐课件提出了要求:(1)音乐课件必须是富有童趣的,它必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起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2)音乐课件必须是直观的,应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使原本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简单易懂,照顾到全体学生。
一、当前音乐课件制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在外听课很多次了,听了不少的音乐课,大致发现了音乐课件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课件制作太粗糙
教师选择不太符合学生学情和审美的图片进行教学反而误导了学生的审美。如很多图片都含有一些广告文字,教师都没有进行图片处理,直接插入使用了。又如,课堂上需要用到一张图片的一部分,但是教师不会截图,只能整张展示给学生看,使课堂的情境创设和重难点突破方面变得不活泼生动。
(二)版面设计重点不突出
因为是小学音乐课,很多音乐教师为了吸引学生,所以将自己的课件做得很“满”,不让版面上任何一个角落空着,稍有一个空档就添加一个动态的小动物。其实这样做,不利于音乐课的教学。因为过于花哨的版面,特别容易引起小学生注意力的不集中。本来是想让小学生静下心来听音乐,而课件上扑闪的花蝴蝶、飞舞的蜜蜂都不断吸引他们的注意,所以使得他们听课也就不专心了。
很多音乐课件,在制作中主要是插入几张图片,然后插入一段音乐,可以说这样制作出的课件只是在浪费制作人的时间,只是一个空壳,对课堂教学没有太大的意义。其实,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会经常遇到很多介绍音乐常识的知识点和抽象的教学内容。比如,滑音的演唱、低年级简单的二声部、少数民族的服饰介绍及舞蹈的展现等,这些都可以使用电子课件来形象的展示,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学会这些抽象枯燥的内容。电子课件的使用,让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二、制作电子课件常用的工具
1.制作课件需要教师能熟练地使用一些图片处理软件。比如,Photoshop、Windows自带的画图工具和截屏工具等。
2.影音文件制作方面的软件。Cakewalk和Cool Edit Pro这两款软件太过于专业,虽然功能十分强大,但是不容易被接受。而作曲大师、贝音等,由于操作简单,备受教师的喜爱。
3.格式转换方面。电子课件主要支持WAV和MP3音频文件,教师可以安装“超级转换秀”这样的转换器来进行格式的转换。
4.音乐和视频的切割、合并工具。在音乐课堂上,我们有时需要学生欣赏一段的音乐或视频,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音乐和视频的切割、合并工具。常用的有“MP3 splitter&joiner”,这款软件既可分割,又可合并,非常好上手。
掌握以上软件使用,我想好的电子课件是可以快速做出来了。
三、如何制作有效的电子课件
我是这样做的:(1)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件,第一张幻灯片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利用文字的超级链接设置,建立漂亮的目录。(2)正确理解教材,把握准确的教学重点、难点。制作课件前,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确立正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就可在制作时将其更好地突出来。例如,一年级的《农场的早晨》这节歌表演课,重点是这节课的音乐情景剧中三种小动物的“合唱”:
小羊的歌 2/4
■
小鸭的歌 2/4
■
小鸡的歌 2/4
■
在课件设置时,教师可以把三段节奏用不同的颜色展示出来,如小羊用绿色,小鸭用蓝色,小鸡用红色,并在每一条节奏的开始设置相应的小动物图标。在学生学习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感受自己提前录好的节奏,并按照顺序,一条一条出示,在学生练熟第一条后再出示第二条,在一二条练习熟练后出示第三条。教师还可将其设置为点击“单击时突出显示”,以增强画面的效果。这样教学重点突出,方便学生掌握熟练。
一、贴近生活,调动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是进行音乐情感教学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一般来说,一个人对与自己的生活关系密切但自己又不知道、不理解的东西会比较感兴趣。这一心理特征对儿童来说更显得尤为突出。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把握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经历,并及时准确地调动学生的这些经验和经历,是提高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关键。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合适的教学内容,同时也需要合适的呈现方式。因此,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来寻找与之相适合的呈现方式,使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达到激趣的目的。
据此,我在低年级音乐课教学中,尝试使学生在学习中回味生活,在学习中感受生活,体验多彩的音乐生活,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情感调动打下了良好基础。如,在感受音的强弱过程中,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寻找音的强弱,用自己的肢体、声音、生活中的物品打击等来感受、体会声音的强弱,感受音的强弱,并进行打鼓游戏,让孩子们随着鼓声的强弱跳动,更深刻地感受不同强弱的声音的效果。
二、创设情景,激感投入
音乐是一种具有极强抒情功能的艺术形式。它有自己丰富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广远的意境,能使学生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丰富、更为主动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创设情景,为学生的情感表现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对此,要选择适当的教学环节运用情景。导入新课, 设置驱动情境,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讲解新知,设置悬念情境,调动学生移情其中,激发积极思维。
如,在教学舒伯特的《摇篮曲》时,大部分孩子在教唱一两遍后就能学会,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体验《摇篮曲》轻、柔、美的风格特点。因此,我创设了“静谧的夜晚,宝宝要睡觉了”的情境,让孩子们温柔地闭着眼睛,安静地聆听老师入情轻声的示唱,让孩子回忆小时候妈妈哄“我”入睡的情境,学生的情感始终被妈妈温暖的怀抱和母爱所包围着,会不由自主地用柔和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又如,在教《可爱的家》时,组织开展了“我的家”的音乐活动,并将活动与歌曲学唱和欣赏一起进行。活动时,我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人,再鼓励学生大胆展示介绍自己的家、自己的父母家人。在轻柔的背景音乐中,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自己的父母,述说着自己温馨的家。师生的良好互动为歌曲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运用音像,促进情感体验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发展音乐听觉是发展一切音乐能力的基础。学生具有了音乐的耳朵,就能领悟到音乐语言诸要素所表达的情感。如,培养学生对速度、力度听觉感知可有效地让学生在动静之间、张弛之间领会音乐情感,正确地领略音乐的节律和气韵,并感受隐藏于声音之中的思想和情感。运用音响音像资料,让学生眼观耳闻,产生联想、扩展思维,通过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感知来进行音乐情感的体验,对音乐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欣赏《听音乐找动物》时,当孩子们一听到小鸟那清脆悦耳的叫声和狮子低沉凶悍的吼声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学起它们的样子来了。接下来让孩子们安静地欣赏与分辨,让孩子们判断几种音乐反映的是什么动物,孩子们都能较好地区别出来,“老师,这段音乐是鱼,因为音乐里有流水的声音,是鱼在水里游。”“这是乌龟的音乐,因为音乐很低沉,很重。”对于一段单簧管的音乐,同学们却有了争论,有的说是猫,有的说是鸭子……我想,不管是猫还是鸭子,我们的目的已经达到, 孩子们已经在听辩音乐的过程中,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四、调动联想,加强情感升华
形象思维与情感体验是密切相关的。学生可以以文学语言为依托,以文学形象的指向来引发简单的联想与形象,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时,更要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鼓励思维的创造性、发散性与个性化,通过乐曲和歌词,调动学生潜在的意识,让学生进行联想,让想象插上音乐的翅膀飞翔,飞向孩子心底神往的境界。
现象一片面追求“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教师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作为现代科技成果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们的喜爱。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追求表面的新颖、动感,而不注重实际,一心只想使自己的课“花”一些、“靓”一些,认为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管有没有必要。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歌曲《保护小羊》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把整个过程编成故事,以动画的形式,使多媒体课件宛如动画片一般,学生们欢呼雀跃,积极性是被调动起来了。但本节课中学生记住的不是音乐,感兴趣的不是音乐,而是精彩喧闹的画面,那还算成功吗?
我特别喜欢一位张老师的课,她课中的教学设计总是精练而到位,音乐性极强而学生照样兴趣盎然。记得在她执教的《东半球西半球》一课中,虽然也是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但画面简洁精练、恰到好处。课件中出现了几组不同国家的舞蹈片段,让学生从音乐中、从舞蹈中发现其节奏特点,然后运用到歌曲《东半球西半球》中。她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完全为歌曲服务,学生的积极性照样在各种不同的能力训练中得到激发,真正做到了乐(yue)与乐(le )结合。
现象二片面理解“鼓励音乐创造”
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学习方式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和表现的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特别的优势。“鼓励音乐创造”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之一,许多老师在备课时都会安排一些创造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国民歌一课时,安排了欣赏劳动号子《舂米号子》、山歌《站在高山望平川》、小调《紫竹调》三首歌曲。课的最后老师动了一番脑筋,出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想法,让学生用橡皮泥捏出这三首歌曲。学生顿时热闹开了,以小组为单位动起手来。展示时,学生的作品却是用橡皮泥捏成的稻谷、一座山和一段竹子。试问如此的结果哪里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呢?反而是歪曲了对音乐的理解。我认为决不能为了创造而创造,音乐课的创造脱离了音乐本身那与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其实,音乐是一门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学科。比如,音乐的不具象性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音乐的审美过程是一个运用通感联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演奏乐器是集感觉、审美、思维与一体的过程,音乐可以使人处于平静、愉快的情绪状态之中,这些都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新课程中安排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不仅有灵活的、渗透性的内容,如探索某个问题、发挥想象力、搜集信息等;也有专题创造的内容,如“用声音编织故事”、“为故事、诗歌选配音乐”、“音乐剧”、“创编旋律”等,把创造意识的培养贯穿在音乐教育的全过程中。但必须把握音乐课的创造离不开音乐本身,脱离了音乐,创造也就失去了意义。
现象三过分强调“学科综合”
在这一次教学改革中,特别强调了“学科综合”,可有些老师往往过分强调综合,对于综合的“度”把握不准或不恰当,偏离了音乐这一教学主线。在欣赏《空山鸟语》时,让学生搜肠刮肚地背了一首又一首唐诗宋词,什么王维的《鹿柴》,李清照的《如梦令》等。在欣赏《百鸟朝凤》时,让学生画了各种各样形态各异、品种繁多的鸟。虽说颇有创意、颇有意境,但我们感到的是学生的背诵能力和绘画技巧,却没有感到“诗中音、音中诗”、“画中音、音中画”的美妙境界。
在提倡学科综合时,不能把非音乐性的内容或泛音乐性的教学内容充斥课堂,从而湮没了音乐艺术学科特点,冲淡了音乐艺术本身的鲜明个性,导致在教学上偏离以音乐为本的原则。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要在音乐感受的基础上,融入相关学科的内容。这种综合更多应从教学的随机性和灵活性为出发点,决不能为了综合而综合,还要发挥各学科之间所具有的共性恰当地综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提高、拓展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才能更好地为音乐服务。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库姆斯(Comes,A.)认为,好教师在教学中会注重“具体的”、“特定的”情景,不可能以“既定的方法”行动。课程改革中的确出现了许多好的教学理念,许多新颖的教学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套用成功的教学形式便一定会取得成功。在教学中偏离了音乐教学这条主线,为形式而形式的教学设计毫无意义。
【关键词】音乐;课堂;简约;丰满
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这样的音乐课堂让学生乐不可支。然而,在看似热闹的音乐课堂背后却没有多少音乐性。笔者认为,一堂优质的音乐课,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简约,在此基础上,通过旋律与线条、情境与情感、影音与技术的融合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从而丰满学生的音乐内涵。
一、简约而不简单
(一)教学目标要简约音乐课程总目标分三个维度展开,一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知识与技能,这三个维度又分解为十四个目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以此作为课时教学目标去开展教学活动。课例:人音版第六册演唱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目标: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2.从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了解草原民族的音乐形式与特征,并能用演唱的方式表达情感。2.通过学唱歌曲,能大胆自信地表现,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与创造能力。以上教学目标的表述显得笼统和宽泛。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层次要清晰,表述要明确,效果可评价。因此,《我是草原小牧民》中三个教学目标可以这样提炼。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歌声、表情和动作表达小牧民放牧时的愉快心情。2.知识与技能:能用欢快跳跃的声音演唱歌曲,能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3.过程与方法:能模仿小牧民放牧时的形象,探索用不同音乐形式表现自豪之情。如此设置的教学目标,清晰明了,简约而不简单。
(二)教学内容要简约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四个课程内容中包含了“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教学领域。课堂教学内容不仅要渗透音乐与社会生活,还要渗透音乐的姊妹艺术以及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这些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的加入使“欣赏课”演变成了“综合课”“活动课”,从而失去了音乐性。课例:人音版第十二册欣赏曲管弦乐《火把节》教学过程:1.师生在《爱我中华》的音乐声中律动。2.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包括彝族的服饰、节日和音乐文化等。3.通过播放彝族庆祝火把节的视频,聆听歌曲《快乐火把节》,了解彝族火把节的来历(此时离下课还有15分钟)。4.分析欣赏曲《火把节》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5.哼唱主题旋律和学跳彝族舞蹈动作。6.分组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火把节》。细细研读这堂课后发现,在看似热闹的音乐课堂背后却没有多少音乐性。“关注学科综合”的音乐欣赏课不等于各个学科的简单相加,而应在音乐这条主线上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构建起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音乐欣赏活动。
二、简约之上凸显丰满
我们的音乐课堂不仅要凸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简约,还可以通过旋律与线条、情境与情感、影音与技术的融合凸显简约之上的丰满。
(一)旋律与线条的融合
音乐与美术犹如一对孪生姐妹。音乐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美术又宛若一支妙曼的乐曲,她们相互交融、彼此渗透,共同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充实着人们的生活。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可以适时运用美术的技法来提升学生的音乐体验。课例:人音版第八册演唱曲《柳树姑娘》教学片段:在处理歌曲情绪环节,当学生唱到旋律舒展的乐句时,教师在黑板上用连贯的长线条勾画出细嫩的枝条,当唱到合唱部分短促跳跃的乐句时,教师用短线条勾勒出嫩绿的柳芽儿。在教唱第二段时,教师请学生在黑板上继续用线条来表达音乐感受。歌曲唱完,一棵美丽的柳树奇妙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情感可以通过有声的音乐来歌唱,也可以通过有形的美术来描绘。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线条与旋律的通感作用,巧妙地将有形的线条与有声的旋律进行有效整合,达到了审美体验的效果。
(二)情境与情感的融合
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创设的一种学习意境,这种意境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场景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音乐学习活动,从而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课例:人音版第九册演唱曲《白桦林好地方》教学片段:上课伊始,课件出示青翠繁茂的白桦林,在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下,学生仿佛走进了眼前这一片白桦林。接着教师引导:“当微风吹起,树叶唱起了一首轻柔的歌。”教师引导学生用“lu”哼唱歌曲的第一句旋律。接着教师继续创设情境:“聆听着树叶轻柔的歌,大麋鹿向我们跑来了!”教师引导学生用“beng”模仿大麋鹿奔跑的声音。教师继续通过创设情境,学习了泉水、马的声音,并进行了三种声音的乐器合奏。此教学片段设计巧妙,一方面,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声音的高位训练,使发声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另一方面,在具体情境中学唱歌曲的难点旋律,为学生演唱歌曲时的情感表达起到扎实的铺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