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理财方式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明晰现在和将来的环境政策是很重要的,有关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变化的法规和政策正在逐年增加。相关律法规的增多表明了我国对企业报告温室气体和减排的愿望。企业在进行长期经营计划和资本投资时,面临着各种问题的分析、实际操作的挑战和许多的不确定性。然而,一般企业都会忽视与碳排放有关的风险和机遇。因此,企业必须自上而下地重视碳排放这个问题,企业可以通过发行碳影响报告书约束决策者,同时在进行资本预算时考虑到碳排放的因素。发行碳影响报告书对于企业决策者、业务经理和生产部门人员产生了很好的约束作用,使得企业自上而下地重视起碳排放引起的成本问题。同时通过碳影响报告书,企业的股东、投资者、利益相关者、客户与监管机构能够很好的了解企业的碳足迹,从而监督约束企业的行为。
(一)企业实行低碳、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的环境政策是影响碳密集企业资产和负债的重要因素。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只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11.4%。该约束性指标更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发展新能源的决心。为了推进企业实行低碳,淘汰落后产能,国务院颁布了《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加大对小炼铁、小火电关停力度,由此可见碳排放的治理显示出它重要的位置。同时,我国碳市场的法律法规有了较大进步。2012年11月9日《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已出台并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规范碳排放权交易的地方法规,使困扰我国碳排放交易有关主体、配额、交易方式、处罚等诸多问题得到了明确。同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企业实行低碳,包括奖励和惩罚措施。“十一五”以后,我国在节能减排项目上投入了大量的专项拨款资金。如今,国家低碳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最高可获2000万元扶持同时我国对再生资源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风力发电、垃圾发电和燃料乙醇等实行增值税、消费税的优惠政策。在处罚力度上,显得略为单薄。例如在深圳,违反低碳生态精神,违背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罚款为20万元。
(二)碳战略管理现状
(1)我国缺乏碳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
碳信息披露项目(CDP)是英国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旨在推动企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在2011年CDP对全球企业进行的碳披露项目中,54%的被调查中国企业(100家样本企业)不愿意披露自己的碳信息。500强报告中的10个“未回复大企业”中,光中国企业就有3家。事实上,负责CDP项目的人员与企业沟通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如上市企业不明白什么是碳信息披露以及为何要进行碳披露。不仅如此,企业部门缺少碳战略智能部门,导致无人填写问卷。目前为止,我国并未出台系统的有关碳披露的法律法规,导致与国外碳信息披露标准的脱轨。然而,随着我国碳市场的兴起,有关碳信息披露的政策必将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特别是一些碳密集型企业。
(2)企业内部缺乏碳法规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对新型的低碳经济。
我国企业对与如何进行碳管理仍然停留在概念层面。在2011中国CDP报告中仅有15%(100家样本企业)成立了专门应对温室气体的治理机构,16家企业披露了其温室气体的绩效及激励机制,23%的企业披露了应对温室气体变化风险的方法体系。然而,外界希望企业实行碳信息披露制度的情绪高涨,为了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当前和未来对于“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影响”相关信息的需求,有必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框架体系以及相应的信息披露平台。
二、企业内部“自上而下”的碳影响报告书建立
(一)编制碳影响报告书的前提:编制温室气体清单
为了有效应对温室气体变化和碳市场的出现,企业必须通过持续、透明的操作过程去建立一个有登记制度和全面审查制度的温室气体清单,这个清单能够帮助公司去测量其碳足迹。建立清单的第一步在于理解现有的温室气体会计准则。由于我国缺乏完善健全的碳会计体系,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环境会计准则中有关温室气体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披露。通过此举,可以确信企业的碳足迹计量和披露的标准是恰当的,也就是说确认计量温室气体排放的标准必须和相应的会计政策相吻合。由此,企业有关碳的披露报告是公允且准确的,能够被公司管理层、股东和政府机构相信和理解,从而衡量企业是否遵守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关于如何建立温室气体会计标准,我国企业可以借鉴世界资源研究院(WRI)的“温室气体协议:企业计量和报告准则(企业标准)”。要想充分利用相关会计准则,必须对物理碳足迹和温室气体排放成本有深刻的了解。完成第一步以后,便可以开始企业碳影响报告书的建立。
(二)碳影响报告书编制要求
(1)碳影响报告书通过将碳信息转换成财务信息帮助企业进行决策分析。
企业的碳影响报告书应当实质有效地反应碳资产和碳负债。这一体系将帮助企业决策者将物理碳排放信息转化成财务上的信息。鉴于无论是GAAP还IFRIS都缺乏可指导的碳排放交易、碳汇、碳抵消等财税准则,这里建立的企业碳影响报告书将有效地处理物理碳信息和财务信息之间的鸿沟。碳影响报告书能够帮助企业决策者分析物理数据上的碳足迹并将其转化为财务上的指标,从而分析碳排放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关于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碳报告体系,企业必须在一段时间内建立一个合理而透明的估价机制,从而评估出有关的碳资产和碳负债。然而,建立这样的估价机制到目前来说是有很大困难的,主要在于没有有关碳抵消信用额度和碳排放分配额的市场价格。以下是在建立碳影响报告书时遇到的一些会计计量上的问题。
(2)碳影响报告书中影响会计计量的因素。
主要包括:一是碳抵消的市场价格。碳抵消的价格是受地理因素、碳抵消标准和碳信用影响的。公司应当采用当前市场价格或者采用碳市场交易下明确标明的价格。然而,在用它情况下,企业必须采取较低的价格从而减少企业对利润的操纵。这样使得企业对碳信用的估价是准确公允的。二是碳的社会成本。碳的社会成本是指企业由于排放温室气体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而造成的潜在成本。通常是指企业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对社会环境造成破坏而形成的经济上的代价,如罚款。目前在我国,企业由于碳排放污染的最高罚款相较于发达国家显得较少,但由于我国将越来越重视循环低碳经济,企业的社会成本必将增加。社会成本的估价在碳减排和碳排放市场无确定交易价格时显得尤为重要,社会成本的计量将减少企业由于碳排放的不确定性和交易价格不稳定性而造成的财务风险。社会成本是确认计量企业较长时期内的成本,这将提高温室气体披露报告的质量和可信度,同时有助于企业进行相关的碳资本预算。三是温室气体的分类操作。温室气体来源的分类是很重要的,能够确定什么样的活动排放碳,排放出来的碳属于哪个排放种类。确定温室气体的种类是为了根据公式计算出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排放种类可以被分为三类:一号直接排放源(化石燃料、交通燃料、加工等)、二号间接排放源(购买的电力、暖气、冷气等)与三号间接排放源(生产采购的原料、商务出差、雇员上下班等)。每个企业的性质不同则关注的重点排放种类也是不同的,例如电力企业应当关注一号直接排放源,而一个零售商应当注重三号间接排放源。通过分类计算并结合相关部门、法规和股东的因素,可以得出哪些部门或者业务的碳风险是较高的。四是能源成本。与确认计量有关的碳减排一样重要的是能源资源成本。这样使得低碳清洁项目在企业有了优先执行的机会,从而减少由于执行高碳项目而带来的损失,使得企业减少资本预算并增强了竞争力。五是碳资产。碳资产=社会成本的减少+碳抵消+碳减排。六是碳负债。碳负债=社会成本的增加+碳排放违法相关法律法规的成本+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成本。七是碳定价机制。在碳资产方面,应当以货币计量每吨碳减排量带来的经济效益。在碳负债方面,以货币计量每吨碳排量带来的损失。总之,碳影响报告书必须包括所有的碳活动,包括碳减排和购买碳排放量。碳资产与碳负债之差得出一个净额,这个净额为碳所有者权益,即为净碳。净碳是作为企业进行长期碳管理的目标和碳资本预算的标准,通过此举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三、温室气体排放的全面管理
(一)建立碳全面管理模型,将碳管理融入到企业资本预算决策中,分析与碳排放有关的机遇与风险
有关温室气体的政策和碳排放市场充满危机的同时,也赋予了很多机遇。危机包括罚款和社会不良效应,机遇包括了成本的节约、商誉和罚款的避免。如企业能够严格执行编制温室气体清单表,并通过编制碳影响报告书去了解碳排放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和相关的碳资产和碳负债,那企业就能有效的管理和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风险和机遇。企业之所以要衡量与碳排放有关的风险、或有负债和机遇,是因为企业通过此举能够做出更为完善的决定,比如在对相关碳密集企业的合并与收购时进行的风险评估调查,从而确定在该能源产业的投资是否正确。由此可得,一个对碳足迹有着深刻理解的企业在未来是有很强的竞争力的。为了充分利用这一竞争优势,企业应当保证对碳的决策分析是融入到企业决策的整个过程中的,即企业应当对碳排放进行全面的管理。企业建立的碳全面管理的模型,可以通过相关的财务管理工具和方法去分析和管理碳排放的成本、相关风险和机遇。
(二)将碳排放纳入资本预算的指标、影响因素与具体的影响
(1)碳排放相关的现金流量和测量碳风险的指标。
有效的管理与碳排放有关的风险、或有负债和机遇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得出碳排放的现金流,从而将碳排放融入到资本预算的决策中去。资本预算是根据项目的正负的现金流量与项目的折现率算出投资项目的价值,从而判断该项投资是否值得。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收期、碳排放影子价格都将成为投资项目碳风险的财务指标。
(2)影响碳排放现金流量的因素。
碳足迹对项目现金流的影响有两方面。首先,在进行一项新的投资时,必须了解这项投资的碳足迹对整个公司的影响。其次,在进行企业合并收购时,将温室气体成本的资本预算融入到被合并方现有资产和负债中,从而掌握一项投资的真正成本。
(3)目前温室气体成本对企业的影响大大被忽视了,然随着社会进步,有关碳的成本将对企业造成重要影响。
不管是项目的投资还是企业间的合并,项目的资本预算都应当考虑为了遵守温室气体减排的相关法律法规,而产生的预计现金流量。比如,若潜在投资项目每单位生产量产生的温室气体超过了企业其他项类似的资产,那么潜在投资项目的资本预算应当包括为了碳减排而发生的成本。如果潜在投资项目每单位生产量产生的温室气体低于了企业其他项类似的资产,那么资本预算应当包含相关碳减排成本的节约。目前为止,温室气体成本对于资本预算的影响大大被忽视了。然而,随着碳市场和相关法规的持续发展,有关碳的成本将对企业造成重要的影响。
(4)碳排放是影响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
除了温室气体排放对现金流造成的影响外,如果一个企业的单位生产力产生的温室气体较多,会对其市场份额产生不良影响。这样的企业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是缺乏效率的。相较于其他碳减排显著的企业而言,碳排放量较高的企业缺乏竞争力。因此,企业应当将碳排放管理纳入内部控制管理。比如,沃尔玛成为了碳减排的楷模,沃尔玛力争在供应链上减少碳排放量带来的成本。它认为污染代表着没用被利用的资源,从而会给企业带来成本。长期以往,高成本的供应链会因为竞争对手的低成本供应链而丧失客户市场。面临环境问题的企业也会因为遵守相关温室气体法规而带来较高的成本。市场上也会发觉这些风险,从而对债务和股票有更高的收益要求,从而对企业造成更大成本负担。
四、碳风险评估与全面管理模型应用
企业首先应当根据自己的性质建立建立一个高标准、登记制度的温室气体清单。其次,了解与温室气体减排有关的签字优势,从而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得碳影响报告书,用来约束企业内部的每个人员。最后,将碳排放纳入企业资本预算,实行全面管理制度,测量碳风险和财务评估。以下矿物燃料发电力企业进行模拟。
五、结论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
众所周知,一个单位的管理制度就是这个单位的行为准则,一个单位只有建立起一套严谨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使整个单位的每一个员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在这一套制度当中,财务管理制度则是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单位的业务活动离不开财务,而一切财务活动的行为准则就是财务管理制度。一些事业单位由于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严谨,导致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小到现金缺金短两,账务处理不符合准则规定。大到挪用公款,弄虚作假,篡改账目等。给单位乃至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应该从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及监控做起,避免出现钻制度空子的现象。
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中,要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根据各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应于本单位财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财务管理制度。就其基本制度而言,应包括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制度、预决算管理制度等。根据业务不同还可制定如会议费管理办法、差旅费管理办法、医疗报销规定等规章制度。同时制定相关财务报销流程。在制定制度时切忌形式主义,只做表面文章,而应将规定或标准数字化、具体化。如会议费管理制度可具体到某一城市的某几家承办会议单位,以及这些承办单位的食宿标准等。制定完制度,下一步就是严格按照制度的要求对所有业务活动进行规范及监控。对任何不按要求或没有达到制度规定标准的经济业务以及预决算要坚决予以制止和纠正。
二、加强预决算管理,提高预决算管理水平
部门预算是事业单位特有的内控手段之一。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既要与上级主管单位预算接轨,又与单位内部各部门业务活动相联系,且贯穿于全年财务管理始终。预算管理既要避免铺张浪费、内容不实,又要防止初期少报,后期过多追加。在年初应及早布置全年预算编制工作,向各部门说明预算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各部门的重视程度。财务部门对汇总的预算应及时对其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行核实,对于有出入的地方财务部门应与各部门一同商讨解决方法。另外,财务部门应在年中结合上半年业务活动情况以及下半年业务活动计划对年初预算做出调整,使预算能够更合理地反映经济业务活动的情况。只有在预算编制、上报、批准、执行、分析、考核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才能编制出合理的,有参考价值的预算,为全年财务工作指明方向。
部门决算是对部门预算的编制以及执行情况的检验与评价。财务部门在决算中应把每项经济业务及支出与部门预算相比较,如一次会议支出可以编制会议费预决算对照表等。将预决算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对比一目了然。对于超出预算的项目要求部门负责人写出书面说明。预算与决算的出入不仅反映了各部门对预算执行标准把握的好与坏,同时也反映了预算编制水平的高与低。当然,一个单位预决算管理水平是业务部门同财务部门共同协作的结果。
部门决算又反映了一个部门的预算执行进度。部门预算执行进度的控制应根据各部门不同的业务特点区别对待,对于行政等例行支出较多的部门,预算执行进度应接近等比例增长,速度过快或过慢均是不正常的。而对于经济业务需要集中在某一阶段进行的业务部门,需站在全年的角度对其预算进行把控。年终对那些未达到或超出预算较大的部门,在来年的预算编制中应严格把关,避免类似情况出现。
最后应把部门的预算执行进度情况与月度、季度、年度考核相结合,对于那些预算执行过慢的部门应在其考核成绩中予以体现,只有将预算执行进度与部门、个人的利益相结合,才能更为有效地管理和把控预决算。
三、强化风险管理,建立财务风险控制系统
加强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防范及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使财务管理人员具有洞察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尽量将遭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这些风险的产生主要和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如预决算制度、现金管理制度、银行账户管理制度不严谨等。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会直接导致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坐收、坐支、截留收入不入帐,私设“小金库”,弄虚作假、未经领导同意私自报销个人开支,不按规定管理、使用发票,致使发票受损毁、丢失等风险。现金及银行账户管理制度及流程不严谨、不完善导致出现挤占、挪用、贪污等风险。这些风险和漏洞的存在都需要单位财务部门建立起一整套严密的措施予以应对,较科学的方法是先查找各风险点,然后针对每一风险点进行前期预防、中期监控以及后期处置的三阶段应对措施。做到力争不出现问题, 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进行弥补,并将损失降到最低。
如存在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制度等不完善的问题,前期措施包括: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以德先行的思想意识,提高风险意识和反腐防控能力;制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制度、预算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使财务部门各项工作均按照制度、办法展开;不定期认真学习单位相关制度及办法等。中期措施包括: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制度作为基本制度指导财务部日常工作;根据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对各部门预算进行制定、执行、总结。根据医疗费、会议费、差旅费等相关制度指导单位报销、统计等相关工作。后期处置措施包括:继续完善单位各项财务制度,及时发现其中的漏洞和不足;定期对阶段工作进行总结,查找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并想办法改正。对关键岗位,工作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防控,及时通过对制度的修改完善监督管理系统。
四、加强对专项资金,特别是财政拨款的管理
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一般分为财政全额拨付或部分拨付,部分自筹的方式。而财政拨付的资金一般都用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和领域,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尤其要重视财政拨付资金的使用和监管,让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要想提高对财政拨款的管理水平,其关键仍然是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预决算制度,对财政拨款、专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和操作尺度,预算编制中的基数加增长的办法仍然存在,甚至将财政拨款、专项资金进行“切块”分配,使得这些资金在预算编制时主观性强,随意性大,对财政拨款的管理极不严肃。只有本着科学严谨以及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对财政拨款从预算的编制到执行再到向上级单位汇报,每一步骤都一丝不苟,才能确保专项资金物尽其用。
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事业单位与企业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特别是实物资产管理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固定资产。而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固定资产购置缺乏前瞻性,规避政府集中采购和违规采购现象时有发生,且人为因素过多,影响采购客观性和有效性。对固定资产的验收和登记制度不健全,财务账与实物账相脱节,手续不完备。固定资产在转让、处置、赠送等活动中没有按规定向上级单位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也没有进行严格的资产评估,甚至造成公为私用的情况,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还有就是单位内部日常核算时对已经完工且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并没有记为固定资产,同时没有计提相应折旧等。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事件;财政应对能力
强化突发事件财政应对能力的客观必然性
(一)理论基础
财政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以国家为主体在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中实现其功能目标。事实上,在政府应急管理过程中,财政部门的角色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资管理和后勤设施保障,还具有提供行政救助的法定职责。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由于当事人往往丧失自救能力,迫切需要政府财政部门出面,动用各种社会资源提供行政救助。
(二)现实意义
突发事件管理是一种公共服务。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维护公共安全,是政府进行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责和工作内容;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反应体制与体系,增强全社会的危机管理和危机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是政府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确保财政对于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管理项目的支持力度,是政府由产业投资主体向公共投资主体角色转换的必然要求,是对包括纳税人在内的全体国民服务意识的具体体现。
突发性事件的应对能力是财政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从目前我国现有的政府财政支付能力和财政体制看,集中应对少数突发事件的力量是具备的。但从全方位防范、常规性防范、现代化防范的广度和深度要求看,资金的来源和保证性尤显不足。因此,面对逐步增加、永远存在的公共风险和公共危机,迫切需要在财政框架中建立应对能力。
(三)突发事件对财政运行的影响
从财政收入总量看,造成财政总量减收的主要原因是突发事件对社会总供求骤然地产生了收缩效应。一旦社会总需求扩张乏力,经济增长就要减速,从而会使财政收入增长受挫。为了遏制突发事件的蔓延以及扶持遭受突发事件冲击的行业和劳动者度过难关,必须及时出台一些财政救助政策,尤其是对财政收入下降的重灾区行业,更需要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加以救助。
强化突发事件财政应对能力的制度安排
(一)构建突发事件的财政应对机制
合理界定我国财政的支出范围。包括: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科教文卫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发展支出。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培育和完善市场建设,为市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与政府的这一特殊职能相适应,财政将在资源配置,以及制定、实施和宣传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负有更多支出责任。
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估制度。简单地控制支出和调整支出结构有可能会形成少花钱也少办事的情况,因此,需要在各部门、各单位制定与之行使的职能相适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建立适当的奖惩制度,定期进行考核,真正提高支出的效率和效果。
深化财政改革,完善支出管理。在健全的民主监督和规范的法制约束下,建立科学的支出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改革财政资金的拨付方式,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强化预算管理,实行部门预算;大力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并由国库直接支付采购资金,做到公开、公共、规范、透明,以解决目前存在的分散采购、盲目采购、收取回扣等问题。
(二)建立财政危机管理机制
建立综合性财政危机管理网络。当今社会,危机的发生将是一个经常性变量。面对这一情况,应当构筑一个包括财政法律制度、机构框架和风险预警在内的综合性财政危机管理网络。财政法律制度为制定非常时期的财政法案提供法律支持,可以大大缩短危机发生后再寻求修改有关财政法律的时间;机构框架则为财政应对各种危机提供智力支持和操作流程;风险预警为评估各种突发事件对财政经济的影响提供标准,并依据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财政运行情况警示。
逐步建立风险分担的制度框架。要建立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债务报告制度和政府财政风险预算及其评估制度,从制度上对地方债务加以约束、防范、监控和化解。对政府提供的各项措施、政策承诺进行事前的风险评估,以免政府因财政能力的变化而导致言行不一,损害政府的公权力。
(三)建立长效财力保障机制
增强预备费的稳定功能。具体办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修改以前,按照法律规定的上限提取预备费,而不论预算是赤字还是盈余;对预备费实行基金式管理,每年安排的预备费,在当年没有突发性支出的情况下,或者用于突发性支出后的余额,不得用于其他预算开支,应进入预备费基金;扩大预备费基金的来源,如预算盈余、预算超收收入,原则上应进入预备费基金,不应用于追加其他的预算支出。
建立财政风险基金和国债偿还基金。为建立稳固的财政基础,应考虑建立一笔专门的、稳定可靠的、可以连续使用的财政风险基金,该风险基金来源的构成可以参照总额预备费的提取办法在财政支出中按一定比例列支,它和财政后备基金共同构成财政安全的保护屏障。当然,考虑到通过偿债基金避免债务危机的方法,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选择建立国债偿债基金,以防后患。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工程;材料项目;成本管理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combine with many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provide a simple ex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for reference.Key words: construction work; material projects; cos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随着建筑工程行业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建筑投资风险的逐步加大,以及建筑企业经济价值效益的降低,建筑企业应如何进行企业内部改革、提高施工效率等逐步成为现今建筑企业所面临的又一挑战。通过实践发现,在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工程建设的材料成本占据工程整体预算成本的60%左右,因此通过强化对建筑项目材料的成本的管理工作,可有效的实现企业投资效益的最大化收益。
1 项目材料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材料成本管理意识不强
在项目材料成本管理中,材料成本管理意识不强,虽然施工企业要求项目部要做到先算后做,但实际经常是干了后算或边干边算。材料成本管理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财务、材料、合同、计划统计等部门工作脱节,部分项目无材料成本经济分析比较,没有具体的节超奖罚措施,即使能从结算上反映项目材料成本盈亏,但弄不清盈亏原因。
1.2 材料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
有部分材料管理人员管理能力有限,文化水平及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具有理论知识水平的大学生经验又不足;具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及成本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不多。尤其是项目责任制、目标成本分解、责权利落实不到人,加上现场人员流动较频繁,工作不连续,干多干少收入差不多,造成材料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1.3 施工现场材料管理不严,浪费现象严重
材料费用的盈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盈亏。有些项目部虽然执行领料用料制度,但从仓库领料有数,但余料无回收,失窃浪费严重,尤其是有时只顾出产值,材料过量消耗,或下料计算不准确,损耗率超标。材料看管不严,遗失时有发生;材料型号不对,造成闲置浪费,材料供应量与实际不符;监督机制不健全,出了问题往往追不到责任人,这也是造成材料成本失控的主要原因。
1.4材料成本核算留于形式,指导意义不大
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将材料成本预算和材料成本核算结合起来,由于项目没有阶段材料成本分析,没有分部分项材料成本分析,没有实际材料成本与预算材料成本的比较,因此对项目施工指导意义不大。加上奖励机制不健全,奖罚办法不落实,材料成本超支与个人收入无直接挂钩,因此不少管理人员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负责工程部分的材料计划成本、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情况,只要进度跟得上,总体感觉就很良好。由于没有分阶段分项目材料成本控制,没有分部分项材料成本控制,所以最后项目完工后材料成本也就没有有效控制,有时甚至到结算时才知道项目亏损。
2.1 加强项目部对施工项目材料成本核算意识及观念的转变,建立和完善项目材料成本核算的管理体制
项目成本核算是项目成本管理的依据和基础,没有成本核算,其它成本分析考核、成本控制、成本计划等工作就无从谈起。项目材料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施工成本管理与核算的职能部门之
一,应当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挖拙其内在的潜力,调动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项目管理人员真正认识到施工材料成本管理在项目施工管理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抓进度、质量的同时,严抓施工材料成本核算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2 加强施工材料成本核算监督力度,增强施工项目材料人员自身的素质建设和工作责任感
各工程项目经理部材料管理人员应自觉认真学习和严格贯彻执行企业制定的施工成本控制与核算管理制度,使施工成本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公司应制定相应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对项目材料成本管理,职能部门应加强监督力度,对未执行责任成本管理制度,造成材料超定额供料,超合同付款,失窃浪费现象严重,造成项目亏损的部门和责任人进行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对责任成本考评优秀的项目和责任部门,包括材料管理人员给予表彰奖励。改变以往责任不清晰、责任不落实、奖罚不分明而造成资产损失的状况。要全面提高材料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对哪些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业务不熟悉,核算能力有限,无法保证材料成本核算质量的材料核算人员,要迅速组织培训学习,尽快提高他们的素质。对在业务上敷衍了事,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得过且过的人员,要注意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水平,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感。
2.3 抓好材料流通过程的管理,在保证施工生产需求的同时,力求获得较好的供应经济效果
流通过程的管理即为材料供应,它包括从购买材料开始,经过运输、仓储、直接进入施工现场的全部内容。项目材料成本的管理,首先必须抓好项目材料供应管理,企业应根据建筑市场的供应形势,结合企业施工生产的特点,选择正确的供应方式,以尽可能少的资金占用保质保量供应施工工程所需的各种材料。材料采购应实施集中批量采购,在材料采购前,要做好材料采购前的基础工作。材料采购部门应建立询价小组,小组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查。材料采购人员所采购材料的价格不得突破询价小组的价格。可以定期召开例会,在例会上由询价小组汇报材料的询价情况,对于钢材、木材、砂石料分别汇报不同厂家的价格和质量,列举出选材使用理由,同时公开厂家的联系方式,以增大监督力度,提高透明度,保证做到“货比三家”优质低价购料。
2.4抓好材料生产消费过程的管理,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材料消耗取得较大的经济效果
加强材料消费过程管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如果忽视材料消费过程管理,项目成本管理就无从谈起。要抓好材料生产消费过程的管理,在工程从中标后,公司和项目部即组织施工技术人员编制施工预算,经过审批后的施工预算即作为项目部编制材料需求量计划的依据,同时也是项目部对操作层限额领料的依据。项目材料部门依据项目部施工部门编制的材料计划来供应材料,如施工过程中发现超额用料,材料管理人员必须立即查核原因,如属工程变更造成,必须有工程变更证明材料方可领用,必须强化材料计划的严格性,通过实行限额领料等手段,严格材料的领发和报耗手续,必须要加强材料量的管理供应,各分项工程都要控制住材料的使用。在材料入库出库、用料、退料和废料回收等环节上尤其引起重视,严格管理。每一阶段工程完工后,由材料员清点材料使用和剩余情况。材料节约或超耗要分析原因并与经济责任制挂钩予以奖惩。要及时发现和解决材料不节约、出入库不计量,生产中超额用料和废品率高等问题。
3 结束语
工程项目材料成本管理对一个施工企业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进行材料成本管理以及材料成本管理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好与坏,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施工单位要提高市场竞争力,最终要在项目施工中以尽量少的物化消耗来降低工程成本,把影响工程成本的各项耗费控制在计划范围内。进行项目材料成本管理,可以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不断挖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薄遵彦.建筑企业材料供应与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4- 15.
选题意义:不管是金融资产、实物资产,还是实业资产,都有一个合理组合的问题。许多家庭已经认识到具有实际经济价值的家庭投资组合追求的不是单一资产效用的最大化,而是整体资产组合效用的最大化。家庭理财产品的发展有利于合理家庭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文献综述:家庭理财是家庭主要成员运用现财知识与方法等手段,科学地对家庭财产进行管理, 以达到合理的保值和增值、实现人们积累财富的愿望的目的, 并能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论文重点: 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使我国资本主要由国家和集体使用、所有的格局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私人所有的资本已超出国有资本,成为全社会资本总额的重要组成部分。私有财富的快速增长,为我国个人理财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行资产的有效管理, 最终达到所设定的家庭资产增值的目标
论文框架:
关键词:家庭理财 投资方式 风险 收益 现状
任何理财方法都必然是收益与风险并存, 理财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实现资产的保值或增值, 就需要对家庭理财活动进行合理的规划。科学理财就是要根据目标的要求有效处理和运用财富, 通过开源节流以增收节支, 不断地积累家庭财富。并随时根据各个家庭内外部环境及自身情况的变化,对整体的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 做好不同阶段的理财规化, 保证理财之路的畅通。
家庭投资按照投资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经营性投资、证券投资、家庭储蓄投资和家庭保险投资。
1、经营性投资是指用货币资金、原材料、固定材料、无形资产等所进行的投资。经营性投资根据投资期限的长短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
2、证券投资是家庭作为资金供应者参与证券市场的行为,即把家庭资金用于购买金融资产,主要是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等,以期获得利润或控制其他公司的经营行为。购买股票风险较大,有可能亏本,但也能获得较高的收益。购买债券风险较小,但收益也相对较小。家庭证券投资要根据资金闲置时间的长短、胆识的大小、证券投资知识水平以及其他情况来选择投资对象
3、家庭储蓄是把家庭收入的一部分存储和积累起来的一种家庭经济活动,是家庭理财、聚财与生财的一种重要渠道。目前家庭储蓄作为一种安全、灵活、方便的家庭理财和投资方式被广大家庭所采用。但是银行存款无法克服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这样会使家庭资产缩水。不利于家庭资产的保值、增值。
4、家庭保险投资。所谓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按规定向投保人收取一定的保险费,建立专门的保险基金,采用契约形式,对投保人的意外损失和经济保障需要提供经济补偿的一种方法。家庭投资保险的险种主要有家庭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目前,各大保险公司推出的扮资连结或分红等类型寿险品种,使得保险兼具投资和保障双重功能。保险投资在家庭投资活动中不是最重要的,但却是最必要的。
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严重制约着我国家庭投资理财的发展。面对这些问题,要进一步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政策环境及法律保障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的培育,理财投资者自身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树立理性的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
我国家庭理财市场存在以下问题:
( 一) 市场规模小,
供需维持低层次均衡由于起步较晚, 发展不完善, 导致目前理财市场规模小,规模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这已经成为目前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个人理财市场规模已日趋扩大, 但与银行的其他业务, 如房贷、 车贷的庞大规模相比, 仍处于规模劣势。因此, 市场本身规模的增长是其发展的前提条件。 ( 二) 银行服务不到位
首先, 服务缺乏专业性。高收入的年轻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个人金融服务普遍持接受态度, 而对于国内的同类服务却无法认同。其次, 服务缺乏差异性, 没有个性化。
( 三) 理财产品缺乏新意, 同质化现象突出
缺乏独特价值内涵和理财服务同质化是困扰银行理财品牌建设的主要问题。与成熟市场的银行理财相比, 目前我国个人理财更多的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一个重新的整合, 而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实现客户资金在银行及股市账户的流通,理财产品方面的创新有待加强。
要完善我国家庭投资理财市场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 一) 改善外部投资环境, 做大市场规模
( 二) 进一步放宽管制, 引入中外银行竞争机制
( 三) 努力提供高水平服务
( 四) 加大理财产品的创新力度, 丰富理财内容
( 五) 培养和选拔专业的理财人员, 提高理财人员素质
(六)建好金融档案。。
(七)打造个人信用所谓个人信用,即个人向金融机构借贷投资或消费时,所具有的守信还贷纪录。
(八)家庭投资者要及时查明实际遇到风险的种类、原因,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家庭投资理财是一门重要而博大的学问,好好学习并运用可以获得更多、更优质的财富。家庭投资理财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人们家庭财产的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更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建辉:《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理财规划》,《金融博览》2008年第2期。
2. 林宁:《浅谈个人理财规划》,《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第1期。
3. 韩海燕.个人理财[J].金融管理,2010(4).
4. 严丽 《个人理财投资》 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 2010年
5. 吴革斌: 《浅谈如何做好家庭投资理财》 , 《经济研究导
刊》 , 2010 年第16 期。
6. 吴燕雁.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现状和发展趋势浅析[J].现代商
业,2010,(5).
7. 魏涛.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2).
8. 吴燕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金融,2009(14).
9. 袁远.银行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研究,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