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设计人才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产业集群规模大,全球化程度高灯饰照明业被人们喻为“给人类带来光明的行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灯饰产业已经形成了以珠三角的中山、东莞、深圳、广东、佛山和长三角的上海、浙江、江苏等两个产业集群。2011年总产值达到2800多亿元,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灯饰照明电器生产国和第二大灯饰照明电器出口国。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我国灯饰产业集群化明显,全球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广东中山的古镇,灯饰产品出口的国家就达到130多个,灯饰产品占全国灯饰市场份额的60%以上,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灯饰之都”。
(二)产品设计缺乏创新,质量较为低劣虽然我国的灯饰产业巨大,但其产品无论在创新设计还是在质量上,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低劣和产品设计缺乏创新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灯具设计人才缺乏,唯有去进行抄袭模仿或高价购买国外的设计方案。学术界柳冠中、申兆光、邝国良等专家认为大多数灯饰产品主要是依靠外观吸引顾客。可见灯具造型设计的重要性。目前我国除了大型灯饰企业具有产品研发能力外,许多中小型企业根本就聘请不到有实战经验的设计师。如今有实力的大型灯饰企业一般都是聘请国外的设计师进行设计研发,有些灯具产品的设计费竟高达几十万元。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只得用尽各种手段去盗窃人家的设计,专门派人到全国各地的灯饰市场进行抄袭,甚至派人参加意大利米兰国际灯饰博览会抄袭;灯饰企业之间模仿抄袭成风,逐渐丧失了灯具产品的创新与研发能力,极大的制约了灯饰产业的发展,也使得整个产业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成为灯饰产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是灯饰产品生产大国,但大多数灯饰企业规模小,有的甚至是作坊式小规模经营,长期以来是以装配加工来维系企业的发展,走的是低端装配贴牌之路,由于灯具生产投入小、设备差和企业员工素质低,导致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还有一些大型灯饰企业过于重视产品的产量和销售业绩,而忽视产品的质量,由于产品订单多,无力组织生产,只能转给小型灯饰企业生产经营,所以使得产品的质量也非常不稳定。
(三)灯饰技术人才缺乏,设计人才最为典型随着灯饰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人才的竞争成为企业首要问题,特别是灯具设计人才奇缺,如今有90%的企业都在招才纳士。有关媒体在灯饰照明企业最集中的中山古镇,对1228家灯饰企业的人才需求做了相关调查。通过对灯饰照明企业的总经理助理、部门主管、营销总监、灯具设计师和技术员等24个职位的调查发现,灯饰照明企业里有10种职业的需求最大,其中,设计师位居榜首,以79.5%得票率遥遥领先(也就是说如果100家灯饰照明企业里面,就有近80家企业缺少“设计师”)。其他的从业人员虽有经验,但很多都是从外行转入,对灯饰行业还是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以上这种现象使许多企业很难得到新的发展,将导致企业陷入发展困境,丧失核心竞争力。因此,快速培养灯饰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灯具设计人才是我国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灯具设计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
(一)我国灯具设计人才培养现状
1.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设置姗姗来迟21世纪,全球进入了人才竞争的时代,人才在企业所发挥的核心作用也日益明显。企业的竞争在于人才,人才的竞争在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灯饰行业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灯具设计人才的培养是灯饰行业发展的关键。为了解决灯具设计人才,长期来一直是以行业主导的短期培训班的形式在进行,成为灯具设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由于灯饰企业的设计师多数缺乏系统的专业学习与训练,设计研发水平非常有限,虽然有的设计师是从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后转为灯具设计的,但数量不多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不知何故,我国高等院校一直没有开设灯具设计类专业,导致高级灯具设计人才非常紧缺。2006年,广东中山技师学院开设了“灯饰工艺与制造”专业,针对中山灯饰企业培养初级设计人才,培养方向为灯饰工艺与制造人才,主要是产品绘图员和灯具装配工。而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依托中山古镇灯饰产业背景,在2007年开设了产品造型设计(灯具设计专业方向),在中山技师学院灯饰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重点培养高级灯具设计人才,注重灯具设计人才的造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010年,该校申报了高职“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获得了教育部批准,因为长期以来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目录里面没有灯具设计专业,因此,可以说“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的报批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该校灯具设计专业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培养了一大批灯具设计人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我国灯饰行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2.缺乏领头的有实力的名牌院校从我国高等本科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来看,目前艺术设计类专业目录里只有工业设计,有的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等方向,而没有灯具设计类专业方向;但有些院校在艺术设计类专业里开设有灯具设计课程。例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于1956年的室内设计专业方向开设了灯具设计必修课程,注重灯具设计造型能力的培养,88课时;1993-1996在本科阶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环境照明设计与灯具设计必修课程,注重光学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室内照明设计原理及方法的教学,结合灯具设计制作,90学时。现今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开设了“光源与照明专业”,其人才培养的方向是照明灯具、照明电路、电光源、灯光效果、光电技术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与开发、生产技术与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属于灯饰电子工程技术方面的应用学科,而不属于设计类学科。虽然当前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等高等院校,开始逐渐意识到市场对灯具设计人才需求的紧迫性,协同灯饰照明行业协会举办了多届灯具设计大赛,大赛虽然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灯饰行业的发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灯饰行业灯具设计人才紧缺的实际问题。
3.高职的灯具设计类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几所开设了高职灯具设计的学校,在灯具类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必将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灯饰照明产业的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强调学科性、系统性是我国高等教育普遍采用的课程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对本科教育来说优势比较明显,可是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就显得不太适用。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普遍接受的是学科性、系统性较强的课程教育,因此,难免会将这种学科性、系统性痕迹带进高等职业教育中,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部分课程往往会成为某些学科知识的“压缩饼干”。二是在灯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还没有较好地对接灯饰企业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三是师资力量不足,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现在高职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缺乏“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而且许多教师的专业性不强,社会服务能力差,使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如何以灯饰企业的职业岗位标准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如何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如何以教学改革来培养专业设计人才,是关系到灯饰企业和灯具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尽快培养灯具设计人才的对策
1.在有实力的综合院校开设灯具类专业面对我国庞大的灯饰产业对灯具设计人才的需求,仅靠目前几所中、高职院校来培养设计人才是远远不够的。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灯具设计人才培养教育的重要性,尽快根据区域灯饰产业的实际,组织有实力的综合院校尽早开设灯具设计类专业,为我国灯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级人才的支持。我国早期设立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主要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等十几所院校。目前,国内已有400余所大学开设工业设计专业。工业设计(IndustrialDesign)在专业学术领域可称为产品设计,产品设计是指人类生产制造的物质财富。是对产品的造型、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以便生产制造出符合人们需要的实用、经济、美观的产品。产品设计和灯具设计等均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但灯具设计与工业设计在本质上有较大的差异性,灯具设计不但要求设计师充分了解灯具生产的工艺流程,而且必须熟悉灯具的生产材料、配件、电子电路和技术参数,只有这样设计的灯具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工业产品。这意味着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不一定能搞好灯具设计,必须另行加开灯具设计的相关知识课程。现有几百所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是开设灯具设计类专业(或方向)的最好平台。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湖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这些既具有理工类背景,又有很强实力的设计类学院,可以牵头担当此重任,成为灯具设计人才培养的领头羊,引领相关院校全力培养灯具类专业的师资和设计人才。
2.全力解决高职灯具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目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中山技师学院、广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开设了灯具设计的相关专业及方向,但是这些高职院校无论从软件还是硬件方面与知名本科院校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只能成为灯具设计人才培养的中间力量,培养该行业的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专业设计人才,而且现在还存在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的对策:一是与国内的知名品牌灯具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构;二是与名牌高等设计院校合作,培养师资队伍;三是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有针对性的项目化模块课程;校企人员互聘,解决在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引进企业有经验的设计师、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使教学贴紧一线;引进企业的实际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或仿真的环境中学习;加大实训(顶岗)的比例,使学生尽早熟悉灯具的设计、生产、营销的过程,早日融入角色。四是加大与海外同专业院校的交流力度,派教师进修培训,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或引进外籍教师,直接推动灯具专业的设置、教学与国际接轨。
三、结语
(一)培养目标
首先要求具有较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扎实的设计创作技法和相关技术工具,具备将设计与数字化技术等其他相关学科的技术进行交叉与整合运用的能力;其次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并能结合于实践应用,具备相应的外语阅读能力和适当的听说交际能力;再者要培养策略、创意及传达平衡发展的营销传播策略企划与创意设计人才,达到教学与实践、教学与国际行业通行标准的无缝接轨,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能策划、会设计、有创意、会管理、擅销售的高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掌握三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并能在实践中应用经过强化训练的专业技能:
1.在市场营销领域,对定性定量的市场调研、趋势分析、消费者研究、品牌定位、产品/渠道/价格/促销等营销组合、产品开发、生命周期管理等营销理论与实务有完整的了解,掌握应用方法。
2.在整合传播领域,对心理学、传播学、基础人文、数字营销科技、广告管理、公共关系、渠道促销等基本理论与实践有一般认知,并能通过实践得到切身感悟。
3.在创意概念发想领域,成为具有原创精神的概想发想者,能将庞杂的营销与调研数据进行梳理,对核心信息进行评估,预测消费者的理解度与好感度,能独立进行创意设计与艺术加工。
二、高端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一)人才培养定位与顶级企业需求对接
实行双主体办学。校企双方在顶层设计、组织架构、办学理念、办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的制定方面共同负责,共同实施教学管理、师资团队建设、实训与评估、实习就业辅导。高职高专院校当前应从培养单纯掌握专业技法的工具型人才向培养熟悉完整的艺术设计流程的综合职业人才转变,把教学培养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训经验,实战能力,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科学素质与逻辑思维的能力上,共同培养出品格与能力并重,认同企业文化,具有行业实践经验,掌握营销策略、创意思考、数码设计、人际沟通等核心能力的高端职业人才。
(二)改造传统课程体系
培养基于产业全流程的职业素养。当前创意产业的显著特点是艺术设计必须与产业的前端和后端紧密结合,线上与线下综合运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据此改造了传统课程体系,在产业全流程及互联网技术之上,重新整合设计类教学内容,将学生创意设计能力(Design)延及到市场分析(Marketing)、策略思考(Strategy)、售后服务(Service)三方面,增强营销传播、创意思考、数码技术、团队合作(人际沟通)的能力培养。为应对数字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学院取消了理论陈旧、技术过时的《广告概论》、《书籍装帧》等7门课程,前瞻性地新增了《营销与传播》、《移动媒体创意制作》、《社交媒体创意制作》等11门课程;从企业实际应用出发,重塑了《三大构成》、《字体设计》等5门课程;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品味,优化了6门人文基础课程。同时已引入WPP集团及水晶石公司的高端培训资源,编制了43本校本教材。这些都使我学院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三年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高职梦想。渗透“一天教学等同一天执业”的理念,专业的物理形态与企业的现实产业环境接轨,教学空间从装修、桌椅摆设到环境气氛,都和学生今后将加入的公司类似。用国际企业通行的MBTI性格测试设计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方案,依据现代广告企业工作模式,实施以团队为单位的学习和考核方式;专业课程60%由跨国广告企业创意总监担任主讲,引进产业前沿真实项目,形成与业态同步更新的校本教材。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产学合作参与行业高端项目,每年暑期赴集团全球各子公司带薪实习。
(四)对接国际惯例
创新学生评价体系。依据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规律,对学生开展性格特质和就业潜力评估,因材施教,打破以分数与技能考证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传统做法。每学期召开全体教师会议,逐一甄别学生品行和成绩,规划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执行院长应每天与一个学生共进午餐,通过沟通谈心,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企业的团队工作流程,将学生编组,通过小组协同完成项目,以此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作业与考评均以提案方式进行。以国际通用的推荐函惯例,依据6个学期对学生的甄别评价记录和集团人事总监的面试审核,对合格学生颁发院长签名的学院推荐证书,获证学生可进入4A公司就业。
(五)组建一支具有引领作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使教学的专业水准符合业界最新要求。水晶石学院的专业教师全部来自公司一线;WPP学院的策略企划、创意设计、数字创意等5位教学总监都是业界的资深创意总监,全职驻校授课并带领教学团队;23位专职教师中,7位是境外人士,6位曾任广告公司高管。企业认养课程由一线高管授课,平均每学年约20人次,使得学院具有浓厚的企业气质,专业来养得到迅速提升。
(六)创新合作办学体制
保障高端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决策的理事会和校企联席会议,探索利益相关方参与学院建设的机制与途径。实行相对独立的人才聘用制度和财务运行模式,以保障办学与改革的顺利进行。由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负责学院管理,用企业视角考虑专业发展路径,在人才聘用、团队管理、经费使用等方面渗透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延请国际一流业界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主持试点学院的教学体系构建和教学资源调配,调动企业的海内外专业人才资源、案例经验及培训网络用于教学,使合作办学融合职业教育规律与企业核心要素,确保合作办学培养的人才规格符合企业高端人才标准。通过上述举措,主要解决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与顶级企业用人标准和工作岗位要求不相适应,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企业的发展,以单一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和在人才培养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等问题。确定了设计类高端职业人的培养目标;构建了培养品格与能力并重的课程体系;拓展了以国际、国家级各类竞赛项目为载体的多样化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训练的培养途径;施行了具有跨国企业特征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方法;创新了对高端设计人才资质的认证方式。
三、高端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
(一)探索出一条高端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一线企业用人目标的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成为决定专业建设水准和毕业生就业层次的关键。我院实践证明,只要人才培养定位与顶级企业需求对接;创意设计培养与整个工作流程兼顾;业界精英师资与产业实践平台保障;个性化教育与团队培养并举;真做项目与国内外赛事联动,高职院校同样能为业界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出符合创意产业特殊需求的高端人才
我院高职毕业生已经被顶级企业大量录用。WPP学院50%的毕业生已被WPP大中华区各公司人事总监预订,实现了进入4A公司的职业理想。学生收获高端项目体验,积累了丰富的行业人脉资源。学生去往WPP集团位于伦敦、香港、台湾的公司带薪实习。公司用世界一流的内部培训经验指导学生,学生实习期间的一些设计作品已被一些世界500强客户采用,于市场流通渠道。改革不仅使个别学生受益,而且能带动全体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我院学生在2013、2014年连续2年参加英国D&AD比赛,荣获国际最有影响的D&AD(黄铅笔)学生创意奖,取得了中国大学生在此赛事的最好成绩,为全国高校仅有。与此同时,我院学生连续2年荣获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赛金奖,2013年在20余万件参赛作品中获得2个一等奖,2014年,获得1个一等奖;在2014年的40个毕业生中,27人进入跨国广告公司(4A公司)就业,22人取得WPP集团全球CEO苏铭天爵士(他是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副主席)签发的推荐函。
四、结语
细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详细研究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注意课程设置的前后衔接及课时安排,对传统课程的经典内容加以强化。
2、加强实践环节针对性
发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作用,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家具设计》、《工艺与设备》、《模型制作》、《材料学》等课程的实践学习:组织学生参与行业设计大赛.真题真做。学生利用课堂学习时间、课外业余时间,用他们自己的计算机查找资料,进行作品设计,全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典型结构分析,大赛作品案例分析,从小组讨论,到课堂全班讨论.从学校机房到下学生宿舍的计算机指导,教师通过课堂全面指导、下宿舍逐个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等,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应用,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强化,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不仅强化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学生自信心明显增强;每届召开专场毕业生人才供需见面会,企业与学生直接交流,双向选择,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等.达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的紧密结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3、用人单位参与课堂教学
企业提前介入人才培养课程内容建设,根据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增加IE工业工程内容、出口产品全过程的检验内容的学习,聘请企业优秀技术员到校授课。课程内容中增加企业最先进设备视频教学等,课程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真正将校内与校外、教室与实验室、协会与企业都融为一个“大课堂”,缩短了学生与企业、社会的距离,做到“了解行业,适用岗位,创新发展”,校企建立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完成了真正的教育和训练,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达到家具人才培养与家具企业人才储备目标相一致。
4、研促进教学
科学研究是教师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革中注重把科学研究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环节,强调教师科研为人才培养服务,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协会活动,专业教师主持科研项目.教师参与专业评审,及指导学生进行专利设计、等。教师把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环节中,通过科研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市场调研、撰写论文、专利申请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增强。
5、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坚持产学研用
我校基于产业链的“商科专业集群”将定位于“面向珠三角区域,面向中小企业的全方位商务管理岗位”,商科专业集群人才培养目标为:以产业链应用性人才需求为导向,具备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专业创新精神,能在企业从事商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要培养具有以下素质的商科人才:
1)具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3)具有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具有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等。在知识学习方面,不应一味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而应根据行业发展的最新要求来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既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2总体思路
商科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思路采用“跨专业工学结合”,形成人才培养的回路,即在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打破商科专业的界限,增加柔性制结构,让学生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多行业多岗位实习体验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提高和就业的专业方向。
2.1意向招生
学校以商科各专业申报人数进行意向性招生。学生入校后不按具体专业划分行政班级,学生前两年学习内容相同,第三年进行企业实践教学,第四年由学生自愿选择专业并参加专业方向课程知识的学习。学校按照学生完成专业方向课程学习情况授予学生“管理学”或“经济学”学士学位。
2.2阶段培养
我校商科专业属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我们力图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培养学生通用管理能力和实践技能,计划进行“2+0.1+1+0.5+0.5”分阶段工学结合模式改革,采取了对四年的教学时间分成五个阶段对整体的专业学习进行划分,每个阶段解决相应的学习目的以达到最终培养成为与行业零距离对接的要求。
2.3模块学习
学生在企业现场实习期间,可以结合自己的实习岗位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实习结束回校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习情况和就业意向自主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进行学习。专业方向课程按照“工作过程+行动导向+项目引领”的职教理念进行课程改革,重新编订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进行模块化教学,实行模块化考核。
2.4导师负责
我校“3+1”企业实践教学实行“四导师”协同管理机制,我们根据学校制度精神,计划在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到学生毕业,实行专业导师负责制度。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企业现场实习、专业方向课程的选择、专业课程的学习指导、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等。实行导师负责制,学生可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容易结成更为紧密的学习团队,也容易增强教师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教师负责指导的10多名学生,专业方向又有所不同,这样又可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个专业导师指导下进行相互交流,对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也有一定的帮助。
3方案设计
我校商科专业属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我们力图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培养学生通用管理能力和实践技能,计划进行“2+0.1+1+0.5+0.5”分阶段工学结合模式改革,采取了对四年的教学时间分成五个阶段对整体的专业学习进行划分,每个阶段解决相应的学习目的以达到最终培养成为与行业零距离对接的要求。
3.1第一阶段“2”指的是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
此阶段进行校内教学,教学又分为公共基础模块课程、学科基础模块课程、岗位模块课程。公共基础模块课程:这部分课程目前学分共50多个,基本占用大学一年的学习时间。我们建议由教务处牵头,由管理学院、财经学院、基础部等部门共同研讨改革方案,在不违背教育部教学总体要求的情况下,创新教学模式,灵活授课形式,适当“挤”出一点时间进行商科理论教学。学科基础模块课程:这部分课程比较稳定,计划由管理学院和财经学院共同研讨,按照企业运行规律与要求重修梳理学科课程模块,整合课程内容。岗位业务模块课程:这部分课程为新增模块。根据企业ERP管理的核心模块思想,集合两院的专业特点,我们计划把岗位业务模块课程分为6大模块,即生产模块、市场营销模块、财务模块、物流模块、人力资源模块、国际贸易模块。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基本要求,对各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分类,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每个模块开设2~3门课程,满足学生第三年进行跨专业企业现场实习和第四年毕业论文真题真做的要求。
3.2第二阶段“0.1”指的是一个小学期
在学习学科基础课程和岗位业务课程后,在大学二年级末暑假期间增加一个小学期,为期4周。为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内教学资源、突出白云商科教学特色,也为第三年学生下企业进行现场实习做准备,我们计划在这个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综合仿真实习,巩固所学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岗位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市场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3第三年段“1”指的是大学三年一年
此阶段一年时间进行企业实践教学(企业现场实习),企业实践教学形式和要求参照教务处函〔2013〕110号(关于印发《关于制订2011级企业实践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执行。
1)企业实践教学安排在大学三年级整个学年进行。共43个教学周。
2)企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区域、行业、企业调研,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学习,职业品德教育,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6个环节。
3)在这一年的企业现场实习阶段,学生还要结合自己所在的岗位,每学期按照教学要求选修2门自主学习课程,可以在业余时间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或结合企业实践自主学习,完成专业教师布置课程学习任务,计学分。
3.4第四阶段“0.5”指的是大学四年级上半学期
此阶段为专业理论提升阶段。学生在企业现场实习一年后,根据自己的岗位实习体会和将来就业方向选择自己的专业学习方向,学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的剩下的各专业核心课程。
3.5第五阶段“0.5”指的是大学四年级下半学期
系统设计基于以上原因,浙江纺织服装学院于2012年初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系统的建设要求,主要面向教学委员会、教务管理人员、教学院长和各专业主任等用户,实现对用户、课程、专业调研分析资料、专业课程设置等资源的全面管理和在线实时的查询统计分析。
1.1系统架构设计
本系统采用B/S模式来设计系统结构并利用PDF、WebMail、Aspjpeg应用技术和手机短信接口集成来实现。本着业务逻辑和表示层逻辑相分离的原则,采用MVC(ModelViewController)设计模式,对系统资源进行合理的有效管理、优化系统的性能。本系统的总体架构如图3-1所示。表现层包括两个主要部分,首先是使用者图形界面,其次是和应用层之间交互的逻辑组件,主要功能是,检测使用者数据的输入,反馈系统的数据输出。表现层的核心始终是根据使用者来确定的,即根据使用者确定的数据的接受方式和工作的流程。方便使用者的运用,实现所见即所得。本系统采用的表现层采用web浏览器格式,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系统可以为系统管理员、院系主任、教学秘书等不同角色用户提供不同的权限和界面。应用层包括应用系统功能上的运算方法处理,即业务处理,以及实现和表示层之间、和数据层之间传递参数的接口。应用中的全部业务处理程序,即各种功能算法的实现都在应用层,也就是表示层实现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功能、保存数据的数据库在数据层以外,全部的数据管理、统计分析、权限控制等应用功能全部在应用层实现。应用层主要采用基于IIS6.0以上版本的WEB服务来搭建系统运行环境,业务层的各功能模块实现主要是基于ASP语言为主并结合JavaScript语言编写业务处理程序,再通过静态HTML和PDF应用输出结果。数据层主要是基于MSSqlserver2000SP4以上版本均可。
1.2系统功能结构
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如图3-2所示。系统管理主要包括系统设置、角色管理、用户管理和系统日志等功能模块,主要功能目标是用户管理和各用户的权限控制。基本设置主要包括院系设置、校内专业、开课部门、其它设置等功能模块,主要功能目标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系统的专业基本信息的管理控制,是培养方案控制和培养方案综合管理的基础数据和相关调用的支持。教师课程库主要包括教师类别设置、教师信息管理、课程类别类型设置、课程库管理等功能模块,主要功能目标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系统的教师和课程信息的管理,教师库是本系统用户管理和校内专业的专业负责人维护的基础数据和相关调用的支持,课程库是管理培养方案控制和培养方案综合管理的基础数据。培养方案控制主要包括教学周数模板、课程设置模板、文本编写模板、学年学期控制、培养方案控制等功能模块,主要功能目标是校级管理部门如教务处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控制和调度控制。培养方案管理主要包括方案综合管理、课程设置日志、文本编写日志和方案检测报表等功能模块,主要功能目标是院系级专业审核人和专业负责人对被授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有效管理。
2实施效果分析
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系统于2013年初正式投入使用,通过对13、14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管理过程的验证,取得了良好了应用效果。(1)在教务处规定的时间节点内,完成了13级51个培养方案、14级59个培养方案的制定任务,解决了以往培养方案制修订过程滞后于工作计划的问题。(2)通过培养方案系统提供的模板设置功能,统一设置了全院不同专业公共课程的开设学期、学时和学分,解决了培养方案制修订过程中由于人为的理解偏差导致的低级错误。实现了总学时、学分等的自动统计,使得培养方案评审人员可以从检查错误为主的审核向以培养方案质量审核的转变。(3)明确课程归属,规范编码设置,实现系统无缝集成。深入分析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系统与正方排课系统在课程编码、专业方向命名之间的差异,制定了统一的课程编码和命名规则,明确课程归属,使得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系统中的课程设置等数据能直接应用到正方排课系统中,不但方便了教务管理人员的排课工作,而且可以降低排课过程中的出错概率。
3总结与改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