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概念模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概念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目标之一,数字化校园是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新建学校或学校搬迁、扩建、合并等原因,需要做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设计。有些学校建设资金充足,能够一次性建完规划中的大部分内容;不少学校考虑到持续发展、设备利旧等原因,做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尽管各个学校采用的建设方式不同,如果借助一个概念模型,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很快被学校各层次的用户所理解,收集到的用户需求精准度高,由此基础做出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设计更能体现学校特色。
1 数字化校园概念模型的构成部件
数字化校园建设涉及学校管理体制、安全机制、校园文化、教学过程、科研活动、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从系统工程角度看,它包括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行维护等过程;从规划设计角度看,它分为内容建设(ICT基础设施、数据中心、业务应用系统、用户培训)、安全与制度、运维服务、人员与经费保障等,是数字化校园概念模型的主要部件,图1是数字化校园概念模型的部件构成图。
2 概念模型中各部件的作用与关系
2.1 经费保障是前提
需要学院的顶层设计定位,如果它是学校长期发展规划中的一部分,需要做数字化校园概念模型设计,经费保障应归类到学校办学基础设施科目。
2.2 安全与制度是支撑力
安全保障更多强调学校现存的安全体制如何延伸到数字化校园里;制度建设则是业务应用系统推广之后,学校进行管理流程再造形成的保障制度,这是一个建设过程难度大、时间跨度长的环节,但最能体现并固化应用效果的环节,也是容易造成项目失败的环节。
2.3 内容规划是特色校园的体现
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包括数据中心、管理一体化、教学过程信息化及服务一体化,数据中心应有数据管理平台、统一认证、个人服务、信息门户、站群管理等;管理一体化有OA办公、教务管理、学生工作、科研管理、招生管理、就业管理、资产管理、人事管理、校友管理、图书管理、实验室管理等;教学过程信息化应有网络课堂、课件制作、教学资源管理、精品课程展示、学生成长管理等;服务一体化有校园电子商务、校园一卡通、BBS论坛、后勤网上报修等。各个学校建设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概念罗列、用户申报;轻重缓急、技术排序;经费多寡,校务决策”的原则。用户申报环节,体现用户对信息化需求的迫切程度;技术层面根据系统关联性和用户申报表现的响应度,对申报内容做个排序;学校会务会议根据当年经费情况给予安排建设。技术排序的指导思想应是ICT硬件设施先行,同行的应有数据中心的硬件系统,如果经费紧,可先考虑数据中心的基础架构部分;其次是数据中心的软件部分,即业务系统的数据处理中心;然后是业务应用系统;最后是项目或子项目建成之后的用户培训。培训前,由业务系统管理员将工作流程注入系统,伙同技术支持人员做抽样的运行测试,按工作流程培训操作人员,操作人员实质为管理岗位上的各个工作人员。
2.4 技术选型决定数字化校园的稳定性
技术选型分为ICT硬件设施的解决方案和数据中心的软硬件解决方案,业务管理系统可以是不同厂家产品,应能够与数据中心做数据实时交换。ICT硬件设施的核心是校园网络,如果光纤管道资源较充足,安全监控、广播电视等占据带宽较大的业务,将它们与校园网络的传输通道分开,留充足带宽给校园网运行应用软件及将来的发展。为了环保和节省电力,数据中心的硬件解决方案应选择虚拟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如果经费充足,可选做数据中心的灾备恢复系统;数据中心的软件系统,即数据管理平台,处理着来自不同应用系统的数据推送与接收,应考虑处理的数据库类型尽可能多,便于兼容将来更多的异构业务应用系统。
2.5 运维服务是建设成果的技术保障
运行维护是数字化校园应用效果的技术保障。运维需要人员和经费,从规划设计开始就应派人员跟随,建成之后的数字化校园可以接手做运维;运维经费跟建设经费同等重要,应在规划设计中预先测算出运维经费的比重,尽量放在学校稳定来源的科目中。运维是一种服务,服务流程需要制度和规范去约束。如果数字化校园的设备设施、数据处理系统、软件服务等种类多、数量大,则考虑引进IT运维规范标准如ITIL,建立起基于服务台的运维服务体系。
3 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模型能够帮助学校快速建立起建设的概念,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到达不同层面的用户群中,在学校内达成共识,有助于建设目标的精准定位,减少培训推广的阻力。
参考文献:
[1]张春梅.突破数字化校园应用瓶颈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08):69-69.
[2]孟凡立,陈荣,徐明.高校虚拟化数据中心建设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2):62-66.
[3]张德时.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科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8):39-41.
[关键词]技术情报 技术竞争情报 竞争情报系统 技术情报系统 概念模型
[分类号]G359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向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在此大背景下,以外部环境监视和竞争对手跟踪为主要内容的技术竞争情报工作也日益为企业所重视。有效地开展企业技术竞争情报工作,仅靠上一套软件或设几个情报员是不行的,必须有与之配套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方法工具。为此,本文以我国企业如何建立技术竞争情报工作体系为研究主题,探讨企业技术竞争情报系统(Competitive Technical Intelligence system,简称CTIS)的构建,以期对实践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
1 引言
技术竞争情报是指能给组织的竞争地位带来重大影响的外部科学或技术的威胁、机会或发展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获取、监控、分析、前瞻和预警过程,是竞争情报理论和方法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竞争情报可进一步细分为竞争对手/客户/合作伙伴情报、市场情报和技术情报三种类型。技术竞争情报是这三类情报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个交集。按照分形理论,分形系统在形态(结构)或信息、功能、时间等方面具有自相似性。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竞争情报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分形结构,系统与组成部分之间具有自相似性。正因如此,技术竞争情报系统可视为竞争情报系统的子系统,竞争情报系统的一切特点都同样适用于技术竞争情报系统。
对于竞争情报系统的概念和模型,以包昌火研究员为代表的国内学者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他认为,竞争情报系统(Competitive Intelligenee System,CIS)是以人的智能为主导、信息网络为手段、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机结合的竞争战略决策支持和咨询系统。竞争情报系统由一个竞争情报中心,组织、信息和人际三大网络,搜集、分析和服务三个系统和环境监视、市场预警、对手分析、技术跟踪、策略制定和信息安全六大功能组成。本文提出的技术竞争情报系统的概念模型,即以此为研究起点。之所以将技术竞争情报系统作为独立的研究主题,源于以下三点理由:①企业对CTIS有非常迫切的需要,国外在此领域已出现了一些成功案例;②尽管CTIS是CIS的一部分,但从研究内容而言,应属于技术管理的范畴,与属于战略管理范畴的CIS相比较,具有显著的独特性;③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的检索,我国有关CTI的研究文献有52篇,有关CIS的研究文献有1000余篇,而有关CTIS的研究文献则是0篇。
本文将从技术竞争情报系统的定义、目标和任务、结构、功能和流程、方法和工具、工作模式几个方面构建企业CTIS的概念模型。
2 企业CTIS的定义、目标和任务
2.1企业CTIS定义
将CIS的定义延伸到CTIS,笔者认为,企业CTIS应是以人的智能为主导,以组织网络、信息网络、人际网络为手段,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以技术扫描、监测、预测和评价为工作模式的人机结合的技术竞争战略决策支持和咨询系统。
2.2企业CTIS目标和任务
企业CTIS的最终目标是增强企业竞争力,这是通过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所需的技术竞争情报而实现的。满足企业决策者的技术竞争情报需求就是企业CTIS的根本任务。
企业CTIS的任务是服务于战略、战术和操作三个层面的技术决策。战略CTI以提供宏观技术竞争情报为主,主要以企业CEO、CTO、研发经理等为服务对象;战术CTI以提业或企业水平的技术竞争情报为主,主要以研发部门或项目主管为服务对象;操作CTI以提供计划或项目水平的技术竞争情报为主,主要以研发人员为服务对象。
3 企业CTIS的结构、流程和功能
国外一些学者对企业技术情报系统(Technology Intelligence system,TIS)的结构、功能和流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尽管这些研究没有冠以CTIS的名称,但其实质与CTIS是一致的,因此本文将其等同于CTIS。现将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对比分析如下:
2004年,瑞士(苏黎士)联邦技术研究所企业科学、术和创新管理中心的Pascal Savioz提出了一套建立在波特价值链模型基础上的企业TIS结构模型。其直接活动及即技术情报流程,包括形成信息需求、信息搜集、信息分析、信息传递和信息应用五个环节;间接活动包括技术情报管理、技术情报使命/目标、技术情报结构、技术情报工具(方法和基础设施)四项内容,最终目标是改进决策。
同年,Lichtenthaler以25个跨国公司为对象,观察到了三种类型的TIS组织结构:第一类设立了正式的技术情报部门或专门的技术情报职位;第二类为项目制的组织结构,开展了针对某一主题、持续一定时间的技术情报项目;第三类公司鼓励开展了非正式的技术情报过程。
2004年,德国亚琛大学技术和创新管理系的Schroder提出了建立技术情报系统的两种方式:一种以信息技术作为驱动;另一种则以人作为驱动。技术驱动的TIS,主要依靠传统的技术预测、文献计量和专利分析方法;而人驱动的TIS,则主要依赖公司的雇员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专家的智慧。
2006年,英国剑桥大学的C.I.V.Kerr等人构建了一个支持技术情报系统的建立和运作的、由框架层、系统层和流程层三个层面构成的技术情报概念模型。框架层界定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即信息源输入到TIS系统,经过处理和分析,满足用户的情报需求,并最终用于决策支持的过程;系统层提供了挖掘、监测、扫描和捕获四种系统的工作模式;流程层则由协调、搜索、过滤、分析、形成文档和传递六阶段操作循环构成。
对比这四种研究,Savioz和Kerr都提出了CTIS的整体模型,对CTIS的结构和流程都进行了阐述,区别在于前者以波特价值链理论为指导,以价值活动分解为基础;后者则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以系统集成分析为基础,因此从提出的CTIS模型来看各有千秋。Schrsder的观点则体现了建立CTIS的早期指导思想,即要么以人主导,要么以机器为主导,人机结合的思想还没有出现。Lichtenthaler的研究仅涉及CTIS的组织结构。因此,这后两种研究都没有提出CTIS的整体模
型。
本文在借鉴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企业可采取的CTIS结构、功能和流程框架。
3.1企业CTIS结构
企业CTIS是建立在组织网络、信息网络和人际网络三大网络之上的人机结合系统。
3.1.1总体结构 企业CTIS的总体结构包括组织、信息和人际三大网络、技术扫描、监测、预测和评价四大工作模式和环境监视、市场预警、技术跟踪、对手分析、策略制定和信息安全六大功能,如图1所示:
3.1.2组织网络 组织网络是指企业开展CTI工作所采用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它是CTIS的组织保障和基础,信息网络要靠组织网络的结构与人员来实现。组织网络中应当有信息搜集人员、情报分析人员、信息技术人员和项目负责人。组织网络可采用集中式、分散式和混合式三种类型。
3.1.3 信息网络 信息网络是由企业内外部信息源构成的信息搜集网络以及信息在企业内部的分析和服务网络。信息网络的实现与组织网络和人际网络息息相关。信息网络是企业CTIS运作的核心网络。
3.1.4人际网络完善的人际网络是搜集、分析情报的有效机制,同时也是提供情报服务的最好手段与途径之一。人际网络可分为企业内部的信息员网络和企业外部的人际网络两大部分。技术看门人网络和外部专家网络是CTIS中最为重要的两大人际网络。
内部技术看门人网络。技术看门人是从公司内部聘用的兼职信息员,他们通常具有某一技术领域的专长,并愿意通过参加会议,阅读文献等获得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同时在公司内部和外部也有紧密的人际情报网络。
技术看门人负责监视某一专题领域的最新进展,协调外部专家的意见,进行信息评价(解释,提升,确定优先级),参与态势分析,并将结果作为建议提交给情报报告。此外他们还会参与内网相关网页内容的准备和维护。
外部专家网络。外部专家通常是指来自企业、行业协会和大学的专家。建立外部专家网络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外部知识库,每当有技术情报需求时可以迅速地向这些外部专家寻求帮助和解答。因此要建立一个外部专家数据库,记录下每个外部专家的姓名、技术领域专长以及联系方式。
3.2企业CTIS流程
流程层关注的是使技术情报系统得以运作的必备流程。CTIS的流程一般是由规划、搜集、分析、传递、应用和评价六个阶段构成的操作循环。在实际工作中,CTIS流程应和组织结构一起整合到所支持的业务流程中去。
借鉴国外实证研究的成果,我国企业在CTIS流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应将CTIS流程整合到战略技术管理的决策和规划流程,成为技术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过程;②应将CTIS视为具有分布式结构的知识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孤立的情报结点;③要将高级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底层管理者全部整合到CTIS流程中来;④技术情报专家应在CTIS流程中发挥协调作用;⑤应将CTI看成是一个流程而非一个正式的部门,这样CTI就会成为促进组织学习的工具,而不仅仅是服务于高层管理者情报需求的业务单位。
3.3企业CTIS功能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六大功能,即环境监视、市场预警、技术跟踪、对手分析、策略制定和信息安全也是CTIS的功能。因为从CTI的定义来看,就已经包含了外部环境的监视、跟踪、预警、对手分析和策略制定之意。对于信息安全,即商业秘密保护和反情报的功能,CTIS也必不可少,因为任何情报系统都是兼具主动出击和被动防御的功能的。限于篇幅,这部分内容恕不详述。
4 企业CTIS方法和工具
企业CTIS中离不开方法和工具的支撑。这里的方法一般包括信息搜集方法、情报分析方法,而主要在于情报分析方法,因为将信息转化为情报通常离不开情报分析方法的支持。工具通常是指CTIS所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应的软件。
4.1方法
笔者按照分析方法的来源,将技术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划分为战略和竞争分析方法、技术创新管理方法、基于文献的分析方法和创意开发方法四种类型,如表1所示:
4.2工具
作为人机结合的系统,CTIS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多数企业的CTIS的建设都是建立在企业的IT平台之上,以现有的信息系统为基础,建立竞争情报数据库(知识库),并提供基于Intranet的Web信息服务。
国内外大型企业的CTIS多建立在Lotus Notes群件之上,提供信息的上传、共享和下载服务。一些企业采用专利分析、文本挖掘、商业智能等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软件来辅助进行情报分析。
5 企业CTIS工作模式
企业CTIS的工作模式通常由企业CTIS的目标和任务所决定,而且企业所处行业、采用的商业模式、技术在企业的重要性以及研发水平都会对企业CTIS的工作模式产生影响。
笔者认为,作为一项情报活动,CTI工作必定要经过扫描、监视、预测和评价四个阶段,因此提出将技术扫描(scanning)、技术监测(Scouting/Monitoring/Watc-hing)、技术预测(Forecast)和技术评价(Assess)作为CTIS的四种工作模式。尽管这些术语在各领域使用的比较广泛,每个领域有其特指的含义,本文只将其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扫描、监测、预测和评价来使用。
5.1技术扫描
技术扫描是事先没有明确目标的持续过程,目的就是对尚处于企业视线之外的技术领域进行非系统扫描,避免出现盲点。
技术扫描关注外部技术开发释放出的弱信号,依赖于正式和非正式的信息网络,特别是专家网络,主要服务于创意开发、概念和定义的形成阶段。
技术扫描流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①准备。确定要扫描的范围,并制定日程表,对扫描人员结构、分工、时间进度和资源使用等作出规划和安排。②观察探索技术前沿。扫描人员应将他们的观察结果记录到CTIS,供所有扫描人员和决策者参考,同时也避免其他扫描人员的重复劳动。③解释。寻找能够表征技术将出现的重大进展的里程碑技术。④评价。使用里程碑技术列表确定技术潜力,并重新审视公司自身的技术基础和核心竞争力。
德国电信曾开展过他们称之为技术雷达的技术扫描项目。他们建立了一个分布在全球范围内的类似于神经网络的技术扫描者网络,该网络由分布在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全职和兼职技术扫描人员和技术专家构成。
5.2技术监测
技术监测是对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系统研究,以科学技术信息、数据分析为基础,以数据挖掘(data mining)、信息萃取(information extraction)、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和数据可视化技术(data visualization)等信息科学前沿技术为手段,综合集成各方面专家的战略性智力,对科
学技术活动进行动态监视、测量、分析及评估的方法,其目标是为技术管理及决策提供动态、准确地科学技术发展状态,从而把握技术机会,降低风险、提高效率技术监测的假设条件是技术的变革可以通过相关技术或社会经济内容的一些变化得到预示。因此从环境中识别出一些信号,然后分析它们,得到技术预测和规划的有用信息。早期的技术监测主要是定性的研究,随着电子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数据库的资源迅猛发展,对这些数据资源利用的不足日益显现出来。
技术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某科学研究领域或专项技术的国内外研发现状;②该科学研究领域或专项技术的国内外专利、产品、商业开发及产业远景分析;③本组织研发重点、目标和竞争情报、技术机会分析。技术监测的主要任务是识别出某科学研究领域或专项技术的国内外研发现状;该科学研究领域或专项技术的国内外专利、产品、商业开发及产业远景分析;本单位研发重点、目标和竞争情报等。
技术监测的步骤包括数据准备、数据挖掘和分析、知识表示。
在技术监测中,很重要的是洞悉和传达数据所表示的含义,即监测者必须为用户展示数据所隐含的关系和意义。
可视化数据挖掘可以观察、操纵、查找、漫游、探索、筛选、发现和理解信息,而且还可以和大量的信息进行快速和有效的交流,以便于发现隐藏在数据和信息背后的含义。
5.3技术预测
技术监测之后则该进行技术预测。技术预测是以技术监测获得的历史数据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对具体技术的发展情况做出推测,以便于企业根据预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战略和计划。一般流程如图2所示:
建立在技术监测基础上的技术预测,意即图2中所示的流程中虚线框起的部分已经完成,所以可以直接进入到分析资料阶段。可采用的预测方法都已包含在本文的CTIS方法一节中,这里不再赘述。
5.4技术评价
这里的技术评价是指给出某项技术具体的评价结论,以便于决策者从诸多备选技术中做出选择。
建立在技术扫描、监测和预测基础上的技术评价,因为已经进行了广泛的情报搜集和分析,所以就直接进入到根据评价目的、准则等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选择评价方法阶段。之后进行技术影响识别、评估,最后进行总体评价。技术评价的结论要记录到CTIS以备决策者使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是常用的技术评价方法。
技术扫描、监测、预测和评价这四种CTIS工作模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预测和评价要以扫描和监测所得到的数据和信息为依据,扫描、监测的目标选择也要基于预测和评价所得到的结论。
【关键词】Games-to-Teach;外语;教育游戏;概念模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5―0062―04
Games-to-Teach项目提出的“现代教学法+艺术化游戏环境=下一代教育媒体” [1]的理念,对我们目前的教育游戏设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该理念主张将游戏融进教育,将学习与娱乐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相关学科的知识,这种游戏化的学习方式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Periodista”概念模型是MIT学科专家们合作而提出的,它为外语类教育游戏设计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尝试性的答案,指出了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
一 Periodista概念模型特色分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非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Periodista”通过提供双倍娱乐 (可观的视觉、扣人心弦的剧情、复杂角色,成瘾的游戏)和一个富有交互式的环境,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有效的融入教育游戏之中。具体来说,在“Periodista”的虚拟学习环境(游戏情境)中,通过创设一些吸引人的角色,提供45个极小的适合语言课日程表的游戏挑战,并且适合于每个学生的水平的个人语法和阅读挑战,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西班牙语的能力。需要说明的是:该游戏并不是要代替西班牙语传统课堂教学,相反,它设法提供一个学习情景,学习者通过反复练习来学习和巩固课堂知识。
1 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在一个编辑部里,主编Juan Martinez将想要当摄影记者的学习者送到讲西班牙语的世界去旅行,并要求学习者在旅行中拍摄一些能引起轰动效应的见闻照片,因此学习者的西班牙语将要经受考验。
2 角色
游戏开始时,每个学习者都可以选择一个主要角色来扮演,同时还有一些智能化的NPC。角色属性(见表1):
3 游戏情境
(1) 游戏场景
游戏发生在几个讲西班牙语国家:西班牙、墨西哥、阿根廷、波多里哥、委内瑞拉、智利、厄瓜多尔、古巴等等。 学习者带着每个使命的去参观不同的地点,那里也会发生一些事件,学习者能在每个城市街道转悠,那里有栩栩如生的行人,报亭,通过的汽车等等,玩家能进入选定的商店或者办公室。
(2) 游戏目标
提供一个讲西班牙语的真实的语言情景来助学。该游戏倾向于练习听和读,同时也扩展到说和写能力的培养。
共有两种学习活动类型,即:基于目标式学习和基于文化意识的学习。“在基于目标式学习活动中,每个学习者都会有一系列具体使命,学习者要能够操控每个情景。游戏提供一定的语法、词汇和文化意识等相关内容来提高玩家的技能。而在基于文化意识的学习活动中,每个情景中都创设了两个难度等级:一级是通俗易懂的介绍,在每个使命中,编辑Juan都要求学习者给出一个和事件相关的典型的、具有象征性的报告,为了完成任务,学习者必须对事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所了解;二级是熟练掌握,玩家通过和身边的人交谈从而发现冲突事件,且还会因对事件的评论而受到不同奖励。”[2]
(3) 游戏任务
游戏中的任务有用西班牙语听、读和沟通;练习语法和对文化的敏感,在每次交谈中,学习者通过游戏给出的菜单选择合适的回复;在讲西班牙语的世界里寻找扣人心弦的事件;通过多方面地观察每个事件,达到理解事件态势之目的;与其它摄影记者的竞争,以设法在每个新闻会议中出版大量图像。
(4) 音效
游戏中存在的音效有:广播、当地西班牙人交谈的声音、背景音乐、警报器、汽车声、相机快门声等,这样当玩家走动的时候,通过广播能了解到很多城市的信息,并通过其它的音效来增加学习者的临场感。
二 教育性与游戏性的融合
尽管,“Periodista”游戏是基于Games-to-Teach项目所倡导的“现代教学法+艺术化游戏环境=下一代教育媒体”的理念下设计的,但其无论从游戏性与教育性融合方面,还是从游戏的内容设置、级别设置、要素设置、学习者控制设置等方面,突现出其精当的结构设计思想。这种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进行深度探究。
1 内容设置
“Periodista”设计初衷并非取代课堂授课,而是提供了一个环境,让学习者练习课堂所学知识。为此,游戏级别和要素的设计与传统课程有很强的对应关系(见表2)。
4 学习者控制设置
教育游戏是要让学习者能够沉浸其中并主动参与游戏的学习活动,使其能在获得娱乐体验的同时学业也获益的前提,是级别要素和学习者控制的设计与学习者年龄相适应。“教育游戏的设计更要注意要素与游戏技巧的平衡,教育性与游戏性的平衡,只有在二者比重协调的条件下,学习者才能在游戏中自然沉浸。”[3]在该游戏中,学习者控制包括:控制照相机(例如聚焦,迅速移动,选择正确的地点照相);决定花费(如:住旅馆、看电影、运输、翻译等等);通过交互菜单和别人交流,以此来测试每个词组的作用,还有一些学习帮助,例如望远镜,字典,有偿译者等。这些学习者控制,比较好地解决了级别要素与学习者控制的平衡问题,也与该游戏的目标对象的年龄特征相适应。
三 Periodista概念模型对外语类教育游戏设计的启示
“Periodista”概念模型对我们设计外语类教育游戏的启示是多方位的,笔者从目前已有的外语类教育游戏的现状出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尤为直接而重要。
1 灵活性
目前多数外语类教育游戏皆为封闭的系统,内容的灵活性、教师参与度极低,难以满足教学需求。而“Periodista”概念模型中,教师能根据游戏的内容来选择教学内容,能对每个玩家安排一些挑战,这些挑战用于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减少其常犯的错误,有效地将游戏任务迁移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中来。
2 情景性
语言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要会读、写,还要能听、说,能自如地使用才是最终的目标。情境学习理论的研究者认为,真正的完整的知识(即学什么和如何学、如何用的结合)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的。而“Periodista”概念模型所构建的虚拟学习环境,使学习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类似于现实生活的语言环境,对培养学习者语言应用水平非常有效。另外,学习者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以参与到这个虚拟情境中,通过和成员的交流、互动和合作来达到有效学习,既能激发学习动机,又能达到情境学习,培养综合能力之目的。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的促进学习者将在游戏中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3 能力培养的基点
相对于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是教育游戏更为关注的目标。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都存在着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认识智力等方面的智能。只是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倾向,才表现为智能差异,代表了每个学生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展。由于教育游戏往往充满了挑战,为了完成任务,学习者综合各种信息,千方百计解决问题。因此,在设计外语类教育游戏时,不仅应该停留在关注学习者学会外语知识也就是言语/语言智能的培养层次,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智能组合来设计情景、级别要素、学习者控制等,达到培养学习者的动作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的,使学习者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4 与课堂教学之关系
有专家已经指出,因为游戏中有很多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可能会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在McFarlane等人进行的类似的研究中,通过对教师和家长发放调查问卷,他们认为尽管游戏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数学能力、协作能力等,但是将游戏用在教育中最大的障碍是游戏内容不一定和课程内容一致,并且在游戏中培养的能力不一定能得到教育当局的认可,不一定有助于通过升学考试。”[4]因此,教育游戏的内容设置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而“Periodista”概念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四 结语与反思
外语类教育游戏在外语教学中表现出了强大的魅力,各种理想化的模型已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游戏产品,并为学习者与研究者所了解与使用。但是,要将教育游戏软件普及到外语教学中,还需要游戏设计者、游戏制作者、教师、专家等诸多方面人士的共同努力。如何开发出既好玩,又能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的理想的教育游戏,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亟待探索:
1 如何解决教师和学习者的教学和学习观念问题?
2 如何设计游戏及分配游戏配套资料中的知识?
3 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者的高阶能力?
4 如何评价从游戏中培养的高阶能力?
5 如何设计教育游戏,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Periodista”概念模型对于大家进行外语类教育游戏设计、开发、应用和研究能起到一定借鉴作用,同时更希望广大同仁共同关注,促进实用、完整、科学的外语类教育游戏设计理论的建立,使外语类教育游戏早日普及到课堂中。
致谢:本文在成文过程中,陕西师范大学知识媒体研究所的马红亮、贺宝勋老师,以及金燕、陶力源、王建武、刘庆圣、隋志华、解素敏、张丽芳、孙彦青几位硕士研究生共同参与了讨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MIT. Games-to-Teach Project Research [EB/OL].
[2]MIT.Periodista[EB/OL].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育教学 概念模型 意义 兴趣 对比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193-01
新时期,无论站在大学的视野、中学的视野、还是小学的视野、又或者低年级孩子的视野,数学建模的本质,正在于它更突出地表现了原始问题的分析、假设、抽象的数学加工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建模,就是不断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例或现实原型出发逐步抽象、概括建立起某种模型,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其实,更好的概念教学会让所学的概念与无形之中映在学生的头脑中,并形成正确的概念模型。而现实的概念课堂上,往往都是老师用滔滔不绝的语言来冲击学生的头脑,硬性灌输给学生的,所以在具体的题目中应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时,很多孩子都会一头雾水,对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不透彻,对题目也就无从下手。面对这种情况,小学阶段概念模型的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
1 正确认识数学概念模型思想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中着重说明,“数与代数”中模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与函数、方程组、方程、不等式等都同属于基本的数学模型;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以便解决和应用数学模型这一数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数学,让价值观、情感态度与思维能力等不同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与进步。这就要求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看作是建立数学模型的机会,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让学生能够自觉运用数学方法解
决、分析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模型指的是对照某一种事物的数量或特点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运用形式化的数字语言进行概括的数学结构。就某种意义而言,数学中的数量关系、性质、法则、概念、方程、公式等都能称为数学模型。如数学中的三角形,是自然界中最稳固的形状,我们可以在自行车上看到三角形的应用,自行车的横梁与两个车轮之间构成一个牢固的三角形,这些都能反映事物都是一个拥有共性的数学模型,能够描绘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数学模型具有精确化、典型化与一般化的特点。模型思想即对于需要解决的问题,创建相对应的数学模型,通过研究数学模型从而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式。“模型化”数学思想是重大数学思想方法当中最受关注的一种,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建立模型思想成为了刻不容缓的教学任务。从生活中寻找概念模型,不断的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水平。
2 构建小学数学概念模型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营销效应 妊娠妇女 生活形态圈
一、引言
家庭在营销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家庭是社会中最重要的消费者购买组织,家庭成员又构成了最有影响的主要相关群体。女性在家庭决策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一方面表现为在家庭消费中女性拥有绝对的决定权,另一方面表现为女性个人消费力强大。对营销者来说,女性的重要性还表现为她们作为一个群体具有为数众多的人口。根据2005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直至2004年止,中国女性(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省的人口)达到6.3亿人,其中城镇女性人口达2.63亿。由此可见,女性作为个体或作为家庭购买成员都是非常重要的市场力量。
女性一般都要经历一个特殊的阶段――妊娠。这是女性在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过渡时期”,也是一个家庭很重要的生命周期阶段。按传统的社会性别制度规范,家庭是女性的重要场所,家庭生命周期的内容、模式及变化对女性的影响最大。因此,处于妊娠阶段的女性在购物、休闲的态度和行为上或者叫生活形态上会发生改变,这对营销者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根据2005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4年大陆已婚育龄妇女人口总数为2.55亿人,该年出生婴儿数是1593万。如果按照一胎只有一个婴儿的概率,1593万约为该年中国大陆妊娠妇女的人口数,这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据保守估计,一位城镇妊娠妇女在其短暂的妊娠期至少要花费2000元人民币,这意味着2004年的妊娠消费品市场就达133亿元【1593万×(2.63亿÷6.3亿)×2000元】以上,其中还不包括农村妊娠妇女的消费能量!以上数据显示出中国妊娠妇女作为一个特殊的、巨大的消费群体,正在中国消费品市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呈现出巨大的消费潜能。
鉴于女性的重要性和妊娠的特殊性,中国女性妊娠阶段生活形态在营销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在消费者行为学视觉下研究中国女性妊娠问题,值得学术界作深入的探讨。
二、文献综述
生活形态术语最早以短语形式(Style of Life)出现在社会学领域,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广义的生活形态是指人的全部生活活动的总和,而狭义的生活形态仅仅指人们的物质消费活动和由他个人支配的闲暇时间活动的方式,即消费生活形态。随着西方社会进入消费社会,消费生活形态研究取代了生活形态的研究。
生活形态的概念在1963年被美国学者Lazer引入到营销学领域,Lazer认为,生活形态是“整个社会或社会中群体的独特生活模式”(1964)。而在消费者行为范式中,生活形态则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定义:它反映消费者对怎样花费时间和金钱的态度以及所做的消费抉择的形式。
目前,在国内外主要相关刊物中,关于妊娠妇女生活形态的研究主要是从医学、人口学、女性学、营养学等学科角度展开的,研究的内容包括生活形态与生殖健康的关系(朱慧莉,2004;樊尚荣,2004;)、生活形态与孕期保健水平的关系(葛学凤,2004)、生活形态与生育观念的关系(王树新,1994)以及孕产妇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沈惠琴,2003;王青梅,2004)等。
三、妊娠妇女生活形态圈概念模型
1.妊娠及妊娠妇女的界定
妊娠在医学中的概念是指母体中新个体产生的过程:包括受精、着床、胎儿的成长以及分娩。妊娠妇女也称怀孕妇女(简称孕妇),在医学中是指处于妊娠过程的妇女。本文所研究的妊娠妇女是指处于从证实自身怀孕后至胎儿即将分娩前的这一阶段的中国女性。这一点与医学上的界定稍有不同。
2.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
妊娠是女性生命周期中很特殊的生理过程。女性在妊娠过程中母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例如生殖系统及的变化等。母体的生理变化会直接导致其心理的相应变化。这些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会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妊娠妇女的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也是其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具体反映,这主要体现在对时间和金钱花费的态度及相关的消费抉择上。这些态度和抉择行为的相对稳定就形成了妊娠妇女的生活形态。
妊娠妇女的生活形态首先表现为妊娠妇女作为个体的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在传统的或是集权式的社会中,个人的消费观念往往受到社会、等级、村落或家庭的支配。而在一个现代的消费社会中,人有着更多的自由度去选择一组产品、服务或活动来体现自己,并反过来创造一个跟他人沟通的社会身份。妊娠妇女的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决定了其对产品和服务的质和量的选择与购买,也影响其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及最后的处置。
妊娠妇女的生活形态同时表现为她们作为家庭的主要成员而影响家庭整体的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在计划生育政策和传统生儿育女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家庭的消费和购买往往表现为以妊娠妇女为中心的消费和购买。这不但表现在夫妇二人为单元的小家庭的生活形态上,还会表现为男方和女方各自父母的家庭层面。尤其是中国特有的独生代所组成的家庭,孕妇的生活将强有力地牵动年轻夫妇双方父母的心。这时,孕妇的生活形态就会扩展成为一个家庭甚至几个家庭的生活形态。
3.概念模型的理论定义
根据以上理论推导,妊娠妇女的生活形态能对其他个体、家庭和机构产生磁波效应,具有吸纳(把别人的生活形态改变成近似或等同于孕妇的生活形态,例如丈夫的生活形态)、共振(使别人的生活形态做出某种程度的调整以适应孕妇的生活形态,例如双方父母的生活形态)与辐射(对其他人的生活形态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不会改变其原有的生活形态,例如亲朋好友和社会组织)的功能,从而形成一定范围的妊娠妇女生活形态圈。
因此,妊娠妇女生活形态圈概念模型实际是指妊娠妇女生活形态对其他个体、家庭和机构所产生的吸纳、共振、辐射的磁波效应。如图1所示:
图1 妊娠妇女生活形态圈
4.概念模型的数学表达方式
每个妊娠妇女都会形成大小不同、性质各异的生活形态圈,从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消费集群(consumption constellations)。生活形态圈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妊娠妇女及其家庭社会关系网络的大小,而妊娠妇女生活形态圈的性质差异则取决于妊娠妇女本身对生活形态的个性化选择。
由此可见,妊娠妇女的生活形态不但涉及孕妇个人,而且还与其广泛的社会关系相关,从而形成了我们称之为妊娠妇女生活形态圈的消费集群。这种妊娠妇女生活形态圈,可以用数学模型加以表达:
(SØi是指孕妇i生活形态圈所产生的消费集群,Li代表孕妇i的生活形态,Lj是指与孕妇i相关的j的生活形态,Aij是指与孕妇i相关的j的生活形态受孕妇i所影响的系数。j可以从1到n,说明孕妇i的社会关系的广度。)
由于生活形态可反映为可支配收入的分配,因此,这个数学模型不只是定性说明孕妇生活形态与相关个人的生活形态的关系,还可以定量表达不同分配项目下的孕妇生活形态与相关人员的生活形态关系。
四、妊娠妇女生活形态圈营销效应
根据妊娠妇女生活形态圈理论,妊娠妇女的生活形态会对其他个体、家庭和机构产生影响,营销者对孕妇生活形态追求的满足与否,同样会通过孕妇影响到其圈内成员的满足度,从而对整体社会、经济与文化产生扩散式影响。我们把营销的这种影响通过图2表示如下:
图2 妊娠妇女生活形态圈营销影响效应
上文提及,拥有1593万人口、年均消费力在133亿人民币以上的孕妇群体,其在中国消费品市场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下面我们用孕妇生活形态圈的数学模型标示孕妇生活形态的总体市场力量:
(SØk是指第k年的孕妇生活形态产生的总体的消费集群,m代表第K年的孕妇总量,i代表第i个孕妇,i可以从1到m;Li代表孕妇i的生活形态,Lj是指与孕妇i相关的j的生活形态,Aij是指与孕妇i相关的j的生活形态受孕妇i所影响的系数。j可以从1到n,说明孕妇i的社会关系的广度。)
对中国孕妇生活形态的研究意义不只体现在一般的、总量的分析,还在于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还有许多亚文化群体。在不同的亚文化群体下的孕妇生活形态会体现出不同的亚文化特征。对营销者来说,确认和了解这些细分市场,不但能在策略层面从纵深上有效地满足孕妇的生活形态所产生的各种需要,而且还是企业开展市场竞争的战略要求。
五、结束语
中国妊娠妇女消费群体凭借其庞大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消费潜力以及在家庭中的核心位置,正在中国消费品市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然而,至今尚未有全面、系统、实证的中国妊娠妇女消费形态研究。本文根据妊娠妇女生活形态实况,从消费者行为学的视觉开创性地提出了中国妊娠妇女生活形态圈概念模型,指出了妊娠妇女生活形态对其他个体、家庭和机构所产生的吸纳、共振、辐射的磁波效应,以及由此产生的消费集群营销效应。由此可见,孕妇生活形态的研究,不但具有学术意义,还有实践的指导意义;不仅是企业微观的要求,也是社会宏观的需要;不只产生经济上的功效,还会产生积极的政治和社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005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95-114.
[2]迈克尔.R.所罗门,卢泰宏.消费者行为学(中国版,第6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9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