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通工程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轨道交通课程;交通工程专业;交通安全法;业务素质课程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轨道交通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高铁的总里程达到1.8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的总里程数将高达15万公里,覆盖全国交通网络。目前,在许多大中型城市中,得到批准建设轨道交通的有45个,规模近3,500公里,总投资近3万亿元。自2000年起,山东科技大学就已经开展了有关轨道交通设计的工作,在其技术指导下,青岛的轨道交通总长度超过300公里,为交通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远大的发展空间。其中,轨道交通课程主要包括线路设计、轨道工程、轨道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和系统设计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因此,强化教学方法在教学培养中的作用对提高轨道交通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情况而言,轨道交通教学方法仍以传统教学为主,如“讲练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四步疑教学法”等,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使学生准确把握学习重点,学生往往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为了适应新时代对轨道交通人员的新要求,对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对提高轨道交通工程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交通工程专业轨道交通课程教学方法的现状
据调查统计,我国高校交通工程专业轨道交通课程教学方法较为陈旧,通常都是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不仅教学环节相似度很高,教学理念单一,单向思维定式严重,而且很难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是轨道交通课程教学方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轨道交通课程设计环节存在不足。
由于轨道交通课程从属于交通工程专业的某段线路或区间的设计和计算,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大量的设计条件,使其有足够的空间去理解操作方案。但这种课程设计模式使得教学形式单一,设计周期较短,考核机制松弛,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学习和钻研。第一,课程设计安排的简化现象比较严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课程设计至少包括路基、区间隧道和车站等项目,教师过多的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法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到教学内容的真谛。据调查,实践教学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出现的,课程设计简化的倾向十分严重,有的教师会压缩课程设计的实践,有的教师会将设计内容精简,从而降低了设计难度。这样会直接导致学生将理论公式照搬照抄,忽视了实践中的诸多因素。同时,由于教师布置的设计内容每一届都很相似,因此设计模式和成果也多半是模仿而来,与实际要求的效果相差甚远,这也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埋下深深的安全隐患。第二,轨道交通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性较低。在交通工程专业中各学科之间应该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起到了一定的承上启下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侧重专业知识和理论内容,忽视了其他学科与轨道交通的内在联系,使得各学科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导致学生的学习体系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甚至造成思路混乱。第三,轨道交通课程设计考试过于宽松,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该设计的考核多以提交设计报告为主,设计的环节没有设置任何反馈机制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学生的设计理念、思路、方法更是得不到清晰的反馈,长此以往,错误的观念得不到纠正,会逐步累积成错误的工作习惯,产生的后果难以估量。
(二)轨道交通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我国在开设轨道交通课程的高校中,实施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占绝大多数,即将精讲、PPT和图片浏览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存在教学环节相似、手段单一的问题,依旧是课件、讲解满堂灌的旧模式,很多学生反映课堂中所学知识不如“试验训练”和“课程设计”的环节收获多。因此,实现多角度、多系统开拓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方法和模式成为改善教学的主要问题,将教学重点转移到突破单向、定向思维,采用启发式、主体式教学法上来。
二、提高交通工程专业轨道交通课程教学方法的建议
近年来,轨道交通课程中的工程实践能力逐渐被广大高校认为是交通工程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专业素质之一,因此其教学方法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改进。基于对现状的分析,主要从教学内容、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
(一)加强轨道交通课程设计在日常教学中的地位。
实践是轨道交通教学课程的根本,上海交通大学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回归工程实践”的口号,在国外,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所占学时高达40%~45%。因此各大高校也要树立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的教学理念,适时制定出适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专业方案。建议适当压缩理论教学课时,丰富理论教学形式,从而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提高课程设计在轨道交通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加强课程设计在日常教学中的地位并不意味着要忽视精讲教学。精讲同样是不可忽略的关键环节,通过板书、演示和测试,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状态,值得注意的是,精讲不能以传统的传授方式进行,而要实现教学的多维突破,如教学中存在公式复杂、概念多、构造规定多等情况,这种推导严密的内容让学生往往难以适应,这需要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际轨道建筑为例进行讲解,降低了学习和理解的难度。
(二)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关联性教学。
在创新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要树立专业课“全科设计”的教学理念,即轨道交通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本学科的知识,还要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环环相扣,相互关联,推行模块化教学。同时,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体现学科的发展前景,将与专业发展相关的前沿技术的新理论、新方法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合理采用多媒体实践手段,用更容易理解、记忆和贴近工程形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注重教学的互动性和即时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方法是交通工程专业轨道交通课程的关键环节,单一的教学法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多模块、多维度的教学理念应被应用到轨道交通的实践教学中来,不断强化课程设计对提高理论教学质量和深化毕业设计教学效果的作用。在考核机制上要推行随堂考核和成果答辩考核,严把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严谨、务实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苏会锋,靳露.交通工程专业轨道交通课程教学内容研究[J].大学教育,2015,9
[2]郭文荣,于丽杰,高宗余.应用型大学《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综合课程设计》课程建设与研究[J].办公自动化(学术版),2014,9
[3]刘陕南,石嵘.主动式教学在地下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文教资料,2014,29
[4]车广侠,于慧玲.《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施工与维修》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市场,2011,49
[5]彭涌涛.信息化教学资源在轨道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26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实践能力;要素分析;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289-02
引言
由于交通运输业属于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道路运输组织与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效率水平,社会对于道路运输的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国家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要适应交通运输专业工程实践性强,与运输生产活动的联系紧密的特点,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上就要强调专业技能、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一、工程实践能力内涵与基本要素分析
所谓工程实践素质[1],除包含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外,更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作为21 世纪的工程人才,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应受到工程实践素质的初步教育,即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群体意识、环境意识、社会意识、经济意识、管理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律意识等。
从具体内容上来讲,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应该包括工程意识、基础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等四个层次 [2],这四个层次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逐渐深入、逐渐升华的过程,对学生的要求不断提升的过程。从知识体系上来说,工程实践能力包括工程科学理论、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国内交通运输专业人才需求特点与现状
根据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以下五类[3]:(1)政府运输管理部门;(2)运输企业;(3)院校及科研单位;(4)交通建设企业;(5)物流企业。上述企业与部门明显的特点是,各个岗位需要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来自最新企业对人才招聘条件的调查,中国已有80%的企业在考核应聘人员时,其首选目标上,选择了综合能力的高低而不是成绩的好坏,对工科而言,而综合能力的高低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工程实践能力。
但目前来看,交通运输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还存在以下不足:(1)思想上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目前中国的交通运输专业培养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重课内、轻课外的现象。教学计划中缺乏对各种实习、实验的总体设计和综合全面的考虑。(2)传统工程实践教学侧重于对理论教学解释、验证和简单延伸,主要为理论教学服务,对交通运输专业应用背景较强认识不足,未能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出发对传统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没有建立和完善相对独立且能支撑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3)实习等工程教学流于形式。由于企业接受短暂的实习生害怕影响正常的生产秩序,不愿接受实习生,使得交通运输专业的实习往往是走马观花,有些甚至是流于形式,部分学生往往找个单位盖章表明实习了事。学生难以亲自参与运输过程,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4)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偏低。在许多工科院校,中青年教师大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接受工程实践训练,导致他们普遍缺乏现代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培养和工程实践经验,对企业的研究开发、规划设计和生产经验活动过程不熟悉,使得其授课往往不能理论联系实践,学生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三、交通运输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对策
根据现代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中,要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针对交通运输专业特点,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开展实践能力培养的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实践活动兴趣。针对交通运输专业教学内容与实践特点,避免片面的理论教学模式,要激发学生的实践活动兴趣,可采取诸多的课外活动,让专业学生参与其中,并主动去实地调研,与实践结合区思考创新。如举办交通运输设计大赛、交通运输案例设计等,通过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实践活动兴趣。通过进行课外科技活动的目的,一是促使学生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培养科技意识、创造精神、科研能力等;二是促进学生的科技文化知识的应用,促使其转化为生产力;三是促进学生智力优势和知识优势的发挥,以利于科技知识发展、创新。
2.采取各种途径有力提高交通运输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素质。一个好的实践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知识和技能:理论方面包括专业(交通运输)知识和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实践方面包括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演讲能力、教学观察指导能力等。此外,还应掌握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实习育人能力。对交通运输专业来说,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优化科研环境,鼓励青年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横向科研课题研究。目前,青年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参与科研工作,在科研中,迅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做这些项目,青年教师不仅能深入本学科的知识前沿及工程实践应用,而且可以使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从而锻炼、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2)校企挂钩,为青年专业教师工程实践创造条件工程实践经验和工程实践能力主要通过工程实践锻炼而获得。高校为企业提供理论支持,企业为高校教师提供实践的平台,从而实现了双赢。(3)鼓励青年教师走向企业或其他单位,从事一段时间的实践工作后再走向教学岗位。或者直接从企业与其他非教学单位引进教师。
3.产学结合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地方企业真实的工程环境和生产条件是地方性院校宝贵的办学资源,通过协商,学校可与企业横向联合,建立了长效的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制定和完善了相应的质量监控与运行管理机制。建立方法可通过与以前学生实习过的单位联系,建立单位档案,事后进行回访交流,建立了互敬互助的关系;或和每年需要实习生较多的单位进行战略合作,签订中长期实习协议书或授予其我校“教学实习基地”招牌。
4.给予工程实践足够重视,构筑独立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与实习体系。要建立和完善符合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人才需求域、人才素质结构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关系,正确把握宽基础与专业的关系,按照需求领域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建立和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交通运输人才需求领域具有三层结构:(1)最底层是交通运输所对应的人才需求域,第二层对应的是交通运输业,第三层对应的是交通运输业的若干个专业方向。(2)人才素质结构的第一层是具有工科的以交通运输相关的统计、经济、管理、优化为主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第二层是具有在交通运输业内从事一般的技术、管理、科研的能力与素质,第三层是具有在交通运输专业内某个专业方向上从事专门工作的能力与素质。
5.构筑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实现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双师型教师就是那些既具有高校教师任职资格,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高水平教师。同时,为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制定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评价标准,构建一套适于本校实际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对“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评聘和工资待遇等方面要做到客观公正,对其评价标准须要面向工程实践和专利创新,而不能单纯看重其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获奖等级。
6.重视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考核。构建客观的、可操作性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评价体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评价、考核的标准和方法必须便于操作,具有可实际操作性,能够量化判定,否则一切都是空的,也就是说考核标准和方法应该可以分解为一定的量化指标,能够用这些指标来客观、科学地定性和定量地评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定期考核教学效果,形成质量保证和监控系统,确定专业知识应用、思维判断、创造创新、工程实践计算和设计、团结协作等工程实践能力的评价要素,确定电气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提出评价的操作及过程控制方法。
结语
目前,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交通运输专业不仅仅是培养工程师,而是培养懂科技、会动手、善管理、重效益、有素质、能竞争的跨世纪人才。高校只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积极探索,构建先进完善的交通运输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相适应的专业教师队伍,才能有效地保证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进一步提高,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光复.加强工科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青年科技,2005,(3):18-19.
[2]王建胜.高校工程实践教学中的素质培养[J].高教论坛,2007,(6):100-102.
[3]孟俊焕.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3):102-104.
[4]马驷,彭其渊,王琳,朱志国.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95-97.
[5]李锦春.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14):56-58.
【关键词】实习 实践环节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44-01
盐城工学院交通工程专业于2006年成立,隶属于材料工程学院。为主动适应当地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分析当代交通科学的特点和趋势的基础上,经过广泛的社会需求调研,以及结合我校以及材料学院的特点和专业优势,确定了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即能够从事交通工程施工、监理、检测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交通工程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政府机关等部门从事施工、监理、检测、设计、研究开发、管理、经营、教学等方面工作。
毕业实习是本校交通工程专业本科阶段除毕业设计论文外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它是将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的过程,同时也为学生后续的工作学习提供一次试炼的机会。毕业实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高校培养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打下基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我们制定本科阶段交通工程毕业实习的内容提出了挑战。
1.毕业实习现实环境
1.1 现状
1)本校交通工程专业教师理论知识扎实,科学研究能力强,但现场指导经验不足,造成实践与理论的衔接有一定程度的脱节;
2)盐城市的城市规模较小,缺乏先进的交通运输方式,道路类型也较为单一;
3)稳定的实习基地与实习单位数量较少,单位规模较小;
4)交通工程施工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实习时间、地点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5)缺乏充足的实习经费;
6)毕业实习由于兼顾到软、硬交通的实习,实习内容较多,但时间有限,更多的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实习效果差。
1.2 应对策略
盐城工学院交通工程专业教研组针对目前毕业实习所面临的形势,结合其他专业的实习经验,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主要表现为四方面:
1)学院积极努力创造条件,发挥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与企业建立联系;
2)实习地点考虑盐城和南京两地,盐城市进行道路、桥梁施工等方面实习,南京市考虑城市交通、运输、规划等方面实习;
3)实习方式采用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在盐城市集中实习,南京市分散实习;
4)交通工程施工存在长期性、季节性等方面因素,可联系多个施工现场以及施工阶段,组织学生按照施工顺序参观学习多个施工工地。
2.毕业实习方案
盐城工学院材料学院是学校的老牌强势学科,其包含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等6个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属于其中之一。交通工程专业依托材料学院的优势,建立起与交通材料相关方向的专业特色。在制定毕业实习内容时,就需要考虑交通工程专业本身的基础内容以及交通工程材料的制备、成型、养护、检测等内容。具体实习方案从三方面展开。
2.1实习安排
1)时间安排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时间为4周,考虑到考研的影响,以及后续毕业设计论文的衔接,安排在本科阶段第八学期1-4周进行。
2)组织安排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指导教师分为两类:一类是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生活以及相应的实习任务;另一类是校外指导教师,主要邀请工程所在地的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等进行现场讲解。
安全管理工作责任由专业系主任总负责,每班配备2位指导教师负责。
3)地点安排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考虑盐城和南京两地(包含两地往返途中实习)。
2.2实习内容及目标
1)了解混凝土搅拌站、沥青拌合站的生产过程,特别是其工艺过程,并对主要工序的生产方法、工艺制度、工艺参数、工艺规程及质量控制方法等;
2)了解道路、桥梁施工全过程,以及施工中主要设备、规格、型号、技术性能、工作原理及主要优缺点等;
3)了解道路、桥梁的设计过程,受力途径、内外业,熟悉施工图纸等;
4)了解城市立交、城市道路交叉口的特点、设计要素、交通组织、信号配时以及适用条件等;
5)了解高速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类型、设置原则及设计要素等;
6)城市交通组织系统、交通管理、城市交通运输方式等。
2.3 实习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包含两方面成绩:平时表现与提交成果。平时表现占50%,提交的成果占50%。
3.毕业实习实践教学改革
交通工程专业是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学科,就业趋向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因此,在毕业实习实践教学方面做出了多项改革措施。
3.1 实习管理科学化
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期间强调“安全第一,层层管理,责任到人,互相监督”的思想,由系主任、指导教师、班长、组长、成员的组织管理体系,制定多项安全管理措施,对实习学生进行动态管理。
3.2 实习教师全面化
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决定着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交通工程专业实习教师由本校高中级职称教师和校外项目负责人、项目总工、企业负责人等人员联合组成。实习教师队伍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具备丰富的现场经验。
3.3 实习模式多样化
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采用讲座、录像、现场观摩、实际操作等多种学习手段组成。针对不同的实习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能够将实习与理论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真正的掌握理论知识。
3.4 实习内容具体化
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印制了《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指导书》,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实习内容及相关理论知识组成,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有方法的学习实习内容,从而达到实习的目的。
3.5 实习报告规范化
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印制了《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要求学生按照实习内容、报告书的规范,每天撰写实习日记,并附有实习相关证据(如照片、车票、绘图等),最后并撰写实习心得总结。
4.结语
毕业实习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系统问题,单靠某一环节的加强或某一方面的管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与理论教学配合以及实践教学各个环节提高,需要各方面齐抓共管,才能真正的提高毕业实习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安邦,唐安国,唐玉光.高等教育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育出版社,2006:29-31.
关键词:交通科技大赛;交通工程;品牌效应;认知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005-02
1977年恢复高考,高考的录取比例仅为4.8%,录取人数27万,而我国当时正处于人才奇缺的状态,这些高校毕业生远远不足以满足社会建设的需求,当时的学生就业几乎不需要考虑专业因素,就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做出自身的贡献[1]。但是自1999年开始高考扩大招生以来,当年录取比例就高达56%,录取人数160万,随后的高考录稿人数比例中,逐年增加,到2012年时,录取比例高达74.86%,录取人数达到685万,从2009年到现在每年600多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2]。在主要激烈的竞争下,除了学校品牌效应会为学生就业加分外,更大程度还取决于学生所学专业的品牌效应。名校名牌专业是高考学子梦寐以求的最好的选择,但是竞争也非常的激烈,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以及社会认知的不断变化,学生在高考报志愿,选择学校时会理所当然地更多地选择名牌专业,而不愿意去报考名牌学校的冷门专业,比如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改变,以及国民环保意识增强,曾经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锅炉行业快速萎缩,导致连985高校的锅炉专业学生就业压力都非常大,而一些二本、三本的品牌专业的毕业生却供不应求[3]。可见专业品牌效应在学生就业及申报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所具有冶金背景的高等院校,在材料和机械领域都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但是其交通工程专业在2002年才开始招生,在学校却属于新兴学科,其品牌建设对专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报考该专业的热情和以及其就业质量。
一、交通科技大赛及我校组织情况
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是国内第一个由诸多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拥有优势地位的高校通力合作促成的大学生竞赛,是一个以大学生为主体参与者的全国性、学术型的交通科技创新竞赛项目[4]。大赛专业范围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物流等专业,同时涵盖了土木工程(道路与铁建方向)、管理学(交通运输相关)等多个学科领域。自2006年5月同济大学举办首届赛事以来,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届,参赛作品逐年递增。我校于2010年第一次参加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针对武汉公共自行车系统站点配车数和站间调度问题,提交了一个研究型的作品,并获得二等奖。随后学校更加重视交通工程专业发展和交通科技大赛,每年暑假放假前开始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培育下一年的参赛作品,并利用暑假时间进行大量调研准备工作,九月初组织讨论一次可行性研究,进行初期总结,对好的作品提出指导方向,更加深入研究,对有可行性的却不够完善的提出修改意见,继续调研调整,对于没有可行性的或已经过时的作品直接淘汰,继续培育新的作品。寒假前再组织一次答辩,对于仍然没有可行性的就完全淘汰,其他作品进入完善阶段,分别于三月、四月再组织两次答辩,淘汰一部分作品,对优秀作品进行巩固,接到组委会通知以后再最后确定参赛作品。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与重视下,经过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在交通科技大赛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自第五届交通科技大赛开始,每一届都有获奖作品,其中斩获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二次,三等奖一次,优秀奖二次。尤其是2015年的作品《“星形”同步左转信号控制方案设计及仿真》获得了评委会的一致好评与赞赏,该作品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二、科技大赛对专业建设的影响
1.第一申报率影响。由于交通工程专业在我校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加上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对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认知度不高,报考热情也不大,导致每一年的高考第一志愿申报率不高。但自参加交通科技大赛以后,借助交通科技大赛平台使得更多的学生更加真实地认识了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近年来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第一志愿率申报比例逐年呈上升态势。由最初创立专业时的申报率才12.3%,到现在申报率已经达到了88.9%。上升非常迅速。
2.转专业人数影响。随着高校竞争加剧,教育改革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院校与专业机会。我校每年对大一新生在半学年和一学年时提供两次转专业的机会,通过半年学习,感知认识,如果认为自己不适合某一专业学习或特别感兴趣某一专业,就可以在半学年时提出转专业申请,如果错过了,在满一学年时还可以再申请一次。最初几年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每年提出转专业的人数很多,通过我们调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第一志愿率不高的年代,学生认为不是自己报的专业,不管好与不好或喜欢不喜欢,就直接申请转专业;其次,交通工程专业在我校毕竟属于小专业,短期内无法与有冶金背景的材料和机械等优势专业相比较,所有每年提出往这些优势专业转的学生较多;最后,不乏少数很有主见的学生,明确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提出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这一现象在我校参加交通科技大赛以后发生了变化,每年提出转专业出去的人数越来越少,且逐渐有人开始转入到交通工程专业学习,2014年有两个学生转出去学习半年后又申请转回本专业学习。可见,交通科技大赛对稳定我校交通专业学生人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就业率影响。2002年在创建专业之初,学校在交通行业还没有什么认知度,虽然当时我国交通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我校的交通工程专业第一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在交通行业就业的只占到13.7%,选择其他行业就业的达31.2%,考研的达51.6%,还剩下3.5%的选择自主创业。自2005年第一次参加交通科技大赛以来,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在行业的认知度逐渐提高,2006年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率达到99.3%,其中90%以上都在交通领域就业,主要与中国铁路建设公司、中国公路交通建设公司以及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等大型国有企业签订工作协议。尤其在交通科技大赛中获奖的学生在就业时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多家企业争相竞争。
4.科学研究影响。在本专业创建之初,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科研基础比较薄弱,但随着历届科技大赛的参赛及日臻完善的各项准备工作,本专业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也会激发出一些创新的想法,加上学生的想法有时也开阔了教师的思路,而且,随着每次科技大赛作品的产生,总会形成相应的附加产品,比如申报专利和撰写学术论文,这些都为教师科研课题申报提供优质素材和支撑。在交通科技大赛这个良好的环境激励下,交通工程系科研项目在逐年增加,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在2008年前仅有一项国家自然基金,随着交通科技大赛的参与,以及不断地获奖,现在每年都会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的科研项目资助,以及和相关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工作。去年我校的交通工程专业获得了两项国家自然基金,两项省自然基金,一项科技厅专项基金资助,在科研成果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突破。
5.教学研究影响。由于本专业学生多属于调剂生,骨子里对本专业有一种抗拒心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观积极性,虽然教师通过各种努力,希望改善学生的这种现状,但最终效果总是不太明显。通过参加交通科技大赛,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最终使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步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大好环境。同时在教学研究上也获得了很大进步,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建设了两门校级精品课程,培育了一门省级精品课程,每年获得两项校级和省级教研项目资助。
三、结语
专业品牌效应一直以来在高等院校的招生和就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又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且在武汉科技大学属于比较冷门的专业,其品牌效应直接关系着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生存和发展。从近几年的招生和就业以及学生转专业情况可以看出,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品牌效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主要得益于全国交通科技大赛的影响。交通科技大赛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师学习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而大赛中的屡次获奖也为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获得了很好的口碑,提升了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认知度美誉度,通过品牌建设无论在招生就业还是科研方面都对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耀东,冯建栋,赵晓晴.交通工程理论与实践互动教学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1):77-79.
[2]张诗波,骆勇.从交通科技大赛看我校交通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2):171-173.
1 交通运输专业开设《物流工程》课程必要性
交通运输专业培养具备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等方面知识,以能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物流工程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物流工程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它与交通运输、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技术、工业工程、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物流工程主要有规划管理和运行管理两个任务。在交通运输领域,设计大量的物流基础设施规划、运作管理,属于物流工程领域。一提到物流,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货物运输。因此在交通运输专业具有开设《物流工程》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各高校对物流工程的理解不一,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并且物流工程教学计划需要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的实际情况。根据交通运输的知识能力要求,同时考虑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对于物流工程课程的讲授,应该结合具体行业需求。各行各业都有对物流工程知识的需求,但是,交通专业人才侧重点不同。讲授物流工程,需要结合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生产制造型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对交通运输人才需求量较大单位的具体案例,进行授课。
2 《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考虑目前实际的教学状况,交通运输专业背景,和《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改革需要考虑建设一支了解物流工程现状和发展的师资队伍,实现与卓越计划、flexsim软件辅助和多媒体教学三结合。
2.1 建设校企联合的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
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教师是关键。要通过校企联合,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教师要有计划本文由收集整理到物流企业进行学习,物流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类型,如物流装备制造企业、物流运输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企业、物流中心、大型制造企业的物流部门等,在这些企业进行一个时期的学习,了解社会上物流工程的发展现状和对物流工程的具体需求。利用假期或其他时间,参与物流企业各种实际项目,积累实践经验,并了解物流工程的发展动态和前沿。也可以从各种物流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2.2 课程教学与卓越计划相结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二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物流工程》课程教学,要实施案例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校企合作中企业在国际化信息化的经济环境下,中国目前发展阶段中出现的实际情况作为真实案例呈现给学生。真实案例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能够客观了解行业发展实际状况,熟悉具体操作流程,提高学生综合理解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个人实践能力。
2.3 课程教学与flexsim软件辅助相结合
flexsim是美国flexsim公司开发的,基于windows、面向对象的、用于建立离散事件流程过程的仿真软件。flexsim应用深层开发对象,这些对象代表着一定的活动和排序过程。要应用模板里的某个对象,可以用鼠标把该对象从库里拖出来放在模型视窗。每一个对象都有一个固定的坐标、速度、旋转和一个动态行为(时间)。对象可以进行创建或者删除,并且可以彼此嵌套移动,它们都有自己的功能或者继承来自其他对象的功能。这些对象的参数可以把多有制造业、物料的处理和业务流程快速、高效、轻易的描述出来。同时flexsim的资料,结果和图像都可以利用excel表来读取和输出,可以从生产线上读取实时资料用来分析功能。flexsim也允许用户建立自己的实体对象,从而满足用户自己的要求。
使用flexsim仿真软件进行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让课程内容全面丰富。教学过程中加入flexsim仿真实例后,教学更直观感性,参与性强。掌握了该软件的使用后,学生可根据实际物流工程系统的任务和要求,设计决策变量,设置参数进行任务分配并运行优化,提高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改善教学效果。
2.4 课程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适当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既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变化发展,增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在《物流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众多的物流设施设备、电子产品、规划设计,如果采用传统教学,学生一方面对单纯的文字表述没有兴趣,另一方面也很难想象出具体的实物和规划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阐述各种物流机械设备的外观、参数、类型、特征,讲解规划设计原理、软件开发思路、程序具体运行、参数如何设置、达到什么效果。考虑《物流工程》课程具体章节的实际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式优点,多种教学方式并存,就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