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消费信用论文

消费信用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消费信用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消费信用论文

消费信用论文范文第1篇

从客户角度来看,诚信意识和信用观念淡薄是导致信用卡产业信用风险的主要原因。我国经济发展逐步驶向快车道的同时,社会思想道德领域的建设却显得较为滞后。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一些人缺乏诚信意识和信用观念,只关注经济利益。他们只看到了透支消费带来的诱惑,却缺乏主动定期偿还透支消费的责任感,合同意识和履约意愿十分淡薄,常常延迟还款或不予还款。甚至一些客户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法律意识淡薄,在办理信用卡之初的目的就是向发卡机构骗取透支额度,若信用卡发卡机构没能及时辨别,就会造成损失。在申请办理信用卡的客户中,部分客户对使用信用卡进行透支消费后的还款风险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将信用卡业务简单地理解为透支消费。一些信用卡持卡客户,在办理信用卡业务时只看到了使用信用卡“先消费、后还款”的便捷,却没有认真考虑自己的财务状况。为了获得更高的信用额度,一些客户申请时不惜夸大自己的个人收入,甚至制作虚假的资金证明。当透支额超出自身还款能力时,一些信用卡客户只好通过在不同银行办理多张信用卡,相互还款以求度日,这种做法将风险最终转嫁到信用卡发卡机构。传统理论对于信用卡客户信用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于政府和市场两个主体,即通过政府的计划、指令、法律法规以及市场供求关系和优胜劣汰来建立对信用卡客户的选择、规范和淘汰机制。但是这种机制所能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交易双方信息对称以及理性的完全契约条件。在实际生活中,这种理想状态是不存在的,这就需要人们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实现信用卡产业信用风险的最小化。

2第三配置的内涵和特征

第三配置是指由市场和政府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实施的资源配置,是除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之外的配置力量之和。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主要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精神力量,是支撑人们行动的精神动力源泉,来源于社会意识、精神世界的力量,如世界观、价值体系、道德观念、、思想意识等。(2)社会制度力量,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潜意识规则,包括成文的社会正式制度如乡规民约、社团规章、协会章程等,以及不成文的社会非正式制度如习俗、惯例、社会规范、行为模式等。(3)社会组织力量,是以组织形式存在的第三配置力量,包括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行业协会、慈善机构等。这三种力量在形成机制、表现形式、约束力大小等方面既有区别又有交叉,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其中世界观和意识形态是一种相对隐性和软性的东西,而习俗、惯例、章程等则相对来说更为显性和硬性,约束力也相对更强。同时,这三种力量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行业协会、慈善机构等,往往通过制订规章制度的方式来协调成员的行为,进行利益分配。相对于政府配置和市场配置,第三配置具有自发性、非强制性、广泛性、隐蔽性、实施成本低、高路径依赖性、一定程度的封闭性等特点。

3第三配置在信用卡产业信用风险控制中的必要性

信用卡产业所代表的信用关系体系是我国市场经济安全有效运转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一种可靠的信用关系,并非简单地制作或发放一张信用卡就可以实现。信用关系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制度性契约和长期习俗的混合体,也是一种信用文化和有保障支付历史记录的体现。如前所述,只有在信息完全的情况下,社会契约才能是实现完全契约的效果,在现实不完全契约的条件下,我国需要做两方面工作,一是有必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个人征信体系,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第三配置进一步完善信用卡产业的信用文化。第三配置通常在特殊类型的社会网络关系中起重要作用,比如,亲缘关系、地缘关系、私人交往圈、民间组织网络等,即往往存在于特殊意义的人际关系中。这种特性恰好与我国的信用卡产业发展路径相契合。首先,信用卡产业发展源起于人类信用关系网络。它的产生与发展都以社会网络的结构性变动为前提。在我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社会的信任结构正从特殊信任向普遍信任发展,从而为信用卡提供了发展的土壤。

其次,信用卡产业的分配现状并不完全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的产物,它的分配体系受到了社会结构的制约。只有当一个人或者一个阶层在社会结构中获取了相应的认同时才能够便捷地得到信用卡。最后,信用卡产业受控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信用卡作为货币支付的一种方式,与普通现金支付之间存在用途与意义的区别。信用卡在我国发展初期就被消费文化定义为“高端货币”,界定了它的文化内涵与使用领域,而传统文化则使人们对这种容易导致“负债”的货币保持警惕。文化的二重性塑造了我国特殊的信用卡产业特性。

4相关建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越频繁,对信用的要求越高;社会的信用道德程度越高,信用卡产业的经济运作成本就越低,所以,信用对信用卡产业来说不仅是一种社会规范,更是一种资源。从资源的配置视角看,资源的配置除了传统的市场和政府以外,还存在第三配置,即由社会公共组织或社会公共道德协调机制等方面的配置力量所进行的补充性配置,我国信用卡产业信用风险控制应重视这种良性补充。

(1)积极培育和发展相关专业化的组织,加强信用宣传。如推动诚信建设有关的社会性组织等,它们既不从属于政府,更不屈从于市场,它们的功能主要在于进一步规范和推动相关的行为,以保证信用卡产业信用风险控制在持续和健康的轨道内运行,并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培育模式。同时,要做到信息公开、透明,以加强相关组织的公信力建设。

(2)重视信用理念的培育和信用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诚信价值观,通过社会价值观的支持使信用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借助观念培育、制度激励、道德教化、榜样示范和舆论评价等力量,推进信用传统在信用卡产业实践层面的现代转化。

(3)营造有利于信用卡产业发展的良好信用氛围。以信用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第三配置在信用卡产业发展中要想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对此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除了在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外,还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支持和精神鼓励,对为此做出贡献的个人和其他社会团体给予更多的鼓励,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信用卡产业发展的良好信用氛围。

(4)结合信用卡产业现状对第三配置内容进行重新设计。针对当前的信用卡产业中的信用问题,一方面要在客户中引导他们对现实信用制度的正确理解;另一方面,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在治理消极现象的同时使这些措施被公众所认同。

消费信用论文范文第2篇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姓名边瑶班级金融07(9)班系部金融系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诸暨市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一、选题理由:

近年来信用卡的使用在我国越来越普遍,但其用卡环境仍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已制约到信用卡的使用。据业内人士不完全估计,现在整个银行业所发行的信用卡中,大约只有20%是“活”的,其余80%是“睡眠卡”。另据了解,截至2007年底,中国银行卡发行总量7.62亿,总交易金额35万亿元,但消费交易仅4亿元,只占全部消费额不到5%的份额,其余95%都是现金存取和转账,信用卡的使用率并不高。如今,各种各样的信用卡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店口镇也不例外,持卡消费已日渐成为平常之举,但是据我了解,信用卡业务在店口镇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各银行利用免首年年费、降低发卡门槛等各种手段极力促销信用卡,可是人们的用卡积极性并不高。制约和阻碍使用率的因素成为了店口人们关注的焦点,究竟目前我国信用卡使用情况如何,信用卡的安全问题怎样解决,这都使信用卡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拟实现的目标: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一个镇为范围进行调查,以了解诸暨地区目前信用卡的使用情况,影响信用卡使用率的因素以及信用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综述﹛与本论文(设计)相关的已有研究(设计)成果的综述﹜:

近几年,信用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彭千在《银行信用卡业务使用率偏低》(2004)一书中提到银行对于信用卡现在的发展眼光应放在针对不同的客户发行带有不同增值功能的信用卡上,找寻优质客户,提供他们所需的服务,在增加信用卡发行量的同时增加信用卡的使用率以减少“睡眠卡”。虞月君在《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研究》(2004)一书中提到对于银行方面可以多开展一些刷卡奖励的活动或是增加特约商户数量以刺激消费者消费;还可以添加增值服务,让有此需要的消费者在出示卡时即可消费享用。这些都可以提高卡的使用率。李芳在如何防范信用卡被“盗刷”[n](2007)一书中提到信用卡如果被非法提现或盗用,银行不承担责任,这样将很难保证持卡人的资金安全。所以一方面,应该加强信用卡的立法建设,改善用卡环境,另一方面持卡人可以采取下面的一些措施,以防范信用卡被盗刷以及相关的损失。万晓东,何春雷在我国信用卡用卡环境尚须改善[n]2007,提到(1)利用免息期。先消费后还款,就相当于银行为你提供了一笔无须手续的短期信用贷款,只要在到期还款日前全额偿清当期对账单上的本期应缴款,即可享受免息待遇。(2)利用循环信用,通过适当的负债来换取资金的周转,以降低理财成本。(3)巧用免息分期购物。

四、论文(设计)主体框架与进度安排:

论文主体框架:

一、诸暨市信用卡使用问题的提出

二、诸暨市信用卡使用情况现状调查

(一)、诸暨市信用卡持有量情况调查

(1)信用卡的持有年龄

(2)信用卡的持有张数

(3)不同银行的持有量

(二)、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

(1)信用卡的增长情况

(2)信用卡的使用频率情况

(3)信用卡的功能使用情况

(三)、持卡人安全防范调查

(1)、信用卡的满意度

(2)、信用卡设密码调查

(3)、客户和银行所面临的安全问题

三、诸暨市信用卡使用情况因素分析

(一)、信用卡持有量情况因素分析

(二)、信用卡使用情况因素分析

(三)、持卡人安全防范因素分析

四、诸暨市信用卡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拓宽信用卡的持有量

(二)提高信用卡的使用率

(三)防范信用卡的安全

进度安排:

2008年11月,完成开题报告,并交指导老师修改。

2008年12月~2009年1月,资料收集。

20009年1月,问卷调查的设计。

2009年1月中旬,分发调查问卷。

2009年2~3月,完成论文初稿交于指导老师修改。

2009年4~5月,完成论文。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章:

年月日

六、教研室意见:

签章:

年月日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2008届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姓名冯婷专业金融管理与实务指导教师朱维魏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诸暨市店口镇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主要研究内容目前我国信用卡持有率和使用情况,影响和制约使用率的因素以及信用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比较分析、调查分析

主要任务及目标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一个镇为范围进行调查,以了解诸暨地区目前信用卡的使用情况,影响信用卡使用率的因素以及信用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1]彭千.银行信用卡业务使用率偏低[n].上海:国际金融报.2006.8.28

[2]虞月君.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李芳芳.如何防范信用卡被“盗刷”[n].广州:新快报.2007.(3)

[4]万晓东,何春雷.我国信用卡用卡环境尚须改善[n].北京:中国消费者报.2006.4.28

[5]赵挺.对国内信用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j].河南: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

进度安排2007年11月,完成开题报告,并交指导老师修改。

2007年12月~2007年1月,资料收集。

20008年1月,问卷调查的设计。

2008年1月中旬,分发调查问卷。

2008年2~3月,完成论文初稿交于指导老师修改。

2008年4~5月,完成论文。

指导教师签字:

消费信用论文范文第3篇

>> 冲动性购买行为之购后评价研究 网购中潜在购买行为与实际购买行为的关系研究 体验营销与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关系分析 时间管理倾向与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关系研究 时间管理倾向、冲动性与大学生网购现状的关系研究 异地冲动性购买行为驱动因素研究 青年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特征研究 线下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研究综述 在线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研究综述 冲动性购买行为理论综述 冲动购买行为研究动态探析 基于购物网浏览与消费者购买行为关系的研究 框架效应对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 信用卡使用对中国大学生冲动性购买行为影响研究 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后动态满意度研究 参照群体对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 基于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商场营销策略建议 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探析 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及营销策略 生活方式对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Yoo W.S.Y.Lee.The Role ofInteractivity in e-tailing Creating Value and Increasing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2010,(2):89.

[3]Clore, G L, and Centerbar, D B.Do approach-avoidance actions create attitudes?[J].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17(1):22-29.

[4]Aviv Shoham,Maja Makovec Brencic,Compulsive buying behavior,Th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Vol.20,NO.2,2003,pp.127-138.

[5]Baumeister,R F.Yielding to temptation:Self-control failure,impulsive purchasing, and consumer behavior[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2,28(4):670-676.

[6]赵宇娜.网站环境特征对消费者冲动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

[7]林东清(李东改编).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8]DixonNM. Common Kowledge: How ComPanies Thrive Sharing Wllatthey Know[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0.

[9]阚文莉.年轻人冲动性购买机制实证研究[D].大连:大连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

[10]周鹤.购物网站的商品推荐和客户评论对冲动性购买意图的影响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

[11]姜道奎.团队知识共享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2.

消费信用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柠檬市场,信息不对称,货币投票,信任品,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一、引言

得益于乳制品消费在城乡市场的普及,中国乳制品制造业获得快速发展,其行业的销售收入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在乳制品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乳制品出现了较多的质量问题,影响比较大的事件,如2004年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2005年的雀巢的“碘超标”,2006 年的光明山盟的“过期奶”等事件,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其中2008年的乳制品质量问题最为严重,对消费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侵害消费安全信息不对称,打乱消费秩序,使消费信心受到重挫,消费量骤降,行业内的涉案企业几乎遭遇灭顶之灾。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乳制品行业在消费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获得快速发展,同时也伴随着频频出现的质量问题。比较这些乳制品质量问题,我们发现乳制品行业的产品质量问题愈演愈烈,每次事件的发生都或多或少存在人为问题。随着政府监管力度的阶段性加强,产品质量会有所提升,但却不能阻止奶制品质量问题事件的再次发生。

2010年,随着奶制品消费信心逐步恢复,整个行业开始复苏,行业增速开始回升,但质量行业质量问题并没有圆满解决,因此有必要回过头来认真审慎的研究中国奶制品市场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对于今后整个奶制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同时,作为转型时期的中国,乳制品行业出现的问题亦在许多行业发生过,因此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可以折射出其他行业的发展,对其他行业具有一定的反省和借鉴意义。

二、中国乳制品“柠檬市场”的形成

经过对中国乳制品市场的研究发现,中国乳制品屡次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市场已逐步柠檬化,并有进一步深化的趋势。下面将分析中国乳制品市场是如何演变为“柠檬市场”。

从消费市场的供应情况来分析,中国消费市场经历了商品短缺市场到商品过剩市场的过渡。当中国处于商品短缺市场时,我们可以认为乳制品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主要掌握的国家手中信息不对称,这时处于国家严密掌控的企业不会出现较大的质量纰漏。国家将企业推向市场,减少行政干预时,行业内众多企业涌现出来,消费市场演变为商品过剩市场。市场中企业的行为更多的受到消费者“货币投票”选择的影响论文提纲怎么写。在中国,消费者用“货币投票”时,更偏爱用低廉的价格来购买商品。

国外经济学家根据商品质量信息获取的难以程度,将产品分为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搜寻品是指消费者购买之前去搜寻和寻找,且在购买之前消费者已大概知道这种产品的质量。经验品是指消费者只有在购买之后,在使用和体验过程中才能了解的产品质量。信任品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之后,也很难知道其质量。按照上述分类方法,很显然乳制品属于信任品,消费者在食用后也很难获知产品质量。因此,乳制品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对所交易的商品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

当我们对乳制品视为“信任品”进行分析时,我们给出了两个假设:乳制品行业的信息不对称和质量参差不齐。在接下来的分析中,由于乳制品行业天生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我们在信息不对称的假设前提下,分析乳品市场的另一个假设前提——产品参差不齐是否成立。这两个假设前提也是“柠檬市场”的基本特征。我们将用这两个假设前提来判别中国乳制品市场是否柠檬化,以及柠檬深化。

根据现实交易过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当消费者无法区分产品质量,而只能将价格作为产品质量的唯一衡量标准时,消费者用“货币投票”时,往往会出现“逆向选择”,使得高品质产品企业难以得到相应回报信息不对称,而低品质企业的产品又倍受青睐,低品质产品开始逐渐驱逐高品质产品,从而促使低质量产品充斥市场。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争夺市场,其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道德风险,即生产低质产品,按相对较低的价格出售。这样在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共同努力下,乳制品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低质量产品泛滥。2004年,阜阳出现严重劣质奶粉问题,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作用的产物。当消费者频频以市场价格购买到低质乳制品时,乳制品市场逐渐开始“柠檬化”了。

随后的几年中,我们认为消费者在购买乳制品时是相对理性的。与之前相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一定变化,其在购买过程中,为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伤害,基于信任的基础上选择知名品牌企业生产的乳制品。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蒙牛、伊利和光明等民族品牌乳制品公司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占领全国大部分市场。

一般认为,知名品牌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经济优势。为保持和宣传品牌承诺,这些企业往往需要比一般企业要多支付一定的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减了其规模经济优势。在知名乳制品企业迅速扩张过程中,“货币投票”的“逆向选择”使行业内的竞争沦为低层次、同质化的价格竞争,削弱了各乳制品企业的品牌差异。理性消费者在几大品牌乳制品企业的产品中作出选择时,品牌就不会成为决策的关键因素。当品牌承诺并未给品牌商带来较多的收入,反而会带来一定成本支出时信息不对称,在面对生存压力、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下,道德风险发生,品牌产品丧失本该具有的品质,市场中高品质的品牌产品更多的滑向劣质品的深渊。这时市场中低端产品泛滥。2008年,当中国知名奶业巨头发生“三聚氰胺”事件时,我们认为中国乳制品市场上大量充斥着劣质品,“柠檬市场”深化了论文提纲怎么写。

三、中国乳制品“柠檬市场”的黑洞

(一)与传统理论相悖

按照1970年,阿克洛夫的经典论文给出的结论,当一个市场中存在高质量商品被驱逐,低质量商品不断占据市场时,在如此“逆向选择”的反复循环中,这个市场将逐渐萎缩,甚至消亡。这个过程可以看做是消费者在“柠檬市场”消费过程中“货币投票”的结果,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

从中国乳制品市场的实际情况分析,我们发现呈现“柠檬化”的乳制品市场并没有自动消失,其市场规模反而越来越大,并从少数企业行为演变为整个行业规则,众多知名乳制品生产企业不断掉入“柠檬市场”这个黑洞。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虽彻底打破了“柠檬市场”,但这是在国家监管机构主导下完成的。中国的实际情况显然与先贤们的研究结果不符。

(二)乳制品市场柠檬深化的诱因

为什么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先贤们的研究成果迥异?我们认为先贤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验品,经验品是指消费者只有在购买之后,在使用和经验过程中才能了解的产品质量。消费者在购买“经验品”,消费之后,可以明确的知道其是劣质品信息不对称,那么理性消费者就不会多次上当。我们研究的乳制品是“信任品”,消费者在购买,消费之后,或者消费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若不借助先进的检测设备不能分辨其真伪。因此,在购买乳制品时,即使是理性的消费者也不能避免多次上当。乳制品市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是其不断柠檬深化的原因之一。

中国“柠檬市场”未在“逆向选择”中逐渐消亡的又一原因是中国乳制品消费市场巨大,而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更偏爱 “柠檬市场”的价格,当然前提是消费者并不知道其所购买的产品是劣质品。当消费者的购买方式成为知名乳制品企业+“柠檬市场”价格时,中国的知名乳制品企业势必跌入这一黑洞。

结合中国的监管和处罚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乳制品市场呈现柠檬深化,与监管和处罚有着一定关系。我国乳制品安全带有非常强的短期行为色彩,当较大的质量问题出现后,国家通过行政干预的方式进行自上而下的处理,产品质量在短时间内得以提升。一段时间后,产品质量问题将再次出现。在处罚方面,政府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轻,违法收益大于违法成本,处罚过后部分企业依然重抄旧业。这样处罚未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2009年,部分地区又查出一些企业使用尚未销毁的“三聚氰胺”奶粉生产乳制品,就很好的说明了乳制品市场上短期强烈的监管行为和处罚结束后,质量问题再次出现。

因此,中国乳制品“柠檬市场”没有通过“逆向选择”消失,反而越来越膨胀信息不对称,可以认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通过“货币投票”的理性消费者表现出对“柠檬市场”价格的极度偏爱,大量购买劣质品,使其市场保持快速增长,从而使乳制品“柠檬市场”不断深化。中国乳制品市场的监管特点则是间接造成“柠檬市场”深化的推动力。

四、破解之策

(一)消除信息不对称

1、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从意识形态领域和实践中来解决信息不对称。从意识形态上分析,经济主体信用缺失,会影响社会心理。当失信者的失信行为没有得到足够的惩罚,而没有起到警示作用时,这会让人们产生普遍的仿效心理,从而恶化社会道德环境。这样就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树立诚实守信的观念。

在实践中,产品信息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就要求政府担负起提品质量信息的责任。由于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信息渠道的不顺畅和信息来源的不可靠,因此政府可以通过搭建社会信用体系,理顺信息渠道和信息来源,从而克服市场失灵论文提纲怎么写。为此,政府有必要构建企业、个人、第三方机构和政府部门四位一体的信用体系。

2、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在消除信息不对称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中国的信用信息是存在于多个部门中,银行、工商、海关和税务等都建立了各自的信用体系,而行业协会则掌握了较多的企业生产方面的信息,这就使信息共享成为一个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若行业协会能在政府支持下,将这些信息整合,并共享和出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3、实施品牌战略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品牌是识别产品质量的重要媒介。品牌本身不会改变商品的使用功能信息不对称,但其作为一种信号机制,通过品牌承诺,可以将优质品和劣质品天然分开。品牌带给消费者传递“正的”信息,使消费者认为知名品牌即代表质优产品,使消费者对其产生信任和认同。生产者在建立和维护品牌时,要做的就是提供适合的品牌承诺,生产出符合质量的产品。这样在品牌战略下,可以尽可能的消除信息不可靠,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二)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要彻底解决乳制品行业的“柠檬市场”问题,国家需要建立一套长效监管机制,具体来说是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程序。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我们对于控制乳制品质量的各个环节都有一套运行机制,关键是我们如何将这单独的运行机制整合到一套大的制度中去,作为大制度的每个环节而存在。然后大的运行制度要规律的运转起来,当出现问题时,需要将出现问题的环节放入整个大运行制度中进行考察,以便优化整个大制度。这样就可以用制度管理市场,而不是单存的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来干预市场,避免监管的短期行为。

参考文献:

《“柠檬市场”中的品牌战略》刘卫华《销售与市场》营销版2008年12期

《“信任品”的信任危机与加强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政策建议》王威杨敏杰《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年03期

消费信用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网络金融消费者 权益保护 制度构想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A

1相关概念界定

1.1网络金融

当前,业界和学术界对网络金融尚无明确的、获得广泛认可的定义,但对互联网支付、P2P网贷、众筹融资等典型业态分类有比较统一的认识。一般来说,网络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广义的网络金融既包括作为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也包括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业务。狭义的网络金融仅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业务。本文中主要讨论广义的网络金融。

1.2网络金融消费者

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对网络金融消费者的概念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解释。《消费者保护法》第二条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以“生活消费”为界定。可见,其对于消费行为的定义具有局限性。

笔者认为,网络金融消费者可以认为是传统消费者在原有概念上的延伸,其既包括使用网络金融平台进行消费的消费人群,又包括投资网络金融产品的理财人群。

2现阶段我国网络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S着网络金融产业爆炸式发展,我国相关监管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总结起来,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法律缺位

从我国网络金融的大环境来看,个人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互联网个人金融安全等相关的一系列提供基础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

而现有的法律法规尚不具体,缺乏具体的互联网金融监控规则。已有的条款多以指导发展方向的宣示条款为主,不具备可操作性,执行起来容易形成模棱两可、模糊不清的局面。

2.2网络金融活动监管缺失

例如网络众筹、P2P融资的网络金融行为极易演变成非法行为,或被非法行为当成幌子和伪装;另一方面,网络虚拟货币多种多样,极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这些活动时效性强,覆盖范围广,不及时发现很容易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所以网络金融活动的实时监控就显得十分重要。

2.3互联网信用体系建设的缺失

我国对金融信用信息的管理一般是由人民银行来负责,人民银行作为我国货币发行管理机构,互联网金融行业规则制定机构,其在金融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征信系统是人民银行建立的评估金融企业或者组织信用信息以及个人信用信息,为金融机构对金融企业如或个人的金融信用提供评估依据。

然而,目前我国网络金融业的金融信息尚未纳入此征信系统之中。因此,绝大部分网络金融商游离于现有的信用体系之内,而基于金融信用的某些网络金融就难以得到保障,网络金融消费者难以获得对网络金融商的客观评价标准,进而增加了金融风险。

虽然,在互联网内部已有一些网络金融机构和企业自发形成的网络金融信用系统。但其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推动网络金融产业的快速有序发展。

3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初步构想

3.1法律的完善

首先,加强基础法律建设,针对新兴网络金融产品和服务修订相关法律,如虚拟货币、网络众筹等,系统规定准入资格、交易方式、经营范围等相关细则。

其次针对特定网络金融行业和产品落实和出台监管办法。明确监管主体、划分监管范围。

最后,对现有的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金融法规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一方面根据对空白法律进行修改补充;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将原有的规章、条例提升为更高位阶的法律法规。

3.2制度的完善

3.2.1网络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

建立以“一行三会”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即充分发挥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职能,明确监管责任的划分,并配合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形成权责清晰、监管有力的网络金融监管体系。

建立网络金融实时监控制度,对金融风险行为早发现早处理,尽可能保护消费者权益,降低消费者的权损风险。

3.2.2网络金融产业制度的完善

一方面,建立网络金融信息公示机制,将网络金融商家的基本活动向消费者开放,实现管理的透明化、权利保护的可见化。

同时,网络金融商家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等涉及消费者权益的因素,实时专门的管理和审查,形成企业内部的限制机制。并进一步形成行业内部的限制和监督机制。

另一方面,将互联网信用体系纳入现有的征信系统之中,并针对其特殊性做出相关特殊调整,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保障金融信用体系在互联网金融中充分发挥作用。

3.2.3救济制度的完善

针对网络金融消费者的不同权损,建立不同救济机制,完善非诉制度,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

具有针对性的重新合理划分举证责任和取证责任,提高网络技术部门的能力,对侵权行为的调查提供技术支持,降低消费者取证难度。

参考文献

[1] 阴越.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法律保护[D].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5:5-7.

[2] 马国泉.金融消费者保护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