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工种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职技术教育;建筑施工实训;教学改革
2011年随着我校实训大楼的建成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更好的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以建筑施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施工技术为主线,与行业、企业专家联合按基于工作过程设计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开展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建筑工程基层管理岗位工作任务,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用4(中专)到5(大专)个学期完成职业基础课程领域、职业能力课程领域、职业素质拓展课程领域的知识及技能培养,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包括建筑施工模拟实训);第二阶段用2(中专)到3(大专)个学期的时间到校外进行下工地顶岗实习。
一、建筑施工实训课的现状
1.建筑施工实训课的内容
目前,建筑施工实训课是学生于第三个学期测量放线中级工考核,第四学期末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为期三周的实践操作实训,主要培养学生进一步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模板工、架子工、砌筑工、抹灰工施工工艺及质量检测方法,为今后从事施工员等岗位的工作打下基础,学生按小组分别进行各工种的实训操作。
2.建筑施工实训课的不足之处
通过往届学生的实训,我们感受到当学生穿着工作服在实训场的氛围中操作时是充满了热情,但没过多久由于工作的艰苦、单调学生中就反应出一些情绪,借口这些工种实训不是他们今后的工作,实训工作有所懈怠,最后经过指导教师的分析帮助,学生们还是按要求完成了实训工作任务,但是通过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对于下一级的学生来讲如果不认识建筑施工模拟实训的作用就不能认真完成该项工作任务,今后对现场施工工艺开展、施工工艺操作规范、工程质量检测就没有相应的经验,在下工地顶岗实习时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指导教师的分析观察,发现了产生消极情绪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按照各工种实训要求开展工作,属于被动型完成任务,缺乏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二是各工种独立开展实训,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在一起,因此学生积极性不高。
二.建筑施工实训课的改革
1. 建筑施工实训课的方案改进
针对以上暴露出的不足之处,我们教研组成员经过企业调研及与企业指导教师的探讨,制定了新的实训方案,方案能促进学生运用知识能力提高,主要内容是据实训指导给出模拟工程概况,综合运用所学的《建筑制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预算》、《工程测量》等科目的知识,分组进行模拟施工项目施工图设计、制定可行的施工技术方案(因实训时间限制故模拟工程是简单化的一间房间)、工程量计算,各班实训小组成员根据建筑施工模拟实训指导书的要求独立完成相应的资料并合作完成实训操作,小组长俨然项目经理,小组成员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技术负责人、施工员、材料员、监理员、预算员、安全员、测量员,他们的工作既有独立考核的部分又有合作完成的内容。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按照指导思路自己主导组织开展实训工作。最后成果由指导教师现场分析评比,建筑施工模拟实训项目由单一的工种实训转换为综合实训。
2.建筑施工实训课的方案实施
学生从接到任务开始就充满了热情和想象,虽然是一个简单的模拟项目但是都要完成相当于一个单项工程所开展的设计、施工、验收程序,从学生对人员的精心组织安排、设计方案的反复讨论制定、实际操作的互相比较竞赛、验收时认真听取讲评及合理的争论,我们欣喜地发现这种施工模拟实训方式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阅读学生施工日记、施工总结及实训过程的指导,学生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施工技术方面的问题具备了一定处理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相当高,对其中的设计问题、计算问题不厌其烦的查资料、讨论、咨询,对施工的开展更是你追我赶不甘人后,对操作工艺精益求精,有的主动对某些操作项目重新返工,学生的基础知识及综合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在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图纸的绘制不规范;图纸识读不熟练;设计规范不清楚;施工工艺、工种交接、施工规范不明确;操作不正确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既反应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同时也反应了教学过程的弱点,面对建筑施工模拟实训的实践教学改革,相关专业课程也应思考教学改进思路。
三. 建筑施工实训课的进一步改革――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建筑施工模拟实训的这种方案目前得到了认可,但通过实训反应出的问题应得到进一步解决,建筑施工模拟实训综合了各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怎么让学生把这些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实训中得到应用,教师除了根据教学大纲讲授理论知识,同时还应结合建筑施工模拟实训的要求把对应的实训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这样在今后的建筑施工模拟实训中学生才能熟练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实训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建筑工程技术的专业教师在熟悉各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加强课程之间联系,认真制定理论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大纲,对于理论教学中实践教学安排要引起重视,做好安排确实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使学生在建筑施工模拟实训中能把专业知识融汇贯通获得建筑施工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实际能力,为后面的下工地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如《建筑制图》课程中通过实训练习要求学生掌握制图规范、表达方法及绘图技巧;《建筑材料》课程应使学生掌握材料的性能及选用、施工现场施工配合比的确定;《房屋建筑学》通过现场教学使学生掌握建筑构造的要求、通过课程设计掌握施工图的设计、《建筑结构》通过参观、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结构施工图的设计及计算;《建筑施工技术》通过视频教学、实训场边教边学、现场观摩使学生掌握施工质量规范、操作方法、工艺流程;《施工组织设计》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步骤,根据模拟工程概况及设计图纸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建筑工程预算》课程在教学中使学生能熟练计算出各种材料的工程用量,并能将工程量汇总编制成计算书(手工或软件计算);《工程测量》能熟练计算和掌握现场定点的精度。
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实际就是加强课程技能训练,主要是学生在学校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际的操作。实践教学是中职教育的重点内容、特色内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基本技能、职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实践教学,形成“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以工学交替为途径,理论教学与职场训练相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任务驱动与顶岗实习相结合、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四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卢秀梅.《建筑施工综合实训》.机械工业出版社.
主要创新点:
1.探索出双元制模式的本土化路径
在30多年引进德国双元制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实践不放弃,应势而变,探索出“复制―转换―迁移―创新”的本土化路径。早期主要是原样“复制”德国模式,然后根据学校实际“转换”,如改造德国瓦工专业的结构和内容成为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2002年以后将转换成功的方式“迁移”应用于专业群建设,形成了建筑设备、楼宇智能化等建筑类专业群;“创新”即同时分析外来模式和本土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新模式推广过程中的得失,总结出新的模式。
2.实现了双元制模式本土化
学校在重企业、重实践、重技能、重能力理念指导下,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制定合作制度,建立定期沟通、共建共享平台。开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和递进式实训课程。双能型教学团队和综合型实训实习基地提供了双元制实施保障。实现了横向拓展,把专业从早期的建筑类拓展到了商贸等六大类;纵向延伸,将校企合作从人才培养延伸到共建产学研中心,进行项目研发、科技服务。
3.建造了建筑综合实训中心为代表的创新实训基地
我们于2007年自主设计并建造了建筑综合实训中心,其现场布置、功能分区完全模拟建筑施工现场,同时考虑了教学需要,主要由内廊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二层小楼和各施工现场的分区组成,小楼一侧为已完工建筑,另一侧为处在不同施工阶段的各种结构类型、结构构件,还建造了新型膜结构顶棚用于挡风遮雨。中心既能承担建筑类各专业模拟现场的综合实训,也成为推广欧盟商会认证的外墙保温等新技术、新工艺,开展企业员工培训的场所。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原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国内最早试点并坚持实践德国双元制的学校。自1982年建校起,在教育部指导和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帮助下,学校引进实践双元制模式。于2002年开始,探索双元制“本土化”,形成了政府支持、学校主体、校企双中心的本土化模式。
学校在实施“双元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企业无法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我国尚未形成校企共育人才良好环境,多数企业不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主动参与培养。二是教学过程难以对接企业工作过程。双元制教学过程结合真实生产环境,按企业生产工艺规范要求,使学习贴近未来工作需要。中国企业和学校分属不同管理体系,学校不了解企业需求,做不到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考核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达不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三是教师能力不能胜任双元制模式教学。借鉴双元制需大批既能教理论、又能教技能的教师。我国教师基本是学科型的,理论功底相对厚实,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企业兼职教师实践能力较强,教学能力不足,均无法胜任双元制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四是实训条件无法满足职业技能训练。
我们解析“双元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本质,凝练形成重企业、重实践、重技能、重能力的办学理念,在实践中逐一破解教学问题,实现了双元制模式的本土化。
一、建立政府支持、学校主体、校企双中心培养模式
政府给予政策、经费、信息等支持,学校作为办学主体,牵头相关企业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审核人才培养定位、规划专业发展、促进产教融合。地方行业协会也参与其中。后为拓展科技服务又吸引部分科研单位参与,发展成南京职业教育产学研集团。校企双中心即在同一人才培养框架下,校企分别制订相互衔接的教学计划,共享资源,共组团队,阶段交替循环。相比德国(如下表),学校是办学主体,承担更多教学任务,更注重育人功能,不仅培养岗位人、职业人,更培养社会人、文化人。
二、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我们认为围绕能力培养,按照岗位任务要求,工作与学习、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贯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元”教育思想的重要思路。
学校紧跟德国脚步,在其2002年全面实行学习领域模式时引进并依循其开发方式,根据中国岗位需求构建了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每领域有学习目标、内容及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时间,以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项目为载体。针对中国企业参与实践训练不足开发了递进式实训课程。学生须参加德国工商行会考试(AHK)、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统一认证或职业技能鉴定等职业资格考核。注重德育,把职业教育从注重技能教育推向注重价值教育的轨道。如建筑施工专业与大地建设集团合作,从“了解一个施工现场”开始,师生成为师徒,同学成为同事,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工作过程完成17个学习领域的51个项目。同时根据企业施工进度,每学期安排2周到1个月工地见习。由于企业无法承担全部实训实习项目,学生在校内技能实训室进行砌筑等单工种实训初步认识工程局部,在仿真的模拟实训中心进行多工种综合、模拟企业项目实训加深工程认知。把遵纪守法、职业道德、职业标准、团队合作、节能环保等教育贯穿于项目实施之中。最后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三、打造双能型专业教学团队
学校借鉴德国同时增强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做法,按“科学规划、分类建设、阶梯发展、团队共进”思路,与博西华等企业合作培养适应双元制教学的师资。
学校引进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共组教学团队,互补能力短板,合作完成教学。同时以“校本技能培训+企业实践”提高学校教师实践能力,以校本教学能力培训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能力,使他们成为胜任双元制教学的教师。如建筑施工专业新教师须以学生身份独立完成所有项目,然后到企业实践。兼职教师上岗前要参加编制授课计划、教学设计等教学能力培训。
四、建设综合性实训实习基地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永恒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新要求,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本文主要阐述房屋建筑学实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践。
关键词:房建实训房建教学教学方法
实训是什么?实训是内容最丰富的教科书,实训是实现创新最重要的源泉,实训是贯彻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实训是完成从简单到综合、从知识到能力、从聪明到智慧转化的催化剂。
实训教学是房屋建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当代大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实训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纵观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实践环节在个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房屋建筑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建筑工程类的专业基础课,其掌握程度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直接影响。然而,很多学生感觉该课程的学习难度大,往往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却收效不大,这是由于该课程具有内容多、综合性强、实践性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单纯地死记硬背只能是事倍功半。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原理两大部分内容,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从事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初步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等)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
房屋建筑学实训教学,是对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层次、构造做法的认识实践过程,是将建筑方案设计过渡到建筑施工图设计的一次尝试,使学生了解建筑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使学生了解建筑构造与建筑实体的密切关系,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建筑师的基本素质,并加深对建筑构造设计,即建筑施工图设计工作的认识。因此,实训内容包括:了解设计前期准备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学会利用建筑设计专用软件绘图;掌握绘制建筑施工图纸的方法和技巧。
21世纪的教育特征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业能力为重点。房屋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实际联系密切,因此要紧密联系实际,尽量增加实践性活动,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房屋建筑学实训的目标:房屋建筑学实训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的第一次实践,是将其所学的房屋建筑学知识和建筑制图、建筑材料等课程结合起来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又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同时,房建实训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过程,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集训。在实训中,采用真题假作,让学生逐步接触实际工程,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那么,房建实训应给予学生什么呢?
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训练建筑是一个工种复杂而又相互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它需要建筑、结构、设备等的配合。因此,房建实训也需要构造、设备、经济、施工等许多课程的知识都纳入到房建中。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房屋建筑学教学过程中,安排一周的认识实习。在五天的时间里,针对建筑类型、结构形式、施工工艺等内容,组织参观砖混、框架、框剪等多类公共建筑,以及单层、多层的工业建筑等。学生参与评图。评图是对学生设计成果的检查评定过程,如果没有学生参与,只是给出一个概括的分数,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提高。利用讨论式评图,可起到评定和促使学生提高水平的双重作用。对一同学的作业大家一起讨论、分析,并汇总意见;指出设计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样做,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思维能力,也锻炼了交往、表达等综合能力。最后由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成果和设计过程,谈设计体会;指导教师进行总结,肯定长处,提出问题,指出改进方向。有条件时,将优秀成果予以展览,以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还将部分好的作业留下来作为范图为以后的学生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电梯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
一、建设电梯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电梯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国家规定20米以上的高楼就应该安装电梯,随着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迎来了建筑的黄金时代,建筑的高度越来越高,相对电梯的需求量也日益加剧。此外,机场、商场、地铁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对自动扶梯、观光电梯等电梯的需求也十分可观。据中国电梯协会预测,在未来几年里,我国电梯产量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年增长速度在15%-20%之间。2016年全国电梯保有量为493.69万台,青海省电梯保有量为16500台,占全国的0.33%。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落实,我国节能电梯产量将呈现上升趋势,为配合国家有关建筑物节能政策的实施,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电梯更换或改造计划,将到期需更换的电梯通过更换或技术改造替换成节能电梯。因此,节能电梯未来的市场需求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新增需求量;二是旧电梯的更换量;三是节能改造量。
(二)电梯行业人员基本情况
通过电梯行业的发展,可以看出电梯行业的人才需求也是一个逐年上升的趋势,电梯的维护保养、安装检修、调试运行、更换等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占电梯制造总人数的60%左右。电梯专业属于特殊工种行业,从事电梯行业的人员占比较小,其中电梯工程技术人员熟练技术的过程中成长周期较长,技术人员的培养模式较为落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造成电梯行业人才的紧缺。造成高端的电梯人员分布于发达的地区,二三线城市的电梯技术人员分布不均,其中从事电梯作业大多数技术人员的学历普遍底下,应对多变复杂的市场和电梯工程技术,电梯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单片机技术、PLC控制技g、变频器技术等),尤其面对电梯群控系统智能化、超高速电梯、蓝牙技术在电梯上广泛应用、绿色电梯、可视系统或人机对话等情况时,更是无从下手,因此电梯行业的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逐年呈现下滑趋势,这进一步加剧了对电梯专业人员的需求。
(三)深化“校企合作”应对电梯行业的快速增长
为应对电梯行业的快速增长,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主要通过两种渠道来培养人才,一是企业自身培养,传统的师傅带徒弟;二是由高校设置专门的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但是面对每年增长的电梯需求人员,师傅带徒弟局限性较大,学校的教学理论多于实践,缺乏实际操作,将两者结合实现“校企合作”,缓解人员技术不均。引进现代西方国家的“现代学徒制”即学生即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实现学生身份的“双元制”。建设电梯工程技术实训基地,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电梯工程专业的硬件设施。
二、电梯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建设
(一)深入调研,挖掘地方他特色,确定实训方案
利用青海地方电梯行业的优势资源,对电梯行业调试深入研究,了解电梯行业的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青海属于欠发达地区,随着经济条件的增长,青海20米以上的高楼越建越多,电梯技术人员越来越紧张;电梯技术人员的培训相对不完善,对电梯安装工、电梯维修工四级、三级、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和电梯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实操考核缺乏相应条件。在响应国家现代学徒制号召和校企合作的思路引领下,由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青海西奥电梯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搭建电梯工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借助电梯协会、青海西奥电梯有限公司、奥的斯机电电梯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力量,形成实训基地培训中心。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由政府来发挥校企合作的主导作用,给予企业适当的优惠条件,吸引更多的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另一方面,由学院机电专业电梯工程和青海西奥电梯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电梯实训中心,共同参与实训中心的日常管理。
(二)“双师”队伍的建设
电梯行业的从业人员不仅需要高技术还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既可以促进企业人员的技能培训,还可以针对学院的老师展开系统的实操培训。在外聘企业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对电梯安装、调试、保养、检修等的实操课程体系的搭建,提高了学院老师的水平,实现“双师”人才的建设,同时增加多学生的技能提升。以实训基地为平台,更加的优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为合理化的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的实现提供了依据。
(三)确定基地建设的发展目标
根据调研,在电梯协会相关人员、学院领导和企业领导的支持下,展开了对实训中心的筹划和设计工作。实训基地建设包含以下几个功能模块:
满足在校电梯专业学生的技能培训;满足社会电梯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电梯技能实操考试的需求;符合电梯行业的标准和要求;能够承办和电梯相关的各种赛事的能力;能够实现和行业技术的同步,在电梯发展的过程中留有进一步的空间。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电梯安装工》、《国家职业标准――电梯维修工》、电梯行业的各种标准规范中的技能要求,配备完善的课程体系,作为电梯实训基地的理论支持。电梯实训基地的功能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基础实训和专业实训。在实现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及时的进入实训阶段,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更快的掌握理论和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借助企业平台,联合学校打造电梯实训中心
实训基地的建设始于2015年4月,定期组织专家进行技术交流、工作指导保障了实训基地建设的高标准、严要求,竣工于2015年11月。期间完成了实训基地的选址,为了方便学校学生授课,同时也能方便企业人员的培训,地址位于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能够实现60个学生的集体授课、容纳10人的同步实操及考核。作为配套资源的还有一个电工电子实训室和一个PLC控制实训室。2015年11月,实训基地投入使用后,接待了第一批青海特种设备协会作业人员110人培训考试。
(五)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
一是明确校企合作的双方责任和义务,加强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双方的优势,发挥职业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能够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资源互补、为实现双赢,抱团发展的理念下,建立了校企双方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二是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基地的建设和利用,建立健全《电梯实训基地的管理办法》、《实践训练考核办法》、《现代学徒制三方责任管理办法》、《师傅带徒弟教学规范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实训基地管理制度,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高管、技术人员、专业教师参与实训计划的编制,拟定相关的教学大纲、编制实训指导书、实训考核方式等形成完善的教学管理办法。及时更新行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保证学生的实训能够与行业动向同步。
三是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相互的职责和协作关系。青海西奥电梯有限公司与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产学结合的协议,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为校企合作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
(六)电梯培训中心设备及资金投入
2015年5月由青海西奥电梯有限公司出资198.5万元,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投资80万元,后期陆续有资金注入,经青海省教育厅批准成立“青海建W电梯技术培训中心,场地面积850平方米,有综合实训场地1个、多媒体教室1间、电脑微机室1间(电脑60台)。主要设备有有机房乘客电梯1部、自动扶梯1部,反复拆装的XO-REZO-800垂直电梯2部、全封闭钢结构井道2个,10个实物演示操作模块、30件/套主要电梯部件、10个考试实物授课平台、2部整梯功能和性能试验电梯、5个电气线路实操板及全套试验用测量仪器仪表。培训、考试场所均安装了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和考场无线广播系统。
三、电梯实训基地的效益分析
实训基地的建设极大地方便了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具有行业电梯的基本功能和所具备的所有特性。为学院和从事电梯行业的人员提供了一个可以提升技能的平台,为高职院校的电梯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平台,实训基地的“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同时为同行业的基地的建设和运行起到了辐射作用。
举办青海省大学生电梯安装调试技能大赛一次。建奥电梯培训中心的建成不仅为学校的学生提供服务,而且将面向社会开放并共享以下资源:为电梯安装和电梯的维修等工种提供技能鉴定;为社会转岗人员、再就业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企业的产品开发、调试、试验提供环境。力求为青海省电梯行业的发展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不断上升,我国的电梯行业也在飞速发展,那么电梯行业的顶尖人才也面临极大的挑战,快速提高从事电梯行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迫在眉睫。建奥电梯培训中心的建成是学生的是实训场地,更应该是校企合作的平台,是教学和企业实践的纽带。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拉近了企业和学校学期合作的关系,更是接轨了技术实践和理论之间的平台,为更加快速的培养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实现了教师的“双师”人才建设,也巩固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为老师和学生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建奥电梯培训中心也可投入科研技术的研究,解决电梯行业的各项难题,为新型的电梯行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为社会中从事电梯行业的人员提供了就业培训的平台,为一个地区的电梯行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改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杨正民(1964-),男,江苏南京人,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正高级讲师,国家一级建造师,研究方向为土木水利类专业教学及工程管理;谢兵(1969-),男,江苏南京人,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木水利类建筑装饰和建筑设备专业教学及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资助课题“江苏省中职‘2.5+0.5’人才培养模式下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研究”(编号:ZZZ10),主持人:杨正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5-0073-04
目前,江苏省正在对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进行新一轮教学改革,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职业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反映行业企业需求、科技进步、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变化的要求,注重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中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以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一、依据工学结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各级职业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开发新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应强调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及实用性,邀请企业参与制定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使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对接[1]。应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强化工学结合、校企融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使其所培养的对象是能够达到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中,加强体现审美素养、环境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学科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以能力为本位、项目为导向的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丰富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的教学模式和内涵,完善和发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出去,请进来”,进一步密切与企业的联系,深化校企教学互动,让专业教学贴近岗位实际。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教学内容的开发,开发优质专业教学资源;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活动,成为行业的行家里手;建设具有专业仿真教学场景的校内建筑实训基地,同时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强化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对接,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在建筑装饰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把育人作为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建筑装饰专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开发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使得培养的建筑装饰专业毕业生能从事建筑装饰设计绘图、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装饰装修质量检查、建筑模型制作和室内配饰等工作,以满足建筑装饰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二、面向职业岗位,确定岗位群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是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选取的主要依据。通过对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的调研,进一步明确江苏省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建筑装饰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确定建筑装饰专业人才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学生文化基础、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通过对企业就业岗位及岗位群分布的调研分析,确立了建筑装饰专业的服务岗位群,结合岗位群的宽度和深度,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如何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目标。通过对建筑装饰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分析,整理出了建筑装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析图(见图1)。
通过分析总结了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见表1),把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建筑装饰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各类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设计与管理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装饰施工、设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感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建筑装饰专业作为创造美感的一个专业也越来越受到青睐。该专业就业面非常广,员工待遇也相当高,行业前景可观。为使中职学校毕业生更好适应岗位需求,体现中职学生“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和优势,把建筑装饰专业教学重点放在装饰施工岗位和装饰设计绘图岗位两个方面(见图2)。在教学过程应根据建筑行业企业岗位设置制定对应的岗位人才培养方案,并让学生在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后获取相应岗位资格证书。
三、改革课程体系,突出专业方向
建立具有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按照学科确定课程的模式,开发和推广与生产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建筑装饰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以及心理健康、职业健康、公共艺术等选修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分为平台课程、方向课程)、选修课程。在专业课程中,专业平台课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根本,主要以专业理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为主。其主要包括:造型类课程,如素描与色彩;构图类课程,如建筑装饰工程制图、建筑CAD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如建筑力学与结构基础、装饰材料、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等。通过这些专业平台课的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成为专业人才的专业基础,为今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帮助。专业方向课是从事装饰专业活动所必须学习的技术类专业课,它能够反映专业本质特征的课程,属于专业课程的延伸,也就是将专业进行细化并围绕不同专业工种设置,使得专业学习更加具体,专业方向课的学习是学生专业阶段的提炼和升华阶段。建筑装饰专业专业方向设置有建筑装饰设计绘图、建筑装饰施工两个方向。通过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但还需要通过专业实训课的学习,才能实现从专业到技能、课堂到实践、校园到企业的转换[2]。
课程开发中以《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遵循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新理念,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注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四、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实训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是职业教育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途径,加强实验实训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实践性教学是全方位的,时间上穿学生在校的整个期间,计划落实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内容体现在该专业的每一门学科内,成效反映在工作后岗位的适应及能力。因此,建筑类职业学校中实习、实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筑装饰专业实训实习环境要具有真实性或仿真性,具备工作、教研、实训及展示等多项功能,根据建筑装饰专业核心课程,配备校内实训实习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配备实训实习室和设施设备。鉴于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职教培养模式,建议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安排专门的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从而有利于整合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过程中采取了“分散式实习”的形式,即课内实践、课程设计、工种技能封闭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课内实践中除了充分发挥学校所建设的实习、实训条件完备的现代化实验室以外,教师在传授专业课时要充分运用课件、媒体等手段,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课的了解,同时授课过程中需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边看边讲解。课程设计环节中要克服老师对设计对象的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和讲解―老师提供设计任务书―老师提供设计步骤―学生按照步骤进行设计―形成成果的老框框模式,要教会学生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进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工种技能封闭实训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施工生产一线工人的操作工艺要求及质量标准,经过艰苦的技能实训,让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便在以后的技术、管理工作中能得心应手,并避免眼高手低、工作虚浮、能上不能下的不良作风。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让学生接触工程实际,领会理论的指导性、实践的重要性,知道工程上需要那些知识和技术,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人才,增长见识,增加知识,找到不足,让学生在现场与工人和管理人员打成一片,不断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热爱。这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真本领,还可使一批学生通过实习中的优秀表现,直接打开就业大门。
五、改革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合作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是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根本要求,校企合作既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又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在教学改革中要学校要确立市场办学的机制,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一切工作要围绕市场进行,要把毕业生就业作为杠杆,检验并带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改革,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创新,适应实施校企合作的办学途径,从而真正解决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一)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的,即要求每个专业都成立专业委员会,其成员主要由企业和学校的代表组成,负责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整。学校的课程设置、实验安排、实训实习次数及时间的确定、考试的组织等等都是校企共同研究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都来自企业,这些是校企合作的“血肉”,血肉交融了,合作才具有本质的意义,从而真正实现“面向社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的职业教育办学宗旨。
(二)科技开发
科技开发合作是校企合作的深化,有技术转让、委托研究、合作开发、合作建立、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实体等相应方式,对新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
(三)共建实训基地
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仿真企业生产现场环境开展实践训练与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把他们在生产第一线掌握的新技术、新工艺充实到实践教学中去。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深入企业,结合实际课题,真刀真枪地进行顶岗技术培训,积累现场实际经验。
六、改革考核方式,校企共建评价体系
考核方法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手段。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评价还应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要把学生的当前状况与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联系起来,由一次性评价改为多次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各种能力应用的综合考核,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将评价结果及时、客观向学生反映,指出被评价者需要改进的方面,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注重行业人员参与评价,力求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学业水平测试、职业技能鉴定、教学竞赛合并考虑。
共建校企融合评价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行业组织要履行好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校企共同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制订评价措施,形成共同考核学生的机制,从而使学生能力评价与职业技能考核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七、建设“双师型”队伍,形成优秀教学团队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专任教师如果没有企业经验或专业实践经历,是很难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因此学校必须加大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力度,采取措施让教师分期分批地到企业第一线去锻炼,可以结合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派教师定期、不定期地到企业第一线实习锻炼、接受岗位技术培训。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离不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育和加强。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一支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构成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有效开展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3]。要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总体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必须要建设一支“双师型”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对具体企业管理的经验、专业实践经历,又要有较高的动手能力和某一专业方面的特长,同时获得国际、国内行业认证的系列证书、或“注册”“职业”等证书。教师要更多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尽可能成为职业技能方面的专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自己所授的专业,结合实际岗位应用,不断更新的课程内容,开发新的教学案例,分析学生的普遍的和特殊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改革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使教学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如教师可以利用参加企业调研、岗位技能培训、带领学生实习等活动,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资料,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进而缩短课堂教学与实践应用的距离,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人才相匹配。
近几年来,江苏省各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等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开展学校与企业的人员交流、互派互聘、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任教等途径。从而实现了“三结合、三提高、两锻炼”,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技能学生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袁艺,周登凤,何婷.加强校企合作 创新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