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亡羊补牢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该课是高三年级新学期给学生进行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第一课。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一味的传教士一样的知识灌输,以创新的思维、新颖的方式、国学的视角审视现阶段高中生的安全意识,引经据典与个案分析相结合,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角色扮演,主动学习完成安全知识的科学构建。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安全教育是每个学期的第一课,也是必修课。安全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根本。许多老师和学生对此已耳熟能详,但对枯燥的安全知识教育感到厌烦。在每个学期安全教育都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大多情况下,老师都匆匆走过场,没有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怎样通过创新新颖的方式达到知识构建的目的还是一个问题。
2.教学对象分析
安全教育的对象是已经具备很好的理解能力和具有自我判断能力的高三学生。他们处于青春期,喜欢独树一帜,喜欢与众不同,喜欢合作探究,表演欲强,不喜欢“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和一味的传教士一样的讲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多项活动任务的完成,使学生逐步认识、了解关于中学生安全的知识并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念。
(2)在参与课堂活动时,通过小组讨论、个案分析、合作等形式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共享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团队协作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导入时播放有关安全事故的成语故事的视频,比如抱薪救火(防火)、亡羊补牢(防盗)、司马光砸缸(防溺水),激发学生对本话题的兴趣,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2)活动任务精心设计,难度适中,让全体学生都能互动起来。能够运用所学、所得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集体合作、互助互学并展示自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课堂活动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让学生带着兴趣自始至终参与进来,增强学习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充分体现了自我价值。
(2)认识保护自己,保证安全的重要性。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正能量。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潜藏在自己身边的安全隐患和自救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并学以致用,冷静思维,合理解决。
四、教学方法
视听法,问答法,演示法,任务法。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
1.运用网络资源,查找与本文相关的有效信息。
2.制作课件,便于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链接。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视听冲击波
播放安全事故的视频,比如抱薪救火(防火)、亡羊补牢(防盗)、司马光砸缸(防溺水),设置课堂情境,唤醒学生的安全意识。
2.问答小组活动探究
根据视频,提问,小组活动得出答案。
(1)我们身边关于安全的隐患有哪些?
(2)面对各种安全隐患我们该如何消除?
3.评价演示
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给予肯定,错误的给予纠正,并演示正确的自我防卫的步骤。
4.展示合作成果
以小组为活动展示课堂探究成果。
(1)设置场景,角色扮演。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再现抱薪救火、亡羊补牢、司马光砸缸等新时代故事。根据场景设置正确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2)展示小组成果。演示更多的关于安全知识的典故和成语故事:防微杜渐:出自《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在各类事务上,如果凡事都能够主动去履职尽责,对于那些隐患能够做到防微杜渐,把事故隐患和苗头都能消除在萌芽状态的话,一切不吉利、不利的事情都能得到很好的杜绝,也就可以平安幸福。
曲突徙薪:讲的是一户人家的厨房堆着大量柴禾,某人指出这样危险,很容易着火,建议改善(弯曲)烟道,移走柴禾。但主人不听。一日果真着火,四邻赶来救援,主人房屋被焚,损失惨重,后这家主人准备了丰盛食品招待前来帮助灭火的四邻,唯独没有请那个提建议的人。“曲突徙薪”向人们传递了“不要忘记感谢给你忠告和帮助的人,要学会认真考虑别人提给你的建议”的道理。
5.根据课堂表现,各组互相打分,给优秀小组予以奖励
七、教学反思
1.反思“得”
(1)笔者首先以安全事故的视频比如抱薪救火(防火)、亡羊补牢(防盗)、司马光砸缸(防溺水)导入,设置课堂情境,唤醒学生的安全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设计了提问和回答部分,按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思考防火、防盗、防溺水的话题,回答相应的问题。
(3)为了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把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演示如何正确应对各种安全事故。
(4)进行德育渗透,通过表演和展示环节,使学生了解正确的处理方法。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对学生提出要求也深化了主题。整节课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渴望角色扮演表达观点,积极讨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教学的特色。其中,充分的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是亮点。
(5)在课堂活动设计上,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其兴趣爱好,然后投其所好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
(6)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2.反思“失”
(1)小组活动的安排上还有些不是很连贯。
(2)学生在表达时过多地指导介入了。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为中心。
(3)在这节课中,首先我应当提前对疏漏和不当之处进行回顾,作深刻的反思和剖析,汲取教训可改进日后教学,有助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显然,持之以恒地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有效地减少课堂教学的遗憾。
参考文献:
如何让“练习”这一载体,在新课标语境下发挥“导学”的功效,实现课堂的生本化追求呢?
一、“整体化”的练习架构,保障“学”得充分
如何改变“以教为主”的阅读教学现状?王荣生教授认为,有效的思路应该是:以“教”的活动为基点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解决途径应该是:学生需要学什么(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学习难点、学习兴趣等选择教学内容),学生怎样学才好(充分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练习的整体建构,能够最大限度保障“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让学生“学的活动”有较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在一次教学调研过程中,笔者聆听了两位教师的同课异构《寓言两则》之《亡羊补牢》,第一位教师的教学程序如下安排:1.讲解“亡羊补牢”的意思;2.学习生字新词;3.问:牧羊人丢了几次羊?结果怎样?寻找牧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通过“牧羊人怎么讲”“街坊怎么回答”的问答,分角色朗读训练;4.再问:牧羊人怎么做?来得及吗?你会对他怎么说?以此揭示寓意。
此节课的教学特点是:囿于教材,就文论文,按图索骥,教师具用浓厚的主导意识,使学生的学习缺失言语实践的平台,消极被动,学习的热情未能被激发。课堂看似顺畅,但学生的思维逼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亦步亦趋。
而第二位教师利用“连环画”讲故事的形式展开教学。她是这样执教的:出示四幅插图(“第一次丢羊”插图、“牧羊人与街坊的对话”插图、“第二次丢羊”插图、“把羊圈补得结结实实”的插图)。步骤1:让学生排列打乱顺序的插图,讲讲理由;步骤2:根据插图,学生逐一试讲故事;步骤3:看看课文中的描写,哪些情节与信息不能丢,完成表格练习,进行“信息检索”;步骤4:在学生“信息”交流中,随机深入学习课文,进行“三度”对比:① “两次丢羊”情景的比较:什么一样?有什么不同?②牧羊人与街坊对于第一次丢羊反应的比较:有什么不同?你会怎么劝牧羊人?③“补上羊圈”的部分:牧羊人的想法与做法与之前有什么不同?步骤5:根据学习与体验,串讲整个故事。
“讲故事”课堂练习的切入与活动的整体构建,用“练习”替代“讲解”,改变“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发挥“倒逼机制”的功效,扩大学生课堂学习的活动,从而撬动一成不变的“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
二、“开放化”的练习评价,暴露“学”的起点
练习设计是宽广的还是狭窄的?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它的设计走向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空间。同时,因为“练习”安排直观,易监控,好操作,它的教学诊断与教学评价功能也非常强大。
如在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初读课文阶段,教师便呈现一个练习题:这是一个( )的严监生。(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并在书的空白地方批注。
学生板演的答案五花八门:为人小气、铁公鸡一毛不拔、吝啬、省钱、爱钱如命、抠门、记忆力很好、非常小气、守财奴、小肚鸡肠……
学生对文本人物品质的初步感受,便成为了教师施教的起点与落点。通过品读、表演等形式,在课的结尾,教师再次导出这一练习题:这是一个( )的严监生。让学生重新思考:作者笔下的严监生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有同学想上来修改的吗?
生1:“爱钱如命”应改为“爱钱胜命”。
生2:“记忆力很好”不确切。
生3:“省钱”不对,省钱、节约是美德,严监生是很有钱的人,为什么还省钱,摆明了是吝啬。这个词不恰当。
生4:“小肚鸡肠”指的是记仇,心胸不广,在这里也不对。
以上的练习设计成为了深入教学的“发动机”、“助推器”,它以“开放”的姿态监测出学生的阅读起点,呈现学习的真实状态,课末引导学生重新思考,自己修正初始观点,从而让设计嵌入到学生学习行动的真正发生之处,使练习发挥了极大的功效,使课堂教学明显增量。
三、 “核心化”的练习设计,撑起“学”的全程
好的阅读课,要设计1~2个核心课堂练习,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学习内容,使之成为架构整个阅读课堂的支撑和工具。
《绝招》这篇课文,描写了小柱子第一次比绝招丢人,于是,回家苦练绝招,第二次比绝招令人羡慕的情景,文本极富儿童生活气息。有位教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这样三份以“小柱子的日记”为载体的练习,形成了阅读教学富有特色的“第二文本”:
练习1:把小柱子第一次比绝招失败的落寞写成日记。
练习2:展开联想,再现苦练绝招的小柱子。
练习3:要求学生模仿文中用动作、神态、表情表现小柱子比绝招失败时的失落心情的写法,把小柱子第二次比绝招成功的高兴之情描写出来。
以上“练习”为教学设计出别出心裁又富有张力的学习活动,也以学生学的活动展开,避免了说教和灌输。三个核心练习的提炼与推进,完成了本课的主要阅读任务。使课文学习告别了重体验强分析的模式,增加了学生语言学习与言语实践的机会。
四、 “加工化”的练习融合,减轻“学”的负担
现在的阅读课,课堂上的活动大多是教师占据和把控的。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是不动笔、不做练习,只是听老师解读课文内容,偶尔应答一下简单提问,配合一下老师教的活动。而课外则要做大量的课外作业。好的语文课应该将课外作业加工成好的课堂练习,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完成,融入课堂整体学习,减少课外负担。
有位教师在教学《卡罗尔和他的小猫》一课时,在教到卡罗尔家通过广告获得小猫后,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小猫“调皮不羁,可爱却难以收拾”这一节时,请同学们翻开《课堂作业本》,完成练习。
《课堂作业本》第5题的题目是这样的:卡罗尔非常想要一只猫,于是登了个广告得到了好多好多的猫,观察一下下面的图画(配有小猫各种形态与动作的图画),你能填一填吗?
有的小猫( ),有的小猫( ),有的小猫( ),还有的小猫( )。
课堂上的“预设”与“生成”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之一。以人为本的教学观,重视生成性的数学教学课堂的构建,就迫使教学活动既要“预设”又要“生成”。预设就是“防患于未然”,是教学的前期准备,教师要在课前把教材读透,对教学重点环节进行必要的提前预设,备好学生,备好教材。生成则是体现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是教师在遇到问题后灵活机动地调整教学的结果,虽是“亡羊补牢”但却是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升华。如何让“预设”和“生成”和睦相处呢?俗话说:“凡事预则立。”只有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精心预设,防患于未然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课前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对于课堂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学习新课之前已经有了哪些知识的铺垫?学生会对哪些知识点特别感兴趣?哪些知识点需要降低难度后循序渐进?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教师要怎样灵活应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心中有数。
如教学“探索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一课前,为了更好地研究好学生的学习基础,我在班上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找规律的方法,如间隔规律、搭配规律、周期现象中的规律等,也经历了“找”规律的过程,加上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电影票并不陌生,对游乐园的一些游乐项目比较熟悉,因此我在进行教学预设时着重从数学活动入手,引导学生在操作和想象中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其中的规律。如从10张连号的电影票中找两张相连的票入手让学生自主研究,我预设了多种方法,如画一画、连一连、圈一圈或者写一写,让学生思考一共有多少种取法,最后点明共性。在拓展练习时我精心设计了“五一”长假上海两日游、西安四日游的日程安排,电影院座位安排,游乐园大摆锤的坐法,等等练习找规律的方法。在实际教学时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想出了很多方法,我课前的精心预设“防患于未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能够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操作,从而有的放矢地找准新的切入口,突破了找规律教学中的难点。
二、巧妙渗透,润物细无声
如果说教学预设只是教学的准备阶段,那么教学中的巧妙渗透则是动态生成中的智慧,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本上的资源。因此在研究每一课时要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领悟在教学过程中都有可能蕴含着哪些知识、方法和思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渗透,把教材中隐含的隐性知识充分挖掘出来,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就能经历过程,感悟本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时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环节与设计。
比如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时设计了让学生“猜笔袋中的笔有多少”的环节:①教师出示一个红笔袋,分别放入一支、两支铅笔。学生用具体的数表示。②将红笔袋放到桌子下面,装入几支铅笔,出示红笔袋并提问:“孩子们,现在你还能用一个数表示出红笔袋中铅笔的支数吗?”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经历了由具体的数到用字母表示数,再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让学生在对比与交流中,初步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在后面的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课堂生成巧妙地调整教学环节,把“练一练”的题目改编为让学生“写式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介绍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规则时,我对教材中内容较多、学生不易理解的文字介绍进行了整理,编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学生自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为了更好地总结这一课我让学生思考:对于字母表示数你已经了解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从而巧妙渗透数学史,给较机械的预设增添一份灵性与智慧。
三、善待意外,亡羊后补牢
一节好的真实的数学课总会有些不顺利的时候,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成”现象,作为教师要善待意外,亡羊后补牢,课堂上才能依旧演绎精彩。
如在教学“认识小数”一课时,在感受了一位小数的意义后,我进行迁移拓展:出示一根米尺,提问:“这是什么?数数看,将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用这把尺帮我量量两根彩带的长度。第一根0.9米,第二根超过1米不足2米,怎么办?如果彩带再长些怎么办?再长些呢?(把尺延长为2米尺,3米尺,等等)”学生手里拿着尺,一时想不出怎样用这把米尺去量更长的彩带长度。一分钟、两分钟过去了,学生还是想不出来,教学在这里“卡壳”了。这时,教师在把握了学生思维“卡壳”的原因后及时引导:你们现在想不想用更简洁的方法来测量呢?从而很自然地引入“数轴的介绍”。
关键词:历史课堂问题;规范性;有效性
自己准备公开课是一个提升自我的过程,而听别人讲课,也是一个学习、反思、提高的过程。这学期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公开课评比活动,我作为评委参与了听课,在听课中有两节课给我的感触很大。一节高中必修一中《罗马法》的新授课,一节必修二中《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复习课。虽然课型不同,但听完课的第一感觉,前者思路清晰,课堂节奏流畅,是一节欣赏型、可圈可点的课。后者对于重难点的处理上没有问题,但总感觉课堂结构松散,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懒散、与老师的互动有点形式化。课后,我一直反思这两节课,如果单从两位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对知识的讲授上是平分秋色的,但课堂效果为什么会有天壤之别,我仔细对比了两位老师的课件,也回忆了两节课的流程,突然发现前者在授课过程中对问题设置呈现出层次性的特点,这样问题的提出是有效的,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再加之其问题设置遵循历史学习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从一个知识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步出发,问题由浅入深,自然课堂也就还原于学生为主体。而后者在课堂中的问题大都以“是不是”“对不对”等形式化的问题出现,学生没有思考的必要性,课堂效果也就平淡如水了。鉴于此,我认识到“课堂问题的生成性、有效性和规范性”在课堂效果的显现中的重要性。
一、课堂问题的设置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途径之一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线教师和很多教育理论工作者,都在探究新的课堂模式,成功的有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等等。这些理念和模式都在探讨要实现师生角色的改革,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所以大家都在研究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但我觉得首先要解决的是“什么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单纯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主角,以学生活动、学生讨论,甚至是学生讲课的形式实现的。以学生为主体应从备课、授课、作业等环节都要体现从学情出发,备课中从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来准备备课素材,然后采用一些教学方法恰当地处理课本重难点,当然这里就包括“课堂问题的生成和预设”。在授课中要让学生头脑动起来,学生思考了,结论是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得出的,学有所得,这才是真正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也离不开“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只有老师提出的问题具有思考性、探讨性,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可以自己解决,学生也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不再是“填鸭式”教育。
以前面提到的《罗马法》一节课为例,《罗马法》这节课,如果单凭老师讲解,老师即使是使出浑身解数,学生也只能懵懵懂懂。因为课本内容既涉及罗马法形式上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过程,又涉及罗马法内容上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完善历程,中间还有一个立法原则――“自然法”。光是看到这些名词,学生头就大了,不免会混淆知识。而这位老师在对这节课的处理上,利用问题设置,层层递进,逐一揭开了这些“法”的面纱。他在每一个知识点讲解之前,先给出每一名词的概念,例如,“习惯法”即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人们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先向学生出示“习惯法”的概念,对其有一个初步认识,紧接着以课本中的材料印证习惯法的概念,然后提出“习惯法”为什么会发展到“成文法”,引发学生的思考:由习惯法的概念学生会举一反三成文法的概念,结合课本内容学生会比较“习惯法”和“成文法”的优缺点以及平民和贵族的斗争背景。最后,再抛出一个问题,“成文法在当时是否是完善的?”这个问题会引发学生对“成文法”的评价。这三个步骤正是按照历史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步走战略来处理的,问题层层深入,两个“法”的面纱被层层揭开,而这个揭开的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老师的引领作用就体现在三个问题的设置上。
二、历史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规范性也是高考要求之一
关键词:英语教学;有效性;目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367-01
小学英语教学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用艺术的魅力熏陶学生、用活动的形式激励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准确模仿、大胆开口讲英语,勤于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同时还应考虑活动的实践性、交际性、自主性和拓展性,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必须立足于课堂,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精心、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设计丰富灵活的热身复习活动、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课程资源、注重语言环境化教学,拓宽用英语的渠道,体现新理念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通过这些实践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以完善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乐于学英语,善于学英语。在教学PEP英语课程的热身环节时,我从歌曲引入,随着优美的音乐,伴着欢快的节奏,同学们情绪被调动,也被激发。
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记得有位教育学家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有效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感觉,让他们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快乐。
案例一:利用情境,燃起学生体验的欲望例如在学习Where is…?这个句型时,我设计了一个“找钥匙”的游戏。课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们今天看动画片,学生们当然欢呼雀跃。可是当要开多媒体柜的时候却发现钥匙找不到了,于是要求学生们一起来找:Where is it?-----Is it in/on the…?Yes,it is.No,it isn’t.It’s in/on the….等句型也就逐一呈现出来了。 再如:在教学服装类的一些单词时,设计了一个故事情节:Susan是一个不懂得怎么穿衣服的孩子,(她正穿着vest and shorts出现在大屏幕上)请同学们来帮帮她,春、夏、秋、冬该怎么穿衣服。也就自然地引出了新单词:sweater,skirt,dress,jacket…这样的游戏把学习内容有效地镶嵌于一个个充满情趣和诱惑的情境序列之中。
案例二:善于启发,让学生去“感悟”知识、“钻”知识比如教学音标时,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总结出发音规律。在教学sh这个字母组合的发音时,教师就先拿出了学生熟悉的fish,sheep,ship,show等单词,在仔细认读这些单词后,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出s h的发音。这也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 三、及时、有效的课后反思,是有效教学的提升
案例一:反思学中的失误
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教学失误的及时记录,则可以避免在以后教学中犯类似的错误。例如:在教学动词的用法时,六年级上册中出现这样的句子: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I helped my mum clean the rooms.老师出了四个选项让学生选择:A.clean B.cleans C.cleaning D.cleaned很多学生第一时间就错误地选了D.cleaned.由于及时总结了教训,在其他班的课上或下一年的教学中就能有针对性地详细教学这方面的内容,并配上例句。结果,学生学习的错误率就大大降低。
案例一:反思教学中的困惑或突发灵感。教师在一堂课中,惑之不知,或惑之不解,那么这一堂课非能称得上好课。在讲解知识点时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尽量做到“低起点,小步走”,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英语既有趣又好学。另一方面,因为突发的灵感瞬间即逝,课后如果教师不及时记录,就会遗忘,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课堂活动的趣味性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依靠教学设计的氛围来渲染的。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从形式上激趣。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课堂上,我们可以以听听、说说、唱唱、玩玩等游戏以及英语猜谜语、英语故事接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这些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不仅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
2、从内容上激趣。小学英语教材是根据话题编写的,每个话题都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所以我们在授课时一定要使教材内容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会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3、从方法上激趣。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
例如关于单词的记忆,我给学生介绍了归类法(如将单词分成水果类、服装类、动物类等进行记忆)、联想法(如由hen联想到cock、chick等进行记忆)、读音规律法(如将cat、hat、bat、mat结合起来进行记忆)等。这些方法使学生摆脱了死记硬背,既减轻了学习的压力,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求学习方法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