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生活变化调查报告

家庭生活变化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生活变化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庭生活变化调查报告

家庭生活变化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一、以“活动与探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的《三国鼎立》一课时,我就使用了课后“活动与探究”中的看图分析,将它的位置前移,使它成为导人新课时的素材。我的设计如下:先是用电脑投影了“活动与探究”栏目中诸葛亮和周瑜在京剧中的人物造型,由学生猜二人的年龄。学生很感兴趣,纷纷将自己猜想的数字说出,有的说诸葛亮五十多岁,有的说四十多岁,学生总体的结论是诸葛亮的年龄要比周瑜大。接着我又出示了该栏目的中一段文字:“据史书记载,诸葛亮生于汉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周瑜生于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引导学生阅读之后,很快他们得出了答案:历史上的周瑜要比诸葛亮大6岁,很多学生都感到不可思议。这时,我指出其实历史上的j国与文艺作品中的三国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有些情况甚至是完全相反,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还原三国鼎立的历史面目,利用“活动与探究”中的素材,设计了这样一个悬念,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他们都很想知道自己所了解的三国与历史上真实的三国究竟有多大的差别。

二、将“活动与探究”作为课堂讨论的话题,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许多重点、难点知识需要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活动与探究”栏目中有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话题,因此,可以提前使用与教学重难点相吻合的探究题目,将探究过程放在一节课的黄金时段进行,如九年级下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课中,如何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就把“活动与探究”中的内容作为课堂讨论的话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探讨分析: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出现了不同结果,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哪些?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话题,学生的讨论也相当热烈,有的谈到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将一党制改为多党制,放弃了党的领导,而中国的改革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毫不动摇;有的认为,苏联的改革不仅没有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反而使经济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失去了民心,而中国的改革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总之,在本课中通过将“活动与探究”作为课堂讨论的话题,不仅使学生的探究时间得到了保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探究的主体,而且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可谓一举两得。

三、将“活动与探究”向课外拓展延伸,感受历史与生活的联系

家庭生活变化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一】一、活动目的

为了更多的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道德素质等方面,加强与留守儿童的就留,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以及增加我们的责任心,锻炼我们的能力。

二、活动前期准备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背井离乡,他们或是被交付给爷爷奶奶抚养,或是跟从父母到处流浪。从此,他们的生活比其他普通孩子少了许多,也多了许多。 现在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这导致了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这些儿童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或忙于工作,他们大都由祖辈或亲戚照顾,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面临着安全失保、学业失教、生活失助、亲情缺失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存、保护与发展。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他们的心理缺陷,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又使他们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他们以后的发展真的很令人担忧。于是,我便开始了自己的头脑风暴,想该怎么办,在哪里进行,如何进行,当然也从网上面借鉴了一些经验。于是在准备差不多时,属于我的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之旅也要开始了!我从弟弟那得知杨兴宇是留守儿童。他和他奶奶在家,父母在外务工。

三、活动过程

第二天早上,我就去了杨兴宇的家里。他奶奶已经上山干活了,临走时千叮咛万嘱咐才放心地出去了。于是,我就和他在家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我主动和他说话,他好像没听到似的,脸上一片茫然,眼睛盯着电视。万事难开头,我下定决心,只要我能做到的,我一定要让他活泼开朗起来,要让他的小脸上洋溢着小孩子应该拥有的可爱笑脸。慢慢的我就和他聊起来了,我问他的年龄,他在哪里上学,以及关于他父母的一些问题,他的回答很是被动,让我不禁想到他平时肯定很少与别人沟通吧。后来我问他想不想他爸爸妈妈时,他的声音哽咽了,只看他呆呆地望着电视。他一定很想念他的父母吧!唉!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的孩子,他心里一定很难过吧!我又问了好多关于他学习上的一些琐碎小事,并且和他说了一些我的成长的故事,告诉他要坚强,没有父母陪在身边的我们要更坚强。看着他那带着迷茫的眼神,我很欣慰,因为我在他的眼神里看到了真诚和 对幸福的渴望。我还告诉他,父母在外打工,是为了让你更好的生活、学习、要学会理解父母,对父母感恩,如果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是这个世界上对我们最好的人,虽然他们现在不在你身边,但是他们的心一直陪着你,所以你要坚强勇敢点,让你的父母以你为荣!我希望他可以记得我说的话,然后我给他讲了几道题。过了一会儿,他奶奶回来了,奶奶大概60多岁了,头上白丝胜过青丝,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看着他我有种很心酸的感觉。又说了一会儿的话,我就准备回家了。临走时,他很不舍。他奶奶说我的到来让他快乐了不少,希望我能经常去他家,和他聊聊天。我向他保证以后有时间就会来看他。

四、调查结果

1、留守儿童的总体现状

(1)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这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数量大量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

(3)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

2、留守儿童面临的社会问题

(1)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①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

③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

(2)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担忧

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有些人甚至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具体表现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3、疏于照顾,人生安全不容忽视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五、建议与思考

农村孩子是未来社会主义心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中留守儿童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农村的未来,解决好留守儿童的问题,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有利于促进学习教育和农村社会的良性发展。为了保证疏于留守儿童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

2、加大对社会主义心农村建设的力度,尽量从各种渠道对农村贫困家庭的经济上给予支持帮助,使一些家长多有些实践来照顾自己的子女。

3、学校加强教育管理,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各科老师、主要行政人员和班主任对留守儿童进行谈心、疏导教育、进行家访等达到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目的。

4、大力开展校园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5、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增强责任感,在孩子上小学和初中阶段,家长尽量不外出,或是留一方在家照看孩子,给予孩子亲情关怀。

六、活动总结

这次的社会实践虽然只有我一个人,但是对我的触动很深,从一开始准备调查留守儿童情况后,到准备进行后,再到现在整理资料和分析实践的成果,感觉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少的收获。其实感觉自己算不上真正的社会实践分析调查,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一次和留守儿童的相处而已,毕竟我一个人的力量真的太薄弱······但是有一点让人很欣慰,从互联网、报刊、电视等媒体上,我们看到了整个社会、整个中国,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正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我知道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还有很多社会人士及大学生正在为这些留守儿童的幸福努力着。想到这里我就很开心,心里满怀希望。

七、畅想未来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关注留守儿童不只是小事、家事,更是国家大事,是关系民族未来发展的大事,需要全社会广泛关注。为了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弥补情感缺失,家庭教育缺位,为了这些处在人生关键时期的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爱心支教活动。希望用我们的努力让留守儿童不再是个问题,相信在我们大家的不断努力下,那一天会很快到来!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二】XX县是一个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农业县,全县总人口40.7万人,农业人口约占75.4%。全县在外务工人口为43043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7317人,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大。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

为全面了解XX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xx年以来,XX县妇联对全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监护情况先后两次做了调查,一是对劳务输出量较大的乡镇下发了调查问卷,二是对全县267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全面普查。

普查结果显示:全县留守儿童共计9545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约7317名,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已超过在校生总数的50%;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结合此次调查,现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在这次调查中,在我县45740名儿童中,有7317名农村留守儿童,占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4643名,占留守儿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2674名,占留守儿童的37%;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有783名。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6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被托付给亲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7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35%,中等占5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游戏、网络,抽烟、喝酒、拉帮结派、参与盗窃、抢劫现象的占10%。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

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

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全县7317名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

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

他们没有倾诉的渠道,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在从婴幼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三、形成的因素

由于我县留守儿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广,近而在开展的留守儿童的工作中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们县对留守儿童工作做了一定的努力,认为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

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教学原因。由于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生活变化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一、让生活激发学生的科学体验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设计了大量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等,这些知识源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教材也通过各种各样的情景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教材这样的设计安排同传统的初中物理教材、化学教材有着较大的区别,原来的教材把学生的思维相对固定在逻辑性的推导过程,而忽视生活与科学知识的相关性,学生有可能在学习某个定理后,不能同生活联系上来,如果不能有效地运用知识,科学教材就失去了研究的土壤。科学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课前调查、课中研究、课后验证的方法来学习教材,让生活成为构成教学内容的重要素材,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建构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

如在教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水的利用和保护》一课时,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铺垫,已经对水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解。为了对学生渗透科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同时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节课,我在课前安排学生和同学自由组成小组去调查学校周边和家庭周边的水域情况,这些水域的源头是从哪里来的,经过了什么地方,受得怎样的污染,居民每天生活用水的数量,学校和家庭生活中存在的怎样的浪费水资源的情况等,并记录成一份调查报告。针对学生们收集上来的调查报告,教师结合国内国际对水资源的一些权威报道,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水资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同时明白无节制的用水和对水源的污染会对地球上生存环境带来可怕的危机。经过这些铺垫,新课的探究就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会结合本组教材的科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水资源的保护提出一些比较科学合理的见解。

二、让问题引发学生的科学思考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教师要紧紧抓住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将教材中的科学内容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展示出来,在情景再现疑问,让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获得对科学知识探究的欲望,进而学习科学知识。

如在学习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节时,教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以背景,在课堂上抛出问题:如果水的量保持固定的情况下,不断向水里加入蔗糖,蔗糖是否能够全部溶解在水里?这个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研究的兴趣。当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初步的结论后,教师再出示问题:在判断不同的物质的溶解能力时,用来溶解的水量如果不一样,行吗?如果加入氯化钠与硝酸铵各一份全都溶解了,能说明这两种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如何判断在30毫升的水中放入的氯化钠或硝酸铵已不再完全溶解?溶解是学生日常容易看见的现象,如学生平时在家煮汤放入盐,但是初中教材出现的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节,就不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观察现象之上,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数据,通过数据推理出一些科学原理。

三、让实验丰富学生的科学课堂

浙教版初中科学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交流与合作,获得对科学的认识。要实现科学课程目标,实验是关键环节,离开了实验,科学探究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教材设计了各类实验,以相对系统的方式串联起科学的教材结构。纵观浙教版科学教材,新课改后的实验内容较之以前的教材有很大的改变,由原来的相对详细的实验步骤向探究式方向发展,注重学生在实验设计过程中的主动能动性,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要调控好学生的实验环节,教师要更深入教材,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初中科学教材加大了与生活的联系,这些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纯科学内容,而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关,对于学生将来走出社会前能储备更多的科学知识。科学实验一定要把握新教材的这些特点,引导设计探索性强、趣味性高,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实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科学学习策略。

如在学习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空气》一课时,如何证明空气中存在二氧化碳并探究出其的含量?教材出示了一些实验方法,利用大针筒把空气压入石灰水中,通过观察石灰水是否会变浑浊,变化速度的快慢。但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汇报的结果是石灰水在通入空气时没有明显的变化,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实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然后再让他们小组之间结合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猜想、推理、实验、验证。于是,有学生认为是“广口瓶中装的可能不是澄清石灰水?”但组内的学生利用玻璃管向瓶中吹气,马上变浑。有的学生认为是“可能是空气中不含有二氧化碳。”但他们又通过动植物的呼吸的事例进行验证。最后,有个学生说:“可能是向瓶中输入的空气太少了。”学生的这个问题刚好是我课前就预设好了,实验之所以会失败原因就在这里面,于是,我趁机抛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注入更多的空气?”有些学生提出用打气筒,打气筒一用上,实验效果就明显了,澄清石灰水就变浑浊。

家庭生活变化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学生来到新环境,居住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重新建立等问题影响着大学生活的适应。居住环境适应困难方面:主要体现在高中以家庭生活为主的学生,家庭生活单一、接触人员少,相比之下,大学阶段的生活更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接触人员增多、个人生活时间的不同等等原因影响这部分同学的适应。人际关系的重建是所有同学面临的问题,新生的个体心理、性格差异、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拥有不同价值标准、不同生活方式与习惯,这些带来的矛盾与冲突影响着大学生活的适应。

2锦城学院入学教育浅析

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情况,锦城学院精心设计,采用学院安排课程,各系根据实际专业特点开展。根据锦城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入学教育分为三个阶段:新生入学至军训期间为第一个阶段;军训期间到步入高等课程教育的第一月阶段为第二个阶段;第一学期贯穿教育为第三个阶段。

2.1第一个阶段新生入学至军训期间开展认同感教育,并埋下学院“三讲三心、一体两翼、三练三创”的一颗种子。认同感教育分为学院认同感的人文教育、专业认同感的素质教育。这一阶段学院开展认同感的人文教育。学生入校,锦城学院就成为理论上的母校,认同感是让锦城学院成为学生心里上的母校。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了解学院校史、校情,学生知道学院的发展方向与目标,知道学院的办学理念,知道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认同学院能够良好引导学生发展方向,能够成为学生成功的第一块基石。第二,树立品牌,优秀教师是锦城学院的品牌,优秀学生更是锦城学院的品牌。让学生和名师面对面对专业有初步了解。学生和优秀学长面对面拥有良好习惯的开始。有了第一个阶段的铺垫,这一阶段树立学长品牌榜样,然后结队帮助,让新生在心里上认同学院,让学长带动新生践行“三讲三心”讲诚信、讲礼仪、讲感恩。第三,让校纪校规进入日常生活,校纪校规是日常生活习惯养成的指示牌,并不是强制限定与处罚,孔子所说的“不越矩”就是说明好的习惯养成,适用一生。这一阶段包含:校纪校规教育、安全教育等。

2.2第二个阶段独立学院军训期间到步入高等课程教育的第一月除了在军训期间的爱国教育,这个阶段是开展专业认同感的素质教育的时段,是让学生在锦城学院“一体两翼”(知识教育为主体文体双翼)的培养模式下步入正式学业。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充分了解并掌握专业特点,以及专业就业的方向,学生通过和名师面对面初步了解专业以及专业发展方向,再学习《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土木建筑卷》充分认识专业的就业方向,让学生在专业上不迷惑,自己根据专业就业方向上的任职要求对大学期间的学业、职业做好规划。第二,引导学生正确的安排大学期间职业认证考试,锦城学院土建系根据本系同学学业与就业特点,安排了“土建系四年认证考试规划”,学生依据这一规划根据自身情况做好认证规划。第三,让“三讲三心”的讲诚信融入大学生活,诚信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锦城学院明德教育的一部分,通过老师正面的引导,身边学长的引导,让大家在诚信的校园环境中耳濡目染,做到在作业中讲诚信,在考试中讲诚信,在学术上讲诚信,最后进入社会对大众讲诚信。

2.3第三个阶段是独立学院学期贯穿教育入学教育的周期一般很短,仅仅能培养好的习惯的开始,而过后的持续性至关重要,锦城学院在面向全校新生的范围内,开展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是班团文化建设,“忠心”“孝心”“爱心”是锦城学院“三讲三心”中的一部分,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大国由小家构成,校园由班级构成,在前面的第一二阶段的引导下,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形成班级良好氛围的发展方向。第二,是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明德修身、止于至善”名师系列讲座也开始,2012年名师系列讲座为:目标与责任、心态与职业、沟通创造价值、形为与形象、论浮躁与定力等。在心理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方向上对新生做巩固。

家庭生活变化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作文是人的现实生活的反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学生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体验,当学生对现实生活有了真切的体验,他才会将这种体验用文字记载下来,形成作文。惟其如此生活的浪花才能在学生的作文中绽放。因此,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借助体验搭起作文与生活的桥梁才能让作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

1 “心”入生活,多角度观察体验

体验是一种包含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成分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活动。鲁迅先生说过:“如果创造,第一需要观察。”把两者相融,就是观察生活。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到生活源头活水中汲取,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练就学生发现美的慧眼,丰富素材。

1.1开放五官,感受生活

多姿多彩的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开放课堂,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引导学生勤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在观察中,要求学生能够调动视、听、味、嗅、触等感官去感知客观事物的色彩、声响、芬芳等各种属性,由此而生览物之情或触景生情等。与此同时,还要学会把自己的情感与意念自然地融入山、水、日、月、花、草、树木之中,让客观事物都染上主观色彩。要善于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创造出情境美。看看、听听、摸摸、动动、闻闻、尝尝,这样开放五官,多角度感受生活可以增强观察效果,学生的体验才能更丰富真实。

1.2移情观察,体验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树立生活的大作文观,努力做到生活作文化,作文生活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美,描绘生活展示美,创新生活创造美;引导学生快乐地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新颖的情感素材。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指导学生用情趣观察法移情于物进行形象思维,指导学生要对生活进行形象的感受。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要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关爱万事万物,形象地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和分析生活。大自然的一景一物,都可以为诗人所驱遣,所寄寓情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在这里花、鸟,乃至天上的月、杯中的影,这些无情之物,在诗人的形象感受下,都成了有情有趣之物。

2 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具体环境。从实质上说,写作就是对在此之前的各种情境的回忆—再现—筛选—描述—再创造—升华的过程。学生的生活主要是“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教师可以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积累写作素材。

2.1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教师要认真选取对学生成长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确定具体的情境,引导他们用心去体验家庭生活,如除夕之夜,家庭音乐会(故事会),生日聚会,爱看球的爸爸,爱唠叨的妈妈,奶奶迷上了“开心农场”,第一次学做饭(洗衣),和爸爸下象棋,爷爷(奶奶)生病的日子……并注重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表露真情实感。

2.2在校园生活中体验

校园生活情境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教师要认真选取具有鲜明的教育性、情趣性和带着学生生活气息的情境,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发现闪耀着心灵美地光辉地人物和事件,如热心助人地好同学,奋力拼搏为班级争光的运动员,尽心尽责一丝不苟的值日生,勤练基本功的舞蹈队员,辛勤工作但默默无闻的门卫师傅……感人的形象,亲切而熟悉的面孔,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校园生活美、人物美……从而进入“心有所思、情有所动,而后有所撰作”的境界中去。

2.3在自然生活中体验

大自然以其无与伦比的审美价值,唤起学生心灵的感应与共鸣。我国的山川自然由于多取人文景观,能使学生在获取自然美感的同时,又激起丰富深厚的人文情愫及对历史沧桑的感受,对祖国家乡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英雄伟人的怀念,对道德人格的联想……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自身的活动参与,学生所面对的自然都成为他的“作品”,都打上了他们的意志、品格的烙印。

3 在活动中体验

杜威说:“人们最初的知识,最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为此,教师就应当遵循儿童获取知识的“自然途径”,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体验是“亲自”感受到的心灵境界,是主体从自己的内心情感出发,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生命及其价值。相比于听别人说或静止的观察,亲身参与活动是形成活动体验的最重要的途径。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带领学生走入生活,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的亲历中,更容易形成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3.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体验的重要特征是亲历性,亲历既包括亲身经历,也包括亲“心”经历。只有亲历,才能触动人的心灵深处,才能产生情感、生成意义。学生在亲历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是作文宝贵的素材资源。例如:在学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以后,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古诗文中经常写到“月”这个意象?笔者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分组展开调查研究,学生借助网络和图书馆查阅古诗文中写月的有关内容,通过研究分析,了解了月意象的深刻内涵,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对“月”意象有了深刻的体验,并在写作中能根据文章的需要恰当地借助“月”抒发自己的情感。